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1753林德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1753林德发表的论文

英国苏格兰医师,英国海军卫生的奠基人。1716年10月4日生于爱丁堡。15岁开始学医,师从布尔哈夫。1739年起任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助理,后在几内亚、西印度、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驻军服务。此间对一种侵害长期航海人的坏血病发生兴趣。由于英国是一个海上大国,受此病威胁也最为严重。而且他意识到国家的安全大都依赖海上的防御效能,故决心致力于探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以后,林德带着问题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在从书本上和对近千例坏血病历的观察中,他发现这种病多发生在围城之中和远征探险之时,且都因为食物缺少而单调,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由此相信此病系饮食所致,通过饮食疗法是可以治愈的。1747年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这个现在很著名的实验,12个严重的坏血病海员,大家都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唯一不同的药物是当时传说可以治疗坏血病的药方。两个病人每天吃两个橘子和一个柠檬,另两人喝苹果汁,其它人是喝稀硫酸,酸醋,海水,或是一些其它当时人认为可治坏血病的药物。6天之后,只有吃柑橘水果的两人好转,其它人病情依然。1748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海军任军医。除了继续用他的饮食疗法治疗坏血病外,并观察了舰船上容易引发坏血病、斑症伤寒、痢疾等疾病的不良卫生情况,提议改进船上的清洁和通风,并在热带海域建立海上医院,以收容患病船员。1754年和1757年,林德在《论坏血病》与《保护海员健康的最有效的方法》等论文中,介绍了他的饮食疗法。林德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原因是水果能治坏血病,是因为水果含维生素C,但必须在水果新鲜下,林德的方法才有效。新鲜蔬果在当时技术所限难以保存。1758年,他出任哈斯拉海军医院负责人,又建议海军当局采用柑橘类作为海上规定饮食中的一种主要成分,但由于当时的海军将领趋势保守,并没有认真采纳此法,因此改进甚慢。70年代詹姆斯·库克船长大远航时采用了该措施,基本免除了坏血病,可海军方面还迟疑不决,直至1783年他出任英王乔治三世的御医后,仍未贯彻他的主张。1794年7月13日,林德以77岁高龄在英国戈斯波特逝世。翌年,英国海军在对法国革命政权进行拼死战争的压力下,终于采纳了他生前的建议,给水兵食用酸橙汁,从此坏血病在英国海军中得到根除。此外,他曾在1761年提出将海水蒸馏,以解决船上饮用水的来源,这也是至今仍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件事。

采用了对比法、实验法、研究法······

庄时利和

丁香医生作者

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

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

1716 年的秋天,一名叫詹姆斯· 林德(James Lind)的男孩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商人家庭。

1739 年,23 岁刚从医学院毕业没多久的 Lind 以外科医生助理的身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在地中海、西非海岸和西印度群岛等地服役。又过了 19 年,他被任命为皇家海军医院的首席医师。

James Lind,1716~1794,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

图片来源:Wikipedia

林德医生被认为是英国海军医学的奠基人。作为常年与海军将士们待在同一条军舰上的人,他非常了解海军的生活习惯。他建议在舰艇上加强通风、熏蒸甲板保持卫生、通过蒸馏海水获得淡水、要求大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斑疹伤寒等,这些举措都很大程度地改善海军将士的健康情况——18 世纪的卫生条件,可能是今天的你难以想象的。

然而,林德医生的最牛逼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他是第一个证实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医生;

第二,他开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临床试验。

在大航海时代,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虽然本土面积并不大,但是它的领土横跨了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凭借着强大的海军舰队,英国成为了头号世界殖民强国,英国海军和水手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18世纪大英帝国版图

然而,随着远洋航行的兴起,船员们不得不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别国的军队和海盗,而是一种让人嘴角溃烂、牙龈萎缩和皮肤出血的疾病——坏血病。1740 年~1744 年,在英国海军上将 George Anson 领导的环球航行中,两千名船员中挂掉了四分之三,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坏血病去世。在那时候的英国,坏血病造成的非战斗损员,甚至超过了皇家海军和法国西班牙打仗时的阵亡人数。

在那时候,没人知道为什么会得坏血病,更没人知道如何治疗它。

而林德医生在治疗坏血病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到,得病的水手数量远多于军官。而他观察到的另外一个事实是,上级军官可以吃船上少量的水果和蔬菜,但普通水手只能啃面包和腌鱼。因此他认为,军官的饮食里可能有东西可以治疗坏血病。

光有猜测不行,只有证实猜测才能挽救生命。林德医生开创了一个当时前无古人的办法,他将12名患有坏血病的水手分为6组,每组2人,6组水手每天的正常饮食都一样,但每组都额外吃一些东西:

第一组,每人每天喝 1 夸脱(约 1.13 升)苹果酒;

第二组,每人每天喝 25 滴稀硫酸(你没看错);

第三组,每人每天喝 6 勺醋;

第四组,每人每天喝半品脱(约 0.28 升)海水;

第五组,每人每天吃 2 个橙子 1 个柠檬;

第六组,每人每天吃 1 杯加了辣酱的大麦水。

结果发现,第五组的两位水手在治疗 5 天后已经基本恢复健康了,可以重返工作岗位,而其他几组病情继续加重或者几乎没有效果。根据实验结果,他认为吃柑橘类的水果是治疗坏血病的有效方式。

