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京歌梅兰芳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京歌梅兰芳毕业论文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 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说《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梅派”京剧的开山鼻祖,“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先生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扩展资料: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清末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文化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其幼子梅葆玖是当今梅派的著名传人。

梅兰芳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

马兰梅硕士毕业论文

40篇。根据中国论文网显示,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不写公式。根据查询CNKI中国知网官网显示,毕业论文答辩ppt主要目的是展示研究成果和阐述研究方法,公式是其中一部分,公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公式对于展示研究成果并不是必要,因此不需要写相关公式。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

毕业论文歌剧图兰朵

图兰朵的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三幕歌剧《图兰朵》(Turandot)。这是一部辉煌的,震撼人心的歌剧。这部歌剧呈现的是西方人思维中的中国古代的女人和爱情,说的是元朝时一个叫图兰朵的冷艳高傲的公主用猜谜的方式,作为爱情的筹码,为她的祖先报仇,借此杀害了很多前来求爱的人。而英勇无畏,充满挚爱的达旦王子卡拉夫却甘愿冒险,最终以他的真情与智慧获得了胜利,赢得了图兰朵的爱。这部歌剧是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完成他计划作为该剧高潮的二重唱之前,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这部作品最后一场由阿尔法诺于1926年替代完成。这部作品的脚本,由阿达米和西莫尼根据意大利剧作家戈济的同名戏剧撰写。看完这部歌剧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大师就是大师,名著的魅力这样的大。在这部灿烂恢弘的歌剧里,我看到了燃烧的热情,不屈的勇气,还有能让坚冰融化的爱。这一切的完全和无保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矗立在舞台上。不仅如此,我还被它那时而悲凉,时而悲壮,又时而婉转的优美曲子所打动着…普契尼巧妙地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使它在《图兰朵》中的体现了交响与大气的融合,用音乐将思绪带向天空自由畅想,是感情起伏的跳跃线。

元朝公主图兰朵为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言行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扩展资料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三幕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的故事见于故事集《一千零一日》,意大利剧作家卡尔罗·戈齐于1762年把它写成剧本,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普契尼于1924年创作了同名歌剧。

《图兰朵》凝结着普契尼深厚的中国情结,在这部中国主题的歌剧中,普契尼特地选取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作为《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

1924年,当普契尼创作至第三幕第二场时,他不幸病逝,停下了饱含深情的笔,留给世界一部永远没有句点的《图兰朵》。《图兰朵》剩余的部分由普契尼的学生、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续写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兰朵

你也是淮师的!

我觉得音乐剧和歌剧都有声乐演唱这门艺术在其中。音乐剧重在表演,它是以声乐、舞蹈、舞台美术、剧本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而歌剧中歌唱占主要地位,虽然它也有剧本中的戏剧冲突表演,但人们会为欣赏一出精彩的表演去看音乐剧,而不会单单为欣赏表演去看歌剧。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这些歌曲。而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歌剧《图兰朵》中,一个为了报祖先暗夜被虐走之仇的图兰朵,采用女高音唱法与卡拉夫即鞑靼王子男高音唱法,两人演绎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由于图兰朵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下嫁与鞑靼王子,最终以完美的结局呈现,剧中有交响乐团伴奏,配合歌唱得以淋漓体现。这和音乐剧相比是不同的。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的。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安芳芳毕业论文

