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黄伟来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黄伟来发表的论文

明末清初,产生于西北地区的秦腔辗转流传到了南国的粤东海陆丰地区。众所周知,隶属汕尾的海陆丰地区是操闽南语的潮汕亚文化地区,潮汕文化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对异质文化的强烈排他性。而来自西北的秦腔却能在这个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文化圈顽强地存活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长期以来,秦腔如何入粤、何时入粤、入粤后的艺术流变如何等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学术悬案。本文就秦腔入粤后如何积极汲取当地艺术营养,融入本土文化,进而能够顽强存活到现在的原因进行探索。 西秦戏声腔与徽班入粤 西秦戏第一次大量地吸收其他剧种声腔剧目约于清代中叶,学习的对象是入粤的徽班。清乾隆后,来粤徽班很多。乾隆二十七年就有安徽戏班保和班进入广东。①乾隆四十五年,来粤戏班13班,徽班占了8个,包括安徽文秀班、安徽上升班、安徽保和班、安徽翠庆班、安徽上明班、安徽百福班、安徽春台班、安徽荣升班,②人数多达158人。冼玉清认为,碑记中的另一戏班集庆班也是徽班。③这就表明乾隆四十五年入粤的徽班有9个。其中安徽保和班在乾隆二十七年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中已有列名。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在乾隆四十五年和五十六年的两个碑记中均赫然名列,可见春台班是先南下广州后北上京城的。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在粤徽班有7个,包括安徽保和班、安徽胜春班、安徽宝名班、安徽荣升班、安徽裕升班、安徽贵和班、安徽春台班。④七个班之中,只有春台班和荣升班是乾隆四十五年留下的,其余5班都是新来的徽班。清代中叶,不仅入粤的徽班很多,广东本地还产生过有名的徽调演员。《扬州画舫录》载,广东刘八,成小丑绝技,被聘入春台班,技艺出色乃令当时丑行“风气渐改”。⑤ 碑记中多次出现的春台班,欧阳予倩认为是昆腔班。⑥《扬州画舫录》有云:“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可知,春台班是本地乱弹班,也不完全唱昆腔。袁枚《随园诗话》有“春台班小旦陆健桥,苏州人”⑦语,若此,则春台班不是完全唱乱弹,还兼唱昆曲。 由此可见,乾隆年间的徽剧尚未定型。虽属于皮黄声腔系统,但也有相当昆腔及其他声腔存在。黄伟博士认为,这一时期在粤的徽班艺人“搭班情况相当混乱,江苏、江西、湖南等各省戏班中都有安徽籍艺人的身影,同时各省艺人也有加入徽班演唱的,因而很难判断此时的徽班到底演唱什么声腔剧种”。⑧尽管徽戏所包含的声腔成分比较复杂,但不可否认,吹腔是徽戏声腔中重要的一部分。 徽班对西秦戏的影响主要是吹腔及其剧目的吸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载:“吹腔,又称石牌调、梆子腔”,有[正板]等多种板式。⑨西秦戏吸收了徽戏的吹腔,称为梆子,板式有[梆子]等四种。以徽剧吹腔的基本板式[正板]和西秦戏梆子的基本板式[梆子]为例,进行比较显示,两者的旋律基本相同,尤其是起始和结尾的旋律基本一样,只是中间的一段各有不同。可见,清代中叶入粤的徽班给西秦戏的声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徽班所带来的吹腔对西秦戏影响甚大,导致有学者否认西秦戏直接脱胎于西秦腔,误以为西秦戏是由徽班传入广东的吹腔剧种。如李时成与黄镜明认为西秦戏由早期徽班传入的可能性较大。⑩但由谱例对比可知,与安徽吹腔接近的只是西秦戏声腔中正线腔的梆子类唱腔,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唱腔与吹腔区别很大,不属于同类唱腔。后来李时成撰文更正其“正线腔与安徽吹腔十分相近”的观点,认为“与正线腔接近的有安徽的吹腔和江西的宜黄腔。前者与‘梆子’接近,后者则与‘二番’相似。”⑾可见,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声腔才是西秦腔的遗存,宜黄腔与二番相似,只是说明宜黄戏保留了西秦腔的声腔成分。 到了清中叶后期,皮黄声腔席卷大江南北。西秦戏再次受皮黄声腔影响。这时,徽戏吹腔已在西秦戏中获得正统地位,并与原始西秦腔一道,冠名为“正线”。 西秦戏声腔与广东汉剧艺术 西秦戏大量吸收皮黄声腔剧目的时间比较晚,约在清末民初,主要是受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影响。根据清末王定镐《鳄渚摭谭》的记载,外江戏是在道光年间,从广州传至潮州,所谓“外江创自晚近,或谓自杨分司”。杨分司是河北宛平人杨振麟。道光十年,他以惠潮嘉道兼署潮州盐运同知。王定镐认为,外江戏是杨上任时带到潮州的。 西秦戏与广东汉剧的交流非常密切,两个剧种的艺人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民国年间的西秦戏新顺太平班艺人得�、妈孙两名老旦还到过外江班学习。外江班也有师傅专门到西秦戏剧团指导。目前陆丰市碣石镇桥头村的卢木顺,还保存着其祖父卢月亮(西秦戏的教戏先生,曾开过戏馆)于20世纪80年代手抄的西秦戏弦乐曲牌抄本。抄本中收有“外江平板连”(二黄中的一种板式)的曲牌,曲牌名前冠以“外江”,说明是从外江戏(广东汉剧)吸收来的。 根据目前西秦戏剧目情况分析,从汉剧吸收的皮黄声腔剧目如下: 二黄调剧目:本头戏包括《冯太爷》《审冯旭》;小出戏《杨天禄》《兰芳草》《三娘教子》《失金钗》《金水桥》《举狮》《五台会兄》《贵妃醉酒》《杀子报》。 西皮调剧目:本戏包括《斩李广》《斩王吉》《万重山》《卖豆花》《看古文》《李云祥》《白兔精》《鲤鱼精》《卖虎皮》《打李凤》《韩世忠》;小戏:《问卜》《打街》《秋胡戏妻》《马冲霄》《王子才》《打金枝》《斩韩信》《崔梓》《斩郑恩》《魏卜贤》《大吉利市》《妙常化身》《刘英杀妻》《四季莲花》《鹘骨洞》《水鸡记》《卖疯》《刘裕迎亲》。 西皮二黄剧目:本戏包括《斩洪建》《闹金銮》《闹歌店》《甘凤祥》《奸雄杰》《男搜宫》《女搜宫》《乌须司马光》(救宋王)、《打太平》《夏王》《薛平贵别窑》《关三姑》《白须司马光》《拾玉印》《桥头别》(搜花园)、《夺粮马》(林大富)、《洪炮连》《假凤鸾》《罗吉昌》《罗志云》《沉东京》《把宫门》《祭茶房》《青草记》《三齐王》;小戏:《遇救》《何文秀》《李怀能》《举狮观图》《骂同罗》《顶砖》《拜门》《拜年》《柴房会》(李老三)《齐王哭殿》《打破桶》《陈光保》《白牡丹》《闹山河》。 本传中的文戏部分有唱皮黄声腔的,如《封神榜》中《渭水河文王访贤》,《征西传》中《三难薛丁山》,《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大闹凤仪亭》《刘备别徐庶》《西城退敌》;《水浒传》文戏中《林冲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林冲逼上梁山》《宋江杀惜》《活捉三郎》《潘金莲戏叔》《武松打店》《过蜈蚣岭》《吴用智访玉麒麟》《宋江攻打大名府》《燕青打擂》。《隋唐传》212出,有小部分唱皮黄声腔。《宋传》83出,全部唱皮黄。唐朝故事的《锦香亭传》40出,亦唱皮黄。明朝故事的《正德传》《天图霸》均唱皮黄。 此外,还有一类根据本地流传故事题材改编的剧目。这一类剧目也唱皮黄,但是这类剧目很少。如本头戏《剪月蓉》(二黄)、《掷扇记》(《剪月蓉续编》,唱二黄)。当地有“沉东京,升海丰”的俗语,西秦戏中的本头戏《沉东京》(唱皮黄)可能是取材于本地民间传说的剧目。 西秦戏武戏与南派武功 西秦戏除了在声腔剧目上善于学习其他剧种的有益养分外,在表演艺术上也积极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学习。西秦戏原来武戏中的武功属于北派武功,并且通过《方世玉》、《泗州城》等武戏剧目传给粤剧。但西秦戏在广东扎根后,因为演员都是本地人,所习武功均为南派武功,所以西秦戏的武戏转而宗南派武功。清代道光年间,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一书中曾指出:“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⑿西班即秦腔戏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说的是真刀实枪的南派武功。西秦戏老艺人一般都在青少年时代学过南拳,有扎实的武功功底。1961年,海丰西秦戏剧团赴陕西秦腔剧团交流学习时,将西秦戏与秦腔进行比较,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西秦戏与秦腔的武戏有南北之别。目前的武戏《秦琼倒铜旗》《徐棠打李凤》《胡惠乾打擂》《破西禅》等均用南派武功。 秦腔入粤后,武戏改习南派武功跟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海陆丰地处沿海,倭寇山贼猖獗,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害,百姓不得不习武防身。由此,拳馆应运而生。戏班演出走村串巷,随时都可能遇到当地的恶霸闹场捣乱,也要求男演员练就一身好武功。尤其是武行的演员,一般都与武馆的拳师保持密切的关系,经常一起切磋武艺。演员往往将武功的动作进一步美化,运用于武戏。南派武功在海陆丰民间的普及和盛行,更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近代潮剧、白字戏复兴,方音演唱的戏曲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西秦戏用官话唱念,百姓难以听懂。因此,西秦戏便更是着重发展了基本不要唱的纯科白的武戏,又称为提纲戏。西秦戏因善演列国传为特点,在潮州又被称为“传戏”,就专门打南派武功。萧遥天称“西秦戏的末流,分而为二,其一是现存海陆丰诸县的传戏,其二是闹夜班”,传戏便专演武打戏,比如《列国志》《三国志》《隋唐演义》等等,因所演尽是史传故事,便呼为“南下传戏”。这些传戏的“武打功架很值得赞扬,演《秦琼倒铜旗》,尤有声有色”。⒀但是这种戏班,演员多是农村子弟杂凑而成,他们把演戏视为农闲时候的副业,演出时不太注意剧本,常常随机应变;戏班也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道具戏服,多破旧不堪。 “xx”十年,古装戏基本处于停演状态,掌握南派武功的艺人日益年迈乃至谢世。加上社会日益安定,已经不存在荼毒生灵的倭寇、山贼,习武之风大不如前。目前除了九十高龄的老师傅唐托会南派武功戏之外,其他西秦戏的男性演员已经不习武功。南派武功在西秦戏中已经失传。 综上所论,西北的秦腔之所以能够在南方扎根、生存、发展,与她在不同时期积极汲取有利的文化养分适应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顺应潮流、适应观众,主动调试,这也许对当今的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有意义的启示。 (本文系第4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陆西秦戏与台湾北管的比较研究”(编号20110491009)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②④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1辑)[C].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 编印.1963. ③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J].中山大学学报.1963(3):111.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⑥欧阳予倩.试谈粤剧[M].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⑦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⑧黄伟.广府戏班史[P].中山大学(2006):24. 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⑩黄镜明、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渊源质疑[M].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⑾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正线腔源流浅析[C].1983年“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论文[C]. ⑿]清代燕都梨园史料[M].张次耕 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⒀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M].香港:天风出版有限公司,1957.

