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医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中医经典《内经》十分明确论述了人体中存在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血液(血脉)循环系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个就是卫气循环系统,是我们不熟悉的,后者主要是位于皮肤之中的一套复杂的环路系统。这是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基本研究清楚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称经络系统,区分这两个系统都于经络研究非常重要,揭示卫气循环系统的本质对人命和健康非常重要。后者将为健康多提供一套保护措施,为疾病多提供一套治疗手段。下面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两大系统的区分和意义。第一节 经络的两大类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气血者,气与血。是营血循环和卫气循环,这些在《内经》里写得明明白白。经络当然就包括这样两大类型--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如果区分不出经络的两大类型,那么所谓的经络研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或纸上谈兵,因为瞄准的目标只是假想敌或幻影。当一只枪口同时瞄准两个目标开火的时候,结果不言而喻:走火!中医里的气血循环系统是双循环系统,一个是血循环系统,一个是气循环系统。连李约瑟这样外行都早就看出来了,内行的中国人却还蒙在鼓里,遗憾!一、经络定义最先在马王堆《帛书》里只有脉字,在《灵枢·经脉篇》中继十二经脉之后出现了十五络脉,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后世都以经络代替经脉和络脉。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为:脉--经脉、络脉--经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到,本来指的就是脉,包括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脉,而现在使用的经络二字已完全看不出与脉的关系,在研究经络的实质时自然掩盖了“脉”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内涵,把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用“脉”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人体中的脉首先是脉管、血脉、血管,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这么想,因为“脉”字所表达的意义在人体及动物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血管,尽管“脉”里所包含的可能不只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脉,古人不可能不顾显而易见的血脉,再用“脉”字去命名其它的类似脉样的东西。二、脉的概念的建立古人脉的概念应建立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肉眼看见像脉样形状的东西,二是感觉到像血在脉中流动样的东西,三是用手触摸到脉样体征。体内形状像脉样的东西除血脉外,还有淋巴管和神经,但淋巴管中不是红色的血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液,加上淋巴管比血管小得多,故不应包括在内;神经虽呈长条形,但是实心的,里面无法运行水液样的物质,故肉眼可见的神经不应包括在内;人体体表的静脉,是最容易看到的血脉,必然包括在内;胸腹腔中肺、心、肾、肝、肠系膜等处的血管也很容易看见,也必然包括在内。在感觉上像水流或血流的东西,很容易想到的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感觉到的循经感传、在气功中感觉到的内气运行和在一些病人身上出现的异样感觉窜行,这些现象肯定不是血液在血脉中的流动。在体征方面像脉的东西,首先是体表下的流动感和搏动感,动脉的搏动在手腕寸口、肘内、腋下、喉旁、下腹、窝、足踝等处都可以明显扪及;其次是条索样感觉,这在寸口桡动脉、后臂肱动脉等处可以隐约感觉到。根据这些基于古典认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脉的两方面内容:1. 血行路径属于脉 全身体表和体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动静脉血管,包括充盈时可见、空虚时不可见的某些体表静脉。2. 气行路径属于脉 循经感传途径、内气运行途径、异样感觉走行途径属于非血脉。古人是否认识到这两种类型的脉呢?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脉,近于三维立体走行,主要属于较大的体内血脉。《黄帝内经》中的脉,在《灵枢·经脉篇》中近于平面模式循行路线,在《灵枢·邪客篇》中描述了肺手太阴之脉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立体走行,与血管走行完全吻合;在机能上于《灵枢》的营卫生会篇、营气篇、卫气行篇等将脉中运行的东西区分为营气和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和卫气都作周期性的运行,营气严格沿经脉运行,卫气也沿经脉循行,但不甚具体,说明《内经》著者已经认识到脉的两个不同方面,对于行血之脉认识得比较清楚,对于行气之脉则缺乏系统的理解,实际上前者比后者容易观察和总结,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行血之脉,即血脉、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对于行气之脉,即卫气运行途径,也当是前面所述感觉上像血流或水流样的气行途径,应当位于哪里呢?首先,卫气的运行仍是循经走行,因此应该在《内经》所述的经脉线路上;其次,卫气乃水谷悍气,剽疾滑利。卫行脉外,卫气应走行于经脉线下的血管之外;第三,卫气者,卫外之气也,行于机体的外面而不是内里,因此卫气的主要运行途径是机体最外面的皮肤中。这样以来,经络的概念顺理成章地演化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经脉线下面的血液运行途径,即血管;一是经脉线上的皮肤中途径,运行卫气,其中卫气还可走行于分肉之间。经络是两种途径的总和,有的地方只有血行途径,有的地方只有气行途径,有的地方两者皆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1. 血管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有经络样的功能吗?比如除运行血液外还可接受针刺、传递信息。血管通过血管壁的交感传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实现接受和传布信息的作用,血管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生物学科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古人较多地采用了刺激血管的方法来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机能,是值得我们大力研究的新课题,并不意味着经络就是血管便无事可作了。2. 皮肤中有气行的客观途径吗?这种途径与经络的功能有关吗?比如接受针刺、传递信息等,详见“经络实质”专栏。其实回过头来再理解经络的问题,会变得非常简单明朗,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的,这已是常识性概念,气血者,气与血,《内经》中多次强调气和血是各行其道的,经络必然是两类,一类是行气的,另一类是行血的,行血的是血脉无疑,行气的还不太清楚。经络所行之气是卫气,卫气是行于外的,一是血脉之外,一是身体之外,皮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途径,《内经》中卫气的运行首先就是在皮肤中。从经络的起源考查,一是感觉上的气行途径,即感觉传导途径,如刺激产生的感传和气功态下激发的内气运行;一是看见的血行途径,就是体内和体表的血管。三、血管性经络的证据1. 除大隐静脉外的全部的体表静脉都是络脉,十五别络的别出之处皆有相应的体表静脉支;刺血络和刺脉出血都是指刺浅表静脉出血。所有的较明显的体表静脉皆包括在络脉之中(《灵枢·经脉篇》)。2. 手太阴肺脉和手心主心包络之脉的三维走行与其下的动脉完全一致(《灵枢·邪客篇》)。3. 三经独动皆指其下动脉搏动(《灵枢·动输篇》)。4. 冲脉为血之海,是指胸腹到足的腹主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动脉和足背动脉。5. 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全程都有动脉相伴或以动脉为其走行的标志,如大迎动脉、耳前动脉、人迎动脉、脐旁动脉、气街动脉等。6. 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众多分支里,其下皆有动脉分支,各支在耳下的注入处正是颈动脉的分支处。7. 大禁二十五之穴位于腋下动脉天府下五寸,肱动脉最浅表处,刺破必大出血而死或重伤,是故禁刺。8.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意义按照顺行逆数之理,代表动脉的大小和分合。所出为井者,指趾端血管最小之末梢;所溜为荥者,流经手指足趾上时血管细小,血流慢而弱;所注为输者,手掌足掌血管末端分支注入较大的血管,进入深处,通过腕、踝关节,这是经脉的第一次汇合;所行为经者,血管在小腿和前臂部的经脉通行,经过一段较长的路程;所入为合者,前臂血管在肘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肱动脉,小腿动脉在膝关节处合并为深处的股动脉,这是经脉的第二次汇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9.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都经过腹下气街动脉处,其深处是从腹主动脉分出的髂外动脉,这是下肢经脉的第三次汇合。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从盆腔后上行,很像该处的髂内动脉。