倪芳芳吗?她叫白庆琳

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内容提要】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灵活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区域活动,加强家园联系,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真正树立起幼儿的安全意识。只有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关键词】幼儿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第15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近年来幼儿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幼儿生命和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如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安全工作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剥夺孩子们活动的权利,扼杀孩子们运动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事事包代替,使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有句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做好安全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就会主动的去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结合实际,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1、创设环境,感悟安全教育。创设环境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浅显易懂的图画,能引发幼儿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在校园创设了文化教育墙,设立了安全教育专栏,张贴了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对同学们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随时要关注安全。一些简单形象的标志、符号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常见的安全标志进行识别,理解其含义,并在各个安全隐患处贴上了相应的警示标志。如:在电源插座旁边贴上标志,提醒幼儿这里有电、危险,不能去玩;在保温桶边设置标志,提醒幼儿桶里有开水,引导幼儿按次序排队接水,以免烫伤;在阳台栏杆处贴上标志,提醒幼儿不能攀爬,等等。这些大而醒目的标志符号起到了安全提示的作用。从那以后,我们发现拥挤着接水的少了,摸电插座的少了,攀爬栏杆的也逐渐减少了。一些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也学着制作了各种安全标志符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创设区域活动,引发安全意识。合理巧妙地创设区域活动,更能引发幼儿的安全意识。大班有一名幼儿喜欢玩打火机,有一次,竟然烧报纸玩。针对这一现象,我及时进行了教育。为此开设了"展览馆"和"消防队"区域角。"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一些有关火的危害,火灾的预防,以及如何灭火等知识的图片,并特意请这位幼儿来扮演展览的"解说员",为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伴们讲解,宣传有关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的同时,使全班幼儿都能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各种方法的使用过程与特点。在"消防队"区域角中,我们还设置了各种模拟火灾现场,教会了幼儿如何安全离开现场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自救能力。3、情境表演,强化安全意识。幼儿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简单的说教方式如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情境表演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方法,更能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如:我们设计了一则活动"芳芳走失了",在区域活动中,布置了一个超市,让幼儿假扮与妈妈走失的情景,表演出各种应急方法,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评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万一走失,不要慌张,要牢记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等。这个事例生动地教育了幼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可慌乱,要动脑筋,想法采取有效措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4、随机教育,渗透安全意识。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例如:课间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电视机的开关、电线。我抓住这一事件,结合科学活动课,进行了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再如,玩滑梯时发现有一幼儿骑到滑梯的扶手上,及时阻止了他,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还有一幼儿从滑梯的高处往下跳,扭伤了脚。我抓住事例,给幼儿讲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危险性,并随机对幼儿进行了教育。(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妈妈,我爱您王巨成在五月八日这一天,安老师的女朋友芳芳来到班级,作了关于母亲的问卷调查。当芳芳把上述结果放到安老师面前是时,芳芳很情绪化地说;“看看,这就是你的学生!你就是这样教学生的?