黄派有关壮学的学术成果颇为丰硕,主要论著如下所示:《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弟子》(黄现璠,载《光明日报》1956年5月10日)、《谈僮歌》(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黄现璠,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1月)、《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谈桂西壮族自治州古代崖壁画及其年代问题》(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57年3月9日)、《从考古资料看广西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57年4月16日)、《广西明江、江两岸的古代壁画》(黄增庆,载《文物参考资料》第四期,1957年)、《刘三姐》(萧泽昌,载《广西妇女》1957年第2期)、《关于壮族族源的探讨》(粟冠昌,载《民族研究》1958年第9期)、《关于壮族族源问题的商榷》(粟冠昌,载《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黄现璠,载《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关于壮、瑶族几个历史问题的讨论》(周宗贤、李干芬,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从出土文物来看广西僮族的古代社会》(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62年6月20日)、《土司制度在桂西》(黄现璠,载《壮瑶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第一集,1962年7月)、《江应梁对僮族奴隶社会的看法》(李干芬,载《广西日报》1962年7月25日)、《关于僮族瑶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李干芬等,载《广西日报》1962年8月8日)、《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黄现璠,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广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粟冠昌,载《民族团结》1963年第2、3期)、《广西出土铜鼓初探》(黄增庆,载《考古》第11期,1964年)、《从考古资料看广西壮族的由来及其在原始社会的生活情况》(黄增庆,载《广西日报》1967年4月19日)《壮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的重大贡献》(周宗贤、莫家仁,载《学术论坛》第3期,1979年)、《明代抗倭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周宗贤,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1979年)、《广西古代铜鼓》(黄增庆,载《思想解放》第6期,1979年)、《披荆斩棘建设边疆——古代社壮族开发祖国南疆的贡献》(周宗贤,载《广西日报》1979年7月18日)、《远古的广西人》(黄现璠、张一民,载《桂林日报》,1980年8月10)、《壮族名称演变》(黄现璠,载《桂林日报》,1980年8月27)、《试论侬智高的国籍和他一生的活动》(粟冠昌,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80)、《广西最早人类及其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黄增庆,载《思想解放》第4期,1980)、《富有革命传统的壮族》(李干芬,《民族团结》第6期,1980年)、《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黄现璠,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试论韦拔群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黎国轴,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西瓯骆越考》(张一民,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侬智高起兵反宋前的壮族社会性质浅谈》(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壮族社会的奴隶制社会问题探讨》(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试论南越王国》(周宗贤,载《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1981年)、《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粟冠昌,载《学术论坛》第2期,1981)、《广西土官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粟冠昌,载《民族研究》第3期,1981)、《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粟冠昌,载《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试论百越与百濮的异同》(黄现璠合撰,载《思想战线》第1期,1982)、《广西土官制度的渊源》(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辑,1982)、《广西两大类型铜鼓的特征和由来的探讨》(黄增庆,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广西左、右江地区崖洞葬初步调查》(张一民,载《民族学研究》第4辑,1982)、《广西形成多民族聚居的状况探源》(李干芬,载《学术论坛》第5期,1982)、《关于壮族是否终经过奴隶社会的探讨》(张一民、黄增庆,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明代广西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粟冠昌,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试论广西壮汉民族融合问题》(覃树冠,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集,1982)、《先秦时期广西社会初探》(黄增庆、张一民,载《民族论丛》1982年第2期)、《论秦瓯战争》(周宗贤,载《学术论坛》第4期,1982年)、《清代广西的社会经济》(覃树冠,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83)、《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与岩洞葬》(黄现璠遗作,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出版社,1983)、《骆越历史初探》(周宗贤,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出版社,1983)、《宋代壮族土官统治地区的社会结构》(周宗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明代的广西土官》(粟冠昌,载《学术论坛》第5期,1983)、《从考古资料看兄弟省区对广西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壮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探讨》(张一民、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壮族人民英雄陈洪涛》(黎国轴,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1983)、《近代史上的壮族军阀》(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3辑)、《壮族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黄增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1984)、《冯冼夫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合睦的贡献》(周宗贤,载《岭南文史》第1期,1984年)、《瓦氏夫人》(周宗贤,载《三月三》第1期,1984年)、《从文化遗存浅谈壮族古代文化特质》(黄增庆,载《三月三》第3期,1984)、《岭南越族源流浅析》(周宗贤,载《三月三》1984年第5期)、《壮族古代奴隶制探索》(周宗贤,载《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壮族的传统美俗》(周宗贤,载《学术论坛》第2期,1984年)、《岭南越族源流浅析》(周宗贤,载《三月三》第5期,1984年)《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黄现璠遗作,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5辑,1985)、《古越地望刍议》(黄伟城,载《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侬智高到大理的几个问题探讨》(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浅谈广西原始社会文化》(黄增庆,载《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清代广西的改土归流》(覃树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广西壮族与云南贵州兄弟民族的古代文化关系》(张一民、黄增庆,载《贵族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先秦时期广西越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张一民、何英德,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从出土文物探骆越源流及其分布》(张一民、何英德,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增刊)、《唐宋元明清广西羁縻州县或土府州县洞司等设置概况》(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壮族的玛拐一节和蚂拐歌》(周作秋,载《民间文学》1986年第6期)、《西瓯骆越与壮族的关系》(张一民、何英德,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清代广西土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广西考古资料所见百越文化习俗》(黄增庆,载《百越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必须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黄增庆、张一民,载《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元代广西的土官制度》(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明代广西土官制度的改土归流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如何看待壮族巫术文化》(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甑皮岩氏族初探》(何英德,载《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教育刻不容缓》(张一民、何英德,载《百越民族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清代广西土官制度改土归流述议》(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西瓯社会经济形态》(张一民、何英德,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略论壮族的实际与四化建设》(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西瓯骆越的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文化的贡献》(黄增庆、张一民,载《百越民族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清代广西土官制度的衰落》(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1、2期)、《三议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试论莫一大王的“飞头”》(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赵宋王朝与广西士官的关系》(粟冠昌,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壮族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贡献》(何英德,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民主革命先躯—壮族英雄王和顺》(李干芬,载《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粤西壮族铜鼓多维文化浑融性的深层透视》(覃德清,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覃德清,载《民族艺术》1996年第2期)、《楚与西瓯骆越的文化关系》(张一民、陈剑之,载《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4辑,1998年4月)、《广西南部壮族起源考》和《壮学研究四十年》(何英德,载《桂林文博》1999年第1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壮民族的现代化》(何龙群,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论20世纪的壮族文学》(黄绍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覃德清,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覃德清,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覃德清,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黄派有关壮学专著先后出版有《侬智高》(黄现璠遗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柳州史话》(萧泽昌, 张益桂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南方民族论稿》(周宗贤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壮族通史》(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论韦拔群》(黎国轴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韦拔群传》(黎国轴,严永通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可爱的凤山》(黎国轴,华盛国编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覃德清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特别是“黄派”成员粟冠昌教授还先后参与了《广西通史》、《壮族通史》(三册,粟冠昌任副主编)等著作的主要撰写工作;张一民教授先后参与了《广西通志·教育志》、《广西教育志》、《广西教育史》等书的编撰工作;黎国轴教授接受广西河池地委的聘请,担任中共河池地区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和编审,负责审查、修改、出版了《中共广西河池地区组织史资料》等11本书,共约500万字。现尚有自著《右江革命歌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准备出版。近年来他们虽然高龄80多岁,依然老当益壮,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热心研究着“壮学”,连连推出佳作,例如粟冠昌教授推出的《广西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张一民教授相继推出的《壮族形成时间辨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一个壮族子弟的奋斗历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民族学·民族史·地方史志文选》(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见闻录》(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黎国轴教授先后推出的《壮族故事荟萃》(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壮族机智人物故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壮族节日故事》(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等等。“黄派”宗师黄现璠的大量遗稿近年来同样开始被陆续整理发表和出版,例如《壮族族源与花山崖壁画之关系》(黄现璠、何英德、周作明,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内收有“壮学论丛”)、《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下](黄现璠遗稿,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4期)、《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黄现璠遗稿,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同时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这一切充分说明:“八桂学派”导师黄现璠和“黄门十八贤”为振兴广西民族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以及开启“八桂学派”的历史之幕和促进“壮学”的兴盛贡献良多。

