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十岁发表论文的心理学家

发布时间:

十岁发表论文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厉佑(Floyd Mayweather Jr.)是美国著名的拳击运动员,出生于1977年2月24日,身高173厘米,体重约68千克。他曾经在拳击比赛中保持着无敌的战绩,赢得了多个世界拳击冠军头衔,被誉为“拳坛之王”。弗洛伊德厉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96年,他在第一场职业拳击比赛中就以技术性击倒对手获胜。随后他又赢得了多个世界拳击组织(WBO)、世界拳击理事会(WBC)、国际拳击联合会(IBF)等组织的世界拳击冠军头衔。弗洛伊德厉佑的拳击风格以防守著称,他擅长利用自己的速度和反应能力来避免对手的攻击,并在对手疲劳时发动反击。此外,他还富有商业头脑,善于营销自己,是一位拳击界的巨星。尽管弗洛伊德厉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经历过一些争议事件,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职业生涯已经成为了拳击历史上的一个传奇,而他的名字也被铭刻在了拳击史册上。

弗洛伊德厉佑(Floyd Mayweather Jr.)是美国著名的拳击手,被誉为“钱王”,他在拳击界取得了众多的荣誉和成就。他出生于1977年2月24日,曾经在拳击比赛中取得了50胜0负的不败战绩,成为了拳击历史上最伟大的拳击手之一。他被认为是拳击界最成功的运动员之一,他在拳击比赛中所赚取的钱财也堪称惊人。弗洛伊德厉佑最早于1996年开始职业拳击生涯,他最初拥有一个15-0的完美战绩,随后在2007年挑战了奥斯卡·德拉霍亚,拿下了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此后,他又在拳击比赛中击败了许多著名的拳击手,包括帕奎奥、玛格利托、帕奎奥等,成为了拳击界的传奇。弗洛伊德厉佑的拳击技巧和战术极为出色,他拥有出色的速度、力量和耐力,同时他还擅长通过防守反击对手。他在拳击比赛中的表现也让人印象深刻,他经常在比赛中展现出惊人的冷静和自信,这些都让他成为了拳击界的传奇。除了在拳击比赛中的成就,弗洛伊德厉佑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投资家,他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公司,同时还在房地产、娱乐等领域进行投资。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拳击比赛中,也体现在他的商业生涯中。

1、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3、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曾留美获心理学硕士, 回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以及实践研究,先后担任多所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心理学学者之一、中国心理学会的奠基者。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张耀翔首任会长。1922年,张耀翔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心理》,并担任主编。在高校任职期间,张翔耀组织建立心理实验室,并撰写论文论述和探讨人类的生理、性格、情绪、智慧 等心理活动过程。

张耀翔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心理学科普工作。

4、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英文: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5、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919年从美国布郎大学学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大附中、上海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国立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并曾任主任、副校长、副院长、院长等职。

弗洛伊德,网上一查就有了。

10岁发表论文的心理学家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2.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3.1907年,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与之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的机会。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

4.在中学时期,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亚杰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

5.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

6.1918年,他获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皮亚杰去苏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并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

7.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

8.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巴黎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

