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高校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有效地进行价值取向整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和背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意义所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选择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对高校师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希望,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整合和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内涵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
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类的进化而不断发展,价值的终极根源是劳动的人类社会和运动的物质世界。价值作为人类本质的维护和发展,是人类一切实践的主要元素。价值的模式截然不同,在诸多范畴有其特定的状态,如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司法价值、经济价值等。这些价值是人类发展的范畴与规律在不同领域的性质体现。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意义、整体评价和基本看法,它的表现为人们对信念、理想、信仰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是人们对该类事物具有的价值取舍模式以及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代表着价值体系的根本特性和属性,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观念被社会制度广泛遵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区别于另外一种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现,显示着整个社会根本的价值方向;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则是非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价值所认同的系统,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直以来被涵盖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1.坚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方向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是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反映,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政治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更加突出。
2.坚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以往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涵盖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还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实施的途径、方法进行改进和建设,使之更加完善和具有实效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它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教育的其他方面,它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发展。
3.坚持新时期网络阵地的建设
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努力提升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通过对信息载体的建设、管理,充分运用网络的阵地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发掘网络时代价值觀教育的沟通互动、覆盖渗透、预测预防、咨询选择等功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
4.坚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汇集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确保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保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方法
(一)培育和践行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1.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一是要突出教学理念的整体性。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撰到教学目的均体现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而且又注重学习的过程,更体现在理论教学要落实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是突出递进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是突出实践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面向现实,不是单纯的纯理论博弈,要把理论学习与国情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理论研究内化于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2.体现在通识教育中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教育,是任何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准备的“普及教育”,旨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开阔视野、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和实践,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C9高校中的浙江大学实施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新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推行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2+4+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下的通识教育体系等等都是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研究的重要途径。
3.融入在专业教育中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在学会知识和文化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其政治的意识度觉悟性。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认真挖掘课程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念和培育资源,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的思想,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把专业教育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之中。
(二)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
1.开拓丰富的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手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一种高校育人途径和方式,并且随着对社会实践研究的深入和重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形式也逐渐的丰富起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内容第一的原则,根据内容发展的特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成长的细节,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科学的训练态度,引导其正确的目标和行为。
2.完善实践活动的载体
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但也不能从活动的丰富形式中分离,也不能从发展和实践的载体中分离,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如各种实践基地、社团、学会等组织。这些基地和组织不仅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依托,也是大学生认知过程的物质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实践活动载体的改进和优化,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有效和重要环节。
3.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内化与外化”的反复实践,搭建起“认知与协调”“动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育科学的价值取向,从而营造和谐的约人氛围。
(三)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网络新媒体
1.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应用新媒体的优势,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不断加以宣传,提高工作水平,达到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网站、新闻网站以及社会网站对大学生在网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开通微信、微博,设立微信群、QQ群,采取访谈、评论等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将多样性的思想从线下来到线上,丰富网上教育内容,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事实证明,新媒体教育形式更能吸引当代的大学生。
2.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在媒介教育领域,媒介素养一直延伸到媒体的正确使用和媒体的有效运用。网络媒介素养可理解为如何对网络媒体进行分析与评价,人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获取和创造更多信息的一种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它不仅包括利用网络对所需信息的获取、所知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对网上信息的筛选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特别是建立网络伦理的能力。
3.清净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熟悉网络,有些家长甚至沉迷网络,如一些家长热衷于网上购物,有些家长沉迷于网络世界,而父母的这些言行会有形的或无形的影响孩子。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树立榜样。家长平时在家里上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坚决不做违背文明道德的网上活动,家长要让孩子成为学习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煦.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53-155.
[2]宁先圣,石新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8,(11):41-42.
[3]张春梅,曲建武.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12,(12).
[4]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
[5]李晓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