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要及时、快速、足量的补充血容量,早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结果本组20例休克病人的治愈率达到90%。结论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休克;抢救;护理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1]。表现为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精神烦躁或萎靡、脉细数、呼吸急促或发绀、血压降低、脉压小、尿少等特征,后期常并发多器官功能的继发损害。外科常见的是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救治外科休克病人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岁。12例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8例为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0%。 2抢救措施 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粗大血管,用大针头或套管针进行穿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量补液)。根据休克原因和程度一般先输入平衡液和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等液体,必要时备血输血。 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治疗休克中,消除引起休克的病因和恢复有效血容量一样重要,应在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后,及时实施手术去除原发病,或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手术。 吸氧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有利于减轻组织和细胞缺氧,一般可间歇给氧,经鼻导管给氧时,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 心肺复苏呼吸、心搏骤停是最危险的情况。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CPR技术。以及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 3护理体会 止血对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必要时使用抗休克裤,不但可止住下肢出血,还可以压迫下半身,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据估计,约可增加600~2000ml血液,使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得到改善。 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论是平卧位还是中凹位,头都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三凹症等。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维持呼吸功能非常重要,故需常规吸入氧气。如已发展到ARDS,必须经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末正压(PEEP),使肺泡内保持正压,将萎缩的肺泡扩张。 体位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困难。也可采取平卧位,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但头部不应放低,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了脑组织灌流压(脑组织灌流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保持病人安静,避免搬动病人。 心电监护休克病人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掌握病情,用监护仪进行监测。每5~15min准确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感染性休克病人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以上,或骤然降至正常以下,此均为危险征兆。 一般护理观察病人神志、皮肤色泽,定时测量体温、中心静脉压(CPV)、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及尿量等作为输液指导,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休克。 总之,通过对20例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快速、合理、有效补液,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早期足量的液体输入,严密的疗效观察,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及与医生的密切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
失血性休克的情况现在的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出现这种这种问题可能会危害到我们自身的生命健康,我们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同时保证我们体内的供血平衡,应该及时的输入一些与我们身体匹配的一些血液,总结一下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方法吧。 休克可由于低血容量、血管扩张、心源性(低心排量)、或上述因素综合引起。休克的基础损害是低血压所致的生命器官的组织灌注减少,于是氧气 的传送或摄取不足,不能维持有氧代谢的需要,而转为无氧代谢,致使乳酸的产生和积聚增加。随着休克的持续,脏器功能出现障碍,随之以不可逆的细胞损害和死亡,引起休克的低血压程度不等。这常与原先存在的血管疾患相关.如年轻的相对健康者对中度低血压耐受良好,而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者,相同的血压可致以严重的脑,心或肾功能不全。 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一)体位 休克时应采取平卧位,或将下肢抬高30°。 (二)保暖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或紫绀时应增加至4~6L/min,或根据病情采用面罩或正压给氧。 (四)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五)镇静止痛 所以,休克预防的关键措施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以上的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方法都是一些经验之谈,大家都要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才能够帮助我们在自身容易出现类似问题的同时以便才去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帮助我们治愈快的恢复正常的身体健康状态。
dī xuè róng liàng xìng xiū kè
hypovolemic shock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临床常见危重情况,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血浆或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导致循环衰竭,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组织血供以及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1]。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根本原因为有效血容量下降[1]。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4.尿少,甚至无尿。
1.有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原发疾病,同时符合休克诊断标准[1][2]:
1)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斑、黏膜苍白/发绀、尿量每小时<;
5)收缩压<90mmHg;
6)脉压<30mmHg;
7)原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
凡符合1)、2)、3)、4)中的两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
2.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常见原因分为出血性和非出血性[1]。
(1)出血性原因包括:胃肠道出血;创伤手术出血;内出血如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
(2)非出血性原因包括:脱水如腹泻、呕吐、糖尿病、利尿剂过量;积液如腹水;皮肤失水如烧伤等[1]。
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注意与其他原因所致休克进行鉴别[1]。
参见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条。
积极纠正休克,治疗原发病[1]。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升压药物;
3.病因治疗: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1.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因而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圈血量;
2.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
3.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
4.药物止血或纠正失液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5.补充电解质、维生素。
补液原则是先进行容量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行容量的补充。可选择液体包括晶体液如盐水,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130/等。[1]
补液速度原则是先快后慢;先晶体液,盐水;后胶体液,可选用右旋糖酐。可快速静脉滴注,20~40ml/min,第一日最大剂量可用至20ml/kg。补液量视失液量决定。羟乙基淀粉130/:一般用量500~1500ml,一日最大剂量小于33~50ml/kg,视病情而定。可根据患者需要数日内持续使用本药。初始的10~20ml,应缓慢输入,并密切观察患者(防止可能发生的过敏性样反应)。[1]
失血量大时,应备血,积极进行输血,并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1]。
(1)多巴胺:开始时每分钟2~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μg/kg的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多巴胺的推荐极量为每分钟5~20μg/kg。[1]
(2)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每分钟~μg/kg,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可达每分钟~μg/kg[1]。
(1)存在严重酸中毒(pH<)时可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注射,视酸中毒程度决定用量[1]。
(2)根据电解质紊乱情况,适量补充电解质[1]。
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出血量大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治疗[1]。
休克晚期可能会出现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注意器官支持治疗[1]。