著名心理专家韩玉金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1921年,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评锋芒不仅直指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麦独孤,而且也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美国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编辑]科尔伯格简介 柯尔伯格在美国纽约的勃朗斯维尔长大,在马萨谙塞上中学。中学毕业后曾在一艘货舱上工作,这艘货船主要是运输欧洲的难民去以色列。1948年,21 岁的柯尔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芝加哥大学,一年后就获得了学士学位。此时他对心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继续攻读心理学,他留在芝加哥大学。起先,他想成为临床心理学家,后来由于对皮亚杰的学说发生兴趣,开始研究道德认知问题。1958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他通过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将他的道德发展学说作了宣传。他于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年起,他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说,前者往往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固定的、绝对的,是由成人规定或上帝传下来的,而后者则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论的观点,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允许改变的东西。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实质上是发现了一个变化系列,其关键性的变化发生于10岁到11岁之间,此时,正当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按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0岁或11岁),儿童的道德思维也经历了一场变动,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但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开始;而皮亚杰的道德两阶段论似乎只能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人们预期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在整个青年期都在继续发展。因此,柯尔伯格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继承皮亚杰传统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为道德发展阶段论。 [编辑]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水平 A:前因循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物质损害。 (1)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2) 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他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种观点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裁判其行动,把自己的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混淆。 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能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的交易。 (1) 所谓对的,就是遵守会给某人即时利益的规划。一切能满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行动就是对的,并且也赞允别人这样做。对的也就是公平的,即一种平等的交换、交易和协定。 (2)做得好的理由是在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益的社会观点情况下,还应必须认可别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的权威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加以区别。他(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着冲突,所以,所谓对的是相对的(具体的个人意义上的)。个人通过工具主义交换服务,通过对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义需要,或通过对每个人的等量公平给予,来把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联系起来。 水平 B:因循水平 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应该扮演一个好角色,关心别人,珍惜别人的感情,与伙伴保持忠诚和信赖,激励遵守规则和期望。 (1)所谓对的,就是遵从亲人的期望,或一般人对某人作为儿子、姐妹、朋友等的角色期望表示遵从。“为善”是至关重要的,意指有良好的动机,关心别人,维护相互关系,维持相互信任、忠诚、尊敬和感恩之情。 (2)做得对的理由,就是要按自己和别人的标准社会观点“为善”,如果一个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那就希望自己也有善的行为(金科玉律)。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时的个人观点。他意识到人所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他个人的利益。他能用“具体的金科玉律”所阐发的观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但是,他仍不具有普遍化的“制度”概念。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 (1)所谓对的,就是要履行个人所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除非它们呈现与其他,已规定了的社会责任及权利相冲突的极端情况。所谓对的,也指对社会、群体或机构有所贡献。 (2)做得对的理由乃在于致力于使机构作为一个整社会观点体运行,自尊或良心则指履行个人既定的义务,或考虑这种后果:“假如每人都这样做,会怎么样?” 社会观点 本阶段的人已把社会观点与人际协调或动机相区别。这种人采纳了一种制度观点,并据以确定角色和规则。他或她是依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个人关系的。 水平B/C:过渡水平 这一水平属于后因循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则性特征 转型性内容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选择是个人的和主观的,且以情绪为基础。良心被视为是任意专断且相对性的,视为诸如“责任”和“道德上是对的”等观念。 转型性社会观点 在这一阶段中的人采纳的社会观点已超脱了他所处的社会,把自身看成一个个别的决策者,而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会义务或契约所束缚。这种人能按特定社会规定来承担和选择契约,但不具备这类选择的原则。 水平C:后因循与原则水平 道德决定是由那种按公平和福利运作来设计的社会中,全部组成或创造这个社会的成员同意的那些权利、价值或原则中产生出来的。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内容 所谓对的,就是维护基本权利、价值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它们与所属群体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如此。 (1)所谓对的,就是认识到这种事实:人人都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和观点,而大多数价值和规则却相对于他所属的群体。但是这些“相对的”规则只有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契约。而某些非相对的价值和权利,诸如生命和自由,则应在任一社会中都必须遵守,而且不管大众的意见怎样。 (2)做得对的理由,一般说来,是认为有义务遵守法律,因为人们缔结这种社会契约的目的乃在于用法律来发展全人类的福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家庭、友谊、信任及工作义务也是自由协商的,在尊重别人权利的前提下形成的义务或契约。个人对法律和责任的考虑,是以对人类整体功利——“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批判为基础的。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个体意识到价值和权利优于社会依附和契约的观点。他通过正规的协商、契约、公平的机制和正当的过程来整合各种观点。他或她既考虑道德观点,又考虑法律观点,认识到它们的冲突,发现整合它们困难。 阶段6 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内容 这一阶段的人被假设为一种全人类都应当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 (1)至于什么是对的,阶段6的人受人类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特定的法律或社会协议之所以通常有效,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这种原则之上。当法律违反这些原则时,阶段6的人仍会按这些原则行事。这些原则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人权平等和尊重个人作为人类的尊严。这些不仅权是公认的价值,而且也是用来作出独特决定的原则。 (2)做得对的理由是:作为一位理性者,他已证明了原则的有效性,因而立志为之献身。 社会观点 这一阶段的人形成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或伦理依据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任何懂得道德本质或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上述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是经过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进行30年的追踪研究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所证明的。不过,柯尔伯格第三次修订的标准问题道德判断测量量表只能测量前5个阶段,并不能测量作为普遍伦理原则取向的第6阶段。也就是说,该模型的1至5阶段是经过实证证明的,阶段6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来证明。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也许阶段6所具有的心理学实证的意味较小,而只是为道德发展的方向作具体的说明,那就是:伦理道德的发展乃是继续前进的。” [编辑]主要著作 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1963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 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 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1966 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 阶段和序列 - 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初探:1969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关系:1969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发展文集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5%8A%B3%E4%BC%A6%E6%96%AF%C2%B7%E7%A7%91%E5%B0%94%E4%BC%AF%E6%A0%BC"

