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5-12-15 11: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所谓价值观,它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意义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及看法。“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思想境界决定了艺术境界,“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对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5所高校1990年以后(含1990年)出生的艺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对其值观整体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将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及看法。邵道生在《蝉变的国民心态》一文中指出“价值观涵盖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支配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它既是人生历程的定向器,又是人生前进的指挥仪。”
  2008年以来, “90后”逐渐成为各高校主体力量,在这个经济富足、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他们价值观念无疑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在这一群体中,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价值观念更独具特色,如何帮助正确认识“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念现状,针对其矛盾与困惑一面提出有效对策,引导其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通过对“90后”艺术类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剖析 ,提出了新时期“90后”艺术类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对于加强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较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调研工作涉及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5所高校中1990年以后(含1990年)出生的艺术专业学生,调研于2012年2月—5月进行,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两种调研方式,问卷发放均由专人现场监督与回收,被调查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且答案真实可靠。调研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 95.8%,其中男生119人,占34.2%,女生228人,占65.7%,来自城镇学生457人,占91.3%,来自农村学生42人,占0.87%,本次调研问卷涉及“90后”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观、择业观、消费观、婚恋观四方面内容,共计28个调研题目,样本代表性强,数据真实可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调研记录和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二、“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道德观方面
  
  所谓道德观,即人们处理社会、家庭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时的价值准则。其基本问题是道义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大学生道德观现状是展开德育教育的基础,与他们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在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道德观调查时,1、当涉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70.9%选择视情况而定,23%选择集体利益高于一切,5%选择个人利益重要;2、当问及在公交车上你会给需要的人让座吗?61%选择会,27%选择视情况而定,9%选择不会;3、在问及你觉得当今社会给你的感觉:37%认为十分冷淡,36%认为比较冷淡,22%认为相对和谐,2%认为十分和谐;4、当问及当有人跌倒你会如何做:33.9%选择走过去,扶一把,18%选择找目击证人后,再过去帮忙,39%选择确定跌倒是否严重,然后确定是否给予帮助,6%选择视而不见;5、当问及当你看到有人插队,你的做法是:34%选择制止,41%选择在心里抱怨,15%选择谩骂插队者,6%选择看不见;6、当问及你觉得使用不文明用语的动机是:19%选择表现个性,54%选择不痛快时发泄一下,26%表示不会使用;7、当有人向你乞讨,你的做法是:51%选择先判断真假,再视情况而定,25%选择回避不理,21%选择给予帮助。
  
  从上面的调研中,可以看出 “90后”艺术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中积极的一面,例如23%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公交车上有61%人选择会给需要的人让座,26%人表示不会使用不文明用语,21%人对于乞讨的人选择给予帮助。这是学生们的社会道德理念中较为积极的一面,也与当今社会发展趋向基本一致。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利益权衡面前,看中自身利益,在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上,传统价值观念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及“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已不是最佳的选择,“既要立己,又不损人”的新价值观念逐渐被他们所接受,如“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70.9%人选择视情况而定,“有人跌倒时”39%人先确定跌倒是否严重,然后再确定是否给予帮助,”“当面对乞讨人时”51%人选择先判断真假,再视情况而定,这说明社会现实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显而易见,缘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成员间信任感降低的缘故,呈现出道德意识让位个人现实利益的道德观念。这些“知行不一”“自我中心”“从众心理”等道德价值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二)就业观方面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择业的认知态度,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90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又如何呢?据调查显示:1、在就业前景方面,42%人认为就业前景一般,38%认为乐观,10%不清楚,9%认为不乐观;2、在期望月薪上:56%选择4000元及以上,17%人选择3000-4000元,16%选择2000-3000,6%的人选择1000-2000元,2%选择1000元以下;3、在问及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时,31%人选择内地的省会城市,30%的人选择沿海开放城市,11%选择北京,11%选择国外, 10%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4%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城市;4、在问及希望从事何种职业时,选择大学教师的占22%,21%选择演艺人员,17%选择公务员,9%的人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9%选择其它,6%选择公司的一般职员,5%人选择中小学教师, 2%选择参军;5、在问及选择职业时主要影响因素为:41%选择工资及福利,30%人选择未来的发展潜力,19%选择工作环境,8%选择其它;6、在问及你择业时会受什么因素影响时:52%选择专业,19%人选择父母期望,19%选择市场的需求,8%人选择其它;7、在问及哪些因素影响就业抉择时29%选择父母或其他亲人,17%选择学校的熏陶教育,15%选 择职业地区优势,,13%选择社会的舆论,11%选择同学或校友,11%选择男女朋友。
   调查中可见“90后”艺术类学生在择业的过程已经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等特点。在就业心态也比较放松,尽管在当今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认为就业前景乐观或一般的人占80%左右,仅有9%的人认为就业前景不乐观,其余均表示乐观或一般,在职业的选择上,对于工资较高的的演艺人员的选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并非一味追求稳定的事业单位,这说明迫于就业压力“90后”艺术类大学生已经开始转变观念,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择业过程中也体现出务实的倾向,这些都是较为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薄弱的一面,如注重薪酬高低56%的人选择希望4000元及以上的月薪,另外4%的人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城市就业,仅2%的人选择参军,说明随着市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等价交换原则不断深入学生心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等传统美德及大局观念,在他们的心中比较淡化,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进行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均自幼开始学习一技之长,数十年的努力,体现在择业上更加注重专业是否对口,如52%的人选择专业是影响择业的最大因素,而并非注重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人才,这些都需要家长、学校对于他们的择业观给予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正确引导。
   (三)婚恋观
