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增稠剂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增稠剂研究进展论文

在现代社会中,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基础,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添加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食品添加剂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为促进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应用;对策;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防腐以及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1-2]。食品添加剂由于能改善食品品质和档次,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食品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近年来随着“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的频频发生,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存在的问题

用量不规范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按国家规定标准而随意使用的现象较为突出,比较突出的是超量使用现象。一方面,某些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顾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问题;有些厂家设备简单陈旧,缺乏精确的计量设备,缺乏生产技术人员;对有预包装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标示不准确甚至不标。另一方面,在饮食行业,非包装食品添加剂标准缺失[3]。自2010年6月起颁布实施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中对于现场制作、产量较小的产品并没有做出用量的的规范。像面包店中预包装好的牛角包、酥皮包、方包上都有配料表一栏,除了标了小麦粉、白砂糖、牛油、鸡蛋等原料外,还标了“面包改良剂”,后面往往用括号表明了成分“淀粉、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维生素C、酶制剂”,但对于用量没有明确。

超范围使用

在食品安全法草案中,明确了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但实际上,如吊白块、孔雀石绿、苏丹红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

使用过期、劣质的食品添加剂

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其功效会大打折扣,而且长期存放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添加食品的安全性;劣质食品添加剂,不仅产品不纯,而且含有汞、铅等重金属有害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

重复、多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般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某一食品中添加了单一的添加剂后,又因其他功用添加了复合食品添加剂,而复合添加剂由于配方保密不便公开,可能会出现重复添加的情况[4]。比如某种食品防腐剂应用在酱油中,目的是为了保证酱油防腐,但酱油被用于某种罐头食品中,这种防腐剂就带入到罐头食品中,这种罐头食品可能未被批准用这种食品防腐剂,或者这种食品防腐剂限量低,罐头食品生产厂家不知道原料酱油里使用了防腐剂,再添加就超标了。另一种是多个环节进行了添加,比如国家允许使用的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现实中,生产面粉厂添加、销售商添加、生产馒头的小作坊添加,致使最终产品的增白剂严重超标。

2对策

统一食品添加剂标准,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及时发布权威食品信息

由政府主导,加快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改善“多头管理标准制定政出多门”的这一现状,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实施监管,使部门之间在执法衔接上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质监、卫生、安全等部门和社会监督的职责以及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责,形成共管氛围。加强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研究,将现行《食品卫生法》中食品添加剂方面的规定与《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内容相统一,研究制定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检测 方法 、生产规范、使用规范,完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添加剂管理模式,建立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评估的机制,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进行补充和淘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5]。

卫生部门要切实严格履行监管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应强化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单位进行监管,督促企业依法、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的自检机构。要重点提高县一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检验检测水平,加大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抽样检查力度,扩大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强作坊式的餐饮企业的监管力度,对非包装食品的经营者要进行技术指导,使其明确添加剂的适应范围、用法、用量。

加大食品添加剂监测技术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监测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监测的准确性和迅捷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寻求高新监测技术以适应食品添加剂的监测发展要求。当前情况下要多个部门共同建立统筹协作的监测系统,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同时相关部门根据监测技术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标准和法规,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6]。

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应实行培训持证准入上岗制度。通过组织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及销售者对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网络等各种宣传载体,向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学习,在购买时多进行比较分析,自觉抵制劣质食品的购买。

3参考文献

[1] 阎炳宗.食用着色剂发展趋势[C]∥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十一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2004.

[2] 任镇.解读食品添加剂[J].监督与选择,2004(9):B016-B019.

[3] 张彩虹,程荣仙.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03(3):16.

[4]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1-113.

[5] 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

[6]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6):22-25.

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事件中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谈起,科学地讲解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介绍了其对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作用,并从加强非食品添加物质的管理、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管理、加强食品行业操作人员的 教育 及国民食品 安全知识 教育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使食品添加剂更好地服务现代食品工业。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作用

近年来,食品安全正因为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仅以2008年为例,从年初的输日“毒饺子”事件到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事件,再到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导致大批婴幼儿患肾结石甚至死亡事件,都在全国及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食品相关行业形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几乎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人们都会把罪魁祸首紧盯在添加在食物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上,食品添加剂一次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那么这一切都是食品添加剂惹的祸吗?

一、正确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国际国内对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如,批准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必须进行多种毒理学评价,当确证其不对人体带来危害时,才能获得国家多个部门的批准和发布。能够列入使用名单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均是在长时期内经过众多实验并“过五关、斩六将”慎之又慎确定下来,被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高使用的限量,只要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1]。

而本文所举事件中提及的三聚氰胺绝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工原料,不应该在奶粉里面存在,这次问题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非法添加的一种有害物质,奶粉里面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非法。现在,检测蛋白质的方法都是通过检测里面的氮来推算蛋白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向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三聚氰胺里含氮,检测时用来假冒蛋白质含量增高。因此,加入三聚氰胺是为了掩盖食品原料质量方面的缺陷,是非法掺假,三聚氰胺起到了掺假的作用。

二、食品添加剂对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工业是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延长食品的贮存期等。为避免某些不该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对人体造成损害,国际上于1955年和1962年先后组织成立了“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和“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后者1988年改名为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规委员会,即CCFAC;2006年更名为CCFA,中国为主持国),集中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并向各有关国家和组织提出推荐意见,从而使食品添加剂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有25000多种,其中80%为香料,常用的添加剂品种有5000多种,直接使用的品类大约有3000-4000种,而比较常见的有600-1000种。

在大规模、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中,正确、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有以下的好处:(1)增加食品的保藏性能,延长保质期,防止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和由氧化引起的变质;(2)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食品的质构如色素、香精、各种调味品、增稠剂和乳化剂等;(3)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适应机械化、连续化大生产。如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4)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营养强化剂、食品功能因子等。

现在许多人反对食品添加剂的理由是害怕使用了添加剂的食品不营养、不安全,但合理的食品添加剂恰恰能够调整营养结构,达到均衡营养、补充营养的效果。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在面粉里面可以添加钙粉、维生素、功能因子等,强化面条的营养功能;此前我国推行的酱油加铁工程、碘盐工程等,都是在食品里添加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最好例子。

三、如何使食品添加剂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食品工业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今后几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也会迅速发展,会有愈来愈多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用于食品工业,这是客观事实。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尽管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量很少,但对食品的品质影响很大,特别是不少食品添加剂有一定毒性,不合格和使用不当,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这并非一件小事情,而是关系着人民群众饮食卫生的大事情。

1、加强在食品中严禁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非食品添加剂是指已被证实不能用于食品中,而却可以对提高食品某一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都属于某一工业所用添加剂,对人体有一定或很大的危害,如三聚氰胺、吊白块、苏丹红、美术绿、罂粟壳等等。以吊白块(又称雕白粉)为例,它是一种氧化剂,可以氧化面粉、米粉、豆制品等食品中的色素,但其毒性很大,正常人体摄入10g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专项查处中,却发现不少违法使用的现象。

2、加强和完善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的管理

食品添加剂在我国仍属新兴行业,它不同于 其它 行业,是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卫生的大事。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超标使用,被不法分子滥用。在国外发达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的管理都很严格。如美国把食品添加剂放在和药物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其食品添加剂法规规定的比较全面和严谨,并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负责贯彻实施。美国对违规生产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处罚相当严历,违规企业和企业主的下场不堪设想。而我国的一些生产者却没有严谨的法规意识,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面粉增白剂的生产和使用方面就存大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快和完善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特别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应集中管理,不能多部门管理,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严格监督、严格控制[3]。

3、加强食品行业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

目前,我国对在食品行业从业的人员基本上停留在办理“健康证”即确保无传染性疾病即可上岗的层面上,没有更加严格的上岗要求,对他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甚为缺乏,食品方面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导致在食品加工中他们仅凭“ 经验 ”添加某些食品添加剂,而没有进行科学的计算和产品检测,这样的食品流向市场,肯定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对于食品生产企业,如果能够不断地强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良心标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控制添加剂的使用,并且通过研发,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来减少一些添加剂的使用,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4、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源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它。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只要食品原料能达到要求,能不用,最好不用,但也不要过分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弊端。对美国人来说,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事实上跟其他的食品成分完全一样,根本不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美国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增长率达到10%,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比例。而近来我国一些食品生产商为保证产品的销量,不负责任地打起“本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类似的 标语 ,来误导消费者;部分媒体一遇食品安全事件便在不尊重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发布一些不严谨的言论或调查;为应对消费者的“恐惧”,其他企业不得不“跟风”声明,这些做法使得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错误的认识,客观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我国应通过种种 渠道 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胡毅.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11,28.

