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论文摘要: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面砷知识社会对人才和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应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政府放宽控制的政策;合理分类,优化结构,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并存;科学设置,创新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加强合作,保障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重点突破。
知识社会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社会形态,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复杂过程中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地位,高等学校的开放性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四大因素,“虽然这四类因素通常是交织、混合在一起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但就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的一次具体的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往往是一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从20世纪下半叶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来看,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是社会因素。知识社会对人才和教育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知识社会要求人才是拥有高素质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精英。其二,知识社会确立更加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社会的学术辨析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首的美国在社会结构方面率先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白领工人和服务性行业劳动者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已经代替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劳动者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物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Www.133229.coM一些西方学者觉察到这一变化的历史性意义,开始将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叫后工业社会、底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人知识社会”。但有学者把这一时代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它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涉及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光导纤维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使人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很显然,信息社会主要是技术层面范畴的概念。在2003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认为知识社会的概念比信息社会更可取。目前,我们国家主要的提法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二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以社会科学为指导。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社会科学,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以自然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自然科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只能是知识社会。但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的前景看,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是一种理想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但是如果就此断言知识社会很快到来,尤其是在我国的现状下,就未免过于理想主义。比利时vision,2020机构的负责人马克·路易斯(martluyckxguisi)博士在第六届北京电脑节“中国信息化发展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知识社会正向我们走来,指出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必须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社会。他对知识社会的描述是:在不断取得科技进步的同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与公平竞争的社会。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印度要成为知识大国和建立知识社会的主张。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知识社会”的认识基本一致。
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知识社会的实现要通过终身学习这一重要环节去实现,而高等教育在这个环节链条中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知识社会,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转型无不要求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变革日显重要和急剧加速,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高等教育和研究成为民族、社区和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与在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高等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应当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化与革新”。
1.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过程不是几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是许多过程的集成。总的来说,其过程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设计过程、教育提供过程、教育服务过程与管理过程等三大类。教育设计主要指对培养方向、学科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设计;教育提供过程主要是指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过程;教育的服务与管理过程包括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知识推介和转化、管理服务等。教育过程的实现不仅受制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依赖于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教育过程的提供方法等。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意识的影响上。知识社会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想发展目标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创新是知识社会的主题,追求生存条件的改善是知识社会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左右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而教育作为一种创新与理想实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首当其冲地被人们重视和使用。因此,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必然的。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转向核心能力的培养,如典型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社会心理能力、多元文化能力、媒体应用能力等。体现在教学形式将由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经典的学习形式转向现代的交叉学科学习、项目关联学习、自我调节学习、团队集体合作学习、国际合作交流、媒体支持学习。知识社会还将影响着教育过程的发展走向,体现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将促使大批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教师将更多地成为教育过程的咨询者、协调者,学历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成就成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教育服务与管理过程中,知识社会的影响使得目中无“人”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服务模式转化,教育管理者的责任行为与其自觉理念的转变,教育制度自我负责原则的强化,教育管理的行政规定取向向学习过程导向的转化,教育网络的建立、知识物化的途径、长效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等,可以说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知识社会条件下服务与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高教系统的各单元或要素的组成状态。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布局结构(也称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源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们经历了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上升趋势,比重逐步增加的发展阶段,进人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以后,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趋势逐步减弱,第三产业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知识社会)产业结构的最大区别:其一,工业时代的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制造业,是资本和劳动密集驱动型;在知识社会中,制造业发展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时代,其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竟争力的提高更多地靠核心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二,服务之育的影响及对策业迅速发展。这一产业结构升级和变化带来的是现代制造业核心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严重短缺,迫切需要我国高等禅育结构作出调整。第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已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成为了社会的中心。第二,科学的分化与综合,使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高等院校出现了许多新兴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科技哲学等,出现了众多复合型学科专业,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呈现出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对社会、科技发展的适应性。第三,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和依赖上。既需要科学上有发明发现,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和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也要有适应知识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服务队伍,每个层次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第四,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上,主要表现在“学术型”和“职业型”,促使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不同的定位与合理分工。第五,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这种政治理念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如: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为一种政治性的增长。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为了缓解1200万复员军人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说明了其中的政治含义a同时,一些观念性的因素,如“机会均等”、“教育民主”、“大众化”、“终身化”等,使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