《教育心理学》是一本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目前已经出版到第12版,并被全球多所高校选用为教材。本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有关儿童发展、认知科学、学习、动机、教学和评估等各方面研究中所蕴含的教育启示和应用。你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获取的信息和理念运用于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关于作者安妮塔·伍尔福克,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教学与教师教育分会副主席。安妮塔的研究主要关注动机和认知,尤其是学生和教师的效能感以及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学什么?如何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孩子中国有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然而,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被忽略掉了。近来一些高材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不仅让人反省: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养育孩子?《教育心理学》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经典。这样一本将近500页的专业老书,豆瓣评分高达9.3。书中包含大量的案例、课堂片段、个案研究和实践指南,还归纳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自己总结的教学法宝,这些都更有助于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巨大的实用价值。你还会发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好处;· 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述以下几个问题:了解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当今的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样的,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有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只不过是将心理学中的知识简单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其实,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要远比这两种理解宽泛得多,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简单机械稼接。教育心理学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讨论关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的本质和学习中的情感作用等主题,而这些主题到现在仍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同样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中,就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说法,《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了教育中教者示范,学者仿效的互动关系,以及教育的目的就是导人向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端一般认为是在1890年。当时,有“美国心理学之父”之称的威廉·詹姆斯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开展了名为“与教师们谈心理学”的一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最初是为美国教师的暑期培训课程而开设的,讲座的文稿在1899年集结发表,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最初文本。后来,威廉·詹姆斯的学生斯坦利·霍尔创建了美国心理学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在研究过程中,众多教师帮助他搜集了大量数据,霍尔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入观察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系统化打下了基础。威廉·詹姆斯的另一个学生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老师和霍尔的影响下继续对教育心理学深入研究,于1903年撰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并在1910年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后,教育心理学的关注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和深化。在1940—195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差异性、评估方式和学习行为;在1960—19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进行概念学习和记忆。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探索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以上,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大致的发展脉络。那么,当今的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呢?前面我们讲了,现代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和研究技术。教育心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和教学,目的是改善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教学,教育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索教育提供者、教学内容、受教育者、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估与测验等等各种主题。为了更加科学和系统地理解学习过程和促进学习结果,教育心理学家设计并进行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描述性研究。顾名思义,这个方法就是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这种方法不能用于精确预测,也不能用于解释因果关系。描述性研究法还可分为三类: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调研法。简单来说,描述性研究就是根据已有案例进行推导,从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现实中最常的就是各种统计分析,比如人口普查报告、GDP数据报告、福布斯排行榜等等。第二种是实验研究。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设计一个模式,来做实验。比如,桑代克设计的著名的“猫开笼实验”,也叫“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连续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实验中,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吃到那条鱼。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并完成后续的动作,吃到了食物。在多次的努力和尝试中,饿猫可能无意中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让自己吃到了鱼,在重复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吃到鱼。桑代克把“猫开笼实验”中,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第三种研究方法是微观发生研究。