[2]宋雪莲.食品添加剂标准需与国际接轨.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8,10,06.

[3]斯波.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

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的生活要求以及品味也越来越高。食品的单纯的饱足感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了。食品的色香味给予人的感官刺激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此,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食品添加剂不仅仅带来视觉味觉等的享受,还带来了不少的危害。本文就此方面做了简单地介绍,希望对以后的研究工作等有所裨益。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应用 危害

食品添加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方便面中的乳化剂以提高面团的吸水性;火腿香肠中增稠剂和鲜味剂使火腿变得更加香嫩;月饼中的防腐剂可以保持其新鲜……盐,则是我们最为熟悉和常见的添加剂。倘若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盐,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个什么样子?!食物毫无味道可言!所以,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一、食品添加剂简介

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就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食品变质。是当代食品加工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对于这些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二、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在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必须依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特点适量选用合适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作用也不尽相同。食品添加剂能够起到以下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原有基础上改善和提高食品的色香味感官指标。高质量的食品不仅仅有极为丰富的营养,往往还色香味俱全。与此同时,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口感也是衡量食品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食品的加工过程,多数情况下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作用的过程,其中很容易导致食品褪色、变色,甚至于一些食品的固有香气也大部分散失。而且,一个加工过程下来,食品的软、硬、脆、韧等口感要求几乎不能够同时达到所理想的效果。

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得以保持甚至提高。食品氧化,就会直接降低其营养价值。另外,为了是食品更有营养,还可以在食品中加入各种营养素,例如各种维生素或钙元素等。食品防腐剂和抗氧保鲜剂在食品工业中可减少并防止食品的氧化变质,能够很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食品中添加的适当的营养素,则大大提高和改善了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就为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等人群提供了很好的食品选择,能够有针对性的使用,对于保持营养平衡,提高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藏和运输食品,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自然环境下,食品的放置时有一定的时间以及环境限制的,空气、水分以及温度都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而且,长时间长距离的食品运输在自然环境下也是极为困难的。例如,生鲜食品和高蛋白质食品如果不采取防腐保鲜的基本 措施 ,在其出厂后就会很容易腐败变质,成为废品,很难为人们所用。各种防腐剂、抗氧化剂以及保鲜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类的食品添加剂保证了食品能够在保质期内保持其应有的质量和品质,使食品加工之后能够运输至其他地区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使已有的食品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在当今的食品货架上,不再只是单纯的粮油、果蔬、肉、蛋和奶,更多的则是有这些原材料与食品添加剂共同加工而成的琳琅满目的食品了。例如罐头、香肠、果汁还有 蛋糕 等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原材料能够根据其品种以及口味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添加适当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就能够成为新的食品花色。与此同时,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往往能够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食品的技工操作更容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有润滑、消泡、助滤、稳定和凝固等做法,进行这些加工细节时,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群对于食品是有其特殊要求的,例如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蔗糖,但是有想要满足甜的需求,就可以在无糖食品中添加各种适量的甜味剂如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素加强体质,因此就发展了添加有铁锌钙等矿物质、维生素的配方奶粉等。

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稳固的提高。食品生产过程使用的稳定剂、凝固剂、絮凝剂等各种添加剂之后,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原材料消耗量,提高产品产出率,从根本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达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使用食品添加剂之后,由于食品的花色增多,增加了人们的购买率以及购买量,也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防腐,增加花色等等都是食品添加剂所带来的惊喜效果。运用这些食品添加剂,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企业才能够有更加好的收益,社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食品添加剂是当今社会食品工业中研发最为活跃,发展、提高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使食品添加剂在纯度,使用功效方面尽可能地提高,例如酶制剂,许多产品的活力、使用功效等年年甚至每季度都有新的进展。

三、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影响

一般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采用很少的量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比较理想的效果。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的标准用量极少,一般控制在之间。因为,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会给人们的身体机能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生命危险。即便是最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盐,一旦在食物中加入量过大,对我们的生理平衡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其作用更显著,但是过量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近些年来,由于食品添加剂超标而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由于防腐剂所引发的事故更是普遍。例如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等。

二氧化硫类物质通过生成亚硫酸(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被氧化时可将着色物质还原退色,使食品保持鲜艳色泽,还可抑制食品中的氧化酶,防止食品褐变,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因此,二氧化硫类物质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事实上,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是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危害的,但是,摄入过多就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此外,还影响钙吸收,造成机体钙丢失。世界各国都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主要用作肉制品加工的发色剂,可以保持肉类(火腿肠、香肠等)食品颜色鲜艳、亮红,肌纤维膨松。但是亚硝酸盐能在肉食品中能产生强致癌物亚硝胺,而且它也是属于较毒的食品添加剂,摄入 克就可引起中毒,3 克可致死。诸如此类的事仍然不胜枚举。

结束语:

食品添加剂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生活少不了添加剂。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各种优秀的作用,同样不能因为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而完全敌视它,更不能“谈剂变色”、因噎废食。我们要做的是,懂得如何运用它的优势为我们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宁.《食品二氧化硫超标的危害》.《健康报 》2010-01-17

1. Chao Yang, Peng Liu, Yongqing Zhao.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685. (IF:)2. Chao Yang, Tingmei Wang, Peng Liu.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13 (2009) 112. (IF:)3. Chao Yang, Peng Liu.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cepted. DOI: /am10125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4. Chao Yang, Peng Liu. 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 70 (2010) 726. (IF:)5. Chao Yang , Peng Liu. 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 56 (2011) 899.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6. Chao Yang, Peng Liu.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9, 48 (21), 9498.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7. Chao Yang, Peng Liu. Synthetic Metals 160 (2010) 345. (IF:)8. Chao Yang, Peng Liu. Synthetic Metals. 159 (2009) 2056. (IF:)9. Chao Yang, Peng Liu. Synthetic Metals. 160 (2010) 592. (IF:)10. Chao Yang, Peng Liu. Synthetic Metals 160 (2010) 768. (IF:)11. Xue Wang, Chao Yang, Peng Liu. Materials Letters. 65 (2011) . Wang YP, Gao XH, Wang RM, Liu HG, Yang Chao, Xiong YB, Reactive & Functional , 68: . Tang Zhaobin. Liu Peng, Guo Jinshan, Su Zhixing, Yang Chao.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8, 255: 2125-2128.中文论文:1. Study of Polyaniline/Vermiculie/Tert-fluoro Emulsion Composites Anticorrosion Coatings,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6(5): .环境友好型氟碳导电涂料的研究, 涂料工业, 2007, 37(s7): 1;3.蒙脱土负载手性磺胺催化剂的研究,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6(5): .甲基丙烯酸磷酸酯防锈带锈可聚合乳化剂制备方法, 专利。 5. 一种水性涂料用含氟高分子分散剂,专利。6.水性叔氟/碳纤维导电涂料的研究,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7,6(5): 59;7.一种以纳米SiO2为种子的核壳结构叔碳酸,专利。8.核壳结构含氟乳液研究进展,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07):429.水性叔氟外墙涂料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10):2510.新型水性带锈转锈乳液的合成及环保型防锈涂料的制备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6, (7):1611.水性叔氟微乳液的合成及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2006, (09):712.环境友好型叔氟超长余辉涂料的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8):24;13.水性体系颜料用高分子分散剂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6, 11:3514.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In Ferrochrome by ICP-AES,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85;15.The Pigment Dispersants for Water Borne Paints,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352;16.低温可逆氟碳变色涂料的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11):24;17.复合型聚醚聚氨酯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交流阻抗分析,化工新型材料, 2007,35(10):47;18.聚苯胺/蛭石/氟碳乳液复合防腐涂层的研究, 第十四次全国电化学会议, D085;19.水性丙烯酸系缔合型增稠剂的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 10(4):17;20.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based on Lithium Ruthenate,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40;21.Fluoro-Carbon Emulsion Modified by Nano-SiO2 Colloid,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44;22.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O2 Composite Polymeric Electrolytes,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27323.Synthesis of Side-chain Liquid Crystalline Polyacrylates by Chemically Modifying Poly(acrlic acid),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279;24.Synthesis and Propertie of HEUR-associated Thickening Agent,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28325.Polycarboxylic Acids Dispersant on Water Base,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325;26.聚苯胺水性氟碳树脂复合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 27.聚苯胺/膨润土/叔氟乳液复合防腐涂层的研究, 上海涂料, ;28.膨胀石墨/叔氟乳液复合导电涂料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 ;29.环境友好型纳米银/氟碳抗菌涂料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30.水性彩色叔碳乳液的制备, 现代涂料与涂装,31.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酯的合成与表征, 化工中间体,32.水性体系颜料用高分子分散剂的研究, 2006年全国环境友好型高功能涂料技术研讨会,2006,P: 36;33.低温可逆氟碳变色涂料的研究,第一届特种功能涂料与涂装研讨会,2007,P:168;34.新型环境友好型含氟聚合物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 10(05):15535.弹性氟碳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第4届环保型水性树脂及第6届PU涂料技术研讨会,2005,P: 22036.环境友好型氟碳导电涂料的研究,第八届氟树脂及氟涂料技术研讨会,2007,P:18137.Study on Composite Poly(Ether Urethane) Solid Electrolyte,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6(5): 83638.Effect of functionalized montmorillonite addition on the thermal properties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PVDF-PEG polymer electrolyt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Under Review;39.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Vermiculit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Physica B: Consenced Matter, Under 水性叔氟外墙涂料的研究,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7, 10: 25.41.Preparation of UV-Curing Polyster PUA Adhesives,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42(s28): 190;42.一种环境友好型含氟超分散剂,专利。43. 利用松香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制备酯化物的方法,专利。

