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心理学家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心理学家发表论文

一、专著:2009-03,《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安徽人民出版社,作者:郝滨。二、论文:1,社会剧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郝滨,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2,心理师的觉察力提高与加强自我支持,郝滨,费俊峰,李建军,中国首届完型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3,家庭咨询中的心理师觉察反移情与防治替代性受创,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4,催眠技能对心理师的自我支持,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2014-05-09。5,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Traditional Dao Yin Techniques in Hypnotic Induction,郝滨、王廷、李宁,第20届国际催眠治疗大会(法国,巴黎)。6,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临床困境中觉察反移情的意义,郝滨、李宁,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7,从佛文化对人的影响看精神分析借鉴佛学理论与技术的临床意义,郝滨,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8,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与伴侣的共同人格形成过程,郝滨,第四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9,文化因素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郝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10届年会.10,姓氏与名字的心理寓意,郝滨,中国首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1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特点对分析框架的影响,郝滨,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2,督导中识别平行过程对觉察督导自身反移情的意义,郝滨,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3,从“大闹天宫”的冲突中反思父亲的功能与咨询师的作用,郝滨,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14,觉察力训练在督导过程中的作用,郝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

]郝老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方面的文章,出版《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等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在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郝老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方面的文章,出版《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等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在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郝滨老师视社会和谐发展、国人身心健康为己任,愿与同道携手并进,为此贡献绵薄之力。郝滨老师郝滨老师(郝滨字岽钧)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专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论文:社会剧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郝滨,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心理师的觉察力提高与加强自我支持》,郝滨,费俊峰,李建军,中国首届完型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催眠技能对心理师的自我支持》,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

心理学家发表的论文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是卡特尔。

一、卡特尔简介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是20世纪初美国应用心理学先驱,是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纯属心理学的教授。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市,逝于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市。

二、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1、《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1890年卡特尔发表于《心灵》杂志上。这篇论文首创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术语,还由高尔顿加上了一篇附录表示支持。卡特尔所谓心理测验的含义很广,不单指智力测验,而是包括对人的一切能力的测验。

2、在该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又说:“心理测验若有一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增加不少。”他当时就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三、科特尔的主要贡献

卡特尔采用测验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差异,使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科学心理学与心理测验推动的中心,也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此外,他的兴趣在于编辑及出版,并且推动了许多科学社群与组织。

]郝老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心理方面的文章,出版《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等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在社会上及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心理测验与测量》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发表的著名论文。

卡特尔(J.M.Catell),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测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890年在《心理》则之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文学中。

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J.M.Cattell)占据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与德国,师从冯特(W.Wundt)。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往来甚密,深受其影响。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的区别:

心理测验是了解人心理的工具,主要在“名词”意义上使用。而心理测量则是运用测验为工具,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实践活动,它主要在“动词”意义上使用。

心理测量着重在数量化方面,通常是采用数字对事物的特性进行定量描述和确定的过程。实际上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总体而言,测验是一种工具,而测量则是制作和使用这种工具的过程。因此,心理测量的意义范围更广一些。心理测量的方法除了心理测验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方法,例如观察、面谈、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等。

专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论文:社会剧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郝滨,第二届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心理师的觉察力提高与加强自我支持》,郝滨,费俊峰,李建军,中国首届完型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催眠技能对心理师的自我支持》,郝滨,第21届IFP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