林德医生的这个试验,便是今天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雏形

返航后,林德医生发表了著名论文《Treatise of the Scurvy》(论坏血病),建议海军在水手的日常饮食中提供浓缩柠檬汁或其它柑橘类食物。但一开始英国海军部并不相信他的建议,并且在食物保存手段有限的年代,这种膳食补充的成本也相当高。直至几十年之后,通过更多的事实证明有效后,英国海军部才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得海军将士们逐渐免除坏血病的威胁。

后世很多人记住林德医生,是因为他发现了柑橘可以治疗坏血病(虽然他也不知道具体是柑橘中何种成分治疗了坏血病),但更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对疗法进行验证,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约束。可以说,没有临床试验,就没有现代医学。

水手们不吃柑橘会得坏血病,接下来就有个问题了,那我家猫从来不吃水果蔬菜,为啥它就不得坏血病?

实际上,绝大多数不吃水果蔬菜的动物,都不会得坏血病。

三个世纪前林德医生发现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但他当时不知道的是,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 C。

维生素 C,又名抗坏血酸,于 1912 年第一次被人类发现。维生素 C 促进胶原蛋白形成,而胶原蛋白又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缺乏维生素 C 会导致结缔组织的形成受阻,从而引起牙龈出血、牙齿松脱一系列的坏血病症状。

柑橘类水果是含维生素C最多的食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维生素 C,它们自己体内就会合成。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Gulo)是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酶,哺乳动物们自身就可以制造出足量的维生素 C,原料是非常基础的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半乳糖),而 Gulo 是合成环节中一个重要的酶。这就像我们只要晒够太阳就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 D 一样,许多动物自己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C。

所以市面上有些给猫的复合维生素片,实际上对于饮食正常的猫来说并不需要,有许多研究甚至表明给身体健康的猫额外补充维生素 C 是有害的。

然而,人类和猴子等少数几种动物是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 C 的。由于灵长类动物们共同的祖先很早就可以从饮食(植物果实、叶子以及种子)中获得大量的维生素 C,这种饮食环境导致 Gulo 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直至 4000 万年前,Gulo 基因出现了突变,无法再编码酶,成为了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假基因(pseudogene)。

除了灵长类以外,像豚鼠、果蝠和一部分鱼类同样出现了 Gulo 基因突变,缺乏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 C。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说,不需要的功能会被自然淘汰,技多也压身。

猫科动物等大多数哺乳动物可以自身合成维生素 C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了解了坏血病、维生素 C 和基因之后,让我们回到文章的标题中来。同样是人类,爱斯基摩人既不吃水果蔬菜,也没有 Gulo,为啥他们就不得坏血病?

有人的解释是,爱斯基摩人的基因出现了突变(或者叫返祖),像猫科动物那样可以合成维生素 C。这其实是个谣言,爱斯基摩人也是人类,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 Gulo 基因可以合成对应的酶。

爱斯基摩人之所以不得坏血病,因为他们的日常饮食中也有维生素 C,主要来自生肉——爱斯基摩人(Eskimo)这个名字在印第安语里的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

爱斯基摩人主要的肉类来自于驯鹿和海豹,而在驯鹿肝脏、海豹大脑、鲸鱼皮以及海带中存在较多的维生素 C。这边重点介绍著名的爱斯基摩人美食(虽然你可能不这么认为)——muktuk。

muktuk 来自于鲸鱼(主要是弓头鲸、白鲸和独角鲸),由鲸皮和皮下附带的 2 ~ 4 厘米的脂肪组成,最常见的吃法是切成片,撒上盐生吃;有时候 muktuk 也会被裹上面包糠油炸,然后蘸着酱油吃。

爱斯基摩人的特色美食——muktuk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 muktuk,根据有吃过这道菜的美国网友描述,muktuk 质地柔软,有人描述像新鲜的椰子,还有人说尝起来像煎蛋。

在 muktuk 的表皮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 C,每 100 克含有 38 毫克维生素 C,这个含量跟橘子差不多。爱斯基摩人以生食为主的饮食方式保留住了食物中大量的维生素 C,根据研究,一个爱斯基摩人每天从各种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 C 至少有 30 毫克,而实际上,每天只要摄入 10 毫克维生素 C 就足以预防坏血病。

爱斯基摩人的饮食和其他一些极端饮食证明了人类身体的强大适应性,无论是纯肉还是纯素饮食,人类都可以坚强的活下去——但注意只是活下去,这跟活得好是两码事。很多人将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有意无意地神话了,进而宣扬自己信仰的那套饮食方式。

例如,一些生产鱼油的机构在广告中宣称,由于吃了大量来自海豹、鲸脂(动物源性脂肪),爱斯基摩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非常低。

这是严重的误导。

实际上,爱斯基摩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是比较糟糕的。在丹麦的格陵兰岛,由于特有的饮食方式,爱斯基摩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并不比非爱斯基摩人低,并且前者的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是后者的两倍,寿命缩短 10 年。另外爱斯基摩人还会面临大脑动脉硬化、寄生虫和低钙等一系列问题。

多吃鱼是好事,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鱼(尤其是多脂鱼),其中的 ω-3 脂肪酸已被证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但是适量很重要,像爱斯基摩人这样每天一半以上热量来自于脂肪的饮食,只会让他们更容易得冠心病。