啊 ”安老师大度地笑了,说:“愿虚心接受阁下的批评指教。”安老师是这所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一直叫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他所带的班级,升学率始终在全校各班遥遥领先。许多家长争着把孩子往他班级送,曾有一所民办学校以年薪十万把他挖走。安老师没有把女朋友的调查当回事。芳芳是一家晚报的记者,找新闻热点,写好稿子,是她的天职,就像他必须把提高学生考分看得高于一切一样。芳芳这次问卷调查是为母亲节写稿。“母亲把我们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可是我们对母亲了解多少?一个不会去爱母亲的人,还指望他去爱什么?”芳芳盯着安老师的眼睛,“你知道我的生日,你知道我喜欢什么花什么衣服,你知道说什么话讨好我,你知道买什么礼物让我开心,你甚至还知道我爱吃什么零嘴......你会这样对代你的妈妈吗?”安老师笑不出来了,而且不敢看芳芳的目光。芳芳是认真的,也是高效率的。她结合这次调查,当天写了一篇题为《请好好爱我们的妈妈》的文章。这篇文章在次日的晚报上一发表出来,就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芳芳把刊有这篇文章的晚报送了十分给安老师,她说:请你的学生读读这篇文章!”安老师先睹为快。读了的文章,安老师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抽空回家一趟,陪自己的妈妈逛逛。“好好的,逛啥街?是不是学校发生了啥事?是不是芳芳跟你闹矛盾了?”妈妈没有安老师想象中的激动,竟是意外而紧张。“什么事也没有,就是想陪陪妈妈。”安老师努力轻松地说,鼻子却发酸。印象中这是他第一次陪妈妈逛街。第二件事是安老师在班级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就是今天晚上回家每个人对妈妈说一句话:“妈妈,我爱您!”然后以这句话为题,再写一篇作文。“老师,这次作文是不是还是八百字左右?”在安老师将要走出教室时,男孩夏之航问。安老师愣愣地看着夏之航,最后还是说:“这次作文没有字数限制,但要有真情实感!”二自从夏之航知道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作文后,夏之航便觉得写作文完全是一项技术活。完成《妈妈,我爱您》自然也不例外。在夏之航输入“关于母爱的作文”关键词后,电脑屏幕便雨后春笋般地跳出他想要的文字了。夏之航的聪明在于不是完全照搬某篇文字。同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笑话:一篇写小学老师的作文,全班竟有十二个人一模一样。而这十二个同学在小学读书时根本不在一个校园。夏之航用的是“采百家之长”法,比如今天完成的这篇作文,至少出自六篇作文,而且数字也控制在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上:888。想要多少字,就有多少字!这就是电脑的好处。然后打印下来。完整地把作文读一遍,夏之航感觉不错。文中的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文章,篇末以“妈妈,我爱您”作为结尾,既升华情感,又巧妙点题,可谓一箭双雕。看看时间尚早,夏之航准备玩一会儿游戏,反正妈妈不在家。妈妈是到云城的小姨家,乘的是火车,妈妈这次行程至少五天。妈妈离开家这么长的时,好像是前所未有的。妈妈是一所超市的收银员,她总是很忙,尤其是在别人节假日的时候。这五天时间对我来说,难得而反常。 可惜夏之航没有朝着方面想。妈妈当初跟夏之航说这事时,夏之航大大咧咧地说:“你去吧,我没事的,我又不是小学生。”对妈妈这次出行,夏之航心里是隐隐高兴的。这五天没有妈妈的眼睛,没有妈妈的唠叨,他不用按时回家,不用坐在电视机前或电视机前担心妈妈喊叫。这五天是完全是属于他的了。游戏刚刚开始,有人拍门。原来是邻居刘大妈。“小航,你没玩游戏吧?做好作业,要早点睡。要是有啥事,叫大妈......”刘大妈在门外对夏之航说。无疑是妈妈关照了刘大妈什么。夏之航忽视了刘大妈眼睛里的一种东西,他敷衍说:“没玩游戏,我在做作业呢。”“没有就好,可不能叫你妈操心,你妈不容易呀!”刘大妈有关找夏之航睡觉关好门窗,用电用煤气注意安全。其实这些妈妈都关照过了,妈妈还把这五天的食物做好了,放在冰箱里,只要夏之航热一热就可以吃了。再回到电脑前,夏之航笑了,是得意的笑,他心里说妈妈不放心他,可是他没有办法。坐下一分钟还不到,电话响了,是妈妈。妈妈这时是不是感觉到了夏之航所思所想?妈妈的声音似乎有些疲惫:“小航,你吃过饭了吗?这时在干什么?没有玩游戏吧......”“我在做作业!”夏之航打断妈妈的话。“有什么事情刘大妈帮忙,或者让舅舅过来......”“我知道了!”夏之航不耐烦地说。妈妈的这些话在家已经讲过了。夏之航在挂电话之前完全可以对妈妈说一句:“妈妈,我爱您!”况且,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可惜夏之航没有说,他已经忘记了那道特殊的作业里还包括这句话。当初安老师把这条要求说出来时,不少人笑了,感到很好玩的,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当然,夏之航在他作业里说了。不过那篇作文里的夏之航不是生活的夏之航,那个妈妈也不是生活里的妈妈,那是技术的产物。夏之航不知道在他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对妈妈将这句话的机会。三这时五月十二下午的一个课间。夏之航不无成就感地看着自己的作文被安老师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那里一共有十几篇作文,都是安老师从收上去的四十八篇作文里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质量。“应该说,这些作文基本上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好好看看。”安老师贴完了,郑重地说。像这样的事,一般都是班长来做,安老师之所以亲自己贴,是想表达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母亲是完全属于儿子的,儿子却不完全属于母亲。这是那天安老师陪妈妈逛街后得出的结论。安老师走出教室,不少同学围着作文跟前看。“夏之航,你是不是抄袭了我的作文?你这里有一段话跟我作文上的一段话差不多,我可要跟你打官司了。”一个男生看了夏之航的作文,嬉皮笑脸地说。夏之航同样嬉皮笑脸地说:“为什么不是你抄我的昵?”“老安太不公平了,我的作文跟你们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完全可以上墙。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黑幕?”有一个男生做出痛苦状说。这时,从外面冲进来一个青年。“小航,快跟我走!”青年拉起夏之航就走。“你干什么,舅舅?”夏之航挣扎着。“快走!”夏之航的舅舅近乎吼道。“你让我收拾一下书包嘛!到底什么事?”舅舅不理会,拽着夏之航跑起来。除了学校大门,舅舅把夏之航推进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里。