休克治疗过程中,如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1]。
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体液及血容量得到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
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好转;
1、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围术期针对性护理的效果 2、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护理 3、泌尿外科住院患者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4、预防后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研究 5、30例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6、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7、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液化原因分析与防治 8、蚌埠市留置引流管患者居家护理并发症状况分析 9、肾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患者实施优质疼痛护理的效果分析 10、前列腺增生钬激光剜除术的护理 11、尿道下裂术后两种不同尿液引流方式的临床护理和效果观察 12、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的效果探讨 13、对行开放性手术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 14、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15、腔镜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致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及护理 16、疼痛宣教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程度的影响 17、浅谈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18、围术期护理在微创治疗难治性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19、护理安全管理在提高泌尿外科患者术后效果的临床应用效果 20、术中优质护理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临床观察 21、保温护理措施对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22、舒适护理在泌尿外科老年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3、基于患者分类配置泌尿外科护理人力资源的研究 24、肾结石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25、人性化护理运用于泌尿外科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6、泌尿外科腹腔镜并发症的护理 27、客服平台在泌尿外科双J管置放后延续护理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 28、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中的临床价值 29、整体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 30、品质管理圈活动在提高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早期进食人次的效果评价 31、探讨优质护理对降低泌尿外科患者术后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的应用效果 32、循证护理在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 33、综合护理干预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4、输尿管结石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35、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36、健康宣教在泌尿外科护理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37、个体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38、泌尿外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39、微信健康教育对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术后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40、围手术期护理用于腔镜下治疗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中的效果 41、留置尿管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 42、专科护士管理在小儿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3、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分析 44、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心理护理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45、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对患者的影响 46、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泌尿外科腹腔镜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47、SWOT分析法对提高泌尿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48、浅析泌尿外科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49、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50、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探究 51、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 52、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泌尿外科护理教学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53、重点解析泌尿外科护理查房的相关注意事项 54、人性化护患沟通技巧在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55、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56、比较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护理方法差异 57、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泌尿外科护理质量中的研究 58、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59、泌尿外科医院感染分析与护理 60、试论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作用 61、阶梯教学法在泌尿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62、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3、探讨优质护理中泌尿外科多民族实习护生护理带教方法 64、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留置双J管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65、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实施价值分析 66、分析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67、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泌尿外科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68、浅谈老年人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风险与安全防范 69、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观察 70、护理风险管理在泌尿外科高龄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1、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泌尿外科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72、优质护理服务在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73、综合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74、泌尿外科疾病知识及护理要点的研究 75、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的研究分析 76、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泌尿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77、优质护理服务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78、疼痛教育对泌尿外科术后疼痛护理的影响 79、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成效
1.蒋力 穆毅 黄容海 赵风林 李传胜 鲁岩 赫荣 毛羽.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肝胆外科杂志. 2006,14(5):.黄玉波 魏红山 董庆鸣 刘志英 郭晶晶 成军毛羽.转化生长因子β1启动子区C-509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纤维化关系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11):.张健康,郭江,成军,王丹琼,赵风龙,伦永志,蓝贤勇,洪源,毛羽.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5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6,31(5):.计家军 翟艳苓 张庆余 李洁 毛羽.腹腔镜气腹对糖尿病病人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的影响. 腹部外科. 2006,19(3):.黄玉波 董庆鸣 宋淑静 魏红山 刘志英 成军 毛羽.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基因A1166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5):.毛羽,辛衍涛.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流传染病医院的思考. 中华医院管理. 2006,22(1):61-63 .7.毛羽,李洁,张立军,张庆余.无法切除肝癌的微创治疗现况及展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11(4):.李彤,许媛,毛羽.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腹部外科. 2004,17(3):.张韬,段志泉,毛羽,郁正亚,李洁,辛世杰,张强.缺血预处理对犬脊髓损伤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影响的研究 . 中华外科杂志. 2004,42(22):.陈笑,毛羽,王植平.肝门阻断对大鼠小肠形态学的影响 . 中华实验外科. 2004,21(2):229-230.
