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怎么把岩土勘察报告改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怎么把岩土勘察报告改为毕业论文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文字成果,它作为提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参考用资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编写是在综合分析各项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结合建筑类型和勘察阶段规定其内容和格式。各类勘察规范中虽然有编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提纲,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灵活不可受其拘束,强求统一。

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切合主题;内容安排应当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整体连贯;论证有据,剖析全面,观点正确,数据可靠,结论态度鲜明,准确简练;插图、表格文字说明清晰,图文并茂。

在野外勘察工作和室内土样试验完成后,将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勘探孔平面布置图、钻孔记录表、原位测试记录表、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连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建筑物规划平面布置图及地形图等有关资料汇总,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经确定无误后,编制正式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任务,在于阐明勘察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从而对建筑地区作出岩土工程条件的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在内容结构上,一般分为: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

一、文字部分的内容

文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绪论

绪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岩土工程勘察的委托单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单位;建筑场地位置;具体的勘察阶段;拟建工程名称、规模、用途;岩土工程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的工作量;取样的数量以及勘察时间、提交的成果。

2.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阐明工作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体所处的区域地质、地理环境,以明确各种自然因素(如大地构造、地势、气候等)对该区岩土工程条件形成的意义。各节的内容应当既能阐明区域性及地区性岩土工程条件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又须紧密联系工程目的,不要泛泛而论。

(1)建筑场地自然地理情况及位置、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2)场地的地层分布、地质结构及岩土类型和岩土工程性质。主要描述各岩土层的颜色、均匀性、层厚、密度、湿度、稠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等指标。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侵蚀性及当地土层冻结深度。

(4)自然地质作用和岩土工程作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基本烈度。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建筑场地各层作为天然地基的稳定性与适宜性的做出评价;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指标的确定,作为选定建筑物场址、结构形式和规模的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结合场地的岩土性质,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设计的建议,推荐地基持力层的最佳方案,如为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应建议采用何种加固处理方案。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应提出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结论的内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简要而明确的回答。态度要明确,措辞要简练,评价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二、图表部分的内容

岩土工程报告书必须与岩土工程图一致,互相照映,互为补充,共同达到为工程服务的目的。一般岩土工程的图表包括:①勘察点平面布置图;②岩土工程剖面图;③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总表;④重大工程应制出岩土工程图或分区图;⑤地层柱状图;⑥有关试验曲线;⑦原始资料复印件。

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前3个图表的内容即可,若是重大工程,应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岩土工程图或岩土工程分区图、钻孔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岩土工程平切面图、岩土工程立体投影图、岩土利用、整理、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表;原位测试成果图表以及土样固结试验成果e-p曲线等。

针对一些专门性问题除综合性报告外,尚应提交单项报告如原位测试报告,事故与调查分析报告;岩土改造报告;咨询报告等。

对于小型岩土工程,报告的文字说明可以简化。大型工程或专门性问题的勘察成果报告,则必须提交岩土工程研究报告。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本工程实例取自广州南方岩土工程公司,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某安置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勘察成果报告实录如下:

广州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受广州南沙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委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对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

黄阁镇安置区(一期)位于番禺区黄阁镇西南约1 km南涌口村与大井村交界处,为黄阁镇城市总体规划工程的一部分。征地面积约949.6亩(633095m2),其中南涌口村128.5亩(85664m2),大井村821.1亩(547431m2),拟建建筑物为3~6层。勘察场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村道南鸿路近东西向将场地分为南北两块,北边以水稻田、菜地为主,南边为蕉林及其他经济林。

(二)目的与任务

(1)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3)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

(4)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结合地质地面调查、现场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水试验,初步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方案和可能的基础方案类型、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三)执行的规范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83-9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8)《建筑岩土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J/T15-22-9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8:99)。

(四)勘察点布置、工作量及技术要求

1.勘察点的布置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6个,编号ZK1~ZK26,其中:鉴别孔14个,技术孔12个。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附图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2.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03年8月30日先后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施工,共完成钻孔26个,总进尺1166.66m,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表1 工作量统计表

3.技术要求

(1)终孔条件(孔深)包括:技术孔:钻入强风化岩3~5m;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不小于5m后终孔;若直接揭示中、微风化岩,揭示厚度达到1~3m即可;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8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鉴别孔:揭示强风化岩面即可,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3~5m后终孔;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2)取样、标贯:全部技术孔采取土样,所有钻孔均进行标贯试验,土、水等试样及标贯试验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土样采取应保证每个不同地层样品不少于6组。全风化层按一般粘性土取原状样。水样采取2组;②若技术孔因故未能取样而造成取样数量少于规定,可在邻近鉴别孔补充取样;③自地面以下1.5m开始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取样或分层取样,除砂土和碎石土外的各种土层均取原状土,取样间距一般为2.0m,若土层层厚大于6m取样间距可放宽至3~5m;④穿过人工填土或耕植土后开始作标准贯入试验,其间距为2.00m;⑤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

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区地貌上处于河口三角洲与剥蚀残丘交界,三面环山,西部约500m为骝岗涌水道,往南汇入蕉门水道,北部、东部及南部为剥蚀残丘。

勘察场地现为耕地、菜地及经济林地,经过人工平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地面标高一般4.90~5.50m。

场区交通方便,东部紧邻新扩建的黄阁大道,中部的村道南鸿路东西向横贯场区,东接黄阁大道,在场区的西部边界向北联通南涌口村。

(二)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

根据钻孔揭露资料,按地质成因类型、岩土性,将区内地层由上至下分为①人工填土、耕植土层;②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④第四系残积层(花岗岩风化残积层);⑤燕山三期花岗岩。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 )、耕植土层( )

(1)素填土①1灰黄色、浅黄色,主要为路基、田埂填筑土,由粘性土和砂组成,略有压实,稍密状。场区内局部出露,ZK21、ZK23、ZK26揭露,层厚0.80~1.00m,平均0.87m。

(2)耕植土①2褐灰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含植物根系(为淤泥硬壳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一般0.50~1.20m,平均0.79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

淤泥②1深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质较纯,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片,钻进时有缩径现象。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顶面标高3.31~5.37m,平均4.42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

该层取样41组,进行标贯试验141次,统计标贯标准值1.3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砾砂、砾石等组成,据其土性不同又细分为七个亚层,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③1褐黄色、花斑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土质较均匀。主要分布在场区南鸿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除ZK19、ZK21~24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顶面标高-15.61~-2.01m,平均-7.02m,层厚0.80~7.95m,平均3.95m。

该层取样13组,进行标贯试验3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8击。

(2)淤泥质土③2灰—深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含有机质,夹薄层粉细砂,局部夹腐木,部分地段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过渡为粘土、粉质粘土。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除ZK4、ZK8、ZK14及ZK20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顶面标高-18.83~-8.14m,平均-12.7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

该层取样36组,进行标贯试验124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2击。

(3)粉质粘土③3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粉细砂。该层分布于场区东部,钻孔ZK7、ZK9、ZK13、ZK15、ZK19 及ZK23 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顶面标高-25.49~-16.88m,平均-21.60m,层厚1.40~7.40m,平均3.90m。

该层取样3组,进行标贯试验10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2击。

(4)淤泥质粉、细砂③4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一般,含淤泥质,局部夹薄层淤泥。该层主要分布在南鸿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钻孔ZK5、ZK6、ZK11、ZK17、ZK18、ZK26 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6.00~38.00m 平均 31.57m,顶面标高-32.65~-20.89m,平均-26.20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22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6击。

(5)中、粗砂③5黄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为主,局部中密状,分选性一般,含粘粒,局部含淤泥质。该层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钻孔ZK5、ZK10、ZK15、ZK19、ZK20、ZK22、ZK23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9.9击。