心理学家在哪发表论文

那么就就是要看你的文章写的怎么样的,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了

1、《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 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 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 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0439-755X,CN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2、《心理科学》是 心理学专业学术性刊物,为我国核心期刊。反映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方面内容。设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短篇论文、应用心理、学术动态、教学研究、研究方法等多种栏目。论文被过被多家权威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光盘(Psycl NFO Database)。读者对象主要是心理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继承《心理科学通讯》(1964)。周期:双月刊, 刊号:ISSN 1000-6648 CN 31-1469/C国内邮发代号:4-317 国外发行代号:BM489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协办单位:香港大学心理学系, 编委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200062 3、《心理科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文献综述和评论。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671-3710 CN11-4766/R 邮发代号:2-938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委地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内邮编:100101电话: , E_mail: 4、《应用心理学》特点:学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发表应用心理学领域得文章,把握当代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周期:半年刊 ,刊号:ISSN 1006- 6020 CN33-1012/B , 主办单位:浙江省心理学会; 浙江大学 ,编委地址: 杭州市教工露9 号 邮编:310028 电话: 。 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为R74B84双核心期刊,办刊方向是心理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文探讨。 周期:月刊刊号:ISSN1000-6729 CN 11-1873/R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编委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邮编:100083电话:(010) , 62010890E_mail: ,出版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 7、《心理发展与教育》网址:是心理学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心理科学核心期刊之一。本刊于1998年创办,重点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重视发表与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显示问题联系密切的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应用研究成果。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001-4918 CN 11-1608/B ,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编委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电话: 8、《社会心理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刊)是全国唯一一份社会心理学专业理论刊物,具有该专业的权威性。该刊创刊于1990年,为内部准予发行的学术刊物。深受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等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欢迎。周期:季刊,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编委地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电话: 9、《心理学探新》网址: 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季刊。主要刊登实验实证研究、临床与社会调查、历史与文化分析、理论与应用创新的论文、报告、总结等。周期:季刊 ,刊号:ISSN1003-5184 CN36-1228/B邮发代号:44-108 , 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 ;理论心理学与史专业委员会 ;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 编委地址:江西南昌北京西路437号 邮编:330027电话: 。 从2009年1月起,《心理学探新》编辑部启用网络投稿、审稿系统。通用网址:。请各位作者首先点击主页左侧栏的“新作者注册”注册,然后登录“在线稿件系统”投稿。投稿之前,请阅读“投稿指南”。从2009年1月起,《心理学探新》转为双月刊发行。单本定价:12元,全年定价:72元。邮发代号:44-108。任何问题,请至电:。欢迎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爱好者和单位积极投稿、订阅!重要通知《心理学探新》编辑部 10、《社会心理科学》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刊物,自1985年创刊,原名《犯罪心理研究》,是一本专门刊登社会心理研究,反映社会动态的心理学权威性杂志。注重中国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应用心理学科和实证研究,荟萃全国专家学者、实学新秀重要研究成果,赢得读者信赖,影响日益广泛。周期:季刊 ,主办单位: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 ,编委地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广源道一号 邮编:301700 电话: 11、《四川心理科学》致力于心理学学术交流与传播,刊出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等领域的论文或研究实验报告,以及一些应用方面的文字。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005-8621CN 51-1367/B , 主办单位:四川省心理学会编委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24号 邮编: 610041电话:,4761206 。 1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 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 1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刊号为ISSN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编辑部地址:410011 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电话: 或-2662,传真:, E-mail: 14、《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 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刊号为ISSN 1672-0628,CN 12-1348/B。 编辑部地址: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路241号,天津师范大学南院106信箱《心理与行为研究》编辑部, 电话:, E-mail:

我这有很多,收费非常低的

在国内,比较好的心理学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这些期刊都是国内权威的心理学学术期刊,涵盖了广泛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向。其中,《心理学报》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学术期刊之一,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中文心理学学术期刊。该期刊发表了许多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包括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类型的文章。另外,对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期刊。比如,对于认知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可以选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期刊;对于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可以选择《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期刊。除了以上提到的期刊,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心理学期刊,如《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等。这些期刊都是比较好的发表心理学论文的选择。总之,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期刊进行发表论文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应的期刊。

10岁发表论文的心理学家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2.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3.1907年,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与之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的机会。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

4.在中学时期,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亚杰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

5.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

6.1918年,他获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皮亚杰去苏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并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

7.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

8.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巴黎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

