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自然nature杂志

发布时间:

自然nature杂志

如果是在校大学生,用内网登陆学校的图书馆,在数据库中就能查到。以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查找Nature为例。

1、打开中山大学图书馆,下拉到最下面选择数据库。

2、在数据库中按字母N检索,就能看到Nature,单击就能看到。

另外推荐有两种办法:

1、通过海外代购,或者你海外的亲朋好友给你邮过来,但这样的花费很大。

2、在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中国官网上进行订阅,同时你还可以在中国官网上进行投稿。(官网:《science》 《Nature》)

《Nature》简介

《Nature》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即科学论文具较高的新闻性和广泛的读者群。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

它包括三类:综述性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研究类期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临床医学类期刊,对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做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

《science》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nature自然杂志怎么样

非常高。发表过6篇nature属于非常高的水平,nature自然杂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40.137(17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为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涵盖了所有学科,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

主刊与其子刊的档次差距在于影响力或者影响因子:

1、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31.477。nature影响因子为40.137(17年数据)。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创刊的地球科学子刊,14年影响因子10.39,这个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类有影响力的一区专业期刊里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虑地球科学方面的文章的话,影响因子也很难超过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创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较一致,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为12.353。

4、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响力,也更难发文章。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类:综述性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研究类期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临床医学类期刊,对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做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头的期刊已经52个,其中子刊为51个!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science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发子刊主刊。

科技论文基本以3种形式出现在《nature》和《science》:

(1)学术论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报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讯:《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两刊的一个重要差别是《Science》允许参考文献中在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同时也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等。这2点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同一类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参考资料:

《自然》杂志封面

北京直立人距今77万年:生活环境寒冷3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一个北京直立人的头盖骨。这个在大约90年前曾经轰动世界的“古人”再度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是因为中国科学家通过测定,把北京直立人的生活年代向前推了20多万年。以前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北京直立人“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些远古的英雄生活在77万年前,那时,他们生活的环境相当“酷”……1研究历程 测定年代费周折重新测定北京直立人遗址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等人。他们采用了最新的方法———铝铍埋藏测年法。对于北京直立人遗址时代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初,最早发现北京直立人遗址的瑞典人安特生和奥地利人师丹斯基认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530万年到180万年间“上新世”。上世纪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中国学者杨钟健等,以动物群为主要依据,判明这个遗址属于距今180万年到1.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年代测定,对古人类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代的准确性,对研究不同地区的古人类间的演化过程、时序和迁移路线等方面,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古人类遗址在测年上“先天不足”,在非洲古人类遗址中广泛用于测年的、能更精确见证遗址时间的火山灰,在我国的旧石器遗址中很难找到。那么,我们教科书上写的北京直立人“距今50万年”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原来,那时是在上世纪80年前遗址发掘之初,由古生物学家根据同时发掘出的动物化石而推测出的结果。后来质谱铀系测年法曾被应用于周口店的年代测定,得出第1/2层约40万年、第5层约60万年。但是这一结论未被普遍接受。因为铀的衰变期不长,它测定60万年以上历史相当勉强,而铝铍埋藏测年法能够测量更久远的年代。沈冠军说:“这好比秤东西,普通秤无法用来测出汽车的重量,此次研究采用的铝铍埋藏测年法是一种能秤更大重量的‘秤’,它可以测定从距今三四十万年到四五百万年前地质事件的年代。”2测量工具 石英充当“万年尺”研究小组第一步是探测周口店不同地层的磁场,而土壤的磁场正是年代的标志。然后他们用最新的技术检验石英中铝、铍两种元素的衰变率,以得出北京直立人遗骨被泥土埋上的时间。那么,他们是如何用冷冰冰的“铝铍”来测定活生生的北京直立人的生活年代的呢?沈冠军说:“我们生活的地球始终受着宇宙射线的轰击,宇宙射线与地表矿物发生核反应,生成碳14、铍10、铝26等放射性物质,它们被叫作“宇生核素”。而这些矿物被埋到地下之后,不再受到宇宙射线轰击,不会再生成新的放射性物质,那些已生成的放射性物质会慢慢衰变。所以,通过测量和遗骨埋在一起的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就可以得出它们被埋藏的时间。沈冠军等人正是通过测定和北京直立人遗骨化石一同埋藏的石英中铝26、铍10等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得出北京直立人的生存年代。2003年,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南非一个古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其结果发表于《科学》杂志。“文章发表后,我们马上意识到,它有可能为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带来新的契机。”沈冠军说,“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上百万年遗址的年代,所需材料为石英矿物,在我国古人类遗址中,也相对容易找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测定某一地点堆积物的埋藏年龄时,需采集数千克以至数十千克堆积物,用水和稀酸浸泡,除去砾石、碳酸盐胶结物、黏土等杂质,筛选出至少200克粒径为0.2mm-1.0mm的混合砂,再纯化石英砂,必要时用手工逐粒挑拣,以确保石英砂的纯度。3生活环境 “酷”冷天气求生存当期《自然》杂志的封面上的大字标题是“Peking Man Was Cool”,“Cool”在这里既是指流行语“酷”,同时也在说北京直立人生存的环境相当冷。高星曾说,二三十万年,在古人类学研究上不是什么惊人的时间差,而这对北京直立人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美国爱达荷大学的古人类学家齐奥冲(Russell Ciochon)表示,这个时间将北京直立人生活的环境,移向了一个更寒冷的时代。这种气候适合于非洲式的稀树草原生长,而这正是直立人喜爱的环境,这可能是他们对全球进行“大侵袭”的原因之一,而北京直立人正是向全球侵袭的“直立人”的一支。虽然直立人比较中意稀树草原,但太过寒冷的北方还是不那么好住的。到目前为止,从全球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上看,绝大多数的遗址分布在温暖的地带,比如南非、东非、印尼的爪哇岛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周口店位于东亚大陆靠北的区域,北京直立人一直是古人类中的“耐寒一族”,为古人类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难得的研究范本。此次测年的新结论进一步改写了北京直立人生存的气候条件。从年代上看,四五十万年前,正是被学界称为“间冰期”(两个冰期中的暖期)中最温暖的时段,而77万年前则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寒冷的时段。气候环境的改写,使得古人类学者需要重新认识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用火为例,长期以来对周口店发现的用火的遗迹,中外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是古人类有控制地主动用火。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可能是自然野火,甚至可能是动物粪便“变质”留下的痕迹。高星认为,此次测年结果对应的气候条件,将使更多学者重新考虑人为用火的可能,毕竟77万年前的气候条件,对北京猿人的耐寒能力,提出了更巨大的挑战。4文化特质 沧海桑田无惧色科学家们已经发掘出很多北京直立人的化石和他们制造的石器。有证据表明北京直立人一直生活到大约40万年以前。如果他们在77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就要历经气候变化。齐奥冲说“如果北京直立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们的行为传统肯定会在很多代之间传承,所以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这种“行为传统”和动物的本能不同,它包含有学习、变化、适应的成分。科学家们认为,周口店早期偏冷,可能还处于间冰期的初期,中、晚期较温暖。这里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也曾出现过大面积水域。研究同时也表明,北京直立人已经有了很强的制造工具的能力。北京直立人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直立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认为,北京直立人遗址年代测定把其历史背景推到将近80万年前,这样就让它和同是生活在80万年前的陈家窝“蓝田猿人”、南京猿人处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这对中国古动物群的研究将有很大帮助。沈冠军表示,他们今年还将继续完善铝铍埋藏测年法,要把精度提高到4万年。经过中国科学家的测定,北京直立人生活的年代被推前了20多万年,这对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科学家们认为,北京直立人的真实生活年代对帮助了解人类“走出非洲”的路线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也让人再次关注一直在争论不休的“北京直立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这个问题。