【摘要】 目的探讨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要及时、快速、足量的补充血容量,早期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结果本组20例休克病人的治愈率达到90%。结论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休克;抢救;护理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1]。表现为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精神烦躁或萎靡、脉细数、呼吸急促或发绀、血压降低、脉压小、尿少等特征,后期常并发多器官功能的继发损害。外科常见的是低血容量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救治外科休克病人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岁。12例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8例为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0%。 2抢救措施 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粗大血管,用大针头或套管针进行穿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量补液)。根据休克原因和程度一般先输入平衡液和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聚明胶肽等液体,必要时备血输血。 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治疗休克中,消除引起休克的病因和恢复有效血容量一样重要,应在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后,及时实施手术去除原发病,或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手术。 吸氧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有利于减轻组织和细胞缺氧,一般可间歇给氧,经鼻导管给氧时,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 心肺复苏呼吸、心搏骤停是最危险的情况。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CPR技术。以及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 3护理体会 止血对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必要时使用抗休克裤,不但可止住下肢出血,还可以压迫下半身,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据估计,约可增加600~2000ml血液,使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得到改善。 保持呼吸道通畅无论是平卧位还是中凹位,头都应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三凹症等。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维持呼吸功能非常重要,故需常规吸入氧气。如已发展到ARDS,必须经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末正压(PEEP),使肺泡内保持正压,将萎缩的肺泡扩张。 体位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困难。也可采取平卧位,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但头部不应放低,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了脑组织灌流压(脑组织灌流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保持病人安静,避免搬动病人。 心电监护休克病人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掌握病情,用监护仪进行监测。每5~15min准确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感染性休克病人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以上,或骤然降至正常以下,此均为危险征兆。 一般护理观察病人神志、皮肤色泽,定时测量体温、中心静脉压(CPV)、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CWP)及尿量等作为输液指导,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休克。 总之,通过对20例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快速、合理、有效补液,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早期足量的液体输入,严密的疗效观察,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及与医生的密切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的保证。【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
对创伤中的群伤事故现场急救程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增多,公路交通事进行现场急救,一般按照脱险、检伤分类、医疗处理、故频发,创伤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转送四步进行川。一大杀手。据统计,在现代创伤病人中交通伤、坠落成立现场指挥部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应大致伤、刀刺伤和意外事故是城市创伤的主要因素。尤了解现场情况,并派出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按有关规其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事故,这种产生大量伤员的群定向领导汇报及通知其余人员到位,成立现场医疗伤事故的死亡率、伤残率居高不下。为此,我们对群救援指挥部,同时做好前往现场支援及院内抢救的伤事故的现场急救进行初步的总结和探讨,以期能准备。到达现场后,医疗救援指挥部应立即把了解降低其伤残率、死亡率,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到的现场情况向医院及相关部门汇报。在抢救工作1资料来派进行的同时配合相关部门保证抢救工作的正常进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120急救中心2《X旧年l月行,控制住现场局面,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紧张有序,至2002年12月经我中心现场急救的有5个以上伤忙而不乱,这样能给伤员和现场人员一种安全感,有员的创伤事故,共47批500例。其中男性281例,女利于现场情况的稳定性219例;6岁以下27例,7一14岁35例,15一39岁脱险、检伤分类及现场救治最先到达事故现280例,40一59岁105例,60岁以上53例;年龄最小2场的急救人员首先是使伤员脱离受伤环境。这就需岁,最大70岁。要组织现场抢救人员,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按常规2群伤事故的特点的医疗急救方法将伤员送离受伤现场,以免造成二病人多由于是群伤,故伤员少则5一6人,多次损伤。在搬运过程中,凡不明伤情者,均按重伤搬则数十人(本组病例中最少5人,最多者达31人)。运方法进行[2i。在使伤员脱离现场的同时,根据情病种多,重病人多,伤情不一由于伤员的受伤况按就近、安全及方便的原则成立高级医疗抢救区原因不一样,还有个体差异等原因造成了病种的多(AdvancedMedicalPo以,AMP)。在AMP人口处设置样性,致使伤员所受伤的伤情轻重不一致。在本组“伤员分类区”负责对伤员按“死亡、重、中、轻”进行病例中头部损伤62例,胸部损伤54例,腹部外伤48检伤分类。若伤员数量少,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例,骨折75例,内脏、神经损伤39例,严重多发伤46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分检,其余人员按重、中、轻的顺例,四肢损伤74例,软组织损伤102例。由于事故突序来处理伤员;若伤员较多,则根据情况派数名医务然发生,伤员对此均无预防措施,在遭受各种打击时人员对其进行分检。其次,是在分检完毕后,现场总易造成严重损伤。指挥应向医院领导汇报现场情况以便及时派人增现场情况复杂创伤事故的发生不分时间、地援,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在抢救过程中对病点。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可发生,尤其是交通事人的病情及处置均应详细记录,并密切观察病情变故,意外事故发生的现场,由于事故发生突然,伤员化,以便及时处理。对心跳、呼吸停止者,若医疗资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导致现场的混乱。源充足,伤员少,可立即对其进行处理。若医疗资源3现场急救少,伤员多则优先抢救生命垂危但有生存可能者。对于群伤事故中伤员的救治,其救治目的是尽转诊在经现场急救处理后,按重、中、轻的顺可能抢救更多的伤员。因此,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序迅速将伤员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在转送途中,应有医务人员在旁监护,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4讨论时间对于处理群伤事故显得非常重要,在创伤发生的1小时为“黄金1小时”,而黄金1小时的前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被称为“白金10分钟”「2」。这就要求急救中心对创伤急救的反应时间必须尽量短,所谓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所需时间。在本组病例中,我中心对创伤事故的反应时间为10一60分钟,这是由于急救网络不健全及交通状况、路程远近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健全急救网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伤者以救治。