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程基础 (课号30120233, 本科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 (课号40120613, 本科生)机械系统课程设计 (课号40120522, 本科生)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生命科学精密微操作 在精密超精密加工方面,研制出带宽为200Hz和10kHz的两种快速刀具伺服系统(Fast Tool Servo,FTS),解决了快速刀具伺服机构行程和频响之间的矛盾,以及FTS精密运动控制问题,并分别应用于精密非圆车削和非轴对称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车削中。将变速加工引入非圆车削,从理论上揭示了变速加工提高非圆车削稳定性和精度的机理,建立了实际应用变速加工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论建模与有限元分析,阐明了超精密非轴对称车削成形机理。此外,结合国家国防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制孔机理与工艺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叠层构件精密成形机理和刀具磨损机制,探索实现新型制孔工艺,满足军工重点型号工程应用需求。在生命科学精密微操作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863重点项目“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提出原位冷冻研磨离心的蛋白质提取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效率和蛋白回收率低的问题;建立了狭缝针接触分样的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狭缝针微阵列制备的机理,研制成功生物样品微阵列制备系统,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进行示范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以细胞显微注射为背景,首次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综合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特性的细胞微结构模型,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力生物学实验室合作,深入研究细胞力学特性和损伤机理,以提高显微注射操作效率和细胞成活率。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传承求实作风,践行求真理念,培育求新思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探索与实践(2010)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制造工程基础平台课的创建与实践(2010)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机器人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研究-探究课、SRT、科技竞赛相衔接的教学模式探索(2009)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MOS仿人足球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200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大行程微位移机构的智能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削系统(199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集成化智能化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1996) 1. 主要科研项目:[1]2012-2015,面向微注射的细胞力学建模表征与参数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2]2012-2014,数字化装配技术研究,企业资助项目[3]2012-2014,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构件精密制孔机理与工艺研究,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项目[4]2012-2013,手机摄像头自动对焦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企业资助[5]2009-2011, 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 国家863重点项目.[6]2009-2011, 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车削机理与精度提高技术,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探索项目.[7]2008-2011, 面向生命科学的机器人微纳理论与技术研究,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8]2007-2009, 电磁驱动超高频响直线式微进给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07-2009, 军民两用智能移动机器人, 企业资助.[10]2007-2008, 高精度装夹技术及应用, 包头市科委项目.[11]2006-2008, 超声引导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机器人系统的开发, 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重大项目.[12]2002-2004, 利用变速加工提高非圆车削精度的机理和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2002-2003, 中型柔性组合夹具元件设计及其软件开发, 企业资助.[14]2001-2002,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下属八厂CIMS初步设计, 企业资助.[15]2001-2002,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车间合理化, 企业资助.[16]1998-2000, 采用信息元法面向并行工程CAPP框架系统, 国家863项目.[17]1999-2000, 基于异地PDM的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国家863重点项目.[18]1997-1999, 基于重复控制的直线伺服单元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1993-1995, 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89-1992, 高频响大行程微进给机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 2. 主要论文[1]Dan Wu, Ken Chen.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of non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via the describing function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3. (online, doi:10.1109/TIE.2012.2203777)[2]Fei Liu, Dan Wu, Roger D. Kamm, Ken Chen. Analysis of nanoprobe penetration through a lipid bilayer.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Biomembranes. (Available online 20 March 2013)[3]Fei Liu, Dan Wu, Ken Chen. The Simplest Creeping Gait for a Quadruped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3. (online,doi: 10.1177/0954406212444987)[4]Dan Wu, Libin Song, Ken Chen,Fei Liu. Modelling and hydrostatic analysis of contact printing microarrays by quill p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2, 54(1): 206-212. (SCI: 881AS)[5]Dan Wu, Shunyan Zhou, Xiaodan Xie. Design and control of an electromagnetic fast tool servo with high bandwidth. 