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计算题时 ,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上学期我已总结:“结论1抓住加、减、乘、除含义,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2:加强基本口算训练能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学期既有口算,又有估算和笔算,在坚持上学期观点的前提下,针对本学期计算教学内容又总结了以下观点:结论1: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 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1、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2、少讲,让学生多练。3、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 )=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术语来说;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训练学生说: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说得还是很辛苦。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拆中的方法,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未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结论2:计算教学应重视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应重视相关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前面所学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就先练习了2道3位数加减的笔算,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计算,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得出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由于有了对比,迁移,学习效果不错。还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从35排,每排29人,700名学生进场,座位够坐吗?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导入,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找到估算的最好方法,既又好算,又接近准确性的那种就是最好的方法。由于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有了更好的动力。在笔算乘法教学中,也是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导入,比如算围棋盘有多少个交叉点?19×19,一开始我问有哪些学生知道围棋有多少个交叉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计算19×19,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探讨,得出计算结果,由于计算结果是学生特别想证实得到的答案,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就更为深刻。乘法教学中,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去体会乘法的含义,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会跟更牢固。 还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也突显了一个计算问题,两步解答的应用题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吗? “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学生一定要掌握吗?”,教学解决问题重点应放在分析应用题上,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由于教材在例题1有合并成综合算式安排,在例1教学中我也花了些时间讲了怎样把两个相关的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5×50=250(人) 250×6=1500(人) 合并方法就是用第一个算式中的5×50代替第二个算式中的250。在例2.练习过程中,我也注重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列综合算式的优越性, 但随着综合算式的增多,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括号,什么时候不该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不清?需要复习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在时间上没有安排这一个内容,然而通过对本册以前数学教材的调查了解,也没有这一内容的单独安排,由于课时的原因,我到底教还是不教?在教应用题时为这个计算问题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呢?“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一定要掌握吗?”通过讨论也得到了正确处理,加了一课时总结复习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论3: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段张写)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中大量的估算教学,开放的教学理念,让我倍感困惑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我在教学中所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几年的估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做法。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 378÷5 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用是“四舍五入”法:68+34≈100 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个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答案就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三、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孩子们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也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交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3)计算时不打草稿;(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四、加强估算教学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五、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纠错题型上的练习我通常这样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在练习形式上安排有多种形式: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等.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运算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必备能力,它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诸多因素相互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却让人担忧。经常听见不少数学教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小学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过关;甚至有的学生连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都要依靠计算器进行计算。这样的基础今后的数学该怎样教呀!”也常常听到学生们议论:有些数学题明明知道怎么做,但结果总是一不小心就出错了。这些都说明学生在运算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我围绕《中学生运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谈一下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一、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运算能力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一)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1、计算器的广泛运用削弱了运算意识、运算能力。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器的使用引入数学教学中,它使繁琐的运算变得更加快捷,而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然而在计算中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一味地使用计算器,于是他们只会简单、机械地把数据输入求解,没有去思考如何快捷、简洁地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合理性和基本的计算技能的培养。于是经常在考试或者作业中发现学生计算只有结果而没有求解过程。但不论是平时的要求,还是考试,都要求解题过程完整规范,正是由于使用计算器缺少这方面的训练,造成了学生解题不规范,不完整,导致计算失分。2、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变影响运算能力的提高。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数学计算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两大飞跃,一是建立了有理数概念,引进负数;二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这跟小学单纯的数的计算有了很大不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很难适应,出现初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有“吃力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能力的发展。3、教师对计算教学缺乏培养学生计算水平的意识,一味地追求数学解题能力,向学生灌输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正是这种对数学题重思路,轻运算,导致学生运算能力越来越差。(二)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1、数学学习方法的问题。不注重知识储备,不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见到计算题总认为很简单,产生轻视心理,不思考不分析,还未弄清算理就盲目计算,致使漏洞百出,对计算结果对错的下意识判断还没生成。2、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许多学生由于懒惰,思想不集中,不打草稿,在计算时没有良好的运算和检验习惯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使得数学计算能力不高。3、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认为计算太枯燥、不重要,常常出现(1)概念模糊不清,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而运算失误。(2)数学语言不过关,阅读能力差,运算无从下手。(3)代数恒等变形常规方法不熟练。(4)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的意识。(5)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6)对数学计算学习丧失信心,从“不喜欢”到“害怕”到“恐惧”运算。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一)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做好查缺补漏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基本的计算抓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小学开始,狠抓数学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数学成绩差,究其原因,是计算能力差。在初一年级中1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都弄不清楚的大有人在,这种计算能力和数学基础,怎么学好初中数学呢?