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开始,根据李四光的遗愿开展海平面变化、地壳表层系统现今运动和自然灾害研究,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纳入地质力学的研究范畴。1988年提出自然灾害系统、1990年提出灾害科学体系和综合减灾、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等新理念。20多年来在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多部门、多学科许多专家的支持下,做了如下工作:
1.根据现今地壳运动问题的研究,率先提出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必要性[4]
1988年作者向地质矿产部呈送了“关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报告”,指出:
“根据诸多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球各个圈层的运动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地球运动加剧,必然使它各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物质运动同步性的增强、灾害增多,因此,各种地质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形成‘灾害系统’。灾害系统的产生受控于地球运动与天体运动;因此,掌握灾害的规律,不能孤立于某种灾害片面地进行研究,而要用系统的思想进行综合研究。”
1987年、1988年曾两次向地质矿产部书面建议立即开展灾害研究与防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2.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成果在全国减灾中起了导向性的推动作用[49]
1989年开始,首次对我国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农业、林业七大类35种自然灾害的概况、灾情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对各类自然灾害特点、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28,23,36,41];研究建立自然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31];首次对我国的减灾能力进行了调查与评估[44,54,46];首次提出并实施了自然灾害研究六部曲,即灾情综合调查、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危害性分析、灾害风险性分析、社会减灾能力分析和社会减灾需求度分析[34,43];率先进行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互馈系统综合研究[42,62,92];较早进行了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减灾[36,96];研究并提出与推动减灾系统工程[30,46,47],减灾系统工程的理念已被社会普遍接受。
在各类自然灾害预测工作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思维,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的探索[4,40,49];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1990年),将自然灾害系统地纳入表层系统。
根据以上工作成果,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套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丛书[26~78],包括论文数十篇、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丛书20余部(均含合著),合计1000余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灾害灾情调查统计;灾害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研究;受灾体易损性、区域减灾能力调查分析;灾害评估;灾害区划;灾害保险;灾害社会;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减灾系统工程;灾害管理,以及全球变化和灾害形成机制等方面。这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最具导向性的一套系列著作,已在灾害科学研究和社会减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研究了自然灾害系统与全球变化及地球运动的关系
大量的灾害科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自然灾害系统”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988年高庆华撰写的《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53],初步探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球运动的关系。2001年高庆华、马宗晋、苏桂武发表了题为《环境·灾害与地学》的论文[5]。该文摘要中写到:“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的发生;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与变化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受太阳及其他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彼此相关,形成环境-灾害系统,并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环境与灾害应当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这一新的命题正是地质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地质力学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我们必须进一步开拓地质力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用地球科学系统观去研究自然灾害系统,根据自然灾害系统新的内涵去设计减灾系统工程,为国家减灾作出新的贡献。同时,自然灾害系统的研究,也为地质系统整体观的完善和构建地质系统科学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