黄伟新罗亮峰发表的论文

男 回族 1957年12月生 中共党员 湖南常德人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12月获湖南大学控制工程硕士学位。2002年8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纺织系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实验中心主任、电气系主任等职;1999年学校合并升本以后,曾任常德师范学院机械系党总支书记;2003年起任湖南文理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湖南省纺织工程学会科技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编委、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李晓峰教授长期从事纺织材料性能及现代检测技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部、省、市级科研教改项目6项,其中有教育部重点项目“基于泛灰数学的机器人机构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省教育厅项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常德市科技攻关项目“可编程控制器在纺织生产中的应用”等。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特点是: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从1988年以来,多次为地方技术监督、质检部门进行仲裁检验,为地方工矿企业、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攻关,解决纺织产品质量及检测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在《纺织学报》、《应用科学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数学的认识与实践》、《传感器技术》、《棉纺织技术》、《计算机系统应用》等国家核心杂志与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与省市有关部门优秀论文奖。李晓峰教授还长期担任《电工电子技术》、《纺织实验仪器学》、《纺织材料学》等课程教学。他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深受学生的好评,在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的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讲师组一等奖。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五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家级教改课题于1997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李晓峰教授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1998年被市政府记功,。

是一个运算符,用来表达搜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英国学者乔治·布尔发明的布尔逻辑算子包括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非三种类型,分别用与、或与非表示。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见图)。用布尔逻辑运算符连接检索词形成的检索公式称为布尔逻辑检索公式。布尔逻辑检索是计算机信息检索中最常用的检索表达式。

1.颅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归来. 左锋. 张智勇. 夏德林. 牛峰. 金骥. 俞宾. 罗金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年02期2.三维模型技术在颅面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归来. 夏德林. 张智勇. 牛峰. 金骥. 俞斌. 罗金超. 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04期3.三维模型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归来. 张智勇. 牛峰. 金骥. 夏德林. 俞斌. 罗金超.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2004年01期4.口内入路L型截骨术矫正高颧骨。归来. 邓诚.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金骥. 牛峰. 俞宾. 季莹. 罗今超. 夏德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5期5.口内入路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金骥. 张海钟. 牛峰. 俞宾. 周晓东. 季莹. 罗今超. 夏德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S1期6.天然珊瑚石人工骨在颏成形术中的应用。归来,张智勇,张翔云,滕利,黄绿萍,俞宾,周晓东。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1期7.珊瑚人工骨不同植入方法的临床分析。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俞冰. 周晓东.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年S1期8.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归来,罗茂萍,戴汝平,何沙,滕利,张智勇,黄绿萍。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5期9.下颌骨外板修复颅颌面畸形 。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年04期10.颅颌面外科与三维重建技术。归来. 罗茂萍. 戴汝平. 何沙. 滕利. 张智勇. 黄绿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3期11.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与颅颌面外科。归来. 罗茂萍. 戴汝平. 何沙. 滕利. 张智勇. 黄绿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S1期12.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用于矫治下颌前突 。归来,张智勇,滕利,侯全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年02期13.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归来. 侯全志. 张智勇. 滕利。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9年05期14.颅颌面外科创立30周年回顾。归来. 宋业光.。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7年06期15.三维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归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年04期16.口内路径下颌骨升枝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 归来.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年02期17.皮肤软组织膨胀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归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年02期