实际上,爱斯基摩人之所以采取这种饮食方式,是由于极端环境下的迫不得已:因为无法种植水果蔬菜,所以只能吃肉;吃 muktuk 等生肉可以补充维生素 C 预防坏血病,但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提高。

围绕着爱斯基摩人几乎以纯肉为主的饮食,一些人制造错误信息,将这种并不健康的极端饮食方式传递给大众,有不少人因此被误导。而把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换个版本,就是今天在网上非常风靡、受到许多网红大V鼓吹的生酮饮食了。

生酮饮食中,四分之三的热量来自于脂肪,比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更加极端

实际上,生酮饮食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饮食。生酮饮食最早是 1921 年、由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 Russel Wilder 医生发明并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儿童的,通过高脂肪、适当蛋白质和极低碳水摄入的配比,使人处于酮症(ketosis)的状态,影响脑组织的代谢,从而降低癫痫发作频率。

然而,根据梅奥诊所目前的建议,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除了癫痫以外,生酮饮食对于任何疾病是有效或者安全的。并且长期的高脂肪摄入、低谷物及果蔬摄入,将会导致心脏问题。

虽然名字叫「诊所」,但是梅奥是目前全美最顶级的医学中心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从林德医生说起,谈了维生素 C 的作用、Gulo 基因的突变、爱斯基摩人的饮食以及现在非常火热的生酮饮食。三个世纪前,林德医生通过科学的方式,为水手们找到了治疗坏血病的食物;而三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应该遗忘掉这种科学精神。文章内容很多,你不一定要全部记住,但你所要记住的最重要一点是——

科学基于证据,而非臆想。

作者知乎 ID:庄有猫

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

责编Bruce

作者庄时利和

排版小轩轩笑嘻嘻

参考文献

[1]

[2] Vitamin C in the Diet of Inuit Hunters FromHolman, Northwest Territories, JOSEPH R. GERACI and THOMAS G.SMITH,ARCTIC VOL.32, NO.2(JUNE 1979).P.135-139

[3]

[4]

[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0979096_James_Lind's_Treatise_of_the_Scurvy_1753

[6]

[7]

[8] Young, T. K., Moffatt, M. E., & Oneil, J. (1993).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a Canadian Arctic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3(6), 881-887.

[9] Fodor, J. G. , Helis, E. , Yazdekhasti, N. , & Vohnout, B. . (2014). “fishing” for the origins of the “eskimos and heart disease” story: facts or wishful thin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30(8), 864-868.

很多植物中富含VC,用化学手法或者物理手法从植物的组织器官(很多都是从叶子)里分离或者萃取出VC并提纯。富含VC的蔬菜水果都是来源

林德1753发表的论文

很多植物中富含VC,用化学手法或者物理手法从植物的组织器官(很多都是从叶子)里分离或者萃取出VC并提纯。富含VC的蔬菜水果都是来源

1、田秀红, 闫峰. 碘量法测定芽苗菜不同生长时期维生素C含量变化[J].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9, 8(4): 230-238. 、朱宏亮, 戴火锋, 汪凯闰, 姚屠鹏, 张蕴, 沈昊宇. 食品与药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检测方法进展[J]. 分析化学进展, 2013, 3(2): 9-14. 、韩荣双, 单梦琛, 刘婷, 田字彬, 荆雪. 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系统综述[J].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10): 4727-4731. 、周建烈, 张兴权. 抗菌肽在维生素D免疫调节功能中的作用[J].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0, 9(2): 182-186.

庄时利和

丁香医生作者

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

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

1716 年的秋天,一名叫詹姆斯· 林德(James Lind)的男孩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商人家庭。

1739 年,23 岁刚从医学院毕业没多久的 Lind 以外科医生助理的身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在地中海、西非海岸和西印度群岛等地服役。又过了 19 年,他被任命为皇家海军医院的首席医师。

James Lind,1716~1794,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

图片来源:Wikipedia

林德医生被认为是英国海军医学的奠基人。作为常年与海军将士们待在同一条军舰上的人,他非常了解海军的生活习惯。他建议在舰艇上加强通风、熏蒸甲板保持卫生、通过蒸馏海水获得淡水、要求大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斑疹伤寒等,这些举措都很大程度地改善海军将士的健康情况——18 世纪的卫生条件,可能是今天的你难以想象的。

然而,林德医生的最牛逼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他是第一个证实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医生;

第二,他开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临床试验。

在大航海时代,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虽然本土面积并不大,但是它的领土横跨了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凭借着强大的海军舰队,英国成为了头号世界殖民强国,英国海军和水手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18世纪大英帝国版图

然而,随着远洋航行的兴起,船员们不得不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别国的军队和海盗,而是一种让人嘴角溃烂、牙龈萎缩和皮肤出血的疾病——坏血病。1740 年~1744 年,在英国海军上将 George Anson 领导的环球航行中,两千名船员中挂掉了四分之三,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坏血病去世。在那时候的英国,坏血病造成的非战斗损员,甚至超过了皇家海军和法国西班牙打仗时的阵亡人数。

在那时候,没人知道为什么会得坏血病,更没人知道如何治疗它。

而林德医生在治疗坏血病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到,得病的水手数量远多于军官。而他观察到的另外一个事实是,上级军官可以吃船上少量的水果和蔬菜,但普通水手只能啃面包和腌鱼。因此他认为,军官的饮食里可能有东西可以治疗坏血病。