所谓微观发生的意思是,行为要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也就是说,被观察的行为需要被反复检验。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需要花费很多年时间,但它的准确度和可参考性通常也是最高的。比如,1966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设计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对60名受试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最后得出了“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决定了人的成败”这样的结论,虽然现在又有心理学家跑出来说,米歇尔博士的“棉花糖实验”的结论不太可靠,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成败的关键,但无论结论是什么,任何人要想推翻米歇尔博士的结论,恐怕他仍然要用到同样的微观发生研究法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谈谈为什么要学点教育心理学?作者安妮塔·伍德沃克认为,为了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每个人都应该学点教育心理学。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人的成长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行为层面的投入、认知和动机层面的投入、情感层面的投入、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行为策略等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才,但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谈何容易?这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至少要先跳出那些错误“常识”的陷阱。比如,现在到处泛滥的“公众号科学家”拍脑门想出来的所谓“科学知识”:有人说,我们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爱因斯坦聪明是因为他的大脑开发了15%,这完全是胡扯,事实上,普通人的大脑和爱因斯坦的大脑都是100%完全开发的,大脑里面神经元的工作的机理也是完全一样的。还有人说,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事实上,这种说法最初是一个音乐学校为自己打的广告,听音乐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但是学好一门乐器的确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有人说,有些人是“右脑人”,而有些人则是“左脑人”;玩数独能防止大脑退化;酒精饮料会杀死脑细胞……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非常能迷惑人,科学实验证明,我们从事的活动都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游戏玩多了只会让你更沉迷于游戏,锻炼身体才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酒精也不会直接杀死脑细胞,但它会损害神经末梢的树突,从而导致大脑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如果不读这本书,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些知识是错的。所以,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摒弃那些错误知识,教给我们真正科学的教育法则,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耳聪目明、身心健康呢?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规律。重点介绍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一个天才,他从小就对生物学非常有兴趣,他正式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只有10岁,写的是关于白化症麻雀的观察。后来他又对软体动物产生了兴趣,如牡蛎、蛤蜊、章鱼、蜗牛、乌贼等,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关于这些小动物的论文。日内瓦历史博物馆曾邀请他担任负责软体动物收藏的馆长,但他婉拒了博物馆,理由是他希望完成高中学业。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1918年,21岁的皮亚杰获得了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毕业后的皮亚杰参与了阿尔弗雷德·比萘实验室有关儿童智力测验的研发工作,在测验中,“儿童为什么会给出错误答案”这一问题深深吸引了皮亚杰,促使他开始研究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而这也成了他后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皮亚杰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体系,并架构出一个模型,用以描述人类是如何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模型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个阶段的特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通过反射、感觉和动作等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开始出现模仿和记忆,逐步向符号思维过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不需要教育,主要是保证孩子的营养和健康。2.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语言能力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步发展;难以对未来和过去进行思考,思维是当下的;能够进行单向的逻辑思维;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尽可能使用具体的实物道具,比如:用糖果、小石块教孩子做加减法;带孩子到动物园、公园、剧场、音乐厅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鼓励孩子把看到的内容讲出来。让儿童进行大量的基本技能练习,为将来学习复杂技能打基础。比如拿着纸片,让孩子学习组词。等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左右。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能用逻辑的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能理解各种定律,能分类和排序;能进行逆向思维;能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是要用具体的道具,难度可以适当加大。比如,教孩子做简单的实验,制作蜡烛,烤面包之类的。教孩子学会使用时间轴,三维空间模型,用图表说明问题。让孩子将故事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故事、人物、情节、主题、地点和时间。学会对复杂的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组或归类。4.形式运算阶段:是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到成人。这时期孩子的特征是:能用假设和演绎的方式思考问题,思维更具科学性;能用逻辑的方式解决抽象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个人问题以及公平公正。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探索一些假设性问题。比如,让孩子谈谈对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的见解,然后大家一块儿讨论。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和科学推理的机会。