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血战钢锯岭》有感
戴斯蒙德是个有信仰的人,有一颗爱国之心,却拒绝拿枪,选择当一个以救人为己任的医务兵,而非“杀戮者”。不可否认,在其他人眼中他很偏执,有些骄傲,自以为是。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疑问,戴斯蒙德学会枪战术后,拒绝杀戮,只为自保,似乎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其实,这些偏执也是戴斯蒙德信仰的一部分,这些在外人眼中的偏执,没准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坚持。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美国戴斯蒙德这个连队在血战钢锯岭失败后,全部后退,戴斯蒙德在最后,不知内心经过怎样的思索、挣扎与顿悟,最终决定只身一人去救战场上的同胞,甚至是日本人。是的,他也许只想救人,而非杀戮。既然,战争的杀戮不可避免,那只好救人。
之前每每看到有信仰的人最终取得成功的,都会自己熬制出一周的鸡汤,慢慢品味。玄奘、法显65岁高龄越过很多,即使年轻专业探险家也难以逾越的高山险峰,走上取经之路。心中畅快淋漓。看,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真他妈就是信仰,没错。虽然,那是对什么是信仰,一无所知。
现在看《血战钢锯岭》,是一种平静的激励,但多了一份有力的感动。因为,这让我想到了“幸存者偏差”。戴斯蒙德只是许多追求爱与和平信仰的其中一员,其他的“戴斯蒙德”可能在幼年失手杀了人,从此人生轨迹被改变。有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在军队前期的训练中被教官的歧视,同伴的欺负,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所屈服。有的没有战功赫赫的父亲救其于危难之时,还有的遵循自己的信仰,最终顺利去了战场,可是还没怎样,就牺牲了。
戴斯蒙德是稀少的,但戴斯蒙德式的人并不罕见。电影中,当戴斯蒙德凭一己之力在钢锯岭救下75名同胞,从钢锯岭下来时。下面来了很多战友,之前的长官说“你对美国所做的贡献,超过整个军队”。慢镜头拉近景,德斯蒙德缓缓走过人群,随着深沉忧伤却不失力量的背景音乐,我的眼角已经湿润。
在中国,信仰是一个太过难以理解的东西。信仰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想法,就是对于自己人生应该如何的强烈渴望。信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在于这个世界的接触中,与自己的对话中不断修正,不断选择的一种自身高度认可且去实践的生活方式。而最终的实现,是有神秘主义成分存在的。
刚才忍不住,去豆瓣、知乎刷了一遍影评,将收获与感想也一道写下。
这部战争片,没有美化战争,没有丑化敌人,没有粉饰死亡。将故事,真实与诚意很重要。
有人对比了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说差别之一就是,《血战钢锯岭》的戴斯蒙德的信仰更为坚定,而安叔的比利林恩则反复迟疑。两者都最终去了战场,但前者一直很坚定,而后者只是在最后一刻内心打败了理性,虽不知为什么,可还是去了战场。风格不一样,而我认为后者更为真实。(PS我并没有去看《比利林恩的中场》,安叔,你的电影票我先欠着来)
血战钢锯岭的 观后感
电影一开场就是被炸得横飞的手臂、小腿,肚子破个洞露出来肠子,带着问号一直看到中间才知道——哦…打的是日本人。
几乎看完整部电影我才发现,我听过这个故事,看过他们的采访,真正的戴斯蒙斯是个真的“玉米杆子”,不像男主角那样“脱衣有肉”。看着戴斯蒙斯这么瘦弱,再联想到战争时这么瘦弱的人真的连夜救了75个人,真的感动。
电影中很多遭人诟病的片段,吐槽的救人戏码,都是来自戴斯蒙斯的口述,特别是一位战友被血蒙住了眼睛以为自己瞎了,道斯用纱布和水擦干净他的脸,战友哈哈大笑,道斯也跟着笑了起来,他觉得,这就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
电影后半段是及其紧凑的镜头语言,那前半部分是靠什么吸引着观众呢?——信仰。在大家看来非常执拗乃至顽固不化的信仰,女主角无缘无故就爱的死去活来,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剧一样的剧情,也是事实存在的,后面道斯本人也说了,不拿枪是因为年轻时拿过枪,指着他的父亲,心里已经杀死他了,来自中国的我们心里可能不会理解,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拿着枪,带着真正想杀人的愤怒指着别人,关于这点只能不求甚解了,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会知道这种感受。