恐怕这是令初中数学教师感到最头痛的事,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认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在计算方面都存在哪些问题呢?首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认真的汇总分类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例如:有些学生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不清楚,导致计算错误,对他们就要从混合运算的法则补起;有的是乘法口决记忆不准确,导致乘除运算出错,让他们把乘法口决记牢;还有少数学生是对计算缺乏足够的耐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粗心大意出错,对这部份学生则要出一些易错题型来训练他们的耐心与注意力;有的学生偏科,即数学差而其它学科好,我们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加以重点辅导,力争全面发展;有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开展有趣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感,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培养运算信心,让学生面对计算敢于动手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常规运算入手,不断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运算的速度。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积极的运算态度和不惧怕计算,敢于计算的意志品质,让每个学生相信“只要基础扎实,基本功熟练,就不怕运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享受运算的乐趣。然而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运算问题是一听就懂,一算就错,还有的同学是啥都会,就是半途而废或者是思路会,算不对。长此以往,老师对学生没了耐心,学生对计算失去了信心。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难事,只要按照由简到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常规运算能力的培养,通过有重点的练习,让学生对常规运算方法,熟能生巧;鼓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算到最后一步,重视运算过程,面对计算敢于动手,做到开始计算有信心,计算过程有耐心,运算结果检验要细心。帮助学生从惧怕计算的阴影中走出来。(三)充分加强运算训练,提高计算技能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讲多练少或者无重点无目的的重复练习都会影响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在安排计算训练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地有的放矢的安排练习内容,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运算,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的数学计算有有理数的运算、乘方、开方等计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方程、解不等式、乘法公式的应用、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的计算、分式的计算等运算。其实一些单纯的计算,学生一般不容易出错,出错大都是在综合运算中出现得较多。综合运算本身就是数学计算的一个难点,当各种运算方法综合运用时,知识间易发生混淆导致学生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训练的重难点,对各种学生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一个预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笔算和口算、心算等基本的计算技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要因为学生会用计算器了就忽略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加强运算技能的培养,避免学生依赖计算器计算。注重分层次,有目的、有重点的训练,切忌题海战术无重点的重复练习。只要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并加以练习,就会提高计算技能。(四)培养良好运算习惯,提高计算水平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在计算时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计算习惯:1、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一看:即做题前,先完整地看题,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算式的特点与各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即在确定运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不愿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算式,算是打草稿了;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计算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好草稿,便于计算结束后查看中间计算过程和检验。3、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检查算法是否合理,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负号是否漏抄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如分式方程要求通过验根来检查结果是否是原方程的解,应用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取舍。教学实践表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中学数学学习阶段又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它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最后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计算结果的准确性;2、计算方法的技巧性;3、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规: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到三类数——整数(自然数)、小数和分数,这三类数都要进行四则运算——加、减、乘、除,每一类数的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特定的运算法则,熟练掌握各类;二、注意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其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数学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实践证明有四个好处:1、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2、可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3、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检查结果是否基本正确。三、切实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课堂中,一般采取下列步骤进行口算训练:1、先让学生先口算出结果。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良好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肯定,有时对同一题目,还可问问学生有无别的口算方法。3、最后教师对口算方法给予解释和强调。四、善于采取简便算法: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一、课题的提出: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我校学生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综上所述,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三、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四、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做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的教学情况下,选取一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一、基础性训练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 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 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 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 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 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为2~3个月),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 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 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 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 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 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63),分子是两个分母 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 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 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 (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以上三种情况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口算方法同样适用。 三、记忆性训练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 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1.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2.圆周率近似值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 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四、规律性的训练1.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 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 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2000/16×8,用了乘法分配律可 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 性质的运用等。2.规律性训练。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方法略)。3.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 大1、2、3等较小的数时,不管分母有多大,均可以直接口算。如12/7-6/7它的分子只相差1,它差的分子一定 比分母少1,结果不用计算是6/7。又如:194/99-97/99,分子部分相差2,它差的分子就比分母少2,结果就是 97/99。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3、4、5等较小的数时,都可以迅速口算出结果。又如任意两位数与积 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再加上它的一