在到达事故现场后最紧要的任务是对现场救治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指挥。若组织协调不当,不仅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伤员伤情的加重,甚至死亡。本组病例中有5次事故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现场混乱抢救人员未能协调统一,最后虽所有伤员均安全送至医院,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耽搁了时间。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医务人员应有协作精神,树立以病人为重的观念,把伤者放在首位。同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常规组织模拟演习,让广大医务工作者熟悉创伤事故的现场组织、救护,达到实战要求L,}。在事故现场对伤员的处理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创伤病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积极抗休克川3],按现在的观念,对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在现场就要达到高级生命支持的水平,这就对急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相互间的配合要默契,各项急救技术要娴熟、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要熟悉,对病人诊断处理要正确及时。不仅要熟悉各种创伤疾病的特点,以迅速、及时、正确地对伤员进行处置,还必须熟练掌握初级生命支持的各项技术,尤其是创伤急救的四大技术,不仅是医务人员要掌握,凡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均应掌握,同时还应对之进行普及和推广,以利于现场急救工作的进行,以利于降低创伤事故的伤残率、死亡率。总之,群伤事故现场急救只有组织协调得力,医疗措施得当,才能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对创伤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是群伤事故院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参考文献【l]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第l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293【2]王一检.急诊外科学.第1版.北京:学范出版社,21】】).976一984〔3〕张荣,王伯良,仲月霞,等.328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救治分析中国急救医学,一望月,19(12):732
ICU集中收治危重病人,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因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关注生命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危重病人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安全管理 方法 与途径的效果,方法:对危重病人转运前病情及风险评估,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途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重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管道护理,做好危重病人口头、书面的交接,结果:提高了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护理的安全性,结论:实施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2-0228-01
做好各种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康复都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1]。我院 2011 年 1 月以来,加强了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减少了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重症医学科每年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重病人600人,期中: 男 346例,女 254 例; 年龄 16 ~90 岁,平均45 岁; 内科病人80例,外科重大手术病人520 例,病情稳定后转回病房594例,死亡6例,.
2护理方法
. 转运前的护理
转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 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取得配合。
.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病人,如重症颅脑外伤、大面积脑出血等病人,应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包括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躁动,转运中抬高头部、妥善约束等,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对于昏迷病人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
.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以减少等候时间,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 转运过程的护理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接收科室准备。接收科室的准备也很重要。转运前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如病人有人工气道且使用呼吸机,应提早通知,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临出发前,再次确认接收方已做好相关准备,通知病人到达的时间或与检查科室联系确切时间,以保证随到随做。
转运途中护理:
转运中的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情况。查看各管道是否在位,并妥善固定。按从头到脚的顺序逐一检查管道固定是否稳妥,并要求接头、三通管连接处拧紧。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以便抢救时用药。对于可暂时关闭的引流管道如尿管、部分腹部伤口引流管等进行夹闭,并将夹闭的管道及引流袋固定于患者腹部。
转运时保持平车车速平稳,防止颠簸,保持头部在大轮端,可因大轮转速慢、稳而减轻震动。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始终在高处端,以免引起患者不适。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雨天为病人遮挡,盖好被子。对烦躁不安的病人,予以镇静、约束,以防病人发生坠落受伤。
转运途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就地抢救,同时与有关科室联系,以便得到专科的救治。
转运途中监测与记录,转运中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
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讨论
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危重病人的转运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操作得当, 既能融洽病人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以减少法律纠纷.作为护理管理,要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有 11. 6%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明显减少坠床、脱管、病情恶化、心跳停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我们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及时抽吸,防止痰堵引起窒息.颅脑外伤病人转运时要有安全合适的体位,例如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向患侧,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带颈托固定.搬动血气胸患者时,须将胸腔闭式引流管钳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逆流.注意检查胃癌、肠癌术后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保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打折、扭曲.病人回到科室后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及转运中预处理 对高风险的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 措施 。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稳定血压(如加快输液、血管活性药滴数),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以及各种管道、夹板的稳固。通过这些预见性的处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系数。
4 小结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冠敏,刘喜英.开胸手术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1):129.
