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上有一个诊断就是伤筋病,它并不只是大家认为的筋受伤了,还包括皮肤、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这个伤筋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见,只要是磕碰外伤都会引起来。治疗来说主要就是吃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除了吃药,食物能促进它的恢复吗?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所谓的筋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肌肉,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神经等组织,只要是因为各种急性外伤或者慢性劳损造成它们的损伤,就叫伤筋。
通俗一点讲,就是除了骨头和内脏以外的所有组织,都可以归类为筋。
如果按照损伤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
1.扭伤。主要就是关节部位的扭伤,最常见的就是脚踝。症状轻的只是有轻微软组织的撕裂,伴有肿胀疼痛。而重的就会出现韧带的完全断裂,影响关节稳定性。
2.创伤。比如锐器伤、皮肤挫伤等,会引起出血。当摔倒时,很容易引起皮肉的出血。
3.牵拉伤。主要是指软组织受到强力的牵拉所出现的伤害。比如肌肉拉伤、韧带松弛等。
4.劳损伤。常年反复的劳累或者是因为姿势不正确,引起慢性劳损。
筋虽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但是它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活动都需要它的参与。当筋出现问题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
伤筋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否则很容易留下一些小的后遗症。
如果有出血的情况,一定要严格的清理伤口,该缝合的一定要缝合。皮肤挫伤一定要消毒后,外用药膏。并且注射破伤风、抗生素治疗。
对于扭伤或者牵拉伤,受伤以后24小时以内可以冷敷,2天后热敷。外用喷雾剂,口服活血化瘀的药物。减少活动。
对于劳损引起来的,可以热敷、按摩、推拿、针灸等。
对于伤筋病来说,饮食方面千万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之前我们就处理过好几个这样的病人,外伤以后有血肿,在家吃辣椒,结果感染了。
有利于伤筋病的恢复,可以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并且不要吃高脂肪的,还要考虑基础病的因素。一句话就是在合理引起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蛋白的摄入。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猪蹄,因为缺啥补啥,伤筋吃猪蹄,因为猪蹄里面含有大量的猪筋可以帮助身体的恢复。
伤筋骨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情,一旦伤及筋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恢复。如果出现骨折的话,要避免大运动而影响骨头恢复。一般骨头摔伤之后可以通过饮食来加快骨头的恢复,严格的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吃一些牛肉、羊肉、鸡蛋、牛奶、瘦肉等,有助于骨痂的快速生长,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伤筋动骨之后要多补充一些钙和维生素。
伤筋或筋伤(injury of muscle and tendon),筋受暴力伤害、外邪侵袭所引起的各种损伤。骨伤科常见病伤筋是一个中医词汇,中医把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都称作“筋”。其实多数的骨伤都合并有筋伤,也就是说,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统称为“筋伤”,俗称“伤筋”。依据时间的长短,伤筋又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一般伤后二周内称为急性伤筋;慢性伤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局部隐疼或酸痛、功能障碍,常随劳累及受凉后加重,往往可反复发作。伤筋的整个过程如下:早期症状为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功能障碍。受伤3~4天后为中期,此时瘀血渐化,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受伤2周后为后期,这时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主要症状1、新伤。局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凡引起筋肉牵张的动作(主动或被动),均可加重疼痛。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或瘀斑,如发生筋肉撕裂伤时,可出现较大血肿或有关节不稳定现象,甚至出现异常活动。肢体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2、陈旧伤。常为钝性疼痛,或作某一动作时方引起疼痛。压痛轻,无肿胀或微肿或傍晚肿胀早上消退,可有筋肉萎缩、变硬,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松弛无力。3、劳损。常多为钝性疼痛、胀痛或酸痛,压痛范围广泛,难以指出痛的集中点,常可于活动后减轻疼痛,但活动过多则可加重疼痛,或晨起疼痛较轻,而到了晚上疼痛则加重。局部筋肉可有肿胀、强硬、或呈索条样变,亦可有肌肉萎缩无力,功能活动可有不同程度障碍。病人每逢阴雨天症状加重,不少病人对天气变化有预感。
筋伤的病因很复杂,大略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两大因素一、外因。外因又包括1,外力伤害,包括,跌扑,坠落,撞击,闪挫等生活中作用于人体的意外暴力损伤。另外还包 括 长期行走,长期以不正确姿势劳动、工作,或不良生活习惯等持续的劳损都会引起筋伤2,风寒湿邪侵袭。在损伤后如果感受了风寒湿邪【也就是像吹风着凉,居处潮湿等】会使急性的筋伤缠绵难愈,慢性的筋伤症状加重。二、内因。内因包括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筋伤好发部位2,体质因素,体质较弱的,稍微劳累一点就容易筋骨酸痛,而且易发劳损,体质好的就不会。3,局部解剖结构因素,也就是局部存在解剖位置的异常,也就是骨头有错缝或骨头有先天性畸形都会容易引起筋伤。4,职业因素,不同的职业就有相应的好发筋伤,有点类似于由于工作所致的慢性劳损。基本就这些了。
