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国家语言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2016-03-25 15: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政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有的选择是被动的回应,有的选择是积极的布局。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将国际化放在全球化棋盘上的_种思维倾向。全球化为大势所趋,所以,高等教育或计算运动速度调节自己的节奏跟上步伐,或发动自己的引擎带动机器旋转起到领头羊作用,否则或会被冻结,或被淘汰。如果细察国际化的主体,在形形色色的机构背后,都有国家的影子。虽然确实有_些跨国机构在这个进程中充当推手,但是,最后的庄家一定是国家。没有国家意志和相应的政策保障,国际化很难理解,也难推行。当然,没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能动性,国际化也就没有承担主体,高等教育机构的自觉担当的重要意义不容否定。站在国际化的立场观察国家的战略,同时拷问高等教育的国家使命,看上去只是一种外向的检视,但实际上也是检讨内部社会责任的有益途径。

 

  、世界语言版图中的教育势能

 

  《圣经.旧约.创世纪》载,原初,人类拥有共同的语言,口音和言语具同。先民东移到示拿地的时候,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商量做砖造塔。于是,启动了筑城建塔的计划。这个塔就是所谓的通天塔。耶和华见状,恐人类由于拥有共同的言语而无所不能,便乱起口音,隔阂其沟通,使人们四处分散,通天塔永无竣工之日。通天塔也叫巴别塔巴别意即变乱。无论真伪,经书上的这段故事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语言是人类聚散的重要力量。曾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奖,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巴别塔》(2006),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为了修复夫妻关系,将孩子交给没有美国合法身份的墨西哥女佣,随团到摩纳哥旅游,在山间公路受到两个无知兄弟用父亲买来的一支由日本商人送给当地一个同乡人的枪射伤,从而引出在恐怖活动与偶然事件之间定性猜测的跨国案件。电影使用了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柏柏尔语和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借此将巴别的寓意植入。与《巴别塔》竞逐第78界奥斯卡奖获得最佳影片奖金奖的《撞车》(2004),故事没像《巴别塔》那样涉及几个国家,而是局限在美国国内,但是这部由哈吉斯导演的故事片里,也先后使用了英语、韩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多种文字,揭示了美国多种族移民国家里的族群纷争,凸显了社会的多元现象。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言就是一种存在。人的意义建构远远超出语言的限定范围,但是,正是语言使远距离的沟通成为可能,也使沟通本身沉淀了意义。

 

