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对网络世界的哲学思考

2016-03-14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69年,随着美国4台计算机联网的成功,网络悄然来到人间。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存在,网络的诞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里仅就网络引发的有关哲学理论的一些问题做些思考。

  

  1.网络世界的性质如何界定,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众所周知,网络世界是建立在以卫星、通讯光缆、计算机等大批设备和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图书资料等大量信息以及各种应用系统和软件等基础之上的新生事物。卫星、通讯光缆、计算机等设备无疑是物质性的东西,但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图书资料等大量信息以及各种应用系统和软件等则属精神现象也应无疑。那么,对这个由物质和精神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新生事物的总体性质该如何界定呢?有人认为,应当从两种因素在网络世界的构成比例来判断,哪种因素占的比例最大就归属哪种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不是把上层建筑基本上定为思想关系了吗?在网络世界中,精神因素所占份量应该最大,作用也应该更强,因此,不妨说,网络世界就是一个精神世界。这样一来,未来的人们面对的将主要是精神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否应该加以修改呢?如果不,那又该如何理解未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呢?本人认为,上述意见值得商榷。

  

  虽然网络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光彩夺目的精神画卷,但这并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统一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同时还指出,自从人类产生以来,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实践的世界。网络世界的出现正是人们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高水平的实践层面上的劳动结果。而实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在物质范畴之中。列宁曾经强调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一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1]列宁这段话的确切内涵是:其一,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其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范畴作为客观实在的标志,是包含人类实践活动在内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本身就体现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由此可见,未来世界仍然是物质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永远不会改变,只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展。网络世界的产生不仅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相反,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论。

  

  2. 网络世界的出现是对人本质的异化还是实现了人的本质

  

  有人认为,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得人一人的交往变成了人一机交往,这样一来,人一人之间交往的人性化、情感化、体触化将被物性化、媒介化、荧屏化所取代。因此,人的情感性必然受到压抑和削弱,从而导致人的本质继工业社会以后又一次被异化。另外,网络世界的出现,使人整日足不出户,必然使人的一些生理功能趋于退化,如腿部的运动功能等。再有,如果人们都是通过荧屏与他人交往,这就很容易加剧性格内向者的孤独。因为,在人一人的交往模式下,性格内向者迫于日常的人际环境,不可能避开人性因素的影响。

  

  上述意见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我们必须看到,网络世界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使人们的空闲时间大大增加,这显然对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第二,在网络世界中,人不是退却到事物的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人不单是客体而主要表现为主体。第三,网络中的多媒体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享受。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精美的图画和优雅的音乐,可以感受激烈、刺激、惊险的动感游戏,可以随时找到聊天解闷的伙伴。这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大有益处的。第四,网络世界的出现固然使一些人减少了人一人交往的机会,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一人交往,只不过是在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单一交往模式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罢了。况且,这样交往方式一旦深入,人们之间就会冲破荧屏的局限,进入体触式的人一人交往的状态中,现实生活中网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网上恋情的现实化发展都是最好的例证。最近,一项旨在研究因特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最新实验表明:因特网能够推动社区参与、扩大并增强邻里与家庭关系,有助于维系与远方朋友及亲戚之间的联系。因此,从主流上看,网络世界的出现应该是人本质实现的一个新阶段,而不是人本质的进一步异化。

  

  3.网络世界的出现能否引发新的社会革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历史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上生产力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导致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而每一次历史进步往往又都伴随着社会革命的发生。据此,有人提出,精致铁器取代粗制铁器导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蒸汽磨取代手推磨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那么,计算机取代工业机器会不会导致新的社会革命呢?如果会,现在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将涉及这一问题,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发生革命将导致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发生社会革命将向何处?革命的方式又该如何?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这一规律在人类社会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更改。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规律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这一基本矛盾是以阶级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代表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阶级之间,其根体如果不愿与外界接触,关掉电源就可以达到目的。本利益都是对抗性的,因此,要解决二者的矛盾,必须通过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对抗的社会,社会成员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因此,即使发生了新生产力与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只是发生了代表旧生产力的劳动者与代表新生产力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同以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要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发动政治革命,只需在劳动者所控制的政权范围内进行社会改革即可,即由原来主要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社会格局转换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社会格局。当然,这种新格局的形成必然导致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调整也应是一场革命,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也是场革命”的内涵。所以说,网络世界的出现也会导致社会革命,但这场革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通过改革和调整的方式自然进行的,同以往阶级社会的任何一场社会革命都是根本不同的。

  

  4. 网络世界的出现能否消除意识形态的差异

  

  有人认为,目前,网络世界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使网络遍布全球。这样一来,多样化的人类文化必然被单一化的Internet语言所冲淡,这种无国界、无民族的Internet语言必将导致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和单一性。如此,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差异将会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理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笔者认为,第一,网络世界的出现和强劲发展肯定会推动世界文化趋同性的进程。但是,这种趋同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封闭时代而言的。在网络出现之前,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接纳程度显然赶不上网络发展的今天,所以,文化的趋同也就相对迟缓得多。但在今天,由于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冲破了时空限制,各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容易得多,全球文化的趋同速度也就快得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了今天人们所谈论的文化的单一性和趋同性问题。但是,再趋同也不可能实现全球文化的绝对趋同和单一,因为,电脑网络的出现并没有消除阶级差异,更没有消除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作为阶级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反映也不会自动消失,至多是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第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不能消除意识形态问题,反而还可能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问题。因为,所谓因特网上的全球文化其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消除意识形态的幌子,利用因特网大肆向全球推销自己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和社会文化,以实现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可见,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淡化意识形态,反倒是以一种更微妙的形式加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5. 网络世界的出现能否改变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众所周知,网络世界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靠大量的信息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量信息的产生、采集和软件的开发又主要是靠大批的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来完成的。所以,有人据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还能否适用的问题,因为,在未来社会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将越来越小。

  

  这种意见未免以偏概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内在地包含着知识分子,即脑力劳动者。第二,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一些专家、学者本身就来自技术工人。第三,虽然网络时代以智力劳动为主,但体力劳动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许多方面依然需要体力劳动者,不仅建筑业、农业、运输业等离不开体力劳动,就连电脑业本身如电脑软件及硬件的包装和搬运工作也不可能完全丢弃体力劳动。只不过,未来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无论到任何时候,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之,网络世界的出现并没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相反,却在丰富和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世界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的本质虽然会受到网络技术的一些负面影响,但从主流上看人的本质的实现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人类社会也将发生一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革命;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仅不能根本消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仍然是社会的决定力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