黄伟文到底发表了什么论文

1.林夕

1961年12月7日出生于香港,原名梁伟文。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词作人,与黄伟文并称香港词坛的“两个伟文”。

1985年,林夕发表作品《曾经》。1987年,林夕填词的《无需要太多》入选1988年香港电台第11届“十大中文金曲”。

1993年,林夕创作歌曲《红颜白发》由张国荣演唱并作为电影《白发魔女传》的主题曲,该歌曲获第三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1996年,林夕为张学友填词《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作为张学友的结婚礼物。1997年,为王菲创作的《约定》夺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佳词作奖。1998年林夕凭借为王菲作词歌曲《脸》夺得台湾金曲奖最佳最词奖。1999年为王菲创造歌曲《给自己的情书》获TVB最佳作词奖。为张国荣创作的《左右手》,该歌曲获得99年几乎所有的流行大奖。

2008年,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上获得“金针奖”。2011年6月,林夕推出书籍《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2012年2月,林夕发表书作《知情识趣》 [3]  。2014年5月,林夕担任安徽卫视节目《我为歌狂》第二季的首席音乐评委。同年,林夕、王菲与制作人张亚东这个铁三角组合相隔11年再合作,创作歌曲《爱不可及》,该歌曲也是赵宝刚执导的电影《触不可及》的主题曲。

2.黄伟文(Wyman)

1969年5月2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香港著名填词人、时尚评论人,与林夕合称香港词坛的“两个伟文”。

1993年开始歌词创作,至今累计作品过千首,由其作词、具有较高传唱度的歌曲包括陈奕迅《浮夸》、容祖儿《我的骄傲》、杨千嬅《可惜我是水瓶座》、卢巧音《好心分手》、Twins《下一站天后》、谢安琪《喜帖街》等,被称为后港乐时代的标志性填词人之一。

黄伟文早于读书时代已为杂志报章撰写时装快讯补贴置装费,后来为《MILK》杂志撰写名为“Wyman Labeling”的时装、潮流专栏,2004年专栏文字结集出版为《Y》一书。先后在多个刊物开设时装专栏,并出版《Y》《俗》《潮骚》3本书。

2005年8月,发行专辑《After Ten 黄伟文十年选》。2012年2月,《Concert YY黄伟文作品展演唱会2012》一连6场在红馆演出。

3.方文山

1969年1月26日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华人版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台湾男导演、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御用金牌作词人,有“词圣”的美誉。也曾为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蔡依林、林俊杰、S.H.E、吴宗宪、温岚、潘玮柏、袁咏琳、张靓颖等艺人作词,多次凭借周杰伦作品获得金曲奖的肯定。其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词曲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非常符合江湖的整体音乐风格。

2001年因创作歌曲《娘子》提名第12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2003年凭借创作的歌曲《威廉古堡》获得第十二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同年创作的歌曲《直来直往》获得第三届香港音乐风云榜港台年度最佳填词奖。2005年出版书籍《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2007年出版《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2008年获得第十九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同年出版《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并参演舞台剧 《六义帮》。2010年出版《方道·文山流》,参演电影 《混混天团》。

2011年出版书籍《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同年参演电视剧 《冲吧宅男》和执导《中国风演唱会》南昌站。2013年发起西塘汉服文化周,同年执导电影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2014年执导《中国风演唱会》沧州站。

4.邓伟雄

凡诗、文、小说、讽刺小品等皆有著述,如编电视剧《狂潮》、《七十三》、《飞鹰》等。

填写歌词包括〈春雨弯刀〉、〈绝代双骄〉、〈网中人〉、〈英雄出少年〉、〈神雕侠侣〉、〈楚留香〉、《铁血丹心》、《笑傲江湖》、《怨歌行》、《江湖行》、《万水千山总是情》、《京华春梦》等。

著作包括:《大话西游》、《艺苑闲话》、《香港地语录》、《齐白石画传》、《香港艺术家对话录》、《丁衍庸笔下万象》、《如是我见》等。

5.周耀辉

词风华丽精致,游走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鲜有纯粹的情歌,其丰富的内涵令人惊叹,在芸芸华语作词人中独树一帜。承认是周耀辉词迷的词评人梁伟诗曾这样表述“香港三大词人林夕多情、黄伟文摩登、周耀辉另类。

形容: 周耀辉写的歌词虽然很多也是情歌,但角度完全不同于和黄伟文,他常常会带有很多疑问性的话,比如《第五个现代化》,他将爱情形容为第五个现代化,字里行间一直在质疑爱情能否被现代化的问题。还有《今天只做一件事》也很有意思,香港那么繁忙,匆匆来匆匆走,有可能每天只做一件事吗?他的歌词其实很深刻,让人可以继续思考的空间很大。

周耀辉名作如《忘记他是她》、《忽然之间》、《色盲》、《佛洛伊德爱上林夕》、《麦当娜一吻》、《盲年》、《黑白》首首设想独特、文化底气深厚,最是敢于挑战另类偏锋题材,自言喜欢写side cut多于主打歌。他的作品立意极为高明,题材往往取材于现实,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同/异性恋等极为广泛,词作中常常大量运用讽喻、联想、双关、引用等手法。 他的作品很容易将人带入他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中,甚至可能是在不知所云中沦陷在诡秘压抑的气氛里,就连张国荣都曾用“醉生梦死”来形容读他作品的感受。

作词人

是跟随音乐人而生的职业,大多数由诗人演变而成。一首歌的作词人、作曲人、编曲人、制作人可以是一个人。

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 歌曲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而音乐则需用乐谱记录下来的。因此,歌曲作者必须具备相当的乐理知识,青少年朋友应在这方面先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想,一首好的歌词打动了你,你很想把它谱成曲,然而,头脑中浮现的歌声,却不知如何用音乐符号来表达;或者虽然用音乐符号记述下来了,但不确切、不完整,甚至与自已的本意相距很远,这样是写不好歌曲的。