1“走到亚洲”或有多次在《自然》杂志刊发沈冠军、高星等人关于北京直立人活动年代重新确定的文章之外,还随刊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分析文章。文章中称,在2005年到2008年的一系列论文中,其他的中国科学家认为起源于200万年前的非洲的直立人在大约130万年前到达周口店西北方向的四个地区,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而之前估计他们到达的时间是170万年前。新的北京直立人活动年代数据意味着直立人可能分别到了两个地方———在大约100万年前到达北中国,在大约160万到150万年前到达爪哇岛,而后者可能到5万年前才灭绝。齐奥冲表示,南中国茂密的森林可能阻挡了爪哇直立人走到北中国。齐奥冲和同事、地理学家贝蒂斯三世(Arthur Bettis III)一同推测,在非洲的或者刚刚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曾经分别两次走入亚洲。一次是沿亚洲的南海岸来到了当时还和大陆连接的爪哇岛;后来他们又从中亚来到内蒙古地区,然后来到周口店。齐奥冲等人的文章探讨的“人类迁徙”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问题。虽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同意现代人类最终的类人猿祖先生活在非洲,但对于他们何时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后的路线有着广泛的争论,现存“两次走出非洲”说,“三次走出非洲”说,“一部分人又走回非洲说”等等,错综复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难理解。2“单源”“多源”争论不休齐奥冲等人把我们之前说的“北京直立人”归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的一类。“直立”的拉丁文是“erectus”。“直立人”已经可以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但脑容量较少,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而我们所属的人种叫“智人”(homo sapiens)。已经逝去的北京直立人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正是“单起源说”和“多起源说”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两种假说都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直立人,然后大致在200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但单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淘汰了其他地区的直立人们。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北京直立人的后代,而是他们的“终结者”。而“多起源说”主张现代人是在4个地区出现并连续演化,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都有基因交流,也就是说,北京人和我们有“血缘关系”。那么,中国学者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表示,我国进行基因研究的学者大多持“单起源说”,而搞考古的大多持“多起源说”。3基因研究支持“一源”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褚嘉祐教授等人的一篇论文《中国人群的遗传关系》,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在中国科学家中首先提出现代亚洲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论文认为,现代亚洲人类,当然包括中国人在内。也就是说,亚洲地区不存在从一两百万年前的直立人到现代人类的连续进化过程,“北京人”不是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文章中的观点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爆炸性。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近年来已经大致被学术界接受(当然还不时有一些不同的质疑之声),但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人类学领域,一种观点仍然持“多地区起源说”,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东亚地区已经发现的那些古人类化石的后代,是独立起源的。2001年,金力等人的一篇论文《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12000个Y染色体的故事》在《科学》上发表,为现代中国人的“非洲起源说”又添了一枚重磅炸弹。具体说,褚嘉祐等的第一篇论文,是应用“微卫星”标记(STR)来研究基因的,而金力等人的那篇论文,是以父系遗传Y染色体标记来做研究的。金力说:“在做2001年的那篇论文时,我心想我是中国人,祖先是从非洲来的?我非要找出一个人,不是非洲人的后代……结果,我只能说,大概就是这样是对的。”4考古发现力挺“多源”从事多年考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表示,他认为中国的古人类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就是中国古人类的后代,其中包括北京直立人。中国本土的古人类自然演化成了现代人,并没有出现大批的古人类被现代人类淘汰的情况。黄万波在三峡研究古人类有二十多年,综合其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东亚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一脉相承。北京直立人也有很多和现代的中国人类似的特征。比如说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扁鼻梁,而不像欧洲人那样的高鼻梁。不但如此,东亚古人类的“文化”也一脉相承,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说,非洲的石器中“手斧”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有170万年的历史,一直用到5万年前。这些手斧大多用黑曜做成,这是因为非洲的火山活动很丰富。而中国的手斧不太多,大多是砍砸器,材料取自河滩上的石英砂岩。对于基因研究得出的“人类单一起源”的理论,黄万波认为,用基因研究的方法推断人类起源有局限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可靠。那么,如果东亚人种是独立演化的,会不会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黄万波说,曾经有国外媒体说,我国科学家因为“民族主义”而持“多起源说“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5能否“通婚”尚未可知我们都知道,不同民族的现代人(智人)是可以“杂交”的,不然就不会有混血的基努·里维斯和Maggie Q出现。由此似乎可以推论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和他们之间的共同祖先之间也可以“杂交”。如果我们是北京直立人的后代,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和北京直立人“杂交”呢?想想它们深陷的眼睛,一身的毛发……还真有点让人难以接受。黄万波说,在北京直立人的时代,直立人之间应当是可以“杂交”的,但是北京直立人已经灭绝了,很难说我们智人能不能和它们“杂交”。至于现代人可以“杂交”的现象,黄万波表示不同地域的直立人之间基因的相互渗透可能提供解释。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现在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今后还将争论下去。黄万波表示,北京直立人生存年代的重新测定现在还不能作为任何一派的支持证据,或许要证实中国人是本土古人类的后代,还需要发现更古老的化石才行。