  19世纪80年代,生于时属俄罗斯帝国的比亚韦斯托克的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博士(Li.Zamenhof),在目睹了该地因语言而生的隔阂和相互仇视后开始尝试创造一种利于族群交流的新语言。他在与给尼克来.波拉夫克(NikolaiBorovko)的信中与到,比亚斯托克的居民分为四个种族:俄国人、波兰人、日耳曼人、犹太人,他们各自讲各自的语言,视外族为仇雠。就是在这座城市里的敏感环境中,人比别处更容易体会到语言隔膜带来的惨剧,处处都能体会到语言才是将本该亲如一家的人类隔阂为仇敌的最重要原因,’⑴。为了消除这样的语言障碍,他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国际普通话。后人根据柴门霍夫公布这种语言方案时所用笔名“DoktoroEsperanto”称这种语言为“Esperanto”(意为希望者博士”)。当这种语言20世纪初刚传入中国时,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死不难读语,也有叫万国新语。后来,有人借用日本人的意译名称之为世界语,沿用至今。据说,现在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约有上千人,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超过十万。世界语的出现虽然没有根本解决国际交流中的语言障碍问题,但是,柴门霍夫的努力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不朽的。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同样会产生沟通的障碍问题。由口音或方言折射的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别,还蕴含着不可回避的社会区隔和分层现象。萧伯纳的名剧《皮革马利翁》(以此为蓝本的音乐剧称《卖花女》),生动地刻画了语言的社会图景。萧伯纳在谈到他创作这部戏剧的动因时曾批评英国人不尊重他们的语言,也不教自己的孩子们讲英语。他们的拼写很糟,没有人能够教得了发音。只要英国人一张嘴,就会有其他英国人憎恶或蔑视。德语和西班牙语倒是可以供外国人学用。但是英语甚至连英国人自己都不能接触。英格兰需要的改革者就是那些富有活力的语音学热心人。这部剧的男主人公亨利.希金斯是一位语言学教授。他可以根据讲话人的口音土腔轻而易举地判断他/她生在哪里、长在哪里。他可以将任何人的生长区域锁定在六英里之内。在伦敦,不超过两英里,有时甚至不超过两个街区。根据他的实验设计,他可以在6个月内将一位出生寒门满口土腔的卖花女杜丽特夫人塑造成一位上等阶层的伯爵夫人,既改变了她的腔调和发音,也改变了她的举止态度。在萧伯纳的笔下,习得纯正优雅的英语对任何人都是可能的。语言的成色与职业岗位和社会地位直接相关。语言既是身份的写照,也是身份改变的敲门砖。萧伯纳针对的是剧情中英语境遇。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的英语处境今非昔比。托福、GRE、雅思等英语水平考试几乎席卷全球。围绕英语学习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横贯中西。学好英语已经成为学术界、文化界、商业界,甚至政治界的必修功课了。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语言市场幕后的最大推手。除了市场的作用外,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国家的语言战略。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方面先行一步,已成参考。就英语世界而言,与萧伯纳批评时代的英语境遇不同,现在,英语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劲的语言力量。拥有英语的国家通过培训、教育和考试等手段横扫世界。诸如美国英语教育学会和ETS等机构以民间的身份亮相。如果说语言培训是国际交流的除障工具的话,那么输出国背后的价值指涉与输入国的价值自觉之间的交锋,则是更深层次的领土争夺。这种领土争夺已经改写了传统的竞争形态,夸张一些说,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从中亚国家独立后在该地区的教育互渗可见一斑。

 

  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的地位比较特殊,是中亚比较开放包容的国家,具有贸易集散平台的职能,国外教育力量容易进入。在首都比斯凯克就设有两所孔子学院,合作院校分别为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和吉尔吉斯人文大学。鉴于孔子学院的定位,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交流。首都还有吉尔吉斯与俄罗斯共建的斯拉夫大学和土耳其的玛纳斯大学。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缘原因,这两国的影响在这里无疑既广且深。

 

  事实上,我国孔子学院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之前,美国早已宣示其在中亚的存在。美国早在1993年在比斯凯克建了一所大学,英文名称为,字面译为美国中亚大学,或中亚美国大学。中国同事习惯上将这个大学称为吉美大学。吉美大学是第一所经过美国认证颁发人文学位的中亚大学。来自网站的相关介绍显示,吉美大学的特色包括:世界顶级的人文课程;美国认证的学位;创新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研究;令人兴奋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学生;规模小、氛围友好;立足中亚的战略定位;位于城市公园界内的优美校园[3]。吉美大学在美国的合作伙伴是巴德学院。巴德学院源于1860年创建的圣斯蒂芬学院。圣斯蒂芬学院初创阶段正值美国内战时期。根据1943年的学院概览,创建时期虽然为战争而开展训练的教育为国家所急需,但是,美国人文教育在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可偏废。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人文价值因为教育正像生活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和努力的过程。教育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指导。这样的教育哲学通过巴德学院继承延续至今。

 

  在现任校长列奥.的领导下,巴德学院开启了国际化自由探索的大门。1990年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面向正在加快民主进程的东亚、中欧、南部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开放,为这里的学生提供在巴德学院学习一年的机会。国家教育项目还为巴德学院的学生提供在南非的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学习的机会。该项目是1998年开启的巴德学院与其他世界著名机构长期合作的项目国际人文教育研究院所辖诸项目的_部分。合作伙伴包括俄罗斯的斯莫尼学院和约旦河西岸的阿拉伯耶路撒冷大学。斯莫尼学院建于1999年,是巴德学院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建的一个人文项目,授双方学位。耶路撒冷大学与巴德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文理学院,这是双方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合作项目,设立的目的旨在改进巴勒斯坦的教育体系。2011年在柏林创建了欧洲人文学院,成为巴德学院设在欧洲的分校。从国际扩展的项目布点和推进力度可以看出,巴德学院在国际人文教育舞台上可谓雄心勃勃,吉美大学不过是巴德学院国际棋局中的一个棋眼。