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14]《庄子•在宥》。[16]《素问,举痛论》。[17]《灵枢•九针论》。[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医伤科疾病的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其中动静结合为第一大原则,动即功能锻炼,静即制动、固定,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在临床中如何把它们进行有机结合是一很重要的技术问题,它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很纯熟的临床技巧,而且在医学学习阶段就必须充分理解一原则。我们在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积累了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 1 对于“静”的认识 固定是中医骨伤科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 不论骨折、脱位、还是伤筋等疾病的治疗,固定都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骨折、脱位复位后需要固定,这已为大家所共认,但在伤筋治疗过程中对固定重视不足,其实在伤筋疾病的治疗中也普遍使用固定方法,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的治疗都要进行外固定,以便这些组织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利于这些组织的修复。皮肤损伤行植皮术后也需要对植皮肢体进行固定,以利于植皮的成活。对于一般的软组织的损伤,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以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因此,固定普遍存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固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 固定的方法很多,有绷带缠绕、纸板固定、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外固定支架、以及内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应根据损伤部位所要的固定力量和固定范围,同时根据损伤部位的特殊性进行选择,简单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复杂的固定,轻固定力量即可者不要选择大力量的固定,小范围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大范围的固定。总之,不能“大材小用”,反之,也不能“小材大用”。 固定范围要适可 临床上除了要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外,还应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确定固定的范围,固定范围的确定应在确保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小范围进行固定,把对肢体功能活动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把固定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确保固定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解放肢体,以有利于肢体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既能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又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固定时间要适当 每种损伤的固定时间都要适可而止,固定时间既不能短也不能长,虽然每个具体病症都有大概的愈合时间,但临床上应根据每个病症的具体愈合情况确定具体的固定时间,损伤尚未愈合就解除固定,不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尤其是骨折,如骨折尚未愈合就拆除固定,不仅影响骨折的愈合,而且有可能发生再移位。如损伤已经愈合就应及时地解除外固定,让肢体充分地进行功能锻炼,使肢体功能能够早日康复,如果未及时解除外固定,则影响肢体功能锻炼,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严重的情况下会加重损伤肢体组织的挛缩,增加肢体功能恢复的困难。 2 对于“动”的认识 功能锻炼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不可缺少 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损伤肢体的功能,骨折在一定对位的基础上愈合,脱位在复位的基础上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修复,软组织损伤后得到修复,这些只是骨伤科疾病治疗的一部分,骨伤科疾病治疗应以肢体功能的恢复作为最终目的。因此,治疗骨伤科疾病时,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伤筋的固定和药物治疗,虽然是必不可少,但这些只能使骨折、脱位得到复位,骨折愈合,损伤修复。如果不进行功能锻炼,肢体的功能不可能恢复,只有进行功能锻炼,肢体的功能才能恢复。功能锻炼是创伤治疗不可缺 少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 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可以防止由于功能锻炼不当而产生新的损伤。如骨折患者,有骨折发生再移位的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防止骨折发生再移位,功能锻炼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便骨折正常愈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还能使患者的功能锻炼达到最大效果,肢体功能得到早日恢复。 功能锻炼应在损伤治疗的早期开始进行 早期进行有的放矢地功能锻炼有利于损伤局部肿胀的消退。从早期即进行功能锻炼,还可以防止损伤局部软组织的萎缩、挛缩,把由于损伤和固定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 功能锻炼应在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 如果患者不配合,虽有医生的指导,功能锻炼也不可能很好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患者由于担心损伤复发或加重,或惧怕活动时产生的疼痛,普遍存在不愿活动或活动量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患者相信,在医生指导下的功能锻炼是不会造成新的损伤,要鼓励患者不要惧怕疼痛,积极地进行功能活动。 总之,只有掌握“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在中医骨伤科的学习中,充分理解每个疾病动与静的要点,并能把动与静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
筋伤与疾病的关系,筋伤后就容易得好多病。
