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帮困育人探索

2015-07-10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当今高校资助“贫困”学生主要以经济扶助为主,仅限于传统意义的扶贫育人。但在新的形势下,“贫困”的定义已有了广泛的延伸,不仅仅包含经济方面,还囊括了心理、能力等层面,本文概述高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旨在对新时期高校帮困育人提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贫困育人探索
随着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分担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偿所愿,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范围及数量的扩大,“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新的工作方式下,“贫困生”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层面,其涵义得以延伸,心理健康、个人能力发展等另类“贫困”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故如何走好新时期资助育人之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成为了社会热点课题。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目前的高校资助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关注经济层面,以经济援助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高校收费制度的转轨,人类自我需求的增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贫困生定义已有了新的扩展。
一贫困的狭义定义,关注经济层面
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最低标准。Www.133229.Com这种贫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不包括精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贫困。故狭义的贫困生定义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不能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交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大学生。
据相关教育部门统计:我国贫困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达到30%,特困生比例为10%~15%,有的学校甚至达到50%。2006年7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秋季入学,有60%的贫困高考学生难以凑齐学费。据调查,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开支所占比例约63%,用于培训及学习的费用平均为7.4%,书本费用l1.2%;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73%的人反映不敢买新衣服,8l%的人反映没钱和同学一块去买零食吃。高昂的学费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学费来源有44.7%的人向亲友借,24.9%的人向学校贷款,24.5%的人接受过外界的资助,16.2%的人由学校减免学费,另外还有部分人靠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
究其贫困原因,我国学生经济困难形成复杂,详述如下:(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收入总体偏低,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而异地求学,生活支出费用较高,收支不平衡;(2)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城镇职工下岗,经济来源减少;(3)多子女家庭,需要承担的教育费用巨大;(4)自然灾害、意外、疾病导致额外支出增多,家庭经济负担加重;(5)高校招生收费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增加困难学生比例。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可以概括为:“1+6”,即“一条绿色通道,奖、助、贷、勤、补、减免六项资助措施”。现阶段,我国的资助力度以无偿赠予的奖、助、补、减免学费为主,学生贷款、勤工俭学为辅。但是我国贫困生群体众多,而教育经费有限,财政负担巨大,单靠无偿赠予难以撑起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如若一味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予以贫困生赠予补助,势必助长其等、靠、要的依赖性,不利于贫困群体健康成长。在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已逐步削减无偿资助,故我国应遵循世界资助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变“资助”为“自助”,走以学生贷款、勤工俭学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之路。
1.健全助学贷款机制,优化帮困助学模式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助学贷款政策具体实施难度大,范围小。原因有二点:(1)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数大,需要受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量大。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2)形成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贷款政策难以完全细化,用单一的政策应对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削弱了贷款的使用效力。
为确保这种资助制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专门机构运作助学贷款,有固定的资金管理机构,由国家统筹安排。如“教育银行”,在银行设立单独窗口,办理学生贷款业务,程序简便化。(2)严格审核申请,可采取抽样调研的方式。批准申请的个案中,按比例抽样调查,查证资料是否属实,对于欺诈者严格查处。(3)贷款层次化。针对学生困难程度的不同,设立优惠贷款、普通贷款。优惠贷款针对特困生群体,贷款金额可相对较大,还款期限长,利率低,政府补贴学生在校期间利息。普通贷款照顾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金额小,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低于商业贷款,偿还期限限定,政府不补贴在校期间利息。(4)加强诚信教育,完善追缴制度。对贫困生群体加强诚信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恶意欠贷者施以追缴。(5)推广生源地贷款。生源地区对于申贷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熟悉,有利于审核发放,借贷担保人固定,行踪容易掌握,追缴风险相对较小。(6)法律保障。尽快出台“助学贷款法则”,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贷款的申请及回收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欺诈行为采取诉讼,杜绝恶意欠贷和长期拖欠贷款的现象出现。
2.拓展勤工助学形式,不仅立足校内,更要开拓校外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体会艰辛与不易,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其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故笔者认为要使勤工助学发挥最大效应,成为资助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应实行“三专”,即专人负责,专项管理,专制制度。
高校可运行勤工助学体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业的领导班子,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实现勤工助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仅立足校内,更要开拓校外:(1)立足校内,整合校内合作资源。与工会、后勤合作,提供清洁、管理、维纪等非技术性岗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与各个教研室及实验室合作,提供助教、助管、助研等技术性岗位,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踏实、刻苦钻研的良好作风。(2)开拓校外,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外勤工俭学有自发性和分散性两大特点。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自发分散地与复杂的社会交际,缺乏社会阅历,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安全性也令人担忧。另外,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培训,学生只能靠自身悟性,通过自我摸索积累经验,其能力素质提高缓慢,难以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高校可积极引进社会援助,整合企业资源,引导企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搭建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为贫困群体就业、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

二贫困的广义定义,关注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交际能力
广义贫困是指除狭义贫困之外的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能力素质方面的贫困。故广义的贫困生包含了心理、学习、沟通、交际等能力缺乏的大学生。
1.心理贫困
由于父母离异、单亲等家庭因素;个性内向、孤僻、脆弱等性格因素;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等社会因素导致高校大学生有着过度敏感、自卑封闭、悲观消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心理疾病,若不加以重视,往往导致自怜、自残、自毁等严重后果,各大高校也不乏个例出现。
针对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做到“全面”与“专业”:(1)全面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入学伊始,高校应对每位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筛选,建立心理档案。全面的心理筛选能及早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帮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的释放与宣泄。(2)专业干预,疏导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加强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培训;可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近距离地排摸学生心理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处理。做到以专业心理教师疏导、以专职辅导员干预、以心理委员排摸的心理帮扶体系。

2.能力贫困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缺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学习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被打乱,学习能力每况愈下,以城镇学生居多;第二,异地求学,知识层面不同,基础知识薄弱;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为例,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其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反差巨大,学习硬件的缺失,导致知识更新过慢或断层,通常可见的是计算机基础差,英语有待提高。
(2)交际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但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孤芳自赏者有之,羞于启齿者有之。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导致就业、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要使能力脱贫,可实行“互助+自助”模式。
对于学习能力不足者,可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实行学长计划,以一对一的形式,学长帮助辅导+自我刻苦钻研,共同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交际能力不足者,可开展“被动+主动”活动,定期的举行班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加凝聚力和亲和力,有针对性地让交际能力缺乏者承担领导工作,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交际能力,从小圈子融入到大集体,使之将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贫困生”比例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校是一个挑战。可见,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建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是社会的永久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前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祝秀香、刘国华.对高校贫困生精神扶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2]徐孝民.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03(4)
[3]陈艳秋、白海泉.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8~12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