增稠剂的概述毕业论文

(1)增稠、分散和稳定作用食用增稠剂都是亲水性的高分子物质。溶于水中有很大的黏度,使体系具有稠厚感。黏度增加后,体系中的分散相不容易聚集和凝聚,因而可以使分散体系稳定。大多增稠剂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可以吸附于分散相的表面,使其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而易于在水系中分散。增稠剂的分子量分布、浓度、溶液的温度、pH值机剪切速率都会对溶液的黏度产生影响。 [11] (2)胶凝作用有些增稠剂,如明胶、琼脂等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流体,当温度降低时,溶液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溶剂和其他分散介质全部被包含在网状结构之中,整个体系形成了没有流动性的半固体,即凝胶。很多食品的加工恰是利用了增稠剂的这个特性,如果冻、奶冻等。有些离子型的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如海藻酸钠,在有高价离子的存在下可以形成凝胶,而与温度没有关系。这为许多特色食品的加工带来了方便和帮助。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食品增稠剂都能形成凝胶,且它们的凝胶性应用于食品体系中也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原因在于各种增稠剂的成胶模式、质量、稳定性、口感极可接受性等特性并不完全相同。 [11] (3)凝聚澄清作用大多增稠剂属于高分子材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同时吸附多个分散介质使其聚集和被分离,而达到纯化或净化的目的。如在果汁中加入少量的明胶,就可以得到澄清的果汁。 [11] (4)保水作用持水性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本身有较强的吸水性,将其添加于食品后,可以使食品保持一定的水分含量,从而使产品保持良好的口感。增稠剂的亲水作用,在肉制品、面制品中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品质作用。如在面类食品中,增稠剂可以改善面团的吸水性,调制面团时,增稠剂可以加速水分向蛋白质分子和淀粉颗粒渗透的速度,有利于调粉过程。增稠剂能吸收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其量的水分,并有持水性,这个特性可以改善面团的吸水量,增加产品重量。由于增稠剂有凝胶特性,使面制品黏弹性增强,淀粉α化程度提高,不易老化和变干。 [11] (5)控制结晶使用增稠剂可赋予食品较高的黏度,从而使许多过饱和溶液或体系中不出现结晶析出或使结晶达到细化效果。如用于糖果、冷冻食品可提高膨胀度,降低冰晶析出的可能性,使产品口感细腻;控制糖浆制品的返砂现象,抑制冰淇淋食品中的冰晶岀现或在加工过程中生成的冰晶细微化,并包含大量微小气泡,使结构细腻均匀、口感光滑、外观整洁。 [11] (6)成膜、保鲜作用食用增稠剂可以在食品表面形成一层非常光滑的保护性薄膜,保护食品不受氧气、微生物的作用。与食品表面活性剂并用,可用于水果、蔬菜的保鲜,并有抛光作用。还可以防止冰冻食品、固体粉末食品的表面吸湿而导致的质量下降。作被膜用的食品增稠剂有醇溶性蛋白、明胶、琼脂、海藻酸等。 [11] (7)起泡作用和稳定泡沫作用增稠剂可以发泡,形成网络结构。它的溶液在搅拌时如同肥皂泡一样,可包含大量气体和液泡,使加工食品的表面黏性增加而使食品稳定。蛋糕、面包、冰淇淋等使用鹿角藻胶、槐豆胶、海藻酸钠、明胶等作起泡剂时,增稠剂可以提高泡沫量及泡沫的稳定性。如啤酒泡沫及瓶壁产生“连鬓子”均是使用了增稠剂的缘故。 [11] (8) 黏合作用香肠中使用槐豆胶、鹿角藻胶的目的是使产品成为一个集聚体,均质后组织结构稳定、润滑,并利用胶的强力保水性防止香肠在贮存中失重。阿拉伯胶可以作为片、粒状产品的结合剂,在粉末食品的颗粒化、食品用香料的颗粒化和其他用途中使用。 [11] (9)用于保健、低热食品的生产许多增稠剂基本为天然胶质类大分子物质。在人体内几乎不被消化,而通过代谢过程排泄。所以在食品中用增稠剂代替部分糖浆、蛋白质后,很容易降低食物的热值。这种方法已应用在果酱、果浆、调料、点心、饼干、布丁等加工食品中,并向更广泛的方面继续发展。1961年,研究者发现果胶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而且海藻酸钠也有这种作用。天然胶的疗效作用使它成为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原料。 [11] (10)掩蔽与缓释作用有些增稠剂对某些原料自身的不良气味具有吸附和掩蔽作用,以达到脱味、除腥的效果,如利用环状糊精进行的除味应用,而对有些挥发较快的香气和不稳定的营养成分具有缓释作用。 [11] 来自:百度百科

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粘稠度,保持流态食品、胶冻食品的色、香、味和稳定性,改善食品物理性状,并能使食品有润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可提高食品的黏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的作用,中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增稠剂品种有39种。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也称水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包括半合成)两大类。增稠剂概述增稠剂是一种流变助剂,不仅可以使涂料增稠,防止施工中出现流挂现象,而且能赋予涂料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贮存稳定性。对于黏度较低的水性涂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助剂。有水性和油性之分。尤其是水相增稠剂应用更为普遍。增稠剂实质上是一种流变助剂,加入增稠剂后能调节流变性,使胶黏剂和密封剂增稠,防止填料沉淀,赋予良好的物理机械稳定性,控制施工过程的流变性(施胶时不流挂、不滴淌、不飞液),还能起着降低成本的作用。特别对于胶黏剂和密封剂的制造、储存、使用都很重要,能够改进和调节黏度,获得稳定、防沉、减渗、防淌、触变等性能。食品级的增稠剂-素肉粉是一种水相增稠剂,同时它也是一种油相增稠剂,也就是说,它遇水可以大量的吸水,吸水30倍时可以形成凝胶,吸水50-100倍时,可以成糊状、吸水100-200倍时,可以使水体及含蛋白、油脂的体系形成浓郁感,质感强烈。素肉粉是由海洋藻类及陆生植物魔芋提取,藻类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将海里的二氧化碳吸收,对环境有好处,在食品中添加素肉粉,也是一种爱地球、绿色环保的生存方式。增稠剂增稠剂增稠剂增稠剂种类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东西吧!它就是增稠剂,这种东西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把增稠剂理解成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增稠剂可以让食品保持一定的状态,比方说保持味道不变、颜色不变什么的,总之这种东西的稳定性非常地高,相信从事食品加工的人们肯定接触过这种东西吧!那么增稠剂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种东西的一些情况吧!

