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2015-11-18 0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网络的普遍应用,一些随着时代出现的新型语言快速在网络上蹿红,并广泛被人们使用在生活中。这些新词都带有当下最鲜明的时代代表性,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社会、国家中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等各方面文化层次上的理解和心态,新词的出现是顺应中国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良好体现。网络新词是一个民族时代变迁中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历史缩影,也是一面可以反射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折射镜。怎么样在翻译过程中,即可体现中华民族中的文化底蕴,又可在跨文化交流中词本搭意,这需要翻译工作者的全方位考虑。
  一.中国特色新词翻译的现状
  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翻译方式就是直译、音译或是移译等几种翻译方式。在大多数的语言字典中,一半以上都是采用直译这种省去源语言词汇中的意境主旨直接按字面上的意思进行翻译的方法。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一些词语无法表达其深有内涵,如“龙蛇混杂”一词中的龙,在西方文化中龙都是象征邪恶、黑暗、残忍的意思,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是“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失去了原有词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 从中国特色新词翻译的实质出发,恰当选择翻译用语
  文化具有民族特殊性,同时文化还具有兼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进而促进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达到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积极影响。民族种族之间的语言文化还存在着差异性的文化问题,中国文化中的特色新词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差异,根本上就是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的实质就要做到文化种族之间的相互共融,做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互动。所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必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内涵,进最大可能的保留原有语境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实现原有语言文化中的原汁原味,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2. 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出发,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
  西方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具有影响力,其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文化在其自身内涵上具有相当大的文化深意,但其对外的传播上还有在世界上的影响程度上就相差甚多。那么当下,对于现有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如今网络蹿红的网络新词时,不但要翻译对其自身词汇的语言意境,还要加入中国文化内涵,让中国的丰富语言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在网络新词中“滚粗”、“屌丝”、“搬砖”、“荷兰驻马店”都是在音译或是在中国文化内涵上出现的新星词汇,下面一句话中包涵了这几个词汇,翻译如下:
  “我知道,有些人会直接叫我滚粗,因为他们会说我是成都屌丝,但是我只说过我在成都搬砖,而我的祖籍其实是荷兰驻马店。”
  翻译者在理解中国特有文化中网络新词的含义,并没有把“屌丝”一词翻译成loser,而是用的Cock wire,使看见翻译的人不会误解理会这个词的本身含义,这是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3. 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选择当下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网络新词的时候,要贴近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传达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贴近其他种族对中国文化的求知心里,也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其国外文化中的用语习惯。这些都需要翻译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意境,把握中国现有国情,在不偏离语言感情时对外传播语言文化。融合各个民族间的所长,去诠释网络新星词汇。
  总结:
  随着我国对汉英翻译工作的日益重视,中国特色的网络新词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从中国的整体翻译工作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翻译词汇的整体质量较低,还存在很多词不达意的现象。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对网络新词的系统研究和分门别类,这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探讨这些问题,以便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做好翻译工作。从跨文化的角度上去思考网络新词的翻译问题,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向世界展现新时代面貌下的崭新中国国家形象,这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际的翻译过程里,翻译工作者要清楚知道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要适应这个文化种族上的差异,才能确保语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出现偏差,保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01-01.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01.
[3]张元,王银泉.《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