上了车,舅舅对司机说:“飞机场!”飞机场?去飞机场干什么?夏之航忽然感到一种不安。这时舅舅伸出一只手搂着他,眼睛里噙着泪水,并且怕冷似的哆嗦着。“舅舅......”夏之航怯怯地叫道。“你妈......”舅舅的眼泪落下来,他说不下去了。“我妈?”夏之航惊恐地盯着舅舅,他不敢问。一件大事在生活中没有任何预兆地发生了:一架从云城起飞的客机,在飞往夏之航所在的城市中失事了。机上七十六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夏之航的母亲就在这架失事的飞机。接下来,夏之航就如同处在梦境里。是不是因为事情太突然?是不是因为事情像天崩地裂?夏之航没有悲伤,没有疼痛,也没有嚎啕大哭,他呆了,傻了,仿佛木偶。他该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别人告诉他。做也做了,但那些事情根本进不了他的心里,似乎跟他没有关系,即使舅舅把一个黑色的盒子交到他手上,要他捧着,夏之航还是那种漠然的表情。这个盒子,夏之航之前已捧过一次,是从火化场出来的那天,有些温热,但是今天捧在手上却坚硬而冰冷。盒子里躺着的是妈妈,是四十二岁的妈妈,这个妈妈永远不会对夏之航说话,永远不会对夏之航微笑。她永远都不会醒来。舅舅要捧着盒子的夏之航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夏之航便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夏之航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队伍,缓慢地行进着。除了一些低声地哭泣,没有别的声音了。天上有明媚的太阳,没有一丝风。夏之航却感到寒冷,冷到骨子里了,冷得他牙齿咯咯响。盒子在放进事先挖好的一个坑里时,哭声惊天动地地想起来,哭得撕心裂肺,哭的心胆俱裂......夏之航也哭了,只有眼泪,而没有声音,好像是因为别人的哭而哭。接着,夏之航被夏开元领进了家。四夏之航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意识还没有回到他的头脑里来,他的目光散淡而迷茫。“他醒了!”一个声音说,是个女人的声音。这不是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声音干脆利落。“小航,快起来!”妈妈每天早上都这么叫他。如果见夏之航还不醒,她便过来毫不含糊地把它拍醒。“醒了,小航?”一张脸向他凑过来,同时一种气息向他逼过来。这不是妈妈的脸,也不是妈妈的气息。夏之航悚然地坐起来。“别怕,我是爸爸。”一个男人说。夏之航的目光慢慢聚成一点,落在男人的脸上,果然是夏开元。这两个人怎么会在他身边?夏之航困惑地看着夏开元,又看看被妈妈称之为“小妖精”的女人。“小航,你整整睡了两天!”女人说。女人的脸上浮这一层讨好的笑。“两天?”夏之航心里说。他只依稀记得他做了一个绵长的梦,梦里他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路没有尽头,走得他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妈妈跟夏开元离婚时,夏之航也这样昏天昏地地睡过。夏之航的目光虚虚地在房间飞了一圈。夏之航终于明白,他睡的房间不是自己的房间,这是别人的家。夏之航翻身下床。由于动作过急,他的头一阵眩晕,一阵疼痛。他扶着床略略歇了片刻,忙穿衣服。他要回家,回到自己的家,回到有妈妈的家。夏开元看出了夏之航的意思,他拦住了夏之航,说:“你先在爸爸这住几天,你一个人在家里我不放心......”“我要跟妈妈在一起!”夏之航喊道。当初在法庭上,夏之航也是这么说的。夏开元和那个女人愕然的看着夏之航。两人的目光让夏之航的记忆裂开了一道缝隙,从这到缝隙里一点一滴的渗进舅舅那天下午把他强行拉出学校以后的事......夏之航的心里尖锐的疼痛起来:他已经没有妈妈了!吃过早饭,夏之航去上学,他骑着单车,车轮缓缓地滚动着,并发出轻微的嗒嗒声。这声音使夏之航感到身后异样的静,夏之航不由叫道:“妈——”身后没有人答应。夏之航向后扭了一下头,后面没有妈妈。夏之航每天上学和妈妈一块出门,他们只同一条街。往往夏之航骑车在前,妈妈骑车在后。夏之航一般不说话,说话的是妈妈。妈妈的话无非是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不要跟坏孩子学,要争口气给那个人看看......这些话妈妈说了无数遍。到了街的尽头,妈妈会停下车,对夏之航说:“慢点骑,当心点!”这时夏之航几乎不回头。妈妈目送夏之航远去,便骑上车,去菜场买菜或到超市上班。身后没有妈妈,不但静,而且静得空旷。这种空旷感一直伴着夏之航到了学校。夏之航已经有四五天没有到学校了。看见学校,他略略眯了眯眼睛,像不认识了学校,然后他低着头,推着车,走了进去。同学们都知道夏之航的事了。即使不是夏之航的母亲,发生那么大的事,又有谁不知道呢?没有人跟夏之航打招呼,他们默默而同情地看着夏之航。他的苍白,他的虚弱,他的暗淡无光的眼神,告诉了他们,那个快乐的,有点玩世不恭的夏之航不见了,并由此体会到了什么叫“灾难”。夏之航也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他无声地走上座位,无声地掏出书本,文具。书本没有打开。他的眼睛里有一丝怯弱,有一丝慌乱,还有一丝羞涩,目光总不知落在什么地方好。无论他的目光飘向哪里,好像都能碰见某位同学射过来的怜悯的目光。这些目光在无言的告诉他——他的妈妈去世了!安老师找夏之航谈过一次话,夏之航从办公室出来却不知道安老师跟他说了什么。一天的时间在万般无奈中结束。放学了,是夏开元来接他回家,回到那个不属于夏之航的家。夏开元很客气,那个女人也很客气,他们的脸上刻意地挂着不真实的微笑。“你吃饱了吗?”“多吃点!”“要什么尽管说!”......他们的话太彬彬有礼了。晚上,夏之航既不看书,也不做作业。他早早地躺在了床上,他总是很快地入睡,却总是在天远远没亮前醒来,醒来以后总是以为在自己家里,不由轻轻的唤一声:“妈——”然后侧耳听听,没有一点声音,然后泪水悄然从眼眶里滑落出来,心里空空落落。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夏开元提出要卖掉那座房子——他和妈妈住的房子。五是在晚饭后,但桌子上的碗筷还没有收拾。夏开元脸上堆着小心谨慎的笑容,看了看一旁的女人,对夏之航说:“小航,爸爸跟你商量一件事......夏之航望着夏开元。夏开元说:“出了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这是天灾人祸,我们都没有办法,活着的人得好好活着,是不是?爸爸想把你们住的房子买了。不管怎么说,既然出了这样的事,你就得跟爸爸生活在一起,你本来就是爸爸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多好,以后我们可以买更大更好的房子......”“我也会把你当儿子一样看待!”那个女人不失时机地说。夏之航怔怔地看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夏之航似乎才想起来一样,问:“我住哪?”“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呀!”女人说。夏开元点点头,说:“我们一直把你抚养成人,把你送进大学......”