(6)砾砂③6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砾、卵石及粘性土。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钻孔 ZK10、ZK12、ZK16~ZK18、ZK21 及 ZK24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顶面标高-34.11~-29.20m,平均-31.35m,层厚1.60~8.80m,平均4.8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9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7)砾石③7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中粗砂及粘性土。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有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4.第四系残积层(Qel)

为燕山三期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根据其状态又分为可塑状及硬塑状两个亚层,分述如下:

(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④1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可塑,原岩结构已破坏,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北部、东北部钻孔ZK1、ZK3、ZK4、ZK7、ZK8、ZK13、ZK14、ZK17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90~41.00m,平均24.64m,顶面标高-35.29~-4.74m,平均-19.25m,层厚1.20~14.00m,平均5.02m。

该层取样12组,进行标贯试验17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5击。

(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④2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硬塑,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ZK1~ZK4、ZK7、ZK8、ZK11、ZK13~ZK17、ZK19及ZK20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1.00~44.50m,平均31.08m,顶面标高-39.15~-15.37m,平均-25.70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

该层取样9组,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为场区下伏基岩,埋深起伏较大,总体上看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中风化三个带:

(1)全风化花岗岩带⑤1 褐黄色,黄褐色,局部灰绿色、褐红色,原岩结构可见,长石等矿物已风化成高岭土,岩心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除 ZK1、ZK5、ZK6、ZK9、ZK11、ZK12、ZK18、ZK21、ZK25、ZK26缺失该层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顶面标高-42.79~-17.37m,平均-30.81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

该层取样7组,进行标贯试验26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7.2击。

(2)强风化花岗岩带⑤2褐黄色、灰黄色,局部浅灰色、灰绿色、紫红色,岩心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风化不均匀,夹碎块状。除 ZK3、ZK5、ZK6、ZK10、ZK11、ZK16、ZK18、ZK19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6.80~53.00m,平均38.39m,顶面标高-47.29~-21.31m,平均-33.12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

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55.2击。

(3)中风化花岗岩带⑤3灰色,灰黄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裂隙发育,岩心块状、短柱状。本次勘察有ZK1、ZK5、ZK6及ZK17、ZK23共五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7.50~58.40m,平均40.86m,顶面标高-52.69~-22.01m,平均-35.50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该层取岩样1组,作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平均值为30.95MPa。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水位

勘察施工期间,在钻探完成后24h以后,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实测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40~1.00m。由于钻探期间施工期较短,且勘察期间雨天较多,观测的地下水位不能代表长期地下水位。

2.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局部属微承压水。第四系海相沉积、冲积、残积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等,属微弱透水层,含水性微弱,水量不丰富,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粉、细砂、中、粗砂、砾砂及砾石等,属透水层,透水性较好,含水性也较好,水量较丰富,为本区地下水主要赋集地层。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强、中风化基岩中,属裂隙水弱透水层,含水性弱,水量不甚丰富。

场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西部骝岗涌等河涌水道侧向渗透补给。地表水向附近河涌及水沟直接排泄,排泄较通畅。

3.地下水评价

本次勘察在钻孔ZK6、ZK23 各取水样一组进行水质分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场地两组水样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

(四)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本次勘察未发现场区内有明显断裂构造迹象。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g。区内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表4.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并根据地质、地形、地貌特征,本区地基属抗震不利地段。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及选用

(一)标准贯入试验

场区内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见下表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规定,表中数值未进行杆长修正)。

(二)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附表2),指标的统计见下表3。

四、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

(一)地基土评价

1.人工填土、耕植土层

①1素填土 场区内局部分布,厚度薄,略有压实,稍密状。

①2耕植土 场区内普遍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为下卧淤泥硬壳层,厚度薄。

表2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注:淤泥、淤泥质土层中自落击按1击统计。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②1淤泥 场区内普遍分布。该层厚度大,埋深浅,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易触变,不宜考虑作基础持力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③1粉质粘土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区南洪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层厚0.80~7.95m,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复合地基持力层。

③2淤泥质土 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仅场区东部局部地段缺失。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该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可作基础持力层。

③3粉质粘土 主要分布于场区东部。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层厚1.40~7.40m,平均3.90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4淤泥质粉、细砂 该层主要分布在南洪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该层顶面埋深26.00~38.00m,平均31.57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5中、粗砂 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厚度薄,变化大,属不稳定层,一般不单独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6砾砂 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层厚1.60~8.80m,平均4.80m。该土层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7砾石 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表3 土工试验数据统计及建议标准值表

4.第四系残积层

④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北部、东北部分布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50~41.00m,平均24.59m,层厚1.20~14.40m,平均5.07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④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该层顶面埋深 21.00~44.50m,平均31.08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具一定承载力,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⑤1全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⑤2强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揭露,顶面埋深 26.80~53.00m,平均38.39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承载力高,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⑤3中风化花岗岩带 本次勘察仅有 5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7.50~58.40m,平均40.86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二)地基(岩)土承载力

各(岩)土层建议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压缩模量见表4。

表4 地基承载力数据(fak、E0、Es)一览表

(三)基础方案评价与分析

拟建建筑为3~6层楼,结合现场岩土工程条件,按基础类型分述如下:

1.浅基础方案

场区内软弱土层普遍分布,且厚度大,埋深浅,若拟建物为3层以下住宅建筑物,单柱荷载相对较小,可考虑采用筏板基础,坐于淤泥的上覆硬壳层(耕植层)。

若采用筏板基础,设计时应注意按软土的强度变形沉降及其影响深度进行计算。并注意考虑深厚淤泥层的次固结变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不出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附图1 工程勘探点平面图

2.复合地基方案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在②1淤泥与③2淤泥质土之间分布有③1粉质粘土,该土层埋深较浅,平均12.39m,层厚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在验算其下卧③2淤泥质土变形沉降,若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深层搅拌桩、砂石桩、CFG桩等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由于场地部分地段淤泥有机质含量高,若地下水有机酸含量高,pH值小于4,则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而不宜采用干法。

3.桩基础方案

场区北部、东部淤泥厚度相对较薄,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埋深相对较浅,当拟建筑物的单柱荷载较大时,宜考虑采用桩基础方案。这一地段可选择作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持力层有③5、③6、③7的砂、砾层;第四系④1、④2砂质粘性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岩。

附图2 钻孔柱状图

附图3 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2 土工试验成果表

续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T72-2004J366-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0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03-18)

陈希哲.2002.《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3.《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5.《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高头.1997.《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彭承光,李运贵,李子权,王业新.199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

王常明.2004.《土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王钟琦,孙广忠,刘双光等.198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袁灿勤,王旭东,李俊才,徐建龙,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198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曰国.2004.《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论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编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业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

(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

(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

(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

(5)路线方案的评选;

(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计算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

(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

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

(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

(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规律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

(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

(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

(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

(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

(1∶200)~

(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参考文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钱让清.公路工程地质(第二版)[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韦枝桂,吴茂富.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J].西部探矿工程,2004,(4).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不可以写成论文?当然可以!格式不能用原报告文本。必须用常规的论文格式去写!论文一定要选择新颖、独到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专业上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平铺直叙。把你在第一线的实际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写出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毕业论文