一 理解记忆概念、公式、法则 运算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基本公式、法则掌握不够透彻,以及对它们的运用不够熟练的缘故。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运算所需要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及定理等是进行数学运算的根本。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教给学生记忆方法,牢固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和常用的公式、法则。应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自然地形成概念,导出公式、法则,注意学生运算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上的缺漏,不要把解题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于粗心大意,或是方法、技巧问题。只有切实掌握有关知识,才能使运算明确方向,为运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是正确进行运算的前提。因此,学生学好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 二 加强公式、定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 忽视公式、定理的前提条件,滥用公式、定理,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运算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平常教学的着力点不够全面,或着力方法不对,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和谐,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在设计问题,组织内容上下工夫,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把死的知识讲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填鸭式的硬灌,应用时才不会断章取义。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仅放在公式、定理主体上,而且还要放在公式、定理发生的条件及特殊情形等错误多发区上。 三 练好基本功,提高运算的合理性 在高中阶段,许多数学知识都经常用到简单的数值运算,但数值运算恰恰是高中生的薄弱之处。其实,只要我们教师能进行恰当的引导,灵活运用公式,举一反三,就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法则,教师要经常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目对比练习。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简捷算法”的强化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只有弄清计算的特点、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研究有助于简化思维过程,得到有效的解题策略,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1.强化训练,熟能生巧 提高运算速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勤练、经常练、反复练,只有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因此,要精心组织好训练,不论课内、课外的练习,除了有量和质的要求外,还应对解题的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课堂上应安排一些限时运算的训练,多安排一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题组训练,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适宜的训练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当堂达标率。 2.掌握技巧,迅速运算 数学运算只抓住一般的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没有形成熟练的技巧,是不能简捷地、迅速地完成运算的。因此,应通过运算练习有意识地去发现、归纳一些技能和技巧。如“换元法”、“数形结合”、“1”的变换以及解析几何中坐标系的选择等等。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通法通则既利于运算定向,又利于提高运算的迅速程度。因此,要掌握基础数式的变换,形成一些基本技能。如用乘法公式简化数字计算;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方根;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求根式的值等。要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熟悉一些心算、速算的方法与技巧。心算是运算的一种形式,它是不用动笔的意会计算,是“熟”的标志,并能强化学生的思维灵感。在教学中,不管是寻找解题思路,还是进行运算过程,都要加强心算的训练,并传授一些速算的方法,这是提高运算速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第三,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和重要结论。如一位数或二位数的平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常用的一些数学命题等。从而扩充知识的容量,增加思维的跨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锤炼思维,快捷运算 把思维训练渗透在运算训练之中,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措施。因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有力保证。在教学中需强化数学方法及思维方法的训练,如掌握一些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熟悉一些常用的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逆向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掌握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要加强对学生逆向、发散、整体、构造、直觉等思维训练,以便从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等方面为寻找简洁、快捷的运算途径提供保证。 四 注意观察,合理联想,善用比较意识,有助于运算能力的提高 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很不扎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牢固,应牢记一些 固定的知识和方法,并要求他们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诚然,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后,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利于学生运算速度的提高。更何况,职业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只想寻求更简单而快速的运算方法,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因此,固定的思维方法会影响学生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并因此而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厌恶。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努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比较意识,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五 经常总结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它。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经常总结规律,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才能做到真正提高运算能力。 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数学学科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马虎和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在做题前认真审题、细心观察、书写规范等良好习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简单计算问题可以要求学生不依赖计算器,让学生在心算、口算、笔算中形成对运算结果的判断。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题,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算式的特点与各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在确定运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四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算法是否合理,运算符号是否抄错,负号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错误等。 计算要有耐心,一道题没有做完做对决不罢休。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计算的正确率就提高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我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教学实践表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运算能力的实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运算的习惯,最后达到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的。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 4×3=12 12÷3=4 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 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 25×25= 35×35=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 65×65= 75×75= 85×85= 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 256÷1= 256÷256= 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 250×50= 305×60 360÷90= 360÷9= 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 20×11=220 5×11=55 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 125×10=1250 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激发学习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戏、生动的故事、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激趣。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廖小荷,我问你,我的4拍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邓老师,告诉你,你的4拍6.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故事激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学生计算习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审题是计算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例如,计算18-7+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好多学生算成18-7+3=18。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这样简单的一道计算题就算错了,因此,加强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要求学生计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了;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算对和写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这是有益学生终身的好事情,我们必须切实抓好。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优化算法。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例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如:。上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8+5。有学生马上汇报出了答案:老师,8+5=13。我说:你真聪明!还有多少小朋友也知道结果?知道的小朋友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学具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感悟加法进位的算理。