应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相当完备了,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他没有解释为何幼儿能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进行“超前思维”,比如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他在小学时就熟练掌握了微积分这类很多大学生都搞不定的艰深知识。但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这套模型对于绝大多数智商正常的普通人还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三、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我们最后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为什么要差异化教学呢?我们来讲一个案例大家就明白了。鲁迅先生讲过一件他小时候经历的事:有一年,村里搞迎神赛会,鲁迅跟小伙伴们约好,一块儿去看。就在这时,鲁迅的父亲走了出来,强迫他背诵《鉴略》,背不出来就不让去。鲁迅吓得心惊胆战,但最后还是成功把这段书背下来了,虽然大家都很高兴,鲁迅也能去看赛神会了,但他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在鲁迅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刻板的人,但在鲁迅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眼里,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很开明、很和蔼的人。同样一个父亲,之所以在三兄弟的眼里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因为周家这哥仨的性格、脾气、秉性不一样,鲁迅更敏感、更细腻,所以他能感受到父亲更强的压力,对待这样的孩子,不妨温柔一点,细心一点。相反,对于一些“神经大条”的孩子,就需要一定的压力和严肃的态度,不然的话,他可能对你的要求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另外,现在的教育环境和学生们获得资信的方式与以往也有很大区别。使用手机或Pad移动上网,有问题查百度或谷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学校都有电子教室,学生作业也可以使用便携式电脑来完成和提交,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成功的理解更加多元。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就是,老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唯一且绝对的权威,学生也更加追求个性的解放。大家可以看到,如今的课堂是非常多元化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民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优势不同、能力不同,完成学习任务时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很多教育专家认为“一个班级应该包含有不同需要、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学习兴趣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而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而不是忽略它们”。差异化教学就是一种超越对上述学习者差异性的适应,而将多样性看作有效建构知识优势的一种取向。差异化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教师们不仅需要考虑到他们所教学科的不同,也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差异化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进度不同,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也不同,同时,对于他们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也不同。谈到差异化教学,就不得不提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可以说是差异化教学的典范。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的教育分为四科,每一科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给予二人的回答却截然相反,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但他对冉有却说:听到了很好的主张,当然要马上去做啊。其他弟子很纳闷,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有这个人做事很谨慎,这样的人就该多鼓励;子路就不一样了,他这个人做事好冲动,所以才让他遇事多想想,多问问,做到深思熟虑再行动。孔子就是凭借这套方法,培养出来大批各具才能的好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差异化教学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寻求目的、挑战、归属、力量和贡献的倾向。自信的老师会将这些不同的学生需求看作机会而不是问题,并以邀请参与、积极投入、坚持不懈、持续反思等作为回应。同时,教师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专门的、参与性的、高要求的、有重要意义的、支架式的课程和教学。当然,进行差异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古代那些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都是不世出的高人。孔子就不提了,战国时期,鬼谷子培养的人才里,既有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也有孙膑、庞涓这样的军事家。隋朝大儒文中子也是一位高人,他为唐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据说房玄龄、魏徵、李靖都是他的学生,这几个人的才能也是各不相同,房玄龄是谋略家,魏徵是纵横家,李靖则是军事家。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求老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类知识,这对于以前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则不同了,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任何领域都有相应的高水平导师可以追随,实在不行,网上还有汇集名校名师的“慕课(MOOC)”,书店里还有海量的专业书籍供我们自学,应该说,我们是赶上了学习的最好时代。总结安妮塔·伍尔福克这本《教育心理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全书467页,知识密度非常大。像这样一本经典好书,是很难只用30分钟把所有精华都展现出来的,我们只能捡重点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讲述一下,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本书,大家不妨找来原书精读一番。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在学生身上也很合适,学霸的成长环境大都相似,学习不好的学生各有各的问题。比如,最近“国民才女”,《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这位以613分考上清华大学(上海高考总分是660分)的学霸就是个典型例子。了解武亦姝的中学老师说,武亦姝高一时候的书单是:沈复《浮生六记》、王国维《人间词话》、陆游《剑南诗稿》《放翁词》、晏几道《小山词》,此外还有《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等等,当别的同龄孩子还在追韩星,炫耀自己“王者荣耀”的等级段位时,武亦姝崇拜的三大“男神”却是陆游、苏轼和李白。所以,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不是没缘由的。这也算给天下的父母提了个醒,与其报各种培训班,不如营造一个“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读书氛围,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教育心理学》金句: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天平倾斜的角度稍稍变小。

