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本五十六 马上要出大河剧了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秃鼠(猴为后世编造),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事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神号丰国大明神(后因丰臣家灭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编辑本段]经历青年时期丰臣秀吉出生于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父亲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母亲是大政所。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绘本太阁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3月26日)。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有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 信长家臣时期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轻的身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 战国无双中的秀吉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为织田家的足轻组头(足轻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兵,组头相当于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家的养女宁宁(另译成弥弥)许配给他,这位宁宁小姐后来在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政权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1564年与浅野长胜的养女弥弥结婚。在《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书中有秀吉的记载)。1570年信长准备进攻朝仓义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金崎之战)。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秀吉被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并改木下姓为羽柴(羽柴,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信长诛杀。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 本能寺之变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发动背叛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是为本能寺之变,信长焚毁本能寺,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于二条御所战败后切腹自尽。当时丰臣秀吉正亲自率兵包围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条件是守将清水宗治自尽,秀吉率兵在五日内“强行军”约200公里返京,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在新电影《石川五右卫门》中对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义,在电影中本能寺之变变成了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密谋,展示了羽柴秀吉的野心。当然这部电影可以说并不是基于事实的,纯属特技展现类电影。 统一日本时期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 信长之野望13中的秀吉吉。隔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自杀,此外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坂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秀吉其后撤兵,改为攻击美浓国织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双方谈和,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和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人质。1585年,秀吉派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国。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嫁与德川家康,并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卫前久收养,就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使义久投降,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1587年,禁止基督教。基督教是于1549年随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传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经到达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一百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基督徒,可见基督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丰臣秀吉却发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丰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诸侯)将领地捐献给教会,再度出现类似一向宗信徒暴动的局势。在禁令中的第一条提到“大日本是神国”。这表示日本开始吸收欧洲的文明,已经不在印度与汉字文化圈的圈子里。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脱亚论”。1589年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下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 征伐朝鲜及晚年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为西日本诸大名为主。