浅谈护坡、挡土墙设计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建设投入的增长,建设用地资源越来越馈乏,建设用地向远离城市的地区延伸,场地的复杂性增加了。山地、坡地、人工回填的场地越来越多,场地的护坡、挡土墙的设计项目日趋增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保证场地的护坡、挡土墙的安全,既节省工程造价又能使设计与环境有机结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工程师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经验,从设计的角度对护坡、挡土墙设计作一些探讨。一.边坡在地表标高发生突变处,较高的侧面称为边坡。按边坡的形成原因,分为天然边坡和人工边坡。天然边坡也称自然山体边坡,是指在自然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山体斜坡、河谷岸坡、冲沟岸坡、海岸陡崖等;人工边坡也称工程边坡,是指在人类的工程活动中形成的斜坡,例如:基坑边坡、路堤边坡、路堑边坡、露天采矿边坡、堆料边坡、土石坝边坡,以及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渠道、船闸、溢洪道、坝肩边坡等。按边坡体介质的构成情况,边坡又可分为石质边坡和土质边坡。边坡在一定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或地震、爆破、切坡、堆载等因素的影响,其斜坡上的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方向向下做整体移动,这种现象称之为滑坡。滑坡的发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也有可能是瞬间完成。滑坡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型的滑坡的滑动土石体有数十立方米,中型的有数百立方米,大型的有数则有数千立方米至几亿立方米。滑坡的规模越大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滑坡在其滑动的过程当中通常会形成一系列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就是我们识别滑坡的重要标志。一个完整的滑坡一般都具有滑坡体、滑坡床、滑坡壁、滑坡台体、滑坡鼓丘、滑坡舌、滑坡裂隙等特征。滑坡体是边坡体上产生滑动的那一部分岩土体,简称滑体。滑坡床是边坡中滑体之下固定未动的岩土体。滑动面是滑体和滑坡床之间的界面,简称滑面。滑坡壁是滑体最后保留在母体上的出露的陡峭滑动面。滑坡平台又称为滑坡台阶,是指滑坡体各段由于滑动惯性和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上部形成的小型台阶,工程上也称台坎。滑坡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是因滑体下滑受阻、上体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张性裂隙。在滑坡体与滑坡壁之间,岩土体分离拉开形成沟槽,相邻土契形成反坡地形,四周高,中间下洼,形成的封闭洼地。滑坡舌又称为滑坡前沿或滑坡头,其形态像舌头的那部分滑体。滑坡鼓丘是位于滑坡舌之后,因受后方滑坡土体挤推,有受滑坡舌阻碍而鼓胀隆起的滑动体。滑坡产生得更本原因在于边坡土体的性质、坡体介质内部的结构构造和边坡体的空间形态。滑坡的形成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内部条件密切相关。水的作用、地震、大型爆破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是产生滑坡的外因。天然边坡是由各种各样的岩体或土体所组成,由于介质性质的不同,其抗剪切能力、抗风化能力和抗水冲刷、抗破坏能力也各不相同,抗滑移的稳定性自然各异。例如:土边坡体的力学指标容易收税的影响而降低,较容易滑动。边坡体的面层、节理、裂隙等常常是边坡体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这些部位容易风化,抗剪强度低,尤其当中的一些裂隙或结构构造面的产状比较陡峭时,就很容易引起边坡体的滑动。例如:1.硬质岩层中夹有有薄层软质岩、软弱破碎带或薄的风化层,软弱夹层的倾角较陡且有地下水活动时,岩层可能沿着软弱夹层产生滑动;2边坡为页岩等层状介质时,极容易顺岩体的结构层面发生顺层滑坡,含煤地层容易沿煤层发生顺层滑坡;3.边坡体由玄武岩组成且玄武岩地层中有下伏的凝灰岩时,容易沿凝灰岩发生顺层滑坡;4.变质岩类中的片岩、千枚岩、板岩等结构构造面密集,容易发生滑坡;5.坡积地层或洪积地层下方常有基岩面下伏,下伏的基岩面坚硬且隔水,当大气降水沿土体孔隙下渗后,极容易在下伏基岩面之上形成软弱的饱和土层,从而使土体沿此软弱面滑动;6.存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的边坡体,也容易沿构造面发生滑坡。边坡的坡高、倾角和表面起伏形状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坡角越平缓、坡高越低,边坡的稳定性越好。边坡表面复杂、起伏严重时,较容易受到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蚀,边坡的稳定性较差。边坡的表面形状不同,其内部应力状态也不同,坡体稳定性自然不同。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是滑体集中分布的地貌单元,山间盆地边缘区、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交界处的坡积地貌和洪积地貌也是滑体集中分布的地貌单元,凸形地貌和上陡下缓的山坡,当岩层倾角与边坡顺向时,容易产生顺层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活动常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90%以上的滑坡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水进入土体而使边坡体的土体重量增加,改变了土体改变了土坡原有的受力状态导致滑坡;2. 由于水进入边坡土体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从而导致边坡的滑动。3.断裂带的存在使地下水、地表水和不同的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作用,使边坡体内的水压力产生变化且受力状态也发生变化,引起土体的滑动;4.地下水在渗流中对边坡土体介质的溶解、溶蚀、冲蚀改变了土体的内部结构,河流对土体的冲刷、切割也容易产生滑坡;水位的涨落是导致滑坡的另一原因。有关地下水的成因、危害问题在后面做详细介绍。气候条件的变化会使岩石风化作用加剧,炎热干燥的气候会使土层开裂破坏,对边坡的稳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地震过程中,受地震力的反复作用,边坡土体结构很容易遭受破坏,并造成边坡土体沿其中的一些裂隙、构造面或其他软弱面向下滑动。一般认为,地震烈度在5度以上时就可能诱发边坡的滑动。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影响是边坡滑动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再平整场地、修筑道路、开挖渠道、基坑以及采矿过程中,如果不合理地开挖坡脚,不适当地在坡体上堆重或进行工程项目建设,都有可能破坏边坡的原有的稳定性而引起滑坡。二.工程地质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边坡土体产生滑坡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滑坡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护坡、挡土墙设计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设计师们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理解是设计工作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工程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地球按其组成的物质的形态不同可划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其外圈层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内圈层的最外部的一层薄壳,最薄处约1.6km,最厚处约70km,我们人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于在地壳范围之内。而我们所处在的地壳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导致地壳物质成分、地表形状、岩层结构、岩层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自然作用都称之为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有些进行得激烈而又迅速,人们较容易察觉;但更多的情况下,进行得非常缓慢,人们不容易直接感觉得到,但其作用的痕迹却随处可见。按地质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用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旋转能和地球中的放射性物质在其衰减过程中释放的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成为内力地质作用。大多数的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都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由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包括其它星体的引力作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成为外力地质作用。常见的现象有气温变化、雨、雪、风、地面汇流、河流、湖泊、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地质年代在工程实际中常被用到,在了解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岩层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阅读地质资料或地质图时都必须具备地质年代的知识。特别是对褶皱、断层的判断,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发生原则性的错误。地球形成到现在大约有50亿年。在这悠长的岁月里,地球经过了一连串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地球发展阶段的的时间段落称之为地质年代。也叫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将整个地壳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大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下面分纪,纪下面设世。例如:中生代的侏罗纪距今大约137-195百万年,距离现代最近的是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4),也有10万年。在地壳的表面是高低起伏的。地壳表面的外部特征称之为地形。如:坡度大小、高低变化、空间分布等。按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分布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表形态称之为地貌。常见的地貌单元有:山地、平原、海岸海底、冲沟、坡积裙和洪积扇、河谷、黄土地貌。这些地貌均产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4)。工程设计人员对其发生和发展规律需要了解。护坡、挡土墙是与土体直接接触的工程结构,土体特性、分类、组成、结构是设计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土的概念。任何建筑物都支承于地层之上,地球表面的地层一般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松散的堆积物,工程中称之为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海洋湖泊和风作用的堆积物)。土在地球表面分布极广,它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在工程建设中,土被广泛用作各类建筑的地基或材料,或构成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护层。土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一般土又可分为无机土和有机土。原始沉积的无机土大致可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类土和黏性土四大类。当土中巨粒、粗粒粒组的含量超过全重的50%时属于碎石类土或砂类土;其它则属于粉类土和黏性土。碎石类土和砂类土总称为无黏性土,其一般特征是透水性大,无黏性;而黏性土的透水性小;而粉性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特殊土有:遇水沉陷的湿陷性土(常见的湿陷性黄土)、湿胀干缩性土(膨胀土)、冻胀性土(冻土)、红黏土、软土、填土、混合土、盐渍土、污染土、风化岩与残积土等。 土的形成。风化作用是一种使岩石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破坏作用。岩石风化后变成粒状的物质,导致强度降低,透水性增强。风化作用根据其性质和影响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由于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以及岩类的结晶引起岩石表面逐渐破碎崩解,这种过程称为物理风化。这一作用仅使岩石机械破碎,风化产物与母岩的矿物成分相同,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地表岩石在水溶液、大气以及有机体的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下引起的破坏过程称为化学风化。它不仅破坏岩石的结构,而且使其化学成分改变,形成新的矿物质。化学风化主要有氧化、水化、水解、溶解和碳酸化等作用。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生物风化。如:树根、细菌对岩石的作用。 土的组成。土是由岩石经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它的物质成分包括构成土的骨架的矿物颗粒以及充填在孔隙中的水和气体。一般来说,土就是由颗粒(固相)、水(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当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形成饱和土;当孔隙中只有空气时,为干土。土体中颗粒大小和矿物成分差别很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也不同,土粒与其周围的水又发生复杂的作用。因此,要了解土的性质,就必须了解土的结构构造。