[2]唐梅宗.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1):105~106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危重病人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总结 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结论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
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肠内营养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维护胃肠功能,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内脏血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态处在高度分解代谢的状态下,场内营养可以为病人供给充分的能量,以纠正负氮平衡,还能够防止因细菌移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本文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的选取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为47岁。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诊断为重度胸腹复合伤,有14名患者被诊断为头胸复合伤,15名患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68名患者均存在肠胃功能问题,不能经口进食,经专业诊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长达7天以上。
方法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进行连续监测。
营养支持给予途径①经鼻胃管途径:此种营养支持给予途径适用于肠胃功能状态正常,施行期间没有出现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尚且可以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的病人。②经鼻空肠置管喂养:若患者肠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那么可以使用此营养支持给予途径,此方式能够使因导管途径问题产生的误吸和返流发生几率降低。③经胃、空肠造口喂养:这种方式因其具有创伤性,所以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这种方法需要运用手术造口的方式将营养管放置到胃或空肠内。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肠内营养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肠胃功能,可以选择要素型和整蛋白型两种肠内营养类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使用这类肠内营养供给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肠道功能要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血糖和电解质的测定,询问患者胃肠道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调整肠内营养液的剂量和浓度。
喂养方式①一次性投给:这种方式是把调配好的肠内营养食物一次性注入,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并发症。②间歇性喂养:就是分次给予所需的肠内营养食物,注入频率为3-4小时给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频率为30-40分钟给予一次。③连续滴注:这种方式需要借助于肠内营养泵,对患者连续性20-24小时内进行滴注,因为此种方式需要时间较为长久,就要求患者能够具备较好的耐受力。④循环滴注:此种方式需借助于输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泵入。
2结果
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
3讨论
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主重要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包括:①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疾病、肠道准备。③胃肠道外疾病。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烧伤和创伤;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肠外营养的过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胃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鼻饲管的护理鼻饲管的选择大多数为采用鼻肠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导管放置后,要注意对存在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导管的意外拔出。导管的固定要使用无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将长方形绷布的上端贴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绷布的下端撕开,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饲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喂养的时候,要注意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抽取胃液,这样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导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持续性输注高浓度营养液,要每隔2-4小时用10-20毫升温开水对导管进行冲洗,间隔24小时要更换体外输注管。②如果需要经鼻饲管给予药物,要注意不同的药物区分输注,这样可避免药物和营养液混合。
营养液输注的护理营养液的温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摄氏度之间,如果天气寒冷,要输液时要先加温输注,输液增温器的使用应放置在输液管道上离输入口的段上,还要注意更换增温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温度过高。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调配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营养液的外包装和出厂日期,避免把过期、污染的营养液输注给患者,在进行操作前,要注意对手部的清洁,营养液要摇匀。营养液开启后的放置条件是,2-8摄氏度条件下不超过24小时。输注营养液时的正确体位是取卧位,头部抬高30-45°,输注后半小时可调整体位。
口腔护理经总结及研究,很多肠胃置管的病人,会发生口腔炎。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口腔腺体长时间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肠胃置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帮助其进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盐水对整个口腔进行擦拭。
心理护理有的危重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多个引流管会对患者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生反复性的腹胀和腹泻,这些原因都会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时候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诸如肠内营养的优点、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详细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于护理人员。
4小结
危重病人是临床营养支持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出现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增强,危重病人因为疾病原因很多还实行了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营养负荷地下,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经研究,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参考文献
[1]严海萍.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
[2]张水娇.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
1.蒋力 穆毅 黄容海 赵风林 李传胜 鲁岩 赫荣 毛羽.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肝胆外科杂志. 2006,14(5):.黄玉波 魏红山 董庆鸣 刘志英 郭晶晶 成军毛羽.转化生长因子β1启动子区C-509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纤维化关系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11):.张健康,郭江,成军,王丹琼,赵风龙,伦永志,蓝贤勇,洪源,毛羽.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5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6,31(5):.计家军 翟艳苓 张庆余 李洁 毛羽.腹腔镜气腹对糖尿病病人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的影响. 腹部外科. 2006,19(3):.黄玉波 董庆鸣 宋淑静 魏红山 刘志英 成军 毛羽.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基因A1166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5):.毛羽,辛衍涛.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流传染病医院的思考. 中华医院管理. 2006,22(1):61-63 .7.毛羽,李洁,张立军,张庆余.无法切除肝癌的微创治疗现况及展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11(4):.李彤,许媛,毛羽.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腹部外科. 2004,17(3):.张韬,段志泉,毛羽,郁正亚,李洁,辛世杰,张强.缺血预处理对犬脊髓损伤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影响的研究 . 中华外科杂志. 2004,42(22):.陈笑,毛羽,王植平.肝门阻断对大鼠小肠形态学的影响 . 中华实验外科. 2004,21(2):229-230.