出征兵力:日军分九军:军团军团长?兵力?第一军??小西行长?一万一八人第二军?加藤清正?二万二千人第三军?黑田长政一万二千人第四军?岛津义弘?一万四千五百人第五军?福岛正则?二万五千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一万五千人第七军?毛利辉元三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一万一千人?第九军?羽柴秀胜?一万一千人其中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20万,水军9000人,战舰700余艘,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战争过程: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丰臣秀吉于5月攻占汉城后便研议要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10“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明军(4万余人)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攻势遇阻。终于在1593年日军因遭逢损失(亦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光复平壤,日军第一军损失惨重,据《日本战史》记载,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兵力一万八千七百人,平壤之战结束后三月二十日在首尔集结清点人数为六千五百二十人),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其时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谋略,伪造秀吉降表与明朝议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无赖,就称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复双方边贸易。双方于是缔结和约,日军就此暂退釜山。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为文禄之役(朝鲜征伐),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将秀次赐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长康等人。赐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舆论流传着“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的绰号)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秀吉决定处死有关人士。数年后,亦即文禄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欢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议和使来日,秀吉宴飨之。然宣读国书,始知议和实为册封,大明欲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方觉,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并欲杀明朝使节,为旁人劝止,于是下令驱逐明朝使节。[1]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据釜山,再进逼汉阳。然而明朝援军(约8万,由麻贵为总兵再次入朝作战)明军加入战斗行列后,日军攻势再度受阻,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称“庆长之役”。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战役中逝世,死于伏见城,享年62岁。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监视德川家康及辅佐丰臣秀赖。而入侵朝鲜半岛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1607年才恢复正常。(日本称两次侵略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两次卫国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和 丁酉再乱;而明朝则称其为抗倭援朝战争,是为万历三大征 之一)丰臣秀吉法名为国泰祐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丰国神社,包括在滋贺县长滨市、大阪府大阪市、爱知县名古屋市等(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丰国神社,改为东照神宫,到明治时代才续渐恢复)。 政绩 大阪城他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以太阁检地和刀狩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编辑本段]家纹五七の桐纹 五七の桐纹
日本历史文化周鸿达经管系·10营销2班·1008010249 一、摘要 每个历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奥秘,那么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时的居民又是从哪里移居到这里的呢?这个时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化呢?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而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却能形成体系。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弥生时期的历史即日本弥生时期是怎样形成的,弥生时代最早的弥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所以称作弥生时代。 关键字:弥生时代、吸收文化、水稻农业 二、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生存的长短,都几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大小虽然不同,性质也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它们的贡献是一样的。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而成的。也就是“文化多元主义”。