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2011, 5(2):217-223. (SCI: 752DC)[6]Dan Wu, Ken Chen. Chatter suppression in fast tool servo-assisted turning by spindle speed var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10, 50(12): 1038-1047. (SCI: 683BW)[7]Dan Wu, Xiaodan Xie, Shunyan Zhou. Design of a normal stress electromagnetic fast linear actu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0, 46(4):1007-1014. (SCI: 572TG)[8]Dan Wu, Ken Che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ecisi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9, 56(7): 2746-2753. (SCI: 466XD).[9]Dan Wu, Tong Zhao, Ken Chen, Xiankui Wang. Applicatio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to variable spindle speed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09, 49(5):419-423. (SCI: 430BI).[10]Dan Wu, Ken Chen, Xiankui Wang. An investigation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variable spindle speed machining to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9, 44(11):1094-1105. (SCI: 495HO)[11]Dan Wu, Ken Chen, Xiankui Wang. Tracking control an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noncircular mach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07, 47(15): 2207-2217. (SCI: 233DB).[12]Danpu Zhao, Jing Xu, Dan Wu, Ken Chen, Chengrong Li. Gait definition and successive gait-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for a quadruped.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 25(1):29-37. (SCI: 879QG)[13]Dan Wu, Xiankui Wang, Tong Zhao, Weilong Lv. Applicatio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to tracking control of a fast tool servo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Toronto, Canada, 2005: 547-552. (EI: 2006259952183).[14]Dan Wu, Xiankui Wang, Ken Chen, Wangmin Yi.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for machining stability in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edings of ASPE 19th Annual Meeting, Orlando, USA, 2004.[15]Dan Wu, Xiankui Wang, Tong Zhao. Profile Precision Analysis and Enhancement for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Nano Technology, Changsha, China, 2002: 265-270.[16]Dan Wu, Xiankui Wang, Zhizhong Li. oncurrent Process Planning for Machined Part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7(5): 481-487.[17]Dan Wu, Xiankui Wang, Zhiqiang Wei. 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s of Distributed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2000: 847-852.[18]Dan Wu, Xiankui Wang. Software Stiffness in Linear Motor Micro-feed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with China, Hongkong, 1993:449-451.[19]Danpu Zhao, Dan Wu, Ken Chen. A Gait generation and Transition Method for Quadruped Walking Machine.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Accepted)[20]Danpu Zhao, Dan Wu, , Yi Qiang, et al. The design of bionic joints: a lesson from synovial j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Sanya, China, 2008: 788-792. (EI: 20083811570179).[21]Danpu Zhao, Dan Wu, , Ken Chen. The mechanism and feasibility of self-assembly with capillary forc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 335: 234-239. (EI: 20071210498649)[22]Xiankui Wang, Dan Wu. Research on the Linear Motor Micro-feed Mechanism.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ion Research, Hefei, China, 1991: 1961-1964.[23]Xiankui Wang, Dan Wu, Yuan Zheju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Linear Motor Micro-feed Device with High Frequency Response, Long Travel and High Accuracy. Annals of CIRP, 1991,40(1):379-382.[24]吴丹,周顺燕,谢晓丹. 快速刀具伺服系统的精密自抗扰控制. 第29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 2010, 6101-6106. 北京:2010.7.29~31. (EI: 20105113503685)[25]吴丹, 谢晓丹, 王先逵. 快速刀具伺服机构的研究进展.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11):1379-1385. EI:20082911382698.[26]吴丹,冯平法,刘莉. 创新生产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sup.): 72-79.[27]吴丹, 孙京海, 王先逵. 