10. 许多经脉都经过锁骨上窝,显得特别“拥挤”,与该处的血管类似,非常密集,《内经》中没以进入体内的具体解剖指征,很可能就是进入锁骨上窝处的血管。11. 肺系、心系指的是进出心肺的大血管。12. 肠系膜动静脉、肾门动静脉、肝门动静脉是经脉进出的重要依据。作为血管的经脉,在腕踝关节进行了第一次汇合,在肘膝关节处进行了第二次汇合,在下腹部盆腔,还可能在胸上部锁骨上窝进行了第三次汇合,位于胸腹腔内脊柱前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是所有经脉的公共通道。由此可见,作为血管的经脉,主要遵循血管的走行,在四肢远端与《灵枢·经脉篇》所述基本一致,四肢近端第二次汇合后只有部分一致,在胸腹内完全是公共通道??主动脉和静脉,缺乏独立的路径。过去我们在理解血管与经络的关系时,注重于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管壁的经络样作用。因此,靠针刺血管的微量出血来调节机体功能变得不可思议,从而有意将经络与血管分割开来。而更大的误区在于将血管途径与后世所绘的经脉图进行对比,而这些经脉图与《内经》的文字描述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我们是严格按照《内经》的描述绘制经脉图和对比的。血管壁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交感节前纤维来源于延髓缩血管中枢和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在到达血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组合、交叉,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往往是全身性的和整体性的,来源于局部的刺激常常引起广泛的效应,因此针刺体表的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过交感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侧角及延髓,产生交感反射的范围比刺激范围大得多,有时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经的活动必然能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建立于目前所知的关于交感反射知识上的针刺作用机制,实际上血管本身的感受和反射功能要复多,比如,血管壁上除肾上腺素能末梢外,还有胆碱能末梢,后者如何起作用还不太清楚。总之,在确立了血管是经络的概念后,需要对血管的感受和反射调节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四、非血管性经络--皮肤经脉途径皮肤中存在经络吗?因浮而浅者皆络脉,因此,皮肤存在大量的络脉,即体表静脉。在区别开血管之后的经脉主要应位于皮肤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 皮肤中必然存在经脉 在经脉循行的许多部位,只有皮肤和骨骼,经脉只能走行于皮肤中,如头皮部的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头前的足阳明经,胸前正中的任脉,胫骨内侧面的足厥阴经,手指和足趾上的经脉等等。2. 卫气循经走行于皮肤中 卫气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而下,自阴经返回。《灵枢.邪客篇》指出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从卫外的角度来说,应当是走行于皮肤中;卫气的病理反应如腠理开汗出、毫毛竖立等也是皮肤的反应。卫气还可行于分肉之间,应当是与分肉间血管伴行。卫气的功能方面有温分肉的作用,分肉主要是指肌肉,因此卫气还与肌肉有关系,也即非血管的经络与肌肉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主流。3. 各经气血多少都可从皮肤区分出来,视其皮部纹理之粗细颜色可知各经的气血多少(《灵枢·骨度篇》)。4. 循经感传只能位于皮肤中 用电针刺激井穴主要作用于局部皮肤;用火柴头压迫穴位的刺激也主要是作用于皮肤;产生的感传按受试者所述有的在深部,有的在浅表,有的在皮肤与皮下组织器官之间,皮肤有瘢痕者可从侧面或下面绕过瘢痕。这些现象除说明循经感传走行于皮肤之中外,还走行于深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深部的肌肉、肌间结缔组织和内脏器官不具有产生像感传那样感觉的功能。人体内部器官的感觉主要是疼痛感,没有人感觉到自己的胃肠在运动、肌肉在收缩、心脏在跳动、肺在扩张,且内部疼痛感的定位也是通过对应的体表皮肤来实现的。用毛笔刷皮肤很容易产生感传样的感觉,但在肌肉里找不到什么办法可模拟出感传样的感觉。总之,循经感传的感觉只能来源于皮肤中,至于位置的深浅是由于感觉不是产生于表皮上的外部刺激,而是真皮中的内部刺激,其性质不明确,定位不清楚,因此,感觉是多种多样的,线路是模糊的。5. 针刺必然刺激皮肤 在大鼠和家兔足三里穴处所作的大量针刺镇痛实验表明,只有给皮肤足够的刺激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有时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对皮肤进行刺激,针刺效应比通常的刺法好得多。6. 可见经络现象位于皮肤中 循经皮肤病当然是位于皮肤中,而且是在表皮和真皮中。经络敏感者伴随感传的循经出汗现象、循经充血贫血出血现象、循经皮疹现象等都表明循经感传的过程中在皮肤里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病理阳性反应。以上只是作者研究之外的证据,事实上,我们的研究集中皮肤的针刺信号的经络传递通路上,获得一系列可靠的证据,最终在皮肤中显示出交感物质分布线、针刺立毛线和皮肤新生毛线环路等。十八世纪,英.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被喻为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成就而标载史册。然而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明的的地写着:血液是循环的(参见经络的两大类型)!这一成就早在哈维之前就传到了欧洲,现在仍然可以查到相关的文献记载。《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经脉――主要位于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如果经络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么经络的周期性循行或气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环或包括血液循环。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时,盖伦提出动脉和静脉如潮水涨落,心脏的作用是把产生的热量送到全身。这一谬论在西方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因此血液循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经络循行是血液循环,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血液循环。随后美.罗伯特著《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确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不幸的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执迷不悟,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坚持经络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的研究者,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自然就会面对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等无法克服的困难。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已经非常明确地把气血循环称为双流体循环概念或双循环理论。总之,区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经络,哪是非血管经络,经络研究岂能登堂入室。中医血循环理论的论证一、血液循环学说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生理学(Physiology)一词源于古西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十六世纪才用来表示生理这门学科,现代生理学的创立源于十七世纪维廉.哈维(William Harvey),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之所以认为哈维是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是因为他用实验的方法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之所以创立血液循环理论重要,是因为在哈维之前,西方人一直接受的是盖伦(Gallen)在公元二世纪建立的错误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动脉和静脉如同涨潮的一起一落,而心脏的作用是把其产生的热量或元气输送到全身,与之相应的,大脑就成为一个散热的器官,这个学说在西方统治了一千五百年之久。真的是哈维首先提出血液循环的理论吗?中国的古代文明中,最富成就的就是医学,现在称之为中国传统医学或中医学,其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事实上,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明确认识到血液是循环的,血脉可分为动脉和静脉,血液由动脉而出,由静脉回到心脏,动脉和静脉在肢端、头部、内脏等进行交换,血液的作用是把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肌肉和内脏等处。