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保罗克鲁格曼发表评论文章

发布时间:

保罗克鲁格曼发表评论文章

《致命的谎言》(保罗·克鲁格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致命的谎言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陈宇峰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

页数:194

内容简介: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最具个性的作品之一。当有人抱怨新技术的使用正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消失时,他却告诉你,美国经济在过去25年里,已经新增了4500万个工作岗位。

当有人高举道德的旗帜,惺惺作态地谴责无情的跨国公司和贪婪的企业家时,他却告诉你,低工资、坏工作总比没有任何工作好。当有人为技术创新的空前繁荣而欢呼雀跃时,他却告诉你,技术的奇迹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当有人视通货膨胀为猛虎,一味地坚持物价稳定的政策时,他却告诉你,通往零通胀的道路上,不仅有产出的损失,还有永久性的高失业率。

本书收录的文章来自于保罗·克鲁格曼早先发表的散文和评论,写作时间大概介于1995年秋到1997年夏之间。那是一段多事之秋(其他时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是左派和右派们提出各种荒唐想法的高产期。本书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为了回应当时美国新当选的众议院多数党(即共和党)领袖所鼓吹的自私型经济的荒唐想法而写。较晚的一篇,则是针对当时法国新上任的社会党总理而写。他是一个好心人,但是很不幸,其想法也和共和党的想法一样愚蠢。总体来看,左和右的分法并不准确。就本书论及的问题而言,正统的自由派与保守派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很多时候,那些没有人听的恰恰就是真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保罗·克鲁格曼在序言中写道:“虽然我的最终结论是严肃的,但仍然不可否认写作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有一句老得掉牙但绝对属实的话:以平易朴实的英语写一篇1300字的公众文章,远比为专业期刊写一篇5000字,而且满是方程式的专业论文困难得多,也费时得多。我希望,那些喜悦的读者朋友们也能体会到这点。或许,他们会很快发现:这些短文,不仅能启迪心灵,而且还充满趣味。不妨先试着看一看吧!”

作者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定期讲授原理类课程。克鲁格曼为耶鲁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在任现职前,他先后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1983年间,在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贸易,是新贸易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该理论把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他对国际金融亦有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对货币危机的分析。1991年克鲁格曼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克拉克奖。除了教学和学术研究外,他还撰写了大量面向非专业读者的文章。他同时也是《纽约时报》固定的专论专栏作家。