电影有尿点——中士在给大家取绰号的时候,尿都给我笑出来了。
导演梅尔·吉布森今年60了。
大家也都发现了,好电影集中在了下半年,上半年似乎只有《疯狂动物城》可以一看,而贺岁电影大概看了一下,也都是烂片云集,更是在最近爆出了杨洋没空拍戏,导演干脆真人倒模的事件,观众真的爱看鲜肉吗?这只是假象,因为闲人都在闲人的圈子,这些迷妹觉得全世界都是围着小鲜肉转的,因为她们的世界就这么点,真正的好电影、好电视剧,是可以拿来在正式场合作为谈资,并可以延伸出知识点的。
为什么关于信仰会引起大争议,观影途中乃至电影结束都有争论,因为大家习惯了被权利压制,习惯了自己的奴性,纵使我总是假装自己随性,游走在规则之外,其实面对真正的权利的时候,我敢说个不吗?当我面看见电影中的主人公用信仰几乎想让全世界让步的时候,早已习惯被压制的我们甚至想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想办法让他拿起那把该死的枪,去休假,去结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但,也就是因为男主角始终没有拿起那把枪,最终才成为了铁雨下拥有丰满洁白羽翼的天使。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范文
昨天女儿在上海开会,给我们订了两张电影票,让我们夫妻二人看《血战钢锯岭》,影片中,男主人公、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是个有信仰的人,我们故且不论他是什么信仰背景,他的思想和行为让人非异所思,可是,他坚持自己的信仰观点,在部队中不拿枪,因此,他遇到很多嘲讽,攻击和各样的伤害,他却不改初衷。
最后,因着他在战争中不惧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勇救战友行动,赢得战友们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救了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以下就个人从信仰角度,从主人公的一些信仰表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持守信仰,不改初衷
道斯的父亲是个老兵,常常因醉酒夫妻争吵,在一次父母吵架中,他抢过父亲手中的枪对准父亲,从此以后,他感觉在他心里已经枪杀了父亲。
他为此而深感自责,在美日战争时,道斯也和别的热血青年一样,应召入伍,在训练中,他拒绝拿枪,遭到上司和战友的不理解,多次受到排斥,打击和伤害,并且,回家和爱妻结婚的机会也因不顺从上司而遭到拒绝,教官要求他,只要拿枪,就可以回家步入婚礼的殿堂,这真是让人难以抗拒的要求,可是,他放弃回家与心爱的人结婚,为了信仰,愿意接受军事法庭审判, 几乎坐牢。
道斯的行为真是让人感叹,所有的环境都没有改变他对信仰的持守,如果圆滑一点,放松一点,变通一点,这些伤害都不会临到,就如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一样,不向偶像跪拜,只要灵活一点,就可以免受火窑之苦。
在我个人看来,信仰就是一种持守,无论别人理解与不理解。
二,爱惜生命,多救一个
道斯随部队来到钢锯岭,美军与日军在战争中,日军不惧死亡,个个如魔鬼一样穷凶极恶,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血肉模糊,战友们个个倒了下去,因寡不敌众,美军从钢锯岭上撤了下来,而道斯也可以从崖壁上下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战火的威胁,当他听到战友在战火中痛苦的嚎叫:“快来人,救救我时”,他依然冲进战火,把受伤倒在战场上,没有能力撤退的战友一个个背了出来,在救人的过程中,几次与日军相遇,险些丧命,日军搜索战场,把在战争中受伤未死的美军补上一枪,刺上一刀,道斯把死人压在自己的身上,躲过了一难,他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救出了七十五个战友,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多救一个。
三,渴慕神话,不离圣经
道斯不只是在战场上表现的勇敢,他无论到各处,圣经总是陪伴着他,别人抢走他的圣经,他不顾一切的要回,闲暇的时候常看圣经,就是在战场上有片刻的休息时,他也要看看圣经,在最后战争中,腿负重伤,躺在担架上,还对战友说,我的圣经,战友帮他找回圣经,他才安心的离开战场,道斯的这种对圣经的挚爱,让人尊重,圣经成了他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他的这种对于上帝话语的渴慕表现,让人感动。
同时,我们也感觉很羞愧,现在的基督徒,也可以说,每个人不同版本圣经都有好几本,可是,有多少人天天坚持读圣经呢?
