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泄泻病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泄泻病毕业论文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幼科全书·泄泻》:“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可一例混施。”《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泄泻门》:“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内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儿科泄泻论文

【概述】泄泻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病证,以大便稀薄或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产生。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居多。轻者泄泻预后良好,治疗及时常很快痊愈。迁延日久,可以形成疳积。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脾胃的失调,脾胃主运化,脾健则水湿自去,无湿则不成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清浊不分,而成泻泄。久泻后可由脾伤及肾,肾阳虚可出现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冷,完谷不化等脾肾阳虚证候。脾虚,可以导致肝木犯脾,从而出现情绪不宁,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肝气横逆,胃火通降等证。【治疗】治法则应重点把握“无湿不成泻”的基本规律。治法为“风盛兼以解表,寒盛兼以温中,滑脱宜涩,虚宜补益,有积消导,湿须淡渗,陷必升举”。1.伤食泻证【症状】大便稀溏,杂有残渣和乳块,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部作胀,嗳气纳呆,常伴恶心呕吐,乳幼儿的腹痛信号为便前啼哭或在睡中惊醒,苔多白腻或垢腻。【方一】保和丸【来源】《丹溪心法》【组成】神曲60克,山楂180克,茯苓90克,半夏90克,陈皮30克,连翘30克,莱菔子30克。【功效】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其中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并行瘀;神曲善消陈腐酒食之积且健脾;莱菔子善消谷面之积而豁痰下气,三药相须为用;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按语】伴有表寒,流清涕,唇舌淡红,苔白者,去连翘,加紫苏、生姜;食滞化热,唇舌偏红,苔黄者,加黄连、竹茹;大便秘结,呕吐频繁,里实之证明显者,加大黄、枳实。2.湿热泻证【症状】泄利如注,粪色深黄,臭味异常,便次多,有日行十余次至十次者,小便短少,食欲不振,常伴有呕吐恶心,精神烦躁或萎倦,口渴不多饮,苔多白腻或黄腻,最易引起失火和伤神阴、伤阳兼证。热重于湿者,选用葛根芩连汤;湿重于热者,选用藿香正气散。【方一】葛根芩连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葛根15克,黄芩9克,黄连9克,炙甘草6克。【功效】清热利湿。【用法】水煎服,葛根先煎,每日一剂。【方解】方中重用葛根解表且止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利;炙甘草和中并调和诸药。【按语】腹痛者,加白芍柔肝止痛;兼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行气除后重;下利脓血者,加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方二】藿香正气散【来源】《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藿香90克,白芷30克,紫苏30克,大腹皮30克,茯苓30克,陈皮60克,厚朴60克,半夏曲60克,白术60克,桔梗60克,炙甘草75克,生姜、大枣(后二药煎加)【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法】前一味研末为散,每次6~9克,用生姜9克,大枣3枚水煎送服。若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解】方中重用藿香,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辟秽止呕,善治吐泻;半夏曲、厚朴燥湿降逆,行气消胀;紫苏、白芷解表散寒;陈皮、大腹皮理气化湿;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桔梗宣肺利膈;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诸药。【按语】此证必须严格区分湿热之偏盛,若热重于湿者,治宜苦寒清肠,佐以分利湿邪;湿重于热者,治宜芳香利湿,重在分利水湿。烦躁作呕者,酌用红灵丹、玉枢丹;伴有高热,烦躁引饮,舌红,苔老黄者,加生石膏、寒水石;胸闷泛恶,嗳气不畅者,加郁金、半夏,也可用辟瘟丹或多次给服纯阳正气丸,辟秽和中;兼暑秽郁表,身热无汗者,加香薷、大豆黄卷、薄荷。3.脾虚泻证【症状】病程较长,常有反复腹泻发作史。大便多溏薄,食后即泻,多吃多泻,若进不消化或生冷油腻食物,则泻次明显增多,常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睡时出汗及露睛,或泻下色青,腹痛多啼,睡中惊叫等症,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方一】七味白术散【来源】《小儿药证直决》【组成】人参8.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藿香叶15克,葛根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功效】健脾止泻。【用法】上药为末,每次9克,水煎。【方解】方中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白茯苓健脾渗湿;木香、藿香芳香行气化湿;葛根升阳止泻,并能升津止渴;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按语】纳差者,加麦芽、谷芽;渴甚者,重用葛根,加山药【方二】益黄散【来源】《小儿药证直决》【组成】陈皮30克,丁香6克,炮诃子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15克。【功效】温中理气,健脾止泻。【用法】上药为末,三岁儿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时服。【方解】丁香温中降逆,散寒之痛;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陈皮理气健脾;青皮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炙甘草调和诸药。【按语】此病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所以有“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之说。脾虚肝旺,惊泻者,治以平肝补脾,镇惊安神。泄泻反复发作,大便色淡黄,或伴有腹痛者,加炮姜;脾虚久泻者,加白芍、炙甘草;久泻脱肛,中气下陷者,加黄芪、升麻;脾虚及肾,肾阳亏虚者,加煨益智、补骨脂或加减四神丸。