他拥有清晰的逻辑与优雅的数理模型,还有抨击敌人的难忘言辞,更有国际贸易理论的想象力,以及维护公平的锐利理论。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学成就在国际贸易、支持经济全球化,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 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导致克鲁格曼所推崇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政府干预发挥到极致,欧美越来越多的银行国有化,美联储与欧洲、英国等央行宣布无限额救市制度,让一战以后的凯恩斯在100年后找到了同道。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美国最激进的保守主义政府正在向政府干预经济的路上疾驶。 制度如同钟摆,美国的镀金时代逼迫美国出现1929年的大萧条,全球经济随之震荡,进而出现社会制度的大分野,罗斯福新政成为了挽救之策,而在经济学领域,则是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上世纪80年代后,通过货币资本市场,开始长达20多年的新镀金时代,在以玩弄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显示了人性的贪婪与金融工程的自负后,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于是,新凯恩斯主义粉墨登场。克鲁格曼固守立场,得到了回报。 在对亚洲经济模式的抨击中,他否定了亚洲奇迹,认为亚洲没有奇迹,更不可能长期,靠资源大量投放推动经济增长一定会边际效用递减,无法持续。1994年克鲁格曼发表《亚洲奇迹的神话》,挑破了亚洲经济增长模式的痛脚,即依靠投资增长而不是效率增长,发展的是一种汗水经济,而不是智慧经济。亚洲依赖发达国家高强度的资本涌入和自身高达GNP30%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无节制地使用资源,使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 GNP)等同于国民污染总值(Gross National Pollution-GNP)。 他认为经济劳动力的增加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会带来产量的增加,而对劳动力和资金的更有效的利用也会促进产量的增加,提升科技与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的增长有着更持久的影响力。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成本资源集中释放可以获得一时之利,前苏联也曾靠资源的大量投入获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但结果不言可知。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克鲁格曼出版《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对亚洲货币基金紧缩货币、行动迟缓的救市提出严厉的批评,再次提出全要素生产率。 全球金融危机之际,中国经济在转型,从投资、出口主导的中国制造向创新、内需经济转型,离克鲁格曼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更近了一步。而欧美各国果断地不限额注资,一脚踢开了政府不干预市场的框框,东亚金融危机时替对冲基金辩解的调调消失无踪,无怪乎克鲁格曼在获得诺奖与美联储无限额注资之后对于市场竟然一反悲观论调地看多。对于胸怀经世济民之心的学者来说,没有比自己的建议变成全球经济政策更令人欣喜的了,从这个角度说,克鲁格曼是个公共知识分子,而不止是个经济学者。 不要以为克鲁格曼只对亚洲如此苛刻,什么都不能阻止他妙语连珠地抨击一切与他观念相左的人,与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主张政府适度干预经济的施蒂格利茨相比,这位仁兄用词要凶恶得多。 在2006年年底,克鲁格曼发表《经济风暴的征兆》的文章,提前预测到了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基于历史上利率和经济景气低迷之间的相关联度建立的统计模型表明,基本上有50%的机会我们将要经历一次真正的经济衰退。经济放缓甚至都不能算做真正衰退。真正的衰退能导致失业人口剧增。如此,2007年将是十分严峻的一年。”也许我们该给克鲁格曼“神奇预言家”的封号,但不管如何,这些与全球经济大势息息相关的预言,使克鲁格曼的社会名声如日中天。 克鲁格曼的汇率理论遭到有意忽视。而论及关于中国汇改对美国的影响时,克鲁格曼承认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是个健康的走向,“尚不富裕的中国把大量的资源用于从根本上说没什么用处的美元囤积,而不是用于提高生活水平”,这话听起来简直是中国国内务实经济学者的典型言论。对美国而言,中国离开美元将有利于美国的制造商,对美国房地产则是个太坏的坏消息,因为,没有为美国金融次贷与房地产抵押者买单的超级傻钱了。 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能否停止克鲁格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生涯,或让他停止抨击镀金时代与共和党政府的不公平,谁也说不准。目前的双重身份,对于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经济学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兜售繁荣》保罗·克鲁格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兜售繁荣作者名:保罗·克鲁格曼 豆瓣评分:8.5出版社:中信出版年份:2010-3页数:250内容介绍:《兜售繁荣》主要内容包括:每逢经济危机,寻找“复苏”和“繁荣”的良方,便成为那些“事后诸葛亮”的预言家欺世盗名的立身之本,而一些政府也经常病急乱投医,总是听信那些政策企业家兜售的“繁荣”政策,试图借此走出经济低谷。然而,当“政策企业家”取代了真正的经济学教授,当庸俗的经济学偏方击败了严肃的经济学思想,当坏的经济学理论驱逐了好的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又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对真正的经济学家来说,是该坚守还是放弃严密的政策思考和谨慎的理沦研究?在这个被失望情绪笼罩的年代,谁才拥有真正的繁荣点金之手?作者介绍:保罗·克鲁格曼,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理论:克鲁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和索洛的爱将,1994年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前美国政府经济顾问。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数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在公众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被誉为“自凯恩斯以降,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

罗曼罗兰论文发表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回答者:劝你放弃 - 魔法师 五级 2-26 20:16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而他最擅长的作品形式,当属小说和传记。

在罗曼·罗兰开始创作文艺的初期,他主要以戏剧为主。在这段时期里,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主要的作品有《丹东》、《理性的胜利》、《阿尔特》、《狼群》等八部作品。这些作品被合称为“革命戏剧集”,他以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基础,试图通过“革命戏剧”的形式,来对抗传统的戏剧艺术。

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无论是对于整个欧洲,还是全世界,罗曼·罗兰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罗曼·罗兰终其一生,都在为其人道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罗曼·罗兰十分景仰托尔斯泰,因此在初期,托尔斯泰对罗曼·罗兰的影响很深。他主张用“爱”和“英雄主义”来拯救这个世界的沦陷和堕落,并提出艺术同样可以为普通人服务的观点。此后,因为战争的风起云涌,罗曼·罗兰又积极地投身于人类的进步事业,担任过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纳粹正入侵西班牙,罗曼·罗兰声援西班牙人民,同时在巴黎保卫战中,出席了和平大会。由于其反对两次大战的行为,为人类反法西斯的斗争作出了贡献,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很多文学家和思想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比如中国的著名作家傅雷,在留学期间,因为受到浪漫派文学的影响,其情绪变得相当狂躁,而之后遇到罗曼·罗兰后,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贝多芬传》,是傅雷的`情绪得到了转移,他如获新生,被感动地嚎啕大哭,可见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充满了积极的元素。罗曼·罗兰的影响还涉及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王元化就十分喜爱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乃至于在他去世前,还请人给他阅读这部著作。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人生如潮流,如果没有岛屿和暗礁,难以形成精彩的浪花。

