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考考点复习(一)

2016-06-02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谓是真正的高频考点。

 

考查题型上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题目呈现方式呈现多样化,有坐标曲线、柱状图、表格及情境创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等。能力要求上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考查内容较基础,难度较低。

 

  对于种群而言,常见考点主要是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数量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尤其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丰富度的概念及群落演替。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多有体现,本文仅就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及变式曲线的判断和相关应用作复习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判断

 

  1.“J”型增长曲线题干所给条件:如果是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等则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题干所给条件:如果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有限的,如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则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若有K值则为“S”型曲线,若无K值则为“J”型曲线。

 

  二、与增长曲线有关的三种变式曲线

 

  1.横坐标为种群数量,纵坐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率;

 

  3.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

 

  三、K值和K/2值的应用

 

  1.K值的应用:若要控制有害动物,则应降低其生存条件,从而降低K值,使有害动物不能达到最大值。若应用在养殖业上,则应改善养殖条件,以提高其K值。

 

  2.K/2值的应用:控制有害动物时,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在养殖业上,捕捞或出栏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上,此时既能获得较大捕捞量,又能实现种群的快速增长。此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幼年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典例】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摇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摇。若要调查蛇的种群密度则应采用??????摇法。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①??????;②??????摇。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高考考点复习(一)

  (4)根据图乙在图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表示K值和K/2值的点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各小题分析如下: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对于活动较强的蛇则用标志重捕法。

 

  (2)据图分析,B点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种群的死亡率增加。

 

  (3)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净补充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并由此画出乙、丙曲线图(见答案)

 

  (5)据图分析由于在第1年至第5年间的λ值大于1,因此野兔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5年至第10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但λ值仍大于1,种群数量仍表现为增加;15年至第20λ值小于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减少;20年至第30λ值等于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1)取样,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

 

  (2)①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②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图(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

 

  (4)如图(纵坐标上B点对应K/2D点对应K)

 

  (5)D

 

  作者:吴小英 来源:考试周刊 20163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