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粒或土粒集合体的大小、形状、相互排列与联结等综合特征,一般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类型。单粒结构是由土粒(>0.075mm)在水或空气中下沉而形成的,全部由砂粒或更粗土粒组成的土,其颗粒较大,在重力作用下落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土粒间的分子引力相对很小,颗粒之间几乎没有联结。单粒结构可以是疏松的,也可以是紧密的。疏松单粒结构的土,土粒间的空隙较大,其骨架是不稳定的,受到振动及其它外力作用时,土粒容易发生相对移动,引起较大的变形。蜂窝结构主要是指较细的土粒(0.075-0.005mm)组成的结构形式。这些土粒在水中基本上是以单个土粒下沉,当碰到已经下沉的土粒时,由于土粒之间的分子引力大于土颗粒的重力,因而土粒就停留在最初的接触点上不再下沉,形成孔隙体积大的蜂窝状结构。絮状结构是由黏粒(<0.005mm)集合体组成的结构形式。黏粒能够在水中长期悬浮,不因重力作用而下沉。当悬浮液介质发生变化,黏粒便凝聚成絮状的粒集,并相继和已沉积的絮状粒集接触,从而形成孔隙体积很大的絮状结构。具有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的土,其土粒之间有大量的孔隙,结构不稳定,当其天然结构被破坏后,土的压缩性增大。土的构造。图的构造是指土层中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相近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土的构造最主要的特征是层状性,即层理构造。它是在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沉积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或颜色不同,而沿竖向呈现的成层特征。常见的有水平层理构造和带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交错层理构造。层理构造使土在垂直层理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性质不同,一般平行层理方向的压缩模量与渗透系数往往大于垂直方向的。土的构造的另一特征是土的裂隙性,即裂隙构造。土体被许多不连续的小裂隙所分割,在裂隙中常填充有各种盐类的沉淀物质,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降低了土体的稳定性,增大了其透水性,对工程不利。此外,土中的裹物(如:腐殖质、贝壳等)以及天然或人为的孔洞等构造特征也会造成土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地下水通常是指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是岩土三相物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渗流可以引起岩土体渗透变形,直接影响建筑物、地基、边坡的稳定与安全;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基坑边坡的移动和基坑周围地面的沉陷等。地下水埋藏、分布在一定的岩土层和地质构造中,并按照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岩土体,无论是在松散堆积物还是坚硬的基岩中,都具有多少不等、形状不一的空隙。不同土体中的空隙形状、多少、大小、连通程度以及分布状况等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岩石的这些特征统称为岩石的空隙性。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储存的场所和运动的通道,岩石的空隙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及运动。水在岩土体中的储存形式。天然状态的土一般都含水,而水常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土中,并与土粒相互作用,它是影响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岩土的空隙性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提供了条件,但水能否自由地进入这些空间,以及这些空间的地下水能否自由地运动和渗出,则与岩土的水理性质有直接的关系。水与岩土作用后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水理性质。包括:胀缩性、崩解性、毛细性、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和可塑性。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空隙的岩土层,也就几乎不存在不含水的岩土层。其容水性和给水性关键在于其水理性质。空隙小的岩土体,含的几乎全是结合水;空隙大的主要是含有重力水,它能给出和透过水。根据岩土体给出和透过重力水的能力,可把岩土层划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渗透性大、给水性强且饱含重力水的土层。当岩土体具有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空间、有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并有一定的补给水源时即可形成含水层。隔水层是指渗透性极小、给水性也极小的岩土体。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地下水埋藏的条件。在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形成,控制着地下水的聚集、分布和埋藏。根据埋藏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含水层从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其它水源获得补给后,在含水层中经过一段距离的径流然后排出地表或其它含水层中,重新变成地表水和大气水,这种补给、径流、排泄无限往复形成地下水的循环。对于遇水容易软化的岩层,地下水常常可以使岩石内部的联结变弱,强度降低。凡是节理发育、风化严重、层间夹有黏土矿物的岩体,除大气降水或由其它地表水渗入地面以下形成地下水外,在干旱少雨地区,也可由空气中的水气侵入岩石缝隙或土的孔隙,经凝结作用形成地下水。储存在岩质斜坡中的地下水,不仅可以降低岩石的强度,使软夹层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削弱,或使岩体发生膨胀、崩解,还可使层间的黏土矿物含水饱和而形成润滑作用。对局部岩体或岩块,地下水还可附加以浮力、动水压力,促使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碎落和滑移。由于地下水对岩土边坡经常起着破坏作用,因此地下水比地面流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危害更严重。护坡、挡土墙不可避免地长期与地下水接触,地下水含有多种化学成份,它们可以与结构的混凝土部分或水泥砂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这些物质的形成时体积膨胀产生开裂破坏,或溶解某些组成部分使其强度降低、结构破坏,严重影响护坡、挡土墙的安全。在设计中须高度重视。三.护坡、挡土墙设计(一)工程勘察以上是有关边坡、土、地下水的一些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仍需要作进一步的了解。按国家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边坡工程勘察必须查明以下内容:1.地貌的形态;当存在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时,须做到:1).查明各层滑坡面(带)的位置,2).各层地下水的位置、流向和性质,3).在滑坡体、滑坡面(带)和稳定地层中采取土试样进行试验;4).对滑坡作稳定性分析和评价;5).对滑坡的防治和监测提出建议。2.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3.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沿伸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态、充水状态、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4.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5.地区的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6.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面的抗剪强度。勘察工作不能局限于红线范围,必须扩大勘察面,一般在坡顶勘察范围,应达到坡高的1-2倍,才能获取较完整的地质资料。对于高大的边坡,应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论证后方可进行实施。(二)设计原则:1.应保护和整治边坡环境,边坡水系应因势利导,设置排水设施。对于稳定的边坡,应采取保护及营造植被的防护措施。注重环保。2.在山区建设,应防止大挖大填。场地平整时,应采取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的施工顺序和工作方法。由于平整场地而出现的新边坡,应及时进行支挡或构造防护。3.边坡支挡结构应进行排水设计。对于可以向坡外排水的支挡结构,应在支挡结构上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应沿着横竖两个方向设置,其间距宜取2-3m,排水孔外斜坡度宜为5%,最下一排的泄水孔应高出地面。孔眼尺寸不宜小于100mm。常用的孔眼尺寸有:50x100、100x100、150x200或100的圆孔。泄水孔附近应用粗颗粒材料覆盖,并做成反滤层以免淤塞。为了防止墙后积水渗入基础,应在最低泄水孔下部铺设粘土层并夯实。支挡结构后面应做好滤水层,必要时应作排水沟。支挡后面有山坡时,应在坡脚处设置截水沟。对于不能向坡外排水的边坡,应在支挡结构后面设置排水暗沟。4.支挡结构后面的填土,应选择透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粘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选择炉渣、碎石、粗砂等非冻胀性填料。在填土表面宜铺设防水层,一般可用黏土夯实,厚300mm。边坡支挡的排水设计,是支挡结构设计很重要的一环,许多支挡结构的失效,都与排水不善有关。倒塌的支挡约有80%是排水不善造成的。(三)边坡的设计在土体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土质边坡的坡度允许应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层的稳定坡度确定。当土质良好且均匀、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不丰富时,可按下表进行坡度设计。 土质边坡的坡度允许值 岩土类别 密实度或状态 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坡高在5m以内坡高在5m-10m 碎石土 密实中密稍密1:0.35-1:0.501:0.50-1:0.751:0.75-1:1.001:0.50-1:0.751:0.75-1:1.001:1.00-1:1.25 粘性土 坚硬硬塑1:0.75-1:1.001:1.00-1:1.251:1.00-1:1.251:1.25-1:1.50注:1.表中碎石土的填充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粘性土; 2.对于砂土或填充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 岩石边坡的坡度允许值 岩土类别 风化程度 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坡高在8m以内坡高在8m-15m 硬质岩 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1:0.10-1:0.201:0.20-1:0.351:0.35-1:0.501:0.20-1:0.351:0.35-1:0.501:0.50-1:0.75 软质岩 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1:0.35-1:0.501:0.50-1:0.751:0.75-1:1.001:0.50-1:0.751:0.75-1:1.001:1.00-1:1.25土质边坡开挖时,应采取排水措施,边坡顶部应设置截水沟。在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在坡脚及坡面上存在积水。边坡开挖时,应由上往下开挖,一次进行。弃土应分散处理,不得将弃土堆置在坡顶及坡面上。当必须在坡顶或坡面上设置弃土转运站时,应进行坡体的稳定性验算,严格控制堆栈的土方量。边坡开挖后,应立即对边坡进行防护处理。防护措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植物容易生长的土质边坡上,可采取种草、铺草皮、植树等防护措施。边坡过陡或植物不易生长的边坡可采用挡墙、框格防护、封面、护面墙等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种草边坡坡度不宜陡于1:1。根据防护目的、气候、土质、施工季节,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的多年生草种。如系不利于种草的土壤,可在坡面铺撒一层100-150厚的种植土层,并挖成防止土层流失的小台阶。2.铺草皮适用于要迅速绿化的土质边坡。宜采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的耐旱草种。坡度宜为1:1.5.主要有平铺、叠铺等形式。可采用方块状或带状,方块尺寸可采用200mmX250mm、250mmX400mm和300mmX500mm,草皮厚度宜为60-100mm,以小木桩钉牢,并露出草皮面20mm。3.树种应选用能迅速生长且根深枝密的低矮灌木类,其布置形式可选用带状、条形和连续式。4.框格防护应以混凝土、浆砌片(块)石、卵(砾)石等做骨架,框格内宜采用植物防护或其它辅助防护措施。方形框格大小应视边坡坡度、土质而定,通常宜为1000mmX1000mm至3000mmX3000mm。石料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20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边坡坡顶及坡脚应采用与骨架部分相同的材料加固。5.封面可采用抹面、喷浆或喷射混凝土。抹面材料可用石灰炉渣灰浆、石灰炉渣三合土、水泥石灰砂浆,厚度宜为30-70mm;喷浆的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10,厚度宜为50-100mm;喷射混凝土应设置钢筋网、钢丝网或土工格栅,并应通过锚杆或土钉固定于边坡上。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厚度宜为100-150mm。封面防护应间隔2-3m交错设置直径100mm的泄水孔。6.对于严重风化破碎或容易产生碎落的岩石边坡,可采用护面墙,其坡度不宜陡于1:0.5。护面墙应采用浆砌片石、砌块石结构,也可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结构。石料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30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土上,埋置深度为墙厚度的1.5倍,每隔10-20m设200mm宽的伸缩缝,间隔2-3m交错设置直径100mm的泄水孔。