增稠剂的作用

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粘稠度,保持流态食品、胶冻食品的色、香、味和稳定性,改善食品物理性状,并能使食品有润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可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的作用,中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增稠剂品种有39种。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也称水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包括半合成)两大类。

增稠剂种类

目前市场上可选用的增稠剂品种很多,主要有无机增稠剂、纤维素类、聚丙烯酸酯和缔合型聚氨酯增稠剂四类。纤维素类增稠剂的使用历史较长、品种很多,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曾是增稠剂的主流,其中最常用的是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酯增稠剂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水溶性的聚丙烯酸盐;另一种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乳液增稠剂,这种增稠剂本身是酸性的,须用碱或氨水中和至pH8~9才能达到增稠效果,也称为丙烯酸碱溶胀增稠剂。聚氨酯类增稠剂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缔合型增稠剂。无机增稠剂是一类吸水膨胀而形成触变性的凝胶矿物。主要有膨润土、凹凸棒土、硅酸铝等,其中膨润土最为常用。

实际使用的增稠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水相增稠剂和油相增稠剂两大类,前者品种很多,后者相当少。

增稠剂有如下一些类别:

(1)无机增稠剂(气相法白炭黑、钠基膨润土、有机膨润土、硅藻土、凹凸棒石土、分子筛、硅凝胶)。

(2)纤维素醚(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

(3)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物(淀粉、明胶、海藻酸钠、干酪素、瓜尔胶、甲壳胺、阿拉伯树胶、黄原胶、大豆蛋白胶、天然橡胶、羊毛脂、琼脂)。

(4)合成高分子(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改性石蜡树脂,卡波树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顺丁橡胶、丁苯橡胶、聚氨酯、改性聚脲、低分子聚乙烯蜡)。

(5)络合型有机金属化合物(氨基醇络合型钛酸酯)。

(6)印花增稠剂 包括 (分散增稠剂 涂料增稠剂 活性增稠剂 )

通过小编的以上介绍,大家应该对增稠剂了解的差不多了吧!这种动词平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怎么常见,。当然了像增稠剂这样的食品添加剂还有很多种,大家只是缺少与他们认识的机会。食品现在也是我们所离不开的东西,所以现在有很多的人从事食品零售、食品加工这一行业。我相信以后的发展之中,食品行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增塑剂研究发展概况论文

参考资料:3 a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 b马来酸酯、富马酸酯和衣康酸酯 c烯丙基酯 这3类可应用于塑料、橡胶、树脂等多种聚合体的加工,主要用于塑料的增塑。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式可以如下表示: CH2=CHCOO(CH2)XOOCCH=CH2 其中的X=1~12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有如下用途: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是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及高分子的单体,可与多种化合物聚合或共聚,形成不同的独特性能的聚合体。可用于加工成包装用片材、容器以及一些建筑材料。可用于聚氯乙烯的涂层材料、树脂及橡胶的交联剂、胶粘剂和共聚物改性剂等。 马来酸酯、富马酸酯和衣康酸酯,三者结构式可如下表示: 马来酸酯(顺丁烯二酸酯) 富马酸酯 (反丁烯二酸酯) CH2CCOO(CH2)XOOCCCH2CH3CH3CHCOORCHCOOR4 衣康酸酯 (亚甲基丁二酸酯)马来酸酯、富马酸酯和衣康酸酯主要用途有:主要作为高分子物质的单体、共聚单体和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在用于高分子化合物除单独聚合外,多数情况下都是做内增塑剂,即作为共聚单体以使树脂改性,增加塑性,所得的共聚体可做表面涂覆剂、纤维及薄膜处理剂、合成润滑油以及添加剂、粘结剂、离子交换树脂等。 烯丙基酯系:丙烯醇与多元酸制得。常用的多元酸有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氰尿酸、异氰尿酸、磷酸等。 最常用的一种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 DAP结构式如下: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主要用于制备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交联剂、纤维素酯的增强剂,可供不加抑制CHCOORCHCOORCH2CCH2COORCOORCCOOCH2CHCH2OCH2CHOCH25 剂即自行聚合的树脂类作为增塑剂。通用增塑剂改进橡胶实例:甲基丙烯酸酯改善顺丁二烯橡胶性能。用甲基丙烯酸C7~C12烷基酯增塑顺丁二烯橡胶,可改善橡胶的加工性,延长耐老化性 ,抗疲劳强度,同时不影响橡胶的耐寒性。 C7~C9烷基酯对改善该橡胶的加工性能最好,C10~C12烷基酯对改善疲劳强度最好。而这六种烷基酯中,甲基丙烯庚酯增塑能力最强。 橡胶用反应性增塑剂 专用于橡胶生产中的反应性增塑剂,主要是一些低分子量的液体橡胶,只用于增塑某一种或几种橡胶的特别增塑剂,以及近年来发展的生物基增塑剂。 液体橡胶增塑剂主要有液体聚异戊二烯(LIR)和液体丁腈橡胶(LNBR)。 液体聚异戊二烯(LIR)由锂系阴离子活性聚合而成,玻璃化转化温度为63℃,是一种无色无味粘稠性透明液体,其结构可随意调整、 制品颜色浅、几乎无杂质、流动性好,可用在一些对纯度要求较高的场合。除具有普通液体橡胶的性能外,由于与天然橡胶链节结构相同,更适合于作橡胶增塑剂。 作为增塑剂,LIR可加入天然橡胶(NR)、顺丁橡胶(BR)、异戊橡胶(IR)、丁苯橡胶(SBR,嵌段或无规)、戊苯橡胶(SIR,嵌段或无规)、三元乙丙橡胶等各类低极性橡胶中,有效降低橡胶的门尼粘度,有利于混炼加工 。 作为反应性增塑剂,LIR不迁移、挥发,也不会被溶剂抽出,制6 品不产生收缩、变形、污染等现象。LIR能节省混炼胶的能量消耗,提高挤出效率和挤出物尺寸稳定性,改善挤出和压延胶料表面质量及改善未硫化胶片的粘性。LIR增塑天然橡胶/顺丁橡胶体系与芳烃油增塑相比,橡胶压缩疲劳生热和压缩永久变形低,滚动阻力也低,有利于轮胎节能。 液体丁腈橡胶(LNBR)的合成主要采用自由基聚合历程,即以自由基机理进行的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LNBR常温下呈黏稠液体状态,其数均分子量通常在10000以下。 可用作增塑剂、胶粘剂、涂料以及固体火箭推进剂。 液体丁腈橡胶(LNBR)LBNR作为增塑剂能有效降低橡胶的门尼粘度,改善其加工性能;可以延迟橡胶的起始硫化而正硫化时间基本不变;对橡胶拉伸强度影响较小,同时可改善橡胶耐压缩性能;耐抽出性能高。 生物基反应性增塑剂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类增塑剂,它可以有效解决增塑剂迁移和食品安全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生物基、环保型增塑剂已成为当今橡胶助剂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大豆油增塑三元乙丙橡胶(EPDM)就是生物基反应性增塑剂一个较好的应用实例。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大豆油主要成分有: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7 大豆油作为反应性增塑剂与石蜡油、芳烃油、环烷油等传统的橡胶增塑剂相比。具有无毒、环保、耐油、耐抽出稳定性好、挥发度低等特点;大豆油自身含有大量双键,可以在硫化过程中发生自聚、也可以在胶料硫化交联过程当中起到反应性增塑剂的效果。 大豆油增塑三元乙丙橡胶(EPDM)可以有效降低EPDM门尼粘度、表观粘度,改善EPDM加工性能;大豆油对EPDM的增塑机理符合反应性增塑剂的增塑机理,大豆油在胶料中一部分产生了自聚,一部分与EPDM第三组分反应,接到了橡胶的分子链段上。当交联剂含量达到一定量(6份以上)时几乎不会被有机溶剂抽出。 个人总结 反应性增塑剂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增塑剂易挥发,易迁移、易抽出,使制品体积收缩等缺点,是近年来来研究发展的重点。而生物基植物基反应性增塑剂具有易加工、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的优势,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环保型增塑剂,具有无限的前景。

维普上的论文行不?