【 #中考# 导语】每到中学报名季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在思考什么学校好,各个学校有什么特色,为此 无 特别整理了梧州高级中学的基本情况介绍,希望可以为大家选择中学提供一份参考。 学校简介 广西梧州高级中学是广西首批2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也是广西原16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创建于1905年,初名冰井学堂,历经省立四高中、广西大学附属高中、广西省立梧州高级中学,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广西梧州高级中学。 学校位于鸳江之畔,蝶山之峰,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宜人,乔木葱茏,春有鸟语,夏有林阴,秋有红枫,冬有芬芳。校园绿化面积占80%以上,体育运动场占地800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科学馆、办公楼、教研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带人工草地足球场的全塑胶田径运动场等,图书馆面积2500多平方米,藏书30万多册,报刊年订数600多种。 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学生2532人,专任教师148人,其中有特级教师5人,骨干教师和自治区骨干教师8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各级骨干教师有38人,有12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还有35人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有相当一批教师在梧州市乃至自治区教育界享有较高声望。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05年,初名冰井学堂,校址在原冰井寺(今梧州二中校址),是梧州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1906年改为梧州初级师范讲习所,1908年改称四府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广西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改为广西省立第四高级中学,1934年改称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学校迁往蝴蝶山顶西大预科校址,1937改称为广西省立梧州高级中学,李剑中为第一任校长。1949年11月梧州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梧州高中。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高考中成绩突出,1959年6月,梧州高中被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4月梧州高中重新被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学校各方面工作逐步恢复正常。2003年6月,梧州高中光荣地成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年11月,梧州高中光荣地成为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2009年11月25日梧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梧州高中搬迁新建计划,新校址位于梧州城西红岭区,征地280亩,按照5000名学生、100个班的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建设,梧州高中新校区于2012年8月底建成,2012年9月正式启用,这是梧州高中办学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件大事,对加快学校办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百多年来,梧州高中始终抱着“乐育英才”的宗旨,为民族解放、社会发展和新中国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共培养优秀学生3万多名,校友遍及海内外。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的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医学专家韦加宁医生,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医科大学莫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郭金如研究员、水力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霍永基,北京电力电子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总工程师刘鹿生,中国西南核燃料元件理化检测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荣,被誉为“广东省气象南极科考第一人”的孙云智等,均是学生中的杰出代表。正可谓:蝶山桃李满天下,梧高英才遍寰宇。特别是自2003年光荣地成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以后,梧州高中发展进入了现代品牌学校建设的快车道,在建设优质高中教育方面显示出六大优势: 一是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梧州高中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特点,更有凸显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和超前的教育理念。“让教育与社会联网”,“高质量办学,大课堂教育”,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梧州高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就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更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我校一直坚持倡导的办学理念——“让教育与社会联网”就源于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办学理念即从此衍生。我校的这一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发展性、创新性和社会性。而我校“高质量办学,大课堂教育”的办学特色正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办学条件 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勇于开拓。梧州高中的领导班子不待扬鞭自奋蹄,“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努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示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本色,树立了梧州高中的品牌。师资力量雄厚。梧州高中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出的“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其中有特级教师5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各级骨干教师有38人,有相当一批教师在梧州市乃至自治区教育界享有声望,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 黎钜锋:八桂,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许冰:语文特级教师,广西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惠贞:物理特级教师 张剑松:语文特级教师 欧贵文:政治特级教师 他们思想活跃、治学严谨,着眼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致力于教材、教法和课程的改革,形成了层次高、教法精、思路活、善创新的教学风格。近几年来,一大批教学论文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有100多人次获得全国和自治区级各种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一流。学校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演播室、语言实验室、电子教室及各学科实验室,2000年建成了具有自治区一流水平的中学计算机校园网,工作站点遍布每一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达到广西中学计算机校园网的先进水平。2001年成为广西第一所给全校每一个教室装备由数码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和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中学,2004年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和图书电子管理系统及校园IC卡系统,正式启动了校园一卡通学生智能管理系统,学生出勤、食堂用餐及校园消费一律使用校园一卡通学生智能管理系统。图书馆一律使用图书电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近三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教研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体育馆和学生饭堂。彻底改造了运动区,铺设了塑胶田径运动场、人工草皮足球场、6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及若干个羽毛球场。全面改造了校区道路,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了带液晶显示器的个人办公电脑,把网管中心、信息节点增加到500多个,遍布每一个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为实施信息技术构建现代教育新型大课堂的战略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业务档案、考试客观题阅卷、学生学籍及成绩档案均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实现数据共享;通知、计划网上发布,各部门通过网络上报材料,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2009年11月25日,梧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梧州高中搬迁新建计划。梧州高中新校址位于梧州城西红岭区的地段,占地280亩,拟投资2.5亿,按照5000名学生、100个班的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建设,2010年9月8日实质性开工,预计将于2012年建成,将打造成八桂大地和粤西地区最富魅力的高中。 教学思想 百年的风雨,铸就了梧州高中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首批示范高中的荣光,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学校品牌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与时俱进的步伐,使百年梧高更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所向往的圣地,成为梧州人民心中的至爱和骄傲!学校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面,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多渠道、多层次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为社会及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在全区乃至粤西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梧州高中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特点,更有凸显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和超前的教育理念。“让教育与社会联网”,“高质量办学,大课堂教育”,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梧州高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登科学之堂奥,造道德之高峰”的校训,借成为首批示范高中的契机,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构建现代教育新型大课堂的战略,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面,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方向,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多渠道、多层次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走出了一条富有“梧高特色”的教改之路,展现了“理念兴校”、“质量强校”、“改革活校”的独特风景,在全区乃至粤西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通过开展活动,一大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均得到了令人欣喜的提高。其中,有在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中连夺周冠军和月冠军的广西第一人——潘乐同学,有在各级比赛中屡占鳌头的演讲高手,有笑傲山城的梧高辩论队,有誉满水都的梧高合唱团,有令人惊叹的“故事大王”和小“天才演员”。近年来,梧高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国家和省级奖达两千多人次,在全国数理化奥赛中成绩尤其突出。百年沧桑,百年征程,百年春秋,百年辉煌。当这所百年老校在这方鸟语花香的蝴蝶山上写下百年盛典的绚丽一页时,梧高——这所八桂正朝着“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世纪目标,在素质教育的正确航道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去拥抱更加绚丽多彩的蝶山春色。 学校领导 黎钜锋校长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八桂”,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梧州市优秀校长。 李其斌党委书记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陶行知研究会先进个人。 林惠贞副校长 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致远工作坊主持人 玉宇副校长 语文高级教师,梧州市巾帼建功标兵,“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学员,梧州市学科骨干教师。 张剑松副校长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生学历。市政协委员。骨干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首期)A类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 欧贵文党委副书记 政治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德育工作标兵,梧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 钟伟强督导员 办学成绩 梧州高中在百年漫长的风风雨雨中,始终抱着“乐育英才”的宗旨,为社会及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省立四高中参加广西毕业会考,成绩为全省第一名,学生李继邕为全省之冠。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1月,梧高参加广西省第二十届会考,再获全区第一名。1957年,梧高学生陈协中获全国青少年乒乓球单打冠军。1960年梧高高考成绩名列广西第二名,外语科成绩更为显著,列全区第一。外语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教研组长梁肇光代表集体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十年来,梧州高中参加统考、会考、高考和学科竞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3年广西首次毕业会考,梧高成为当年学生一次性100%通过会考的两所重点中学之一。自1996年广西高考实行标准分以来,梧高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区500多所中学的前列,共培养出了欧阳图、黄璀、李匆聪、黄治平四个标准分综合分状元,梁凌宇、梁遥海、吴瑶等十三个单科状元,演绎了一出出“状元传奇”。同时,学校也以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上级和社会的赞誉,1991年获广西首批“文明学校”,1998年又被自治区教育厅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中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试验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新时代的梧州高中致力于广西示范学校的建设,显示出极强的优势。 “状元传奇”轰动八桂。自1996年广西高考实行标准分以来,我校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区500多所中学的前列。学校计划生每年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在95%左右。其中,在1996年高考中,梧高文理科综合分双双高居广西全区第2名。15年来,梧高共出了三个广西理科综合分900分状元和一个广西文科综合分900分状元以及十七个单科状元。十五年,二十一个状元,几乎是年年出状元,有些年份是两个三个状元,演绎了一出出令人瞩目的“梧高状元传奇”,誉满八桂,威震广西。其中,李匆聪同学在2001年高考中,理科原始分总成绩达701分,成为广西恢复高考20多年来,高考原始分突破700分大关的第一人。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高考中,梧州高中再创佳绩,勇夺三个广西状元,再次演绎了梧州高中的“状元传奇”。其中,考生徐凯舟同学以703分勇夺2011年高考广西理科总分第二名,还分别以149分和277分勇夺2011年高考广西理科数学单科状元和广西理科综合科第二名。考生宾栋同学以143分勇夺2011年高考广西文科数学单科状元,考生谢嘉皓同学以135分勇夺2011年高考广西语文单科状元。广西2011年高考总分及单科共8个状元,梧州高中独占其三,成为今年高考尖子最给力的学校之一。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建构第二课堂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学社的毛主席诗词朗诵比赛、笑星·故事大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联欢会、校园文学大奖赛、课本剧表演大赛,学生会的卡拉OK演唱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团委的劳动技能大赛、文艺汇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与行”电视大赛,英语角的英语演讲比赛、情景对白比赛,书法组的书法鉴赏沙龙以及各类球赛等,形式丰富多彩、开放灵动、趣味盎然,此外,还有数理化和电脑小组的竞赛培训等,所有这些都多角度、多层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学校 特级教师5人:黎钜锋、许冰、林惠贞、张剑松、欧贵文 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黎钜锋欧贵文 骨干教师和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骨干教师1人:张剑松 梧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4人:陈丽萍刘敏红张剑松林惠贞 梧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许冰黎钜锋张剑松 梧州市优秀班主任4人:欧贵文林惠贞莫光耀杨富莲 梧州市骨干教师4人:玉宇陈军宁谭远森欧贵文 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骨干教师10人:黎钜锋、刘敏红、李锦钊、林惠贞、陈丽萍、洪永全、陈军宁、欧贵文、玉宇、彭湘玲 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C类骨干教师19人:黄革登、莫玉华、何毅华、谭远森、关宁、陈丽文、施艳荣、崔影杏、梁志强、姚进宏、彭励、王宁、庞海容、孔宇静、吴瑜、张燕霞、朱巧红、黄伟文、李国良 综合分“状元”班主任2人:林惠贞欧贵文 单科“状元”5人:林惠贞吕惠芬李锦钊陈军宁梁志强 杰出校友 一百多年来,梧州高中始终抱着“乐育英才”的宗旨,为民族解放、社会发展和新中国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共培养优秀学生3万多名,校友遍及海内外。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的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医学专家韦加宁医生,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医科大学莫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郭金如研究员、水力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霍永基,北京电力电子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总工程师刘鹿生,中国西南核燃料元件理化检测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荣,被誉为“广东省气象南极科考第一人”的孙云智等,均是学生中的杰出代表。正可谓:蝶山桃李满天下,梧高英才遍寰宇。 学校历史 清朝初建 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原冰井寺(今梧州二中校址)由当时梧州知府庄蕴宽主持,由清末贡生邓敬惺具体负责而设立的冰井学堂。冰井学堂是梧州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1906年,改为梧州初级师范讲习所,因学校由梧州、郁林、浔州、平乐四府出资合办,学生均由四府选送,故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称四府师范学堂。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四府师范学堂改省立,称广西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并入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成为二中的高级部。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广西各中学高、初级分立,省立二中高级部独立为广西省立第四高级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立四中并入设在梧州蝴蝶山的广西大学(时任广西大学校长为马君武博士),为其附属中学,学校迁往蝴蝶山顶西大预科校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广西大学迁往桂林,西大附中改为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附中主任李剑中呈请广西政府批准独立,改称为广西省立梧州高级中学,李剑中为第一任校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梧州高中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和9月两次被日本飞机轰炸,办公厅、教室、宿舍悉被摧毁。为避战火,梧州高中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民国三十三年(1943年),两度疏散到藤县太平镇,到民国35年(1946年),梧州高中全部迁回梧州,并以原广西大学旧址蝴蝶山的东南部为校址。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梧州高中被教育部明令嘉奖核定为广西省优良中学。 解放后 1949年11月梧州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梧州高中。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高考中成绩突出,1959年6月,梧州高中被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1966年“文化*”开始,学校受到冲击,从此不能正常上课。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4月梧州高中重新被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学校各方面工作逐步恢复正常。2003年6月,梧州高中光荣地成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至今,学校共有36个教学班,学生2200多人,专任教师130多人。 2009年11月25日梧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梧州高中搬迁新建计划,新校址位于梧州城西红岭区,征地280亩,按照5000名学生、100个班的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建设,梧州高中新校区于2012年8月底建成,2012年9月正式启用,这是梧州高中办学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件大事,对加快学校办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建校一百多年来,梧州高中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积极的贡献。民国八年(1919年)5月,北京爆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消息一传到梧州,省立一师范的学生马上罢课积极响应,并与其他学校组成“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在全省各地宣传反帝救国道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为配合北伐战争,省立一师开办广西宣传人员养成所,招收学员200人,为北伐战争培养人才。同期,中国共产党在省立一师中发展组织,一师学生宁昭、黄葵、甘智周、雷家驹等参加共青团组织。 抗战前夕,广西大学附中学生组织“梧州救国话剧社”、“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组织,研究、探讨抗日救亡的革命理论,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附中成立中共党支部,领导广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运动。抗战爆发后,梧高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大潮,当时全校学生共300多名,就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广西学生军”,组成广西学生军第二团第一大队,部分学生如宁培聪(刘毅生)、黄传霞等,则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梧州成立以梧高学生为重点的“地下学联”。在进步教师朱伯濂的帮助下,梧高学生何国元、蒙鉴波(一平)、黄汉云、严懿德等人先后加入,为梧州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之后几十年,梧州高中广大师生按照上级部署,相继参加各项政治运动,既得到锻炼,也经受磨难。改革开放后,梧州高中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上级布置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近十年来,梧州高中以“创一流条件,上一流设备,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宗旨,从软、硬件入手,大力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了一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大批中青年教师骨干。2001年5月梧州高中成为广西第一所给全校每一个教室均装备由数码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和计算机组成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中学,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校歌校训 校歌 作者:李剑中(1937-1948任校长) 巍巍哉,梧高中, 鸳江之西蝶山之峰, 乔木葱茏,浩气所钟。 敬业乐群,矢勤矢勇。 登科学之堂奥, 造道德之高峰。 愿同人,速努力, 锻炼体魄,振奋精神, 作国干城,为民前锋。 巍巍哉,梧高中, 猷日之光普及环宇咸景从。 校训 登科学之堂奥 造道德之高峰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作词家:朱践耳、贺绿汀、冼星海、聂耳、刘炽。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朱践耳(1922年—2017年 ),汉族,安徽泾县人。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代表作:《节日序曲》、《翻身的日子》、《春天的歌》、《云南民歌五首》、《绿油油的水乡》、《远航》、《清晰的记忆》,《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等。

