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赫兹发表的电磁波论文

发布时间:

赫兹发表的电磁波论文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律师家庭。

赫兹从小受到父亲广博知识的熏陶,还喜欢动手制作木工,也喜欢画图。在中学上学的时候,他就一心想当工程师。1875年中学毕业后,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计局工作了一年,1876年春天去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院学工程学,秋天应召去柏林的铁道兵团服役。1877年退役,进慕尼黑工业学院学工程学,1878年转入柏林大学。在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尔(1824~1887)名下学习。不久,亥姆霍兹发现了赫兹的才能,收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当见习生。1879年赫兹在物理竞赛中成绩出众,荣获金质奖章;年底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旋转体中的感应》,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当了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885年任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1890年被选为俄国莫斯科协会名誉会员。

赫兹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886年10月,赫兹在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的物理实验室用放电线圈做火花放电实验,偶然发现和放电线圈靠得很近的另一个开口的绝缘线圈中有电火花跳过。赫兹十分敏感,立即想起七年前未完成的物理竞赛题目,那是亥姆霍兹提出的一个用实验检验麦克斯韦理论正确性的难题。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用实验检验是否存在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从1886年10月25日起,赫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实验。12月2日,他在感应圈的两根电极上各接一根0.305米长的铜棒,每根铜棒的一头接边长0.407米的正方形锌板。另一头接黄铜小球,两个黄铜小球互相对着,组成发生器。另外,赫兹用一根硬质铜导线弯成圆弧形,两端各接一个可以调节距离的黄铜小球,组成检波器。发生器和检波器相距10米。发生器通电后,赫兹在检波器的两个铜球间隙看到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了!这时候,赫兹的心激动得像电火花一样在欢快地跳跃。因为他的实验证明,发生器确实发出了电磁波,并且被检波器接收到了。

接着,赫兹测量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但是他计算到的数值是20万千米/秒,和麦克斯韦预言的不一致。因此,赫兹又花了好几个月的工夫,作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其实实验毫无问题,是赫兹计算错了。后来物理学家本凯莱用赫兹的实验数据重新计算,得到电磁波速度是30万千米/秒。1887年11月5日,赫兹满怀信心地给亥姆霍兹寄去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阐明实验证明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定论的正确性。亥姆霍兹看后十分高兴,当即用明信片告知赫兹:“手稿已收到。好!星期四我就把手稿交付排印。”赫兹的论文一发表,顿时成了科学界轰动的人物。赫兹实验庄严地宣告:人类利用电磁波的春天来到了!

后来,赫兹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也就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实验基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电磁波是横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偏振等光学性质,并且实现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1890年以后,赫兹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完美、对称,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了很大的贡献,正当人们期望他再作贡献的时候,骨癌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赫兹于1894年元旦去世,只活了37岁。他的导师亥姆霍兹赞扬赫兹“才气横溢,性格坚毅,用自己极短暂的一生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所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1896年3月24日,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波夫(1859~1906)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这一串字母,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后人为纪念赫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赫兹1857年2月22日生于德国汉堡。他小时候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于是在汉堡学校毕业后,又到慕尼黑去继续求学。 在1878年,他偶然在柏林听了著名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演讲,改变了原来的求学初衷,又对物理学电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进了柏林大学学物理。 1880年,赫兹从柏林大学毕业,发表了论文《电运动的功能》。亥姆霍兹很赏识他,将他选为自己的助手。 赫兹在大学学习期间,一直探讨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想在电磁研究上有所突破,但因学识水平不足,只好暂时放下。直到1883年,他在基尔时,又正式开始对电磁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结果。两年后,他到卡尔斯鲁赫高等工艺学校当物理教授,继续实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说。 一次,电磁火花在赫兹长期刻苦的探索中终于偶而闪烁出了成功的光辉。赫兹在实验室里,把两条光滑的钢球杆,各自系在两片锌板上,同时又把钥杆接触到感应圈的两端。当锌片通电时,奇异的现象发生了:两个铜杆自然相近起来,并且冒出微弱的小火花。这一现象启发了赫兹,他赶紧用检波器来检查这些光中是否含有电磁波。他的检波器很简单,只用一根钢丝弯成一个圆圈,然后在相对两端各系住一个小铜球,铜球上面装有螺旋机,使两球可以自由移近它们的距离。他把这个检波器靠近锌片那端爆火花的钢球杆时,铜丝圈两端也有火花爆发出来。赫兹的这个实验充分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是正确的,也证明了这火花的发生是由于铜球的震动所发出的电波。因为这是无线电发明第一步的开始,所以人们称这电波为“赫兹波”。 多少年以后,赫兹又以精密的实验,更集中精力研究这些电波。每一次实验他都记下它们的路线、长度,它们的反射和曲折。他发现了许多有关电磁波的有趣现象:这些神秘的.电波速度极快,它和光速一样快;它可以毫无阻碍地迅速通过很厚的墙壁或高山,但却透不过金属片。 赫兹这些电磁波的巧妙实验证明了光含有电磁波的性质,因而后发了科学家们对光和电的重新认识,开辟了无线电时代的新纪元,为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意大利科学家马科尼的无线电发明铺平了道路。如波波夫在赫兹逝世一年后——I89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无线电接收机。马科尼189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公司。后来的无线电话、无线电广播以及整个的电讯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赫兹 (1857-1894)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这个网站确实不错)