著名心理专家韩玉金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1921年,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评锋芒不仅直指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麦独孤,而且也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美国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编辑]科尔伯格简介 柯尔伯格在美国纽约的勃朗斯维尔长大,在马萨谙塞上中学。中学毕业后曾在一艘货舱上工作,这艘货船主要是运输欧洲的难民去以色列。1948年,21 岁的柯尔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芝加哥大学,一年后就获得了学士学位。此时他对心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继续攻读心理学,他留在芝加哥大学。起先,他想成为临床心理学家,后来由于对皮亚杰的学说发生兴趣,开始研究道德认知问题。1958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他通过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将他的道德发展学说作了宣传。他于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年起,他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说,前者往往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固定的、绝对的,是由成人规定或上帝传下来的,而后者则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论的观点,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允许改变的东西。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实质上是发现了一个变化系列,其关键性的变化发生于10岁到11岁之间,此时,正当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按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0岁或11岁),儿童的道德思维也经历了一场变动,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但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开始;而皮亚杰的道德两阶段论似乎只能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人们预期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在整个青年期都在继续发展。因此,柯尔伯格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继承皮亚杰传统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为道德发展阶段论。 [编辑]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水平 A:前因循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物质损害。 (1)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2) 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他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种观点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裁判其行动,把自己的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混淆。 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能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的交易。 (1) 所谓对的,就是遵守会给某人即时利益的规划。一切能满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行动就是对的,并且也赞允别人这样做。对的也就是公平的,即一种平等的交换、交易和协定。 (2)做得好的理由是在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益的社会观点情况下,还应必须认可别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的权威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加以区别。他(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着冲突,所以,所谓对的是相对的(具体的个人意义上的)。个人通过工具主义交换服务,通过对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义需要,或通过对每个人的等量公平给予,来把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联系起来。 水平 B:因循水平 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应该扮演一个好角色,关心别人,珍惜别人的感情,与伙伴保持忠诚和信赖,激励遵守规则和期望。 (1)所谓对的,就是遵从亲人的期望,或一般人对某人作为儿子、姐妹、朋友等的角色期望表示遵从。“为善”是至关重要的,意指有良好的动机,关心别人,维护相互关系,维持相互信任、忠诚、尊敬和感恩之情。 (2)做得对的理由,就是要按自己和别人的标准社会观点“为善”,如果一个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那就希望自己也有善的行为(金科玉律)。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时的个人观点。他意识到人所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他个人的利益。他能用“具体的金科玉律”所阐发的观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但是,他仍不具有普遍化的“制度”概念。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 (1)所谓对的,就是要履行个人所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除非它们呈现与其他,已规定了的社会责任及权利相冲突的极端情况。所谓对的,也指对社会、群体或机构有所贡献。 (2)做得对的理由乃在于致力于使机构作为一个整社会观点体运行,自尊或良心则指履行个人既定的义务,或考虑这种后果:“假如每人都这样做,会怎么样?”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已把社会观点与人际协调或动机相区别。这种人采纳了一种制度观点,并据以确定角色和规则。他或她是依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个人关系的。 水平B/C:过渡水平 这一水平属于后因循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则性特征 转型性内容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选择是个人的和主观的,且以情绪为基础。良心被视为是任意专断且相对性的,视为诸如“责任”和“道德上是对的”等观念。 转型性社会观点 在这一阶段中的人采纳的社会观点已超脱了他所处的社会,把自身看成一个个别的决策者,而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会义务或契约所束缚。这种人能按特定社会规定来承担和选择契约,但不具备这类选择的原则。 水平C:后因循与原则水平 道德决定是由那种按公平和福利运作来设计的社会中,全部组成或创造这个社会的成员同意的那些权利、价值或原则中产生出来的。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维护基本权利、价值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它们与所属群体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如此。 (1)所谓对的,就是认识到这种事实:人人都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和观点,而大多数价值和规则却相对于他所属的群体。但是这些“相对的”规则只有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契约。而某些非相对的价值和权利,诸如生命和自由,则应在任一社会中都必须遵守,而且不管大众的意见怎样。 (2)做得对的理由,一般说来,是认为有义务遵守法律,因为人们缔结这种社会契约的目的乃在于用法律来发展全人类的福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家庭、友谊、信任及工作义务也是自由协商的,在尊重别人权利的前提下形成的义务或契约。个人对法律和责任的考虑,是以对人类整体功利——“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批判为基础的。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个体意识到价值和权利优于社会依附和契约的观点。他通过正规的协商、契约、公平的机制和正当的过程来整合各种观点。他或她既考虑道德观点,又考虑法律观点,认识到它们的冲突,发现整合它们困难。 阶段6 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内容 这一阶段的人被假设为一种全人类都应当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 (1)至于什么是对的,阶段6的人受人类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特定的法律或社会协议之所以通常有效,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这种原则之上。当法律违反这些原则时,阶段6的人仍会按这些原则行事。这些原则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人权平等和尊重个人作为人类的尊严。这些不仅权是公认的价值,而且也是用来作出独特决定的原则。 (2)做得对的理由是:作为一位理性者,他已证明了原则的有效性,因而立志为之献身。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形成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或伦理依据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任何懂得道德本质或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上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是经过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所证明的。不过,柯尔伯格第三次修订的标准问题道德判断测量量表只能测量前5个阶段,并不能测量作为普遍伦理原则取向的第6阶段。也就是说,该模型的1至5阶段是经过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也许阶段6所具有的心理学实证的意味较小,而只是为道德发展的方向作具体的说明,那就是:伦理道德的发展乃是继续前进的。” [编辑]主要著作 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1963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 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 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1966 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 阶段和序列 - 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初探:1969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关系:1969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发展文集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5%8A%B3%E4%BC%A6%E6%96%AF%C2%B7%E7%A7%91%E5%B0%94%E4%BC%AF%E6%A0%BC"