目前的行情价是60万3年有业绩行情价会更高的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文字成果,它作为提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参考用资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编写是在综合分析各项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结合建筑类型和勘察阶段规定其内容和格式。各类勘察规范中虽然有编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提纲,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灵活不可受其拘束,强求统一。

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切合主题;内容安排应当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整体连贯;论证有据,剖析全面,观点正确,数据可靠,结论态度鲜明,准确简练;插图、表格文字说明清晰,图文并茂。

在野外勘察工作和室内土样试验完成后,将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勘探孔平面布置图、钻孔记录表、原位测试记录表、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连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建筑物规划平面布置图及地形图等有关资料汇总,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经确定无误后,编制正式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任务,在于阐明勘察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从而对建筑地区作出岩土工程条件的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在内容结构上,一般分为: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

一、文字部分的内容

文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绪论

绪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岩土工程勘察的委托单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单位;建筑场地位置;具体的勘察阶段;拟建工程名称、规模、用途;岩土工程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的工作量;取样的数量以及勘察时间、提交的成果。

2.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阐明工作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体所处的区域地质、地理环境,以明确各种自然因素(如大地构造、地势、气候等)对该区岩土工程条件形成的意义。各节的内容应当既能阐明区域性及地区性岩土工程条件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又须紧密联系工程目的,不要泛泛而论。

(1)建筑场地自然地理情况及位置、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2)场地的地层分布、地质结构及岩土类型和岩土工程性质。主要描述各岩土层的颜色、均匀性、层厚、密度、湿度、稠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等指标。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侵蚀性及当地土层冻结深度。

(4)自然地质作用和岩土工程作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基本烈度。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建筑场地各层作为天然地基的稳定性与适宜性的做出评价;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指标的确定,作为选定建筑物场址、结构形式和规模的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结合场地的岩土性质,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设计的建议,推荐地基持力层的最佳方案,如为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应建议采用何种加固处理方案。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应提出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结论的内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简要而明确的回答。态度要明确,措辞要简练,评价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二、图表部分的内容

岩土工程报告书必须与岩土工程图一致,互相照映,互为补充,共同达到为工程服务的目的。一般岩土工程的图表包括:①勘察点平面布置图;②岩土工程剖面图;③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总表;④重大工程应制出岩土工程图或分区图;⑤地层柱状图;⑥有关试验曲线;⑦原始资料复印件。

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前3个图表的内容即可,若是重大工程,应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岩土工程图或岩土工程分区图、钻孔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岩土工程平切面图、岩土工程立体投影图、岩土利用、整理、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表;原位测试成果图表以及土样固结试验成果e-p曲线等。

针对一些专门性问题除综合性报告外,尚应提交单项报告如原位测试报告,事故与调查分析报告;岩土改造报告;咨询报告等。

对于小型岩土工程,报告的文字说明可以简化。大型工程或专门性问题的勘察成果报告,则必须提交岩土工程研究报告。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本工程实例取自广州南方岩土工程公司,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某安置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勘察成果报告实录如下:

广州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受广州南沙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委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对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

黄阁镇安置区(一期)位于番禺区黄阁镇西南约1 km南涌口村与大井村交界处,为黄阁镇城市总体规划工程的一部分。征地面积约949.6亩(633095m2),其中南涌口村128.5亩(85664m2),大井村821.1亩(547431m2),拟建建筑物为3~6层。勘察场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村道南鸿路近东西向将场地分为南北两块,北边以水稻田、菜地为主,南边为蕉林及其他经济林。