诊断:1.小儿慢性腹泻伴脱水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3.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碱中毒?4.发热待查治疗方案: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24小时内补液,1:10kg每天生理需要量为10*100ml/kg=1000ml2:补充累计损失量1)该患儿体重应为(9+9)/2=9kg,患儿10kg无明显脱水,可以按轻度脱水治疗。2)先扩容,2:1液200ml(20ml/kg),30-60min内输入;3)800ml(80ml/kg)2:3:1液8-12h输入;4)续补100ml-400ml(10-40ml/kg)2:3:1液余下时间内补充.3:总补液量已达1100-1400ml,见尿补钾或是在补液6h后在补,可以酌情加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每次1-2ml/kg).至此,24h补液完成。

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失,阴津受劫,液亏气虚,肌肤失养,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唇红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胃阴伤,无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饮。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之湿热。

中医泄泻病病机分析论文

腹泻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一般来说,腹泻最常见的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吃坏了肚子,二是感染风寒。这两种类型腹泻来得快,但去的也快,往往在服用止泻药物后都能得到好装。

但有些人的腹泻却并非如此,只要稍微吃一些寒凉辛辣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甚至是情绪变化,也会导致腹泻发生, 那这这些情况又是怎么回事?又应该如何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腹泻主要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以及细菌感染所致, 而中医不同,关于腹泻,我国古代医书中便有诸多阐述。 《黄帝内经》有关泄泻病因病机理论基础中,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因素。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杂病谟》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虽然泄泻的具体病机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但各种病因所致脾胃虚弱是泄泻发生的主要病机,且多涉及肝、肾。

究其当今久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与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起居无常等都直接或间接引起脾胃受损,损及不同的脏腑所致。 因此乐启生中医团队在临床治疗中,总结久泻的病机特点主要有3个: 以脾虚和湿盛为主;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与他脏并病又以肝气乘脾、肾阳虚衰证多见。只有认清久泻的病因病机,用药才得心应手。

1、肝气乘脾证

肝、脾两脏关系密切,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中,肝属木,脾属土,木乘土指情志不畅,肝气旺之时,肝木易克脾土。 在病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肝主疏泄,脾的运化升清有赖肝之疏泄,肝病故可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而出现泄泻之症。 该证主要表现为:久泻,且兼有腹痛、气滞、口苦、反酸、胸胁痛等症状,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泻后腹痛会得到缓解。

该证治疗以疏肝健脾之法,常佐以祛风药治疗。 通过调理气机,风药属木,能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脾侮减轻。风药其性升浮,能升阳举陷,加入少量风药,能助脾阳,升清化浊,有利于脾健,脾健则湿祛,风药其性多燥,所以风能除湿,故在健脾基础上配风药以助升阳除湿止泻,常见药如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等。