四,单纯相信,时时祷告
在影片中,道斯至少有三次祷告,在上军事法庭接受别人的起诉之前,他祷告,在战友们撤退,只有他一个健全的人徘徊在战争边缘时,他完全可以顺崖而下,回到军队住地,到安全的场所工作。
可是,战场上还有受重伤未能撤退的战友,在这艰难的决择时,他祷告,我该怎么办,就在这时,他从炮弹的爆炸声中,听到战友的呼叫,他依然决然地冲进火海,把战友一个一个救了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他通过祷告面对不同的环境,在生与死,平安与危险,逃避与面对,顾己与救人方方面面,寻求上帝的引导,聆听神的声音,也就是在他祷告之后,才听到战友的求救,他心里明白,这是上帝指示他的方向,让他舍己为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成为别人的帮助和祝福,在第二次的战争中,上司让道斯为战争祷告,祷告后,战场效果完全不同,美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地,日军连连败退,最后投降,日本军官看大势已去,无法挽回败局,自杀而死,美军大获全胜,我想,这次战争的胜利是给道斯与他们的军队,打仗前的祈祷分不开的。
五,枪林弹雨,蒙神保守
战争极其残酷,子弹发出尖叫声在头顶飞过,炸弹在身边爆炸,战友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敌人的刀向自己刺来,多次与敌人打个照面,他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当他在结束第一次战争回到部队驻地的时候,上司问他,你受伤了吗?他摇摇头说,没有受伤,他的上司也很感叹的说:“这真是一个战争奇迹”,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上帝对道斯的保守和眷顾,在以往的战斗中,有的全军覆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存了下来。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
18年前,当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横空出世后,只要它甘愿在二战商业电影中屈居第二,绝对无人敢称自己为第一。直到如今梅尔吉布森十年磨一剑的《血战钢锯岭》出现,才总算有了一部全新的二战电影能与“拯救大兵”一较高下,甚至在众多地方将其击败,并一举拉下神坛。
戴斯蒙德·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坚决不碰任何武器,入伍后受尽战友嘲笑与调侃,最终却在极其惨烈的冲绳岛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战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开过一枪而获得荣誉勋章的军人。这一事件本事就因其与生俱来的传奇色彩而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冲突。当这个故事被移交到梅尔·吉布森的手上后,其中的众多冲突更是被逐一深掘,继而放大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戏剧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主人公的信仰。事实上,这也恰恰是整部电影最为关键的核心。道斯下士因为其独特的童年经历以及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坚持此生不触碰任何能夺人生命的武器。而对于军人而言,唯有枪械才是战场上最可信的伙伴;从入伍的那一天起,军人们就被教导务必时刻与枪械相依为命。道斯下士的身份与自己的信仰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继而构成了《血战钢锯岭》前半部分的文戏精华。
在将近一个多小时的篇幅里,道斯下士的人物形象在导演的娓娓叙述下不断得到充实,并且日渐丰满。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家庭中与双亲及兄弟的关系,都被一一呈现了出来。
然而由他所带出的每一个角色,也都在与他的信仰所造成的冲突互动中不断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人物性格与人物经历,随即在潜移默化中犹如蜘蛛织网一样迅速扩张。井然有序的同时架构出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大环境。每一个角色都因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段的文戏内容中,无论是道斯下士的战友、恋人、家人,亦或是上级军官,都因道斯的信仰与军队之间的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令文戏也呈现出了一种凝神屏息、欲罢不能的观影体验。当雨果·维文饰演的男主角父亲穿着一战时期的制服为儿子奋力辩护之时,之前一直被有意压制着的内敛表演瞬间爆发出了惊人的戏剧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雨果·维文贡献出了自身从影以来最出色的一次情感大爆发。
在文戏处理上的深入人心,以及与全片主旨的紧密结合,令《血战钢锯岭》中文戏的立意与精彩程度要远远高于《拯救大兵瑞恩》中过场价值更大的文戏情节。如果说《大兵瑞恩》的文戏表现了斯皮尔伯格对于二战时期战场上的士兵心理刻画的一种广度,那么《血战钢锯岭》则从个体角色身上挖掘出了一种罕见的深度。