《教育心理学》是一本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目前已经出版到第12版,并被全球多所高校选用为教材。本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有关儿童发展、认知科学、学习、动机、教学和评估等各方面研究中所蕴含的教育启示和应用。你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获取的信息和理念运用于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关于作者安妮塔·伍尔福克,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教学与教师教育分会副主席。安妮塔的研究主要关注动机和认知,尤其是学生和教师的效能感以及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学什么?如何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孩子中国有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然而,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被忽略掉了。近来一些高材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不仅让人反省: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养育孩子?《教育心理学》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经典。这样一本将近500页的专业老书,豆瓣评分高达9.3。书中包含大量的案例、课堂片段、个案研究和实践指南,还归纳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自己总结的教学法宝,这些都更有助于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巨大的实用价值。你还会发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好处;· 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述以下几个问题:了解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当今的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样的,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有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只不过是将心理学中的知识简单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其实,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要远比这两种理解宽泛得多,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简单机械稼接。教育心理学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讨论关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的本质和学习中的情感作用等主题,而这些主题到现在仍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同样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中,就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说法,《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了教育中教者示范,学者仿效的互动关系,以及教育的目的就是导人向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端一般认为是在1890年。当时,有“美国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威廉·詹姆斯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开展了名为“与教师们谈心理学”的一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最初是为美国教师的暑期培训课程而开设的,讲座的文稿在1899年集结发表,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最初文本。后来,威廉·詹姆斯的学生斯坦利·霍尔创建了美国心理学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在研究过程中,众多教师帮助他搜集了大量数据,霍尔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入观察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系统化打下了基础。威廉·詹姆斯的另一个学生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老师和霍尔的影响下继续对教育心理学深入研究,于1903年撰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并在1910年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后,教育心理学的关注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和深化。在1940—195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差异性、评估方式和学习行为;在1960—19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进行概念学习和记忆。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探索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以上,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大致的发展脉络。那么,当今的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呢?前面我们讲了,现代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和研究技术。教育心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和教学,目的是改善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教学,教育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索教育提供者、教学内容、受教育者、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估与测验等等各种主题。为了更加科学和系统地理解学习过程和促进学习结果,教育心理学家设计并进行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描述性研究。顾名思义,这个方法就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这种方法不能用于精确预测,也不能用于解释因果关系。描述性研究法还可分为三类: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调研法。简单来说,描述性研究就是根据已有案例进行推导,从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现实中最常的就是各种统计分析,比如人口普查报告、GDP数据报告、福布斯排行榜等等。第二种是实验研究。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设计一个模式,来做实验。比如,桑代克设计的著名的“猫开笼实验”,也叫“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连续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实验中,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吃到那条鱼。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并完成后续的动作,吃到了食物。在多次的努力和尝试中,饿猫可能无意中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让自己吃到了鱼,在重复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吃到鱼。桑代克把“猫开笼实验”中,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第三种研究方法是微观发生研究。所谓微观发生的意思是,行为要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也就是说,被观察的行为需要被反复检验。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需要花费很多年时间,但它的准确度和可参考性通常也是最高的。比如,1966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设计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对60名受试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最后得出了“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决定了人的成败”这样的结论,虽然现在又有心理学家跑出来说,米歇尔博士的“棉花糖实验”的结论不太可靠,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成败的关键,但无论结论是什么,任何人要想推翻米歇尔博士的结论,恐怕他仍然要用到同样的微观发生研究法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谈谈为什么要学点教育心理学?作者安妮塔·伍德沃克认为,为了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每个人都应该学点教育心理学。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人的成长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行为层面的投入、认知和动机层面的投入、情感层面的投入、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行为策略等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才,但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谈何容易?这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至少要先跳出那些错误“常识”的陷阱。比如,现在到处泛滥的“公众号科学家”拍脑门想出来的所谓“科学知识”:有人说,我们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爱因斯坦聪明是因为他的大脑开发了15%,这完全是胡扯,事实上,普通人的大脑和爱因斯坦的大脑都是100%完全开发的,大脑里面神经元的工作的机理也是完全一样的。还有人说,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事实上,这种说法最初是一个音乐学校为自己打的广告,听音乐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但是学好一门乐器的确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有人说,有些人是“右脑人”,而有些人则是“左脑人”;玩数独能防止大脑退化;酒精饮料会杀死脑细胞……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非常能迷惑人,科学实验证明,我们从事的活动都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游戏玩多了只会让你更沉迷于游戏,锻炼身体才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酒精也不会直接杀死脑细胞,但它会损害神经末梢的树突,从而导致大脑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如果不读这本书,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些知识是错的。所以,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摒弃那些错误知识,教给我们真正科学的教育法则,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耳聪目明、身心健康呢?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规律。重点介绍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一个天才,他从小就对生物学非常有兴趣,他正式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只有10岁,写的是关于白化症麻雀的观察。