2、脾胃虚弱证

脾在人体中的功能,主要是运化,不仅运化水液,避免体内水湿停聚而生湿痰,还运化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等物质,故《脾胃论》中也强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组织器官均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 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水湿停滞,致使大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为脾虚泄泻。 而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均可伤及脾脏而引起泄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纳呆、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需要注意,该证主要是因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所致,因此治疗上常用补脾治法进行治疗。但是倘若单独采用补脾之法,反而会困遏脾阳,致湿邪壅滞中焦,久则致脾胃之气机升降失常,在补脾的同时还常加用“气药”以行气化湿醒脾,正所谓中虚不壅补,重在运与升,补而兼通,通而不耗, 故宜“健脾、运脾、醒脾”合用,健脾以固本,理气运脾以化湿,醒脾和胃。

3、肾阳虚衰证

《医方集解》有云:“久泻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肾为封藏之本,肾阳衰微,封藏失职,火不暖土,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湿邪无从以化,二便失司,故而大便溏。 该证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等肾阳虚衰的症状。

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肾阳虚衰之久泻,中心病机为肾阳不能温煦脾阳,但仍有脾虚湿盛之病机,故重在治脾,佐以温肾、收涩之药, 治疗上以“温肾、燥脾、固涩”为原则。

病例分析:

患者刘先生,2020年4月18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泄泻, 近年来经常凌晨出现腹泻,而且每次进食生冷油腻后加重 ,便前腹痛便后缓解,畏寒喜暖,乏力伴腹胀肠鸣,恶心呕吐,大便质稀,日行4 5次,夹黄色黏液,自行服用蒙脱石散、乳酸菌片、整肠生等药物后均可缓解病情,减轻腹泻,停药后随即复发。

中医诊断:泄泻,肾阳虚衰证。治则: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药用:附片、干姜、党参、茯苓、炒白术、肉苁蓉、补骨脂、五味子、炒白扁豆、芡实、桂枝、泽泻、陈皮、甘草。共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症状稍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日行2 3次,质稍稀,仍伴恶心呕吐。舌淡红、苔白,脉沉。近来受凉,恶心呕吐较明显,夜寐差,于上方加入藿香、夜交藤。继予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后随访1个月,患者诉病情已明显改善,大便日行1 2次,质成形,适当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后也无腹泻发生,后对上方调整,巩固治疗。

按语:该患者有3年的慢性泄泻,病程迁延,因此治疗上采用标本同治,《医学入门·泄泻》提出应按病程结合病因治疗泄泻“凡泻皆秉湿,初值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该患者依从性高,在服用汤药时,能够严格注意饮食,温养脾胃,调理身体气机,温肾、固涩、升阳等多法并用,才能使慢性泄泻得到根本的好转。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可见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或功能性腹泻等。临床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为感受六*之邪,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湿邪关系,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牌虚基础上产生。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次为过食肥甘,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为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致泄泻;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煦,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中医儿科泄泻论文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可见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或功能性腹泻等。临床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为感受六*之邪,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湿邪关系,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牌虚基础上产生。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次为过食肥甘,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为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致泄泻;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煦,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 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 泻 , 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泄泻病常以 脾虚湿盛 作为基本病理变化,导致肠道功能失司而成。 脾虚失健 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故当 健脾化湿。急性腹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 ,佐以分利,其次根据寒热不同运用清化湿热和温化寒湿治法,兼表邪者,可疏解; 兼伤食者,可消导。 慢性腹泻以脾虚为主,必当健脾 ,肝气乘脾而致痛泻时宜抑肝扶脾,肾阳虚衰时宜温肾健脾。然当病情复杂,虚实夹杂者,应随证而论。 《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均可在临床中借鉴。

辨证施治

1 寒湿困脾证

治法 :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 : 藿香正气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 物 : 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木香。加减: 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 发热、头痛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2 肠道湿热证