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 、补充,收集各种信息,展示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10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口算训练。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口算,加强口算训练。因为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笔算、珠算、估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加强口算训练,在每节数学课前,我都会利用3至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1)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书上口算练习题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比赛后组织校对、评价。并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说自已的诀窍。(2)看口算卡片直接写得数,可以将书上的口算题或一些重点口算式题写在卡片上,学生依次写出得数,最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3)看口算题直接口答,让学生自已先口算一遍后再指名回答。(4)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口算题,听算结束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结果。(5)找朋友:让学生拿着口算卡片找到得数等。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形式,既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地提高了群体学生口算练习的质量。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如9+5= □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用易混淆对比练。将用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3、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可以为学生算法扫清障碍。4练习要因人施教,分层提出练习目标。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要求就低些;对于差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六、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我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进行“活疗”。同时,也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
运算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必备能力,它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诸多因素相互渗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①教师如何分析学情,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目前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等;②教师如何分析教情,即分析教师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比如,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师的价值观、人才观等,无不对教学设计形成指导性的作用。教师的个性、特长等,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设计。(2)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更高的要求:①教师如何确立多元目标并涉及学习的各个领域;②教师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地整合;③教师如何根据学与教的原理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保证预定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个性化”的目标和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非预期目标。(3)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与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①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发展自身,反思自身以得出新的科研成果,下面一起看看一些优秀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显出过于简单之弊端,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凸显。下面,笔者从数学化、凝聚、互补与整合等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主要策略和实践体会。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
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
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
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对“数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
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如64+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64+24一定得大于64,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小红第一天看了20页书,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20+32=52(页),而如果有学生写成32+20=52(页)的话,有同学就会认为是错的。
原因就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数学式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单线”思考。但如果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能理解a+b=b+a,而在实际运用时,则又显得“短板”。
二、凸显“凝聚”性——突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凝聚”在数学中领域,是新名词,是指由“数学过程”向“数学对象”的转化而构成的算及极其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如加减法在最初的计算作为“过程”而运用,如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凑十法”,教师注重过程的讲授,即如何“凑十”,如8+6的计算,将6分为2和4,8+2=10,10+4=14,从而得出8+6=14。
这样,凑十法的计算作为一个过程而引进教学中,但不能就此止步,应转化为其他运算,在其他运算中,实施进一步的加减运算,如8+6=14,由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14-6=8,14-8=6,也由8+6的凑十法的计算,再给出更多的6+7、9+4、8+9、5+8等等的计算,让学生熟能生巧。
另外,加减简单计算,也是为了以后的更为复杂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加减计算,被作为计算的过程而渗透和引进,即代表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是和,两个数相减,得到的是差。
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过程被视为特定的数学对象,由这个对象,去研究其各种性质,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凝聚”。
再如,对于分数的教学,教师们从分数的形式而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就要求我们把分数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整数的除法的层面,而应该把分数当作一个数来研究。
如2/3,不能单单理解为是2÷3,而就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数——非整数而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看作“一个数”——“一个对象”而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三、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概念、定义等方面的东西,学生们容易借助于最初的物体形象而去理解和解释,如对于分数1/2,上课时,教师呈现一个大西瓜一分为二的情境,然后引出1/2的概念。
呈现一个圆形的月饼,将月饼分为四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一块,占总体的1/4……这样,再提到分数,学生脑海中马上意识到分数是圆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显然与分数的概念相差万里,其实,这样的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
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则停留在某种特定的解释中,而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将这种解释全盘否定,视为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经过实践证明,局限于“分数是圆的一部分”的方法,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是严重的概念错误。
新课改下,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方法也必然各异,如凑十法的教学。
教师教学了8+6=14之后,给出8+7、8+9的计算,学生们会仍然采用凑十法,将7和9分别2和5、2和7再计算,也有学生会在8+6=14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计算8+7=8+6+1=14+1=15,8+9=8+6+3=14+3=17,这样的思维,教师不能因为不合教学的要求而断然“断之”“斥之”,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的学生,也是“互补与整合”的思维优化的方式。数学以思维和逻辑而凸显出其数学化,数学教学应改变重视知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应凸显其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只有落实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加快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加快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但是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比较呆板、单一,一般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和多向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探索规律,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学习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数学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能力,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推理、总结、归纳数学问题和知识,属于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数形结合,深化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手段加强联系。