——题记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杰出的作品集。《名人传》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及成功的故事。

贝多芬出身贫寒,从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与困苦,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做斗争,他没有朋友,他一直孤独的活着。他的家人辜负了他,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他却一直坚强地活着。他开始从事音乐事业。这时,上帝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他的双耳失聪了。双耳失聪后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更加努力的从事音乐事业。这位大音乐家,一直痛苦地活着却创造出了一首首不朽的传世之作。最终,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困难、战胜了痛苦。他成功了,他爬上了生命之巅,成为了一名留名与世界的大音乐家。从此,有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他的歌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回荡。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不肯屈服与命运的坚强精神,他的精神震惊了世界。贝多芬告诉我们,要敢于与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于命运。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官,而他的母亲则在他六岁时死去。母亲死去后,米开朗基罗被寄养被寄养在一个是讲的家里。几年后他被迫为教皇作画,每天受着教皇的差遣。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他几乎尝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又过了几年,他的家乡卷入了战争。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破坏,自己的亲人被杀害,自己的作品被毁掉,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最终,他也成功了,历尽千辛万苦,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像走遍了世界各地。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米开朗基罗告诉我们,要永远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托尔斯泰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而过最黑暗的时期。托尔斯泰曾获得过多次成功。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一切。他真正的走入了广大的俄国下层人民中去进行写作。他认为只有召赴俄国下层人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久,他为俄国下层人民做的三部曲出版了,这给俄国下层的那些受苦受累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最终,俄国下层人民战胜了沙皇,托尔斯泰也实现了人世的价值。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去帮助那些受苦受累的人。

纵观全书,《名人传》告诉我们要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并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只有奋斗才会幸福。

人生中最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之中,一边品着飘香的清茗,一边捧着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地斟酌、研读。而我最爱读的书就数那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小男孩安利柯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在全书共五十八则故事中,令我最难忘的是那篇“义侠的行为”。这则故事讲述了卡伦在课堂上的侠义举动:小男孩科罗西由于被同学们的羞辱逼急了,将墨水瓶不小心扔到了老师身上。正当老师质问是谁时,卡伦挺身而出,替科罗西承担错误。这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呀!

另外,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却并不是卡伦,也不是主人公安利柯,而是铁匠的儿子潘克希。这是因为潘克希虽然从小就没有母爱,而且由于父亲整日酗酒,家里经济条件也不乐观,但即使是在那样恶劣的学习环境中,他仍能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再反观我自己,虽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都是在“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思想下被逼出来的,很少会自主学习。跟潘克希相比,我的学习环境要好得多,学习任务也更轻松,那我为什么却不去珍惜机会,刻苦学习呢?如果我学习时多一点上进心,我的成绩不就会更上一层楼吗?

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学习,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又善良真诚的心。

啊,《爱的教育》—我的良师益友!

故事内容可谓相当简单。一个刻意远离家乡到纽约留学的爱尔兰青年,忽然被姐姐通知母亲病重,于是他赶紧从肯尼迪机场打上返回都柏林的航班,在医院里陪伴母亲渡过她人生中最后的几日。 必须说,这就是《New Yorker》的风格。虽然是节日,但并不用空虚的热闹去充实。相反,偏偏在此时,抛出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读罢之后,使人不禁思索,较之于廉价的康乃馨和简单的节日问候,关于母亲,我们更应该关注得更多些,懂得更多些。 不多说了,谨译出文章的第一段,大家一起来品尝这种凄凉的苦涩。 “月亮。低垂在德克萨斯的上空。月亮。就是我的母亲。今夜,她如此 圆满,虽然琥珀色 的面容夹杂着红色的阴翳,但已经比最耀眼的霓虹还 要明亮。也许,她就是中秋的圆月,就是科曼奇人的圆月。我虽然无从 肯定,但确实从未见过如此低垂、如此圆满、如此明亮的月。到今夜, 母亲离我整整六年;爱尔兰离我整整六个小时。而你,也已经睡了。”--------------------------------------可以了吧,给我加分,只能找到这个了,能力有限,对不住了!

