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公共性即政府在社会公众授权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产生的代表公共利益的性质。政府一旦不能维护公共利益其公共性流失就产生了。政府公共性是依靠体制内公务人员完成的,而公务人员对崇高政治事务的“政治冷漠”态度导致政府公共性流失严重。本文通过对体制内“政治冷漠”现象进行探因,发现是由体制内公务人员的遴选、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出现问题所致。
关键词:体制内“政治冷漠”;政府公共性 ;流失;表现;探因
1.绪论
1.1政府公共性
政府公共性即政府在社会公众授权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产生的代表公共利益的性质。其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公共性。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是政府;第二,政府价值观的公共性。当前我国政府的基本价值观包括以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发展等,这些核心价值观都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因此具有公共性;第三,政府运行目标的公共性。政府运行的目标是为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将群众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目标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协调起来,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第四,政府管理行使手段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权力是后盾和基础,社会立法为支撑,即必须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机构设置、编制、责任与工作程序;必须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约束政府公务人员政府运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政府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公共性要求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须遵守公民意志,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政府一旦不能维护公共利益、满足社会需要,其公共性流失就产生了。政府作为政治共同体本身是由理性经济人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组成的,他们作为具有多重规定性、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经济人和受托人本身不会自动完成政府公共性责任的。政府公共性依靠政府公务人员(体制内的人员)完成,所以,体制内的公务人员能否正确的行使职位赋予的政治权利来回应社会公众的需要,是政府公共性是否流失的关键。他们与体制外的普通公众对政府公共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体制内公务人员作为政府权力的委托代理人理应热衷于国家公共事务,有着崇高的政治目的,竭尽全力为国家、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概括而言即对崇高的政治事务充满热情。
1.2体制内“政治冷漠”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官员对中国政治发展、社会改革、未来的走势、地区发展等政治事务并不上心。前一刻还在大谈地区经济走向问题,话锋一转就是去哪里休闲。把去各地参观培训学习的机会描述成“串串门,养养神,认认人”,吃好玩好旅游好成为其首要目的。在现实中,公务人员并非按照民众期望来行使政治权力以维护政府公共性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的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正显示了当前体制内政府官员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生活方式,而这些状态都显示了公务人员对崇高的公共事务的冷漠。
体制内的官员对公共事务的冷漠、政府公共性责任感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政治冷漠。但与之对应的是,官员对政治部分领域又充满了政治热情,争权、搞好对权力的依附、跟领导搞好关系、创造上升的进阶,在这些方面官员的表现不是冷漠的,而是积极充满热情的。于是,对某些政治问题积极参与,对另外一些政治问题却漠视,这种矛盾在官员中普遍存在,而这两种矛盾的对比更加突显出体制内公务人员对政府公共性责任感的冷漠。
所谓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不参与,是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某项政治活动,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冷漠主体指的是“无政治阶层”的、体制外的公民。与体制外的社会公民相比,体制内政治官员的政治冷漠会对国家、地区的发展造成更大的伤害和破坏。毕竟普通公众的政治冷漠不会直接关切到政府公共性流失现象,体制外的老百姓能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但这些体制内的公务人员,靠体制谋生,掌握着很多国家资源。理应在官言官,在其位谋其政,他们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且很休闲懈怠,能力不足,没有责任心,按这种政治冷漠的态势,地区如何谋发展,中国往何处去,政府的公共性如何得到维护。
因此,本文指的“政治冷漠”与一般意义有所不同,文章进行到此,我们来对本文所指的政治冷漠进行界定。首先“政治冷漠”的主体是拥有公权力、有一定的官职、依靠政府公权力取得稳定的合法或者非法的超额利益的体制内的政治官员及政府公务员。其次,政治冷漠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公共事务治理等崇高的政治目的,而不包括权力争斗、个人仕途的上升等狭隘的政治目的。
2.体制内“政治冷漠”导致政府公共性流失的表现
第一,体制内“政治冷漠”导致政府价值观公共性流失。 “政治冷漠”使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脱离群众,将群众的利益置于个人的狭隘利益之后,对社会发展态势、社会管理创新、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关乎地区发展的问题等并不关心,破坏了社会公平性,降低了政府运行的效率,有损政府价值观的公共性;第二,体制内“政治冷漠”导致政府运行目标的公共性流失。在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公务人员不把政府运行的目标即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工作的首要目的,而是动用公共资源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仕途的发展,损害了政府运行目的的公共性;第三,体制内“政治冷漠”导致政府管理行使手段的公共性流失。公务人员行使政府公共权力时,逾越社会立法,违反制度规定,使政府形象失去公信力。
3.体制内“政治冷漠”探因分析
对于“政治冷漠”的主体,在冷漠的发生阶段又有区分,一种是一开始就对崇高的政治事务冷漠,只是把政治当作一种职业,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做上级安排的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虽然政治冷漠现象在体制内官员中普遍存在,但我们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另有一部分人在初入体制内时,对推动中国发展还是很有热情的。刚开始他们怀着崇高的政治理想,热心公共事务,决心有一番作为。而随着在体制内的种种
作者简介:陈春利(1988-- ),女,山东寿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汪淑君(1988--),女,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