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论知识的本质,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这也能深化思维。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者就是用数量关系转化图形,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学生在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虽然有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把公式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就很难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正方形由于长和宽的长度是一致的,所以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四种方式:即①长+长+宽+宽;②宽×2+长×2;③长/宽×4;④(长+宽)×2。在介绍这些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图形来讲解,这样,就在加快学生理解的同时,加大了思维深度,增加了对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介绍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会具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积木等玩具,让学生在体验的情况下,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实际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三)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妈妈有2个苹果,爸爸有3个苹果,那么爸爸妈妈一共有几个苹果呢?这样一来,就能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生活。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形成学习思维和方式,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要: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也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加快我国发展的速度,并提高综合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思维能力;联系生活
伴随我国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更为有效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运用非常高效的培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使数学课程成为学生获得快乐的学科,同时也获得知识和成长。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特定的思维,它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能够将数字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
而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够归纳总结、推导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具备发现各种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教师应该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时候运用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良好的联想,并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思考,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图形进行,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对公式进行死记硬背,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长方形进行展示,并在黑板上画下长方形。
并将长方形的周长等于四个边之和进行实际演示,在演示之前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意力都得到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提高。
比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是教师只是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叙述和讲解。
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边、几个面、具有怎样的特性等,这样就会使学生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而且在头脑中也不会将全新的事物构建出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该开展实践课,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让学生进行随意的拼接,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现教学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将生活实际中的事物良好地运用在教学之中,并在教学的时候进行举例说明,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羊圈中有一定数量的羊,第一次将羊放出去的数量为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多一百只,第二次放出的数量比总数量的一半少一百二十只,第三次放出三百二十只,羊全部放完,问羊圈中的羊一共有多少只?
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让学生使用假设法,同时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其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整体质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另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并健康成长。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把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一、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讲“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本文作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除了在游乐场里出现过,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判断下面的画面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屏幕出现几种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直梯升降、风车转动……)录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汽车的行进,溜溜球在旋转,风车在转动,推拉窗的移动,电梯的移动等。这些情景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可能平时他们并没有在意这些现象,更不会想到这些现象能和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们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认识。接着教师提问“谁还能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曾见到过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由于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转的实际录像,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现象。二、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性,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这一节时,课本中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根本不理解,于是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按课本中的证明过程进行动画演示以后,很多学生就能尝试着进行证明,与课本中的证明过程几乎差不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明、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能经常实施。例如在教学《位似》这一节时,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课件,画出两个位似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让学生很快就将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自己找出来了,再通过调整任一顶点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一节不比其他章节,其图形不是想画就能随便画出一个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常规模式的教学效果是一定好不起来的。三、 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一课时,学生对抛物线的认知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但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队和湖人队的一场比赛,展示出篮球运动员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例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点的延伸,同时又是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教学关键,学会尺规等分已知线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机械的步骤和静止的图形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只能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结论,不便于揭示问题探索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出现断层,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正确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结合这节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利用课件的测算、动画、隐藏等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电脑上亲自去度量线段的长,计算线段的比,然后验证线段的比是否相等,这样做,教学中发现了“定理”。另外,通过平行移动图中线段的位置,学生很容易“发现”该定理的两个推论,即它的两个变示图形。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观察的实验意识,从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学生经过这样一番试验、观察、猜想、证实之后,再引导学生给出证明,这样较难讲清的问题,就在学生的试验中解决了。五、信息技术具有补充性,能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譬如,在上中位线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设计如下课件让学生实验.画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四边形ABCD,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得到一个内接四边形EFGH。实验:(1)任意拖动四边形ABCD,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为矩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3)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矩形);(4) 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相等,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5)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6)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述实验,大胆猜想并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应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便能把一个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了.六、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性,能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给教师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气不好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教学效果。如“数据与图表复习课”中有关统计表、统计图设计的题目,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CAI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