作者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一书,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归类、对比、讨论和实验研究,把经络区分为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分别命名为经络脉和经络带,下面粗略介绍有关血管性经脉的一些基本概念。二、中医学中关于心、血和脉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在比《黄帝内经》还早的长沙马王堆《帛书》中没有经络的概念,全部称为“脉”,如“臂太阴脉”、“足阳明脉”等。《灵枢.经脉篇》开始介绍十二经脉时也只用了“脉”字,如“肺手太阴之脉”、“胃足阳明之脉”等,介绍完十二条主要的脉以后,为了与细小的脉进行区别,把主要的纵行粗大的脉叫做“经脉”,数目较多、细小的脉叫做“络脉”,此外,还把比络脉更小的脉称为“孙脉”。所谓经络本来是指各种长短粗细的脉,是粗的经脉和细的络脉的合称,当我们只取“经”和“络”两个形容词来表示这一概念时,再也不可能从“经络”的字面意义上看出与脉的关系,由此成为研究中的一大障碍。《灵枢.经脉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段经文首先表达了古人认识人体的基本出发点--度量、触摸、解剖观察,有力地表明中医学建立于对人体的客观观察上。观察和实验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使用的是科学的观察法。《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述了对正常中等身材人体的骨骼长度,骨髓腔大小,脉管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每日呼吸和脉搏次数,呼吸与脉搏比例(1: 6)等解剖和生理参数,作者由此提出了“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同时,这段经文也明确指出,经脉是接受血液而营行的,且脉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浊之别。大小应指血管的长短粗细,清浊很可能是指动静脉的颜色差异。血是什么?《灵枢.决气篇》“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说腹腔中的胃肠道消化食物,吸收其精华,变成红色,即是血液。血与心有什么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诸血皆属于心”,即全身所有的血都归属于心,受心脏的控制。脉与心有什么关系?《灵枢.本藏篇》“肝应胆,…心应脉。”心与脉的关系,就如同肝与胆的关系,可见脉是与心相连的血管。血与脉有什么关系?《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表明食物的精华部份进入血管中,变成血,亦即血在脉中运行。《灵枢.邪客篇》“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是说地上有十二条大河,相应地人也有十二条经脉,把人体的经脉或血管比喻为河水的流动。由此不难说明,心、脉、血三者的关系就是现代医学心脏、血管、血液的关系,这是古典生理学与现代生理学重要接合点,有力表明所谓的千古之谜--经络--经脉和络脉--脉必然包括血管。《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意即粗大的纵行血管--经脉,走行在深部的组织间隙里,但有一个例外--足太阴脉走行浅表,在内踝上可以看见,其实就是这里的大隐静脉--体表最大的浅表静脉。其它浮在体表、经常可以看见的血脉是络脉--细小的血管,即体表静脉。《灵枢.营卫会生篇》曰:“营在脉中,……,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指营气在脉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有了以上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认为,经脉的走行路线即是血管的的解剖结构,经脉的循环运行就是血液循环。这就是两千多前的中国血液循环理论,以解剖和观察为依据所得到的基本正确的血液循环理论。三、中医学对动脉和静脉的描述“动脉”的概念在《内经》中有明确的叙述,《灵枢.动输篇》“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特别指出了“手太阴脉”、“足阳明脉”和“足少阴脉为何持续搏动,即挠动脉的腕后搏动、颈动脉的气管旁搏动和胫后动脉的踝内搏动。内经》指出踝后的搏动是冲脉经过该处的搏动,并非足少阴脉的搏动,因为足少阴中流动的是向心的静脉血。从经脉的流动方向和交接部位可以判断出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手三阳经从胸走手,并且在其经过的腋下、肘内、腕后有搏动,因此当属动脉。《灵枢.邪客篇》特别指出了手三阴经的三维走向,其三维走向与上肢从指端经腕、肘关节到腋下的上肢动脉走行的途径相当吻合。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惊叹当时学者的解剖水平所达到了何等地步,文字的描述又是何等干练准确,可现在很少有研究者注意这一篇的内容。手三阳经通常认为是从手走头,这当然不是血行途径了,但《灵枢.经脉篇》中明确指出手三阳经是从手到胸内,上到头的只是其分支(从胸中到头部的支脉)。经脉在上肢外侧走行,与其浅表的大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极其相似,因此,手三阳经应是静脉。足三阴经从足走胸,于腹股沟处进入内部,当是静脉。其中的足太阴经过内踝之上,这可以看见的经脉显然就是经过内踝的大隐静脉。足三阳经从头走脚,与血管明显不符,但仔细考察可见,所谓“从头到足”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括。《内经》明确指出足阳明胃经先是从胸上行,再下行到足;足少阳胆经从腋下行,并不是在头部。而且胃经的全线:面部、颈部、胸部、腹外侧部、小腿前部、足背部都有动脉的搏动,并以此来判定胃经的路径和作用。冲脉为血之海,从头到足,实指体内的最大的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大动脉。总之,十二经脉,再加上冲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内经》常用“营气”或“营血”的原因正如《内经》所述,虽然知道骨髓具有造血样功能,但不知道血液何以变成红色(“莫知其妙”),故常以血液的营养功能来表达血液的概念,避免了可能造成的错误。四、作为皮肤信息传递通路的脉或经络概念经络的另一个内涵是卫气运行途径,《内经》明确说明营卫各行一道。所谓卫气,与现在人们体会到的气功中的内气运行、循经感传中的感觉传导很相似。作者已有大量的事实提示,高等哺乳动物的皮肤中存在一种信号传递通路,后者是以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和作用为核心的连锁传递机制。《内经》中描述的经脉循行途径比起血液循环来,更类似于一种皮肤中的信号传递(卫气主要走行于皮肤中)。实际上,这正是《内经》著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卫气的运行可以在病人身上或气功状态下感觉到,但找不到形态上的证据。血液循环虽然感觉不到,却可以解剖到或从体表触摸到或肉眼看到(“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给《内经》著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他们将两者混淆起来,把感觉到的线状运动和看到管道结构联系起来,但又力图区别开去。因此,有的篇章分别叙述营卫的区别和运行途径,有的地方以“气血”二字概而论之。当我们区分开营卫的不同作用和不同途径后,就真切看到古人杰出的生命科学成就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皮肤信号传递通路没有被现代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综上所述,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内,中国古人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他们以扑素的自然科学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作者以“古典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应该成为中国解剖生理学工作者的常识,并有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随着《黄帝内经》中一些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再确认,定能在世界上重塑其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作为一名中国生理学者,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英.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早已经把经络视为血管系统,并明确指出,是中国人首先发现血液循环。后来由美. 撰写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大陆》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判断,并以“谁最先发现血液循环”为题专门论述。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Hello,大家好呀,本期我们介绍一篇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于2021年6月17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题目为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IF: 。本研究通过使用单细胞RNA-seq,探索纤维化皮肤病范例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结果表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可分为4个亚群:分泌-乳头状、分泌-网状、间充质和促炎性。有趣的是,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著增加。