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过度休闲娱乐,网络成瘾;习惯人机对话,情感淡漠;自制能力较差,行为失范;过度依赖网络,交往障碍。高校辅导员必须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引导学生闲暇生活,提升个人信息素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网络信息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监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最重要参与群体,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虚拟性给他们带来了海量知识和无限自由,使他们获取知识途径更加多元化。网络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导致网络行为问题层出不穷,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他们能否科学地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并进行积极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不仅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亲切的关系,最容易发现学生的真实状态。笔者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因网络问题出现的个案都有所接触,认同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正面作用,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休闲娱乐,网络成瘾
网络信息包含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符合大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对网络使用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大学女生往往会热衷于使用网络登陆空间、看电影、关注娱乐新闻,男生则钟情于网络游戏等互动竞技类项目。从年级结构上看,大一新生刚脱离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希望通过上网开展休闲娱乐放松长期的紧张心理,加上心理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不强,他们在与网络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失去自我控制深陷网络无法自拔。极少部分大学生从沉迷网络发展为网络成瘾时,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导致学业困难,甚至会续发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学校正常的教育性引导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已经失去作用,必须借助专业的治疗帮助其治疗,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一个家庭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习惯人机对话,情感淡漠
人际情感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网络交流,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以数字化方式在电脑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网络在逐渐改变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他们更倾向“宅”在家里使用网络,习惯于人机对话,同他人、社会交往的机会和能力逐渐被消弱,使真实的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对生命也没有了感觉,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为一谈,认为盗窃、抢劫、杀人不过是点击鼠标和敲击键盘而已,没有紧张恐惧的犯罪感,模糊了罪与非罪的界限。近年来,大学生因模仿网络暴力行为,混淆实现与网络而产生犯罪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时常见诸于报端,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警示。
(三)自制能力较差,行为失范
行为失范是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目前,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有浏览不良信息、传播不当信息、制造和传播病毒等。【1】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给大学生带来了海量资讯,而信息却良莠不齐,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另一方,大学生还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思维,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但是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还不具备成熟应对各种问题和诱惑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因黑客行为而侵犯个人隐私、浏览色情网站而导致性犯罪、因网络交友不当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
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不容忽视,防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四)过度依赖网络,交往障碍
网络交往障碍是指由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人格障碍和各种交际冲突。【2】网络孤独症的学生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部份学生在虚幻的网络人际交往中练就了游戏人生、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本领”,并把这种缺乏真诚性的网上交际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缺乏真诚也怀疑他人的真诚,在与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时存在障碍。很多学生都经历过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以上种种因网络而形成的交往障碍,不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个人发展将出现问题。
二、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路径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中,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和广泛参与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复杂化,特别是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日益明显,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以满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转变工作理念,深化思想认识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部分高校辅导员能够深刻领会文件的精神要求,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网络行为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卓有成效,而部分辅导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仍旧处于理论阶段,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处理还停留在“防、堵、避”的层面,特别是遇到大学网络行为失范时,处理处于被动地位。身处网络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在坚守原有的工作内容的同时,更要适应新形势,转变工作理念,特别要重视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行为问题,主动将工作范畴拓展到网络领域,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效开展。
(二)增强信息素质,提高处理能力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3] 高校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首先,要具有灵敏的信息嗅觉和意识,能自觉自主的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及时感知,以便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具有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要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并用于推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部分人员信息敏感度不高、自身的网络知识欠缺、对新媒体的利用掌握程度不高、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失察的情况,特别是网络新技术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辅导员的网络技术运用很有可能会滞后于学生使用者,技术上的落后和匮乏会使辅导员难以掌握大学生上网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也使得网络德育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主动通过自学、上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把握大学身网络信息动态,进而有针对性、有方法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高工作的成效。
(三)丰富学生生活,加强道德教育
大学生学习生活时间自由度较高,高校辅导员要始终贯彻“三贴近”原则,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作出正确引导,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集体业余活动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为他们提供现实社会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乐群个性,使他们的心理归属感从网络回归集体。同时,辅导员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生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提醒学生即使在虚拟社会里,也应遵纪守法,遵守共同的规则。尤其要关注行为孤僻、性格内向,有沉迷于网络倾向的学生,辅导员要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学生信息员持续关注他们的行为,对症下药,做好教育预防工作,使他们远离“网络成瘾”,避免网络行为失范。
(四)构建虚拟平台,夯实教育成效
绝大部分高校都有本校的校园网、校园BBS,有的学校还建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辅导员不仅要能够从这些网站的内容和信息中宏观把握学校学生的思想状态,还要善于从微观角度,充分利用QQ群、人人网、微博客、Email等网络媒体与所带学生建立更为紧密的网络互动关系。比如可以通过QQ群共享文件、学习资料、公布咨询,也可以“潜水”观察群内学生的互动、言论内容;人人网作为“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以其真实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与开放性被广大高校的莘莘学子所喜爱使用,辅导员可以将一些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事件、总结、甚至个人的感悟发布到人人网上与学生共同分享,“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方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人人网查看学生的状态,对有过激言语的学生作到网上及时发现、网下及时处理。另外,随着微博的推广,微博的及时性、互动性、参与性、多样性优势特点使“微博”舆情已经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辅导原要善于通过对“微博”舆情进行收集、研判,了解高校学生思想、掌握突发事件信息、预警群体性事件发展。
(五)培养工作队伍,增强网络监管
培养一支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干、高效的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要善于调动广大学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依靠学生建网站,支持学生管网站,指导学生用网站”的基本原则,负责牵头建设两支学生网络工作队伍,引导学生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支是学生网络平台建设管理的技术队伍,辅导员可以吸引一批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且乐于参与学生活动的学生参与学院、年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既可以弥补辅导员网络技术上和时间的不足,也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支是参与意识强、思想素质好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队伍和网络“红客”队伍。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骨干成员、学生党员成为这支队伍的主体,指导他们参与热点问题讨论,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疏导学生情绪,通过“网来网去”和“网上网下”的交流,及时了解、发现、反映并解决各种问题。[4]建设这样一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学生网络工作人员为辅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院、年级、班级、个人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有效把握网络舆论动向、及时处理网络行为问题,对有效监管大学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张瑞雅.SNS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