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管理与帮扶机制探析

2015-07-28 18: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该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和类型,同时指出了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坚持人性化管理,创新资助帮扶机制;健全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贫困生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帮扶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备受高校管理者的关注。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在学业、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1]。如何开展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健全完善资助帮扶体系是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以高校贫困生资助、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基本分析点,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帮扶机制略谈几点看法。
一、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一)、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大多数贫困生而言,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他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负担。他们大多生于农村,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面对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的差距时,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导致自卑心理出现,心理调适能力差的无法直面贫困,接纳自我,会变得孤僻敏感、不自信。若长期得不到别人尊重将导致极度的心理失衡,变得抑郁消沉。
  (二)、贫困生的类型
  由于贫困生在各自的成长经历、 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按照他们在对待学业、生活以及未来理想的态度,其大致可分为积极上进型、 随波逐流型和自卑消沉型三种。
  1、积极上进型
  这类学生意志坚强,能正视贫困,接纳自我,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参加校、院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他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都是学生中的楷模。
  2、随波逐流型
  这类贫困生属于帮扶对象的中间地带,是开展触动转化教育的重点。他们通常较自卑,性格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较胆怯,在学习、活动参与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随波逐流的处事态度,导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平平,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3、自卑消沉型
  这类贫困生,通常成绩不理想,性格内向,抗挫折能力低,自尊心很强,面对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能力方面的差距,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内心更为敏感自卑,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经济、学业、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将导致他们愈加自卑消沉,感觉前途茫然。长期的心理失衡以及抑郁情绪的累积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因此,这类贫困生是心理疏导和资助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数量大,个体差异显著,管理与帮扶不到位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减(免)、缓、补"为辅,同时通过组织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医保等工作,多层面、多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医疗保障等问题。但是,由于贫困生基数大,个体差异明显,在资助体系中贫困生认定和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然尤为突出[2]。同时,在贫困生教育与管理中更多的是面上的广覆盖,缺乏个体成长辅导,没有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类型,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和管理。
  (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待完善
  贫困生是高校里的心理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目前,很多高校都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本人所在高校为例,学校建立起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课、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学校也专门组织政工干部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考虑到扩招后学校近四万名的学生,其中,贫困生20%左右。按照心理亚健康人群50%的比例计算,就有4000名左右的贫困生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而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仅有不到10名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经常要处理各种繁琐事务,无法专注于学生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也有待加强。很多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在早期无法得到及时的帮扶,进行心理疏导,有些到了有精神病症状出现时候才被人发觉。这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何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扩大心理咨询的覆盖面,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贫困生职场素养培训与就业帮扶机制不健全
  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他们来自贫困地区,受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很多人上大学之前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电脑和英语技能较差[3]。因此,他们在竞聘学校、学院学生会、社团组织时竞争力不强,很多在面试时就惨遭淘汰,相比其他同学失去了在校锻炼提高的平台。绝大多数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到学习和各种兼职中去,比较少参加文化娱乐、体育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逐渐脱离了"高校主流圈",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如果长期性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会变得更加孤僻,缺乏自信。同时,另一方面,高校的职场教育也缺乏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没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来给学生讲授创业,这样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近几年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加大创业帮扶力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项目孵化平台等,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例还是非常低。如何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完善相关机制仍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三、高校贫困生管理与帮扶工作措施:
  (一)、坚持人性化管理,创新资助帮扶机制
  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应坚持"以生为本",从贫困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个体差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资助工作。同时贫困生 的资助工作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坚持动态管理,对于遭遇突发事件的贫困生要及时资助,家庭情况好转的要及时调整,确保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
  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应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这不仅可以给贫困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4]。首先,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折"教育,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引导他们正视贫困、接纳自我,勇于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同时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懂得感恩、服务社会、诚信做人的高尚情操。
  (二)、健全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要继续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要在广大学生中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相关技能,争取能更多的在学院层面甚至在班级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防患于未然,在心理问题出现初期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对于心理亚健康的贫困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用心与贫困生交流,建立朋友关系,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加强情感交流和情感激励,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树立自信。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融入其中,踊跃参与,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班级工作,在活动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贫困生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由于客观因素影响贫困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这就要求高校对贫困生的成长环境要给予更多支持。贫困生帮扶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 高校要重视对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我,强化竞争意识,全方位提升职场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为了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高校要构建"助学、励志、强能"的全方位立体帮扶模式[5]。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全社会高度关注。高校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贫困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贫困生的就业权益。同时,高校也要对贫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引导,帮助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鲍金勇.高校贫困生朋辈式日常管理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4):176-179.
   [2] 胡丹蕾.浅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贫困生的教育管理[J].科技创业,2011(4):90-92.
   [3] 丁云宝.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其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0(12):195-196
   [4] 王凯.助学与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156-157.
   [5] 陈秀君."助学·励志·强能"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8-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