这些发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皮肤纤维化发病机制,并为纤维化疾病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单细胞RNA-seq揭示人纤维化皮肤病中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和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 研究背景 纤维化时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过度蓄积为特征,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纤维化可累及任何器官,导致进行性组织瘢痕和器官功能障碍。纤维化性皮肤病涉及真皮中ECM成分的积聚,包括硬皮病、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纤维化皮肤病的全球影响显著,影响全球数百万人。迄今为止,纤维化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 许多导致纤维化的细胞类型,如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已被确定。成纤维细胞是皮肤纤维化过程中的中心细胞类型,可导致ECM积聚和炎症。纤维化疾病中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潜能、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以及ECM沉积增加,从而导致纤维化发病。这些作用主要由成纤维生长因子驱动,如TGFβ、FGF、PDGF、VEGF和POSTN。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成纤维细胞是梭形细胞群中的一种,然而,新出现的证据表明成纤维细胞实际上是形态和功能异质性的细胞群。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探索稳态和病理下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scRNA-seq提示成纤维细胞在正常人真皮中可分为多个亚群。 scRNA-seq也被用于研究一些纤维化疾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如肺纤维化、系统性硬化症和Dupuytren病。然而,据我们所知,关于scRNA-seq应用于探索纤维化皮肤病中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的研究仍然缺失。在本研究中对纤维化皮肤病的范例瘢痕疙瘩中进行了scRNA-seq分析,探索纤维化疾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研究方法Sample: 共3例患者中采集瘢痕疙瘩组织; 建库方式:Chromium Single Cell 3′ Library & Gel Bead Kit v2 (PN-120237), Chromium Single Cell 3′ Chip kit v2 (PN-120236), Chromium i7 Multiplex Kit (PN-120262); 比对:human genome (hg38) 细胞过滤:filtered by removing cells with high and low (>6000 and <200) UMI-counts; 基因富集分析:clusterProfiler ; 转录调控因子分析:ARACNe; 细胞间的交互分析:CellPhoneDB ; 伪时序分析:destiny R package 结果 结果(一): 如图1所示,单细胞RNA-seq揭示正常瘢痕和纤维化皮肤病真皮组织的细胞异质性;作者鉴定出了5个成纤维细胞簇(C2、C4、C8、C14、C15)和3个内皮细胞簇(C1、C6、C7),并对不同类型组织的细胞比例进行统计。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观察到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比例增加,这与瘢痕疙瘩表现出血管生成增加的报告一致。与正常瘢痕组织相比,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过度扩增所致。在比较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的基因变化时,作者发现成纤维细胞的差异最大(图1g),表明成纤维细胞在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结果(二): 真皮纤维化皮肤病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在对所有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重新聚类,并分成13个细胞亚型sC1至sC13(图2a)。图2b,c显示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亚群的细胞比例。从结果可以看出,与正常瘢痕样本相比,瘢痕疙瘩样本中sC4的比例持续增加(图2b,c)。 在细胞亚群中,sC2、sC3和sC9是促炎性成纤维细胞,sC6和sC7是分泌-乳头状成纤维细胞,sC1和sC4是间充质成纤维细胞,sC5是分泌-网状成纤维细胞。特定胶原的表达与特定成纤维细胞功能相关。因此,作者还分析了4种成纤维细胞亚群的胶原表达水平。分析显示,胶原相关基因COL11A1在sC1和sC4成纤维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表明在该细胞亚群中具有更多的间充质成分。 然后,作者比较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之间四个成纤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分泌-乳头状、分泌-网状和促炎亚群的比例降低,而间充质亚群增加(图2f)。瘢痕疙瘩中间充质亚群的增加提示该亚群可能对瘢痕疙瘩发生非常重要。 接下来,研究者比较瘢痕疙瘩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瘢痕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发现确定了骨骼系统发育、骨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COL11A1、COMP和POSTN,在瘢痕疙瘩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加。提示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比例不仅增加,而且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同一性也发生了变化。结果(三):真皮纤维化皮肤病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在研究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中研究人员发现,骨骼系统发育、骨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POSTN和COL11A1在间充质亚群中富集(图3a)。热图表明间充质亚群和其他亚群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图3b)。间充质亚群中增加的基因包括一些分泌蛋白,如POSTN、COMP、COL11A1、COL12A1和COL5A2(图3c和补充数据2)。我们还发现,间充质亚群中的一些膜蛋白,如SDC1、ADAM12和CD266(由TNFRSF12A编码)增加,而CD9减少(图3c)。GO和GSEA分析表明,间充质亚群中上调的基因与胶原组织过程、伤口愈合、骨骼系统发育、成骨细胞分化等相关。 在转录调控分析中,作者发现一些成骨、软骨形成、韧带和肌腱分化相关的TF,如SCX、CREB3L1和RUNX2,在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中富集,与其间充质特征一致。结果(四): 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中的潜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分析;为了确定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亚群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细胞-细胞通讯景观,使用cellphondb 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了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在正常瘢痕中,分泌网状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丰富(图4a),但在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丰富(图4b),表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还发现在瘢痕疙瘩中NOTCH信号传导显著增加,如JAG1-NOTCH1(图4c,右图)。瘢痕疙瘩中与FGF2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的纤维化抑制显著降低,这与之前的报告一致。结果(五): sC4成纤维细胞的分化程度可能低于sC1成纤维细胞。为了进一步探索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关系,作者对sC1和sC4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伪时序分析。提示sC4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可能低于sC1成纤维细胞。有趣的是,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sC4成纤维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最后,作者在硬皮病公共数据中验证以上结论,证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可能是纤维化皮肤病的普遍机制。 参考文献: Deng, CC., Hu, YF., Zhu, DH.  et al.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 Nat Commun 12, 3709 (2021).

