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探源及其当代启示

2016-04-08 18: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全国总体水平看,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原崛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曾提出历史原因是制约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的观点,认为历史上教育决策的失误以及地理位置、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制约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并日渐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事实上,这种观点在学界基本已达成共识。然而,如追溯至20世纪初,我们不难发现在创办于100多年前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下简称预校”)所推行的新式教育中,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已可见一斑。而河南高等教育曾经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排头兵,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因而,对于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起源的考察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并有效解决当前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典型的后发外源型特征,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参照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教育一方面在适应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中国传统的教育形态也随之发生变迁和转型。诚然,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并非是唯一标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与历史传统无法割裂,而且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直接目标与其说是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模式,倒不如说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知识主体的人不断确立的自我价值取向、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对自我理想的实现。因而,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虽然以借鉴和效仿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开端,却在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彰显出独特的民族特性。很显然,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并未完结,它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出独有的特征。

 

  ()时代意蕴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追随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实践。它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体现出具体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彰显的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轨迹,而且是社会在不同时期对高等教育的期望的充分体现,以及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所作的积极回应。因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呈现的是一幅高等教育和时代背景互动发展的动态情景,表现的是不同的时代需求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民族特质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典型的后发外源型特性,尽管这意味着与传统的渐行渐远,却并非是与传统的剥离和割裂。中国高等教育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整合融入了民主这一现代化的新元素,也极大地保留了民族特色这一重要传统内质。其根源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不能规避本土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要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体现民族特质和民族传统的多重羁绊。

 

  ()多元并存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伴随的是民众教育观念层面的变化以及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的提升。无论是考察办学机制、高等教育的规模、教育结构的构成,还是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多元化发展都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办学机制日趋多元化,民办、私立等非官方力量的关注促使高等教育逐步走下神坛,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赋予少数特定群体的特权,普通民众开始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社会对现代教育的日益关注,则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推进对传统单一的学术性教育框架的瓦解中,构建起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等多元形式并存的现代教育机制。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精髓,曾经是中国传统教育严重缺失的要素。因而,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的融入、翅造和凝练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清末民初,伴随着国门打开而兴起的西学东渐运动,使国人对科学精神从未知到认知再到熟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严重缺失的科学精神这一现代性要素也开始渐入民心,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标准层面到观念层面的渗人,传统民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

 

  以上这些特征是传统教育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

 

  二、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萌芽

 

  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促进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创建于100多年前的预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河南被禁锢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的变革揭开了帷幕,不仅开启了河南现代教育的先河,而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源地。

 QQ截图20160405153848.jpg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发端于民国时期,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在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教育政策、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均有所体现。1912年在河南贡院旧址上创办的预校,与当时的清华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一起成为近代中国三大留学生培训基地,为出国留学培养预备生。尽管与另两所留学生培训学校相比,预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式高等学府,预校毕业的学员需通过严格选拔考试才能留学海外。但这所准高等学府的创办彻底摈弃了尊孔读经的旧式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精神、培养机制、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成为时代先锋。因而,当1923年预校成立11周年时,这所非高等学府直接改为中州大学,成为河南第一所国立大学。

 

  作为对蔡元培主张的新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的较极回应/预校的创办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从1912年预校创立到1923年中州大学成立,短短12年,对于河南教育现代化来说,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民主的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而对这一理念的崇尚和信守使得预校自成立之时起即成为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预校的招生条件一开始就明确规定,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特别是预校以同等条件招收女学生,在时间上早于1913年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而其男女同校的做法与当时宣扬新式教育的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相比,也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因为后者的招收对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京官或八旗子弟。民主治校的理念使预校在与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体制的专制作风进行抗争中发挥主动权,加速了封建专制教育体制的瓦解,并引领河南教育走上现代化的进程。,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对西学的引人。但在预校的创办和发展中,贯穿始终的并非是西式现代高等教育体制,而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预校在考生招收、师资招聘、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突显了河南省的本地特色。例如:在录取ff生的资格考试中,增加对考生了解河南历史文化程度的考核内容,同时侧重对考生国学科目掌握程度的考查。这不仅为培养民国硕学专家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使得教育的现代化摆脱了纯粹西化的束缚,在推进西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传统和文化国粹。而在师资选拔和教员队伍招聘方面,除引进具有西学背景的新派人物外,更着意吸收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硕学鸿儒,充实教学队伍,并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组织方面充分体现河南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使传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实现转型的同时,更关注西学本土化进程中的深层变革和思想文化创新。

 

  预校的成立标志着接受教育不再是少数特定群体的单一特权,而是公平赋予更多普通民众平等的机会,传统书院式的学堂面貌不复存在。从招收对象,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再到教育机制和教育体系所发生的重要变革,在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密切关注下,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高度统一的模式,加速了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步伐。此外,预校崇尚素质教育的做法摈弃了传统教育中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弊端,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在这里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严重缺失的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塑造。这种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子在科学思维和自由学术思想的培养中受益匪浅。

 

  预校的创办标志着河南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在中国早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预校的成立是历史的产物,但时间并未消解它应有的锋芒,空间也并未阻隔它的实际影响。回忆这段辉煌的历史,不仅仅是要重新审视预校在河南教育现代化以及中国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这对于当代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三、早期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当代启示

 

  河南是人口大省,又地处中原,经济地位和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原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河南省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现代化。纵观历史,河南高等教育在近代的良好开端为当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充足的生源和社会需求也体现了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势头。但在实际发展中暴露出的教育改革力度不足、优势资源薄弱、管理理念有待创新、资源配比不均衡等问题,是导致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也严重削弱了现代教育在中原崛起中应有的作用。在当年预校的创办中,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对东西方文化思维冲突的正视、对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张力的合理把握、以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为主旨的教育理念等重要做法,在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中成为良好的开端。全面考察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起源,对于积极应对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快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结合河南省情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比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正确评判历史,并客观审视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暴露的问题,构建合理的教育机制,促进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加快中原崛起和中原文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伟,韩梦洁教育公平视野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9,(1).

 

  [2]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