找对人了,你到橡塑弹性体论坛去找个,那里有大量的学术论文资料免费提供下载,

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摘 要]近年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生物降解塑料,特别是原料来自可再生资源或产业废气综合利用(如CO2)的生物降解塑料。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和生产均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可再生材料的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 [关键词]生物降解;塑料;发展;微生物;材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 料[1]。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又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1 国内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化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禁白令的支持下,国内出现了一百多条各种类型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进入21世纪,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和生产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可再生材料的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由葡萄糖组成的可塑淀粉生物降解塑料,可用于千次性餐具、酒店用品、工业包装等领域,市场推广良好;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的聚羟基脂肪酸酯塑料,具有很好的抗热湿气性能,可以在食品包装上应用;内蒙古蒙西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的二氧化碳聚合物降解塑料,用在农业地膜上效果很好;台湾瑞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玉米等植物淀粉发酵后,再经过聚合制造出的植物塑料聚乳酸特别适用于餐饮用品、服装制造等领域;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聚乳酸是一种玉米塑料,可制成高性能的一次性碗、盘、杯、叉、刀、勺等;中科院理化所国家工程塑料中心开发的全生物降解塑料柬丁二酸丁二醇酯,产业化势头尤为迅速,目前已形成超过2万t/a的生产能力[2]。2 生物降解塑料新产品开发情况 通常降解塑料的定义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并用标准的测试方法能测定物质性能变化的塑料。按原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天然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化学合成生物降解塑料几大类。按降解机理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 近年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生物降解塑料,特别是原料来自可再生资源或产业废气综合利用(如CO2)的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全球研发的生物降解塑料品种已有几十种,可批量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微生物发酵合成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PHB、PHBV等);化学合成的聚乳酸(PIA)、聚己内酯、二元醇二羧酸脂肪族聚酯(PBS)、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二氧化碳/环氧化合物共聚物(APC)、聚乙烯醇(PVA)等;天然高分子淀粉基塑料及其生物降解塑料共混物、塑料合金等。目前已进入中试或批量生产的品种有PHA(PHB、PHBV、PHBHHX等)、PLA、PBS、APC、改性PVA、淀粉基塑料、淀粉/PVA、PLA、PCL等塑料合金及共混物等。 生物降解塑料又分为天然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化学合成生物降解塑料[3]。 生物降解塑料 天然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以天然聚合物为原料,可通过各种成型工艺制成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包括由淀粉、纤维素、甲壳素、大豆蛋白等天然聚合物及其各种衍生物和混合物。 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PLA)聚乳酸耐水,不能忍受>55 ℃的温度。虽然它不是水溶性的,但是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也能使之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塑料类似透明的聚苯乙烯,表现出很好的外观(有光泽和透明度),缺点是硬且脆的材料,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需要改性。例如,用增塑剂来提高其柔韧性,它可以和许多热塑性塑料一样被加工成纤维、薄膜,热成型或者注塑成型。 聚羟基烷酸酯(PHA) 利用可再生资源得到的生物降解塑料,把脂肪族聚酯和淀粉混合在一起,生产可降解性塑料的技术也已经研究成功。在欧美国家,淀粉和脂肪族聚酯的共混物被广泛用来生产垃圾袋等产品。例如,国际上规模最大、销售最好的是意大利的Novamont公司,其商品名为Mater-bi,公司的产品在欧洲和美国有较大量的应用[4]。 聚己内酯(PCL) 这种塑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吸力性能,溶点是62 ℃。分解它的微生物广泛地分布在喜气或厌气条件下。作为可生物降解材料可把它与淀粉、纤维素类的材料混合在一起,或与乳酸聚合使用[5]。3 生物降解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生物降解材料,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的降解产物是否具有毒性,以及如何人为地控制降解速度。因此,生物降解材料合理的工艺配方、准确的降解时控性,用后降解的彻底性以及回收利用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比如研究者选用生物降解材料来构建人体的组织或器官,要求不仅有疗效,而且要保证安全、无毒、无刺激性,与人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前,可生物降解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1) 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改性物没有热塑性,多数加工困难,产品强度不高,还未完全达到实用阶段;(2) 价格昂贵,是通用塑料的5~10倍,不易推广应用;(3)可生物降解材料更合理的工艺配方、准确的降解时控性,用后降解的彻底性以及回收利用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4) 一些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最大问题是只能部分降解,人工合成生物降解材料大多还存在生产工艺复杂、产品性能不稳定的缺陷;(5) 国内外至今尚无统一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6]。4 可降解塑料发展动向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当前世界塑料总产量已超过亿t,但因废塑料难于降解,而成为环境垃圾。发展可降解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生产降解塑料的主要国家有美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随着PLA等可降解塑料材料的应运而生,在原有聚乙烯等传统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中加入适量PLA等生物材料的塑料制品,既可部分实现生物降解,原有的力学性能又没有改变[7]。 生物塑料的耐热温性能不好,很多生物塑料在50~55 ℃就会变形,其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因此受到很大限制。进一步改善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的性能,将其推广到电子产品、汽车材料领域,真正使生物降解获得大规模推广应用。美国普立万公司一直在为提高生物塑料的耐高热性能而努力,该公司开发的产品,改善了材料的抗冲击性并可在100 ℃以上加工使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技术。总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耐高温性能正在逐步提升,进一步推广应用条件正在逐步成熟[8]。5 建议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原料生产和制品加工技术的进步,生物降解材料备受关注。无论是从能源替代、二氧化碳减少,还是从环境保护以及部分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7]。目前我国生物降解材料发展的状况,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产品等方面的研发能力、投入量等均待提高,存在生物降解材料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规模不大、生物降解材料的回收处理系统不很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情况,应制订配套的政策及法规。

透皮促进剂研究进展论文

沙蒿子透皮贴批发、透皮贴生产厂家、专业OEM贴牌 中药沙蒿子透皮贴-世纪通酸痛贴主要原料:沙蒿子、水蔓菁、薄荷脑 主要功效: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消炎止血、化痰止咳、止痒止痛、防腐消炎、麻醉清凉,可作为载体,保持药效,促进药物渗透作用 作用原理:沙蒿子透皮贴是以沙蒿子为载体,以中医基本理论(辩证论治,经络学说等)为依据,以水蔓菁和薄荷脑为溶媒,调和所用中西药物,贴敷于穴位或病变部位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透皮贴剂。       作为载体的沙蒿子是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多糖类物质,其粘度是明胶的1800倍,经真空雾化为海绵状样结构,具有数十倍的吸水力。而中药沙蒿子透皮贴促透液中的薄荷脑和水蔓菁,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所以,浸入促透液等溶媒的沙蒿子,就像一个水库一样,为药物透皮的水合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使药物持续不断地发挥治疗作用。       同时,沙蒿子透皮贴特有水蔓菁,水蔓菁本身有清肺、化痰、止咳、解毒的作用。治慢性气管炎,咳叶脓血;外用治皮肤湿疹,疖痈疮疡。而水蔓菁提取物总黄酮总黄酮是指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黄酮和黄酮醇,其它包括双氢黄(醇)、异黄酮、双黄酮、黄烷醇、查尔酮、橙酮、花色苷及新黄酮类等。  中药沙蒿子透皮贴制作工艺复杂精湛,性价比高。世纪通中药沙蒿子透皮贴做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基层大夫的信任和认可! 同时,作为山东中药沙蒿子透皮贴厂家,我公司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持,可以为基层大夫提供一个学习、共享的交流平台,传播人体穴位药物贴敷技术,提高基层大夫专业知识,学习更多中医中药透皮技术! 咨询电话:  微信同号  

透皮剂的主要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什么?透皮剂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药物和产品通过皮肤吸收,从而增加产品的作用,降低贵重药品和原料的使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果的目的。透皮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 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北京杰瑞康】:目前对于透皮剂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讨论多集中于 5 个方面:①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②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③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的作用;④扩张汗腺和毛囊开口的作用;⑤抑制局部血液流速 , 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摘自今日头条【透皮剂】

不用打针吃药,只要在皮肤上贴上“膏药”,即可使糖尿病病人症状减轻,这或许将不再是梦想。日前,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成功找到了一种透皮肽,它能携带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起到治疗作用。这将有望给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给药方式。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3月27日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有1亿3500万人患上糖尿病,预计在2025年将增加到3亿人。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在4000万左右,每年至少增加100至200万。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治疗时必须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同传统的注射或口服给药相比,具有多重独特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如糖尿病这样需要多次重复给药的疾病。然而,由于天然皮肤屏障的原因,大多数药物分子通透皮肤的能力极差,大分子亲水性药物如胰岛素尤其如此。多年来人们应用化学渗透促进剂和物理协助两大类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克服皮肤屏障,以实现经皮给药。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同缺点,如易造成皮肤过敏,不能有效促进大分子药物透皮,需要特别的仪器,成本高,不适合家庭的普遍使用等。找到一个能克服这些缺点的新型透皮增强剂一直是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目标。 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独创性地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成功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将该肽与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简单混合并涂于糖尿病大鼠的皮肤上,即能产生良好的降糖作用。该肽还能帮助人生长激素透皮,显示它可能对蛋白质类药物有通用性。该肽促进胰岛素透皮的活性具有高度氨基酸序列特异性,通过短暂打开皮肤屏障起作用,并显示毛囊有可能是透皮的通道。《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该工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结果,揭示了一种输运大分子透皮的新策略”。“将体内噬菌体展示应用于透皮增强剂研究领域,是创新性的,作者完成了一篇令人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论文”。 温龙平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给药系统的研究,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助,2004年全职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据温龙平教授介绍,该成果是在大鼠中获得的,透皮肽对人体是否同样有效尚未可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正与上海一家医药技术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争取尽快进入人体试验。