光有猜测不行,只有证实猜测才能挽救生命。林德医生开创了一个当时前无古人的办法,他将12名患有坏血病的水手分为6组,每组2人,6组水手每天的正常饮食都一样,但每组都额外吃一些东西:

第一组,每人每天喝 1 夸脱(约 1.13 升)苹果酒;

第二组,每人每天喝 25 滴稀硫酸(你没看错);

第三组,每人每天喝 6 勺醋;

第四组,每人每天喝半品脱(约 0.28 升)海水;

第五组,每人每天吃 2 个橙子 1 个柠檬;

第六组,每人每天吃 1 杯加了辣酱的大麦水。

结果发现,第五组的两位水手在治疗 5 天后已经基本恢复健康了,可以重返工作岗位,而其他几组病情继续加重或者几乎没有效果。根据实验结果,他认为吃柑橘类的水果是治疗坏血病的有效方式。

林德医生的这个试验,便是今天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雏形

返航后,林德医生发表了著名论文《Treatise of the Scurvy》(论坏血病),建议海军在水手的日常饮食中提供浓缩柠檬汁或其它柑橘类食物。但一开始英国海军部并不相信他的建议,并且在食物保存手段有限的年代,这种膳食补充的成本也相当高。直至几十年之后,通过更多的事实证明有效后,英国海军部才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得海军将士们逐渐免除坏血病的威胁。

后世很多人记住林德医生,是因为他发现了柑橘可以治疗坏血病(虽然他也不知道具体是柑橘中何种成分治疗了坏血病),但更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对疗法进行验证,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约束。可以说,没有临床试验,就没有现代医学。

水手们不吃柑橘会得坏血病,接下来就有个问题了,那我家猫从来不吃水果蔬菜,为啥它就不得坏血病?

实际上,绝大多数不吃水果蔬菜的动物,都不会得坏血病。

三个世纪前林德医生发现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但他当时不知道的是,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 C。

维生素 C,又名抗坏血酸,于 1912 年第一次被人类发现。维生素 C 促进胶原蛋白形成,而胶原蛋白又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缺乏维生素 C 会导致结缔组织的形成受阻,从而引起牙龈出血、牙齿松脱一系列的坏血病症状。

柑橘类水果是含维生素C最多的食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维生素 C,它们自己体内就会合成。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Gulo)是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酶,哺乳动物们自身就可以制造出足量的维生素 C,原料是非常基础的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半乳糖),而 Gulo 是合成环节中一个重要的酶。这就像我们只要晒够太阳就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 D 一样,许多动物自己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C。

所以市面上有些给猫的复合维生素片,实际上对于饮食正常的猫来说并不需要,有许多研究甚至表明给身体健康的猫额外补充维生素 C 是有害的。

然而,人类和猴子等少数几种动物是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 C 的。由于灵长类动物们共同的祖先很早就可以从饮食(植物果实、叶子以及种子)中获得大量的维生素 C,这种饮食环境导致 Gulo 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直至 4000 万年前,Gulo 基因出现了突变,无法再编码酶,成为了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假基因(pseudogene)。

除了灵长类以外,像豚鼠、果蝠和一部分鱼类同样出现了 Gulo 基因突变,缺乏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 C。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说,不需要的功能会被自然淘汰,技多也压身。

猫科动物等大多数哺乳动物可以自身合成维生素 C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了解了坏血病、维生素 C 和基因之后,让我们回到文章的标题中来。同样是人类,爱斯基摩人既不吃水果蔬菜,也没有 Gulo,为啥他们就不得坏血病?

有人的解释是,爱斯基摩人的基因出现了突变(或者叫返祖),像猫科动物那样可以合成维生素 C。这其实是个谣言,爱斯基摩人也是人类,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 Gulo 基因可以合成对应的酶。

爱斯基摩人之所以不得坏血病,因为他们的日常饮食中也有维生素 C,主要来自生肉——爱斯基摩人(Eskimo)这个名字在印第安语里的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

爱斯基摩人主要的肉类来自于驯鹿和海豹,而在驯鹿肝脏、海豹大脑、鲸鱼皮以及海带中存在较多的维生素 C。这边重点介绍著名的爱斯基摩人美食(虽然你可能不这么认为)——muktuk。

muktuk 来自于鲸鱼(主要是弓头鲸、白鲸和独角鲸),由鲸皮和皮下附带的 2 ~ 4 厘米的脂肪组成,最常见的吃法是切成片,撒上盐生吃;有时候 muktuk 也会被裹上面包糠油炸,然后蘸着酱油吃。

爱斯基摩人的特色美食——muktuk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 muktuk,根据有吃过这道菜的美国网友描述,muktuk 质地柔软,有人描述像新鲜的椰子,还有人说尝起来像煎蛋。

在 muktuk 的表皮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 C,每 100 克含有 38 毫克维生素 C,这个含量跟橘子差不多。爱斯基摩人以生食为主的饮食方式保留住了食物中大量的维生素 C,根据研究,一个爱斯基摩人每天从各种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 C 至少有 30 毫克,而实际上,每天只要摄入 10 毫克维生素 C 就足以预防坏血病。

爱斯基摩人的饮食和其他一些极端饮食证明了人类身体的强大适应性,无论是纯肉还是纯素饮食,人类都可以坚强的活下去——但注意只是活下去,这跟活得好是两码事。很多人将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有意无意地神话了,进而宣扬自己信仰的那套饮食方式。