十五岁发表粒子物理学论文

说到杨振宁这一个名字,相信大家一点也不会陌生,杨振宁是我国一位十分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他还是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家。然而之所以说杨振宁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主要是因为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对中国以及对世界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查找杨振宁这一个科学家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是是非常多的,他的科学成就主要集中物理学这个领域中。

杨振宁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又被称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并且在世界历史上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如此厉害的一个科学家,他在小的时候就比平常人要更加努力一些,也要比普通小孩更聪明一些,在他四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三千多个汉字。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中国十分伟大的一名物理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一位物理科学家,他的成就主要是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以及场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首先杨振宁在1952年的时候就自己提出了有关于统计力学中的相变理论,而在五年之后,他又在统计力学中发表了一篇有关波色子多体问题的论文。在此期间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成就,他在这一年还发表了一篇有关时间反演、电荷共轭的论文。经过了十年的研究,杨振宁还提出了杨氏方程。总得来说,杨振宁主要是在我国的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十分伟大的成就。

杨振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物理科学家,他对于中国乃至于世界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力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浅析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本文立足于力学,简要论述了力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力学 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进步,如大气物理、海洋科学等,同时力学也在机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广泛。

一、力学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

力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古希腊时代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到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力学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二、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广泛,其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运动当中,许多机械运转速度较高、承载很大,机械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将机械系统按弹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一般情况下,弹性力学在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轴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齿轮机构在设计时运用了弹性力学的知识,渐开线作为齿廓曲线存在诸多优点,但用弹性力学知识加以分析便可得出它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即当两齿轮啮合传动时,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赫兹公式分析可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想降低两齿轮在接触处的最大接触力,就必须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对于渐开线齿轮传动来说,由于要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就需要增大齿轮机构的尺寸,而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增大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难以进一步达到齿轮机构尺寸小、而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目的。同时,弹性力学在轴设计中也有众多应用。为避免共振现象,对高转速的轴,如汽轮机主轴、发动机曲轴等设计时振动计算尤其重要,此时必须运用弹性力学知识。

2.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断裂力学主要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前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而后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发展迅速,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并占据重要地位。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首先,我国在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制订结构缺陷评定标准及安全设计规范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压力容器、小型但用量大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及汽轮一发电机组等。

其次,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较多。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可靠性设计的快速发展。运用参量的分布及安全余度来反映常规设计中不能准确反映的客观实际和常规设计安全评定中用安全系数不能准确反映的真实安全性。由于安全余度考虑了应力和强度的二阶矩,较好地反映了结构可靠度的实质,既考虑了变异特性又考虑了平均值,因而与失效分布有较直接的关系,使安全设计更可靠。国外已较完整地应用于飞机结构,如概率损伤容限分析、飞机结构可靠性和事故分析、飞机结构的耐久性分析等方面。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典型性研究则是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焊接管节点的疲劳强度分析。

再者,可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是指事故或故障发生后所进行的检侧和分析,目的在于找到失效的部位、失效原因和机理,从而掌握产品应当改进的方向及修复的方法,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以推进技术不断前进。因此,失效分析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断裂力学在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机械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有: 断裂、蠕变、疲劳、腐蚀、磨损及热损伤等,它们都可以借助断裂力学方法及断裂分析技术予以解决,断裂力学方法是失效分析的有力工具。

最后,运用断裂力学可以指导改进工艺及合理选材,如模具、焊接工艺等方面,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量。

3.工程力学在机械修理中的应用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例如,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其中,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力学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且在机械中获得更广更深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同骥,浦群.现代力学的发展[J].力学进展,1990,(1).

[2]李彦军.工程力学在汽修中的应用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2).

[3]侯岩滨.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吴清可,刘元杰,张毓槐.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1988,(6).

通过测试,每秒是0.09立方米,那么也就是每秒是90升。一吨水等于1000升。学习物理的三个方法       学好物理,首先我们要对每个物理概念弄懂,把最基本的操作学会。       学好物理的三个基本方法:       第一、动手。在学习物理时,我们要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边动手边学,老师上课讲例题时,跟着老师一起写步骤、一起画图、一起计算。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和学会如何运用知识。      第二、运用知识。学会运用知识的关键,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跟着老师,把解题的步骤、做实验的步骤学会。自己解问答题时,才会步骤清楚;做实验题时,才会条理清晰。      第三、改错。在学物理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改错。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一些题目做错了,老师一讲,明白了,以为自己就是已经改错了,已经学会了。结果在下次考试,老师又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题目只改了一点点条件,又不会做了。其实就是同学们没有学会改错。一道题目做错了,要深入去了解下,这道题考的是一个什么知识点,对这个知识点我掌握了没有?我做这道题时做错了,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是有个知识点不了解,还是我对这个知识点有误解,还是这道题我根本就是没看懂他说的是什么?针对自己做错的原因,深入挖掘,解决这道题的原理在哪。这样,下次这类题不管怎么变化,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杨振宁(1922,10.1~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离异)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荣誉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十岁发表论文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在高中时期,我曾听老师介绍过曹原,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2010年,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在2018年,一连发表两篇重磅石墨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而且在2018年12月18日,荣登《自然》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等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可真是太赞了!

