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但是目前阶段在我国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拥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企业自身原因,而且还有企业外部原因,总结来说,重点表现在企业、银行、社会等方面:
1.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的划分标准,虽然由于行业不同对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的要求不同,但是中型企业基本是指从业人员数低于1000人,销售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低于300人,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总资产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大,资产总量也很大,但是就单个企业而言,无论是其资产规模还是从业人员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是偏小的,其单户资金需求量也很少。另外,中小微企业分布的行业较广泛,主要是与当地资源紧密衔接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经营情况千差万别,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轻工等传统制造业及服务行业,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处于所在行业产业链的中下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无核心竞争力。其次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对政策、制度、市场的分析研究,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差,企业淘汰率高,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时常位于被动与劣势地位,丧失了向银行融资借力得以发展的机会。
1.2 小企业缺乏信用担保制度 普遍而言,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抵押品欠缺,具有流动资产在生产经营中易造成物质形态改变,无形资产又不容易量化等特点,此和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等典质物喜好不一样,阻碍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银行在商业化管理与资产负债经营制度的限制下,为了减少贷款风险,普遍要求贷款企业供给财产抵押或者连带担保,因为小企业关系纯粹,大部分没有上级部门与有关单位为其处理担保问题,所以银行对小企业请求贷款的条件则更加严苛。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更有其迥异性,例如普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的净资产大部分较低而人力资源又都偏高,因此在贷款时常常少有抵押资产。并且银行不容易分享到企业成功的结果,故而减少了寻求银行贷款的动力,导致了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1.3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与财务管理不规范 大部分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存在规模不大,自有资本不多,内部经营不规范,沿用家族式经营,没有创建起现代企业架构,管理目标不确定,欠缺科学化决策制度与市场化经营制度,企业发展可持续核心竞争力欠缺。在遇到市场改变与经济波动时,很难不造成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使得小企业的倒闭率增加,银行轻易不会向它们放款。有的小企业信用意识欠缺,银行债务荒废现象广泛存在。有的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欠缺,运作不合理,不能供给切实、完善的财务会计资料,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了解不充分,有的小企业产权不明确,很难供给信用保证手段。
1.4 银行惜贷严重 最近几年,一方面因为受“抓大放小”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银行贷款资金流向了国有大企业。银行觉得:从“效益性”角度思考,中小企业贷款不存在规模效益性,属于“零售”业务的范畴。银行更愿意将少有的信贷资金安排到大型企业,叙做“批发”业务。我国金融改革中抓大放小之特征与此更加相吻合。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小企业,没有必要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材料,银行没有办法对中小企业准确实行信用等级评估,因此中小企业被银行看作高风险贷款,更加强调了风险的控制与预防,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意愿。加之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规模小,不容易符合银行的信贷标准。这些从客观上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难度。
2 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对策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信贷风险不同,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也需要独立于大型企业信贷的掌控施行,创建专营机构,运用岗位分离制度规范,前手为后手负责,相互审核,相互约束、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应用全过程风险控制,把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减少到最低。
2.1 要有明晰的目标市场定位 管理成本高是小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所以不可以随机的筛选客户,可以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全行信贷政策要求,足够考虑各区域经济管理水平、资源富裕、优势产业布局状况和小企业专营机构创立、人员安置与机制落实等层次因素,以拓展良好的客户群体为目的,以资产管理为措施,以增加客户综合贡献度为目的,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原则,进行区域、客户、产品、行业不同化发展战略。小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定,一个完善的业已形成规模的区域经济市场,容易塑就区域竞争优势。重点扩展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筛选核心企业其上下游服务型、生产型、贸易型小企业客户发展业务,掌控供应链“1+N”运作模式,从中心企业入手,以其上下游小企业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一是把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营销行为,加大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推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创设持久战略协同关系,增加供应链的竞争要求,进而增加银行风险控制的容易度,二是将资金有效投到处于比较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处理中小企业供应链失衡与融资难的难题。
2.2 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准入调查 一是实施“双员调查,侧重现场调研、数据报送,并结合实际”的工作原则,重点调查业务和政策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合理可靠的还款资金来源等要素。二是深入开展业务,落实“五调查”,即通过银行支票结算水单,检查工资的变化,检查“保险公积金”的缴存,缴纳税款凭证的变化,检查水电气使用量和库存波动,深入了解企业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基底。针对小企业的调查,结合“物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调查企业实际情况,如银行结算流水单据调查区分公务用卡和个人用卡;结算金额应由销售收入和非销售收入结算金额分别形成;调查是否和匹配的销售收入在同一时期,调查同期应收应付账款是否匹配。三是加大非财务信息监控,把握关键角色,调查实际控制人及股东,个人信用记录,上游
和下游客户结算,销售和纳税额,相关行业和企业经营贷款风险和经营情况;强调调查实际现金流,中小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用的主要来源,根据其应收账款,存货,采购订单和实际验证的其他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四是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和他们的家庭财产,每日的收入,生活支出,主要投资,资产和负债及担保。根据具体情况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产抵押或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以提高企业和企业主的失信成本,从而有效地分散或转移信贷风险。最后,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贷款审查。主要重视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原则,做到“五看”审查。五看到,看到其还款意愿强否,技术服务优否,成长阶段前景性,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是否充分的保证措施。
2.3 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贷后管理 一是增强贷款用途的监控,原则上应运用封闭管理,严密跟踪贷款的利用,预防贷款被调用或者被非实质借款人占踞等情况。要加大资金结算管理、监控,落实第一还款出处与来源,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二是增大实质性风险的检测与监督。缩短中小企业客户财务数据与征信报告的更新频率和回访频率,经过定期财务和信用情况了解,增大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的了解,客户业务条件的变化及时检测并记录。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外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户异策异”,我们应该重点监测的是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动态的,有区别的贷后管理模式。总之,标准化是基于贷款管理之流程管理的设计,使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规则的,统一的标准。动态,就是在客户风险监控这一持续过程中,建立预警,验证,整改,审查的动态风险管理机制。不同的是,为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分类,进行贷后管理,对信贷经理管理半径进行拓展。
3 结束语
在信贷规模总体趋紧的局势下,每个商业银行持续使用“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大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准,为他们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扶持。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改进并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力度在慢慢增加。可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市场位置及其产品和大企业比较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所以,要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相对的便利,更好的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衣长军.从金融共生理论看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和谐发展[J].商业时代,2008(08).
[2]武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2).
[3]路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博弈分析[J].华南金融电脑,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