例如,一些生产鱼油的机构在广告中宣称,由于吃了大量来自海豹、鲸脂(动物源性脂肪),爱斯基摩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非常低。

这是严重的误导。

实际上,爱斯基摩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是比较糟糕的。在丹麦的格陵兰岛,由于特有的饮食方式,爱斯基摩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并不比非爱斯基摩人低,并且前者的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是后者的两倍,寿命缩短 10 年。另外爱斯基摩人还会面临大脑动脉硬化、寄生虫和低钙等一系列问题。

多吃鱼是好事,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鱼(尤其是多脂鱼),其中的 ω-3 脂肪酸已被证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但是适量很重要,像爱斯基摩人这样每天一半以上热量来自于脂肪的饮食,只会让他们更容易得冠心病。

实际上,爱斯基摩人之所以采取这种饮食方式,是由于极端环境下的迫不得已:因为无法种植水果蔬菜,所以只能吃肉;吃 muktuk 等生肉可以补充维生素 C 预防坏血病,但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提高。

围绕着爱斯基摩人几乎以纯肉为主的饮食,一些人制造错误信息,将这种并不健康的极端饮食方式传递给大众,有不少人因此被误导。而把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换个版本,就是今天在网上非常风靡、受到许多网红大V鼓吹的生酮饮食了。

生酮饮食中,四分之三的热量来自于脂肪,比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更加极端

实际上,生酮饮食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饮食。生酮饮食最早是 1921 年、由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 Russel Wilder 医生发明并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儿童的,通过高脂肪、适当蛋白质和极低碳水摄入的配比,使人处于酮症(ketosis)的状态,影响脑组织的代谢,从而降低癫痫发作频率。

然而,根据梅奥诊所目前的建议,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除了癫痫以外,生酮饮食对于任何疾病是有效或者安全的。并且长期的高脂肪摄入、低谷物及果蔬摄入,将会导致心脏问题。

虽然名字叫「诊所」,但是梅奥是目前全美最顶级的医学中心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从林德医生说起,谈了维生素 C 的作用、Gulo 基因的突变、爱斯基摩人的饮食以及现在非常火热的生酮饮食。三个世纪前,林德医生通过科学的方式,为水手们找到了治疗坏血病的食物;而三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应该遗忘掉这种科学精神。文章内容很多,你不一定要全部记住,但你所要记住的最重要一点是——

科学基于证据,而非臆想。

作者知乎 ID:庄有猫

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

责编Bruce

作者庄时利和

排版小轩轩笑嘻嘻

参考文献

[1]

[2] Vitamin C in the Diet of Inuit Hunters FromHolman, Northwest Territories, JOSEPH R. GERACI and THOMAS G.SMITH,ARCTIC VOL.32, NO.2(JUNE 1979).P.135-139

[3]

[4]

[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0979096_James_Lind's_Treatise_of_the_Scurvy_1753

[6]

[7]

[8] Young, T. K., Moffatt, M. E., & Oneil, J. (1993).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a Canadian Arctic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3(6), 881-887.

[9] Fodor, J. G. , Helis, E. , Yazdekhasti, N. , & Vohnout, B. . (2014). “fishing” for the origins of the “eskimos and heart disease” story: facts or wishful thin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30(8), 864-868.

采用了对比法、实验法、研究法······

林德曼发表的论文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解析: sxjj/expert/ShowArticle?ArticleID=1429 希望就是力量 建议用百度搜 希望的力量 很多事例力量 关键词: 希望的力量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觉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身。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不是。林德曼效率(严格来说应当是林德曼效率定律),又称“十分之一定律”。它是194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林德曼在其发表的《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来的。L.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于1942年不幸死于肝炎,年仅27岁。

林崇德发表的论文

林崇德教授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有:孙钟道老师、陈庭征老师、朱智贤老师、张佛吼老师。

1941年2月27日出生,浙江宁波象山人。中共党员、全国劳模(2000年)、全国师德标兵(2001年)。

1960年9月-196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本科生,在基础教育界工作13年后,1978年9月考回母校当研究生,师从朱智贤教授,1980年5月提前毕业留校,从事发展心理学领域本科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开设了四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005年后主持"发展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林崇德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5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副导师;1990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后多次出国讲学与访问。

林崇德教授的作品:

林崇德教授拥有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60余篇其中十分之一发表在SSCI或SCI收录的期刊上,学术专著16部,并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应用心理学书系》等大型工具书和心理学系列教材。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2项,其中近期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思维结构监控性的脑机制"和"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都是有学术影响的大项目。

获省部级以上的业务奖励24项、其中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2次、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次等等。

林崇德1941年2月27日出生,浙江宁波象山人。中共党员、全国劳模(2000年)、全国师德标兵(2001年)。1960年9月—196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本科生,在基础教育界工作13年后,1978年9月考回母校当研究生,师从朱智贤教授;1980年5月提前毕业留校,从事发展心理学领域本科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开设了四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005年后主持“发展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984年3月获博士学位;1985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副导师;1990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是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第八、九届副理事长(1997年—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亚太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组召集人(2003年—),教育部高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1998年—)等职。林崇德教授拥有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60余篇(其中十分之一发表在SSCI或SCI收录的期刊上),学术专著16部,并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应用心理学书系》等大型工具书和心理学系列教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2项,其中近期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思维结构监控性的脑机制”和“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都是有学术影响的大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的业务奖励24项、其中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2次、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次等等。林崇德教授已合作培养或独立培养出57位博士并指导了8位博士后,其中有39位晋升教授,31位担任了博导。他指导博士生的经验,不仅在校内做了介绍,也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组织的全国心理学界博士生导师会议上做了报告,而且在《中国教育报》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