(二)目的与任务

(1)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3)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

(4)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结合地质地面调查、现场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水试验,初步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方案和可能的基础方案类型、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三)执行的规范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83-9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8)《建筑岩土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J/T15-22-9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8:99)。

(四)勘察点布置、工作量及技术要求

1.勘察点的布置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6个,编号ZK1~ZK26,其中:鉴别孔14个,技术孔12个。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附图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2.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03年8月30日先后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施工,共完成钻孔26个,总进尺1166.66m,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表1 工作量统计表

3.技术要求

(1)终孔条件(孔深)包括:技术孔:钻入强风化岩3~5m;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不小于5m后终孔;若直接揭示中、微风化岩,揭示厚度达到1~3m即可;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8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鉴别孔:揭示强风化岩面即可,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3~5m后终孔;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2)取样、标贯:全部技术孔采取土样,所有钻孔均进行标贯试验,土、水等试样及标贯试验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土样采取应保证每个不同地层样品不少于6组。全风化层按一般粘性土取原状样。水样采取2组;②若技术孔因故未能取样而造成取样数量少于规定,可在邻近鉴别孔补充取样;③自地面以下1.5m开始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取样或分层取样,除砂土和碎石土外的各种土层均取原状土,取样间距一般为2.0m,若土层层厚大于6m取样间距可放宽至3~5m;④穿过人工填土或耕植土后开始作标准贯入试验,其间距为2.00m;⑤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

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区地貌上处于河口三角洲与剥蚀残丘交界,三面环山,西部约500m为骝岗涌水道,往南汇入蕉门水道,北部、东部及南部为剥蚀残丘。

勘察场地现为耕地、菜地及经济林地,经过人工平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地面标高一般4.90~5.50m。

场区交通方便,东部紧邻新扩建的黄阁大道,中部的村道南鸿路东西向横贯场区,东接黄阁大道,在场区的西部边界向北联通南涌口村。

(二)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

根据钻孔揭露资料,按地质成因类型、岩土性,将区内地层由上至下分为①人工填土、耕植土层;②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④第四系残积层(花岗岩风化残积层);⑤燕山三期花岗岩。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 )、耕植土层( )

(1)素填土①1灰黄色、浅黄色,主要为路基、田埂填筑土,由粘性土和砂组成,略有压实,稍密状。场区内局部出露,ZK21、ZK23、ZK26揭露,层厚0.80~1.00m,平均0.87m。

(2)耕植土①2褐灰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含植物根系(为淤泥硬壳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一般0.50~1.20m,平均0.79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

淤泥②1深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质较纯,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片,钻进时有缩径现象。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顶面标高3.31~5.37m,平均4.42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

该层取样41组,进行标贯试验141次,统计标贯标准值1.3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砾砂、砾石等组成,据其土性不同又细分为七个亚层,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③1褐黄色、花斑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土质较均匀。主要分布在场区南鸿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除ZK19、ZK21~24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顶面标高-15.61~-2.01m,平均-7.02m,层厚0.80~7.95m,平均3.95m。

该层取样13组,进行标贯试验3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8击。

(2)淤泥质土③2灰—深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含有机质,夹薄层粉细砂,局部夹腐木,部分地段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过渡为粘土、粉质粘土。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除ZK4、ZK8、ZK14及ZK20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顶面标高-18.83~-8.14m,平均-12.7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

该层取样36组,进行标贯试验124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2击。

(3)粉质粘土③3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粉细砂。该层分布于场区东部,钻孔ZK7、ZK9、ZK13、ZK15、ZK19 及ZK23 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顶面标高-25.49~-16.88m,平均-21.60m,层厚1.40~7.40m,平均3.90m。

该层取样3组,进行标贯试验10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2击。

(4)淤泥质粉、细砂③4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一般,含淤泥质,局部夹薄层淤泥。该层主要分布在南鸿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钻孔ZK5、ZK6、ZK11、ZK17、ZK18、ZK26 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6.00~38.00m 平均 31.57m,顶面标高-32.65~-20.89m,平均-26.20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22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6击。

(5)中、粗砂③5黄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为主,局部中密状,分选性一般,含粘粒,局部含淤泥质。该层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钻孔ZK5、ZK10、ZK15、ZK19、ZK20、ZK22、ZK23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9.9击。

(6)砾砂③6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砾、卵石及粘性土。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钻孔 ZK10、ZK12、ZK16~ZK18、ZK21 及 ZK24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顶面标高-34.11~-29.20m,平均-31.35m,层厚1.60~8.80m,平均4.8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9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7)砾石③7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中粗砂及粘性土。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有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4.第四系残积层(Qel)

为燕山三期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根据其状态又分为可塑状及硬塑状两个亚层,分述如下:

(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④1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可塑,原岩结构已破坏,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北部、东北部钻孔ZK1、ZK3、ZK4、ZK7、ZK8、ZK13、ZK14、ZK17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90~41.00m,平均24.64m,顶面标高-35.29~-4.74m,平均-19.25m,层厚1.20~14.00m,平均5.02m。

该层取样12组,进行标贯试验17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5击。

(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④2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硬塑,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ZK1~ZK4、ZK7、ZK8、ZK11、ZK13~ZK17、ZK19及ZK20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1.00~44.50m,平均31.08m,顶面标高-39.15~-15.37m,平均-25.70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

该层取样9组,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为场区下伏基岩,埋深起伏较大,总体上看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中风化三个带:

(1)全风化花岗岩带⑤1 褐黄色,黄褐色,局部灰绿色、褐红色,原岩结构可见,长石等矿物已风化成高岭土,岩心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除 ZK1、ZK5、ZK6、ZK9、ZK11、ZK12、ZK18、ZK21、ZK25、ZK26缺失该层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顶面标高-42.79~-17.37m,平均-30.81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

该层取样7组,进行标贯试验26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7.2击。

(2)强风化花岗岩带⑤2褐黄色、灰黄色,局部浅灰色、灰绿色、紫红色,岩心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风化不均匀,夹碎块状。除 ZK3、ZK5、ZK6、ZK10、ZK11、ZK16、ZK18、ZK19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6.80~53.00m,平均38.39m,顶面标高-47.29~-21.31m,平均-33.12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

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55.2击。

(3)中风化花岗岩带⑤3灰色,灰黄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裂隙发育,岩心块状、短柱状。本次勘察有ZK1、ZK5、ZK6及ZK17、ZK23共五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7.50~58.40m,平均40.86m,顶面标高-52.69~-22.01m,平均-35.50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该层取岩样1组,作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平均值为30.95MPa。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水位

勘察施工期间,在钻探完成后24h以后,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实测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40~1.00m。由于钻探期间施工期较短,且勘察期间雨天较多,观测的地下水位不能代表长期地下水位。

2.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局部属微承压水。第四系海相沉积、冲积、残积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等,属微弱透水层,含水性微弱,水量不丰富,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粉、细砂、中、粗砂、砾砂及砾石等,属透水层,透水性较好,含水性也较好,水量较丰富,为本区地下水主要赋集地层。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强、中风化基岩中,属裂隙水弱透水层,含水性弱,水量不甚丰富。

场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西部骝岗涌等河涌水道侧向渗透补给。地表水向附近河涌及水沟直接排泄,排泄较通畅。

3.地下水评价

本次勘察在钻孔ZK6、ZK23 各取水样一组进行水质分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场地两组水样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

(四)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本次勘察未发现场区内有明显断裂构造迹象。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g。区内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表4.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并根据地质、地形、地貌特征,本区地基属抗震不利地段。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及选用