三、知识杜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对知识社会和知识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认为:
1.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实施政府放宽控制的政策。我们国家一直采取教育资源使用集中控制,由中央以行政指令或计划指令的形式调动和配置资源,决定整个高等教育各组成部分占有资源数量的多少。在这种制度安排中,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国家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隶属于政府,学校的建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毕业分配、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等方面,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这种以行政约束为主要配置机制的体制,人为造成了教育差异,并成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地区差异这一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存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存在,目前已经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衡量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指标有如下几个:每10万人中的大学生数,生均高等教育经费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有地区差距,但是役有中国差距这么大。因此,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我们必须尽可能地缩小教育的差距,实现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各个地区都有权利发展教育。当然“教育差距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经济发展原因,很多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但在现有状态下政策构建和制度建设是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不能否认我们现有的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有些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如教育的财政制度、人员编制计划、招生计划,政策导向等教育政策一旦出现偏差必然导致池区教育、城乡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学机会出现不公平问题。入不入学是个人问题,而能不能人学则是政府责任间题。因此,教育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在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提高上,外部的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也是当务之急,强调政府作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应该改变,“人人有权接受教育”和“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其能力,完全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的公正原则才能落实。对大学和高等教育放宽政府控制,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政府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放宽控制的政策,遵循市场原理,重视竞争,使经济活动提高活力,实现结构变革。作为提高活力和结构变革手段的教育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和研究领域也应该引入竞争原理和市场原理。通过引入竞争原理而使它们提高活力,进而提高经济活力。实施政府放宽控制并不是放任自流,还应确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权范围,使之各行其责。
2.合理分类,优化结构,多元办学体制并存。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办学,如本科大学、研究生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媒体学院,使各类高等学校并存,培养目标互异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目前,我们国家虽然也存在层次不同的大学,但结构层次不清甚至是混乱,一所大学往往是本、专、研并存,专科仿照本科,教学毫无特色可言,本科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特色难以体现。从世界上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近几年来尤为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由于各国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都以培养目标明确、学制短、收费低、区域性强、就业容易而见长,因而颇受各企业生产部门和人才劳务市场的欢迎,促进了其自身的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我们认为,首先,借鉴国际经验,在构建知识社会过程中,要解决80%a农民的知识化问题,国际上通行的短期大学和初级学院可以尝试,这种教育与全日制以年轻学习者为对象的教育不同类型,它与取得学位、资格不相干,主要是实用性的、有关职业的短期集中学习,或是长期分散的甚至灵活运用媒体的远程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需求扎扎实实地开始增加,这个尚未开拓的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其次,为满足社会尖端人才需要和服务人才的欠缺,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调整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类型,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比重扩大到60%~70%,在日益激烈的尖端科学技术竞争方面,把提高大学研究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政策课题,对以“卓越”为目的的“研究型大学”在人力和物力资源上要重点集中地投人。另外将现代服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时间缩短为两年,并加快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扩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模,加快现代服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3.科学设置,创新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精髓便是创新。创新要求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大学在西方首创之始,便以学术自由著称于世。首先,在专业、学科设置上,教育行政部门应着重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在微观方面进一步放权,使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适应社会作出灵活的反应。其次,应当给予科研人员自主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氛围,构建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这是我国科研水平争取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基本前提。再次,在课程改革上,应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如在工程教育方面,美国不少大学都注重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利用工程理论解决现代都市管理和建设问题,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从而使工程教育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立起以往从未有过的密切联系,导致许多新兴边缘综合性课程的产生,例如,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交通工程学、商业工程学、教育工程学等等。这类课程突破了传统专业领域的局限,其内容是多学科综合性的。
4.加强合作,保障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重点突破。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整合科研队伍,寻求科研转化,探索高等教育物化途径。由于尖端科学技术竞争的激化,企业界强烈要求和大学结合,期待大学培养出具有国际通用性、高度教养和专门职业能力、自立精神和充分的积极性、丰富的创造性、勇于冒险的人才。二是要充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双向交流。全世界范围的高等学校的交流,本质上是要求各个领域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更好理解世界问题、理解民主政府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共同生存的必要性。实施促进智慧与科学合作的多种语言教学、师生的交流项目和建立学校之间的联系,应当融于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之中。按照全国各类中高级人才短缺状况,有计划地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应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中欧商学院在我国已培养了上千名工商管理中级人才。三是发展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这是当务之急。高等学校作为培训、教育、鉴定和研究的场所,应当利用其知识资源和思想的自主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和服务,也就是从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指明发展趋势,揭示真理与谬误,提醒人们利用最佳的发展模式和机遇,告诫人们避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有效地回应和参与策划有关社会、文化、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