1.减压营养组合导管在胃癌术后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高渗盐水治疗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特殊类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影像学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术后肠外瘘的预防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管加垫圈堵塞法治疗唇状肠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大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腹部手术后病人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中华外科杂志.肝尾叶切除26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刮吸法断肝术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在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消化外科杂志.去胆管肝叶转归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联合括约肌切开取石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六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高渗氯化钠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刮吸分离解剖法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捆绑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刮吸刀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临床外科杂志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浙江创伤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特点、处理及预防方法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捆绑式胰肠吻系术100例报告胰肠病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技术的应用消化外科杂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早期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腹腔镜下刮吸法断肝术在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附7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家兔活体部分胰腺移植模型的建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人肝细胞性肝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肝胆外科杂志.胰腺手术后胰瘘的治疗现状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医源性肠外瘘的预防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增刊32.消化性溃疡穿孔保守治疗的定量指标探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现代实用医学.如何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浙江临床医学.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道损伤的作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人工气腹与肿瘤切口转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经肝正中裂单独施行肝尾叶全切除治疗肝尾叶肿瘤6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肝脏纤毛性前肠囊肿一例中华外科杂志.急性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Cyclin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华普通外科杂志.胆石性肠梗阻诊治体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肝脏纤毛性前肠囊肿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杂志.腹腔镜脾切除41例临床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评分系统建立和运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腹腔镜肝脏切除术20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ICU集中收治危重病人,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因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关注生命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危重病人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安全管理 方法 与途径的效果,方法:对危重病人转运前病情及风险评估,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途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重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管道护理,做好危重病人口头、书面的交接,结果:提高了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护理的安全性,结论:实施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2-0228-01
做好各种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康复都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1]。我院 2011 年 1 月以来,加强了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减少了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重症医学科每年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重病人600人,期中: 男 346例,女 254 例; 年龄 16 ~90 岁,平均45 岁; 内科病人80例,外科重大手术病人520 例,病情稳定后转回病房594例,死亡6例,.
2护理方法
. 转运前的护理
转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 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取得配合。
.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病人,如重症颅脑外伤、大面积脑出血等病人,应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包括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躁动,转运中抬高头部、妥善约束等,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对于昏迷病人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
.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以减少等候时间,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 转运过程的护理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接收科室准备。接收科室的准备也很重要。转运前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如病人有人工气道且使用呼吸机,应提早通知,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临出发前,再次确认接收方已做好相关准备,通知病人到达的时间或与检查科室联系确切时间,以保证随到随做。
转运途中护理:
转运中的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情况。查看各管道是否在位,并妥善固定。按从头到脚的顺序逐一检查管道固定是否稳妥,并要求接头、三通管连接处拧紧。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以便抢救时用药。对于可暂时关闭的引流管道如尿管、部分腹部伤口引流管等进行夹闭,并将夹闭的管道及引流袋固定于患者腹部。
转运时保持平车车速平稳,防止颠簸,保持头部在大轮端,可因大轮转速慢、稳而减轻震动。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始终在高处端,以免引起患者不适。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雨天为病人遮挡,盖好被子。对烦躁不安的病人,予以镇静、约束,以防病人发生坠落受伤。
转运途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就地抢救,同时与有关科室联系,以便得到专科的救治。
转运途中监测与记录,转运中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
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讨论
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危重病人的转运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操作得当, 既能融洽病人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以减少法律纠纷.作为护理管理,要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有 11. 6%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明显减少坠床、脱管、病情恶化、心跳停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我们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及时抽吸,防止痰堵引起窒息.颅脑外伤病人转运时要有安全合适的体位,例如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向患侧,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带颈托固定.搬动血气胸患者时,须将胸腔闭式引流管钳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逆流.注意检查胃癌、肠癌术后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保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打折、扭曲.病人回到科室后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及转运中预处理 对高风险的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 措施 。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稳定血压(如加快输液、血管活性药滴数),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以及各种管道、夹板的稳固。通过这些预见性的处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系数。
4 小结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冠敏,刘喜英.开胸手术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1):129.