(一)标准贯入试验

场区内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见下表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规定,表中数值未进行杆长修正)。

(二)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附表2),指标的统计见下表3。

四、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

(一)地基土评价

1.人工填土、耕植土层

①1素填土 场区内局部分布,厚度薄,略有压实,稍密状。

①2耕植土 场区内普遍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为下卧淤泥硬壳层,厚度薄。

表2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注:淤泥、淤泥质土层中自落击按1击统计。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②1淤泥 场区内普遍分布。该层厚度大,埋深浅,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易触变,不宜考虑作基础持力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③1粉质粘土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区南洪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层厚0.80~7.95m,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复合地基持力层。

③2淤泥质土 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仅场区东部局部地段缺失。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该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可作基础持力层。

③3粉质粘土 主要分布于场区东部。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层厚1.40~7.40m,平均3.90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4淤泥质粉、细砂 该层主要分布在南洪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该层顶面埋深26.00~38.00m,平均31.57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5中、粗砂 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厚度薄,变化大,属不稳定层,一般不单独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6砾砂 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层厚1.60~8.80m,平均4.80m。该土层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7砾石 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表3 土工试验数据统计及建议标准值表

4.第四系残积层

④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北部、东北部分布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50~41.00m,平均24.59m,层厚1.20~14.40m,平均5.07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④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该层顶面埋深 21.00~44.50m,平均31.08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具一定承载力,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⑤1全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⑤2强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揭露,顶面埋深 26.80~53.00m,平均38.39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承载力高,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⑤3中风化花岗岩带 本次勘察仅有 5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7.50~58.40m,平均40.86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二)地基(岩)土承载力

各(岩)土层建议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压缩模量见表4。

表4 地基承载力数据(fak、E0、Es)一览表

(三)基础方案评价与分析

拟建建筑为3~6层楼,结合现场岩土工程条件,按基础类型分述如下:

1.浅基础方案

场区内软弱土层普遍分布,且厚度大,埋深浅,若拟建物为3层以下住宅建筑物,单柱荷载相对较小,可考虑采用筏板基础,坐于淤泥的上覆硬壳层(耕植层)。

若采用筏板基础,设计时应注意按软土的强度变形沉降及其影响深度进行计算。并注意考虑深厚淤泥层的次固结变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不出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附图1 工程勘探点平面图

2.复合地基方案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在②1淤泥与③2淤泥质土之间分布有③1粉质粘土,该土层埋深较浅,平均12.39m,层厚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在验算其下卧③2淤泥质土变形沉降,若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深层搅拌桩、砂石桩、CFG桩等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由于场地部分地段淤泥有机质含量高,若地下水有机酸含量高,pH值小于4,则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而不宜采用干法。

3.桩基础方案

场区北部、东部淤泥厚度相对较薄,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埋深相对较浅,当拟建筑物的单柱荷载较大时,宜考虑采用桩基础方案。这一地段可选择作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持力层有③5、③6、③7的砂、砾层;第四系④1、④2砂质粘性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岩。

附图2 钻孔柱状图

附图3 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2 土工试验成果表

续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T72-2004J366-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0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03-18)

陈希哲.2002.《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3.《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5.《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高头.1997.《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彭承光,李运贵,李子权,王业新.199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

王常明.2004.《土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王钟琦,孙广忠,刘双光等.198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袁灿勤,王旭东,李俊才,徐建龙,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198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曰国.2004.《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勘探报告怎么改为毕业论文

上地大数字图书,论文应有尽有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毕业论文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工程地质勘查为调查工作,进行是为了研究影响建筑的地质因素,水文条件、一些天然的地质现象、岩土的力学性质及地质构造为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以下是我整理的工程地质勘查论文,欢迎阅读。

1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现状

1.1 地质勘察的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确保岩土工程能够实施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地质勘察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地质勘察人员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根据岩土的各种性质来对界面进行划分,从而区别性进行对待,但在实际工作中,界面划分上缺乏针对性。在对岩土进行取样时全面性,特别是在取样时某些原状岩土样本极易被忽视,这就导致岩土室内试验缺乏全面性, 其所得出来的各项参数触及面狭窄。

部分岩土地质勘察人员由于自身勘察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野外作业和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有限, 使其无法有效的胜任勘察工作的实际需求。另外在勘察工作中,与建筑结构的结合缺乏,往往造成勘察工作存在较强的片面性。

1.2 导致地质勘察技术问题存在的原因

首先,地质勘察过程中勘察依据不足,在勘察报告中缺乏对建筑项目相关资料的分析,这就导致在勘察工作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勘测点的布置, 从而所勘察出来的结果会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 而且工程所处范围内的最大限度荷载也没有进行综合考虑,这就导致勘察工作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特别是在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如果某地段如果有特殊的岩土结构出来,则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改用水桩,这就需要对建筑物结构设计进行重新修改,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浪费发生。

其次,勘察工作缺乏合理性。 在勘察过程中,由于不同建筑物的在勘察工作中其勘察间距及勘察点布置都具有较大的差别性,但在勘察工作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作业不按规范要求进行,从而导致孔深不足及勘察点超范围等现象时常发生。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由于对勘察等级缺乏考虑,这就导致往往按普通标准进行的地质勘察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地基条件良好,但在后期剪切波速测试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在钻孔深度内存在特殊结构的岩层。 最后,当前地质勘察水平较为落后,在碎石土层时,往往采用静力触探法进行,这就导致触控试验过程中缺乏连贯性, 在对岩层进行钻进过程中,由于对岩心采取率较为忽略,从而导致钻探效果缺乏全面性。

2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2.1 地质勘察测绘

岩土工程地质勘测测绘,是对岩土的地貌地形、变化情况和地质条件等情况进行测绘,具体内容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界限内外的一定宽度内,调查是否存在滑坡、土洞和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岩石、软弱层地质体的出露部位、范围和分布,按照一定比例将这些调查内容标示在图纸之上;岩土所在地的气候等水文气象,以及周边生活和生产建筑物对岩土的破坏程度等的调查,并对岩石的特征、风化程度,所在位置的地貌与岩土层关系进行分析,初步划分地貌单元;调查岩土位置的地下水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情况和流量等,并按照一定比例标示在测绘图纸上。 以上的调查内容除了标示在图纸之上,还要进行调查情况的野外照相或者素描,作为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的基本资料。

2.2 钻探技术

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 需要通过岩土钻探来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且在钻探过程中对其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在钻探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钻探技术水平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1)钻探技术的选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所选择的钻探技术也会有所不同。 当钻探在地下水以上的地层进行时,采用勺型钻锤击干法掏土钻进法为宜,这种钻探方法具有简单和便捷的特点,但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钻探过程中会给土层带来较大的干扰,所以当钻探深度具有较高要求时,这种方法则不宜使用。 当针对多种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时,则可以利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进行钻探。 在普通地质勘察工作中,往往会选择双管单动个别进、冲击钻探等钻进方法进行工作。

2)钻进深度的控制。在对岩土层的分层深度进行测量时,需要严格控制误差,确保其测量误差在小于 5cm. 在利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进行钻进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分层精度的控制,则需要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通常情况下是需要将其控制在 2m之内。

3)针对不同性质的'岩土,控制取芯率。当岩土性质不同时,则需要针对不同性质来对其取芯率进行控制。 对于土层其取芯率需要达到 100%, 在对岩石风化的残积土进行钻探时, 其取芯率则以85%为宜。而半岩半土的取芯率控制在 90%,破碎岩控制在 65%,软质岩控制在 65%,而完整岩则将其取芯率控制在 80%为最佳。

