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之一的方式就是了解自我的心理。出于了解自我的原始动力,我一直以来对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都比较感兴趣,前阵子也不知道是出于浏览什么,而知晓了一位”知识网红“的课程《成为你自己》,说实话,这类标题对我这样的受众就很有作用,一下子就射中靶心。我没有理由不去找来看看,因为我想”成为我自己“也是”寻找自己“的课题之一吧。 这堂课,我目前看到第二季,短短十几集下来,我对其中的很多表达重点,深表认同,借此,我也表达一些自己看课程的感受。 第一季,10集下来,我得到的一个感触比较深的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被理解,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的,但是,在中国,往往表达的含蓄和反馈的原因,会形成一种普遍而扼杀情感建立的一种现象。 比如,当一个小孩考试考了90分的时候,可能家长的反应并不是鼓励,而是批评,批评孩子没考到100分,而当孩子考了100分的时候,却警告孩子不要骄傲。 在这种孩子通过考试成绩,想要获得大人的一种肯定和理解孩子的努力的时候,孩子是不被看见的,而这种正向能量被浇灭的同时,会反击回来,伤害孩子自身,比如会形成一种自卑感,挫败感,甚至会在后期的人格成长中,永远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理解,于是会形成一种很强的证明自我的心以及自卑的内心。 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中国人的表达和教育方式,使得当孩子在想与父母建立一种关联时,可能得不到确认,得不到理解,不为大人所看见。 就像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时,很典型的场景就是各自不看对方的眼睛,喜欢看向别处,比较回避直接的眼神交流一样,这种回避连接的形式,也使得人与人直接的连接建立比较困难。 以我自身的例子来看,我小时候也是有自卑的,当前最当下的自我,有时候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但是我想这也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相关。 我的自卑我想可能来源于一些长辈的否定吧。 小时候我是那种会被欺负的小孩,曾经也被同学一起围攻,被逼回家,当然那时候很小,哭着哭着就回家了,爷爷看到我哭,就骂我没用,还被人欺负了,奶奶一直是善良慈祥的人,我记得她牵着我的手,带我回到了学校,那时候孩子都小,10岁左右,见了大人就害怕了,后来就一个个主动跟我和好,但是,我仍然记得的是,爷爷对我的这种爱哭小孩的不喜欢。 小时候的家族氛围普遍是,喜欢性格要强的人的,在叔叔小孩,家里的姊妹当中,我小时候的性格是属于柔弱型的,爱哭的那种非常女性化的小孩,这种性格的小孩在家族里是不被大人喜爱的。 我想这个可能是我自卑的来源之一吧。也可能是这一点,才逐渐颠覆了我的性格。 不被看见,还有在学校的时刻,我特别记得,当时小时候,一位给我们上课的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他确实是上课比较有趣有水准的老师,那时候我大概三年级了,已经知道什么是荣誉感,骄傲感,和自卑感了,他也曾经带过我的一位姐姐,他会经常在学生面前夸赞我姐姐,这位他曾经带过的学生,但是,在教我的时候,我是一直不被看见的,我那时候,尝试过几次举手回答问题,但是,从未被叫起来过,这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对比感,我和我的姐姐,在一位老师这里,受到了完全相反的对待。因为是我的姐姐,这种既羡慕姐姐,现在看来,或许带着一些嫉妒,和被却别对待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感受可能便来源于小时候。 而这种情绪,最后演变成一种方式,那就是证明自己。 当我认知到需要表现出他人期待的样子才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行为。 改变行为的契机之一则是5年纪时,带我的一位语文老师,看见了我。 我这一生,都永不忘记的老师,就是这位在芸芸学子中看到了角落里的我的老师。因为他,我从一个上课回答问题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是紧张到面红耳赤的小孩,变得在他的课堂上能够自信回答和交流的活泼的女孩,甚至,到了6年级的时候,成为了男孩口中的“男人婆”,而那时候,我听到男生喊我“男人婆”的时候,我是不生气的,甚至内心深处是开心的,这是一种刚毅,强大的外在证明。 我通过他人对我的认可,完成了自我的认可。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我,有时候即使心里有了想法,也希望通过与他人的沟通来获得进一步的确认,才能达到自我确认的原因吧。 而关于我这一行为惯性如何去改善自己这种情况,我想我还需要去思考,目前我还没有找到方式方法。 这是武志红《成为你自己》第二季的主题,主要是讲投入。 投入一段感情,投入一份工作,投入一件事情中。 他在讲这段的时候,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因为前阵子正好在学习三节课的产品入门课程,同时又在准备毕业论文,所以每天的时间都是很满,整个人甚至有时候都日夜颠倒,当时最揪心的事情,就是写作业,每周两份课程作业,要真刀真枪的去做资料整理与收集,要根据作业问题点,去反复观看课程视频,理解要义,然后梳理出作业思路与流程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当自己真的一遍遍去做一些app的流程测试的时候,通过测试去写流程的时候,感受与平日里玩这个app的感觉不同,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完了个假app,原来一个自己以为是深度用户的app,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其隐藏了这么多的功能,简直打开了新世界。 这种新的发现和探索,为我的课程作业的完成带来了良好的刺激,我通过不断整理和优化,也获得了助教的认可,得到优评,这种良性的激励促进关系,得到的结果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全情投入,以及从中获得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自我认可。 所以,当武志红讲这一论点的时候,我能够感同身受。 当然,武志红讲了更多的生活中情感方面的例子,他举了他姐姐的做饭的例子,因为他姐姐在做饭时,总是分心,想着她那些伟大的事,于是她姐姐做到饭总是不好吃。而这是源于她的姐姐小时候不被爱的经历,而不被爱的结果是她姐姐两次离家出走,寻找想象中的好父母,这种行为模式延续到以后之后,就是会觉得当下的事情总是不对的,那么总有一件想象中的好事情出现,那么这样是姐姐为什么总是分心的原因。后来武志红终于有一次告诉并分析了她姐姐的这种行为现象后,姐姐投入的去做饭时,就做的很好吃了。 所以武志红则总结出来,当我们无法投入的时候,那就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潜意识中觉知为不好的事情,那就会去回避这种不好的事情。 这一点也是对我很有警示和隐喻作用。 我的成长阶段中也有过类似无法投入的阶段,上课时期,以前有段实习时期,我也有过这种情况,上课无法专心致志,上班无法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数据和业务,似乎停滞了。 那么,当我觉察到自己这一点时,我想这就是需要我去意识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为什么我会分心,为什么我的觉知会感到不好,如何去判断和改善这种情况,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似乎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