只在皮肤上贴“膏药”,就能使患上糖尿病的老鼠症状减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项研究成果的神奇功效。3月27日,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它适合糖尿病等需重复给药的疾病。但大多数药物分子,如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通透皮肤的能力极差。找到低成本、易操作的透皮增强剂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在研究中,中科大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成功找到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用生理盐水将这种短肽与胰岛素简单混合,并将之涂于患有糖尿病的老鼠皮肤上,老鼠的血糖低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短肽能帮助人生长激素透皮,显示出它可能对蛋白质类药物有通用性。 记者获悉,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目前正与上海一家医药技术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以求争取尽快进入人体试验。

气雾剂研究进展论文

小气道功能障碍(SAD)是一种常见但是易被忽视的肺组织功能障碍。由于小气道分支多、管径狭窄、横截面积大、呼吸流速缓慢等生理学特点,更易发生病变,成为空气污染物主要的沉积部位。对于 健康 人,小气道阻力对气道总阻力变化影响小,被称为“肺部的沉默区域”。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小气道功能障碍与诸多肺部疾病关系密切,在哮喘和慢阻肺中占据重要地位,小气道病功能障碍因此越来越受到领域内学者的关注。

6月8日,“多学科协作推动中国呼吸疾病优化治疗(CROTC)小气道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大会邀请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新教授 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赖国祥教授 担任主席,由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张云凤教授 分享《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深圳大学总医院任新玲教授 分享《“靶”握小气道,优化哮喘管理》,以及 龙岩市第一医院马志益教授 分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解读(2021年修订版)》,并邀请多位领域内学者围绕小气道功能障碍最新进展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本次学术汇报精彩,专家见解独到,吸引了数千名医生线上观看。现整理会议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推动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大会主席:周新教授

大会主席:赖国祥教授

会议伊始, 大会主席周新教授 表示,此次“CROTC小气道论坛”系列线上研讨会吸引了众多领域内同仁一起聚焦慢性呼吸道疾病,共同探讨小气道领域的关键问题与最新进展。 大会主席赖国祥教授 表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小气道炎症,但目前临床一线医生对此缺乏认知。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和拜耳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希望通过本次“CROTC小气道论坛”系列研讨会,与领域内同仁共同探讨和交流,认识小气道炎症与呼吸道感染及难治性感染的关系,从而提高呼吸道炎症与呼吸道感染的诊疗水平。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会议讲者:张云凤教授

据统计, 2017年我国30个城市门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仅为,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高、负担重,但控制率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对哮喘分期进行了更新,慢性持续期和临床控制期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新指南增加过敏原检测,及血清总IgE检测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两项评估方法。此外,新指南首次提及小气道和哮喘的关系,表明近半数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 张云凤教授 围绕哮喘的鉴别诊断及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以及重度哮喘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深入解读了《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对于重度哮喘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患者,超细颗粒的ICS/LABA吸入可使治疗药物更多地沉积在小气道,更好地改善小气道功能、控制哮喘。

张云凤教授 总结,哮喘管理的长期目标是使患者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最大程度降低急性发作、固定性气流受限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未来风险。张教授强调,建立医患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实现哮喘有效控制的首要的措施,患者教育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患者随访和教育。

“靶”握小气道,优化哮喘管理

会议讲者:任新玲教授

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根据2019年的全国横断面中国肺 健康 (CPH)研究数据估算,中国成人哮喘总患病率为%,且近年来全球哮喘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25年受影响的人群可能会新增加1亿。 任新玲教授 谈到,无论哮喘严重程度,超过60%的哮喘患者会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而治疗药物难以到达所有气道是哮喘未控制的常见原因。对于以前未使用过哮喘控制药物治疗的成人或青少年患者,与单独使用低剂量ICS相比,定期每日予以低剂量ICS/LABA作为初始维持控制药物治疗可减轻哮喘症状并改善肺功能。而与普通颗粒ICS/LABA相比,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气管,肺沉积率更高,同时治疗小气道功能障碍,增加小气道容量,显著减少日间症状和急救药物使用,有助提升哮喘控制率,使临床获益更多。

任新玲教授 总结,哮喘是大、小气道共患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小气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影响哮喘控制。气雾剂适用于肺功能不佳的患者,“超细恒雾”Modulite气雾剂装置进一步缓解了气雾剂按-吸协调问题,方便患者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21年修订版)》解读

会议讲者:马志益教授

马志益教授 谈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诊断慢阻肺时,为减少漏诊,应全面采集病史,包括症状、危险因素暴露史、既往史和合并症等。肺功能检查仍然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当基层医院不具备肺功能检查条件时,可通过筛查问卷发现慢阻肺高危个体。慢阻肺稳定期的管理目标是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风险,支气管舒张剂是慢阻肺的基础一线治疗药物,指南建议吸入糖皮质激素应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研究发现,连续应用倍氯米松/福莫特罗超微颗粒治疗COPD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与氟替卡松/沙美特罗相比,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更优;与全身糖皮质激素相比,雾化ICS不良反应较小,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

马志益教授 总结,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对于慢阻肺指南,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这个指南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了我国的临床实践,非常符合我国临床现状,值得大家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大咖论道,共话小气道

讨论嘉宾:杜春玲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杜春玲教授 :哮喘应强调规范化的个体化治疗,《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把患者评估、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程度分级等做了详细描述,但是目前的临床治疗并不是十分规范。对于哮喘,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指南的规范基础,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讨论嘉宾:张宏英教授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张宏英教授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与2016年的指南相比,内容更加完善,贴合临床,并且简便易懂,实用性较强。对于哮喘的治疗,经过多年反复的宣教和药物的普及,轻中度的哮喘患者在三甲医院就诊少了很多,相对地重度哮喘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部分患者治疗也相对比较困难。指南给出了很多治疗方案,为重度哮喘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讨论嘉宾:葛德海教授

南京梅山医院葛德海教授 :哮喘治疗的困难有几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个是患者的依从性不佳,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有很多患者因为药物副作用而不愿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第二个是治疗的药物不能到达所有气道,如果吸入性药物2/3到达大气道,1/3到达小气道,就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减轻副作用。第三个是吸入装置的操作便利性,易操作的吸入装置对于大部分老年患者来说,可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治疗效果不佳。

讨论嘉宾:冯起校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冯起校教授 :大于3 微米的药物颗粒在大气道的沉积量较大,而在小气道里的量非常小,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寻找超细颗粒的药物,才能解决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哮喘症状。微米至微米直径的药物在肺中的采集量高达31%,实现了大小气道均匀分布,降低了激素的用量,可以有效控制哮喘。

讨论嘉宾:薛青教授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薛青教授 :2021年修订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首次纳入了慢阻肺的筛查问卷,除了引用CAT和MMIC评分,同时也更强调中重度急性加重对于判断疾病风险的重要性。此外,新指南对何时启用ICS也新增了建议。新指南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更贴近我国临床诊疗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慢阻肺患者的管理和预防诊治,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性文件。

讨论嘉宾:李林教授

江西省肿瘤医院李林教授 :随着现在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也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治疗过程中相关气道炎症的处理,以及阻塞性肺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化学性损伤等的处理,对于胸部肿瘤内科医生来说越来越重要。临床上使用相关新型气道扩张剂,对于缓解症状等效果良好。经过这一次学习,深刻感受到小气道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的重要性,希望之后能够有更多学习机会。

大会主席赖国祥教授 在会议总结中表示,通过本次会议讨论,大家温故知新、受益匪浅,对小气道功能障碍与哮喘和慢阻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深入了解了小气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关装置的临床应用,进一步认识到治疗小气道疾病对吸入性药物的吸入装置、吸入流速及药物颗粒直径要求更高。倍氯米松/福莫特罗的超细颗粒的直径达到微米至微米,其吸入后在呼吸道内接近于布朗运动,更容易进入远端的细支气管和小气道,到达小气道炎症靶点。通过这一次交流学习,深刻认识到小气道功能障碍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关键点,希望之后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平台。