为他是个天才呀。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优秀的人,他就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相信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因为他真的拥有很强的天赋,所以的话他能够发出如此多优秀的论文。

十六岁发表论文

高二议论文:十六岁的花季800字作文 青春是最宝贵的,青春若是逝去了,那就是一去不复返了。青春,是一束柔和的阳光,冲破黑暗的枷锁,带来春光无限。 十六岁,花季般的年龄,总是那么地让人憧憬。十六岁的我们,更是在憧憬着,憧憬着拥抱那青春。十六岁的我们已逐渐长大,不知不觉中多了份成熟的气质,少了份冲动的行为,心中的责任感也已越来越强。花季的我们,请伸出你的手,拥抱青春吧。 花季的我们,放声歌唱,为父母之恩而唱。十年漫漫求学路,是谁陪伴着我们,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始终不离不弃?是父母!兰尼曾说:“一个美满 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滤,怡情悦性。”感恩父母,是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营养早餐,整洁的房间,还有深夜为我们盖的 被子……既然我们十六岁了,就请伸出手,为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用歌声诠释亲情。 花季的我们,弯下腰来,为社会的公益服务而努力。众所周知,这个社会有救下落水者后默然离去的好心人,有在深山中奔波的赤脚医生,有在大山“哺 育”孩子的年轻支教老师……社会上有冷有暖,但暖总比冷多。因此花季的我们,为何不趁这大好时光,多为社会做点贡献呢?大山里的支教老师,仅仅靠着自己单 薄的臂膀,竟撑起了孩子们新的希望。社区热心人士,硬是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温暖了孤寡老人衰老的心。既然人间需要我们,十六岁的我们,何不弯下腰 来,为社会提供温暖服务? 花季的我们,拿起笔来,为祖国强盛而奋斗。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学习当仁不让是我们重要的职责。我们要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我们向时代进军的主力部队。我们终将要去战斗,步入社会,而知识就是我们翱翔的翅膀,奋斗也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花季的我们固然应该去寻找激情,挥洒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但前方去有着无数艰辛困苦在等着我们,为何不在这十六岁的花季,用自己的激情与汗水来为下一个美好的明天做好充足的准备呢?奋斗吧,花季般的十六岁!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这是最早在三字经里记载的神童。张炘炀也刚好符合这些神童的特征。他在学业上的天赋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张炘炀199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市。张炘炀的父母都是在岗职工,妈妈是中学教师,父亲是街道办事处的员工。如此平凡的家庭却诞生了一位神童。这件事本身就够吸引人的眼球的。张炘炀自小的时候就十分好学,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张炘炀识字。好学的张炘炀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能认识大约两千个字。父母也开始逐渐为张炘炀的天赋而震惊。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父母翻阅书籍的时候,在旁边观看。张炘炀在阅读这些图册的时候能发现自己的父母的错误。这些不寻常的举动也逐渐引起了张炘炀父母的注意,他们也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开始让张炘炀进行大量的阅读。

2000年,年仅5岁的张炘炀正式进入小学学习,可是让人震惊的是,张炘炀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所有的课程。接连的几个月里,他又接着跳级。张炘炀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整个小学六年的课程。

张炘炀在进入初中的时候也跟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两年。可是在第三年之后,张炘炀开始连环跳了,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张炘炀不能再适应学校生活了,父亲便把他带回家。等到再开学时,张炘炀便是一名盘山高中的高三学生了。

