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

2015-05-30 10: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90后”(“90后”大学生是指在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逐渐成了高校主要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长环境、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其思想、行为、能力、特点都有着显著的特征和矛盾。而“90后”艺术类大学生则是这群新生代中更具学科和个人特色的群体。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此背景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工人员成立了“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调研小组,致力于研究其新特点、新情况,弥补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不足。本课题以调查问卷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就业创业、职业生涯五个方面进行设问,主要针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校“90后”研究生和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1189份,收回1189份。据卷面调研,反映情况如下:

  一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特点

  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来,“90后”艺术类大学生主要的思想政治现状特点总体表现为自信、独立、思想开放、实践能力强、道德认知强、自我要求高,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功利、网络依赖强、抗挫能力弱等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自我意识强,利他思想弱

  有46.4%的大学生在填报志愿前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有19.8%的学生“很了解”,从这一选题可以看出,学生在面对高考这样人生重大选择时,他们大部分是进行充分了解分析的,而非人云亦云。对于学习英语的目标来说,45%的学生选择“六级”,29.6%的学生选择“四级”;对于本校学生道德状况评价,有80.7%的学生认为是“满意的”,只有19.3%的学生选择“不满意”。这两个选题表现出“90后”艺术类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自信。对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选项,有45.8%的学生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有35.8%的学生选择“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然而只有8.3%的学生选择了“为了祖国和社会发展”。对于入党动机来说,有32.7%的学生表示“有打算,为了更好的就业去向”,16%的学生选择“有打算,为了赢得同学的羡慕、父母的喜悦”,14%的学生选择“无打算,无所谓”,10.6%的学生选择“随大流,看情况再说”,有31.2%的学生表示“有打算,为社会多做贡献”。对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选择,仅有11.9%的学生认为“集体利益为重”,有37%的学生认为“虽不愿意,但还是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有24%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优先”,27.1%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这三个选题表现出他们实用主义的心态。因此,大部分“90后”艺术类大学生都有较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但对于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方面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缺失,有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和提升。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

  2.重专业学习,轻文化沉淀

  对于大学阶段开设的课程重要性进行排序,有51.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最重要的,20.1%认为是公共基础课,18.6%认为是校内可选的其他课程。有45.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专业上取得成就”。对于选择二专业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有54.8%的学生认为二专业重要,但真正愿意选择学习的只有35%。对于大学阶段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对自己的影响,有52.9%的学生认为“有影响”,47.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在自我评价选题中,有6.7%的学生也将“文化底蕴较浅”列入了“当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因此,“90后”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专业和文化两类课程的用心程度是不同的,前者重而后者轻,这种情况实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实践能力强,抗挫能力弱

  对大学阶段学习之外所参加的活动选题,有93.3%的学生参加过,只有6.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对于艺术创新来源的选题,有69%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艺术实践和观察社会生活”。然而对于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总体评价中,只有22.8%的学生表示是“充实快乐”的,77.2%的学生都是一些消极的情绪。尽管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有52.1%的学生表示会“勇敢面对,竭尽全力寻求解决”,但是却有73.8%的学生表示有过或经常会有“自伤或自杀”的想法。因此,“90后”艺术类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亟待开展引导、关怀教育。

  4.网络依赖强,团队协作弱

  “90后”艺术类大学生闲暇时,有37%的时间是在看电视或玩电脑,34.2%的时间在读书学习,28.8%的时间参加实践或体育活动等。在对当前“90后”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自我评价中,有28.7%的学生认为艺术生“自由散漫”,14%的学生“标新立异,吸引眼球”,6.7%的学生“个人主义强”。在对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因素的自评中,有37.7%的学生因“个性差异”产生冲突,31.1%的学生因“民族文化、地域特征的差异”,23.6%的学生因“生活习惯”和“贫富差异”产生,7.4%的学生因“利益”而产生冲突。因此,“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对网络有着强烈的依赖感,而 团队的协作方面由于个人主义色彩过于强烈,需要进行团队训练,让团队作战成为“习惯”。

  二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1.社会背景的影响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的时期正好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文化市场的开放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等等。以上这些变化对于“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产生了功利、个人本位主义、享乐、投机取巧等不良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说,由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广泛开展,国民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尽管“90后”艺术类大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认可的,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55.3%的学生认为是有较大影响的,但是由于“90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呆板、僵化、单调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已经不能足够全面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从专业发展特点与趋势来说,艺术门类本身就是日新月异的,学生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在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上亦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3.家庭教育的影响

  从“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家庭组成来看,大部分系独生子女,家长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大多从小学习才艺,视野广,自信、开朗,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不得不依赖于家长的经济支持。然而从小的顺境导致他们形成了享乐主义、受挫能力弱等缺点,这为“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一定障碍。

  三 “9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创新“90后”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过程当中,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年轻一代;另一方面,将传统儒家精神与“两课”相结合,构建“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新型思想教育阵地。传统儒家精神的基本信条是“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间包含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这些内容和故事可以丰富“两课”的内容和形式,寓教于乐,生动引导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

  2.加强“90后”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一方面,结合“90后”艺术生的成长轨迹和社会现状,科学合理地设计现代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内容,引导学生克服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的问题,实现科学有效的个人生涯规划;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将会成为未来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生存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指导中大力加强“90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丰富校企合作模式;再则,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科研团队,保证生涯规划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性。同时,要用职业生涯规划引导“90后”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君子不器”,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限于钻研自己的专业,要做到“游于艺,通于艺”,成为通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3.丰富专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形式,加强“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方面,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内容与艺术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本身对“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受众面;另一方面,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参与当中增强自我认识、激励、控制的能力,并增强其回报社会,辐射他人的广阔胸怀;再则,将团队教育融入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4.合理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方面,“90后”艺术类大学生处于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上网随意化、娱乐化、依赖化特点突出,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如微信、QQ、博客等)跟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监督;另一方面,打造集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网络环境,引导良好的舆论导向;再则,建立从“学校——学院——年级——寝室”五级“网络红客”队伍,保障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利.“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4)

  [2]姚茉莉.浅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内江科技,2011(11):78

  [3]刘晓莉、兰霞.“80后”教师遇“90后”学生,谁更个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8.6.2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