阴暗潮湿在山洞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阴暗,潮湿,在山洞里

自然杂志姚力

葡萄酒的起源[编辑本段]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起源于古埃及,或古希腊,抑或希腊克里特岛(Crete)。而据现有的葡萄酒档案资料来研究分析,确切地说,应是一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酿造了葡萄酒,从而随着葡萄酒文化流传到今天。据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AsiaMinon)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在上述最早的发源地,在生活和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长着的野生葡萄,从而酿造出最原始的饮料,日后称之为葡萄酒。人类随着火的发现和应用,而进入捕鱼、狩猎、家畜饲养和农业的时代。在此漫长的岁月中,谷物种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传于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考古学家考证,人类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葡萄酒酿造。通常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在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已成为部落的群居区。这是由于当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与土地肥沃,所以远离该地区的原始部族人,纷纷迁移至此定居。在绿树成荫的山丘地带种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区的广阔田野,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日渐向远方流传。在希腊,在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发现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纪的浮雕;希神阿波罗(Apollon)和胜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献葡萄的景观;古希腊人喜欢葡萄酒。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腊的葡萄酒神是迪奥尼索斯(Dionysos).在古埃及,特别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时期的纳黑特(Nakht)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壁画(fresco),上有一站着面略向左侧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装的贵夫人,从其左脚跟起,经头部向右脚跟,用一串葡萄蔓藤叶饰物围着,而在其两侧,左为一狼头人身,而右则为一美丽年轻的仕女,他们各擎一长圆形酒杯似向女主人从头上浇葡萄酒之状。古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欧洲大陆的同时也推广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公元1世纪时,征服高卢 (今法国),法国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2世纪时到达波尔多地区。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古罗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例如,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酿造就归功于修道士们的精心栽培及从罗马迁居于阿维农的教皇们的喜好。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纪传入中国也是传教士所为。1864年,葡萄蚜虫灾害曾席卷法国,法国的大部分葡萄园被毁,幸亏人们发明了把法国葡萄枝嫁接在抗虫害的美国葡萄根上,才使法国葡萄种植绝处逢生。据史料记载:约离现今,耶稣基督诞生4000年时,由于海陆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酒文化通过文人笔下的文章或诗歌流传开来。此时的埃及,虽然它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已很发达,但其进步的曙光才刚刚露头……。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传埃及神话中的地狱神的奥西里斯(Osiris)被公认为葡萄树(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至于对法国而言,从历史的长河中,这与邻国的意大利,日后成为世界四大陆上,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最发达的国家,并从中得益非浅。当然,法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宜葡萄的生长。从8月开始的三个月中,从南向北,整个法国处于喜悦的葡萄收获期。在此期间,法国的葡萄产区,沉湎于品尝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欢乐之中。据法国两位名画家的作品中显示出: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画的一幅画:秋天,一群从巴勒斯坦来的打工者,正在法国葡萄园中采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箩筐中;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画: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头大狮子。此外,法国学者在墓葬中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贩正在出售葡萄酒给一位消费者的场景。综观上述史话,葡萄酒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料,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说,已并不重要,让它留待史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和研讨的学术问题;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饮葡萄酒,尤其是名贵的葡萄酒,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为人类创造了一份不小的财富。葡萄酒的历史[编辑本段]考古学家证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起源不太明确的葡萄的酿造技术从没有停止过改进,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多少世纪以来,葡萄酒曾是一种保存时间很短的手工作坊产品。今天的大型商业化的葡萄酒产品应归功于一些发明创造,如高质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软木瓶塞,以及19世纪法国药物学家巴思特有关发酵的微结构的发现。葡萄酒的演进、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衔。葡萄酒大约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带的两河流域)地区,从尼罗河到波斯湾一带河谷的辽阔农作区域某处发现的。这个地区出现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归功于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酿酒用的葡萄最初开始茂盛生长的地区。随着城帮的兴盛取代原始的农业部落,怀有领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从最早的腓尼基(今叙利亚)人一直到后来的希腊、罗马人等――也广泛地将葡萄树种与酿酒的知识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当罗马帝国于在西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来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西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大英帝国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统治下,成为拥有一支壮大的远洋商船船队的海上强权。她的海上贸易将葡萄酒从许多个欧洲产酒国家带到英国,英国对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马德拉白酒类的发展。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同时,法国被公认是最伟大的葡萄酒盛产国家。汤玛斯•杰佛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曾热心地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论及葡萄酒等级,并且也鼓吹将欧陆的葡萄品种移植到新大陆来。这些早期在美国殖民地栽种、采收葡萄的尝试大部分都失败了,而且在本土美国的树种和欧洲的树种交流、移植的过程中,无心地将一种危害葡萄树至深的害虫给带到欧洲来,其结果便是十九世纪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绝大多数的欧洲葡萄园给毁于一旦了。不过,若要说在这一场灾变中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园的惨遭蹂躏启发了新的农业技术,以及欧洲酿制葡萄酒版图的重新分配了。自20世纪开始,农耕技术上的利多发展使得各地酿制葡萄酒的业者,都可以保护作物免于遭到像霉菌、动物虫害等常见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酿制过程逐渐变得科学化。同时本世纪也广泛立法来鼓励制造信用好、品质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气候温和的地区都有生产,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不同葡萄酒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葡萄酒酿造的进展历程可说是一篇令人着迷不已的传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义。

