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三个永远热爱”,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学化、现代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党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即把“大道理”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转化为“小道理”,让大学生成长有方向、奋斗有动力、修身有涵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种方式或手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系统,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一,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载体的状况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各要素之间能否较好地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举行演讲、征文、竞赛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参观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不断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这些形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通过这些形式而相互作用。这些形式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大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创建某种活动方式,或运用一定的物质实体,承载和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教育对象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而在载体的应用和建设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既有传统载体建设理念、手段方式滞后和内容覆盖狭窄的问题,也有现代载体不系统、不规范、不全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
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国际思潮复杂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成长环境网络化。与此同时,党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这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促进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创新。
2.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是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如部分学生对党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足,缺少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价值取向功利化,如很多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地位,谋取更好的工作而学习,把大城市、好单位、高收入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心智上不成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和心理方面呈现出浮躁、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特点。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努力实现载体的科学化、现代化,使教育载体适应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感染性、持久性,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在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优化主阵地教育载体——课堂教学载体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全国高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把它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增强其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了解、接受、认同、践行主流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准则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下降,需要优化主阵地教育载体,以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做好“产品转换”,提供“好产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积淀把教材中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切忌照本宣科。二是搞活“课堂氛围”,做到“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客体之间相互启发、交流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满堂灌&rdquo
;“不顾学生独自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某一理论、事件、质疑的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明晰理论真谛,获得真知灼见;三是评价要“科学准确”,激发“正能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不能仅凭考试成绩,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撰写政论文章和举办辩论会、答辩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科学准确地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主流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正能量”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丰富隐性教育载体——大学文化载体建设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是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的课堂教学载体需要隐性的大学文化载体作支撑,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丰富隐性教育载体,建设大学文化载体主要有四条路径:一是凝练精神文化。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徽、校歌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赋予精神文化的新内涵,以此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二是打造物质文化。大学的建筑和设施“会说话”,在建设大学校园时要突出文化内涵,赋予其文化底蕴。三是锻造制度文化。大学制度文化是维系大学内部运行以及维系大学与外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例、规定、管理制度等,体现的是管理精神、规则意识和行事准则,对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守法精神和底线意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爱国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艺术欣赏教育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延伸教育实践载体——社会实践载体建设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以真实、具体、丰富的社会为大课堂,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吸收消化基本理论,培养综合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延伸教育实践载体,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这要发挥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载体的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增强载体的吸引力。二是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暑假、寒假等契机,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与红色旅游景点、革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等协同建设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学习,直观、生动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4.拓展新媒体载体——网络载体建设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校园网络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网络载体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拓展新媒体载体。拓展新媒体载体,利用新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筑新阵地,搭建新媒体平台。建立学校主导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相互联通的可控的微博平台、博客平台、虚拟社区平台、电子期刊平台及师生互动的微信、QQ群、飞信群,分类整理知名网站、知名微博,收集优质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新媒体开辟渠道,提供资源。二是做好内容提供和分类引导。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即时性、互动性和便利性,释放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功能就在于提供主导内容,把握话题的引导权。通过校园网运用“时政快报”“在线讲坛”“党史讲座”“网上党课”等栏目宣传主流思想,解读大政方针;通过“微博话题”这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有形化;通过活动“过程直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感;运用新媒体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解疑释惑,分享经验。三是科学规划,建设监控、管理、服务支撑后台。建立专业的管理员队伍及工作小组,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和平台维护,构建应急反应机制,保障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2]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