患了疥疮要彻底灭虫:用过的东西全都拿出去晒一个星期到再洗干净用。衣物都分开储存。睡觉前洗澡后全身搽// 芥乐宁草本霜//,待稍干了后,穿上贴身衣物睡觉,期间两天三天洗一次澡,连着每天两次搽药,澡不建议天天洗。吃的宜清淡,不吃辛辣的海鲜类食物。按我说的办法,大概一个星期到十天疥疮就治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一 常用治疗方法(1)一旦发现感染疥疮,应立刻隔离治疗。 疥疮传染性极强,同居在一个房间或一个家庭中的人极易被感染,即使最初感染疥疮的人治疗痊愈,只要家庭中有其他人被感染,会造再次重复感染,导致迁延不愈。并且,有研究表明,同居在一个房间中人数越多,治愈率越下降,超过5人,治愈率从独自一人居住的百分之80以上,下降到百分之50.。因此,必须隔离治疗。隔离期间,不可外出。(2)同居的人,即使没有表现出感染迹象,也必须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方法同患者,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巾、毛巾、浴巾等进行煮沸10分钟以上的高温消毒。(3)患者必须对自己的衣物,尤其是贴身衣物、床单、被罩、枕巾、枕套、毛巾、浴巾进行煮沸10分钟的高温消毒后,再进行洗涤,以防止疥虫传染至盆具和洗衣机上,这些物品也不可共用。其他经常接触物品如果能用沸水煮沸,也需消毒。无法煮沸的,必须高温下晾晒。但普通洗涤和晾晒不具有杀死疥虫的功能(将物品装入黑塑料袋中,在30度以上阳光中晾晒7天以上,可能有一定效果)。厕所坐式便具坐的地方也需进行沸水长时间冲洗消毒,治疗期间,不要共用坐便器。(4)常用西药治疗的方法:A :甲硝唑软膏或复方甲硝唑软膏(灭滴灵乳膏):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王玉等人,在《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05年第2期发表的研究论文《自制“复方甲硝唑霜”治疗疥疮的疗效观察》中报告:使用自制的2%含量的复方甲硝唑软膏治疗疥疮,效果良好。方法为:病人隔离,用自制含量2%甲硝唑软膏自颈部一下遍擦全身,一日两次,连续三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三天后洗澡,更换衣物及被褥,衣物被褥进行开水煮沸消毒,若症状未消失,继续第二个疗程,一周后观察结果。痊愈率为%,有效率为%。[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皮肤科郑晓红,曹鸿玮,发表在《中国现代药物药物应用》2008年第二卷第22期的研究论文《两种方法治疗疥疮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价》中报告:为评估3%甲硝唑软膏和10%硫磺乳膏治疗疥疮的效果,在2005年-2007年间,将360名疥疮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3%的甲硝唑软膏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皮肤科自制的10%硫磺乳膏进行治疗,使用方法为洗澡后,将药物擦颈下全身皮肤,早晚各1次,3天为一个疗程,每次用药15克左右,擦药期间不洗澡更衣,以操持药效。更换的衣物、卧具煮沸灭虫。家庭中或集体宿舍中的患者药同时治疗。疗效显示,两个疗程的治愈率为3%甲硝唑软膏为%,10%硫磺乳膏为%。[2]使用甲硝唑软膏可自制,也可购买从药店购买。但最近几年,生产厂家较少。医院自制较多。B :硫磺乳膏。硫磺软膏是传统治疗疥疮的药物,价格便宜,效果也较好,但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方法为病人隔离,每天用四管硫磺乳膏涂抹自颈部以下皮肤,连续三天为一个疗程,用药三天后更换衣物被褥,衣物被褥进行开水煮沸消毒,继续第二个疗程,如未愈,继续第三个疗程。河南濮阳市红十字医院皮肤科乔样恩等人,发表在《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1期上的研究论文《疥疮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中报告,使用3%甲硝唑软膏和20%硫磺乳膏治疗180名疥疮患者,三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治愈134例,第二疗程治愈32例,三个疗程以上治愈14例,研究显示,疗程越长,治愈率越高。[3]硫磺软膏或硫软膏中硫磺或硫的含量,也影响疗效。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高云霞等人,在《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2005年第八卷第2期的研究论文《改变硫磺软膏浓度对治疗疥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中报告,10%浓度的硫磺乳膏,治疗疥疮的临床有效率仅为59%,而30%浓度的硫磺乳膏,有效率达到100%,治愈率95%,该研究使用硫磺乳膏为自制,方法为升华硫300克研细,加700克已熔化的凡士林,搅拌均匀即得。[4]近年来,也有研究报告显示,短时间使用硫磺软膏的治愈率不高。汕头市皮肤医院林爱斌等人,在发表在《广东医学》2005年15卷第3期中的研究论文《硫磺软皂洗剂联合20%硫磺霜治疗疥疮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报告:使用硫磺霜5天的治愈率仅为%,因此有必要延长使用时间。[5]C:克罗米通乳膏。治疗方法同上,三个疗程的治愈率在80%以上。D:林旦乳膏。效果也较好。但需注意的是,林旦乳膏主要成分是丙体666,是剧毒农药666的异构体,对人体神经系统危害极大。因此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使用,老人,婴幼儿以及孕妇严禁使用。国外有报道,有儿童使用林旦软膏后死亡。(5)常用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疥疮,历史悠久,疗效显著。A:山西省浑源县人民医院侯明胜,在《中国民间疗法》2009年7月第17卷第7期发表得论文《中药水煎外洗治疗疥疮180例》中报告,使用中药水煮外洗,疗效很高。方法:基本方: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擦药期间,不洗澡,不更换衣物。疗程结束,更换衣物和被褥,进行高温煮沸消毒。未愈,进行重复治疗。一般一两个疗程痊愈。治疗期间,注意隔离和消毒。治愈率为98%,有效率为100%。[6]B:河南省商城县余集镇中心医院余春洋等人,在《中医外治杂志》2007年10月第16卷第5期发表研究论文《中药外洗治疗疥疮3258例》中报告,将川花椒、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土茯苓水煎3次,混合后放入升华硫和炉甘石,得药液5000毫升,待温后,坐浴,每次15分钟,一天一剂,五剂一个疗程,未愈或复发继续用上方治疗,治疗效果痊愈3011例,治愈率%,显效247例,显效率%。[7](6) 口服药治疗疥疮近年来,随着新的驱虫药物出现,同时医生也开始探索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疥疮。A:启东市中医院陈威等人,在《皮肤病与性病》2003年第1期中发表研究论文《试用口服阿苯达唑治疗疥疮72例》中报告:使用阿苯达唑片治疗72例疥疮患者,并与10%硫磺软膏治疗63例疥疮患者做对照研究,方法为:阿苯达唑每日口服一次,每次400好克,连服五天为一个疗程,停药后一周复诊,如未愈再服一个疗程。硫磺软膏治疗组,每日自颈部至足全身遍涂,早晚各一次,连用3天,停药后一周复诊,如未愈再用1疗程。两组均煮沸衣物消毒。两个疗程显示:阿苯达唑组痊愈率为%,有效率%,硫磺软膏组痊愈率%,有效率%。因此,阿苯达唑对疥疮有一定疗效。[8]辽宁省建平县皮肤病医院明清平等人,在《中国保健》2009年第2期中发表研究论文《口服阿苯口服阿苯达唑联合外用硫软膏治疗疥疮58例疗效观察》中报告:将疥疮患者116例随机份成两组,A组每天口服阿苯达唑400毫克,每日一次,连服5天为一个疗程,同时每晚用10%硫软膏涂遍全身,每次四支,每晚一次,连涂五天。B组单独用10%硫软膏,用法同上。两组均每日对衣物被褥进行煮沸消毒,一个疗程A组痊愈53例,治愈率%,B组痊愈37例,痊愈率%,未愈患者继续使用,直至痊愈。结果显示,口服阿苯达唑联合外用硫软膏,效果显著。B 口服伊维菌素。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皮肤科冯柏秋,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第7期发表的研究论文《口服伊维菌素治疗疥疮42例疗效观察》中报告:42例患者口服伊维菌素150μg~200μg/kg体重,隔3日服药1次,共服2次,服药2周或4周判定疗效。结果2周痊愈28例(66.7%),4周痊愈14例,疗效显著。(但我国仅有一个厂家生产人用伊维菌素,现在已停产。)C:在1978年02期《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报告,国外皮肤病医生使用噻苯达唑溶液治疗疥疮,涂抹皮肤,连用5天,治愈率为80%,剩余8例也有效,继续治疗,也全部治愈。总的来说,疥疮是一种容易治疗的寄生虫皮肤病。有少数人效果不佳,跟以下原因有关1 未遵医嘱,没有全身涂药。疥虫爬行迅速,只在患处涂药,无法阻止它爬行到其他身体部位凿洞。2 未隔离。隔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单独一人居住,有些人担心耽误学习和工作,经常外出和与他人接触,造成交叉重复感染。3 未进行煮沸消毒。疥虫生命力较强,普通方法无法杀灭贴身衣物和床单被褥、毛巾、浴巾上的疥虫,而很多人心疼衣物,或者怕麻烦,只进行普通洗涤和晾晒,所以造成重复感染。4 在治疗期间或痊愈后,又跟疥疮患者接触,造成重复感染。5 与他人同居一房间、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宿舍,他人未进行预防性治疗和消毒,以致于重复交叉感染。6用药时间过短,虽然有一定患者用药3-4天即可痊愈,但很多患者需要连续用药更长时间才可治愈。7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方式才能治愈,比如口服药物,加上外用中药洗浴,然后再涂抹甲硝唑或者硫磺软膏。