《阿拉蕾》也叫《怪博士与机器娃娃》 是鸟山明的作品 早于七龙珠 我记得《七龙珠》里有一集就是小雨去串客的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外高加索地区高加索山脉脚下,也就是今天的亚美尼亚共和国。考古学家发现并经碳定年方法证明了最古老的人工栽种的葡萄出现在前苏联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大约时间为公园前7000-5000年。

我要是独居老人,我会给自己选一个意定监护人。对于独居老人来说,选择一个意定监护人是非常重要的。意定监护是指老年人在精神健康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提前选择一位有能力、信任和负责的监护人,以便于在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或者无法表达自己意愿时,可以及时地代替老年人作出决策和照顾老年人的生活。

那么,如何选择一位合适的意定监护人呢?首先,我们应该选择一位有能力和经验的人担任意定监护人。这个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朋友或者专业的监护机构。对于家庭成员或者朋友,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是否足够,并且是否有必要进行专业培训。对于专业监护机构,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信誉和服务质量,选择一家有良好口碑和丰富经验的机构。其次,我们应该选择一位值得信任和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意定监护人。

这个人应该是我们信任的人,并且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诚信度,能够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决策和照顾老年人的生活,不会滥用职权和侵犯老年人的利益。最后,我们应该在精神健康的状态下,提前将意定监护人的选定写入遗嘱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以确保监护人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接管老年人的生活,并且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总之,选择一个合适的意定监护人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选择了一位有能力、信任和责任心的意定监护人,才能够在老年人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和保护。希望每一位独居老人都能够认真思考选择意定监护人的问题,并且在精神健康的状态下,提前做出决策。

自然杂志英文

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和发行的。《自然》则是英国的。两者都是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网上看

影响因子:42.778(2019年)。

《自然》(英语: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虽然今天大多数科学期刊都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自然》是少数(其它类似期刊有《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期刊。

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在《自然》中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的。《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

《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

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自然发表

据《科学》报道,另一本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学术期刊在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特别是,实证论文经常被高度引用,这可能会导致主流媒体的宣传、资助和关注。由于这些正反馈效应,科学家之间在Nature及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可能非常激烈。

自然'小号的影响因素,有多少引用日志生成等作品的措施,为38.138在2015年(通过测量汤姆森ISI)。然而,与许多期刊一样,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远少于影响因子所显示的引用次数。Nature的期刊影响因子有一条长尾。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0.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