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播。弥生时代主要有什么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农业纺织、铁器和石器、铜器、陶器。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与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关,,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因为正值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徐福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编造谎言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而秦始皇一心只为了长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谎言。所以日本在弥生时期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徐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与以前的绳文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与开放,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弥生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向社会阶级过渡的时代。这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农村公社,他是伴随着水稻农业的确立而形成的。水稻农业是集约劳动,水田的开发、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规模的协同作业。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狭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适应这种型的生产形态,因此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大的弥生时代的发展要素 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4世纪初,这5、6百年,在日本考古学上称为弥生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是倭人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转折时期。如果说绳文文化时代倭人社会发展缓慢,历史前进步伐以千年为单位,那么进入弥生文化时代后倭人社会发展骤然加速,历史前进的步法不是以千年为单位而是以百年为单位倭人登上东亚国际舞台正是以弥生文化时代倭人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其前提的。 一、弥生时代的形成 关于弥生时代的形成,日本学者有独立发展说、大陆传入说、大陆文化与绳文文化结合说等各种见解,我比较赞同结合说。佐原真剖析了弥生文化的各种因素,指出弥生文化由三个因素构成:“大陆传来的因素”、“继承绳纹文化传统的因素”、“绳文文化自身形成的因素”。 (1)弥生时代的基本特征 (1)铁器代替石器,有石器时代直接越过青铜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2)普及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有采集经济直接越过畜牧阶段,直接过渡到农业社会;(3)农村公社代替原始公社,有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地区性早起奴隶制度国家;(4)脱离孤立状态,加入中国的册封体制,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社会的一员。 (2)弥生文化的产生背景 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50年左右,就我国的历史来说,是大战乱的战国时代即将转入大统一的秦汉王朝大统一的时代。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日本列岛上渔猎采集自然经济突然飞跃到以水稻耕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新经济的弥生土器时代。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在绳文时代晚期后半,在北九州玄界滩沿岸地区,以开始种植水稻。在绳文晚期后半山之寺期,发现最古老的水田、碳化米等。 (3)绳文时代的影响 在福冈市板付遗迹发现的弥生前期的水田下层,有绳文陶器。从这些遗迹和遗物来看,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水稻种植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造田。从水稻种植传入的时间(绳纹晚期后半),早期就有高度的农业技术,以及其后的传播过程,可以充分证实弥生文化是在绳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4)大陆传入的影响 历史学家在北九州和山口地方发现了弥生人骨,而他们具有身高很高,额头很高的特征,既不属于绳文人的特征又不属于古坟人的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和秦汉帝国交替而向四方扩展时期,在中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衡山列传、等处记录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命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渡。江苏省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在江苏、山东、河北的有关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仅证实了确有徐福东渡之事而且初步揭示了徐福东渡的具体过程。这说明了大陆传入因素对弥生时代形成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大陆文化与绳文文化结合而产生了弥生时代。 二、弥生时代的文化 弥生时代,北九州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它既是吸收大陆文化的中心,又是日本列岛的政治中心。然而进入古坟时代后,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畿内,随之吸收大陆文化的中心也由北九州转移到畿内。