赫兹发表的论文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律师家庭。

赫兹从小受到父亲广博知识的熏陶,还喜欢动手制作木工,也喜欢画图。在中学上学的时候,他就一心想当工程师。1875年中学毕业后,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计局工作了一年,1876年春天去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院学工程学,秋天应召去柏林的铁道兵团服役。1877年退役,进慕尼黑工业学院学工程学,1878年转入柏林大学。在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尔(1824~1887)名下学习。不久,亥姆霍兹发现了赫兹的才能,收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当见习生。1879年赫兹在物理竞赛中成绩出众,荣获金质奖章;年底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旋转体中的感应》,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当了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885年任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1890年被选为俄国莫斯科协会名誉会员。

赫兹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886年10月,赫兹在卡尔斯鲁高等工业学院的物理实验室用放电线圈做火花放电实验,偶然发现和放电线圈靠得很近的另一个开口的绝缘线圈中有电火花跳过。赫兹十分敏感,立即想起七年前未完成的物理竞赛题目,那是亥姆霍兹提出的一个用实验检验麦克斯韦理论正确性的难题。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用实验检验是否存在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从1886年10月25日起,赫兹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实验。12月2日,他在感应圈的两根电极上各接一根0.305米长的铜棒,每根铜棒的一头接边长0.407米的正方形锌板。另一头接黄铜小球,两个黄铜小球互相对着,组成发生器。另外,赫兹用一根硬质铜导线弯成圆弧形,两端各接一个可以调节距离的黄铜小球,组成检波器。发生器和检波器相距10米。发生器通电后,赫兹在检波器的两个铜球间隙看到了电火花,实验成功了!这时候,赫兹的心激动得像电火花一样在欢快地跳跃。因为他的实验证明,发生器确实发出了电磁波,并且被检波器接收到了。

接着,赫兹测量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但是他计算到的数值是20万千米/秒,和麦克斯韦预言的不一致。因此,赫兹又花了好几个月的工夫,作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其实实验毫无问题,是赫兹计算错了。后来物理学家本凯莱用赫兹的实验数据重新计算,得到电磁波速度是30万千米/秒。1887年11月5日,赫兹满怀信心地给亥姆霍兹寄去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阐明实验证明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定论的正确性。亥姆霍兹看后十分高兴,当即用明信片告知赫兹:“手稿已收到。好!星期四我就把手稿交付排印。”赫兹的论文一发表,顿时成了科学界轰动的人物。赫兹实验庄严地宣告:人类利用电磁波的春天来到了!