百度百科—贺绿汀(1903-1999),汉族,湖南邵东仙槎桥人,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代表作:《四季歌》、《天涯歌》、《秋水伊人》、《可爱的家乡》、《阿侬曲[仿绥远民歌》、《 嘉陵江上》、《 浮图关听雨 》等。

百度百科—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汉族,广东番禺人。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代表作:《生产运动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牺盟大合唱》 、《民族解放》 、《神圣之战》、《满江红》 、《中国狂想曲》 、《郭治尔·比戴》 、《游击军》等。

百度百科—聂耳(1912年-1935年),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代表作:《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等。

百度百科—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汉族,陕西西安人。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新中国最著名电影音乐人,代表作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代表作:《翻身道情》、《新疆好》、《荷花舞》、《祖国的花朵》、《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01

1995年,郑秀文走红的第7年,她推出的大碟《舍不得你》,再次拿下销量冠军,爆红整个香港乐坛。

这一年,陈奕迅还在英国金士顿大学修读建筑系,杨千嬅还在玛嘉烈医院当护士,她的偶像是陈百强。

同年,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在那个火热的夏天拉开帷幕。

为了参加比赛,杨千嬅请了假,陈奕迅特地从国外飞回来。

在填报名表的时候,他们相遇了,是陈奕迅先搭讪的。

一个穿着塑胶西装的小伙子,和一个穿着长裙的小姑娘,没想到日后会成为轰动整个香港娱乐圈的天王天后。一同诞生的,还有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情仇。

彼时,他们才21岁,一脸稚嫩和天真。

简陋的舞台上,陈奕迅拿下了冠军,杨千嬅是季军。

两人都被华星唱片签下,成为郑秀文的同门师弟师妹。

杨千嬅转身辞去了护士的工作,准备进军娱乐圈,却激怒了父亲。父亲认为她爱慕虚荣,有了牌照也不好好当护士。

杨千嬅说: 给我三年,不行就回医院。

这一年,郑秀文和华星合约到期,公司发现杨千嬅身上有郑秀文的影子。

于是,公司决定把她签下来,当成第二个郑秀文力捧。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杨千嬅都被诟病模仿郑秀文。

此后十年,外界一直传言,杨千嬅和郑秀文交恶。

第二年,杨千嬅第一张专辑《狼来了》,让她打开市场。

这张专辑有多厉害?