那年他只有10岁。当他去考场上参加考试时,身高不足一米五的他与自己周遭的环境都显得格格不入。他进入考场凭证都只是身份证明而不是身份证。

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自己人生中的大考。成绩出来之后,张炘炀便一举成名,他以510分的成绩考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而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现在正在过着四年级的暑假。那时的张炘炀也早早的设定自己未来要走的人生路,他说自己未来想做一个脑力劳动者,可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张炘炀不仅在智力上早慧而且他的行为处事上也呈现出天才少年的特立独行。他的性格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倔"。他有着自己的行为处事的风格,他从七岁的时候就拒绝吃肉了,他觉得坚持吃肉是另一种形式的杀生。

他在高考的时候不愿意放弃听力而被老师劝说了很长时间。老师说听力不计入总分,所以可以不看随便填填就行。张炘炀万般不愿的情况下才同意,最后他也没有填涂听力的答案,而且因为听力节约下来的二十分钟,张炘炀却提前交卷离开了。父亲每每说到这都会大笑。

步入仲永的后尘?

上了大学的张炘炀因为有了父亲的陪读,所以他的大学生涯还算是安稳。他的父亲一直在张炘炀的身边照看着,学校为了培养张炘炀专门为他和他的父亲提供了宿舍。过于早慧的孩子毕竟也是孩子,他们明显相较于成人来说,自制力略显不足。年幼的张炘炀依旧需要父亲的陪伴。

大学结束前参加研究生考试,13岁的的张炘炀随后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的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对于张炘炀来说像是一个足以让他深陷的学科。

他在研一时候依旧是父亲陪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张炘炀就提出想要自己一个人。当时正处于叛逆期的张炘炀听不进劝阻,父母也在商量之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张炘炀在自己的父亲走之后就过上放飞自我的生活。他开始没有心思学习,学业也基本上荒废了。他的课程成绩也开始一落千丈。

庆幸的是,张炘炀在后来在天津租了房子,正是在租房住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心思沉淀了下来。他开始潜心的写作论文,最终通过了论文答辩

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刚刚入学的张炘炀却因为自己的言论再一次的陷入舆论的漩涡。张炘炀在读到博士的时候就曾经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比如,外地人占用了北京人的资源,他人生的梦想就是拿到北京户口成为北京人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要求自己的父母给他在北京市区买套房子,否则就不读博士了。这个要求对于当时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而言确实有些过分,张炘炀也因为此事遭到网友攻击,一时间举国声讨。

后来,父母怕此事影响孩子的前程。为了让张炘炀继续自己的学业,父母便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张炘炀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依旧没有完成博士的学业,但是张炘炀的事迹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现在的张炘炀相比从前低调了很多。

据他的博士导师周梦说,张炘炀的成绩是很拔尖,他的基础还不错,学习能力很好,可是在研究问题上还需要下足苦功夫。有人问及张炘炀最后的安排,他说希望自己顺利博士毕业,然后去博士流动站。这个早慧的少年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早有安排。

神童的"陨落"

张炘炀的结局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过于早慧对张炘炀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我们并未可知。当我们在那些所谓神童的热潮退去之后,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不是过分的追求神童这个标签。神童一定可以保证未来的人生到达巅峰吗?其实答案早就写下,我们见过无数个神童由全民关注再到泯然众人矣。

神童们的跌下神坛也引发我们深思。神童在学习上的天赋,我们可能很难企及,但只有智力的突出也可能会带来整个心智上的失衡。这也是神童们切实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张炘炀现在的近况我们不得而知,他的生长经历确实值得我们普通人艳羡。他们不用费脑子就能快速的学习知识,这种能力会省去我们普通人学习的烦恼。

人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人们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往前走,神童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这不是值得同龄人烦恼的理由。人们只需遵照自己的内心坚定不移在自己的时区里生活就好。

黑洞发现者:卡尔·史瓦西 (Karl Schwarzschild),他是德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天文学家马丁·史瓦西的父亲。

卡尔·史瓦西1873年出生于德国弗兰克福。十六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行星轨道的论文。他在斯特拉斯堡与慕尼黑大学求学,189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在儒勒·昂利·庞加莱所提的理论方面。

1897年起,他在维也纳的Kuffner天文台担任助理。在那里他发展一个公式,用来计算摄影材料的性质,其中牵涉到一项指数,称作史瓦西指数 。

扩展资料: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

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尔·史瓦西

后来这个神童发展很好,发明了许多自己的专利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给家乡的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