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芙清1932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1962-1964年杨芙清以中国专家身份被国家派往莫斯科杜勃纳联合核系物理所计算中心工作。归国后一直在北大任教。1970年代七十年代。她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规模大、功能强、支持多道程序运行的计算机(150机)操作系统。这一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0年代中后期,她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DJS240机操作系统,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杨教授主持研制成功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软件工程核心支持环境BETA—85》,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一等奖。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93年,世界微软大王、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首次来华访问时,他向中国郑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访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学界老前辈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科学家杨芙清。杨芙清教授在北京大学接待了大名鼎鼎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参观了青鸟工程展览室之后,他承认中国的软件开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932年11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留芳声巷52号杨家大宅院里,诞生了一名可爱的女婴。她的父母望着女儿花朵般的小脸庞,不由联想起每年夏天,当地芙蓉花开,满城清香的美景,就给女儿起名叫杨芙清。他们盼望女儿的容貌能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更希望女儿成年以后能品格出众,才气过人。多少年后,杨芙清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专家。少年时期,杨芙清学习好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小先生”,但是她可不是那种书呆子,甚至她曾一度幻想能修炼成一个武艺高强、惩恶扬善、救人危难的女侠客。为此,她还真在自家庭院里练就了一手让表妹们交口称赞的扔纸飞标的本领。而且她曾一夜之间,以舞蹈闻名全城。那是1949年,无锡市解放,当时杨芙清刚刚升入高中。有一天,市政府在人民剧场组织了一场救济贫寒学生义演活动,杨芙清也参加了演出。在军乐团的伴奏下,杨芙清和8名女生身穿白上衣和军绿色短裤,手执红旗登上舞台。她们挥舞着红旗,随着乐曲轻盈跳跃,宛如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在红旗漫卷的田野里练操场习武,舞姿优美,英武动人。义演结束之后,“红旗”舞轰动全市,各单位争相邀请,十分火爆。杨芙清等9位姑娘,一夜之间成为无锡市红极一时的业余舞蹈明星。从此,舞蹈成了杨芙清的终身业余爱好。她考上北大之后,很快就被推举为校舞蹈队长。她的老同学至今还记得她表演大头娃娃舞、采茶捕蝶以及她在中南海为外宾演出红绸舞的动人风采。不久,杨芙清就被选为北大学生会文化部长,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少年的杨芙清学习基础扎实,各科成绩在班上都是最高分。194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无锡市最有名的女子一中。这里不仅小桥流水,环境优美,且教师水平很高。杨芙清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这位江南才女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把文科理科并入北京大学,杨芙清也随着同学来到未名湖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是我国的一流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气氛浓厚,老一辈科学家如江泽培、吴光磊、程民德、徐献谕等著名教授对杨芙清的成长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杨芙清在北京大学艰苦的学习中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她一生受益良多。1955年品学兼优的杨芙清一毕业就留校当了研究生,参加计算数学研究室的创建工作。这里一穷二白,资料奇缺,只有一本苏联的《线性代数计算方法》和一台手摇计算机。杨芙清每日踏实的收集资料,钻研《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直到深夜。谁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正悄悄向她走来。 50年代初、西方计算机刚刚进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在军事、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欧美各国都把计算机技术当做绝密资料,对中国严加封锁。新中国的国民生产、军事科研急需自己的计算机,于是1957年我国派出了一个计算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杨芙清作为代表团的成员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第一次接触了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学习编写程序。这里的计算机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编程十分繁琐。新手接触编程,往往要修改多次才能通过,但杨芙清总是一次通过,屡获老师表扬。次年,她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师从世界一流科学家、苏联著名教授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杨芙清工作踏实细致,又极富独创性。她独立设计出的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编译程序)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1962年底,杨芙清赴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以中国计算机专家的身份负责科学计算。她努力学习核物理基本概念,及时总结程序设计的规律,积累有关资料,为回国后开展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苏拉勃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样一个思维敏捷而又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程序设计必须经过一步步的检查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特别是编译程序这样一个大而复杂的程序更是如此。因而这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苏拉勃拉教授说,能否反译过去看看。两个思维优势的相互碰撞定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苏拉勃拉教授一闪而过的想法,触动了杨芙清那敏感的思维网络。不久,一篇反向思维的毕业论文“逆编译程序”横空出世。编写计算机程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而检验所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更为艰难。在一般人看来,解决问题都是按事物的发展过程“顺流而下”。这是常规思维之路,而杨芙清反编译程序的正确性,一下子使这项极为艰难的程序验证工作“柳暗花明”。杨芙清的这一论文立即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关注。后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至今,年迈的苏拉勃拉教授仍念念不忘杨芙清这个优秀学生,每逢有中国学者去访问时,总是关心地问起她的现状,称赞她是一位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工作认真的年轻软件科学家。 1965年1月,杨芙清回国,立即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1969年12月,杨芙清作为总体设计组成员,参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研制任务,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没有研制类似计算机的经验,杨芙清和她的课题组发明了很多独创性的方法克服研发和调试150机操作系统的困难。她和同事们于1974年独立设计出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1973年,北京大学被邀参加了研制大型机DJS200系列的总体设计。杨芙清被任命为200系列软件总体设计组成员,并任240机软件项目负责人。期间,她深入研究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层次管程结构模型和PCM设计方法”,并与徐家福教授和仲萃豪研究员共同设计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在240机操作系统(DJS200/XT2)的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层次管程结构,并全部用XCY语言书写。1981年,DJS200/XT2通过电子工业部鉴定,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杨芙清开始进行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历经国家四个五年计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作为青鸟工程的领导者和首席科学家,杨芙清倾注了她全部的智慧和心血。经过10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杨芙清发现科研软件过程异常的艰巨与复杂,要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必须攻克高(软件复杂程度高)、长(软件的研制周期长)和难(软件质量保证难以保证)这三大难题。1982年,杨芙清在全国计算机学术年会上详细阐述了“软件工程”的内涵;同年,杨芙清在长春召开的中科院学部扩大会议上作了题目为《软件的结构和工具》的报告。这一系列的行动,标志着杨芙清已经把科研思路和方向转为“软件工程”。从1983年开始,杨芙清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开展“青鸟工程”的研发。青鸟工程经历了“基础技术——实用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发阶段。其中,“六五”、“七五”,主要开展了软件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了“核心支撑环境BETA--85”,进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命名为青鸟Ⅰ型系统(JBⅠ)。它的诞生,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1991年的国际软件工程研讨会上,国外专家认为“青鸟系统可以和国际上同类软件相媲美”。“八五”攻关的重点是建立产业基础,一方面在跟踪研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青鸟标准规范系列,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出“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Ⅱ型系统(JB2)”,另一方面,集中研究软件产品化技术,对青鸟Ⅰ型系统进行了实用化和产品化,推出了以“青鸟”命名的系列软件产品。在研制青鸟系统过程中,杨芙清组织全国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33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空前壮观的高科技攻关团队。在杨芙清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建立了“总体组——工作组——专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而且确定了三个狠抓、三个统一和三个意识的12字指导思想。为了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94年11月,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杨芙清任董事长。为了实现和完善青鸟软件生产线,制定软件工业化生产标准,推进我国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杨芙清带领团队人员开发出基于异构平台、可访问多信息源的应用系统集成环境——青鸟Ⅲ型系统(JB3),为形成规模经济准备了条件。青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综合性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制成功被誉为“我国基础软件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标志我国软件开发从手工作坊式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一个里程碑,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