首先作词作曲者,都是大咖,林夕和黄伟文也是在这时候和杨千嬅结下缘分。

这张专辑,最终卖出了2.5万张。

对一个刚出道的新人来说,这个成绩足够耀眼,甚至超越了陈奕迅的同名专辑。

初入行的那段时光,日子难熬,薪水不多。

杨千嬅和陈奕迅,总是互相勉励,互相学习。

两个小年轻,在逼仄的日子里,感情迅速升温。

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时,杨千嬅被公司送出国进修,这段还未开始的爱情戛然而止。

从此,杨千嬅和陈奕迅,成为所有人心中的意难平。

杨千嬅前脚出国,何超英后脚就把徐濠萦介绍给了陈奕迅,还成了。

这时候的徐濠萦,还是TVB电视台的三线演员。

杨千嬅从国外回来,红了眼眶。

1998年,杨千嬅凭借《爱人》拿了奖。

镜头切到陈奕迅,他热泪盈眶。

这一年,是陈奕迅和徐濠萦同居的第二年。

这一年,郑中基在港圈已经名声大噪。

2006年,主持人问他,有没有和杨千嬅在一起过,他闪烁其辞说:“可能狮子座和水瓶座不太适合在一起”。

那一年,陈奕迅和徐濠萦在香港举办盛大婚礼。

2011年,杨千嬅和丁子高结婚第三年,她首度承认和陈奕迅的过往。

陈奕迅却还是含含糊糊,果然男人没有女人勇敢。

不过,陈奕迅终究只是杨千嬅人生的过客,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02

2000年,郑中基暴力伤人事件,在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

同年,杨千嬅以一首《少女的祈祷》,拿奖拿到手软。

命运交错的两个人,也在这一年分道扬镳。

他们的故事,还得从1997年说起。

那一年,杨千嬅还是个新人,两人在一个慈善歌会认识。郑中基对她一见钟情,苦苦追求。

1999年,郑中基用杨千嬅的生日日期作了一首歌,叫做《二月三日》。

两人的关系就此公开。小歌星和一线大咖,不够登对,争议颇多。

但是两人懒理舆论,可以手牵手在浅水湾看星星看一晚上。

但是好景不长。

关于分手的原因,有两个传言。

第一个是杨千嬅亲口承认的,说两个人都太忙,没有时间见面。

第二个是张柏芝的介入。杨千嬅在飞机上看到郑中基和张柏芝的传闻,当时她脑袋轰的一声,知道和郑中基完了。

当时的张柏芝是玉女天后,还是她事业最红火的时候。

同时,追求张柏芝的还有陈晓东。

还有人说,是郑中基和陈晓东竞争张柏芝。

最后,郑中基出局,张柏芝和陈晓东公布恋情。

郑中基,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杨千嬅是烈女,正如她歌里唱的:“烈女不怕死,但凭傲气,绝没有必要和你似歌姬。”

此后10年,粉丝都期待他们能复合。

关于他们复合的传言,如雨后春笋一般,一波又一波。

伴随其中的,还有两人的各种香江艳事。

03

和杨千嬅分开后,郑中基的事业进入低潮,但一点都不影响他的浪子本性。

先是和梅小惠传了4年的绯闻。

两人又在多部影视剧里,饰演情侣。

传言称,梅小惠要借郑中基的绯闻,打开台湾市场。

2004年,郑中基又被爆出和林嘉欣恋爱8年。

这还不止,还有夜店风波,牵手嫩模等。

这一年,杨千嬅凭借《地下铁》获第九届香港金紫荆奖提名最佳女主角。

最精彩的是,她出道以来的第三场演唱会《开年大典》,连开五场,场场爆满。

但有一场,杨千嬅因为感冒引发气管炎而失声,每天都要打胆固醇来开声,直到开唱之前都还在服药。

这时候郑中基在后台,准备随时顶上。

复合传闻,再一次掀起高潮。

这一年,陈奕迅和徐濠萦的女儿出生了。

到了2006年,杨千嬅和郑中基的复合大戏,有了2个插曲。

一个是郑中基被拍到在街头和杨千嬅的化妆师热吻。

另一个是郑中基在演唱会上唱了阿sa的歌,杨千嬅脸上都是落寞。

那时候,阿sa和杨千嬅是和郑中基捆绑最多的名字。

更打脸的是,这一年,郑中基凭借一曲《无赖》获得劲歌金曲金奖,一旁的刘德华起哄,让郑中基快点结婚,他一脸尴尬,笑说自己没婚结。

没想到,颁奖典礼结束,郑中基和阿sa就偷偷去领证了。

当然,杨千嬅的红尘往事,也是一箩筐。

04

2002年,杨千嬅和吴彦祖饰演的《新扎师妹》爆火。

这对电影里的情侣,甜哭无数人。

那时候的吴彦祖,是全民男神,魅力无限。

杨千嬅被爆出倒追吴彦祖,用零食亲近,约唱歌,生活处处体贴。

2003年,两人再次合作《新扎师妹2》,绯闻推向一个高潮。

可是那时候的吴彦祖,已经名草有主。

到了2005年,这段绯闻还没消停,甚至报道出杨千嬅倒追成功了。

吴彦祖却称,两人称拍拖,只是为了电影宣传。

娱乐圈的套路太深了。

这还不是最狠的,杨千嬅和古天乐的绯闻,尺度更大。

这一年,杨千嬅和古天乐拍摄《干柴烈火》传出恋情。当时,这段绯闻,只是一点点小火苗,却为两年后的精彩大戏埋下伏笔。

2006年,杨千嬅和侧田的绯闻也是娱乐头条。

侧田是香港的音乐才子,和杨千嬅属于同一家公司。

两人本来只是点头之交,后来因为工作上的交集,越走越近。

而当时的侧田,传闻有女朋友。

不过,这段绯闻很快就被侧田否认了。

最精彩的是,杨千嬅和古天乐之间的小火苗燃烧成熊熊大火。

第二年,杨千嬅在香港红馆开《All about love》演唱会,连续两场都邀请古天乐作为嘉宾。

第一场,古天乐上场,观众反应激烈。杨千嬅和古天乐直接抱着唱歌,亲昵得犹如情侣。歌曲结束,灯光退场,隐约看到古天乐亲了杨千嬅。

那一晚,古天乐在博客中写道:“如果我伸手去捕捉,一定可以得到眼前的蝴蝶,但我最后只会得到折断的翅膀,以及很可能会毁掉了一个脆弱的生命。”

第二场,古天乐一亮相,全场观众大喊:“亲嘴!亲嘴!”没想到,高潮来了。古天乐狠狠抱住杨千嬅,直接亲了下去,足足吻了30秒。

这一晚,古天乐又在博客中发表“爱的理论”。

这两个吻,震惊所有人,这是恋情公开了吗?

不过,事后两个人的回答都很微妙。

杨千嬅说是因为有媒体在拍照才亲那么久的。

古天乐说,是你们断章取义了,和杨千嬅并非男女之爱。

古天乐就算喜欢杨千嬅也没机会了,因为这时候,真正的男主角已经登场了。

05

2007年,杨千嬅被拍到和丁子高密会。

两人矢口否认,丁子高更称杨千嬅只是朋友。

两年后,婚讯曝光。娱乐圈的人,最擅长打脸。

对了,古天乐亲吻杨千嬅的时候,丁子高就坐在台下。

这对姐弟恋,大众是不看好的。因为丁子高的经历,可没那么简单。

如果说郑中基是情场浪子,那丁子高就是“花旦杀手”。

在杨千嬅和古天乐,吴彦祖传绯闻的时候,丁子高的绯闻对象是佘诗曼,李彩桦,傅明宪等。

在认识杨千嬅前,丁子高还交往过十多位女朋友。

不得不说,这个丁子高不就是翻版的郑中基吗?