畿内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先进的地位,但到德川时代和近代,江户和东京又取代畿内的位置,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和吸收大陆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中心。(1)村落和农业纺织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围往往设壕沟。房屋一般是竖穴式的,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形。为了贮存谷物,建筑干栏式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2)铜器 主要为铜剑、铜矛、铜戈和铜铎②。剑、矛、戈分“细形”和“广形”两类。铜铎是日本本地产的铜器,也属祭器,其分布范围在以畿内为中心的本州中西部和四国的东部地区。 (3)陶器 陶器是弥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称弥生式陶器。一般呈红褐或黄褐色,烧成温度约850℃。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③,经慢轮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和高脚杯等类。 结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参考文献1、《日本起源考》(总主编:季羡林 2004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2、《先史时代的日本》(徐逸樵著 1991年12月第一次印刷)3、《一本书读懂日本史》(王光波出版日期:2010-09-16)4、《农业的开始和阶级社会的形成》 (佐原贞 1975年)5、《弥生时代人》 (河出书房 1966年)6、《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 (罗其湘 1984年)7、《弥生文化研究》 (金关恕 1986年)8、《奴国发觉》 (学生社 1973年)9、《日本历史大系》 (井上光贞 1984年)10、《奴国发掘》 (学生社 1973年
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完成统一日本事业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江户时代(1603—1868)封建统治体制的奠基者,日本史书上的“桃山时代”(1582—1598)即指秀吉的统治时期。
丰臣秀吉(原称木下藤吉郎秀吉,后称羽柴秀吉,1585年始用丰臣秀吉名),出生于尾张爱知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早丧,八岁便开始了流浪生活,足迹遍及三河、远江、骏河一带,十八岁回尾张,不久,投奔织田信长幕下,充当地位低微的什役(称草履取)。以后,一直追随信长以民勇士卒(足轻)、民勇头目(足轻组头、足轻大将)名义,走上战场,并取得正式武士身份(士份)。1573年,由于历年军功,得近江北三郡食邑22万石,建统治据点于长滨(今滋贺县),成为拥有“从五位”①贵族身份的地方小诸侯。
1577年,信长分兵三路,展开全国规模的统一战争。信长派柴田胜家征讨北部的武田氏,派泷川一益征讨东部的北条氏,而包括中国、四国、九州一带的西部,则由秀吉充任“西国营领”,负责这一主要战场的指挥任务。秀吉以姬路城为据点,先后平定播磨(兵库县)、备前(冈山县东南)、美作(冈山县北)、但马因幡(乌取县)五国,这使秀吉在信长诸将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1582年6月,信长死于本能寺之变,秀吉立即返师尼崎(兵库县),组织声讨明智光秀的“山崎决战”。秀吉先于信长诸部将高举讨伐光秀、效忠信长的旗帜,这就为秀吉赢得了作为信长事业继承人的政治声威。为了巩固和发展这种声威,秀吉又于6月27日,会诸主要将领于清州城,拥立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织田秀信(织田信长的孙子),这实际为秀吉自己取得统一政权的领导地位创造了条件。同年10月,秀吉又在京都大德寺主持隆重的安葬信长的仪式,由于与秀吉有矛盾和出于秀吉的安排,不仅信长的老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等均未参加,就连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三子(织田信孝)也未露面。这种安排,表明秀吉决心要排除一切妨碍他确立领导地位的障碍。1583年4月,秀吉终于发动了歼灭柴田胜家与织田信孝联军的“贱岳之战”。1584年4月,又发动了讨伐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雄联军的“牧山之战”。通过这两次战争,秀吉作为信长事业实际继承人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取得统一政权的领导地位后,秀吉便连续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来完成信长未竣的统一事业。1585年,秀吉挥师10万,在扫荡纪州(和歌山大部及三重县一部)根来寺及杂贺僧徒之后,又攻略越后(新潟县),进驻飞驒(歧阜县内),平定本州中部的面北地区。1587年,又兴37国的兵力30万,席卷九州,直捣鹿儿岛,迫使岛津义久削发臣服。1589年,又集45国26万的兵力,分兵攻武藏(东京都,玉琦县及神奈川一带)、相模(神奈川)、上野(群马县),包围小田原(后北条首府),迫使北条氏投降。随后,又陈兵会津(福岛县内),奥羽(东北地区),至此,共平定38国(当时日本共分68国)。1590年,完成了统一全日本的大业。1593年,丰臣秀吉还把北海道正式划归日本的版图。
在统一过程中,秀吉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集权的中央政权。完全凭借自己武力来实现统一的秀吉却十分注意借重天皇的名义,不断自我擢升为近卫少将、上参议、内大臣乃至从一位关白①、太政大臣,位列贵族顶端,使个人专制权力,蒙上天皇传统权威的神秘光圈。
秀吉作为天皇朝廷的关白,统辖军、政大权,但不承袭朝廷原有的 *** 机构,而是在关白之下,选择家臣中的亲信,组成分管宗教、司法、行政、财政、土木等事务的“五奉行”,处理中央 *** 的日常事务。后又自有影响的地方大名中组成“五大老”②,通过这个机构,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秀吉还重视扩大中央政权的财政基础,直辖全国封建领主地租总额的十分之一(有藏入地220万石),直辖全国金银矿山年产的大部,直辖全国主要城市(包括京都、大坂、堺市、博多等近十座当时日本的大城市)垄断商工业的赋税收入,使中央政权拥有强大的经济手段。这样,秀吉便成了“言是法律、行是命令”的实际统治全日本的最高君主。
为了巩固统一和强化封建统治秩序,秀吉通过集权的中央 *** 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措施。