  婚恋观是一个人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待爱情、婚姻、家庭所持有的价值取向。中国有句古话:先成家后立业。可见爱情和婚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必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关于婚恋观的调研中:1、当问及你现在的感情状态时31%选择热恋中,19%选择已分手,13%选择初恋中,13%选择刚失恋,3%选择冷战中;6%选择追求中,11%选择未恋爱。2、当问及如何看待婚姻和恋爱的关系时31%选择爱情是婚姻的基础,28%选择爱情不一定走向婚姻,19%选择爱情和婚姻是相互促进的,15%选择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完整的,4%选择婚姻会埋葬爱情;3、在问及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时21%认为感情上合得来就行,15%选择乐观开朗、积极向上,15%选择孝敬父母,14%选择性格适合自己就行,10%认为可以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6%选择没想过此类问题,6%选择收入好,4%选择学历相当,还有4%选择门当户对;4、当问毕业了时当事业与爱情发生冲突你选择什么?有46%选择事业,41%选择无法取舍,到时候再说,10%选择爱情;5、当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这一现象时55%选择可以理解,21%选择同居很浪漫,14%选择如果对方要求,自己可以接受,8%选择不赞同;6、当问及如何看待“一夜情”时46%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23%选择这是不道德的行为,18%的人选择这是缓解性压抑的方式,11%选择这是一种流行的社会交往方式;7、在问及如何看待女大学生被“包养”这一现象时59%选择可以理解,17%表示强烈鄙视,12%选择不能理解,11%选择很正常;
  综上所述,“9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调研中仅有11%的人选择未恋爱,众所周知迈入大学之后,由于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不免产生孤独感,此时异性朋友的出现可以起到排解孤独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别人都有男女朋友,自己不谈,不符合潮流,像这种‘跟风’式的恋爱现象,在大学中非常常见”,这也是“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在婚恋观中的体现,可以说在对待爱情和婚姻和关系中,态度是认真的,这点比较可取,在择偶标准方面可以看出“90后”艺术类大学生也体现出较为理性的一面如,注重双方的感觉、对方的性格、能否孝敬父母而并非物质基础。同时,调研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55%的人对待同居表示理解,46%的人认为“一夜情”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59%的人对待女大学生被包养表示可以理解,说明他们的婚恋观较为开放,在对待婚前性行为、恋爱态度等方面均与传统婚恋观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颠覆了传统的婚恋观,显得更为前卫,此时必要的纠正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四)消费观方面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90后艺术类学生”,无疑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衣食无忧、备受关爱与呵护,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关于消费观的调查中,1、当问及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时,40%选择1000-1500元,29%选择1500-2000元,16%选择2000元以上,13%选择1000元以下;2、当问及本人所拥有的电子产品中时35%的人拥有电脑,29% 的人拥有MP3,27%拥有iphone4,26%的人拥有数码相机,13%拥有ipad;3、在问及购买服装周期时,58%选择无固定时间,28%选择喜欢就买,7%选择一、二个月,6%选择半年或一年;4、在问及平均每月的娱乐费用时,200-500元占41%,200元以下占27%,500-1000的人占20%,1000元以上的人占11%;5、在问及生活费每月是否有结余时35%选择否,33%选择平衡,30%选择是;6、在问及零花钱超支会如何做时38%选择向父母要钱,36%选择停止一切消费,16%选择其他,8%选择信用卡消费;7、在问及平均在哪类店铺消费时31%选择大商场,21%选择网上购物,17%选择国际名品店,14%选择实惠的小店,4%选择批发市场或小商店。
  作为未来中国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消费观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调研中见他们物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观念超前,消费对象多元化,消费行为易冲动等特点,如在问及购买衣服的周期时58%的人选择无固定时间,28%的人选择看见喜欢的就买,再如66%拥有iphone4、有数码相机、ipad等电子产品;在消费观念中也体现出缺乏理财意识的现象如35%的人每月的消费没有结余,38%的人在零花钱超支时会继续向父母要钱等等,这些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均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加以引导,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
  三、加强“90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率真与坦诚,感受 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们重视心理世界的充实与满足,勇于正视自我的薄弱与不足。当然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与行为的困惑,感性与理性间的徘徊与抉择。众所周知,在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的作用毋庸置疑。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学习与生活、友情与爱情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不仅需要大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努力实践,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才能确定显著的成效。
  (一)家庭教育成为培养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形式,为个体成长、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资源。它对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0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于优越的社会物质条件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环境,造成其独立意识较差,社会阅历不足,成长经历中缺乏一些逆境的锻炼,因此易受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和感染,导致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特点。因此,父母的教育角色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将被给予较高期待,家庭教育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更加该加强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提高社会的责任感与适应能力。
  (二)学校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主阵地
  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起以文化、体育、歌舞等多元的、能够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理共鸣的价值观教育手段,从而摆脱传统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单一的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价值观判断力,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吃刻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及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工作中要多采取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验证式的方法,积极组织军训、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服务,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积极展开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思想境界、增长知识,提高辨识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会教育发挥作用,形成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工程
   社会作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更有其积极的作用。社会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纪念馆、文化遗址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有效配合学校和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使得“9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传统、现代以及其它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难以辨别和取舍。社会媒体对于社会各个层次变化的透视与和分析,将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媒体应当普及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体现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如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避免时期陷入困境和迷茫。
  综上所述, “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全民动员的系统育人工程,涉及范围很广,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三块有力的阵地,只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实现社会教育在其二者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才能取得令人欣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道生在:《现代化的精神陷阱》——《蝉变的国民心态》 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10-1
[2]廖欢 罗艳 肖自胜 周子虬《“90后”大学生道德观调查研究》《企业家天地》2012年04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