后来,赫兹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也就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实验基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电磁波是横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偏振等光学性质,并且实现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光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1890年以后,赫兹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完美、对称,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了很大的贡献,正当人们期望他再作贡献的时候,骨癌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赫兹于1894年元旦去世,只活了37岁。他的导师亥姆霍兹赞扬赫兹“才气横溢,性格坚毅,用自己极短暂的一生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所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1896年3月24日,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波夫(1859~1906)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这一串字母,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后人为纪念赫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赫兹 (1857-1894)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这个网站确实不错)

赫兹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完善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太赫兹期刊投稿

发表论文在我们生活中可谓尤其常见了,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它投稿的吧,而能否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上顺利发表论文投稿就显得尤其关键了,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不好投稿、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选择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上投稿的人应该并不少见了吧,它也是现在行业中比较优秀的期刊之一,而且在学术界的认可度也是极高的,这也成为了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不好投稿、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好投稿吗?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国内国际统一出版刊号:51-1746/TN,国际连续性出版刊号:2095-4980。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复合影响因子0.39,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27,所以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期刊。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目前为核心刊物,因此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的投稿时难度相对大一些,但由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为半月刊发行,以此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的审稿效率还是比较快的。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要求1、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稿件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观点新、方法新、富于创造性和学术性、文字精练。全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综述文章除外),题目不超过20字。来稿应有题名、作者、单位、邮编、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8个)及相应的英文对照,并随稿件附寄该文章的创新性说明。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该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来进行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将优先刊登。来稿文责自负(包括政治、学术、保密等方面)。2、作者简介文稿附第一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并请给出通讯地址及电话,以方便联系。3、符号数字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脚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符号用斜体,单位用正体。公式中符号含义要加以注释。4、图表要求文稿插图请用计算机绘制清楚,图面要求整洁清晰,线条均匀,图名及图标要有自明性。5、稿件中图片尺寸为:半栏图宽不超过80mm,通栏图不超过160mm,高适图而定。6、图片请选用Word、Visio、CorelDRAW、AdobePhotoshop中的任一种软件进行制作,因本期刊为黑白期刊请尽量不要使用彩色图。7、图片中线宽为0.2mm(8磅),文字为8磅宋体字。8、若用AdobePhotoshop制图时请不要合层,以便修改,图片像素为:1016像素灰度图。文稿中的表格尽量采用三(横)线表。表名和表注也要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述重复,表内同一指标数字的有效位数应一致。图名和表名应有对应英文。9、参考文献来稿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资料,请作者务必要核实准确,并且注明出处。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10、保密事项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不刊登带有密级的稿件。请作者在投稿时出具所在单位保密委员会的保密审查证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注意事项1、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将按作者说明处理。2、在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投稿,不允许一稿多投,否则由此而引起的后果由作者自己负责。3、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杂志来稿一经采用,需缴纳一定的版面费。4、稿件刊登后即寄作者本期期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共有5种主办期刊,如下: 1《高压物理学报》创刊于1987年9月,是我国高压物理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刊物2《含能材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于1993年创刊。3《爆炸与冲击》:报道爆炸力学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学术前沿进展及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创造本学科领域青年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推进爆炸理论和应用、抗爆与爆炸安全技术的发展。4《强激光与粒子束》(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四川核学会1989年2月创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2003年改为月刊,2008年增加了中国核学会为主办单位。5《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为电子信息类综合性期刊,其前身为《信息与电子工程》,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出版的学术期刊有:《爆炸与冲击》、《高压物理学报》、《含能材料》、《强激光与粒子束》、《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论文电磁波是谁发表的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兹是电磁波的发现者. 1887年,当时赫兹正在用两套放电电极,一套产生振荡,发出电磁波;另一套充当接收机构。放电产是隙可随意调节,用以指示接收到的信号强弱。为了便于观察,赫有一次偶然把次回路整个放在暗箱中,他注意到,次回路的最大火花长度明显变小了。于是他挪动暗箱的位置,弄清了这是由于箱体挡住了原回路和次回路之间的通道所致。赫兹的工作非常认真,他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现象,于是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它。他采用的线路用两套感应线圈分别向二套放电电极供电,一套感应线圈的原线圈串联起来拉同一电源,用一个开关控制。大的感应圈给出火花A,约长1厘米;另一感应线圈给出火花B,约长1毫米,从微调螺旋可以测出两极之间的距离,然后,他用各种材料挡在两个火花之间,读取火花B的最大长度。 他比较了导体和非导体的作用,确定没有什么不同,证明不是静电或电磁的屏蔽作用,接着,他又用各种透明的和不透明的材料进行实验,发现能透光的玻璃仍然能起隔离作用。看来光的因素也应排除。再埋一步实验,发现岩盐、冰糖、明矾起的隔离作用很差,而水晶和透明石膏最好,几乎不起隔离作用,几厘米厚都不影响放电,赫兹还改变电极之间的远近,变换电极所有材料,用各种不同的液体甚至不同气压的气体作为屏蔽物,又做了反射、折射等试验。最后鸪是紫外线在起作用。当紫外线照到负电极时,效果最为明显,说明负电极更容易放电,赫兹的论文《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1887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了发现。 赫兹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国家的物理学家纷纷投到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来,因为当时人们误以为光直接变成了电,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一大好事。 从1888年到1898年,每年差不多都有好几篇甚至十几篇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发表,这些研究逐渐提示了光电效应的本质。1899年,汤姆生测出了光电流的荷质比,证明光电流也是由电子组成,光电效应就是由于光照射金属电极,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猁能量而逃逸到空间的一种现象。

