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以及其他研究者表明,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父母教养的两个方面非常重要:父母的接纳/回应;父母的要求/控制性。这两个主要维度是适度的独立,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接纳/回应与要求//控制性的几种可能的组合方式。这四种教养方式与儿童或青少年的 社会 性、情绪和智力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鲍姆林德的早期研究
鲍姆林德对学前儿童以及其父母所做的研究,鲍姆林德对样本中的每个儿童在幼儿园和家里各种情境进行可多个方面的表现。鲍姆林德还对儿童进行了访谈,并观察父母在家中与孩子的互动。她对父母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多数家长会出现三种教养模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严格限制的教养方式,父母设定很多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而且经常使用惩罚、强制策略(入宣誓权力、收回关爱)以获得孩子的顺从。
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既有控制但又灵活的教养方式,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要求。他们会仔细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服从他们所设的限制,并确保孩子遵守这些指导。与专制型父母相比,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观点更为接纳、回应更敏感,对孩子赏识和尊重。
放任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接纳但过于宽松的教养方式,父母很少提要求,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活动,很少严格控制他们的行为。
鲍姆林德把这三种教养方式与接收每一种教养方式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联系起来,她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快乐且有责任感;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容易喜怒无常、易激惹、不快乐;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则是易冲动且富有攻击性。
还有一种教养方式是 忽视型教养方式 ,它是一种极端宽松、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这样的父母要么拒绝孩子,要么因对自己承受的压力和困难不堪重负,所以没时间或精力养育孩子。这样父母抚养的孩子一般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充满敌意。
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积极反馈在儿童期可以促进自立、成就动机和高自尊的发展,这种支持可以让青少年安心地 探索 各种角色和思想意识形态,从而促进个体同一性的形成。
总之,权威型教养方式——关爱与过度、理性地控制相结合——是与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的教养方式。很显然,儿童需要关爱,同时也需要限制,即用一套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没有这种引导,他们可能变得自私、难以自控,缺乏明确的成就目标,当父母冷淡或漠不关心时尤其如此。但是,如果给予孩子的指导过多,用刻板的限制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孩子就很难自立,甚至可能对自己的决策能力也没了自信。
养育孩子任重道远,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更是不容易,祝愿每个孩子 健康 成长!
该文改编自: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第6版)
u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是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领域内的扛鼎之作,出版后,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
u 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精心翻译;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倾力推荐。
u 理论联系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又紧密结合 社会 大的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
u 强调全人发展,既聚焦个体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又关注生物、认知、 社会 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剖面图。
u 可读性强。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视为积极的参与者,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和参与感。
u 相较于第5版,这一版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前沿论题,紧跟时代的主题;同时更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还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