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80后”毕业生已参加到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中来。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辅导员,他们的成长和培养面临着不少困难,针对“80后”辅导员的特点,有必要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本文主要研究了“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现状、“80后”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培养“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培养
一、“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状况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80后”辅导员呈现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本领强、容易交流沟通等良好状况,但由于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原因的影响,“80后”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抱负和思想立场不够坚定。另外,“80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还呈现出职业定位模糊、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及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二、“80后”辅导员应培养的职业素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辅导员队伍职业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
(一) 培养较强的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必备的素质,它主要是由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部分组成。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和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方法。
(二) 培养过硬的道德素质
德育者先育德。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因素。辅导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水平。辅导员是学生道德上的楷模,辅导员的道德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要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让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潜移默化地以自身的道德规范作榜样,以德服人;要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人,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人才。
(三)培养平衡的能力素质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致使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工作负荷相当沉重。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时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全面的能力素质和平衡的专业能力结构。高校辅导员主要应学习具备统筹全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三、 培养“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创新举措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针对“80后”的特点,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合理选配,明确分工。
选配工作是源头把关,它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什么人”、“如何选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选配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充分考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辅导员的岗位和职数,合理配备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在选拔辅导员时要重素质和能力,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还要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熟悉并且热爱学生工作,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并能以此为作为自己的事业。
“80”后辅导员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在配置辅导员的时候应当优化人员结构配置,明确分工,应从岁数、工作经验的角度去考虑人员的合理分配。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选调配时应讲究专业对口,要根据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确定其具体的工作岗位,强调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合理选配,明确分工,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科学管理,拓宽出路。
高校辅导员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全部,繁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辅导员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辅导员不够重视,管理不科学,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不明,对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辅导员得不到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另外,由于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学生管理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几乎空白,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处于严重弱势的地位。在行政道路上,一方面是高层职位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上升空间,从而导致很多的辅导员都觉得前途渺茫,担心自己的出路,进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很多辅导员的换岗意愿强烈。因此,要让辅导员队伍保持稳定及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学校就必须科学管理,拓宽辅导员的出路。
(三) 多方培训,精心培育。
学校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教育培训应当既包括理论教育也包括实践学习。学校除了让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岗前培训,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之外,还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采用课程进修和专题
培训等方式对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例如采用素质拓展和潜能激发等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管理理念。同时,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对辅导员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切实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本领。
总之,“80后”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骨干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状况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改变这些情况,切实提升“80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从合理选配、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这几个方面入手,为“80后”辅导员的顺利成长和队伍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 孙定建.浅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3] 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高校理论战线,2006(4).
[4] 康长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辅导员素质修养初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6(14).
[5] 任海涛,魏巍.试析如何引导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6] 周磊,吴绵超.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J].吉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7] 汪强.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修养[J].江苏高教,2007(4).
[8] 王沛悦.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J].职业时空,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