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引学生走入思考的世界

2015-12-13 11: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我认为“如果一节数学课中,学生没有真正动脑思考过什么问题,这节数学课等于没上。”积极思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每位教师都深知,但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引着学生走入思考的世界呢?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把课改思想转变成教学行为,而行为的背后是教师的思想,学生思考状态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思想转变导致的教学行为改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一代有思想的人。叶圣陶提出“教育是农业”的观点。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他们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制造”,只要能促使学生思考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如果数学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痕迹仅仅是会解几道数学题,那又有何意义呢?我们不乏见到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而精心准备,钻研教材,抓住重难点,巧设突破方法,使学生轻松理解,顺利上完一节课;我们也不乏见到一节课中,学生不断地钻进教师设计好的“圈套”,按教师制定的路线完成教学任务。此时,我们都会佩服教师的预设能力,把握教材的准确,但研究发现,这种“顺畅”的教学,并未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并未很好地掌握,原因何在呢?是由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
  一、给予耐心——乐思。
  教育为了“一切的学生”,追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什么其他人,我们要像对待植物一样,了解他们不同的特征、生长方法以及生长趋势,给予不同的帮助。所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要开发他们的禀赋并使之得到展示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一名叫巴甫里克的学生,被称为“思维迟钝”的他却对植物“情有独钟”;仅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文化程度极低的爱迪生却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是“天才”,我们所要做的是,不仅仅以分数为标尺来衡量,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耐心去等待他们思考的结果,而不剥夺其思考的权利。如果时时有急躁情绪,学生的思维会更缓慢甚至停滞。良好的师生关系、耐心的教导会使学生放松心态,敢于思考、乐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名女学生华里娅,对于解应用题,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她能独立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以整体方式解应用题,达到自我肯定,其智力积极性开始“起飞”。可以说,是教师足够的耐心使她敢于思考,是思考获得的成功体验使她更乐于思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坚信,任何思考都应以理解为基础,尤其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更应用耐心的辅导来帮助他们思考。
  “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应用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的数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专心致志地思考,深入钻研自己的题目。”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做法不是一味地追求量,而是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追求思考的质,其更有利于学生感受思考的魅力,为长久地思考打底。
  二、善于提问——启思。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数学学习的心脏。”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数学课的始终。课堂提问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有的是为了回忆已知,有的是为了验证结论,有的是为了引发矛盾、继续探究……导入、新授、练习、总结,不同教学时段的问题应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及提问方式。好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高潮。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没有仅仅满足于通过“告诉”、“提醒”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白读写的规则,而是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自己书写、观察,并结合已有认识,感受其不同读法及隐藏的内涵。这些问题的安排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能够很好启发学生去思考。
  当然,问题提出之后,我们要有耐心来等待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思考出结果,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急于提出琐碎的提示性问题,避免问题的密度减弱学生的思维力度。问题过细,看似有效的提问实质上回避了学生的思考、降低了思考的难度;问题过泛,导致学生的思维凌乱、无序,甚至偏离教学的主线。
  在教学中,有些是思维含量低甚至毫无价值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同意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应尽量避免。设计问题应具有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含量高,能启发学生思考。因此,要精心设计提问,只有经反复推敲、确认不会引起歧义、有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三、抓住生成——促思。
  每节课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合理预设,而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不可能完全按我们设计的路线走。“生成”就成了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生成”可以是雷区,也可以成为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我们正确对待生成,及时把它转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适当辅助——益思。
  多媒体步入课堂之后,“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演示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学生的思考状态如何呢?课上使用多媒体的热潮退去之后,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慎用。
  一方面,直观的演示,大量声音、图片、视频的汇集会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使得相对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加大,动态演示使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想象的东西直观呈现。如教学《1千米有多长》时,学生对1千米的距离没有概念,不像1米的长度可以直接看到,因此,我制作了一段视频,将几段学生熟悉的大约1千米长的路程录下来播放,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想象着去参与,进而建立1千米的初步概念。这节课中多媒体的辅助避免学生凭空想象,可谓有益,借助视频想象和思考,重难点得以轻松解决。不一定每节课的辅助都有使用多媒体,教具的操作与演示也会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如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圆柱特征的认识、图形密铺的规律等。
  另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把抽象问题形象化,长期如此,不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使用电子白板演示图形经平移或旋转达到等积变形,其中有很大的思维含量,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把变形的过程动态演示,如果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仅为了直观验证,尚可;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就演示变形的过程,无疑会剥夺学生动脑思考的权利,无法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是无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有时起到的反作用正是如此,我们不能表面上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而实际上变得更艰难了,因此,关注学生的思考是我们每天必须做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就是创新的源泉,是不竭的动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没有深入思考的经历就不会感受到思考的魅力!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