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论文的评价

据文献报道,羟萘甲酸沙美特罗为离子盐,在溶液中解离成沙美特罗和羟萘甲酸,分别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由于沙美特罗局部作用于肺部,所以血浆药物浓度并不能说明治疗效果。吸收:由于治疗剂量小,吸入推荐剂量的沙美特罗(42μg,每日两次)的全身浓度低而无法检测。对6位哮喘患者吸入沙美特罗剂量42μg,每日两次的长期治疗中,5~10分钟血浆药物浓度很低,峰值为μg/L,重复给药无药物蓄积。大剂量给药血药浓度会成比例增加。这些患者的第二次血药浓度峰值μg/L出现在约45分钟后,可能是吞咽药物吸收的缘故(定量揿出剂量的大部分被吞咽)。分布:体外试验中,平均96%的沙美特罗与人体血浆蛋白结合,以沙美特罗计浓度范围为8~7722ng/ml,远高于治疗剂量沙美特罗的浓度。代谢:沙美特罗经水解广泛代谢,随之大部分由粪便代谢。在尿和粪便中尚未代谢的沙美特罗原形药未被明显检出。消除:2名健康志愿者口服1mg放射性标记的沙美特罗,经7天后约25%和60%的放射性标记沙美特罗分别通过尿和粪便消除。消除半衰期约为小时(仅1名志愿者)。羟萘甲酸部分未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其蛋白结合率很高(大于99%),且消除半衰期长,约11天。特殊人群:对年长病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病人,未进行沙美特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由于沙美特罗主要经肝代谢,严重肝功能不全的病人会导致血浆沙美特罗的蓄积,所以有肝病的患者用药时应该密切监视。