夏之航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饭桌。夏之航还从来没有过要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出抉择。妈妈在世时,她为夏之航把什么都安排好了,周到而细致。埋房子这么大的事,自然有妈妈来做主。第二天早晨,夏之航没有去学校,他骑着单车来到了他和妈妈的家。打开门的那一刻,一股久违了的气息扑面而来。夏之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是自己的家,那亲切的气息里融合着妈妈的气息。“妈——”夏之航动了一下嘴唇,像妈妈在睡着,不忍惊醒妈妈,又像妈妈在专心致志地做着家务活,不想打扰妈妈。夏之航轻轻的迈出脚步,一双眼睛亮亮地看过去,一切都照原样放着,尤其是妈妈的东西。妈妈那身上班穿的衣服很随意地搭在椅背上,好像妈妈只是出去一下,马上就会回来。双脚把夏之航带到自己的房间,带到妈妈的房间,带到厨房,带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夏之航还打开冰箱,他看见了他吃剩下的鱼还在。每次烧鱼,他都吃身子,余下的是妈妈吃。妈妈走之前,把夏之航四五天里要吃的都做好了,他到时热一下就行了。妈妈的气息无处不在,可就是看不到妈妈的影子,哪怕只是一张照片。一种叫“思念”的情感,潮水般的涌进夏之航的心里。妈妈应该有照片的,夏之航想找一张妈妈的照片。夏之航首先找到的是一个记帐本,哪里记录着家里的收支情况:X月X日 小航的裤子: 48元......看到这两行字,夏之航感到脸发热。所谓“小航的裤子”,现在就穿在夏之航的身上——这条裤子是夏之航提出要买的,而且要买名牌。于是妈妈买回来一条裤子,牌子是班尼路的,正宗名牌。妈妈告诉夏之航买裤子用了185元。原来妈妈买回来的是伪名牌,只有48元。所谓“学习资料50元”,是夏之航要零花钱编的借口。妈妈在钱的问题上总是很抠。妈妈经常对他说:“钱要省着花,以后用钱的日子多着呢!”记帐本的下面是三本病例,以及一叠医院的发票。三本病例,来自不同的医院,那上面的字虽然龙飞凤舞,但夏之航还是能认出其中的一些词,那些词像一把刀子扎进夏之航的心里:“肿瘤”·“癌变”·“扩散”·“切除”......妈妈患了癌症?夏之航的心颤栗了,他怎么也不相信。他只知道妈妈很少有舒心的笑容,妈妈总是很疲惫,妈妈很虚弱,妈妈又是表现出心情烦躁,脸色苍白。翻看着病例,夏之航从时间的次序里发现妈妈五年之前就有了乳腺肿瘤,两年前做了手术,去年发现病情复发,有癌变迹象,今年确诊为癌症,要做切除手术......所有这一切,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一点都没有!妈妈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妈妈的痛苦又由谁来分担/?妈妈为什么不告诉夏之航?夏之航是她的儿子呀!夏之航应该从妈妈平日的一些行为中感受到什么。比如,妈妈的病态,妈妈不断地买药吃药,妈妈痛苦地呻吟,可是夏之航从来没有主动问过妈妈。夏之航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他被送到外婆家住了十五天,现在想来那时妈妈做手术的日子。妈妈患了重疾,却照样上班,照样给他做饭,给他洗衣,照料他的一切。然而夏之航却没有给妈妈到过一杯水,没有给过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他甚至觉得妈妈一直体弱多病。从时间上推算,就是在妈妈做了手术后,夏开元开始同妈妈有了矛盾。那么,夏开元知道妈妈患了癌症吗?小姨他们知道吗?夏之航哆嗦着按了小姨家的电话。“我们谁都知道,只是没有告诉你!”小姨在电话那头悲切地说,“你妈妈就是怕你分心,影响学习......”夏之航哽咽了。小姨也哽咽了。她抽泣着告诉夏之航:妈妈这次去云城,是小姨的注意,一来让妈妈散散心,二来小姨在云城打听到一位最好的中医,想带妈妈去看病。原计划妈妈要在云城住五天,因为她不放心夏之航,第三天就回来了。妈妈乘飞机,是小姨买的票,小姨知道妈妈从小就想坐飞机。要不是小姨,妈妈又怎么舍得坐飞机?买机票时,效益给妈妈买了一份保险。当妈妈听说若发生事故,买保险的会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赔偿金时,她咬咬牙,又买了一份保险。“真要有事,我这病歪歪的身子能替小航挣一笔钱,也值了!”妈妈当时就是这样说的。一场灾难不幸被妈妈言中。四十多万元的理赔金。“小航,不要让妈失望......”六夏之航越发想要找到妈妈的照片。妈妈怎么会不留下照片呢?身份证上不是有吗?夏之航没有找到妈妈的身份证。其实,妈妈的身份证和妈妈一起,在天空“失事”了。家里所有可能放照片的地方,夏之航都找了。夏之航倒是在床头柜里找到了他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放在一本精美的相册里,按时间顺序排列,注明了具体的日期。从出生到婴儿,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带红领巾的小学生,从小学生到嘴唇长了稀疏绒毛的中学生。。。。。。这些照片,记录着夏之航健康成长的轨迹。可以想象,妈妈想收藏宝物一样珍藏着这些照片,有多少个夜晚,妈妈肚子一个人在灯下看着这些照片。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也许是喜悦,也许是欣慰,为照片上的这个孩子在自己的眼前一天天长大。该付出的,她都付出了,只要她活着一天,即使只有一口气,她还要倾其所有继续付出下去,付出她的辛劳,付出她的心血......这就是妈妈!最终夏之航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张照片。抽屉的底部垫了一层报纸,这张照片就放在报纸下。确切地说是半张照片,另一半被剪了。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子,她的脸上荡漾着娇羞而幸福的笑容。她是多么的年轻美丽呀!这难道就是妈妈?要不是夏之航见过妈妈的结婚照,他是怎么也不会把这个认同自己的妈妈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照片上的妈妈是一朵鲜艳的花,那末夏之航记忆力的妈妈便是一株被严霜打了的草。泪水模糊了夏之航的眼睛。“妈妈——”夏之航喃喃地叫着,像要把妈妈从照片上叫下来,来到他的身边,对他唠叨......“妈妈,我爱您!”夏之航终于说出了安老师要求他们说的一句话。他紧紧地把照片贴在怀里,像把妈妈楼在怀里。“妈妈,我爱您!”夏之航是多么希望妈妈能听见他的呼唤。只要妈妈能听见,只要妈妈朝他笑一笑,他什么都愿意做。“妈妈——”泪水如决了堤的江水,汹涌而出。“妈妈——“那哭声冲出夏之航的胸腔,夏之航哭的肝肠寸断,哭的天地动容。这是妈妈去世后,夏之航第一次放声大哭。哭声被邻居刘大妈听到了。刘大妈来了,抹着潸然滚下的眼泪,心里说:“可怜的孩子,好好哭吧....”夏之航接着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明确地告诉夏开元房子不卖,他要和妈妈住在一起,那房子里有妈妈的气息,他要守着妈妈给予的一切。第二件事是把他的那篇作文从墙上揭下来,撕了——妈妈的爱不是能用文字抒写的。“请你们好好地爱自己的妈妈!”夏之航真想对所有的同学说。完了,很感人的一篇文章呢,望采纳~~~O(∩_∩)O~