秀吉统治政策的最根本方面,是土地关系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从信长开始的,信长为了在占领区内筹办军需,征收地租(称指出),从1569年起,便开始“检地”(土地清丈调查)。这种检地,也有否定庄园领主收租权的含义,但地区有限,且缺乏建设性措施。秀吉则在近江检地以后,特别在统一全国后的文禄年间(1592—1595),不仅在全国进行检地,而且还逐步形成新的制度,史书上称为“太阁检地”(即秀吉检地,因秀吉让关白职于丰臣秀次后自称太阁)。秀吉正是以“太阁检地”为中心,确立了一整套对待地方大名和对待农民的方针政策,为建立日本集权封建制奠定了基础。
实行“朱印地制度”,建立近似国有的大名领国制、强化中央政权对地方封建势力的控制,是秀吉检地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这种制度,所有大封建领主(包括皇室朝廷及寺社在内),都需拥有加盖秀吉印信的土地执照(即朱印状),才能使自己领地的领有权生效。这种制度,不仅清除了庄园领主残存的一切权力,而且构成中央政权控制地方大名的权力基础。大名为了获得秀吉对自己领地领有权的承认,便不能不承担秀吉规定的一系列经济、政务、军事的义务。秀吉实行“国替制”,大名要服从中央削减、调换大名领地的处置;秀吉实行“城割制”,大名要按秀吉意旨拆毁许多具有军事意义的城镇据点;秀吉实行“军役制”,大名要按地租收入的多寡向中央提供军役。大名在领内开采非直辖的金银矿山,要向秀吉纳税(运上金);秀吉经营重大建筑工程,大名要提供夫役木石。还有防止大名间互相勾结的“禁私婚制”(未经秀吉许可的大名间的婚姻关系称私婚)及强制大名效忠中央的“人质制”(以大名家属与得力家臣为质)、“参觐制”(大名本人要移居秀吉政权所在地)等,都保证了中央政权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巨大约束力。所以,朱印地制度的推行,既意味庄园领主的土地领有权向大名领国制过渡,也意味大名领国制向近似土地国有制的江户幕(中央政权)藩(地方大名)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秀吉当权后的大名对自己领地领有权的不完全,决定了大名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独立权的不完全,统一后的大名完全丧失战国大名的独立自主的性格,统一后的日本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内乱频繁的动荡局面,当与秀吉对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有关。
土地关系变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小农永久耕作权的承认。吉秀检地,规定全国田亩计算方法统一以300步为1段(前此一般以360步为1段);规定每段水旱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的不同租率和绝对纳租量(石盛);规定每段地租承担者即直接劳动生产者的农民(称一地一作人制);并规定地租主要应以实物缴纳(石高制)等等。这些办法,当然体现了加强封建剥削和维持自然经济的封建领主的意图,但重要的是,取缔了前此存在于农民与领主之间的层层剥削,限制了领主在征收地租时的任意盘剥,特别在法律上为了保证收租权而保障了小农的永久耕作权,使土地与劳动力结合起来,使农民从事生产的最低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有了保证,这无疑会提高小农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被长期战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秀吉从强化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农的土地要求,这是从十四世纪起各地不断发生农民暴动,持续近200年的农民运动 *** 开始长期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秀吉虽不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但不失为日本历史上最了解农民,熟悉农民并善于统治农民的封建君主。
秀吉对待商工业者的政策,则具有更多的进步因素。秀吉的统一运动本身,在客观上就具有促进商工业发展的因素。为了巩固不断扩大的占领区,秀吉在全日本彻底废除所有战国大名的边境税卡(关所),甚至包括皇室、朝廷领内的关所(信长时没有被废除);修筑了联接全日本的道路桥梁;制订了航行全日本的船舶制度(1582年秀吉在岩屋便确定占领区的驳船都可随战争的发展驶出原来的“国”界);统一了全日本使用的度量衡(如36町为1里之制);铸造了全日本流通的货币(1588年始铸“天正大判”,1596年后铸造具有交换职能的“小判”和“天正通宝”)。这样,使商品流通、金融事业和水陆交通事业都有可能突破地方大名的领域经济的框框,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
为了夺取庄园领主所垄断的商工业赋税收入,为了分化中小商人和农民运动的联系,秀吉还继信长之后,在全日本实行称为“乐座”的废除商业、手工业封建行会的政策(当时日本商工业行会称为座),既切断了一切商工业者与庄园贵族的臣属关系,也给行会组织外的中小商人、手工业者以自由从业的机会。同时,秀吉在统一战争过程中为了争取统治区外的商品供应,还实行了称为“乐市”的市场开放政策,免除各种市场税,保证经营安全和商品的自由买卖。这种乐市、乐座的政策,对于室町时代以来的在战乱中萌发的商工业自由发展趋势给予了直接的推动。同时,秀吉还十分注意争取各地豪商对统一战争的支持,给豪商以大名的礼遇,依靠他们筹措军需物资、收集军事情报和开展劝降活动。而且,还直接任用了不少出身商家的文武要员(如五奉行之一的长东正家、侵朝日军先锋之一的小西行长等),这对当时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有影响的。另外,在外贸方面,秀吉也曾允许西方商人来日贸易,并实行“朱印船制”,特许八家豪商以九艘海船从事海外贸易,使日本的外贸有了一个正常的渠道。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
当然,秀吉削弱地方大名的势力并不是削弱封建统治,而是强化封建主阶级在全日本的封建集权统治;秀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但同时又彻底解除农民武装(刀狩会),剥夺农民离开耕地的自由(还住政策:使脱离土地的农民归还所住地方和耕地的政策),要求农民只能世代务农(身份制),重新给农民套上了一度松弛了的封建枷锁;在对待商工业者方面,秀吉虽不断制造废除行会、开放市场的自由气氛,但同时又不断通过御用的“商人司”、“职人头”(即手工业者的把头)把商工业者重新纳入统一王权的封建控制之下。事实上,标志日本室町战国时期商工业自由发展的自治城市,正是在信长、秀吉的统一运动中最后消失的。这一切都说明了秀吉统一政权的封建本质。
