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创新问

2015-08-18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偏离常态[1]。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录取的生源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问题学生”的数量呈递增趋势。
  1 “问题学生”的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尤为重要。“问题学生”在一个学校、一个院系或许不多,但他的存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良性发展而言,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对学校而言,“问题学生”的存在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导致学校学生的流失,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因“问题学生”的存在而大大增加管理难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平安和稳定,对平安校园的创建是不利因素。对学生个人而言,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学生”的存在无疑对减少犯罪是个不争的“羁绊”[2]。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编制。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蒋南翔校长)。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帮”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担任政治辅导员的现象大量出现,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1987年,虽然也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即第16号文件,文件的第七部分“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专题论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指出了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了全新的定位。
  2 “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对“问题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高等院校的学生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以高分考入高校,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潜力都毋庸置疑,学习上如有掉队情况则是大学阶段的表现,而问题若在思想上则应是长期存在的。
  “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家庭因素最为关键,只有家庭因素才带来学生个体的差异,即使是作为内因存在的学生个体思想认识的差异也是来源于家庭的早期教育,社会和学校对每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应是基本一致的。
  2.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在“问题学生”产生的诸多情况中,比较突出呈现的家庭情况有如下几类:家庭经济条件的情况各异、家庭成员的个人素质各异、家庭教育的方式各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自理能力与受挫能力相对较弱;家境困难的学生通常能够自立,但比较敏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工作认真主动的家长,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父母不积极进取,得过且过,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混学分、六十分万岁等不正确的思想。懂得赏识教育的父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心;而在长期奉行“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教育之下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远离父母的管教,更容易放松学习,成绩欠佳后与父母矛盾升级,从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2.2 社会因素
  社会上目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怪现象以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使得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远大理想,寒窗苦读只为了上大学,因此进入大学后,人生目标不明,容易失去自我。高中时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上优势不再,对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若不能及时做自我调整,也会自暴自弃,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带来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上升让一部分学生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奉行享乐主义,抛弃艰苦奋斗的传统,学习的意志力不坚定,反而功利心重,自私自利,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2.3 学校因素
  随着高招制度的改革,高校扩招导致了整体生源质量的下降,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而辅导员数量的不足也让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困难重重。高校普遍重视科学研究,育人的环节相对薄弱,使得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了辅导员一个人的事情,得不到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充分配合,教育的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3 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无论“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如何,进入高校以后,其问题都会以不同形式在新环境中呈现出来。作为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将承担教育与管理“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做好此项工作,辅导员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不怕麻烦,认真分析每一个“问题学生”的特征与成因,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帮扶。
  3.1 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教育
  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对于学生个体的了解是很深入的,通过摸底、谈心等能 较准确地掌握“问题学生”的情况,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3.1.1 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作为天之骄子,一心求上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全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在发掘个体优点,不能用“好生”、“差生”将学生群体简单分类。学生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从管理者角度,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归为“问题学生”,即便如此,学生也不愿意被标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所以,在工作中要给予学生尊重。林肯说:“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作为辅导员,应以诚待人,只有真心的付出,才能换回学生的认可与接纳,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3.1.2 分析成因,因材施教
  “问题学生”的表现可能在学习上,可能在人际交往上,也可能在生活能力上,行为特征可能相似,但是原因一定各异,所以教育管理需要区别对待。与学生谈心前应充分准备,如果谈心能够深入,即使只有一次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要保持,家长与辅导员老师的配合很重要。此外,根据每一个学生情况的不同,适当选择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宿舍同学支持辅助辅导员的工作。
  3.1.3 做好记录,便于工作的延续性
  实际情况中,可能有多个辅导员要参与一个“问题学生”的管理,因此给“问题学生”建立档案是有效的。将“问题学生”各方面情况作详尽记录,进行问题剖析,一方面对于其直接接触的辅导员是有指导意义的资料,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之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进行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3.2 做好对学生所处环境的管理
  “问题学生”的成因中,外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个体做好教育管理之外,还要对各类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和管理。
  3.2.1 做好对学生群体的良好风气营造
  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只做少数人的工作是不够的,而应统抓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若整个学生群体没有凝聚力,学生多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问题学生”数量会逐渐增多,从而增加教育管理的难度;而身处一个积极要求上进的集体,每一个学生都会渴望进步,同学情深厚,学生间相互扶助,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所以,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可以先抓整体教育,抓好学风和班风,学生个体的工作会更好做。
  3.2.2 重视学生宿舍的环境影响
  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交际圈逐渐“宿舍化”,宿舍是学生活动很重要的场所,宿舍里的学习氛围,舍友的人生观、生活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一部分“问题学生”人生目标不明,易受他人的影响,宿舍良好风气的营造就尤为重要。同时,辅导员也要重视宿舍的卫生情况,一个文明卫生的宿舍更易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更加积极,对“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2.3 做好与学生家长、老师等相关人群的沟通
  在对“问题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鼓励可以让学生对自我转化充满自信;家长的责骂则会使得学生更加灰心。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有助于提醒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但过于刻意则显得不信任学生。因此,辅导员应与家长与任课教师积极沟通,针对学生个体的情况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
  3.3 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辅导员埋头于工作的同时,更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工作、不断学习,为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3.3.1 端正工作态度,愿意真心付出
  学生工作的特点是,付出与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但必须做到真心付出。从事学生工作不是考一张试卷或者做一个项目,成绩很容易显现出来,长期从事此份工作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学生是需要长期教育的,所以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工作倦怠感是每一个辅导员要首先做到的。“问题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人,更需要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帮助。
  3.3.2 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很多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但并非科班出身,工作虽然有热情,但是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称职的辅导员应该掌握多种知识,熟悉专业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懂得心理辅导知识,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善于组织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所以,专业、心理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学习,不断充实,才能在教育和管理的时候更有底气。辅导员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一定是学生的好榜样。
  3.3.3 关注时政要闻,关心学生思想动态
  大学生有着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等特征,辅导员应关注时政要闻,以便掌握有可能影响学生判断力和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同时,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也因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某些特殊特征,辅导员要了解一届学生可能拥有的共性情况,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对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学生突发问题进行快速应对。
  3.4 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
  3.4.1 注意但不刻意
  日常工作应密切注意“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表现,但是不能刻意为之。任何学生都不希望受到长期监督,刻意检查“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使得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受挫感会增强,不利于之后的帮扶工作。
  3.4.2 关心但不多心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多关心“问题学生”,但是对于一些偶一为之的不规范表现,也不要多心。猜疑会让学生觉得不被信任,从而使得学生也不信任辅导员,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非常不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永芳,夏更寿,郑小卿. 高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作者简介:付小鸥(198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曹奕,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