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太权 焦志伟 姜舟婷
摘要: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另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本文介绍了导师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导师制的特点,结合本校应用物理专业重点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初步实践成果,加强了继续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决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独立自主意识,中国计量学院理学分院在借鉴兄弟院校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出发,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在物理系本科生中试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导师制的历史背景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几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Www.133229.cOm随后仿效该制度的许多美国的大学也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
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学制与国内大学的完全不同。学生作业,不重于上堂听讲,而重于导师指导。大学生依其所专攻,随指定之导师研究,课业品行均由导师负其全责。导师或为教授讲师,间亦授课,每周至多1~2小时,或为各学院研究学者,并不公开讲演授课。大学教师主要之任务为任学生导师,授课乃其次要。每一学生不止导师一人,按其专业所分之门类,分为导师数人,而任导师者所收弟子,多或20~30人,少则数人或十余人,分2~3人为一组,每周接见一次,命题作文,指示应读之书,批改课卷纠缪指正之外,相与探讨辩难,导师发问,诱导学生思索,学生质疑,乃得导师薪传。由于国情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在实施导师制时,不能照搬国外的培养模式,但是可借鉴国外教育方式所折射出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建立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实情的导师制。目前,我国各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二、导师制的主要特点
1.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学的根本在于师生间有效及时的沟通交流。导师制的实施,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的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导师站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度上,不但授之以知识,而且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2.有利于改善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八零后、九零后的大学生,渴望交流、沟通、被理解、被接受。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善于交际和不善于表达自己,这些导致了他们不能和教师有效地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在困惑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困惑学这些有什么用处,困惑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困惑如何与其他人交往等问题。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创造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导师制下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常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些学习和生活的问题,这大大地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而且由于每个导师同时指导若干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这也大大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3.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导师确定后,对导师而言,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和认可,既是责任、信任,又是压力、动力,能被挑选为导师是组织的信任。虽然导师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扎实,但要指导学生学习,导师也深感担子很重,压力非常大,必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主动学习、充电,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了指导学生写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导师自己也要翻阅大量书籍,查找大量文献等等。同时,导师制也给导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更主要的是扮演好指导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加工、吸收、发扬,可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