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生存曲线制作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生存曲线制作

在有关差异表达基因和生物标志物模型分析中,经常会见到生存曲线分析。如下图所示,生存曲线是文献中常见的分析图,结合临床数据,可以验证某个基因或模型作为疾病复发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那么如何使用Graphpad绘制生存曲线呢?我们就以下图为例,来一步步演示吧。 Graphpad绘制生存曲线的操作视频,附bilibili高清视频链接: 以下是图文版教程。 绘制生存曲线需要生存时间、生存状态、基因表达量和分组信息,将数据整理成表格。示例文件如 示例数据.xlsx 所示,选择time、status、risk三列数据进行分析。 (1)patient:患者编号;(2)time:生存时间;(3)status:生存状态,其中0表示存活,1表示死亡;(4)expression:基因的表达量(或模型的风险评分);(5)risk:按照基因表达量(或模型的风险评分)高低分成2组,这里0表示表达量低的组,1表示表达量高的组。 接下来,打开 Graphpad ,选择 Survival ,点击 Create 。 将Excel中相关的数据复制到Graphpad中。 点击 Results 中 Survival of Data1 的 Curve comparision ,其中 Log-rank (Mantel-Cox) test 中的 P value 就是我们需要的p值。 点击 Graphs 中的 Data 1 ,选择其中第一种图 Staircase with ticks ,在 Show result as: 中选择 Fractions ,点击 OK 。 双击坐标轴,修改相关参数。点击 X axis ,取消选择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the range and interval 。修改 Minimum (x轴最小值)、 Maximum (x轴最大值)和 Major ticks interval (坐标间隔)。 双击绘图区域,在 Data set 中选择 Survival of Data 1:Survival proportions:low ,首先点击 Graph Settings ,选择第2个图 Point to point, no error bars 。返回 Appearance 修改 Shape (形状)、 Border color (颜色)、 Border thickness (线宽)、 Show legend (图例)等参数;将 Data set 修改成 Survival of Data 1:Survival proportions:high ,修改相同的参数。 修改图片和坐标轴标题,将图例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生存曲线图就绘制完成了。

【定义】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分类】三种类型(如图)(图片上传出现未知错误,稍后我会重新上传)Ⅰ型 (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Ⅱ型 (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等.Ⅲ型(凹型)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以下文章来源于BioMan ,作者mBioMan在临床研究中,生存曲线(又称Kaplan-Meier曲线)是最常用图片之一,旨在描述各组患者的生存状况。一张漂亮的、专业的生存曲线图不仅可以令编辑、读者和审稿专家眼前一亮,同时也能为论文增色不少。然而,对于一些新手而言,生存曲线却显得十分陌生,不知道为何要绘制生存曲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生存曲线的结果。 如何解读生存曲线呢? (1)对于生存曲线,样本量越大,生存曲线越平滑,误差越小。(2)一般而言,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分叉越大),说明两组患者预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别越大,也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其实这个和t检验差不多:两组数据的均数差异越大,越容易有统计学差异。 (3)随访时间越长,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一个极端的比方就是,在上述sST2例子中,假定随访时间为1天,而非400天,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显然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国际上,随访时间越长的研究越容易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原因与此有关。 (4)样本量越大,越容易做出统计学差异。样本量越大,误差(标准误)越小,当然越有统计学意义。其实这相当于在t检验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越小,当然越容易得到阳性统计学结果。 (5)生存曲线与X轴有交叉,并不意味着研究对象全部死亡(发生终点事件)。实际上,在生存曲线中,每一个时间点上只要有病人死亡(或者发生终点事件),曲线就会下降一定的幅度。(参考知乎oriRNA) 接下来,我们就用Graphpad prism9,和大家一起看看如何绘制生存曲线。 1. Survival curve-生存曲线 在有关差异表达基因和生物标志物模型分析中,经常会见到生存曲线分析。 (1)创建(2)写入/导入数据(3)Graphs(4)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5)调整后的Graphs 双击图,弹出如下窗口,就可以编辑line的颜色等等。(6)双击Y轴添加参考线。大多数研究会讨论中位生存时间。 双击Y轴,在”Additionalticks and grid lines“中写入 (如果开始作图时选择”Percents“这里应写入50)点选 TickLine在Details按钮中选择参考线的颜色和线型即可。同样,也可以去添加X轴的参考线。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医学论文roc曲线