电视剧安家里芳芳的扮演者是演员白庆琳。白庆琳,1984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

京华烟云木兰毕业论文

1、主要内容《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2、后世影响《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续篇是《风声鹤唳》,《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与《风声鹤唳》、《朱门》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3、作者简介林语堂,福建龙溪人,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 一、 何谓“京味”? “京味”就是北京味。它应当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具体说大致由三种因素所构成: —曰乡土味。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墙,天桥的杂耍,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 二曰传统味,或者可以称做“古味”、“文化味”。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文明古国,守仪之邦,北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历代王朝的故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从古老的礼仪风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灵之中,体现出北京人独有的那种精神气质,如人际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比较宽容、谦和,也较豁达,善于自我解嘲,有某种幽默感,比较重视文化素养等。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方面对北京人的思想束缚也较重,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接受新事物、新风气比较缓慢,封建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的残余较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风对北京人的心态习俗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上述传统中的长处和短处得以强化表现愈加鲜明。这一切使北京笼罩着一股比较浓厚的古气,其中有古雅、古朴、古老,也有陈旧、迂腐种种味道。 三曰市井味。这是指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这种下层市民,大体属于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例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职员以及主要以体力谋生的洋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匠人、佣人等,即旧社会所谓“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简陋,谋生条件又较艰苦。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一些素朴美德,如勤劳、善良、宽厚、克己;同时又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和传统规范的影响,下层市民的许多弱质、缺陷,如自私、狭窄、虚荣、平庸等所谓“小市民”习气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今天,我们所谓“老北京”,多半属于这一阶层。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渗透,融会一气的。这三种味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当然,就具体环境和人而言,他们的侧重有所不同。比如,在北京中上层的官绅之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四合院里,传统味就更浓些。而且往往被官气、洋气、书生气等冲淡了原有的“乡土味”和“市井味”。在京郊农民身上,“传统味”、“市井味”就相对淡化,“乡土味”显得更浓。唯独在北京市内,钟鼓楼下,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市井味”最浓,而“乡土味”、“传统味”也以种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所以“京味”在这部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京味的表现不但因人而异,还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从历史上看,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京味,同民国以后就大为不同,解放前后的京味又不一样(这从老舍的《茶馆》可见一斑)。至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思潮、新风气的涌人,久京味变化更大,不可—概而论。 二、“京味小说”与老舍。我同刘颖南同志在《<京味小说八家)后记》里曾提出“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题材合格线。 (二)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三)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其实,这三条里最主要的是第三条。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第三条。只有第一条的作品,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京味,即便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仍然可能京味不浓(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必须具备了第三条,写出了北京人的神韵、气味,北京人的魂,这才够得上有“京味”。所以,我认为只有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柳家大院》等,才是京味小说的真正代表。 老舍先生对于“京味小说”有三大功劳: 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气”。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老舍笔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在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 老舍刻画小人物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写新异的民风民俗取胜;二不靠传奇性的情节故事引人;更不靠猎奇搜异的野趣去逗人。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不仅如此,老舍还以平民百姓的心态去描写北京人,他如同生活在人物中间,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不是高踞于这群小民头上,颐指气使,指手画脚,也不是以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赐舍廉价的同情。而是让人感到一种融洽无间的亲切感。当然,这决不是意味着降低作者思想高度。老舍对旧文化和旧市民意识的批判是鲜明的,只是这种批判隐藏于平易近人的描述中,而幽默风趣的笔调,又使这种褒贬不那么锋芒毕露而已。 三、“京味小说派”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大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有一二位杰出的、众所公认的著名作家为核心、为代表。 (二)有一批艺术特色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代表作家的外围或后继。 (三)产生出一批题材、风格相近的、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倘若这三个条件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以为,“京味小说派”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流派是基本形成了。理由很简单: (一)“京味小说派”已有一位响当当的、卓越的代表作家——老舍。 (二)近十年来,在当代文坛上已涌现出一批擅长于描写“京味”的优秀作家。他们有的自觉地师从老舍,有意识地学习老舍(如苏叔阳),有的吸取了老舍的神韵,写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作品(如邓友梅、韩少华、陈建功),还有的因写出过一些题材相近,京味特色浓郁的作品,而扩大了“京味小说”的影响(如汪曾祺、刘绍棠)。尽管这些作家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艺术追求,对“京味小说”也许存有不同看法,但都同老舍创作中表现的“京味”,有密切联系。人们有权利把他们结集在一起,看成一个流派。因为从文学史看,除了那些有纲领、有目的的自觉结成的文学流派外,大多数流派是由读者和后人来归并的。 (三)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小说”作家们,已经写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优秀作品。除了有老舍的一批奠基作品外,这些年又产生了像邓友梅的《那五》、《寻访画儿韩》,韩少华的《红点颏儿》、《少总管前传》,陈建功的《找乐》、《辘轳把胡同9号》,苏叔阳的《傻二舅》等优秀作品。老作家汪曾祺的擅长固然在于描绘他家乡苏北一带的风情,但他在北京生活长达四十年之久,对北京生活的熟悉和把握不亚于自己的家乡,因而他写北京生活的作品,像《安乐居》、《云致秋行状》,无不具有浓郁的京味。热衷于“乡土文学”的刘绍棠,一向以写京东运河风情著称,京郊的“乡土味”本身就染有京城的“传统味”和“市井味”,所以刘绍棠笔下的乡土风情其实也是京味的一种扩张。如果再扩大一点说,浩然的某些作品如《弯弯绕的后代》也属此类。除此之外,显示京味特色的优秀小说还很多,像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不一而足。 其实,“京味小说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流派并非偶然。从历史、文化、语言诸方面考察,北京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具备了产生流派的肥沃土壤。 一是“京味”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如前所述,像北京这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记、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风貌的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所以,“京味”本身就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再借助于它作为首都的权威性,影响所及岂止于中国,实可谓名扬中外。 二是“北京话”的权威性和魅力。现今推广全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作为基础的,二者大同小异,这使北京话本身就有了走向全国的便利。北京话虽有一些方言土语,但大多是普通话稍加变化,如儿化韵、双声词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即便偶然在小说中使用几个生僻的俚词(如“敢情”、“找乐子”之类),往往正是体现京味色彩最浓之处,最富有乡土气息,作者必然会加以解释说明,并巧妙运用,一般只会增添语言的魅力,“烧”出京味的香气。所以,从总体来看,运用纯熟“北京话”写出的作品,在全国推广是没有多大障碍的。 三是北京有着一支强大的作家队伍。当然,北京的作家未必都写“京味”,但至少他们写京味要比其他地方作家容易得多。可以说:“京味小说派”的后备队伍是阵容强大的,这是“京味小说”的出现和繁荣的前提。 当然,所谓“流派,流动之派”也。它不可能凝固不变,更不可能永世长存,文学史上的任何流派都是一个形成、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有的寿命还较短。有人担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旧京味”将越来越淡泊以至消失,“京味小说”前途堪忧。其实,只要有北京存在,“京味”仍会存在,即便有一天“京味”完全融化于时代新潮中,那么,“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历史,仍将有它存在的价值。像邓友梅的《那五》之类,写的就是历史,并不有损于它的审美光彩。 还需说明,我们认为“京味小说派”基本形成,并不意味它已经十分稳定、成熟,因为流派的发展趋向是难以预测的。文学史上的许多流派除了少数几个代表人物外,大多数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于主将都可能脱离(如闻一多之于“新月派”)。“京味小说派”也有两种可能:或许写京味小说的作家会持续不断,日趋增多,蔚为大观,使这一流派日益壮大;或许会逐渐冷落下来;但即从当前的情况,把它看作一个流派是完全够格的。

