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文化视角下的旅游翻译理论综述及策略例证

2015-09-21 0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媒体语言 朝鲜语 外来词 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休闲假期趋向差异化发展,都为中国出入境旅游注入了无限动力。出境游方面[1]: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5739万,同比增长20.4%。预计到2011年达6500万人次,至2015年达8375万人次。入境游方面[2]: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增长68倍。实践需求是最大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翻译活动作为国际旅游的媒质,其重要性日渐彰显。恰如魏星[3](1993)指出,旅游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翻译活动,内容包罗万象,这使翻译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困难。
正是基于旅游翻译的这种复杂性,针对"研究何种译文能较大限度地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研究既不或较少得罪原语文本又不受目的语文本读者的抛弃"(陈刚[5],2004)的翻译策略问题;以及如何在旅游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传递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对象的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历史沿革、宗教典故、地理知识等文化信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翻译理论。
  旅游翻译理论研究综述旅游翻译理论众多,主流理论如下:
1.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2.顺应理论研究综述[7]
  20世纪80年代,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8](Verschueren)就开始酝酿顺应理论;到了1999年,维索尔伦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全面阐释了顺应理论,指出语境顺应论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他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故人类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作出选择。[8] 可变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协商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征。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人类之所以会不断使用中选择某种语言,是因为这种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的特点:(1)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次;(2)语言使用者作出的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策略的选择;(3)语言使用者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作出选择的;(4)语言选择发生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5)语言使用者没有权利在选择和不选择之间作出抉择,因为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他就只能选择心目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行交际;(6)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不是等同的,因为具体的选择手段和策略受到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7)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与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关键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3、变译理论--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在旅游中体现的尤为强烈。张宁[9](2000)指出,中西旅游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掌故、宗教风貌、园林艺术、民族风情、饮食文化和思维方式六个方面。
  因此准确有效的在旅游中传达文化信息,有利于增进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旅游的魅力,吸引更多外国游客。
  变译理论[10]本质上作为一种翻译的宏观方法,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全译是从原文文本出发,着重研究翻译正体的内部问题,对翻译的外部社会功能和变化形式(变译)则缺乏系统研究。全译分为全文全译和局部全译,要求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译者创造性的发挥仅限于词句和修辞手段,如加减词、词义引申、词类转换、断句法等,这些变化都是微调,以尽量减少内容的损失和形式的变化为前提,当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时只能舍形保意。
  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要,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译种类大致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的目的在于摄取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需要的特定信息,如对原作大段取舍、改变整个篇章结构、译述浓缩原作、合并综述多篇原作等,结果原作和译作之间就可能有很大差别。
  无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也好,还是顺应理论也罢,本质都是在保证源语原汁原味和目的语读者(游客)可接受式欣赏之间达成平衡。因此,灵活运用变译理论中的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方可实现两种理论的目的。试举两例:
  (1)原文为"'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
  译文是: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
  分析:从中西方的审美差异来说,中国人好中庸,喜欢平衡美,所以句式讲究对仗;中国人含蓄,喜欢朦胧美。而西方人比较直接,所以英语用词注重功能,表达就简单直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就此例而言,此诗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采用了"删略"手法就是基于在文化差异下的功能对等理念。
  (2)原文为:宝墨园......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
  译文为:Baomo Garden consist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South China, traditional gardening arts of South China......(引自:广州宝墨园石碑)
  岭南现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但这样翻译,累言冗叙,主要是即便按定义翻译,外国游客一样没有概念。顺应理论以为,语言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此处顺应西方文化,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译,则简单直白,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报,2011-2-14
[2] 中 国新闻网,2011-9-2
[3] 魏星.实用导游语言艺术[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4]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t. Jeromy Publishing.2001.
[6]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7] 杨司桂,冉隆森. 从顺应理论看旅游景点翻译的变通性.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4)
[8]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9] 张宁. 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 中国翻译,2000(5)
[10] 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M],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