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2020

能。柠檬水最好还是白天喝,因为柠檬水中有的有机酸会腐蚀牙齿表面损害牙釉质,如果晚上饮用柠檬水又没有及时清理牙齿,容易导致龋齿,柠檬水可以起到振奋精神,消除倦怠感的作用,白天工作时喝,能缓解疲劳。而且,早上空腹喝柠檬蜂蜜水有利于排毒素,使人体一整天都有精神和亮白皮肤的作用,长期坚持喝还有瘦身的作用。另外,早上空腹喝柠檬水还有治疗便秘的作用。

Hello,大家好呀,本期我们介绍一篇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于2021年6月17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题目为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IF: 。本研究通过使用单细胞RNA-seq,探索纤维化皮肤病范例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结果表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可分为4个亚群:分泌-乳头状、分泌-网状、间充质和促炎性。有趣的是,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著增加。这些发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皮肤纤维化发病机制,并为纤维化疾病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单细胞RNA-seq揭示人纤维化皮肤病中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和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 研究背景 纤维化时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过度蓄积为特征,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纤维化可累及任何器官,导致进行性组织瘢痕和器官功能障碍。纤维化性皮肤病涉及真皮中ECM成分的积聚,包括硬皮病、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纤维化皮肤病的全球影响显著,影响全球数百万人。迄今为止,纤维化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 许多导致纤维化的细胞类型,如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已被确定。成纤维细胞是皮肤纤维化过程中的中心细胞类型,可导致ECM积聚和炎症。纤维化疾病中的成纤维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潜能、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以及ECM沉积增加,从而导致纤维化发病。这些作用主要由成纤维生长因子驱动,如TGFβ、FGF、PDGF、VEGF和POSTN。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成纤维细胞是梭形细胞群中的一种,然而,新出现的证据表明成纤维细胞实际上是形态和功能异质性的细胞群。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探索稳态和病理下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scRNA-seq提示成纤维细胞在正常人真皮中可分为多个亚群。 scRNA-seq也被用于研究一些纤维化疾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如肺纤维化、系统性硬化症和Dupuytren病。然而,据我们所知,关于scRNA-seq应用于探索纤维化皮肤病中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的研究仍然缺失。在本研究中对纤维化皮肤病的范例瘢痕疙瘩中进行了scRNA-seq分析,探索纤维化疾病中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研究方法Sample: 共3例患者中采集瘢痕疙瘩组织; 建库方式:Chromium Single Cell 3′ Library & Gel Bead Kit v2 (PN-120237), Chromium Single Cell 3′ Chip kit v2 (PN-120236), Chromium i7 Multiplex Kit (PN-120262); 比对:human genome (hg38) 细胞过滤:filtered by removing cells with high and low (>6000 and <200) UMI-counts; 基因富集分析:clusterProfiler ; 转录调控因子分析:ARACNe; 细胞间的交互分析:CellPhoneDB ; 伪时序分析:destiny R package 结果 结果(一): 如图1所示,单细胞RNA-seq揭示正常瘢痕和纤维化皮肤病真皮组织的细胞异质性;作者鉴定出了5个成纤维细胞簇(C2、C4、C8、C14、C15)和3个内皮细胞簇(C1、C6、C7),并对不同类型组织的细胞比例进行统计。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观察到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比例增加,这与瘢痕疙瘩表现出血管生成增加的报告一致。与正常瘢痕组织相比,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过度扩增所致。在比较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的基因变化时,作者发现成纤维细胞的差异最大(图1g),表明成纤维细胞在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结果(二): 真皮纤维化皮肤病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在对所有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重新聚类,并分成13个细胞亚型sC1至sC13(图2a)。图2b,c显示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亚群的细胞比例。从结果可以看出,与正常瘢痕样本相比,瘢痕疙瘩样本中sC4的比例持续增加(图2b,c)。 在细胞亚群中,sC2、sC3和sC9是促炎性成纤维细胞,sC6和sC7是分泌-乳头状成纤维细胞,sC1和sC4是间充质成纤维细胞,sC5是分泌-网状成纤维细胞。特定胶原的表达与特定成纤维细胞功能相关。因此,作者还分析了4种成纤维细胞亚群的胶原表达水平。分析显示,胶原相关基因COL11A1在sC1和sC4成纤维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表明在该细胞亚群中具有更多的间充质成分。 然后,作者比较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之间四个成纤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分泌-乳头状、分泌-网状和促炎亚群的比例降低,而间充质亚群增加(图2f)。瘢痕疙瘩中间充质亚群的增加提示该亚群可能对瘢痕疙瘩发生非常重要。 接下来,研究者比较瘢痕疙瘩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瘢痕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发现确定了骨骼系统发育、骨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COL11A1、COMP和POSTN,在瘢痕疙瘩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加。提示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比例不仅增加,而且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同一性也发生了变化。结果(三):真皮纤维化皮肤病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在研究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中研究人员发现,骨骼系统发育、骨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POSTN和COL11A1在间充质亚群中富集(图3a)。热图表明间充质亚群和其他亚群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图3b)。间充质亚群中增加的基因包括一些分泌蛋白,如POSTN、COMP、COL11A1、COL12A1和COL5A2(图3c和补充数据2)。我们还发现,间充质亚群中的一些膜蛋白,如SDC1、ADAM12和CD266(由TNFRSF12A编码)增加,而CD9减少(图3c)。GO和GSEA分析表明,间充质亚群中上调的基因与胶原组织过程、伤口愈合、骨骼系统发育、成骨细胞分化等相关。 在转录调控分析中,作者发现一些成骨、软骨形成、韧带和肌腱分化相关的TF,如SCX、CREB3L1和RUNX2,在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中富集,与其间充质特征一致。结果(四): 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中的潜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分析;为了确定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亚群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细胞-细胞通讯景观,使用cellphondb 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了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在正常瘢痕中,分泌网状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丰富(图4a),但在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丰富(图4b),表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还发现在瘢痕疙瘩中NOTCH信号传导显著增加,如JAG1-NOTCH1(图4c,右图)。瘢痕疙瘩中与FGF2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的纤维化抑制显著降低,这与之前的报告一致。结果(五): sC4成纤维细胞的分化程度可能低于sC1成纤维细胞。为了进一步探索瘢痕疙瘩中间充质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关系,作者对sC1和sC4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伪时序分析。提示sC4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可能低于sC1成纤维细胞。有趣的是,与正常瘢痕相比,瘢痕疙瘩中sC4成纤维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最后,作者在硬皮病公共数据中验证以上结论,证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增加可能是纤维化皮肤病的普遍机制。 参考文献: Deng, CC., Hu, YF., Zhu, DH.  et al.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 Nat Commun 12, 3709 (2021).

可以美容养颜的。柠檬水白天喝或者是晚上喝,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每天早上起床后空腹喝柠檬水能够治疗便秘,美容养颜,如果有胃病或者是经常胃不舒服,最好不要空腹喝,因为柠檬中的酸味会刺激胃,导致反酸和恶心。晚上喝柠檬能够滋养皮肤健康,产后还能够预防便秘,最好在吃完晚饭后两个小时以后再喝,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饮用。

喝柠檬水能美容吗?白天喝好还是晚上喝好?

很多人喜欢柠檬水,认为柠檬水对健康有很多好处。柠檬水富含维生素C和各种矿物质,对美白和皮肤都有好处。但是,网上有很多“有趣”的说法。事实和谣言并存。本文介绍了柠檬水与健康的关系,看看什么是有效的,什么只是谣言。

柠檬水白天不能喝?

柠檬水只能晚上喝,白天喝了很容易被太阳晒黑。这种说法在网上很流行。我简单搜了一下,很多专业人士真的很赞同。

柠檬水之所以被认为容易晒黑,很可能与它所含的维生素C没有关系,否则,传言应该是你不能在白天吃混有水的橙子、猕猴桃或VC泡腾片……之所以认为柠檬水不适合在白天饮用,是因为它所含的“感光物质”,主要是香豆素。

香豆素有芳香气味,有三种结构: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香豆素存在于柑橘类植物中(橙油、柠檬油、柚子、佛手柑等)。),大部分是呋喃香豆素。香豆素有光敏性,使皮肤变黑,严重损伤皮肤。

以下是香豆素(补骨脂素)影响皮肤黑化的多种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增加黑色素合成,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增加黑素细胞密度,促进黑素细胞生长,保护黑素细胞不被去除...

香豆素接触皮肤,容易引起皮肤变黑,甚至皮肤中毒。柠檬油是柠檬的提取物,已经广泛用于化妆品中,但由于其副作用,在许多国家被禁止。近年来,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芳香疗法按摩,因为它含有香豆素,它具有光敏性和黑素生成的特点。2001年,一项案例研究描述了两名患者接受了香薰油按摩,然后暴露在紫外线下。48 ~ 72小时后出现大疱性光毒性皮肤反应,即皮肤上出现“大疱性皮肤”。研究人员认为,按摩后暴露在含有这种柑橘精油的紫外线下会导致健康危机[2]。

不仅柑橘精油的香豆素对皮肤造成问题,含有香豆素的柑橘汁或蔬菜直接接触皮肤,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也会造成问题。国外有所谓的玛格丽塔烧伤“Margarita Burn”,但官方应称之为“植物性皮炎”。玛格丽特是一种鸡尾酒,里面用的是酸橙,酸橙中含有的香豆素是柠檬的几倍。夏天玛格丽特加鲜榨酸橙汁时,会不经意间让手占据酸橙汁,然后暴露在紫外线下几个小时后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灼伤。暴露在石灰或其他柑橘和蔬菜(如芹菜)中后,紫外线灼伤或晒伤的情况很多。

柑橘精油和果汁直接接触皮肤时,很容易导致晒伤或晒伤。喝柠檬水也会导致晒伤吗?2017年,研究分析了各种柑橘类水果和果汁的香豆素浓度。除了浓缩柠檬汁,柠檬本身浓度不高,329ng/g,是酸橙的三分之一,柚子的不到2%。基于约50克柠檬,它含有约16,500毫克或微克香豆素。

除柑橘外,芹菜(252ng/g)、欧芹(23214ng/g)、胡萝卜(68ng/g)、欧芹(334ng/g)、香菜(258ng/g)等蔬菜都含有较多的香豆素。

在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办公室199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7]对四名受试者进行了测试,并食用了含有香豆素的芹菜。受试者分别吃300克芹菜根,其中含有约毫克香豆素,然后用紫外光照射,皮肤完全没有光毒性反应,但其中只有一人在10毫克香豆素的水平上发生皮肤变黑反应。这样大概需要600个柠檬才有机会晒黑。

在2010年德国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8]对柑橘类饮料和蔬菜的日常饮用进行了测试,得出饮食中的香豆素达不到光毒性的结论。据报道,饮食中香豆素的光毒性应达到45毫克,但直接皮肤接触的风险会更大。