2010年,丁子高和杨千嬅在香港举办盛大婚礼。

杨千嬅穿着12万的意大利婚纱,戴着上千万的首饰,哭成泪人。

这一年,郑中基和阿sa宣布离婚。

这一年,陈奕迅和徐濠萦走过14年。

大笑姑婆的归宿,没想到是一个回头的浪子。

更让大众没想到的是,他们跌跌撞撞就走过了10年。

这10年,杨千嬅和昔日恋人一一和解。

2011年,杨千嬅连续举办五场演唱会。

在第四场的时候陈奕迅悄悄来了,合唱了一首《狼来了》,两个人眼里闪烁着泪光。

第二年,杨千嬅生了孩子,陈奕迅送上祝福:“万分恭喜丁生、丁太,祝福丁家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岁月荏苒,杨小姐还是变成了到丁太。

2017年,郑中基时隔10年在红馆开唱。

这一次,最大的惊喜是杨千嬅。

这是两人时隔18年的合体,唱歌,拥抱,世纪和解。

这一年,郑中基结婚6年,有了一儿一女。

曾经的浪子,终于收了心。

曾经的青春,终于沉淀。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首先来看看孟伟博士发表过的论文

这位外卖员已经针对这件事情做错了回应,并且表示自己给自己的母校丢人了,但是我认为他并不也有为自己的母校丢人,反而他的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我们称赞的,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获得更多机会。

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在生活当中会自己挣取学费。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爆发性的心肌炎。一直在接受治疗。也是一个十佳大学生。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生计。

这是正经的工作,孩子病重,这样做可以缓解焦虑,可以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他说现阶段这个外卖员只是作为自己的过渡工作,自己还在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

张伟发表的论文

张伟是一名出色的海绵,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海绵的兴趣,他毕业于一所海洋学校,主修海洋生物学,获得海洋学硕士学位。他热爱海洋,热爱海洋生物,特别是海绵,他总是很认真地研究和调查海绵,他发现了许多有关海绵的新知识。他发表了五篇论文,并获得了海洋学领域的知名论文奖。张伟在海洋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局限于海绵,而且还涉及一些其他海洋生物,他非常有创意,拥有高超的研究能力和独特的眼光。张伟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海洋学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被海洋学校认可,他也获得了一些海洋学术奖项。他的毕业令人感到非常欣慰,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将继续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张伟男海绵没有毕业,因为他只是一个梦想家,从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坚信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将它变成现实。

计算机网路安全涉及通讯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储存安全、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等诸多要素,下面是我整理的,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计算机网路安全

【摘 要】如何在一个开放式的计算机网路物理环境中构造一个封闭的逻辑环境来满足于国家、群体和个人实际需要,已成为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计算机网路的安全就是为了克服这些安全问题,使计算机网路的使用更有保障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路安全策略

0.概述

网路系统安全涉及通讯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储存安全、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等诸多要素,是与人、网路、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

1.计算网路面临的威胁

网路安全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TCP/IP的脆弱性、网路结构的不安全性 、易被窃听、缺乏安全意识。

2.计算机网路安全策略

2.1物理安全策略

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即TEMPEST技术***是物理安全策略的一个主要问题。

2.2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路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

2.2.1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网路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使用者能够登入到伺服器并获取网路资源,控制准许使用者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在哪台工作站入网。

2.2.2网路的许可权控制

网路的许可权控制是针对网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使用者和使用者组被赋予一定的许可权。

2.2.3目录级安全控制

网路应允许控制使用者对目录、档案、装置的访问。对目录和档案的访问许可权一般有八种:系统管理员许可权***Supervisor***、读许可权***Read***、写许可权***Write***、建立许可权***Create***、删除许可权***Erase***、修改许可权***Modify***、档案查询许可权***File Scan***、存取控制权限***Access Control***。

2.2.4属性安全控制

当用档案、目录和网路装置时,网路系统管理员应给档案、目录等指定访问属性。属性往往能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许可权:向某个档案写资料、拷贝一个档案、删除目录或档案、检视目录和档案、执行档案、隐含档案、共享、系统属性等。

2.2.5网路伺服器安全控制

网路伺服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设定口令锁定伺服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使用者修改、删除重要资讯或破坏资料;可以设定伺服器登入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

2.2.6监测和锁定控制

网路管理员应对网路实施监控,伺服器应记录使用者对网路资源的访问,对非法的网路访问,伺服器应以图形或文字或声音等形式报警,以引起网路管理员的注意。

2.2.7网路埠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网路中伺服器的埠往往使用自动回呼装置、静默调变解调器加以保护,并以加密的形式来识别节点的身份。

3.资讯加密策略

资料加密的基本过程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档案或资料按某种演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程式码,通常称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金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资料不被非法人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资讯转化为其原来资料的过程。

加密技术通常分为三大类:"对称式","非对称式"和"单项式"。

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金钥,通常称之为"Session Key"这种加密技术目前被广泛采用。

非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个金钥,通常有两个金钥,称为"公钥"和"私钥",它们两个必需配对使用,否则不能开启加密档案。

单项加密也叫做杂凑加密,这种加密使用hash演算法把一些不同长度的资讯转化成杂乱的确128位的编码里,叫做hash值。

4.防火墙技术

网路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路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路使用者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路进入内部网路,访问内部网路资源,保护内部网路操作环境的特殊网路互联装置。

4.1防火墙的分类

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型别:包过滤型,网路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监测型。

4.2包过滤型

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其技术依据是网路中的分包传输技术。

4.3网路地址转化―NAT

网路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把IP地址转换成临时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具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路访问因特网。

4.4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为代理伺服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已经开始向应用层发展,代理伺服器位于客户机与伺服器之间,完全阻挡了二者间的资料交流。

4.5监测型

监测型防火墙是新一代的产品,这一技术实际已经超越了最初的防火墙定义。监测型防火墙能够对各层的资料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测,在对这些资料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型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判断出各层中的非法侵入。

5.计算机网路安全的防范措施

5.1网路系统结构设计合理与否是网路安全执行的关键

由于区域网采用的是以广播为技术基础的乙太网,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讯资料包,也被处在同一乙太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网络卡所撷取。网路分段技术的应用将从源头上杜绝网路的安全隐患问题,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的方式将不失为解除隐患的又一方法。

5.2强化计算机管理是网路系统安全的保证

***1***加强设施管理,确保计算机网路系统实体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使用者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2***强化访问控制,力促计算机网路系统执行正常。***3***建立网路的许可权控制模组。网路的许可权控制是针对网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4***建立属性安全服务模组。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路伺服器的档案、目录和网路装置联络起来。***5***建立网路伺服器安全设定模组。***6***建立档案资讯加密制度。***7***建立网路智慧型日志系统。***8***建立完善的备份及恢复机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路将日益成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资讯交换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认清网路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路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相信在未来十年中,网路安全技术一定会取得更为长足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辉.防火墙与网路封包[M].电子工业出版社.

[2]资讯管理系列编委会.网路安全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红旗.资讯网路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张千里,陈光英.网路安全新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5]汤子瀛等.计算机网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6]彭民德.计算机网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67~88.

[7]张伟.网路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99.

[8]何炎祥.计算机网路安全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清华大学出版社,101~112.

[9]袁津生,吴砚农.计算机网路安全基础***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8~92.

[10]殷伟.电脑保安与病毒防治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2~382.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