伤筋或筋伤(injury of muscle and tendon),筋受暴力伤害、外邪侵袭所引起的各种损伤。骨伤科常见病伤筋是一个中医词汇,中医把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都称作“筋”。其实多数的骨伤都合并有筋伤,也就是说,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统称为“筋伤”,俗称“伤筋”。依据时间的长短,伤筋又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一般伤后二周内称为急性伤筋;慢性伤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局部隐疼或酸痛、功能障碍,常随劳累及受凉后加重,往往可反复发作。伤筋的整个过程如下:早期症状为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功能障碍。受伤3~4天后为中期,此时瘀血渐化,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受伤2周后为后期,这时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主要症状1、新伤。局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凡引起筋肉牵张的动作(主动或被动),均可加重疼痛。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或瘀斑,如发生筋肉撕裂伤时,可出现较大血肿或有关节不稳定现象,甚至出现异常活动。肢体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2、陈旧伤。常为钝性疼痛,或作某一动作时方引起疼痛。压痛轻,无肿胀或微肿或傍晚肿胀早上消退,可有筋肉萎缩、变硬,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松弛无力。3、劳损。常多为钝性疼痛、胀痛或酸痛,压痛范围广泛,难以指出痛的集中点,常可于活动后减轻疼痛,但活动过多则可加重疼痛,或晨起疼痛较轻,而到了晚上疼痛则加重。局部筋肉可有肿胀、强硬、或呈索条样变,亦可有肌肉萎缩无力,功能活动可有不同程度障碍。病人每逢阴雨天症状加重,不少病人对天气变化有预感。
是因为外力导致骨关节错位引起的
经商与疾病的关系论文3000字好说去百度找一个范例讨论
在中医上有一个诊断就是伤筋病,它并不只是大家认为的筋受伤了,还包括皮肤、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这个伤筋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见,只要是磕碰外伤都会引起来。治疗来说主要就是吃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除了吃药,食物能促进它的恢复吗?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所谓的筋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肌肉,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神经等组织,只要是因为各种急性外伤或者慢性劳损造成它们的损伤,就叫伤筋。
通俗一点讲,就是除了骨头和内脏以外的所有组织,都可以归类为筋。
如果按照损伤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
1.扭伤。主要就是关节部位的扭伤,最常见的就是脚踝。症状轻的只是有轻微软组织的撕裂,伴有肿胀疼痛。而重的就会出现韧带的完全断裂,影响关节稳定性。
2.创伤。比如锐器伤、皮肤挫伤等,会引起出血。当摔倒时,很容易引起皮肉的出血。
3.牵拉伤。主要是指软组织受到强力的牵拉所出现的伤害。比如肌肉拉伤、韧带松弛等。
4.劳损伤。常年反复的劳累或者是因为姿势不正确,引起慢性劳损。
筋虽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但是它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活动都需要它的参与。当筋出现问题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
伤筋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否则很容易留下一些小的后遗症。
如果有出血的情况,一定要严格的清理伤口,该缝合的一定要缝合。皮肤挫伤一定要消毒后,外用药膏。并且注射破伤风、抗生素治疗。
对于扭伤或者牵拉伤,受伤以后24小时以内可以冷敷,2天后热敷。外用喷雾剂,口服活血化瘀的药物。减少活动。
对于劳损引起来的,可以热敷、按摩、推拿、针灸等。
对于伤筋病来说,饮食方面千万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之前我们就处理过好几个这样的病人,外伤以后有血肿,在家吃辣椒,结果感染了。
有利于伤筋病的恢复,可以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并且不要吃高脂肪的,还要考虑基础病的因素。一句话就是在合理引起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蛋白的摄入。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可以的,没问题。我正在帮你整理这篇资料,之后会及时跟你取得联系的。
伤筋骨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情,一旦伤及筋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恢复。如果出现骨折的话,要避免大运动而影响骨头恢复。一般骨头摔伤之后可以通过饮食来加快骨头的恢复,严格的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吃一些牛肉、羊肉、鸡蛋、牛奶、瘦肉等,有助于骨痂的快速生长,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伤筋动骨之后要多补充一些钙和维生素。
筋伤与疾病的关系?筋伤一般是因为扭伤或外力导致的受伤,它和疾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个可以放心。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伤筋或筋伤(injury of muscle and tendon),筋受暴力伤害、外邪侵袭所引起的各种损伤。骨伤科常见病伤筋是一个中医词汇,中医把除骨骼以外的软组织都称作“筋”。其实多数的骨伤都合并有筋伤,也就是说,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统称为“筋伤”,俗称“伤筋”。依据时间的长短,伤筋又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一般伤后二周内称为急性伤筋;慢性伤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疗不彻底,造成局部隐疼或酸痛、功能障碍,常随劳累及受凉后加重,往往可反复发作。伤筋的整个过程如下:早期症状为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功能障碍。受伤3~4天后为中期,此时瘀血渐化,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受伤2周后为后期,这时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主要症状1、新伤。局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凡引起筋肉牵张的动作(主动或被动),均可加重疼痛。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或瘀斑,如发生筋肉撕裂伤时,可出现较大血肿或有关节不稳定现象,甚至出现异常活动。肢体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2、陈旧伤。常为钝性疼痛,或作某一动作时方引起疼痛。压痛轻,无肿胀或微肿或傍晚肿胀早上消退,可有筋肉萎缩、变硬,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松弛无力。3、劳损。常多为钝性疼痛、胀痛或酸痛,压痛范围广泛,难以指出痛的集中点,常可于活动后减轻疼痛,但活动过多则可加重疼痛,或晨起疼痛较轻,而到了晚上疼痛则加重。局部筋肉可有肿胀、强硬、或呈索条样变,亦可有肌肉萎缩无力,功能活动可有不同程度障碍。病人每逢阴雨天症状加重,不少病人对天气变化有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