《京华烟云》这部剧是根据林语堂的小说改编的,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的确,家宅深墙里的爱恨情仇,女子被困其中,身不由己。作家杨大侠表达,儿女情长是永恒的主题。

引言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用英文创作的杰作。这部巨著在1939年出版后的十年间,仅在美国就销售二十五万部,曾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这部洋洋七十余万言的巨著以北京城中的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有名有姓的人物九十多个,芸芸众生,无不包揽,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描绘与提示,于是义和拳、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乱、北伐烽火、全民抗日等重大事件均囊括其间,而在这些事件的背景上,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堪称近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宣扬了道家思想,书中的女性人物尤其是姚木兰的性格及命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对木兰的性格及命运的影响 林语堂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心做木兰也!”由此可见,木兰是作者的理想女子,因此,道家所提倡的一种“自然性”和“自发性”在姚木兰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木兰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十分充足的家庭,姚家除了可给予她一点外,更重要的是,姚父传给了木兰聪慧的头脑和活泼的个性。童年时,为了躲避“八国联军”入京,姚家南下,平平安安之中平生波折,木兰因一时疏忽,被掳了去,这可以说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被曾家寻获,在曾家小住,这一切又都是合情合理,十分相宜,可命运总是有一种之法猜透的讯息,木兰天生就已知道自己的命运,与荪亚的婚姻因为这段风波而成了理所当然的,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地,老子所就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开宗释意,玄妙之至。 木兰童年的这个经历,让周围的人对她的印象加深,可她自己却习以为常,她所宝贵的是与曼娘的友谊,曼娘与木兰的清雅素责的百花与争艳吐娇的红花之化身。木兰的性格中带有在方格之中的横冲直撞,曼娘坚守一角,以自己为圆心,曾平亚为半径画圆,把自己紧紧守住。很难说木兰为什么与曼娘可以有灵犀,互相理解,她们的友谊建立在木兰对曼娘的一种女性气质特别倾慕的基础之上,而曼娘天生的家庭教育让她缺乏友情,木兰来填补了这一缺憾,这段友谊是各单方面妥协,或许这一点木兰,抑或曼娘都未曾触及过,因为两人都明白,有些事不如不仔细思考,随形式比要实质强,木兰对友谊的态度可以评价她是一个知世事循环的人,可以看到残缺的一面,也可以包容残缺的一面,只要这一切可以达到平衡,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在友谊上如此,在婚姻上,姚木兰更加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一点。与曾荪亚的结合可以说姚木兰完全没有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荪亚不是她所用心去热爱的人,她真正被触到少女情怀的另外一个人是立夫。立夫的性格在木兰看来是热情的,是一个真正的年青人,她拿荪亚、立夫比较过,可结果是她放弃立夫,选择荪亚。她与荪亚和睦相处,有一种祥和的平静之美;另一方面,她又为立夫而激情满怀,愿把自己的聪慧激情全部献给立夫。但木兰毕竟是“道家的女儿”,姚老夫子那一套道教理论已使木兰熏染很深。道家哲学中,迎合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的思想,对木兰影响很大,与其说她是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如说她能从客观的高度来俯视人间包括她自己的感情。作者写道:“旧社会的礼教尚未打破,木兰对于嫁给荪亚一事,一向也不怀疑过,她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春季来到,她思念立夫之情,忧伤之感,强烈的无法按捺。”但即使如此,木兰依旧是服从了古老的婚姻制度。这倒并非说明作者陈腐的封建观念,而是恰好从人类最容易受冲击的感情角度出发,来阐明他的庄子哲学,所谓“大音稀声,至乐无乐”,对待爱情,便是虽然有爱情,但不一定非要占有。当然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但木兰就做到了。 老子曾说过:“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这容二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是四邻;俨兮;其若客;三更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三澹兮,其若诲;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这段话的意思为,道之人必须具备以下的品格:谨慎、警觉、严肃、融合、淳朴、豁达、深厚、沉静、飘逸,得道之人可以在动荡中进入静空状态,又可以在沉寂中表现出省略。木兰不是一个得道之人,可是她的性格中具备了得道者该有的品质,在婚姻大事中她保持了谨慎、警觉、严肃的态度,她的心中始终是放不下立夫,直至于立夫成了她的妹夫,在伦理道德的束缚之下,她也仍旧关心、关注着他,并不仅仅是身体外的形式的关心,木兰关心着他的精神状态,渴望与立夫在精神上能够沟通,杭州小住最能表现出来木兰的心思,立夫的点示让她更加明白自身之不足,这一点是荪亚不能给她的,可木兰选择荪亚又是完全正确的,荪亚不是一个精神上能够激励木兰的人,可生活上,荪亚与木兰的一致性又十分协调,木兰的天性是浪漫的,追逐生活中的情趣,更为贴切一点说,她是以道家融入自然的态度来享受生活,对美食、山水的挚爱,让她与荪亚的家庭生活美满的,在婆家严肃的气氛下,荪亚对木兰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同盟军,有一个与自己一样的丈夫陪着,下馆子、游山水、上戏院、看电影,对缓解与公婆的关系是一剂有力的药方。 生活情趣成就了木兰,可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木兰的一些思想又流露出了她所处的时代给予她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木兰不反对自己的丈夫纳妾,甚至想主动地帮助丈夫纳妾,这种思想在她刚生了小孩子之后出现在她身上,这种表达自己尊严的方式是违背她的中心思想的,她的生活是由暗苦藏的道家思想来支配的,可在这儿碰出火花的正统儒家思想,是一种卫道士的思想,这是矛盾的表现,可当事情不能让木兰控制了,荪亚的纳妾就会化为幻影。杭州生活让木兰放弃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力图通过平淡的日常生活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在除去锦衣美食、自食其力时,木兰对于自己的身体还是十分迷恋的,欣赏自己,并未感到时间加深了自己作为女人生理年龄的困苦,可荪亚的一段浪漫情事又让她警觉了起来,她巧妙应对,从容处理,可堪为不逊于外交家处理国家大事一般得体,充分展示了她性格中豁达的一面。道家中的列子曾说过:“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庄子也言道:“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之时而不够。”粗释大意,两人都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四时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姚木兰是通晓这一点的。四时变化,人世变化带自然中的人最显著的莫过于――衰老,因此,在处理这件事时,她没有刻意疏略年龄的变化,正是通过年龄的变化来展示一个成熟者的修养和智慧,从而让对手知难而下。《列子・天瑞篇》提过:“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这转亡已,天地密移,间不可省,畴觉之哉?”一语妙哉,运动是普遍的、连续的,而整个运动过程则是一个连续不断、无始无终的过程,姚木兰向对手提出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克住时间所做的运动的无常性,姚木兰不行,你也不行,所有的人都不行。 