非轴对称车削成型方法探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6(11): 1832-1835. (EI: 20070510399859)[28]吴丹, 王先逵, 赵旦谱, 等. 变速非圆车削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 2004, 8(8):1-5.[29]吴丹, 王先逵, 易旺民, 等. 重复控制及其在变速非圆车削中的应用. 中国机械工程, 2004, 15(5):446-449. INSPEC: 8154007.[30]吴丹, 王先逵, 赵彤, 等. 非圆车削中刀具运动实现方法.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43(11):1472-1475. (EI: 2004148103118)[31]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等. 基于协同服务平台的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 清华大学学报, 2002, 42(6): 791-794. (EI: 2002417130770).[32]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等. 异地数字化产品定义及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2, 38(11): 71-74.[33]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飞机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航空制造技术, 2001, (8): 21-25.[34]刘飞,吴丹,陈恳,宋立滨,潘玉龙. 微阵列制备机器人分向前馈误差补偿控制. 清华大学学报,2010. (已录用)[35]潘玉龙,吴丹,宋立滨,刘飞,陈恳. 多孔板微阵列制备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机器人. 2010. (已录用)[36]谢晓丹,王博超,吴丹. 电磁驱动快速刀具伺服机构的电磁场和驱动力.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8(8): 1298-1301. (EI: 20083611520701)[37]吕伟龙, 吴丹, 王先逵, 等. 自抗扰精密跟踪运动控制器的设计.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7(2): 190-193. (EI: 20071610558158)[38]赵旦谱, 吴丹, 陈恳. 毛细力驱动自组装定位原理. 清华大学学报, 2005, 45(11): 1480-1483. (EI: 2006049663742)[39]易旺民, 吴丹, 高杨, 等. 用于非圆车削的离散重复控制算法.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4(8):1064-1066. (EI: 2004488687128)[40]王先逵, 吴丹, 刘成颖, 等.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航空制造技术, 2002, (5): 17-20.[41]王先逵, 吴丹. 制造技术中的模糊逻辑决策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2): 157-162.[42]王先逵, 吴丹, 刘成颖.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综述. 中国机械工程, 1999, (5):570-576. 3. 发明专利[1]一种整体式的点样针清洗装置. ZL 200910241631.1, 2011年授权. (排名第1)[2]一种轮足两用机器人腿. ZL 200810057401.5, 2011年授权. (排名第1)[3]管道喷涂机器人及其作业轨迹规划方法. ZL 200910090827.5, 2011年授权. (排名第4)[4]轮足两用式移动机器人. ZL 200810056851.2, 2010年授权. (排名第1)[5]仿生轮足两用式机器人. ZL 200810057399.1, 2010年授权. (排名第1)[6]纸浆模塑制品的复合成形方法. ZL 98126393.3, 2003年授权. (排名第3)[7]高频响大行程高精度微进给装置. ZL 95107471.7, 2000年授权. (排名第2)[8]金刚石微粉砂轮的软弹性修整法. ZL 95105340.X, 2000年授权. (排名第3)
关于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书写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一、幼儿园获奖1、被授予“普陀区绿色学校”称号2、被授予“上海市学前科普教育实验基地”的称号并挂牌3、获得上海市第26届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4、园级课题《主题背景下的幼儿礼仪教育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全国“十二五”重点课题“美育”子课题的立项5、荣获2011年普陀区幼儿园0-3岁早期教育先进单位称号6、荣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2011下半年全国幼儿教师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奖二、幼儿获奖1、顾奕荷、李佳宜、杨怡禾、叶非凡小朋友,在全国性少儿刊物《小主人报》一年一度的小记者选拔活动中,以优良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录取成为《小主人报》普陀小记者站预备班学员2、回嘉言小朋友荣获上海市第三届OM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大赛金奖3、孙依乐、金嘉懿、方谷玚、段佩辰、王怡婷、王浩瑞等小朋友荣获上海市第三届OM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大赛一等奖三、教师获奖1、蒋艺老师的《早教亲子班对1-2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了2011年普陀区早教中心个人课题立项并荣获普陀区个人课题三等奖。2、陆瑾老师的《教师怎样做反思》获得了2011年普陀区个人课题立项并荣获普陀区个人课题二等奖。3、吴丹老师在华师大校工会组织的“经典歌曲大家唱,师大教师跟党走”个人演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4、蒋艺、沈蕾老师在华师大校工会组织的“经典歌曲大家唱,师大教师跟党走”个人演唱比赛中荣获三等奖5、应慧隽老师指导幼儿参加上海市第26届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指导大班幼儿参加上海市第三届OM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大赛获得了一个金奖、六个一等奖。6、沈蕾、陆瑾、姚雨齐老师荣获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7、张金陵老师荣获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三等奖8、沈蕾老师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9、张金陵、应慧隽、刘耘利和姚雨齐老师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10、陆瑾、朱永娣老师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三等奖11、陆瑾老师荣获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活动方案一等奖12、蒋艺老师荣获普陀区幼儿园0-3岁早期教育先进个人称号13、朱永娣、吴丹老师的的《垃圾分类回收活动案例》荣获全国校园节能减排案例论文一等奖14、吴丹、张金陵老师荣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2011下半年全国幼儿教师论文一等奖15、朱永娣、沈蕾老师荣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2011下半年全国幼儿教师论文二等奖16、应慧隽、田为莉、杜艳、王莹老师荣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2011下半年全国幼儿教师论文三等奖17、乐益融、桑慧慧、呼美琳、颜文琼、姚雨齐荣获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2011下半年全国幼儿教师论文入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