[2]唐梅宗.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1):105~106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危重病人施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总结 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结论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
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肠内营养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维护胃肠功能,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内脏血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态处在高度分解代谢的状态下,场内营养可以为病人供给充分的能量,以纠正负氮平衡,还能够防止因细菌移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本文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的选取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为47岁。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诊断为重度胸腹复合伤,有14名患者被诊断为头胸复合伤,15名患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68名患者均存在肠胃功能问题,不能经口进食,经专业诊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长达7天以上。
方法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进行连续监测。
营养支持给予途径①经鼻胃管途径:此种营养支持给予途径适用于肠胃功能状态正常,施行期间没有出现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尚且可以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的病人。②经鼻空肠置管喂养:若患者肠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那么可以使用此营养支持给予途径,此方式能够使因导管途径问题产生的误吸和返流发生几率降低。③经胃、空肠造口喂养:这种方式因其具有创伤性,所以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这种方法需要运用手术造口的方式将营养管放置到胃或空肠内。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肠内营养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肠胃功能,可以选择要素型和整蛋白型两种肠内营养类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使用这类肠内营养供给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肠道功能要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血糖和电解质的测定,询问患者胃肠道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调整肠内营养液的剂量和浓度。
喂养方式①一次性投给:这种方式是把调配好的肠内营养食物一次性注入,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并发症。②间歇性喂养:就是分次给予所需的肠内营养食物,注入频率为3-4小时给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频率为30-40分钟给予一次。③连续滴注:这种方式需要借助于肠内营养泵,对患者连续性20-24小时内进行滴注,因为此种方式需要时间较为长久,就要求患者能够具备较好的耐受力。④循环滴注:此种方式需借助于输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泵入。
2结果
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
3讨论
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主重要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包括:①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疾病、肠道准备。③胃肠道外疾病。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烧伤和创伤;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肠外营养的过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胃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鼻饲管的护理鼻饲管的选择大多数为采用鼻肠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导管放置后,要注意对存在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导管的意外拔出。导管的固定要使用无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将长方形绷布的上端贴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绷布的下端撕开,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饲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喂养的时候,要注意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抽取胃液,这样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导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持续性输注高浓度营养液,要每隔2-4小时用10-20毫升温开水对导管进行冲洗,间隔24小时要更换体外输注管。②如果需要经鼻饲管给予药物,要注意不同的药物区分输注,这样可避免药物和营养液混合。
营养液输注的护理营养液的温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摄氏度之间,如果天气寒冷,要输液时要先加温输注,输液增温器的使用应放置在输液管道上离输入口的段上,还要注意更换增温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温度过高。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调配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营养液的外包装和出厂日期,避免把过期、污染的营养液输注给患者,在进行操作前,要注意对手部的清洁,营养液要摇匀。营养液开启后的放置条件是,2-8摄氏度条件下不超过24小时。输注营养液时的正确体位是取卧位,头部抬高30-45°,输注后半小时可调整体位。
口腔护理经总结及研究,很多肠胃置管的病人,会发生口腔炎。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口腔腺体长时间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肠胃置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帮助其进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盐水对整个口腔进行擦拭。
心理护理有的危重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多个引流管会对患者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生反复性的腹胀和腹泻,这些原因都会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时候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诸如肠内营养的优点、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详细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于护理人员。
4小结
危重病人是临床营养支持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出现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增强,危重病人因为疾病原因很多还实行了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营养负荷地下,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经研究,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参考文献
[1]严海萍.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
[2]张水娇.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
引起休克的病因很多,如创伤、失血、感染中毒、过敏、强烈精神刺激等。分类较为复杂而不统一。目前多采用按病因分类。即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外科中常见以下三类: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的休克。 1.失血性休克 肝脾破裂、大血管伤、手术中大量失血、消化道大量出血等。 2.失液性休克 为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呕吐等。 二、创伤性休克 由于严重创伤所致,如大面积烧伤,严重骨折等。 三、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病原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及外毒素引起、血管运动障碍,心肌损害以及毒素直接作用于细胞而造成广泛性损害等综合引起的休克。可见于急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广泛蜂窝织炎、烧伤败血症,其中以败血症所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死率。 此外休克按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分为低动力型休克和高动力型休克。 按病情的轻重又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休克。
