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丁 路德的种种神话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天主教路德形象的转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德国当代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1期。《再洗礼派与“激进的宗教改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试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改革概念》,《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孙虹合作),《山东高等教育》1996年第4期。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Pen 99, S 9- Vom Missionar zum S Ernst Faber und sein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Kultur, in: Berliner China《海洋文化刍议》,载徐祥民主编,庞玉珍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文史哲》2003年第5期。《西方帝国主义面面观》,载徐祥民主编,秦延红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历史传统与发展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海洋文化与社会〉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德“合作”》(与孙虹合作),《北大德国研究》2005年第1卷。《关于“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编纂的一些思考》(与廖礼莹、于晓华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与王保宁合作),《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此文由《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转载)《世界史编纂刍议》,《社科研究》2007年7月(总第58期)。《卫礼贤的传教方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汉学与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义和团运动的社会与宗教起源——一个综合解说尝试》(与朱光涌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4期。《托克维尔论“公共舆论”》(与李强合作),《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中国学者卫礼贤研究综述》(与王苎萱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5页。《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读后》(与于晓华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5页。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seit 1911, in: Die Bruecke, Japann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V, Tokyo, 2009, 《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孙立新、吕一旭主编:《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365页。《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与刘宁合作),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与黄怡容合作),载《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2期。《海洋战略与德占胶州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总第2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