 

QQ截图20160317143141.png


  除了巴德学院外,吉美大学还与许多其他国外大学或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尤与建在阿富汗的美国大学,译作阿美大学)关系密切。吉美大学现在和阿美大学通过虚拟课堂对两校的学生开放授课。吉美大学的学费很高,差不多是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的10倍。学校设有奖学金项目,经费来自开放社会研究所、美国国际开发者(USAID)、梅隆基金会等渠道。通过社会研究中心和开放社会研究院、索罗斯基金会、阿迦汗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者(USAID)、儿基会(UNICEF)、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等机构合作,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吉美大学有124位教师,面向世界招聘。在校生1181名,入学标准很严格。由于全英文授课,因此除了一般能力测试外,还有英文方面的专门要求。截止到2012年底已毕业2200名学生。毕业生有的在哈佛、耶鲁、印第安纳、索邦大学、中欧

 

  大学这样的世界顶级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在世界享有盛名的机构工作,如BBC、花旗银行(Citibank)、思科(Cisco)、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国际发展署、世界银行等。2013年秋季本科将入驻新校园,在南部城市奥什开辟分校的计划也在执行中。吉美大学现在占地面积小,只有一座年久的老楼。旁边是国民议会大厦,有似人民大会堂,位置很显眼。从空间就可以看出吉美大学的定位。这所大学的竞争力很强,入学有普通成绩和英语方面的基本要求。当问及为什么中学毕业生都希望到这所大学求学的时候,负责国际学生招生的主任回答很简洁:首先是因为这所学校强调人文教育,其次是因为这里没有腐败。大学的腐败问题在不同国家范围不同,程度有别,并非一国特有现象。不过,把大学的吸引力之一归结为没有腐败,深值回味。大学的腐败和其他乱象在不同国家的表现虽有差别,但也有相同特点,那就是用大学的学术标准和非学术资本做交易。用非学术的手段获得学术资格,或用非学术资源换取学术认可。直白地说,就是用大学标准和钱权交换。学生上大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而实现变化,但是不考虑实际变化而直接用金钱购买,就像用金钱购买赎罪券,这恐怕是大学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咄咄怪事了。吉美大学能在吉国立足,高学费与高奖学金的策略并施,软硬件不断改善,声望曰增,既在比什凯克扩张校园,又南下奥什设点,战略意图彰明较著。从教育的形态和产出上看,其教育的高势能有目共睹。面向未来政治和金融高端人才的培养指向,立意高远,值得借鉴。从中国似乎有些过时的老话以夷制夷的立场上看,改变单向玻璃的被动状态,打开双向玻璃互相审察,增敏加聪,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之效,才有望消解势能落差,共绘国际教育版图。

 

  二、软硬实力配合与教育力量的张力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承担着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任务。国家只有软硬实力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伟大复兴。许多西方国家通过研究所、基金会、协会等机构实现国家意图,具有政府延伸的手臂的职能。大学的国际扩张和国际吸附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隐含的国家战略安排。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犹值重视。

 