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释放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时代。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6届药剂学国际会议论文所占比重基本反映了当前国际上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①缓释、长效制剂;②靶向给药制剂;③皮肤给药制剂;④粘膜给药制剂。 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delivery system)这类制剂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的特点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3)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 一天一次的给药系统: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流体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缓释微粒或微囊也可直接制备成混悬剂,缓释乳剂是利用一些脂肪醇或脂肪酸酯等为外相,以水及水溶性高分子为内相,凝胶缓释制剂是利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粘性的特点制备的凝胶状制剂直接服用后在胃肠液内形成粘稠液体,减慢药物吸收速率而发挥缓释作用。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多数仅对其中一种药物进行控释,而另一药物系以速释组分存在制剂中,这部分药物大多数有较长的半衰期或通常也仅需一天一次给药。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缓控制剂属于定速释放型,常用的技术有膜控释和骨架控释,而高分子交换树脂和渗透泵等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技术有:多层缓释片和包衣缓释片技术,一次挤出离心制丸工艺,药物与高分子混溶挤出工艺,不溶性高分子固体分散技术等。 定速释放技术 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定位释放技术 :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以及具有高粘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常用的技术有,利用结肠高PH生理环境溶解适宜聚合物包衣材料,或利用结肠特殊酶或正常菌落分解特异性聚合物如α-淀粉、果胶钙等。 定时释放技术:定时释放可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此外,有人研究了电控制PDDS,超声波控制PDDS和微波辐射PDDS等。 2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ed delivery drugs system TDDS) 概况 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载体的趋靶性和长循环是药物载体的研究向药物一抗体共轭,载体-抗体介导、载体物理或化学修饰、纳米粒等发展以达到更高级靶向目的。对多种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TDDS研究成果在生产和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载药量小的问题,稳定性差的问题,临床给药的制剂学问题,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问题;TDDS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问题,体内生理作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脂质体、微球(囊)等胶体型靶向给药系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靶向制剂技术 靶向给药系统有前体药物合成和药物载体(脂质体、单克隆抗体、红细胞等)途径,发展趋势是利用脂质体、类脂质、蛋白、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种种类型的胶体系统。在结肠靶向给药的制备方面是包衣法。 制剂的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最突出的特征。它有天然靶向性、隔室靶向性、物理靶向性和配体专一靶向性四个类型,近年有新类型的脂质体-空间稳定脂质体(S-liposome)又称长循环脂质体。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主动靶向制剂: 利用抗原-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 靶向作用的前体给药:药物通过与单克隆抗体交联,或对药物进行不影响疗效的化学结构修饰等方法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 肠道靶向制剂: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传递技术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上消化道并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定位释放,在人体回盲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独特的作用形式。 粘膜给药的种类: 粘膜给药有粘膜贴附剂、喷雾剂等,且有多种剂型从单层发展到多层,从缓释给药发展到贮库给药等。主要包括除胃肠道以外的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子宫阴道给药等。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剂型有贴片、贴膜、舌下片、舌下喷雾剂、咀嚼片等。用于鼻腔粘膜给药的有滴鼻剂、喷雾剂、粉未制剂、微球制剂、凝胶制剂、脂质体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用于直肠粘膜给药的有凝胶栓、渗透泵栓、微囊双层栓、中空栓等。用于眼部粘膜给药的新剂型有亲水凝胶剂、脂质体、纳米粒剂、植入剂等。用于阴道粘膜给药的有环剂、膜剂、栓剂、片剂、药膏、海绵剂等。 吸收促进剂的应用: 对于口腔、眼、直肠、阴道粘膜给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剂在这些腔道内的存留时间一般较短,药物吸收量有限。因此,研究和开发在这些腔道内具有特殊粘附作用的生物粘附材料和新型渗透促进剂是解决这些腔道内粘膜给药系统现存问题的关键。 常用的粘膜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可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也可将药物制剂定位于胃肠道的病变部位,发挥靶向释药局部治疗作用。结肠部位疾病等要求能在结肠定位释药,对在胃肠道上段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在结肠吸收利用较好的药物,可应用生物粘附作用实现结肠定位释药。 鼻腔粘膜给药: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避免肝首过作用,在胃肠液与胃肠壁膜中代谢的或首过作用的药物尤为适用。 鼻腔中粘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这样大大缩短了药物与吸附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鼻粘膜吸收制剂发展较快,除了一些常规制剂,如滴鼻剂、喷雾剂、一些新型给系统也在鼻粘膜给药中得到应用,如微球缓释、控释制剂等。鼻粘附型的片剂、膜剂、凝胶剂研究也较多。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大分子药物鼻粘膜吸收比较困难,可通过一些吸收促进剂来增加其对鼻粘膜的穿透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良好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应该对鼻粘膜刺激性小,促进作用强,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常用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有:胆盐如牛磺胆酸盐、甘胆酸盐、脱氧牛磺胆酸盐等以及牛磺二氢褐霉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等。 眼粘膜给药: 药物通过眼部给药而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优点,简单、经济、有些药物通过眼粘膜吸收与注射给药同样有效,眼部给药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作用。眼部组织对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质类、肽类药物。药物通过眼部吸收仍存在许多问题,刺激性问题,药物剂量损失,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问题。眼部给药量有限,且药物停留时间短,容易流失,因而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提高眼角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常需要使用吸收促进剂。眼吸收促进剂对刺激性方面要求较高。肽类药物的眼粘膜给药,给这类药物的方便有效地进入体内带来了新希望.眼部长效制剂的发展将使更多的药物能够有效地从眼粘膜吸收。如眼用膜剂,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凝胶剂等。这些剂型能有效地延长药物与眼部的接触时间,并能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种制剂技术和特点比较 给药系统 药代动力学特点常用技术 备 注 控缓释给药 服用方便,释药平稳,峰谷小,副作用小 定速:膜控释,骨架控释第二代制剂 控缓:控制计量给药速度并保持药效 缓释:延缓药物的过程而延长药效 靶向给药:将药物输送到机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 透皮给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膜剂 粘膜给药: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给药 控缓:零级定量释药 缓释:一级定比释药 定位释放,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类型多 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降解,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 透皮给药特点: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技术,渗透泵 定位:结肠靶向给药技术 定时:脉冲释放 静脉乳剂技术,脂质体技术,磁性微球,单克隆抗体,毫微囊技术,药物前体化 膜渗透控释,骨架控释技术,微小贮库技术,粘合剂分散型技术,促渗技术,吸收促进剂 化学:药物前体化 物理:离子电渗,电穿孔,超声促渗,激光导入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发展日趋成熟 第四代制剂研究开发阶段 新兴制剂技术研究重点 5 新型给药系统: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如胰岛素、促红素等)是无法制成口服制剂(片剂、胶囊或口服液)。以锌为基质的胰岛素颊含服片,分子量在45KD以内的多肽药物均适合开发成为颊含服片剂。 可在胃肠道内释放的智能化制剂: 这种新型制剂能停留在胃(肠)的某些特定部位,然后缓缓的释放出药物。为了让某些制酸药或抗溃疡药可长时间地作用于胃部,利用树脂作为原料的微珠制剂。进入胃内后可较长时间悬浮在胃液之中。在酸性胃液溶化掉微珠表面的乙基纤维素后,其内部的碳酸氢钠可慢慢释放出来并中和掉过量的胃酸。采用藻酸代树脂加成微珠,内装药物,再经冻干法干燥成为口服制剂。 超微颗粒气雾剂: 纳米技术可加工成100nm左右的超微颗粒,再进一步加工成方便携带和使用的气雾剂,可大大提高多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脑给药系统中的一些新方法: 血药屏障(brain blood )的存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脑部,限制了脑部疾病的治疗。为此研究了许多脑给药系统的技术。 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雌二醇、多巴胺、孕酮、神经生长因子等,通过鼻腔给药直接进入脑脊液。 脑内植入:将全合成的、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成小丸,圆片,微球植入脑内。 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一般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要求是相对分子量小于400,为亲脂性,对一些不能穿透的药物可采用与L-谷氨酸结合,利用谷氨酸作为载体使之透过血脑屏障。 免疫隔离释药系统: 用胶囊包裹啮齿动物的胰岛,植入人体内,由胶囊隔离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和抗体分子进入胶囊与动物胰岛产生免疫反应,而人体的营养物质可通过胶囊为胶囊内的胰岛提供养分,由动物胰岛分泌出的胰岛素起调节血糖作用。这一释药系统称为免疫隔离释药系统,也称为生物杂交释药系统或胶囊包裹细胞释药系统。最近,又发展了“微囊包裹释药系统”。 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 概述 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人类从远古时代在谋求生存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 与以往的常规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比较,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是①能够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②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另外克服缓控释制剂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夜间给药。由于这些优点,缓控释制剂被称为继常规制剂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制剂。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新型药物制剂。在缓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虽然与制药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新辅料的开发与应用。一种新辅料的应用,可开发出一大批制剂产品,并促进一大批制剂产品的质量提高,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缓控释制剂作用机理有多种,制备工艺也千差万别,因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粗略说来,有下列几类: 贮库型(膜控制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是在药库外周包裹有控制释药速度的高分子膜的一类剂型,根据需要,可以制备成多层型,圆筒型,球型或片型的不同形式,并有相应的制备方法。如以乙基纤维素、渗透性丙烯酸树脂包衣的各种控释片剂、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控释膜的毛果芸香碱周效眼膜、以硅橡胶为控释膜的黄体酮宫内避孕器,以微孔聚丙烯为控释膜、聚异丁烯为药库的东莨菪碱透皮贴膏。其中以各种包衣片剂和包衣小丸为常见。 微孔膜控释系统在药物片芯或丸芯上包衣,包衣材料为水不溶性的膜材料(如EC、丙烯酸树脂等)与水溶性致孔剂(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的混合物。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包衣膜中水溶性致孔剂被胃肠液溶解而形成微孔。胃肠液通过这些微孔渗入药芯使药物溶解,被溶解的药物溶液经膜孔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水溶性致孔剂的用量来调节。 致密膜控释系统这种膜不溶于水和胃肠液,但水能通过。胃肠液渗透进入释药系统,药物溶解,通过扩散作用通过控释膜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由膜材料的渗透性决定,选用不同渗透性能的膜材料及其混合物,可调节释药速度达到设计要求。常用膜材料有EC,丙烯酸树脂RL、RS型、醋酸纤维素等。 肠溶性膜控释系统这种膜材料不溶于胃液,只溶于肠液,如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等。为了达到缓控释目的,这类膜材常常与其它成膜材料混合使用,如不溶性的EC,水溶性的HPMC等。在胃中药物释放很少或不释放,进入小肠后,肠溶材料溶解,形成膜孔,药物可通过膜孔的扩散作用从释药系统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通过调节肠溶性材料的用量加以控制。如采用丙烯酸树脂肠溶Ⅱ号、HPMC、EC等不同配比,制成的硫酸锌包衣颗粒,其体外释放时间可达24小时。 骨架型(基质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制备简单,不需控释膜,将药物直接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药物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类型和药物在该材料中的扩散速度。如以PVA和PVP为骨架的硝酸甘油贴膏,以HPMC、Carbopol为骨架材料的各种缓释片剂、以HPC/Carbopol为粘附材料的黏膜粘附制剂等。 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无毒塑料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等作为骨架基质材料,加入药物,再用丙酮等有机溶剂为润湿剂制成软材,制粒,压片。这些材料口服后不被机体吸收,无变化地从粪便排出。应用这类材料制成的释药系统一般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如国外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硝酸异山梨酯、硫酸奎尼丁控释片上市。 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片剂的主要辅料,如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K4M,K15M、K100M)、Carbopol,海藻酸钠,甲壳素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遇水以后经水合作用而膨胀,在释药系统周围形成一层稠厚的凝胶屏障,药物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凝胶屏障而释放,释放速度因凝胶屏障的作用而被延缓。材料的亲水能力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例如双氯芬酸钾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半衰期短,1天需服用3~4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可引起胃出血和胃溃疡。有报道研制了一种双氯芬酸钾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它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为主要骨架材料,并辅以其它阻滞剂,以调节释药速度。可供选择的疏水性阻滞剂有乙基纤维素、硬脂酸,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等。为达到适宜的释药速度,还可加入亲水性的材料作填充剂或致孔剂,如乳糖、微晶纤维素、聚维酮(PVP)。上述辅料和药物混合后,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压制成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表明,该制剂口服后,半小时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2小时内缓慢释药,可维持较长时间有效浓度,1天仅需服用1~2次。以上材料中若再加入一些蜡类和脂肪酸酯类,制成的片剂比重小于1,服用后可在胃液或食糜中飘浮较长时间,有利于药物持久释放。一些主要在胃内吸收或主要在胃中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制剂(如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可考虑制成胃内飘浮片。 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这类骨架材料多采用脂肪和蜡类物质如蜂蜡、硬脂酸丁酯等。口服后,固体脂肪或蜡在体液中逐渐溶蚀,药物从骨架中释放。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用量及其溶蚀性。制备常用方法是将药物趁热溶于或混悬于脂肪或蜡类物质材料中,冷却后磨成颗粒装入胶囊或压制成片。 微囊和微粒型控释制剂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贮库制剂和骨架制剂,大小在1mm以下,更普遍的仅μm或数十微米.可选用水溶或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微囊和微粒制剂中的应用也逐日增多。应用较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有明胶,淀粉,白蛋白,聚丙烯酸-淀粉接枝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共聚物,聚甲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烷基酯,乙基纤维素等。 3新型缓控释制剂 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使缓控释制剂步入了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的精密化给药的新途径。出现了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制剂。 3.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一般说来,缓释制剂以一级速度释放药物,控释制剂以零级速度释放药物,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保证了药物的长效。但在治疗期间某些药物的缓释制剂可造成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尤其是首过作用大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和丙氧芬缓释制剂会造成降解量增大,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长期刺激使之灭活,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如应用硝酸甘油控释贴膏长时间维持一定血药浓度,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心绞痛的治疗。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时间控制型给药系统-脉冲式药物释放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制剂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药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普遍重视。理想的脉冲式给药系统是多次脉冲控释制剂,现阶段口服脉冲释放系统主要是两次脉冲控释制剂,其中第1剂量的药物可由速释制剂代替,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1剂量缺失型的脉冲给药系统,又称为定时释药制剂或择时释药制剂。照制备技术不同,脉冲式控释系统可分为渗透泵脉冲释药系统、包衣脉冲给药系统和定时脉冲塞胶囊等。如一种"定时爆破"系统,核心是蔗糖颗粒,核心外包裹上模型药物双氯芬酸钠;再利用羟丙甲纤维素作粘结物将崩解物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包于药物层外;最外层用带有致孔剂的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纤维素作控释膜包衣。该系统不是投药后立即释药,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时滞,大约间隔2小时开始释药,释放后3~4小时释药完全。这种包衣微丸进入胃肠道后,胃肠液能透过控释膜进入溶胀崩解层,此时亲水性凝胶材料经过水合、溶胀,产生一定溶胀压,高分子材料从溶胀到溶解需要一定时间,当溶胀压和膨胀体积足够大时,包衣膜破裂,此时将爆破式释放药物,形成脉冲释药。如人体胃酸分泌在晚上10点左右有一高峰,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设计为服药后10~14小时释放第2剂量药物,使药物在体内有两个释药峰。在一天口服一次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结肠释药系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定位释药技术。结肠释药对于结肠疾病治疗,增加药物的全胃肠道吸收有很大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品种逐渐增多,该类药物易被胃肠道酶系统降解,但在结肠段,酶系较少,活性较低,是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吸收较理想的部位。常用的结肠定位技术有利用胃肠道转运时间设计的时间控释型、利用结肠部位pH高的特点设计的pH控释型、以及利用结肠特殊的酶系统或正常菌丛分解特异性高分子材料(如果胶钙,α-淀粉)设计的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