沙猪```你好懒啊```
【关键词】 外伤;休克;抢救;护理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602-02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doi: 由于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严重外伤日渐多见,严重外伤引起失血性休克成为急诊常见的抢救对象。从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6例,现对这类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6例因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8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刀伤21例,其他7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13例,胸部外伤8例,腹部外伤30例,骨盆骨折6例。经抢救成功52例,死亡4例。 抢救措施 1.评估伤情 创伤后的第一小时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1小时”,这个阶段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救治情况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休克后1小时内及时有效抢救的病死率为10%,超过1小时则增加明显,超过8小时病死率达到75%。因此,接诊患者后应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1]。应使用简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清醒患者或目击者询问受伤方式,处理经过,迅速而全面地对患者进行体检,判断有无威胁伤员的生命征象,监测呼吸、血压,触摸大动脉搏动,观察皮肤末梢循环,评估患者损伤程度及休克状态,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明确处理重点。 2.纠正休克 早期、快速、足量扩容是抢救休克成功的关键。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1名护士负责静脉通道管理,快速补充血容量。接诊患者后立即快速建立2至3条静脉通路,用于输液和输血。我科在抢救过程中,有10例因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立即通知医生行中心静脉穿刺术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有30例用留置针双管输液,一管输入平衡液,另一管输入胶体药物,其中胶体使用长源雪安的26例,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例,紧急输血 2例,22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经及时扩充血容量,保证血液循环,52例患者在短期间内失血性休克状况得到及时纠正,为进一步专科抢救治疗争取时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可因舌根后坠,血液或痰液等阻塞呼吸道引起肺通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抢救者应迅速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及异物,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2]。其中10例患者行气管插管术;5例患者出现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经处理,患者未出现窒息现象。 4.处理出血伤口 对于开放性伤口,根据出血性质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其中36例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出血得到控制;14例头部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帽加压包扎,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进行加压包扎并用夹板固定。 5.完善相关检查 及时配合医生进行诊断性操作,如腹腔穿刺术,血气分析,联系床边X线检查,B超检查等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由于外伤病情严重,应积极配合,遵医嘱做好备皮,定血型,配血,留置尿管,查输血前五项,ECG和术前用药,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准备护送患者到相应科室,与有关科室交班,做好相应记录。 临床护理 1.严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监护生命体征、意识、瞳孔、CVP、肢体末梢循环,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液出入量。合并头部外伤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警惕有无颅内出血。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要注意有无脏器功能衰竭,DIC早期症状。经过抢救有4例死亡,其中3例因车祸致伤腹部导致肝脾破例大出血,1例是因胸部刀刺伤并颈动脉断离大出血致循环功能衰竭,其他患者无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用药护理 由于患者休克,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要大量补液,要明确记录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配合补液,防止因补液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应用强心药和血管活性药时,使用输液泵输注,输液泵可节省人力又保证药物能及时、准确的使用。应用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管道的护理 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记录引流量、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躁动不合作的患者,上约束带约束四肢防止管道脱落。上呼吸机患者,专人护理,做血气分析,调节呼吸参数。本组未出现管道堵塞和逆行感染。 4.止血包扎的护理 严密观察加压包扎的肢体出血及伤情变化,防止包扎过紧或过松,如有肢体出现发黑发紫,指端冰冷时,应放松重新调整。有3例患者诉有肢体麻木、胀痛,报告医生调整后,该症状缓解。本组未出现因护理不周而出现血管损伤或肢体坏死。 5.心理护理 惊慌或者心情烦躁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应说明医护人员会尽力为其治疗和护理,要稳定患者急剧波动的情绪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信心,对疾病治疗康复有重要意义。 6.安全转送 患者经抢救后,病情趋向稳定时,需进一步检查、治疗,送专科治疗时,先准备好途中需用的急救用物,电话通知有关科室做好准备,医生护士一起护送,途中保持呼吸道、静脉通路、各种引流管通畅,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我科56例患者中,4例死亡,有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CT检查过程出现呼吸停止外,其余的都能安全转送到相应科室。 严重外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时,要准确快速进行评估,明确处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要协助医生完善诊断性操作,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创伤后的黄金1小时的治疗情况直接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因此争分夺秒地对创伤患者进行正确规范的早期干预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3~4]。急诊护士在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时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急救理论,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有明确的分工,按患者的伤情和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与医生紧密配合,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主动地配合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专科进一步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降低了伤残率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宗平,谭学书,刘 平.特大地震中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1):977-979. [2]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3]黄 戈,黄 斌,沈 凯.胸部钝性伤致心脏破裂3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308-309. [4]任培土,阮新贤,鲁葆春.外伤性肝破裂41例的诊治体会[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2):141-143. (收稿日期:2012-03-12 修回日期:2012-07-12)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