姚木兰的命运也印证了运动的无常性,她是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热爱家庭的人,可三者的位置如何,木兰没有给人一个完整确切的答案。答案的提供或许是要提供一个答案背景的,姚木兰生活的时代给了她一个机会,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动荡而不安的,木兰在这段不安中失去了女儿阿满,没有人能够体会她的心情,她自己也是混沌的,丧子之痛更让她明白了生命的残缺性,还没来得及体会,抗日战争爆发,这是全民族的痛苦,面对一步一步逼进的侵略者,木兰已步入了生命的黄昏,可她心智清醒,她和家人又一次开始逃难。生命中的第二次逃难,让她在明白日本人的兽性时,勇敢地面对、反抗,也让她思索幸福、快乐的意义。自己已经不能前行时,还是如母亲一般尽力带上每一个可以前行的生命,姚木兰是善良的,可以说她提不出伟大而又光明的方针政策,可以说现在的她不可能明白更加科学的领导,可她内心深处一定知道老子的这段话:“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探讨的是国政和战争的根源,指出了这一切是由于贪欲引起的,只有知足才能常足,才能去掉贪欲。生活经历让她明白这场灾难性的战争是由于侵略者的贪欲引起的,过贪者必自毙,她做着她所能做到的事,毅然地向着光明走去。 二、简析姚莫愁 《老子》二十二章指出:“曲则全,柱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抢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的这段话正是莫愁性格最好的注脚。 姚莫愁是姚家的第二个女儿,与姐姐姚木兰相比较,莫愁如弓,是静止的,而木兰如箭,是要运动的,弓和箭的搭配是协调的,姐妹俩没有为任何事起过争执,可在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上,莫愁变成了一根箭。初遇立夫,姚木兰表现得较为激动,莫愁的心中也是起了波澜的,可她并未表现出来,木兰热情地与立夫交谈,渴望近一点更深层次地交流,而莫愁却充当旁听者,用她无声的方式近一步地观察着立夫,可以说,她对立夫是满意的,在姚先生邀请立夫一家到姚府暂住后,莫愁以实际行动来对立夫的母亲展示了她的优秀。莫愁以女性的温柔和娴慧来主动帮助立夫烫衣服,这本是一件小事,可当莫愁烫完衣服后心中那一点点表情泄露了秘密,在想表达自己督促立夫擦鞋时,她的聪慧不禁让人宛尔,同样也泄露了她心中事。莫愁与立夫的结合和木兰与荪亚的结合比较,莫愁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来与立夫交流,木兰与荪亚交流的则是语言。在婚后,立夫感觉自己被慢慢地改造了:“Later Lifu learned one more remarkable thing,that Mochow was like a jellyfish that clung to him and enveloped him,adapting its contours softly and flexibly to his wishes and whims and serving ad protection for him against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finite patience,infinite adaptability,infinite selflessness of mochow staggered him His comfort and his welfare were her law,and he felt as if this woman had staked her all on him and his future .” 立夫对莫愁的总结不难看出:莫愁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丈夫的身上,对她来说,她最大的快乐就是丈夫和家人的快乐,在这一范围内,她是一把软尺,可进可退,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水母,而她的这一性格特点正符合了老子的“曲则兮,柱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立夫从一个丈夫的角度来评价作为妻子的莫愁,而莫愁在对红玉的一番劝告里,则以女人的角度评价了作为女人的:“Take more congee and roots are in the bowels,while men"s roots are higher up in the heart,lungs and livers That in why I think women must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men more meat .But the yang and yin principles are not merely material,they are also mental men have their jobs and women have theirs Reading too much is bad for us ,Everythihg goes into the head and we get deficiency of yin .The earth is yin ,is woman ,Get down to the earth ,We women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job of rearing chil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from the job of rearing chil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from the job lf rearing chik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Even when a girl is born with intelligence,it is better to dim it a little Reading history and poetry is all right ,but we must not take it tll seriously,or the more we read the rarther apart we get from every day life when you are ill ,I dhould advise You tl give up reading hovels Take up some knitting it is good for a woman.”莫愁这番话点明了她作为女性的态度,她是实在的,考虑的也是真实实地在生活。站在她角度来考虑,生活即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从这一点来说,莫愁适合作为道家“女儿”。她的生活准则,她所采取战略战术完全可以从老子的这段话中读出滋味:“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永废之,必固兴之资金才欲夺之,必然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则强,鱼不可悦于渊。固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结束语 林语堂通过木兰这一女子形象来表达他的人生理想,表现他对老庄哲学的钦佩与理解。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对中国人的精神、性格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京华烟云》中人物身上体现的道家思想正是这一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的缩影。道家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木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塑造了木兰的性格并决定了她的命运。 《京华烟云》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便是一种法自然的艺术魅力,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给人以隽永、优雅、含蓄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林语堂.Moment in Perk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宁.评析本白话道家名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上海:中华书局,1987. [4]金宏达.林语堂作品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