后来他又对软体动物产生了兴趣,如牡蛎、蛤蜊、章鱼、蜗牛、乌贼等,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关于这些小动物的论文。日内瓦历史博物馆曾邀请他担任负责软体动物收藏的馆长,但他婉拒了博物馆,理由是他希望完成高中学业。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1918年,21岁的皮亚杰获得了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毕业后的皮亚杰参与了阿尔弗雷德·比萘实验室有关儿童智力测验的研发工作,在测验中,“儿童为什么会给出错误答案”这一问题深深吸引了皮亚杰,促使他开始研究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而这也成了他后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皮亚杰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体系,并架构出一个模型,用以描述人类是如何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模型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个阶段的特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通过反射、感觉和动作等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开始出现模仿和记忆,逐步向符号思维过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不需要教育,主要是保证孩子的营养和健康。2.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语言能力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步发展;难以对未来和过去进行思考,思维是当下的;能够进行单向的逻辑思维;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尽可能使用具体的实物道具,比如:用糖果、小石块教孩子做加减法;带孩子到动物园、公园、剧场、音乐厅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鼓励孩子把看到的内容讲出来。让儿童进行大量的基本技能练习,为将来学习复杂技能打基础。比如拿着纸片,让孩子学习组词。等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左右。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能用逻辑的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能理解各种定律,能分类和排序;能进行逆向思维;能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是要用具体的道具,难度可以适当加大。比如,教孩子做简单的实验,制作蜡烛,烤面包之类的。教孩子学会使用时间轴,三维空间模型,用图表说明问题。让孩子将故事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故事、人物、情节、主题、地点和时间。学会对复杂的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组或归类。4.形式运算阶段:是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到成人。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能用假设和演绎的方式思考问题,思维更具科学性;能用逻辑的方式解决抽象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个人问题以及公平公正。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探索一些假设性问题。比如,让孩子谈谈对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的见解,然后大家一块儿讨论。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和科学推理的机会。应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相当完备了,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他没有解释为何幼儿能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进行“超前思维”,比如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他在小学时就熟练掌握了微积分这类很多大学生都搞不定的艰深知识。但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这套模型对于绝大多数智商正常的普通人还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三、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我们最后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为什么要差异化教学呢?我们来讲一个案例大家就明白了。鲁迅先生讲过一件他小时候经历的事:有一年,村里搞迎神赛会,鲁迅跟小伙伴们约好,一块儿去看。就在这时,鲁迅的父亲走了出来,强迫他背诵《鉴略》,背不出来就不让去。鲁迅吓得心惊胆战,但最后还是成功把这段书背下来了,虽然大家都很高兴,鲁迅也能去看赛神会了,但他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在鲁迅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刻板的人,但在鲁迅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眼里,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很开明、很和蔼的人。同样一个父亲,之所以在三兄弟的眼里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因为周家这哥仨的性格、脾气、秉性不一样,鲁迅更敏感、更细腻,所以他能感受到父亲更强的压力,对待这样的孩子,不妨温柔一点,细心一点。相反,对于一些“神经大条”的孩子,就需要一定的压力和严肃的态度,不然的话,他可能对你的要求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另外,现在的教育环境和学生们获得资信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区别。使用手机或Pad移动上网,有问题查百度或谷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学校都有电子教室,学生作业也可以使用便携式电脑来完成和提交,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成功的理解更加多元。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就是,老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唯一且绝对的权威,学生也更加追求个性的解放。大家可以看到,如今的课堂是非常多元化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民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优势不同、能力不同,完成学习任务时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很多教育专家认为“一个班级应该包含有不同需要、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学习兴趣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而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而不是忽略它们”。差异化教学就是一种超越对上述学习者差异性的适应,而将多样性看作有效建构知识优势的一种取向。差异化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教师们不仅需要考虑到他们所教学科的不同,也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差异化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进度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也不同,同时,对于他们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也不同。谈到差异化教学,就不得不提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可以说是差异化教学的典范。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的教育分为四科,每一科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给予二人的回答却截然相反,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但他对冉有却说:听到了很好的主张,当然要马上去做啊。其他弟子很纳闷,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有这个人做事很谨慎,这样的人就该多鼓励;子路就不一样了,他这个人做事好冲动,所以才让他遇事多想想,多问问,做到深思熟虑再行动。孔子就是凭借这套方法,培养出来大批各具才能的好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差异化教学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寻求目的、挑战、归属、力量和贡献的倾向。自信的老师会将这些不同的学生需求看作机会而不是问题,并以邀请参与、积极投入、坚持不懈、持续反思等作为回应。同时,教师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专门的、参与性的、高要求的、有重要意义的、支架式的课程和教学。当然,进行差异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古代那些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都是不世出的高人。孔子就不提了,战国时期,鬼谷子培养的人才里,既有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也有孙膑、庞涓这样的军事家。隋朝大儒文中子也是一位高人,他为唐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据说房玄龄、魏徵、李靖都是他的学生,这几个人的才能也是各不相同,房玄龄是谋略家,魏徵是纵横家,李靖则是军事家。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求老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类知识,这对于以前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则不同了,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任何领域都有相应的高水平导师可以追随,实在不行,网上还有汇集名校名师的“慕课(MOOC)”,书店里还有海量的专业书籍供我们自学,应该说,我们是赶上了学习的最好时代。总结安妮塔·伍尔福克这本《教育心理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全书467页,知识密度非常大。像这样一本经典好书,是很难只用30分钟把所有精华都展现出来的,我们只能捡重点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讲述一下,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本书,大家不妨找来原书精读一番。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在学生身上也很合适,学霸的成长环境大都相似,学习不好的学生各有各的问题。比如,最近“国民才女”,《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这位以613分考上清华大学(上海高考总分是660分)的学霸就是个典型例子。了解武亦姝的中学老师说,武亦姝高一时候的书单是:沈复《浮生六记》、王国维《人间词话》、陆游《剑南诗稿》《放翁词》、晏几道《小山词》,此外还有《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等等,当别的同龄孩子还在追韩星,炫耀自己“王者荣耀”的等级段位时,武亦姝崇拜的三大“男神”却是陆游、苏轼和李白。所以,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不是没缘由的。这也算给天下的父母提了个醒,与其报各种培训班,不如营造一个“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读书氛围,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教育心理学》金句: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天平倾斜的角度稍稍变小。