医学roc曲线的绘制与解释如下:

ROC 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阈),以真阳性 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曲线),最初用于评价雷达性能,又称为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ROC 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尔),以真阳性率 (灵敏度)为以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传统的诊断试验汗价方法有一个其同的特点,必须将武验结果分为两类 ,再进行统计分析。

ROC 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许有中间状态,可以把武验结果划分为多个有序分类,如正常、大致正常、可疑、大致常和升常五个等级再进行统计分析。因此,ROC 曲线评价方法适用的范国更为广泛。

1ROC 曲线能很容易地查出任意界限值时的对疾病的识别能力。

2选择最佳的诊断界限值。ROC 曲线越章近左上角,试验的准确性就越高。最靠近左上角的ROC 曲线的点是错误最少的最好国值,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总数最小。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诊断试验对疾病识别能力的比较。在对同一种疾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时 ,可将各过验的 ROC 曲线绘制到同一坐标中,以直观地鉴别优劣,靠近左上角的ROC 曲线所代表的受试者工作最准确。

什么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在过去的15年中,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在生物医学科学。它在评价医疗诊断测试为连续或有序分类(等级)的结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诊断检查一般可通过测量确定受试者谁可能能够从具体的干预受益。可以诊断通过比较试验结果与一个适当的阈值或临界值0,将其进行分类,说,从而判断是否有疾病。当然,这种二分法导致亏损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漏诊率,对进一步的治疗进行分析;测试的灵敏度的概率,就是那患病的病人患病,有一定的概率被正确的分类。ROC曲线诊断测试是通过绘制的灵敏度与1—特异性的各种临界值,并加入该点的线段(非参数方法)或添加一个平滑的曲线,对应于参数化模型。ROC曲线曲线下的面积通常被视为一个总结指数的性能测试。它可以直观地解释为正确的概率测试结果。迄今,不同的回归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非线性模型都被提出了可以用于ROC曲线分析;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临床优势,可以纳入变量的信息。他们允许测定的增量价值的诊断测试和上面的信息已纳入变量,参数较多,再进行对比和分层处理,这通常导致小样本大小,因此,会导致模型不准确的估计。回归系数可以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或利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来获得。贝叶斯方法可以改善这些因为他们允许进一步纳入事先知识和信仰,例如,定性临床证据或其他研究结果(荟萃分析)。贝叶斯使用概率量化的不确定性因此认为,未知参数是随机的和已知的数据是固定6第一个贝叶斯分析一般回归模型的曲线,即有序回归模型最近才由一些学者发现。他们运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 MC方法)采用吉布斯采样和大都市algorithm-to获取样品的边缘后验

