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01-29 15: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理应担负起引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养适合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师范人才的巨大重任。要改革以往高等师范教育着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培养师范生的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有序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着重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一、营造师范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的文化修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以突出师范特色为原则。

 

  第一,要注重对广大同学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要在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坚持科学开放的教育思想,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要加强价值取向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让学生在入校后迅速、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了解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具备高水平从师技能和优秀职业品格的师生。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要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确保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做好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平时多对学生嘘寒问暖,对家庭贫困学生悉心关怀,将亲情育人服务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点滴之中,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让亲情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以慈母般的亲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规范管理,更是对他们日后教师生涯中的重要角色影响。同时也要严肃校规校纪,狠抓考风考纪,建设崇德尚学、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加强管理,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学校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思想更加牢固,职业取向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注意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的养成。要系统、整体地规划学生在校各个时段的活动安排,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如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课前演讲、应用文体写作、开办公益课堂活动等;开展定期运动式活动,如说课比赛、教案比赛、演讲比赛、教学课件制作比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和青春讲台等;还可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教师节、从师素质竞赛月等系列主题活动。平时各项训练活动要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实效;运动性活动要灵活机动,错落有致;定期举办的各类契机性活动要抓准时机,及时施教,以求能够彼此推波助澜,达到不断提高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

 

  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贯通文理界限,还要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实践性课程是培养高师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是以具体的问题情境为基础,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这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师范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模拟教师行为进行训练,来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切身感受,提升其职业能力,同时检验和巩固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今后其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第一,课程设置要有系统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高师院校必须确立以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的目标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既要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又要重视教育教学类实践性课程;要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和即时性的课程内容;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应用,增设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类课程,且要保证信息的强度和时效性,使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要讲求合理性。近年来各校都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之一是压缩教学总学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选修课等形式来培养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对未来的适应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注重和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从改革的角度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数不可能占得很多,为此要考虑新形势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模式和方法改革。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开放性,突出针对性,增强实践性。提倡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将教育学、心理学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创造性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系统环境,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师范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要制定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纲要,把高师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明确地作为任务和指标分解到学校各部门和各学科之中,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构,促进高师生的专业化成长,给职业技能训练创造宏观的环境条件。

 

  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技能训练。师范生在校的每一个学期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并编排较为严谨的学生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制定出严格的课程考核机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确保有序长效地运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制定适宜的训练实施计划以及具体的训练规范、考核达标标准,学生在专职教师指导下,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确保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取得实效,从而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掌握。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第二,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从师技能的提高与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单单依靠学科微格训练、教育实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根本无法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形式应该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策略,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上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训练形式上倡导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教师有效指导的集中训练相结合,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师范生能获得较扎实的职业技能。

 

  第三,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革新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为学生提供实际情境的学习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原来的46周的教育实习延长至半年,可以为高师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体验课堂教学情境、接触真实教育对象的机会。针对传统实习模式的不足,实习模式可采用集中实习为主,顶岗实习为辅,其它实习模式保持在小范围内尝试的原则,其中回乡顶岗实习比例可稍提升,这种实习形式可使实习生顶岗任职,长时间独当一面工作,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工作能力,高师院校对这部分学生也应加强监控,有效协调,避免造成放散羊的局面。

 

  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采用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为主,高师巡回检查指导为辅的原则,既符合客观条件,又利于师范生培养。

 

  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符合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师范生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满足学生未来教师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师范生快速入职和就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