西方心理学家发表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 要: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对大学生目前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阐述,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投毒”、“跳楼”、“自杀”、“自残”等字眼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塞利格曼***Seligman***,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他认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应从传统的解决人的心理疾病为主的病理学方向转向重视挖掘人的积极潜能、开发人的积极力量、探索人格健全的发展途径的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Seligman***和彼得森***Peterson***等学者就相关研究总结出人类的6种美德,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并通过研究发现了与之相对应的24种品格力量。其中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好学、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和开放性,勇气包含勇敢、诚实和坚持,仁慈与爱包括善良和爱,正义包括公平、领导才能和合作能力,节制包括宽恕、审慎、自控和谦虚,灵性与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乐观、幽默和热情。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中,我国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得到不断普及和深入,孟万金***2008***提出,积极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教育互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个体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2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的培养方式长期以重智力轻非智力为理念,所以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心理品质总体良好的层面下,潜伏著许多不良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知存在偏差,易受外界干扰。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但是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在明辨是非、判断对错时,常失去理智、悖于常理。在对待一件事情时,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危害性,自暴自弃,导致个体陷入极端的不良情绪体验中。

第二,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负面情绪多,大学生经常会莫名的烦躁、焦虑或忧伤,一次考试失败、一次工作失误或一次情感受挫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致命的打击;其次,情绪反应过激,在面临突发的消极情况时,大学生容易冲动、易怒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最后,情绪自控能力不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比如遇到开心的事情会兴奋过头,碰到消极的事情会伤心得无法自拔,面对突发状况又无法冷静处理。