roc曲线医学论文

(一)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如郝加虎为“Haojia-hu”,欧阳明为“Ouyong Ming”。若两字拼音连写处出现元音字符相接而其音节可能发生混拼时,则在两元音字符间的上方加隔音号(,)以示区分。如刘长安为“LiuChang’an。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我国国家级医学期刊,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而且采用了国际医学期刊要求的格式化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objective)、设计(design)、研究场所(setting)、病人或其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的测量方法(main outcome measure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s)共8项;我国医学期刊将其简化: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为论文正确编目,标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作主题索引,便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使用,因此要求尽可能准、全。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2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如无法组配则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用适当的习用自由词。(三)前言(introduction)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四)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或“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撰写的内容包括。1、对象①研究对象人选的方法:即如何从目标人群选人样本人群,撰写时应使用下列名词: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选自人群的样本(population-based sample)、转诊样本(referred sample)、连续样本(consecutive sample)、志愿者样本(volunteer sam-ple)及随便抽取的样本(convenience sample),将研究对象的来源介绍清楚,其主要目的除了估计抽样误差外,尚能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适用范围。②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尽量使用“金标准”,并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切不可笼统地冠以“全部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③入选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如有拒绝人选者应注明人数,并说明原因。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重要特征。⑤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是否随机分配,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或分层随机化,切不可简单地写“随机分组”一句话。2、研究方法①基本设计方案:基本设计方案应写明,下列名词可供撰写用:如治疗性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等名词;诊断研究应使用“金标准对照”、“盲法”等名词;预后研究应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起始队列(inception cohort)”广等名词;病因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名词;描述性研究应写明是“病例分析”、“普查”、“抽样调查”等;临床经济学分析应写明“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等。②研究场所:要写清楚在“人群或社区”、“医学中心”、“基层医院”、“门诊”、“住院”等。③干预措施:试验的措施及执行方法应详细交待;投于患者的药物应写明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名,中药还应注明产地,并详细说明每日剂量、次数、用药途径和疗程;试剂应写明生产厂家名,试验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详细介绍,老的方法应注明出处,所采用的仪器须注明型号及生产厂名。④盲法:盲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交待,包括安慰剂的制作,保证盲法成功的措施等。⑤测量指标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如暴露及疗效标准等的确定都有公认的标准,撰写时都应注明。⑥质量控制:控制偏倚发生所采用的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如采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的型号及何种计算机软件都必须一一交待。如在《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l,22(3)]一文中,作者撰写的材料与方法如下。一、研究对象1、病例组220例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5岁,其中男125例,女95例;547例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确诊的病人,病例间无亲缘关系。2、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无任何皮肤病)647名作为对照,男378名,女269名,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照间亦无亲缘关系;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五)结果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作客观的分析报道。有的医学论文可将实验方法与结果连写。临床医学论文中也可将疗效标准、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写在结果内。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①数据表达要完整:报告结果的例数与人选研究对象的例数应吻合,剔除例数与剔除理由应交待,失访例数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数也应写清楚,如有数据不全应作解释。如进行两组比较,应列出两组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临床基线情况(base line),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是否可比。②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③统计处理注意事项:当相对数的分母太小时,应报道绝对数,如10/20例,而不能只报告50%病例;应用的率和比应正确,选择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要正确,复杂的统计分析要作解释;应同时报道95%可信区间(95%CI)④诊断试验的研究应报告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直条图利用直条的长短来表达按性质分类资料各类别的数值,如疾病分类、性别、治疗效果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圆形图和百分直条图适用于百分构成的资料,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线图和直方图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资料如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有连续性的指标。散点图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一般横线代表白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论文结果中往往还会运用插图和照片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CT片等来表示研究中的发现,插图的画面要重点突出,照片要注意拍摄的环境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文字表达和图表表达不要重复,文字是表达结果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结果表达清楚,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应当是要点式叙述,可分几项撰写,每一项报告一组数据,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图表的表达应符合统计学的规定。总之,结果是论文中的主体,是作者的主要劳动成果,结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错。(六)讨论主要是对实验观察结果或调查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这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是为了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本文取得的结果与文献或过去的工作进行对比,寻找其间的关系,讨论所需引用的文献材料应尽量抽象概括,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文献资料。讨论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讨论部分是以结果部分为基础和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表达作者在结果部分所不能表达的推理性内容。讨论的内容应当从实验和观察结果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推测,超越数据所能达到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文献掌握的多少,作者的分析能力如何,切忌将讨论部分写成他人文献的综述。归纳起来,讨论部分应表达下列内容:1、应紧密结合本文研究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从中引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而不是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对新的发现、文献尚未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可能的机制、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从研究结果对总体的推论。必须强调应紧密结合本文发现进行讨论,且所作的推论必须恰当。2、应讨论本文发现和文献报道同类研究的结论有何不同,哪些文献支持本文发现,哪些文献报道与本文结论不同,切忌冗长的文献综述式的阐述。3、应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偏倚,以及偏倚的来源;对本文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进行讨论;要肯定本文的结论尚需进行哪些项目的研究等等。4、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的讨论都必须涉及,面面俱到。应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突出重点,紧扣题目,围绕一个至几个“小核心”进行。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报告,还应讲清楚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如果是有关新药疗效,还要说明如何肯定疗效,疗效的指标是否合理,今后治疗方法上还需如何改进等。要集中围绕几个观点讲深述透,不必面面俱到。每个讨论最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讨论的中心内容,按结果栏目中的顺序并结合文献分段撰写,或标出序号。其次序应从时间、因果、重要性、复杂性,相似与相反的对比等方面来考虑。