秀吉政权的封建性质在统一后的对外政策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在完成统一的次年(1591年),秀吉为了转移封建大名在国内争夺封建领地的视线,亦妄图通过对外掠夺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下令准备侵略朝鲜。1592年,他起兵16万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占领平壤后,更妄图迁都北京,建立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及印度的封建大帝国。由于朝鲜人民的坚决抵抗及明朝 *** 出兵援朝,才使秀吉的侵略计划没有得逞,1596年议和,但未果,丰臣于1597年又派兵14万侵朝,亦受到中朝两国军队的打击。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逝,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是战国时期统一日本的关白,是继织田信长之后的又一个豪杰,一生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主要完成了统一日本,入侵朝鲜等大业。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丰臣秀吉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丰臣秀吉的简介 丰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 天下 人,是战国三杰之一。是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统一日本的 历史 人物。原名木下滕吉郎,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改姓羽柴。农民家庭出身,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他是1590到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丰臣秀吉的 军事 思想 就在长久的战乱接近尾声,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和平的日子来临时,文禄元年(1592年)正月,丰臣秀吉突然发布出兵朝鲜的 命令 。秀吉的野心不止于朝鲜,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征服明朝,甚至想要将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印度、东南亚。虽然有人说秀吉出兵朝鲜的动机,是由于他丧失了最心爱的三岁大的儿子鹤松(1591年),但是在这之前,他已经向传教士说过要出兵朝鲜,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没有一个封建领主不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之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犒赏有功的将领。如果占领了中国,当然不愁没有领地可以分发。就在出兵朝鲜的前后,秀吉分别写信给 琉球(1590年)、 菲律宾(1591年)、高山国(台湾,1593年),要求服从朝贡。当时的台湾正是中国等海盗的根据地,是军事、贸易、交通的要冲。秀吉的军队在攻打朝鲜二十天后,已经攻陷汉城,可谓势如破竹,日军的致胜关键在于拥有先进的欧式火枪。就在秀吉得意忘形之际,朝鲜的游击队开始在各地反击,名将李舜臣更率领朝鲜的水军,以龟甲船及船炮震天雷大破日本的军队,控制了制海权。进入严寒的冬天之后,明朝的救援军队又赶到朝鲜,日军在饥寒交迫中牺牲惨重,厌战气氛弥漫。秀吉本来想要谈和,但是1596年9月1日看到明使的国书,上面写著要封秀吉为日本国王,并将日本当作明朝的属国。秀吉看了之后暴跳如雷,当天晚上发布命令,再度出征朝鲜。这次的出兵军队只有十四万,而且仅能占据朝鲜的最南端。在第二次出兵的前后,日军对朝鲜民众的残害更加激烈,而且日军为了争取战功,将战死的朝鲜军队的鼻子、耳朵割下,用盐醋防腐寄回日本给丰臣秀吉,由于以数量记功,所以很多无辜的老弱妇孺都受到残害。这些鼻子与耳朵埋葬在京都 方广寺大佛的西侧,今日则称为“鼻冢”。至今,韩国人一提到丰臣秀吉,莫不咬牙切齿。秀吉的军队除了杀害朝鲜军民之外,又强行押解五、六万朝鲜俘虏到日本耕作。除了农民之外,日军还强押大量的陶艺、印刷、 刺绣 等师匠到日本来,使得日本的陶艺水准大举提高。陶活字的传来,更带动了日后江户时代的出版风潮。 朱子学者姜沆则带给日本的朱子学莫大的影响。这是侵略战争无意中的 文化 产物。 丰臣秀吉的成就 在日本的角度上来讲,丰臣秀吉的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日本长达一百多年的分裂;其二,发动入侵朝鲜的战争,也就是文禄之役。 从应仁之乱开始,日本的中央政权逐渐对地方势力失去了控制,导致各地的割据势力崛起。由于这段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期十分相似,因此首先由武田信玄将其命名为“战国”。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各地大名互相攻伐,民不聊生。从织田信长时代开始,就逐渐开始了对日本的统一战争。但是织田信长壮志未酬,死于本能寺兵变。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家业,并最终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大业。统一后,丰臣秀吉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日本经济、军事发展的 措施 ,使日本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国力,并为之后的侵略朝鲜打下了基础。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被后人称为“战国三英杰”。 入侵朝鲜也是丰臣秀吉的成就之一。虽然这次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有效地消耗了朝鲜和大明的有生国力。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以借道为名,开始对朝鲜发动了长达六年的文禄庆长之役。在日本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朝鲜的军事防御体系迅速崩溃。最后由朝鲜的宗主国明朝的介入,经过反复拉锯战斗,才使得日本军队退出了朝鲜半岛。这场战争虽然日本方面失败了,但明朝在这场战争中也耗尽了国力,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在丰臣秀吉统治期间,实际上已经开始脱离亚洲的文化宗教影响,是日本“脱亚论”的最好实践者。
187 浏览 7 回答
317 浏览 6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7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249 浏览 5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86 浏览 6 回答
306 浏览 5 回答
182 浏览 4 回答
252 浏览 6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2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