第三,学习动机不强,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生活的质量。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其中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对本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超过60%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会继续钻研。

第四,意志力薄弱,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捧在父母的手掌心中长大,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故缺乏毅力和艰苦奋斗的品质。此外还表现在没有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受挫能力差,自愈能力较弱,自制力不强。

第五,感恩品质的缺失。虽然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让我们能享受更快捷方便的沟通方式,但是在无形当中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尽如人,表现在情感比较淡漠,冷落亲情、孤立友情、报复爱情;不懂尊重他人、不懂如何待人、不懂回报他人,相对缺乏知恩图报的情感。

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3.1社会的关注和支援

3.1.1优化家庭教养方式

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应重视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若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是互相理解、尊重对方、彼此关心、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子女的性格越乐观开朗、开明友善,较少会出现抑郁、烦扰或紧张等情绪;若父母采用漠不关心、过分溺爱或严厉惩罚等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出现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抑郁、逆反情绪等消极心理特征。

3.1.2挖掘社会各方资源

一方面,社会各级各界人士要做积极社会信念的传播者、做积极心理品质的践行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来服务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发挥 *** 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志愿者服务团队等的文化辐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不同领域成功人士或感动中国人物等社会人士榜样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以此为标杆,在学习生活中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3.2学校的重视和培养

3.2.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广泛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转变,应把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在传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体设施。学校要完善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和沙盘游戏室、活动室等硬体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和情绪宣泄的场所,帮助学生把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此外,还可以发挥网路平台的优势,创办属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网路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测验、评价和治疗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

再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团队。学校应建立起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 *** 心理教师为一级服务团队,负责组织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各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为二级服务团队,主要是及时了解本学院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服务团队由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组成,主要负责主动了解并上报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定期举办班级活动,以此引导同学正视自我并努力提升自我。

3.2.2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举办积极心理学专题讲座。同时,定期邀请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给学生传授积极心理理念,邀请各行各业的行业精英或慈善家等社会人士到学校进行公益讲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学习的榜样。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好学和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举办沙龙学术交流、学术科技竞赛或专业技能展示大赛等活动;为培养大学生乐观、坚持、热情和合作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举办迎新晚会等文艺活动,以及篮球比赛和运动会等体育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可培养大学生领导才能、合作能力、感恩与爱等积极心理品质。

3.3自身的转变和提升

3.3.1客观认识自我

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能理智客观评价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其次是悦纳自我,学会认可自己和欣赏自己,体验满足感和幸福感,形成自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品质;最后是完善自我,在充分认识优缺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自我的优良品质。

3.3.2学会合理调节情绪

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是指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控制,这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前提条件。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主要可以考虑几个方面:注意转移、积极评价、乐观面对、恰当表达和合理宣泄。

3.3.3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广泛结交益友,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 同成长能使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及人生的意义。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有益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文体活动,以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3.3.4善于运用积极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积极思维和适应能力,要认识到“凡是均有两面性”,遇事要多想想积极的方面,培养乐观乐天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鼓励,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 Peterson C,Seligman M E P.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2004.

[3]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4]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王振巨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7] 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网上应该会有很多这样的论文吧~你可以多看下呗~像(心理学进展),多下载些论文下来参考学习下~总能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

农大的专吧?这么找现成的论文 得多少雷同的啊?哈哈

在百度网站上搜搜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