电磁波是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发现的。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831年6月13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79年11月5日卒于剑桥。

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成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最后是在剑桥大学任教。

1873年出版的《论电和磁》,也被尊为继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学经典。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对物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詹姆斯·麦克斯韦的成就:

麦克斯韦于1873年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方面麦克斯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859年他首次用统计规律得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从而找到了由微观量求统计平均值的更确切的途径。1866年他给出了分子按速度的分布函数的新推导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分析正向和反向碰撞为基础的。他引入了驰豫时间的概念,发展了一般形式的输运理论,并把它应用于扩散、热传导和气体内摩擦过程。

电磁波由法拉第发现、麦克斯韦完成的电磁理论,因为未经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证明,始终处于预想阶段。是赫兹把天才的预想变成世人公认的真理,使假说变成了现实。促使赫兹去验证麦克斯韦预言的正确性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引起的。他在做一次放电实验时,发现在附近的线圈上迸发出小火花。赫兹马上联想到,这是电谐振的结果,就像声学实验中,相同的音又会产生共振一样。赫兹受到启发,由此开始了捕捉电磁波的系统实验。

电磁吸波类的投稿期刊

1 电磁波理论基础1.1 电磁场基本方程1.1.1 麦克斯韦方程组1.1.2 静态电磁场基本方程1.1.3 电磁场边界条件1.1.4 电磁场的能量1.2 平面电磁波基本方程1.2.1 理想介质空间的平面电磁波1.2.2 有耗媒质空间的平面电磁波1.3 媒质的电磁特性1.3.1 电介质的极化1.3.2 磁介质的磁化1.3.3 导电媒质的传导特性1.4 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折射1.4.1 均匀平面电磁波对分界面的垂直入射1.4.2 多层媒质分界面上的垂直入射1.4.3 均匀平面电磁波对分界面的斜入射1.5 导行电磁波1.5.1 平行板波导1.5.2 矩形波导1.5.3 矩形谐振腔1.5.4 圆柱波导及圆柱谐振腔的特性参数参考文献2 电磁波的危害及其屏蔽原理2.1电磁波的危害2.1.1电磁波污染的分类2.1.2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2.1.3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2.1.4电磁波对设备的影响2.2电磁屏蔽原理2.2.1电磁屏蔽的类型2.2.2静电屏蔽2.2.3交变电场的屏蔽2.2.4磁场的屏蔽2.2.5电磁屏蔽与屏蔽效能2.3电磁防护标准2.3.1电磁辐射容许值标准2.3.2中国的电磁防护标准2.3.3美国的电磁防护标准2.3.4前苏联的电磁防护标准2.3.5IRPA的电磁防护标准参考文献3屏蔽体的设计3.1理想屏蔽体3.1.1屏蔽原理3.1.2接地系统3.1.3电源线的处理3.2屏蔽板材的厚度3.2.1厚度计算3.2.2屏蔽体的选材3.3缝隙对屏蔽体的影响3.3.1孔隙对屏蔽效能的影响及其计算3.3.2孔隙的处理3.3.3网材屏蔽效能参考文献4介电材料与透波材料4.1概述4.2介质的极化4.2.1半径为R的球核模型4.2.2分子的极化4.3极性分子的极化4.3.1极化的表征4.3.2化学键的电偶极矩4.4介电材料4.4.1介电材料的分类4.4.2介电材料的特性参数4.4