数学思维方法是对数学内容的思维运动形式的认识。学习数学思维,就是学习数学思维运动形式。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数学思维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数学思维与教育的分析》

摘要:首先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思维和广义数学思维的内涵,将数学思维划分为掌握数学体系和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两部分,并详细分析了两部分的内涵以及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最后针对每一部分提出了系统化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结构;创造能力;教育

1数学思维的组成简单介绍

广义的数学思维主应该有两方面组成:

1.1关于数学体系的了解,暨数学思维的内容

这是关于数学本质和内容的认识,简单的说就是数学“是什么”。对于数学总体结构的理解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一切技巧的基础。这里说的不单单是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记忆和简单运用,而是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1.2数学思维的方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也就是“怎么做”。解绝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就是运用前人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已有的方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和特点。从而对题目进行分解转化,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技巧和思维习惯就是数学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数学思维”。

2数学体系的内涵、问题、教学重点

2.1数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1)了解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了解数学体系”是指对数学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

数学同所有的科学一样,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的发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本身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由简单的数字运算发展到代数运算,由最初的自然数到复数,由初等的数学方法到分析,数学在不断拓展研究的范围,丰富研究的手段。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数学的每一部分分割开来,要尊重数学的整体性,尊重数学本身的传承关系。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更接近纯理论性的学科:数学的每一个分支往往是从几个基本的假设或者公理出发,通过归纳、推理、演绎、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数学这门学科十分强调逻辑性和严密性,结构十分的清晰严密。要想使这样的一个系统称为自己手中有力的武器,必须对系统本身有整体上的了解。

(2)了解的要求。

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就可以说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①包含了什么?

学生必须了解自己所学数学的最大范围,也就是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数学工具的范围。

②每部分的结构是什么?

数学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身的特点,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体系。每一个体系之内的知识是有前后相继的关系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小的方面扩展到更大的方面,引入新的方法和思想。学生应该熟练的掌握每一部分知识的结构。

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数学的各个部分自成体系,但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要真正的了解数学就要十分重视数学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不能将数学割裂成几个孤立的部分

④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数学的历史是数学思想发展的真实体现,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思维的本质。

2.2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整体结构的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孤立。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割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忽略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发展继承的关系,不注重数学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运用,孤立的记忆每个知识点,对数学没有总体观。由此产生的后果:知识点极容易遗忘,知识结构混乱。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较为困难,方法使用僵化不灵活。

肤浅。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数学体系教学重点

(1)教学过程要认真“描点”,作好“连线”的准备。描点,即强化知识点,具体到每课时、每章节、每单元。在强化知识点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把该内容向前后延伸,强调该内容是哪些知识的延续和,同时又是以后的哪些知识的准备和基础。

(2)在知识的复习和应用时要尽力“连线”,使“点”成为“线”的元素。在最初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连惯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学时要力求把知识归类、连线,使知识类别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内容。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线”结成“网”,以达到“以点带面”的记忆效果。数学知识的主线有若干条,副线也有若干条,所有的线横纵交错。每个知识点在前后向同类主线无限延伸的同时,也在向副线延伸或辐射,甚至在向其他科目、其他领域延伸,使众多的知识点、知识线,密密麻麻地形成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

3数学思维方式的内涵、问题、教学重点

3.1数学思维方式的意义和内涵

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数学思维方式包含两个方面:

(1)对于数学基本技巧的掌握比如换元,数形结合,极限法,拆分结合等等。很多新问题可以通过基本技巧的转化或者组合来解答。这些基本的技巧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数学思维方式的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他们不但是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也很好的反应了数学的基本思维原理。

(2)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在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我们都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问题,然后去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对于数学问题也不例外。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养成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数学对于思维的锻炼。关于数学思维习惯,G•波利亚在他的经典作品《怎样解题》中有很好的阐释。

3.2存在的问题

分析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僵化。指学生思维不够灵活,缺乏联想,只停留在课上的内容和解题思路,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一旦题型有变化,就无从下手,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迟钝。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消极。指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思路,往往在已做过的题型中找思路,并且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僵化,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造成这样的思维特点与学生过去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或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不同方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3.3数学思维方式教学重点

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可将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

(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

4结语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美)R.科朗H.罗宾.数学是什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席振伟.数学的思维方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数学思维的教育论文

鲍姆林德发表的论文

戴安娜·鲍姆林德是一位在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任教,以对家庭教养模式(parenting styles)的研究,以及批评心理学研究中的欺而著称。