伴随着冲绳岛战役的来临,《血战钢锯岭》开始从文戏逐渐转入了在大银幕上久违的战争场面。如果说《勇敢的心》中血腥的冷兵器交战是梅尔吉布森调度宏大战场的小试牛刀、《启示录》中的血腥描绘是一次渐入佳境、那么《血战钢锯岭》中的血腥与暴力简直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起让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头30分钟的诺曼底登陆战,梅尔·吉本森带来的是一次基于“大兵瑞恩”的全面升级。
在这场交战中,可以清晰地直面战争的惨烈。四处散落的肢体、子弹穿过脑袋后的空腔效应、真实喷溅的血浆,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幸好导演拍的时候没有使用120帧与4K 3D的高规格搭配,不然真不知道有多少观止会因为太过身临其境而直接呕吐到前排观众的脑袋上。但这种真实与血腥恰恰是梅尔·吉布森的拿手好戏,只是经过老人家的十年磨一剑后,展现的更为极致了。
《血战钢锯岭》的血腥不是为了血腥而血腥。梅尔·吉布森之所以花了如此浓烈的笔墨来渲染战场的残酷,究其根源还是为了突出主人公道斯下士的成长,以及其信仰的坚定与可贵。当美军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进退两难之际,一直被大家所小看的道斯下士展现出了其惊人的魅力。这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拿着一本圣经,穿梭在异常凶险的敌后战场,救死扶伤。尽管炮弹在他的身边不断落下,但是道斯的身上没有丝毫的胆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唯有他那坚毅的信仰带来的强大战斗力。当然,《血战钢锯岭》人物原型的真实性也为其最终的情感冲击力加分不少。
一个演员想要获得杰出的成就,往往需要塑造出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安德鲁·加菲尔德在好莱坞摸滚打爬多年后总算是依靠此片熬出了头。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别的电影中再次看到安德鲁·加菲尔德的时候,相信九成以上的观众都会记得他就是那个曾经出色诠释了道斯下士的男人,之后才是“OH,也演过蜘蛛侠、还有社交网络”。而对于梅尔·吉布森而言,《血战钢锯岭》在电影史上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部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它会成为一个经典级的艺术品,被人们反复谈起。
就像过去的18年中,我们聊起二战电影始终都绕不过《拯救大兵瑞恩》,然而现在,大兵瑞恩,已经是一个过去式了。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受
信仰,总能创造奇迹,但也需要时间。
多斯,是虔诚的__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 爱情故事 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自我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所以电影后半部分确实让人激动人心。
回到信仰,感觉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给人一根筋的感觉,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此人行为话语不可思议,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带来非同寻常的反向与创造奇迹。他们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当然在外人眼里一不小心就成了固执。
信仰是什么?人们又往往信仰什么?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又在哪里?曾经太平天 国画 符摆坛希望凭佛祖鬼怪之力击退外兵,卒。所以历史书给评价,小农阶级引导的革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尤其阶级性,可在那群画符的兵眼里,那些怪力鬼神难道不是他们的信仰吗?
再次攻上钢锯岭之前,上司责问为什么还没上去。上校答他们在等待多斯祈祷,最后竟然也获胜了,当然这与他们熟悉战场有关系,如果再换一批兵并不能保证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这群兵也没有士气,所以战者,势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体现出来,我在凸显之日,旁人也为之折服。
最后我想说一下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战争,有个词语叫做战争财,昔日美国凭借战争给欧洲列国借钱,资助,大发了一笔。日本凭借中国的那些赔款,兴了国家 教育 ,国库充实好几年。尽管战争带给了无数普通人家庭分离,不计其数的壮士断腕缺足。但是大规模的吞并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常人的血与悲乐就不值一提。
相关 文章 :
1.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2. 红海行动观后感1000字
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笔记
4. 《西游记女儿国》观后感600字 西游记女儿国心得感悟
5. 诺兰《敦刻尔克》浅谈:"撤军"故事,留下的战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