罗曼·罗兰引(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罗曼发表的论文

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而他最擅长的作品形式,当属小说和传记。

在罗曼·罗兰开始创作文艺的初期,他主要以戏剧为主。在这段时期里,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主要的作品有《丹东》、《理性的胜利》、《阿尔特》、《狼群》等八部作品。这些作品被合称为“革命戏剧集”,他以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基础,试图通过“革命戏剧”的形式,来对抗传统的戏剧艺术。

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无论是对于整个欧洲,还是全世界,罗曼·罗兰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罗曼·罗兰终其一生,都在为其人道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罗曼·罗兰十分景仰托尔斯泰,因此在初期,托尔斯泰对罗曼·罗兰的影响很深。他主张用“爱”和“英雄主义”来拯救这个世界的沦陷和堕落,并提出艺术同样可以为普通人服务的观点。此后,因为战争的风起云涌,罗曼·罗兰又积极地投身于人类的进步事业,担任过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纳粹正入侵西班牙,罗曼·罗兰声援西班牙人民,同时在巴黎保卫战中,出席了和平大会。由于其反对两次大战的行为,为人类反法西斯的斗争作出了贡献,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很多文学家和思想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比如中国的著名作家傅雷,在留学期间,因为受到浪漫派文学的影响,其情绪变得相当狂躁,而之后遇到罗曼·罗兰后,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贝多芬传》,是傅雷的`情绪得到了转移,他如获新生,被感动地嚎啕大哭,可见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充满了积极的元素。罗曼·罗兰的影响还涉及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王元化就十分喜爱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乃至于在他去世前,还请人给他阅读这部著作。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人生如潮流,如果没有岛屿和暗礁,难以形成精彩的浪花。

——题记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杰出的作品集。《名人传》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及成功的故事。

贝多芬出身贫寒,从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与困苦,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做斗争,他没有朋友,他一直孤独的活着。他的家人辜负了他,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他却一直坚强地活着。他开始从事音乐事业。这时,上帝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他的双耳失聪了。双耳失聪后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更加努力的从事音乐事业。这位大音乐家,一直痛苦地活着却创造出了一首首不朽的传世之作。最终,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困难、战胜了痛苦。他成功了,他爬上了生命之巅,成为了一名留名与世界的大音乐家。从此,有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他的歌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回荡。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不肯屈服与命运的坚强精神,他的精神震惊了世界。贝多芬告诉我们,要敢于与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于命运。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官,而他的母亲则在他六岁时死去。母亲死去后,米开朗基罗被寄养被寄养在一个是讲的家里。几年后他被迫为教皇作画,每天受着教皇的差遣。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他几乎尝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又过了几年,他的家乡卷入了战争。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破坏,自己的亲人被杀害,自己的作品被毁掉,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最终,他也成功了,历尽千辛万苦,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像走遍了世界各地。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米开朗基罗告诉我们,要永远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托尔斯泰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而过最黑暗的时期。托尔斯泰曾获得过多次成功。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一切。他真正的走入了广大的俄国下层人民中去进行写作。他认为只有召赴俄国下层人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久,他为俄国下层人民做的三部曲出版了,这给俄国下层的那些受苦受累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最终,俄国下层人民战胜了沙皇,托尔斯泰也实现了人世的价值。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去帮助那些受苦受累的人。

纵观全书,《名人传》告诉我们要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并坚持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只有奋斗才会幸福。

人生中最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之中,一边品着飘香的清茗,一边捧着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地斟酌、研读。而我最爱读的书就数那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小男孩安利柯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在全书共五十八则故事中,令我最难忘的是那篇“义侠的行为”。这则故事讲述了卡伦在课堂上的侠义举动:小男孩科罗西由于被同学们的羞辱逼急了,将墨水瓶不小心扔到了老师身上。正当老师质问是谁时,卡伦挺身而出,替科罗西承担错误。这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呀!

另外,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却并不是卡伦,也不是主人公安利柯,而是铁匠的儿子潘克希。这是因为潘克希虽然从小就没有母爱,而且由于父亲整日酗酒,家里经济条件也不乐观,但即使是在那样恶劣的学习环境中,他仍能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再反观我自己,虽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都是在“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思想下被逼出来的,很少会自主学习。跟潘克希相比,我的学习环境要好得多,学习任务也更轻松,那我为什么却不去珍惜机会,刻苦学习呢?如果我学习时多一点上进心,我的成绩不就会更上一层楼吗?

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学习,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又善良真诚的心。

啊,《爱的教育》—我的良师益友!