治法 :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主方 : 葛根芩连汤 ( 《伤寒论》) 。

药物 : 葛根、黄 芩、黄连、甘草。加减: 肛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地榆、槐花; 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3 食滞胃肠证

治法: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主方: 保和丸 ( 《丹溪心法》) 。

药物 : 神曲、山 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加减: 脘腹胀满重者,加大黄、枳实; 兼呕吐者,加砂仁、紫苏叶。

4 脾气亏虚证

治法 :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 : 参苓白术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 物: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 仁、陈 皮、桔 梗、白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加减: 泻势严重者,加赤石脂、诃子、陈皮炭、石榴皮炭; 肛门下坠者,加黄芪、党参; 畏寒重者,加炮姜。

5 肾阳亏虚证

治法 :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 四神丸 ( 《证治准绳》) 。

药物: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加减: 中气下陷、久泻不止者,加黄芪、党参、诃子、赤石脂; 小腹冷痛者,加炮附片、肉桂; 面色黧黑、舌质瘀斑者,加蒲黄、五灵脂。

6 肝气乘脾证

治法 : 抑肝扶脾。

主方: 痛泻要方 ( 《丹溪心法》) 。

药物 : 白芍、白术、陈 皮、防风。加减: 情志抑郁者,加合欢花、郁金、玫瑰花; 性情急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黄芩;伴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煅龙骨、珍珠母.

参考文献 :《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秋季 健康 不打烊#

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这天就来谈下腹泻的前世与今生

《黄帝内经》讲 胃中充满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来自胃中的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食物了。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正常人七天不进饮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体内的气食就会死亡,是饮食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津机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五液都已消耗枯竭的缘故。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岐伯说,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时,气机才能遍布安宁充沛。所以说,人的神气就是全身,使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安宁充沛。由饮食谷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的。在人的肠胃中,一般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正常人每天排便两次,每次排泄约二升半,一天就排便五升,七天共排出三斗五升,这样,原来存留在肠胃中的食物就都排泄完了。

中医名为泄泻=西医名为腹泻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或感受外邪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临床表现】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常见分型】『急性泄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泄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慢性泄泻』

·脾虚泄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转归预后】

急性泄泻经过恰当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亦有极少数病人因暴泻无度,耗气伤津,会造成亡阴亡阳之变,甚至 中风昏迷 。

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可由脾虚而致中气下陷;脾虚可以及肾,或脾肾相互影响,以致脾肾同病,则病情趋向加重;若久泻者,突见泄泻无度,水浆不入,呼吸微弱,形体消瘦,身寒肢冷,脉微细欲绝,是脾气下陷,肾失固摄,阴阳离绝之危候,预后多不良。

【预防护理】

首先,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至关重要,食品生产加工要严格杜绝感染源。电冰箱已进入多数市民家庭,存放熟食品、冷饮料者已相当普遍,低温存放食品并不能灭菌,只能延缓细菌生长。如含盐食品、海产品及咸菜等易染副溶血性弧菌,这种菌存活力强,对低温的抵抗力也较强。若将存放于冰箱中的熟食品未经加热即食用,极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对罐头食品、火腿、腊肠等的制造与存放应进行卫生学监督与检查。如罐头食品顶部膨隆,食品的色、味、香有改变,或食品呈乳酪样酸臭时,说明罐头食品已变质,应禁止出售和食用。家庭内存放罐头食品亦应注意保质期,勿进食过期变质食品。幼儿可应用 轮状病毒疫苗 。

其次。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泻病人可暂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中医内科泄泻论文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05中医内科学04脾胃病症07泄泻02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

泄泻是中医药上写症状的名词,比如五更泄泻,指的就是每天早上固定时段拉肚子腹胀痛的表现。这个阴表示一种体质,这种阴性体质一般身体有寒气湿重,消化不利的表现泄泻伤阴指总是拉肚对阴性体质有伤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