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 xuè róng liàng xìng xiū kè
hypovolemic shock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临床常见危重情况,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血浆或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导致循环衰竭,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组织血供以及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1]。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根本原因为有效血容量下降[1]。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4.尿少,甚至无尿。
1.有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原发疾病,同时符合休克诊断标准[1][2]:
1)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斑、黏膜苍白/发绀、尿量每小时<;
5)收缩压<90mmHg;
6)脉压<30mmHg;
7)原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
凡符合1)、2)、3)、4)中的两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
2.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常见原因分为出血性和非出血性[1]。
(1)出血性原因包括:胃肠道出血;创伤手术出血;内出血如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
(2)非出血性原因包括:脱水如腹泻、呕吐、糖尿病、利尿剂过量;积液如腹水;皮肤失水如烧伤等[1]。
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注意与其他原因所致休克进行鉴别[1]。
参见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条。
积极纠正休克,治疗原发病[1]。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升压药物;
3.病因治疗: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1.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因而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圈血量;
2.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
3.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
4.药物止血或纠正失液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5.补充电解质、维生素。
补液原则是先进行容量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行容量的补充。可选择液体包括晶体液如盐水,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130/等。[1]
补液速度原则是先快后慢;先晶体液,盐水;后胶体液,可选用右旋糖酐。可快速静脉滴注,20~40ml/min,第一日最大剂量可用至20ml/kg。补液量视失液量决定。羟乙基淀粉130/:一般用量500~1500ml,一日最大剂量小于33~50ml/kg,视病情而定。可根据患者需要数日内持续使用本药。初始的10~20ml,应缓慢输入,并密切观察患者(防止可能发生的过敏性样反应)。[1]
失血量大时,应备血,积极进行输血,并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1]。
(1)多巴胺:开始时每分钟2~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μg/kg的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多巴胺的推荐极量为每分钟5~20μg/kg。[1]
(2)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每分钟~μg/kg,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可达每分钟~μg/kg[1]。
(1)存在严重酸中毒(pH<)时可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注射,视酸中毒程度决定用量[1]。
(2)根据电解质紊乱情况,适量补充电解质[1]。
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出血量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治疗[1]。
休克晚期可能会出现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注意器官支持治疗[1]。
休克治疗过程中,如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1]。
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体液及血容量得到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
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