人物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生平年表 版本一 1866年 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 1880年 定居巴黎。 1886 -1889年 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889-1891年 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 1895年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职,教授艺术史。 1895年 完成主要博士论文:在吕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剧起源。 1897年 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 1898年 发表第一部由查理-贝居公开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 发表《理性的胜利》。 1901年 《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 1902年 发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 在巴黎《半月刊》上发表《贝多芬传》和《时机快到了》。 1904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 1905年 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 1906年 《米开朗基罗传》在巴黎的《半月刊》上发表。 1908年 发表《往昔与今日的音乐家》。 1910年 发表《亨德尔》。 1911年 在《巴黎杂志》发表《托尔斯泰传》。 1912年 在巴黎《半月刊》和奥朗道夫书店发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后一章。 1913年 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4-1919年 旅居瑞士。 1914-1916年 在日内瓦的国际战犯管理所工作。 1914年 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 1915年 在巴黎奥朗道夫书店出版文集《超然于纷争之上》。 1916年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 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8年 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 反居法国。 1919年 发表《精神独立宣言》。 1919年 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 发表《对往昔作音乐之旅》。 1919年 发表《前驱者》。 1919年 发表《利吕里》。 1920年 发表《克勒朗博尔》。 1922年-1937年 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 1922年 发表《战败者》。 1924年 发表《甘地传》。 版本二 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随全家来到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 1915年,他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 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人物作品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家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他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看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1984年,该书发表,可惜此时距苏联解体时日不远亦,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曼德勃罗发表论文

π一般约等于3.14,他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是不是要科学小论文啊,我就不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呵呵~~~~~~~!!!

数学小论文 篮球场上的数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俩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禁不住说出来:“小明一分钟投8个球,小红一分钟投6个球,他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红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数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红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还是没想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没了草稿本,我做不出来。”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来。 我自豪地说:“原来小明一分比小红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红反过来每分比小明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他说:“你真厉害!”“我是天才嘛!”我开玩笑说。我俩都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工作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顺便说一句,我不赞成您这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要善于诱导,而不是替代他做什么.下边是关于如何写数学小论文的,希望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 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当然不可以,因为这里的线不光滑。虽然它围成的面积和圆一样但长度其实并不一样。事实上,一个粗糙的曲线,它的长度要多长有多长。1967年,数学家曼德勃罗《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文章最后的结论表明:英国的海岸线长度是无法精确测量的!这个结论看似违背生活经验,但它确确实实是一个经过严密地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测量得到的海岸线长度与测量的尺度有关。由于涨潮落潮使海岸线的水陆分界线具有各种层次的不规则性,测量时所使用的尺度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如果用公里作测量单位,从几米到几十米的一些曲折会被忽略;改用米来做单位,测得的总长度会增加,但是一些厘米量级以下的就不能反映出来。就是说在测量尺度足够小的情况下我们总可以测的更长的海岸线。当测量的尺度趋近于无穷小,海岸线的长度甚至会趋近于无穷大。所以海岸线的长度不能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准确值。上面这张图片叫科赫雪花,它是由瑞典人科赫于1904年提出的。它的画法是:1、任意画一个正三角形,并把每一边三等分;2、取三等分后的一边中间一段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并把这"中间一段"擦掉;3、重复上述两步,画出更小的三角形;4、一直重复,直到无穷。如果把开始时的等边三角形边长记作S,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这个曲线的面积是2√3S²╱5,而它的长度却是无穷大。事实上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有限的面积中,可以画出无限长的线。在数学中,线是无限细的,不占任何面积,如果把无限长的线折叠起来,它完全可以呈现于有限的面积之中。随着人的衰老,人的皮肤会变皱,如果把人的脸皮扒下来摊平,你会发现它的面积比脸要大很多很多。问题中的这张图也是同理,其实这条长度为4的曲线是折叠起来的,其表面是粗糙的。要考察它的长度,我们必须把它拉直,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长度和圆并不一样。

年代初罗曼罗兰发表的论文

《向过去告别》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巨人传是弗朗索瓦·拉伯雷写的罗兰的作品如下: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1880年---定居巴黎。1886----1889年----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就读。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189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职,教授艺术史。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论文:在吕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剧起源。1897年---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8年---发表第一部由查理-贝居公开出版的作品《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在巴黎《半月刊》上发表《贝多芬传》和《时机快到了》。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906年---《米开朗基罗传》在巴黎的《半月刊》上发表。1908年---发表《往昔与今日的音乐家》。1910年---发表《亨德尔》。1911年---在《巴黎杂志》发表《托尔斯泰传》。1912年---在巴黎《半月刊》和奥朗道夫书店发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后一章。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1914-----1919年---旅居瑞士。1914-----1916年---在日内瓦的国际战犯管理所工作。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在巴黎奥朗道夫书店出版文集《超然于纷争之上》。191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7年---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1922年---反居法国。1919年---发表《精神独立宣言》。1919年---出版《科拉—伯勒尼翁》。1919年---发表《对往昔作音乐之旅》。1919年---发表《前驱者》。1919年---发表《利吕里》。1920年---发表《克勒朗博尔》。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1924年---发表《甘地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