.3有耗介电材料4.4.4无耗或低耗介电材料4.5透波材料4.5.1透波原理4.5.2无机透波材料4.5.3有机透波材料与有机一无机透波材料参考文献5磁性材料与电性材料基础5.1磁性材料基础5.1.1磁性材料的基本概念5.1.2稳态磁化与反磁化过程5.1.3动态磁化过程中的磁损耗5.2电性材料基础5.2.1电子类载流子导电机制5.2.2离子类载流子导电机制5.3复合材料的电性能5.3.1概述5.3.2复合效应5.3.3复合材料的结构参数5.3.4复合材料中的逾渗理论参考文献6电磁波吸收剂6.1吸收剂的性能表征6.1.1吸收剂的电磁参数6.1.2吸收剂的密度6.1.3吸收剂粒度6.1.4吸收剂形状6.1.5工艺性6.1.6化学稳定性和耐环境性能6.2电磁波吸收剂的类型6.2.1电阻型吸收剂6.2.2电介质型吸波剂6.2.3磁介质型吸波剂6.2.4吸波剂的改性6.2.5新型吸波剂6.3吸波剂研究展望参考文献7吸波体基础知识7.1吸波体的组成特征7.1.1均匀分布7.1.2层状分布7.1.3球形分布7.1.4沿开放式多孔泡沫分布7.2吸波体的结构类型7.2.1涂覆型吸波材料7.2.2结构型吸波材料7.3折射系数与介电常数7.4介质波导7.4.1概述7.4.2介质波导7.5谐振腔7.5.1开放式谐振腔7.5.2谐振腔的稳定性7.5.3皆振腔的特性与参数(f及Q)7.5.4谐振球参考文献8吸波体设计原理8.1能量守恒原理8.2阻抗匹配原理8.3透射系数与反射系数参考文献9吸波体设计9.1吸波体的设计目标与设计思路9.1.1设计目标9.1.2吸波体的设计思想9.2传输线理论在吸波体中的应用9.2.1传输线理论9.2.2传输线理论在单层吸波体中的应用9.2.3传输线理论在多层吸波体中的应用9.2.4传输线理论的局限性9.3具有非均匀分布特征的涂层与平板的设计9.3.1组织设计9.3.2结构设计9.3.3均匀分布涂层与平板的改进9.4微波暗室用吸波体的设计9.4.1吸波体的结构类型9.4.2频宽设计9.4.3吸收效能设计9.4.4材料及工艺9.4.5存在问题9.5谐振型吸波体的设计9.5.1综述9.5.2组织特征9.5.3理论模型分析9.5.4吸收性能9.5.5制造工艺9.5.6谐振型吸波体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0电磁屏蔽与吸波特性测试方法10.1基本测试条件简介10.1.1测试场地10.1.2亥姆霍兹线圈lO.1.3平行板线10.2主要测试仪器10.2.1测量接收机10.2.2网络分析仪lO.2.3驻波测量线10.2.4微波功率计10.2.5场强计与天线10.3基本电磁特性的测试10.3.1驻波比测量10.3.2反射系数测量10.3.3阻抗测量10.4材料屏蔽与吸波特性的测试10.4.1驻波测量线法10.4.2场强计法10.4.3网络分析仪法参考文献11电磁屏蔽与吸收材料的应用11.1概述11.1.1微波暗室的屏蔽11.1.2通讯电缆的屏蔽11.1.3电磁辐射的防护11.2隐形材料在军工产品上的应用11.2.1飞机隐身技术11.2.2坦克隐身技术11.2.3船舰隐身技术11.2.4巡航导弹隐身技术11.2.5反隐身技术11.3隐形材料在民用产品上的应用11.3.1人体防护11.3.2建筑防护11.3.3精密仪器11.3.4日用品参考文献

搞隐身技术的

美国ARC电子技术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吸波材料生产商,同时也是此类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其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和商业市场,提供能解决微波/射频干扰,雷达吸收和EMI控制的材料。不管您面临的问题在5MHZ或110GHZ,近场和远场,窄带或宽带,ARC技术团队皆有标准或定制解决方案适合您。

行业应该:航空航天/汽车/电缆和连接器/有线电视/医疗/无线射频识别/卫星通信/无线充电/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空间和卫星/测试与测量/无人驾驶系统

卓美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美国ARC在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愿意为您及产品在EMC电磁兼容,微波,毫米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及优质的服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