美国布朗大学在过去五年发表了两项流行病学研究,2015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23]分析了10多万人的数据,发现吃柑橘类水果多的人患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概率更高,但高多少?如果25年每天吃个橘子,基底细胞瘤和鳞状细胞癌分别增加16%和21%。2020年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24]分析了约12万人27年的数据,发现呋喃香豆素类与鳞状细胞癌无关,与基底细胞瘤呈正相关,风险增加16%。这些都是相关研究,大家参考一下。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试验发现喝柠檬汁或柠檬水容易导致晒伤或增加皮肤癌的风险。所以从研究证据来看,直接接触柑橘汁很容易造成晒伤,但喝柠檬汁并没有发现同样的效果。

柠檬水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柠檬汁的pH值在2到3左右,是酸性物质,而柠檬水是碱性饮食,可以增加尿液的碱度,也就是降低饮食中的酸负荷(或者DAL)。

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与食物本身的pH值无关。这要看胃里消化代谢后的“产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以前有所谓的灰分分析(Ash Analysis),测试食物的酸负荷,根据食物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灰分和溶液溶于水的酸碱性来划分。这种方法非常不准确,基本上不再用于食物酸负荷的研究。目前评价食物酸负荷的标准是“潜在肾酸负荷”(PRAL),即跟踪食物中的各种矿物质,如钾、镁、钙、磷、蛋白质等,并计算食物代谢后到达肾脏时的pH值。蛋白质中的食物一般是酸性的,而水果和蔬菜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所以呈碱性。柠檬汁含矿物质较多,所以PRAL值在左右,属于碱性食品。

饮食改变尿液pH,对血液pH无明显影响。人体血液的pH值在肾脏内调节,严格控制在之间。要影响血液的pH值,需要吃8公斤橘子才能使血液的pH值提高。因此,饮食对血液pH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研究发现,增加碱性食物与改善各种健康问题有关。2019年的一篇文献综述发现,增加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骨骼健康有关。但研究也指出,碱性饮食的组合与专为改善高血压而设计的DASH饮食非常相似,即碱性饮食与健康的相关性不一定。

从研究证据来看,没有临床研究证明潜在肾酸负荷PRAL可以直接影响健康,而柠檬水只是众多碱性食物中的一种,其碱性等级不高,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通过碱性作用影响健康。

柠檬水抗衰老?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饮用含有柠檬多酚抗氧化剂的水,不仅能抗衰老,还能延年益寿。2019年日本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柠檬中含有的多酚抗氧化剂柠檬多酚可以抗衰老。在这项研究中,小鼠被分为两组。一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饮用含柠檬多酚的水,另一组饮用普通水。发现饮用柠檬水的小鼠平均寿命延长3周,相当于小鼠寿命的4%,饮用柠檬水的小鼠延缓衰老时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柠檬多酚可能改变小鼠肠道菌群,产生抗衰老作用。

在另一个动物实验中,发现在紫外线照射后,与不喝柠檬水的小鼠相比,喝柠檬水的小鼠皮肤的皱纹、厚度和老化减少,而皮肤的胶原蛋白增加。结果发现,饮用柠檬水的小鼠细胞中各种抗氧化酶、GPx、SOD和CAT的活性增加。人们认为喝柠檬水可能有助于防止氧化应激引起的皮肤过早老化。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类临床发现柠檬水有助于改善衰老。但是,多摄入维生素C与减少皮肤皱纹有关。一项基于2008年英国4025名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更多的维生素C与面部皱纹和皮肤干燥呈反比。

外用维生素C可以改善皮肤老化。[16]2003年在法国进行的一项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接受了含5%维生素C的软膏治疗。6个月后,皮肤科医生和受试者自行评分,使用维生素C的受试者皮肤明显改善,皱纹减少,皮肤弹性增加。研究结论是含5%维生素C的软膏能有效改善紫外线引起的皮肤老化。在1999年的另一项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中,还发现使用含有维生素C的外用洗剂有助于皮肤抗衰老。这一次,受试者一面使用含有维生素C的外用洗剂,另一面使用安慰剂。发现维生素C洗剂能显著改善3个月后的皮肤老化。

因此,动物实验发现喝柠檬水有助于抗衰老,但在人类临床上没有发现类似的发现。一定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皮肤衰老,但一个柠檬只含有30毫克左右的维生素C,如果想补充维生素C,吃一个大橘子(100毫克)或者直接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可能更有效。

柠檬水可以改善其他健康问题

柠檬水改善肾结石——研究论文指出,柠檬水可以显著降低肾结石的风险。柠檬可以预防肾结石。除了柠檬利尿增加尿液排泄外,钾和柠檬酸都有帮助。柠檬酸可以和尿中的钙结合,降低尿酸中的钙饱和度,柠檬酸可以和草酸钙结合,防止结晶结石。有一项临床研究。12例低钙肾结石柠檬酸盐排泄患者,连续6天每天饮用约113克混合2升水(几乎4个柠檬)的柠檬汁。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平均柠檬酸盐排泄量增加了69%。其中,7例(58%)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柠檬酸盐排泄。本研究的结论是柠檬水可以作为治疗柠檬酸盐排泄量低的草酸钙肾结石的辅助手段。然而,一些学者不同意柠檬水可以预防或治疗肾结石。但柠檬水可能会增加肾结石患者的用水量,增加用水量可能会降低肾结石的风险。

柠檬汁有助于降低尿酸——2015年的一项试点临床研究,将75名受试者分为痛风组、高尿酸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连续6周每天喝2升鲜榨果汁和2个柠檬。结果,所有受试者的血清尿酸均下降,痛风组平均下降毫克/分升,高尿酸组平均下降毫克/分升,健康对照组平均下降毫克/分升。从实验结果来看,柠檬水不仅降低了尿酸,而且通过增加尿液的pH值,降低了肾结石患尿酸和痛风的风险。2017年,中国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得出结论,柠檬水有助于降低小鼠尿酸和小规模临床试验。

总结

从研究证据来看,我们确实需要注意不要让你的皮肤直接接触柠檬汁和柠檬精油后暴露在阳光下,但是喝了柠檬水后,晒太阳并不会让你更容易晒黑。

柠檬含有维生素C、柠檬多酚等有益物质,有助于改善健康,包括降低尿酸,并可能降低肾结石的风险。然而,关于柠檬水抗衰老和改善其他健康问题的作用的人类临床研究证据并不多。

也许柠檬水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在于替代含糖饮料,尤其是在夏天,这可能会让我们喝更多的水,喝更多的水对我们的健康有所帮助。

犬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一、狗狗皮肤病的类型

1、真菌性皮肤病

狗狗感染了真菌性的皮肤病一般会出现呈环形的脱毛情况,皮肤表面可伴有鳞屑或疮痂,初期表现为局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发展到全身。治疗狗狗的真菌性皮肤病,可以使用真菌的洗剂或喷剂,如果狗狗皮肤有破损或者出现脓包,说明此时的真菌感染混杂着细菌感染,需要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同时使用。

2、螨虫皮肤病

螨虫性的皮肤病一般包括疥螨和蠕形螨。患有疥螨的狗狗主要表现为肚皮、下腹出现红红的绿豆大小的丘疹,狗狗会瘙痒难耐,不停地抓咬和磨蹭身体,出现大量脱毛。

患有蠕形螨的狗狗,一般发于狗狗的眼周和口鼻,主要造成犬类头面部皮肤的红肿脱毛和皮肤增厚,但无明显瘙痒。

3、细菌性皮肤

细菌是最常见的环境微生物,通常说伤口化脓了,发炎了一般就指感染了细菌,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有红疹,红斑,脓包,有黄色脓性疱疹,黑色硬皮,体臭。细菌可单独感染皮肤,也可在原疾病基础上继发各种皮肤病。一般用抗菌药就可以了,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去细菌的沐浴露。

二、如何照顾犬皮肤病?