ROC曲线可以衡量分类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理解ROC曲线的基本概念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是一种分类器的综合性能指标,以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 FPR)为横坐标,真阳性率(True Positive Rate, TPR)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绘的曲线形状。

ROC曲线的总面积是1,曲线下方面积越大,分类器的准确性越高。

2.应用于医学诊断

在医学图像分析中,ROC曲线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医学实验表明,针对性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AN)的ROC曲线面积可达到,比传统方法更加准确。

3.应用于金融风控

在金融领域,ROC曲线在评估信用卡欺诈检测模型方面具有广泛使用。利用ROC曲线可以把交易分数设置为阈值,并根据TPR和FPR来优化分类器的性能。

4.应用于工业质检

在工业领域,ROC曲线用于评估分类器的缺陷检测能力。在汽车质检中,利用ROC曲线可以帮助工人在扫描所有汽车表面时准确识别外观和结构性问题。

5.应用于信息检索

在信息检索领域,ROC曲线是衡量搜索引擎的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搜索算法的优劣。利用ROC曲线可以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性能评估,以选择最佳的词向量表示算法。

6.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ROC曲线广泛应用于定量化筛选(Quantitative screening)中,通过对疾病标记物进行分析来判断病症。

例如,利用还原空间重构方法,可以通过绘制基于诊断类受试者作为正样本,而健康控制组和其他非目标疾病作为负样本的ROC曲线,预测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

以上是ROC曲线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可以看出其非常广泛。根据具体领域和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ROC曲线方法来进行分类器评估和性能优化。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论文结论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③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书写结论时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1、把结论写成余论,不需要在余留一些问题给读者展示。

2、把结论写成展望,一篇论文把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即可,一般不需要展望什么。如果一定要展望,那么在结论之后写一百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一下。

3、把结论写成感想,不少学生在结论中经常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把许多与结论没有关联的东西写进来,这是忌讳。

医学sci论文结论写法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从严谨的逻辑推理中获得的创造性、启发性和实证性的结果。它以其条理性、明晰性和客观性体现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类似,可为读者和两位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研究内容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入手,并涉及到部分的介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过程和新思路。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

医学论文曲线图

论文曲线图一般需要数据,导出图表,可以是Excel做出来的,有的是其他数据分析软件做出来的。

问题一:如何利用Excel画论文常用折线图 2003及其以下版本: 选定数据――菜单栏――插入――图表――图表类型:折线图――下一步或默认完成。 2007及其以上版本: 选定数据――菜单栏――插入――图表版块――折线图。 问题二:如何利用Excel2007画论文常用折线图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问题三:论文写作 word怎样插入折线图 插入--->图表,然后选择图表类型,折线图。编辑数据就可以了 问题四:大专毕业论文折线图如何完善 你好!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是图片格式的话,一般是不会查重的,如果是自己用软件做出来的就可能被查重了。 问题五:毕业论文折线图形格式 可以不一样,只要和你的论文,开题内容相关就可以了,采纳 问题六:论文需要一张折线图,图的下方写上图1就行了,很急急急。画好的截给我。 按照对你需求的理解,我把数据做在一个表格里面了,希望对你有用。 另:如果你是写论文的话“图下方写上图1”的需求最好在WORD里标出。 问题七:那种论文中的曲线或折线走势图是用什么画 论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论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论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问题八:拜托问大家一件事,有点傻傻的,用什么来做论文的饼图、柱图、折线图方便呢??? 传说中有一种东西叫Excel 问题九:论文中的这种图表一般用什么软件做的,求高人指点,急 Microsoft word 2003或2007就有,选择图表-折线图就OK了~~~ 问题十:WPS表格中如何制作折线图 步骤: 1、选中数据区--> 2、工具栏菜单-->插入-->图表-->选择“折线图”--> 3、点击“系列”-->X轴区域-->选择对应X轴标记区域--> 4、根据需要,完成图表有关项目(如:Y轴单位、图表标题、X轴单位等)的补充-->点击“完成”--> 5、根据需要,右击相应区域(如,绘图区、数据系列、坐标轴等),进入相关菜单,完成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即可。