【本文申明原创,享有原创版权】现在的很多孩子,教也教了,管也管了,打也打了,就是不听话现在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将其归因于“家庭教育缺失”。诚然,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或者父母没有文化,根本无法对孩子开展家庭教育,这是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他们对孩子付出了很多,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教也教了”“管也管了”“打也打了”,但孩子就是不听,就是不改。这种现象其实就反应了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很多家庭很多父母的确对孩子开展了教育,但这个教育却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产生负面效果。不是“没有教育”,而是“无效教育”。一、“无效教育”的四种表现:1.哄孩子。我的一个同事在辅导孩子的时候,为了鼓励孩子,就说“你读完这篇课文,妈妈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孩子很认真地完成了朗读任务,于是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去买玩具。孩子挑来挑去,结果挑了一个价值四五百元的遥控飞机。这下妈妈不乐意了,四五百块钱的玩具远远超出了她的心理预期,于是她一边哄一边用威胁的语言,让孩子另外买了一个不喜欢的玩具。2.说一套做一套。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把饭吃完,就说“如果你不把饭吃完,就不准你看电视”,结果孩子听说不让看电视了,就没有心情吃饭了,而是哭着闹着要看电视。妈妈觉得拧不过他,于是又主动把电视打开让孩子看。3.经常对孩子说自己不可能做的事。带孩子外出游玩了一天,参观了很多风景,在回家的途中仍然很兴奋。爸爸开着车,而妈妈也疲倦地想要休息了。这时,孩子仍然兴致盎然、大声地说话聊天,于是爸爸对他吼道“如果你再不安静下来,我就停下车来让你走路回家!”孩子停不下来,继续讲话,但爸爸根本不会让孩子下车走回家。4.对同一种错误行为的前后反应不一致。昨天孩子说了一些脏话,被批评教育了一通;而今天,孩子又说了一些脏话,家长仿佛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于是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视而不见,又不予批评了。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如果“不一致”,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惑”,他们会想“妈妈(或妈妈)这次说的话到底会不会算数呢?”教育方式长期的“不一致”,那么就会给孩子造成“信任危机”。因此,家长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就是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父母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往往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二、教育的“一致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gruity)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在研究“父母影响”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时,提出了“一致性原则”的概念。鲍姆林德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类型主要包括三种:1.专制型家长(Authoritarian parents),即强制子女执行死板的规则和命令、严格服从家长管教的父母。2.放纵型家长(Overly permissive parents),即给子女过多自由,而很少要求孩子、指导孩子、教育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父母。3.权威型家长(Authoritative parents),即对子女提供确定的、前后一致的要求和指导,并关爱子女的父母。鲍姆林德在研究讨论“权威型家长”时提出了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这个概念,所谓“一致性原则”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方法、目标、原则要始终如一,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也能够相互解释,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了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孩子才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在这种“稳定感”和“安全感”中,孩子才会认真地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才会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之路。“权威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方法、目标、原则会始终如一三、如何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原则”?(一)父母教育孩子的“言行一致”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缺乏“统一标准或原则”;大多数家长在打骂孩子时都是“临时起意”,事后,有不少家长都会对自己痛打孩子的行为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太冲动了。那么,“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性”,那么就不会被临时的情绪冲昏头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不会越来越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以此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融洽关系。1.“身教”和“言传”须高度统一。大部分家长都喜欢采用“言传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简单轻松”,便于操作;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身教”要比“言传”更为重要。当然,我们不能从一个端点走入到另外一个端点,我们要寻求一种“融洽的教育”,就必须保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的原则。比如,家长在责骂孩子被老师发现抽烟的时候,自己嘴里还叼着香烟;指责孩子不能沉溺于手机的时候,自己总是拿着手机来看;批评小孩乱放书本时,自己的衣服挎包却随手乱扔。这样的教育,无论多么“粗暴有力”,都不会产生效果。2.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忘性”和“同情心”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两大破坏因素。很多家长对自己给孩子的承诺竟然经常“忘记”,但是孩子却记得清清楚楚。而面对要惩罚孩子的情况,“同情心”则又钻出来干扰惩罚。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他就不会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更不可能彻底地改正错误。因此,给予犯错孩子一定的惩罚,实际上是在对其进行“矫正教育”,作为父母,绝不能因为“同情心”而随意抛弃自己的原则,该奖励则一定实现奖励,该惩罚也一定要落实惩罚。3.减少“不切实际的承诺”,避免自己在孩子面前“失信”。“不切实际的承诺”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的奖励”,另一种是“太惨的惩罚”。比如,孩子考试及格了,就承诺奖励“北京旅游”。结果孩子通过努力,终于考试及格了,但是家长却发现,自己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北京旅游”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安全上都不能实现,这种“承诺”不但是“无效的”,而且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再比如,孩子不立刻“安静下来”,爸爸就威胁他说“我就停下车让你走回家!”这种“威胁式的惩罚”,实际上根本都不可能兑现,如果父母经常使用,那么将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爸妈的话太不靠谱啦!”对孩子的承诺:该奖励则一定实现奖励,该惩罚也一定要落实惩罚(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众多分歧,这也是“问题孩子”产生的原因之一。爸爸妈妈说,上街不能买“糖”给孩子吃,“糖”吃多了牙齿会烂;爷爷奶奶说,上街不买点东西怎么行?别人孩子都在吃,为何我家孩子不能吃?吃一两颗“糖”牙齿就烂了吗?如果家庭中总是这样的分歧,那么教育孩子的难度就会加大,“错误”常常会被庇护,而“惩罚”则屡屡得不到执行。由此可见,“价值观一致”在教育孩子时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确保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一致”呢?1.确立家庭“隐形秩序”。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一种秩序,生活才不致于发生“分歧”和“冲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更不能“一人一套”。一般来讲,这种“隐形秩序”为:父母第一,父辈第二,族群第三。比如,对于孩子的某个错误行为,到底该如何教育?应该听谁的?这个秩序应为:在整个家族中,家庭要首先说了算;在整个家庭中,父母要首先说了算。请注意,这种“隐形秩序”的建立是依靠“血缘”而不是依靠“辈分”的,不是说谁的“辈分”大就听谁的,而是谁的“血缘”近就听谁的。那么,处于同一层次的父母,又听谁的呢?毫无疑问,应该听“当家的”。谁“当家”,就听谁的。这种主次顺序的区分,有利于减少教育的“分歧”和“冲突”,有利于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原则”。2.协调各方价值观。(1)夫妻双方的价值观要尽可能统一。夫妻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直意见,这样,教育的“效率”才会提高。(2)老人和年轻家庭的价值观要尽可能统一。老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辈分地位”和“年龄优势”来干扰孙子一代的教育,这给年轻家庭造成了许多困惑。在这一点上,老人应该主动地将教育行为“退居二线”,可以更多给年轻家庭提建议,但是不可强势干预。(3)家庭和学校的价值观要尽可能统一。现在的不少家长喜欢消解学校和老师的权威,但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就是一件好事。一个小学生在路上捡到了100元钱,于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将这100元交给警察,回到家以后爸爸听说此事,说了一句“你傻呀,这么多钱不晓得自己用,你知道那钱是谁的呢?”家长这样教育孩子,那么今后孩子如何去适应教育呢?夫妻双方的“价值观”要先行统一,才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三)“爱的付出一致”在父母眼中,可能从来就没有考虑要对孩子进行区别对待,但实际上,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的许多言行都带有“偏心”,父母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对孩子表达的“爱”是否做到了一致。1.孩子幼年时和少年时,父母的关爱程度要一致。父母往往在孩子年幼时付出更多的关爱,孩子一旦青少年时期,就误以为孩子已经“长大”,所以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而青少年时期,处于和成人期的转折阶段,父母应该持续保持足够的关爱,以免让孩子“长歪”。2.男孩和女孩,父母的关爱程度要一致。“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在很多地区,很多家庭中蔓延。只不过,有的家长表现得直露些,有的家长表现得隐晦些。我的一个女学生,因为父母支持“弟弟读书”而被迫失学,家长并不贫困,父母是做“夜市”生意的,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令这个学生辍学打工,她曾经数次在老师面前为“父母对她的忽视”而哭泣不已。这种伤害可能会在内心持续一生。3.一胎和二胎,父母的关爱程度要一致。现在的孩子患“抑郁症”的不少