1、将狗狗患处的毛发剪短或剃光:在狗狗皮肤患处局部使用喷剂和擦剂,或进行全身药浴治疗,一般情况下,要使药物能够渗透皮肤,把患处的毛剪短或剃光是非常必要的。

2、给狗狗戴上伊丽莎圈:狗狗会抓伤或咬伤患处,但抓伤或咬伤会加重皮肤病的症状,因此要对狗狗加以限制。

3、补充维生素或卵磷脂:维生素B和卵磷脂对皮肤修复有很好的作用,足量的补充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代谢,使狗狗皮肤病尽快治愈。

宠物医生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狗狗皮肤病的文章,可以点击《狗狗皮肤病怎么处置》了解。

如何饲养:当小狗住进你的居所时,是要经过一段“适应期”,在这期间,你不适宜替它洗澡,因为它刚刚离开它所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居住,难免会不习惯(你可以选择干洗),所以,你需要给它更多耐心和爱心。它会在很短的时间接受你并且依赖你。当你多一个家庭成员时,你需要做好食住的预先准备:给它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小狗需要有一个安静及安全的地方供它休息——狗窝;营养充足而均衡的狗粮——身为小狗的主人,你有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提供给它恰当的营养。除了定期打预防针是必需之外,恰当地供应营养亦能增加小狗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更能促进它的健康和生长,而且对于它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从购买小狗的地方尽量获取多点喂饲小狗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习惯,从而让你得心应手。给小狗专用的碗需要比较稳定及不易倒翻;小狗需要充足的新鲜清水,提供它必须的水份并放在固定的地方;每天还需为你的小狗梳理(最基本要有一把梳、酸碱度适中的洗毛液及指甲钳)——梳毛不但是为了“漂亮”,更为了健康,不但能促进它们血液循环、披毛更丰厚、还有清洁作用,在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毛底脏东西一并扫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因脏东西长时间粘连而引起的皮肤病问题。洗澡则不需次数太多,要视乎天气已订:夏天比较热,一个月平均2-3次已足够,冬天或天气较凉时,一个月平均1-2次已足够,天气潮湿时需经常帮小狗干洗,保持身体干爽,避免因潮湿引起的皮肤问题;指甲则需1周修剪一次,(如经常在水泥地上活动的,可不需修剪)。小狗离不开玩具,这是天性好玩,也是它生活中必要的,小狗需要安全的东西供它咬咬,尤其在出牙期间;成年狗也会咬嚼,这可帮助清除牙石及保持牙肉的健康。爱犬的健康护理——是简单而又重要的,又是很多狗主易疏忽大意的。通常交配前小狗的父母需注射六联的预防针,确定有了免疫抗体后需做杜虫措施,此繁殖出的小狗就有足2个月的免疫抗体,足2个月时打第一针六联的预防针,后每月打一针,连续3个月总共3针后隔3个月再打第4针,再隔6个月打第5针,最后每隔1年打一针;如不确定小狗的父母交配前是否有做此基本的措施,此繁殖出的小狗需在出生后第45天打第一针2联的预防针,隔15天打第二针六联的预防针,后隔月打一针,连续3个月总数4针,以后跟上述一样。杜虫——小狗需经常杜,第一次由出生至3个月时需每2周杜一次;3个月至1岁期间每2个月杜一次;1岁以上则每3-4个月杜一次。服食杜虫药后,大约8小时后再让爱犬正常进食,其间需有充足的清水提供给爱犬。

犬猫皮肤病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明确犬猫的皮肤病的疾病类型是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与国外犬猫真菌病的研究和国内人医真菌皮肤病的研究相比,国内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治疗的针对性不强,加强对犬猫皮肤真菌病及药敏试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湿疹皮肤病论文参考文献

郭治烟许非尘陈解放 《国医学研究》2009年11月号我们于2009年5月~7月应用海龙膏(深海蛇油配伍精炼中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并对其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人共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个月~75岁,平均±岁;慢性湿疹8例,亚急性湿疹3例,接触性皮炎7例,神经性皮炎7例,异位性皮炎2例,尿布皮炎2例,脂溢性皮炎1例;病程2天~20年。2方法病人选择入选标准:任何年龄的男女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患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不入选标准:皮损广泛且合并严重内脏疾病患者,1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抗生素、抗真菌药或皮质类固醇治疗者,1周内使用过局部抗生素、抗真菌药或皮质类固醇治疗者,不同意参加本实验者。用药方法每日早晚各1次外用,薄涂于患处,轻揉片刻。疗程2~3周,最长不超过4周。随访观察对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等项指标分别于初诊当日、开始用药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进行认真记录。不满21天时已愈者注明日期。观察指标自觉症状:瘙痒;体征: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浸润或苔藓化、角化脱屑等。评分标准各指标在每次评估时均按四级评分法进行,即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疗效评价治愈:积分值减少>95%;显效:积分值减少61%~95%;有效:积分值减少20%~60%;无效:积分值减少<20%。耐受性在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及观察者评价分3级:好、一般和差。副作用记录有或无,若有,则记录发生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转归。3结果起效时间1~7d,平均±;治愈时间1~4周,平均±周。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治愈4例,显效8例,好转18例;治疗2周后治愈13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治疗3周后治愈8例,显效5例,好转0例。即3周后共治愈25例(),显效5例()。所有病例疗程结束时未出现不良反应。4讨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数与变态反应有关,其中感染性湿疹的发生可能与寄生于皮肤局部的微生物产生的慢性刺激有关。同时由于慢性炎症影响了皮肤的生理屏障,故慢性湿疹往往伴有感染。因此,皮炎湿疹的治疗,除选用抗炎、抗过敏的药物外,最好同时应用抗感染药物,且最好是一种高效、广谱的中药膏,能够预防和控制真菌和细菌感染,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海龙膏主要成分是深海精炼蛇油和77味精炼中药经炼制配伍而成。深海蛇油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止痒的作用。剩余77味中药配伍清凉拔毒,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干扰细胞膜的合成和破坏细胞膜系统,使其通透性增加,最后整个细胞溶解。对表皮癣菌、酵母菌和霉菌等真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细菌等都有抗菌作用。因此,海龙膏同时具有抗炎、抗真菌、抗细菌三重作用,且深海蛇油与77味精炼拔毒焕肤的中药配伍不仅不减弱各自的药效,而且互有协同作用。在我们治疗的30例病人中,治愈率高,第1周,第2周为,第3周为;并且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局部副作用,耐受性和安全性好。但因治疗例数尚少,且未设一定病例作为对照,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郭治烟(大连市国医馆皮肤科)许非尘(沈阳军区中医院皮肤科)陈解放(大连市国医馆皮肤科)参考文献[1]杨亮等(主编):现代中医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128[2]李建丽等:外用抗炎中药膏霜——海龙膏中医皮肤科杂志 2007;28(3):189

在平常的时候由于一些外界的因素或者之后或者是化妆品过敏,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湿疹更加的严重,或者是出现了肠道寄生虫病,或者是由于某些食物引起的过敏,比如说你下鸡蛋等等就会导致湿疹,一旦出现湿疹,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治疗。对于湿疹的急性期间可以用炉甘石洗剂,如果已经出现了湿疹皮肤溃烂,并且已经有脓液渗出的话,可以用苯酚溶液湿敷治疗,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对于急性期经方有比较严重的话,可以服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服用维生素c,补充钙剂来缓解症状。

到药店买盒敏迪大约元,吃一粒,外抹点芦荟胶消炎杀菌止痒排毒,避免瘙痒时抓挠留下痕迹,效果还是不错,本人在使用,家里备几支芦荟胶,感觉皮肤不适就给他抹上,

湿疹和自身是体质有关系的,也是过敏性疾病的。建议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涂抹肤乐霜和艾乐松软膏症状会改善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