稻曲病保存方法论文

稻粒黑粉病或是稻曲病,可以用己唑醇或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不过最好是预防,得病之后多少会对产量有影响的

不知是长在稻穗上还是稻茎上,在稻穗上,就是稻曲病: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此外,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症状识别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膨大,导致病粒的内部组织被破坏,先从内、外颖壳缝隙处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即为病菌的孢子座),其后包裹整个颖壳,形状比正常谷粒大3~4倍,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呈平滑的粒状,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厚垣孢子),有毒。孢子座表面可产生黑色、扁平、硬质的菌核。观察病粒的剖面,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三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呈淡黄色。 发生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前后这段时间是侵染的重要时期。 影响病害侵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最适温度为26~28℃,34℃以上则不能生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多雨、适温、日照少,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沿海和丘陵山区雾大、露重,发病往往较重。②水稻类型及品种。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大穗型、密重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制种田感病发生重,主要是杂交稻在开花期颖壳开放的时间长,内颖与外颖之间关闭不紧密,使杂交稻比常规稻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稻曲病病菌的侵染。③栽培管理。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晚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和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施药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常规中籼稻发病轻,表现较好的抗病性,而杂交中籼稻发病普遍较重,表现较高的感病性;在粳稻品种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与单季晚稻粳,发病相对较轻,而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宁波地区以密穗型的秀水110为高感,粳杂次之,甬粳18较抗病。 (2)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以下药剂处理。① 每100千克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拌种;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③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3)药剂预防。大田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3~5天)。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1次。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适用药剂以有机锡类杀菌剂(如丰登稻曲净、瘟曲克星)效果最好,其次为三苯基醋酸锡、井冈霉素也有一定防效,三唑酮防效最差。 在茎叶上,就是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症状:水稻菌核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又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病或秆腐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初在近水面叶鞘生上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配。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 在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 灰色菌核病 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病虫来源: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 Crall. et Tull. (Nakateae irregulare Hara)称稻卷芒双曲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小球菌核病菌 Cav.= (Cavara) Hara,有性态Magnaporthe salvinii Catt. Krause et Webster。称稻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发现。 传播途径: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在,粘附于秧田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综合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早广2号、汕优4号、IR24、粳稻184、闽晚6号、倒科春、冀粳14号、丹红、桂潮2号、广二104、双菲、珍汕97、珍龙13、红梅早、农虎6号、农红73、生陆矮8号、粳稻秀水系统、糯稻祥湖系统、早稻加籼系统等。(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跑马水,防止断水过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4)药剂防治。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水稻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从水稻栽培的全过程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根据病虫害与水稻、有益生物和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经济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允许值之下,同时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内有害副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生产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稻米。 一、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寻求丰产栽培与控制病虫害发生技术的一致性。