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其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文化转型时期的语言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本文从文化转型时期的特征入手,阐述了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对语言教学带来的挑战,并进一步就文化转型时期语言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转型;语言教学
一、引言
人类能力发展程度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的培养方式,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其内容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语言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1]。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速的重组和更新。近20年是我国也是世界最为激烈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时期。就我国而言,这一文化转型的强度至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达到最大值,其内涵是多重的:包括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继而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变,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后现代世界的遭遇,这种转型文化的多元化语境对中国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冲击。由于语言与思想文化的天然联系,在文化转型期,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转型时期的语言教学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转型的语境下阐述外语教学中应包含的必然要素,并从多角度对此时期的语言教学的实践操作提出思考与建议。
二、文化转型时期的特征
在文化转型时期,纯粹的民族文化的存在越来越艰难是其特征,具体来说,无处不在的文化全球化是此时期的突出表象。文化全球化最初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凭借国家经济政治上的强大实力,美国等国家在经济拓展的同时,通过影视、媒体、消费等形式,向全球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无线信号、文字印刷及经营模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文化扩张逐渐被文化融合所取代,并呈现出文化全球化的态势。文化全球化是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它是指世界上一切文化以各种形式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2],这一流动打破了地域疆界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1)旅游者,移民,访问学者,国际会议代表等人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他们代表着异域文化,并直接作用于文化交流。(2)跨国公司及政府间的技术流动会最终形成多国思想理念的新的技术融合。(3)借助于媒体或电子音像手段的信息流动,以各种形式迎合全球不同的政治背景,不同文化价值,不同经济地位的受众的兴趣,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4)与国家意识或反国家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意识的流动,集中体现在“自由”、“福利”、“人权”、“主权”、“民主”等概念上。转型时期的文化无疑给人们固有的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教育界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并在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层次上做出有远见的战略调整。
三、文化转型对语言文化教学的挑战
由于与思想文化的天然联系,语言文化受到的冲击直接体现在价值观、文化观和语言观上。在价值观方面,转型时期的文化对教育的挑战表现为西方价值霸权。西方价值观和伦理观打着“普遍伦理”的旗号,使地域性、民族性的“本土伦理”相形见绌。弱势民族的价值传统和道德传统往往会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并造成道德危机与价值真空[3]。在文化观方面,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强势、政治强势、军事强势及强大的文化生产与输出能力传播其价值观,诱使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势文化心态”进而导致对发达国家非理性的价值认同和文化的趋同。在这种趋势下,非强势国家如果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积极的应对措施,转型时期的文化将更多地意味着文化主权与民族精神的丧失。试想一批在国外的卡通、电影、音乐、时尚等流行元素中长大的孩子,只晓得时尚炫酷,不懂得诗词歌赋,言必称国外,对民族的文化传统陌生到无知的地步。很难想象到这一代主宰社会的时候,即使经济上有不错的数字,一个失去文化身份的民族有什么真正的未来呢?在语言观上,转型时期文化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英语霸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英语将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无论我们情愿与否,英语正在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人生中的作用和使用频率大大提升,这对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系统的中华民族是个极其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语言霸权,汉语很可能会有沦为“方言”的尴尬。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国际化语言融入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的文化对本族语言、文化不可避免地有着消解和改造作用。
四、文化转型时期外语教学的内涵
我国正处在转型中的信息流动加速期和文化大发展期,由此而产生的效应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还在于其所携带的知识、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冲击。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文化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的转型[4]。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语言教学在教学生产模式上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内涵上须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解构,并制定出长远的语言文化策略,唯此,语言教学方能在此重要的转型时期完成其相应的历史使命。
1. 文化转型时期语言素质的生存本质
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对纷繁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的适应,首当其冲的便是拥有国际化的语言能力。以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时期的流通语是国际化的英文,计算机彼此以英文联机;全世界计算机中所贮存的资料,80%以上是英文;85%以上的国际电话以英语交谈;计算机程序指令及软件本身大部分是英文版;英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母语成为人生重要的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及时发现并了解新技术和新知识,对国际语言的掌握有助于知识的迅速更新,并可保证在第一时间对世界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际性语言的掌握是生存与立足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 文化转型时期语言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链接
以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转型时期必然要求以民族优秀传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强化,从政治角度观之,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竞争的大舞台,更是国际政治战略的逐鹿场,势必引发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对峙与抗衡。面对全球化潮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语言文化教学应积极应对,立足民族文化本位,防止夹杂在语言文字中传递过来的西方价值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对本族文化的消解和改造。文化转型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但教育始终是有阶级性的。一个民族的教育,应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它特殊的感染力影响着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亲切感和认同感的每一个成员,并以此凝聚民族向心力,培养民族奋进精神,这在文化转型时期的多元社会格局中尤为重要。语言教学作为战斗在全球化挑战一线的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稍加挑选,对思想稍加引导,便可轻松获益而事半功倍。
3. 发挥国际性语言优势,加强全球化素质培养
以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这种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资质为目标的全球化教育。面对国际协作和全球规范的挑战,在实现财、物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是教育的方向,因此,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是文化转型时期教育的合格产品。为此,学校可以将国际教育课程设立为融语言、人文、科学、社会研究等在内的跨学科课程,从而学会通过另一种眼光,心态来看待事物。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才培养不仅培养竞争,还要培养合作,不仅要强调对民族的忠诚,更要强调对人类社会的责任,任何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来塑造人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唯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合格素质的时代人。
4. 语言教学的隐蔽教育功能有助于缓解文化转型过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语言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与科学和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探究自然的规律成为教育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主导思路,科学精神被提高到崇高的地位。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教育本身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被提到当代教育面前。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工具论盛行,语言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场经济功利支配的强大导向,使语言教学极易倾向重功利轻人文,其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重视语言知识,轻视文学文化,重视语句训练,轻视情感陶冶”的语言工具论,在文化转型时期,语言教学几乎沦为全球化的工具,人文缺失使语言课程失去了精神和灵魂。对此,教育界已有共识:语言教育不能止步于培训班的功能,它应给予受教育者某种改造社会的理想,某种对现状的批判,某些行而上的追求。正如著名思想教育家哈钦斯所说:“教育必须从单独的职业获得中解放出来。”语言教学是一门可以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相融的学科,设计合理的语言课程有助于审美境界的提升和人文生态的培育,继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素质的养成。
五、结束语
语言服务于社会发展,并与社会共生。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文化转型时期的21世纪,拥有国际化的语言交流能力只是人才教育的初级目标,其意义还在于借助国际语言的优势,培养全球化背景中人的其他素质要求:社会责任感及全球意识。同时,语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注入有助于心智的训练和精神世界的建设,进而挖掘出独立思考的源泉。多元共
存的文化转型时期需要竞争,需要理解,但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思辨的精神,需要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从本质上讲,文化转型时期需要用全人类的目光,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审视全人类共同的命题和难题。依着上述思路,应该重申,在无法阻挡的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教学工作者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学会在观念、素质、功能、知识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和重新组合,这是文化转型的语境中把握语言教学的脉络、挖掘语言教学内涵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青妹. 略论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语言教学[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2] 文卫平. 再论后殖民语境的后殖民英语与英语教育[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3] 潘庆玉. 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12).
[4] 高玉.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J]. 广东社会科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