埃里克森以及其他研究者表明,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父母教养的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父母的接纳/回应;父母的要求/控制性。这两个主要维度是适度的独立,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接纳/回应与要求//控制性的几种可能的组合方式。这四种教养方式与儿童或青少年的 社会 性、情绪和智力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鲍姆林德的早期研究

鲍姆林德对学前儿童以及其父母所做的研究,鲍姆林德对样本中的每个儿童在幼儿园和家里各种情境进行可多个方面的表现。鲍姆林德还对儿童进行了访谈,并观察父母在家中与孩子的互动。她对父母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多数家长会出现三种教养模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严格限制的教养方式,父母设定很多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而且经常使用惩罚、强制策略(入宣誓权力、收回关爱)以获得孩子的顺从。

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既有控制但又灵活的教养方式,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要求。他们会仔细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服从他们所设的限制,并确保孩子遵守这些指导。与专制型父母相比,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观点更为接纳、回应更敏感,对孩子赏识和尊重。

放任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接纳但过于宽松的教养方式,父母很少提要求,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活动,很少严格控制他们的行为。

鲍姆林德把这三种教养方式与接收每一种教养方式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联系起来,她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快乐且有责任感;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容易喜怒无常、易激惹、不快乐;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则是易冲动且富有攻击性。

还有一种教养方式是 忽视型教养方式 ,它是一种极端宽松、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这样的父母要么拒绝孩子,要么因对自己承受的压力和困难不堪重负,所以没时间或精力养育孩子。这样父母抚养的孩子一般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充满敌意。

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积极反馈在儿童期可以促进自立、成就动机和高自尊的发展,这种支持可以让青少年安心地 探索 各种角色和思想意识形态,从而促进个体同一性的形成。

总之,权威型教养方式——关爱与过度、理性地控制相结合——是与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的教养方式。很显然,儿童需要关爱,同时也需要限制,即用一套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没有这种引导,他们可能变得自私、难以自控,缺乏明确的成就目标,当父母冷淡或漠不关心时尤其如此。但是,如果给予孩子的指导过多,用刻板的限制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孩子就很难自立,甚至可能对自己的决策能力也没了自信。

养育孩子任重道远,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更是不容易,祝愿每个孩子 健康 成长!

该文改编自: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第6版)

u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是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领域内的扛鼎之作,出版后,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

u 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精心翻译;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倾力推荐。

u 理论联系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又紧密结合 社会 大的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

u 强调全人发展,既聚焦个体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又关注生物、认知、 社会 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剖面图。

u 可读性强。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视为积极的参与者,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和参与感。

u 相较于第5版,这一版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前沿论题,紧跟时代的主题;同时更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还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