  美国在中亚的存在从这些国家独立那一刻起就展现出积极的进攻态势。老项目辐射,新项目启动,样样反映出强烈的战略冲动。以吉美大学为例,该校教师面向世界招聘,聘期有长有短。其中,美国富布莱特学者是一个短期教师的来源渠道。富布莱特项目源于威廉姆富布莱特。19459月,他初任美国阿肯色参议员。上任伊始,他提议将战争留下来的剩余财产变卖,用所得资金通过教育、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学生交换提升国际间的善意。194681日,杜鲁门总统签者了《富布莱特法案》。如今,富布莱特项目在国际上已广为认可,享有盛誉。每年都有一批美国的学者到其他国家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其他国家的学者或学生也到美国去从事类似的活动。截止到2011年,约有来自155个国家的31.8万人参加了富布莱特项目[5]。双边交流记载着国际善意提升的行动轨迹。现在,富氏学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友网络。来自不同国家的富氏学者受美国资助,但又服务于各自的国家。项目的设立要求外国学者遵从美国政府设立项目时确定的所谓国际善意的价值观。这种价值是超越性的普世价值,还是美国价值?富氏项目是国际主义情怀的果实,还是美国价值渗透的工具?富氏学者需要考虑价值参照系吗?如何为学者富氏国家排序?这些问题在几乎所有国家的积极参与过程中或蒸发消解,或沉淀集聚。无论如何,祖国情怀,美国项目,世界价值记录了富士项目的历史。就学者论,富氏项目的普遍价值无疑具有一定的磁石效应。但就国家学者看,它又无法消弭建设祖国的国家使命。美国由经济硬实力支撑的教育软实力发作,显然是一种价值力量的彰显。

 

  在吉尔吉斯还有一支美国的和平部队1960年,约翰.肯尼迪参议员曾向密西根大学学生倡议,要到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在那里生活工作服务国家的和平事业。196131日,和平志愿军成立,在发展中国家从事和平与友谊的志愿工作。和平部队的使命是帮助利益相关国家的人民满足培训的需要;帮助志愿者服务的人群更好地理解美国;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到现在为止,已有21万多的志愿者在139个国家服役,所及领域从艾滋病教育到信息工程再到环境保护,涉及面很广。2012年预算为3.75亿美元,2013年为3.77295亿

 

  美元。申请人必须是美国人,项目面向有意者滚动申请,审批时间912个月。最低年龄18岁,没有上限。服务期为27个月,其中,有10星期的国内培训,此间不准接待任何家人或其他客人,另外24个月为在国外的服务时间。和平部队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欠发达的欧美以外的国家或地区。2012年在非洲的志愿者占43%。,拉丁美洲为21%c,东欧和中亚为15%c,亚洲为10%c,加勒比海国家为4%c,北非和中东为4%,太平洋岛国为3%。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教育比重最大,为43%。其余为健康21%,社区经济发展12%,环境12%,青年发展6%,农业4%,其他为2%[6]

 

  根据2007111日的数据,美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国防、经济与技术合作、就业、环境合作、金融、投资、和平志愿军、贸易与商业等方面建立了双边协定。关于和平志愿军的双边协议于1992115日签署,随即生效。1993年派出第一批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有840位美籍志愿者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乡村、集镇和城市里与当地居民并肩生活与工作。主要领域为帮助儿童和成人学习英语;开发公共健康项目;帮助社区实现他们的建设目标。美国政府要求和平志愿者学习当地的语言,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在吉尔吉斯两年的时间里,他们要和那里的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当他们回国后,将他们所了解的吉国的生活、文化和历史知识与同胞分享。美国和平志愿者部队驻吉尔吉斯斯坦分部主任菲尔利(SethFearey)在对志愿者申请人公开的说明指出:(1)志愿者不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服务,而是服务吉尔吉斯斯坦”;(2)到该国的首要动机是志愿和服务的欲望,而非别的;(3)对中亚的兴趣和学习新语言非常重要,舍此,便很难发挥专业所长;(4)吉尔吉斯斯坦是旅行胜地,但是,志愿者是为服务吉国而来,而非将该项目当作能够在该国游历的跳板或手段;(5)如果有涉及关系个人幸福的重要人物,在决定到吉尔吉斯做志愿者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申请人是否可以和他或她分开两年之久;(6)期志愿者服务的地区几乎都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穷乡僻壤,那里手机勉强可用,但是很少有村子提供上网设施,志愿者每个月只有一到两次到附近城市的网吧上网的机会;(7)服务区90%的地点第一语言是吉尔吉斯语,所以绝大多数志愿者需要学习使用吉语以便交流[7]。能够在别的国家走上山下乡路线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明确的价值牵引和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无疑是和平志愿军的重要选择参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