在水稻病害虫综合治理系统中,提倡选用抗虫品种,搞好控害丰产栽培,推行科学的水肥管理等农业措施,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丰产技术协调统一起来。 2、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的农药。 3、适时合理用药,搞好化学防治 (1)秧田期:以防治立枯病为主,在初见秧苗枯黄倒伏,茎杆软腐长出白色或粉红霉状物时,立即排干田水,用清水洗田2-3次,然后用氯氰尿酸1000倍液或50%敌克松1000倍液喷雾。旱育秧、抛秧应从一叶一心开始用77%可杀得500倍液喷雾,隔5-7天一次,预防2-4次。立枯病发生后,亩用50%敌克松75克加77%可杀得75克兑水90-100斤喷雾。 (2)本田前中期:分一叶期以二化螟为重点,当枯鞘率达5—7%或枯心初见时月上、中旬1,亩用5%杀虫双大粒剂1公斤撤施或雷螟30--40克或杀丹苏40克兑水喷雾,稻瘟病叶瘟发生后,须立即亩用丰登20克防治。并预防周围田块,防治负泥虫、稻杆潜蝇、稻蓟马,可选用杀丹苏40克或福禄100-150克或雷螟40-50克兑水喷雾。圆杆拔节期以叶瘟、雷火虫、纹枯病、粘虫为重点,加强田间检查,做到叶瘟防治见病用药,及时控制其蔓延,当雷火虫被害株率达10%以上,粘虫百丛虫量达到100头以上,纹枯病病丛率达到20%1)2&,均应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如下:粘虫可亩用福禄100-150克或杀丹苏40克兑水90斤喷雾;纹枯病亩用纹枯净30克兑水90斤喷于稻株中下部;雷火虫亩用福禄100-150克兑水90斤于傍晚喷雾,稻田周围作物或杂草应同时喷雾。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具体措施 1、病害防治 (1)稻曲病:稻曲病只在穗部发病,一般在水稻开发至乳熟期发病,稻曲病病菌可侵染水稻的花和幼颖。农业防治:选用较抗病品种,适当疏植,抛秧栽培一定要注意疏抛,培育强壮的有效穗;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药剂防治: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亩用20%瘟曲灵50克喷雾,若水稻抽穗期遇长期阴雨天,则在始穗期再用药1次,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发生。 (2)立枯病:其症状表现是秧苗黄、瘦、弱,幼芽幼根变褐、扭曲、腐烂,2-3叶期病苗根暗白色有黄褐色坏死,茎基变褐,软化腐烂,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黄褐枯死。农业防治:选择背风向阳,土壤通透性好,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育秧地;碱性土壤注意用硫磺或壮秧剂调酸,不用尿素做底肥;播种密度要适度,不要过分密,也不要过分稀药剂防治:在秧苗一叶一针期喷施立枯灵、广枯灵、禾枯灵、3%育苗灵或40%苗病清等防治。 (3)恶苗病:症状病苗颜色变淡黄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叶鞘生长窄长,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减少。分蘖降低。农业防治: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选好育秧地,注意秧田肥水管理;用25%施保克乳油每支(2m1装)兑水5kg浸种4kg,浸泡48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防病效果95%以上。药剂防治:苗期发病,每亩用抗枯宁3支加施保克2支,加水30--40kg均匀喷雾,防效在90%以上。也可用恶霉灵防治。 2、虫害防治 f1)二化螟、三化螟:以幼虫为害水稻为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穗,破口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伤株。农业防治:晚稻收割后进行冬耕冬种,不留板田过冬,并在开春化蛹盛期即一般在3月中旬前,适当提早灌水,浸死幼虫和卵。药剂防治:可选用威克达乳油4000倍、除毒乳油1500倍、博打乳油1500倍、定康可溶性粒剂5000倍威远高甲维盐微乳剂6000倍、杀蛾妙微乳剂3000倍、抗蛾斯微乳剂3000倍、威远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均匀喷雾。 (2)稻纵卷叶螟:幼虫吐丝将叶片卷成管形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可用威克达乳油4000倍、威远高甲维盐微乳剂6000倍、精品威克达乳油5000倍、抗蛾斯微乳剂3000倍、定康可溶性粒剂5000倍、博打乳油1500倍、除毒乳油1500倍禾安乳油1000倍均匀喷雾。 (3)稻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取食为害。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养分;被害稻茎,初期在表面呈现许多不规则的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重时稻茎下部变成黑褐色,以致倒伏、枯死。农业防治:做到科学用水,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长贪青,抑制稻飞虱的生长繁殖;保护和利用天敌。化学防治:药剂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50g/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每亩10~20g兑水50kg喷雾。 (作者单位:150038黑龙江省香坊农场种子公司)

一、为害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在抽穗扬花期侵入,为害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粒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二、传播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杂草里、病粒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气流和水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水稻抽穗期,如遇适温、多雨天气,则易发生此病。施肥过多、生长嫩绿、晒田过迟的水稻易发此病。水稻品种不同,感染和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稻水稻发病重于三系杂交水稻,中稻和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粳稻发病重于籼稻。 三、防治方法1.产品名称:稻瘟康2.用药时机:稻曲病以预防为主,最佳时机一是全田1/3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5—7天左右),此时正是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二是破口始穗期,一般提前3-5天用药。3.用药方案预防方案:在稻曲病常发期,将稻瘟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防治方案:将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并添加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等,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药2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