4)在钻进过程中,需要根据钻进的回次来对钻探记录进行填写,这些记录可以作为钻探技术进行应用时的必要依据。

2.3 取样和试验技术

首先,取样技术。 取样需要根据工程地基的情况进行采取,一般采集中风化和微风化岩的上部位置, 因为这些风化带具有过渡的特点,而上部位置就具有代表意义,其他位置超风化带实验值过于离散。

采集后的样本做及时蜡封处理,用胶带包括岩样,以防止其水分流失,并分类妥善保存,每种样本都要有标签清楚记录孔段的深度,然后送到土木试验地点进行土样和岩样的分析和试验。其次,原位试验,即在保证检测对象不被扰动和破坏的天然状态下,通过各种试验手法进行指标测定。 原位试验是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部分,获取岩土的设计参数,也是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 原位试验的方法很多,包括荷载、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等。

试验方法具体根据工程条件和需求而定,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标准贯入试验法。根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贯入试验是自动落锤的试验法。该法应根据地基的条件,以 1~1.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如果地质为松土,则钻进深度应该结合实际而定, 风化残积土和全风化带钻进以 1.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强风化带以 2~2.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 最后,编写地质勘察报告。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编写,编写的前应该将各类勘察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结合实际拟定大纲后再进行编写,内容包括勘察基本内容、地质条件、工程分析评价以及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3 结论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属于综合型的工作,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多变性特点,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所以需要针对产生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技术来提高地质勘察的技术含量,综合、客观的对地质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确保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科学的各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湛省。岩溶地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浅探[J].西部探矿工程,2010( 7) :15.

[2] 刘群。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民长江,2015( 1) :14.

[3] 张淑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控制质量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 10) :15.

浅谈护坡、挡土墙设计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建设投入的增长,建设用地资源越来越馈乏,建设用地向远离城市的地区延伸,场地的复杂性增加了。山地、坡地、人工回填的场地越来越多,场地的护坡、挡土墙的设计项目日趋增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保证场地的护坡、挡土墙的安全,既节省工程造价又能使设计与环境有机结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工程师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经验,从设计的角度对护坡、挡土墙设计作一些探讨。一.边坡在地表标高发生突变处,较高的侧面称为边坡。按边坡的形成原因,分为天然边坡和人工边坡。天然边坡也称自然山体边坡,是指在自然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山体斜坡、河谷岸坡、冲沟岸坡、海岸陡崖等;人工边坡也称工程边坡,是指在人类的工程活动中形成的斜坡,例如:基坑边坡、路堤边坡、路堑边坡、露天采矿边坡、堆料边坡、土石坝边坡,以及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渠道、船闸、溢洪道、坝肩边坡等。按边坡体介质的构成情况,边坡又可分为石质边坡和土质边坡。边坡在一定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或地震、爆破、切坡、堆载等因素的影响,其斜坡上的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方向向下做整体移动,这种现象称之为滑坡。滑坡的发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也有可能是瞬间完成。滑坡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型的滑坡的滑动土石体有数十立方米,中型的有数百立方米,大型的有数则有数千立方米至几亿立方米。滑坡的规模越大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滑坡在其滑动的过程当中通常会形成一系列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就是我们识别滑坡的重要标志。一个完整的滑坡一般都具有滑坡体、滑坡床、滑坡壁、滑坡台体、滑坡鼓丘、滑坡舌、滑坡裂隙等特征。滑坡体是边坡体上产生滑动的那一部分岩土体,简称滑体。滑坡床是边坡中滑体之下固定未动的岩土体。滑动面是滑体和滑坡床之间的界面,简称滑面。滑坡壁是滑体最后保留在母体上的出露的陡峭滑动面。滑坡平台又称为滑坡台阶,是指滑坡体各段由于滑动惯性和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上部形成的小型台阶,工程上也称台坎。滑坡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是因滑体下滑受阻、上体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张性裂隙。在滑坡体与滑坡壁之间,岩土体分离拉开形成沟槽,相邻土契形成反坡地形,四周高,中间下洼,形成的封闭洼地。滑坡舌又称为滑坡前沿或滑坡头,其形态像舌头的那部分滑体。滑坡鼓丘是位于滑坡舌之后,因受后方滑坡土体挤推,有受滑坡舌阻碍而鼓胀隆起的滑动体。滑坡产生得更本原因在于边坡土体的性质、坡体介质内部的结构构造和边坡体的空间形态。滑坡的形成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内部条件密切相关。水的作用、地震、大型爆破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是产生滑坡的外因。天然边坡是由各种各样的岩体或土体所组成,由于介质性质的不同,其抗剪切能力、抗风化能力和抗水冲刷、抗破坏能力也各不相同,抗滑移的稳定性自然各异。例如:土边坡体的力学指标容易收税的影响而降低,较容易滑动。边坡体的面层、节理、裂隙等常常是边坡体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这些部位容易风化,抗剪强度低,尤其当中的一些裂隙或结构构造面的产状比较陡峭时,就很容易引起边坡体的滑动。例如:1.硬质岩层中夹有有薄层软质岩、软弱破碎带或薄的风化层,软弱夹层的倾角较陡且有地下水活动时,岩层可能沿着软弱夹层产生滑动;2边坡为页岩等层状介质时,极容易顺岩体的结构层面发生顺层滑坡,含煤地层容易沿煤层发生顺层滑坡;3.边坡体由玄武岩组成且玄武岩地层中有下伏的凝灰岩时,容易沿凝灰岩发生顺层滑坡;4.变质岩类中的片岩、千枚岩、板岩等结构构造面密集,容易发生滑坡;5.坡积地层或洪积地层下方常有基岩面下伏,下伏的基岩面坚硬且隔水,当大气降水沿土体孔隙下渗后,极容易在下伏基岩面之上形成软弱的饱和土层,从而使土体沿此软弱面滑动;6.存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的边坡体,也容易沿构造面发生滑坡。边坡的坡高、倾角和表面起伏形状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坡角越平缓、坡高越低,边坡的稳定性越好。边坡表面复杂、起伏严重时,较容易受到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蚀,边坡的稳定性较差。边坡的表面形状不同,其内部应力状态也不同,坡体稳定性自然不同。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是滑体集中分布的地貌单元,山间盆地边缘区、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交界处的坡积地貌和洪积地貌也是滑体集中分布的地貌单元,凸形地貌和上陡下缓的山坡,当岩层倾角与边坡顺向时,容易产生顺层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活动常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90%以上的滑坡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水进入土体而使边坡体的土体重量增加,改变了土体改变了土坡原有的受力状态导致滑坡;2. 由于水进入边坡土体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从而导致边坡的滑动。3.断裂带的存在使地下水、地表水和不同的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作用,使边坡体内的水压力产生变化且受力状态也发生变化,引起土体的滑动;4.地下水在渗流中对边坡土体介质的溶解、溶蚀、冲蚀改变了土体的内部结构,河流对土体的冲刷、切割也容易产生滑坡;水位的涨落是导致滑坡的另一原因。有关地下水的成因、危害问题在后面做详细介绍。气候条件的变化会使岩石风化作用加剧,炎热干燥的气候会使土层开裂破坏,对边坡的稳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地震过程中,受地震力的反复作用,边坡土体结构很容易遭受破坏,并造成边坡土体沿其中的一些裂隙、构造面或其他软弱面向下滑动。一般认为,地震烈度在5度以上时就可能诱发边坡的滑动。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影响是边坡滑动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再平整场地、修筑道路、开挖渠道、基坑以及采矿过程中,如果不合理地开挖坡脚,不适当地在坡体上堆重或进行工程项目建设,都有可能破坏边坡的原有的稳定性而引起滑坡。二.工程地质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边坡土体产生滑坡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滑坡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护坡、挡土墙设计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设计师们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理解是设计工作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工程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地球按其组成的物质的形态不同可划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其外圈层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内圈层的最外部的一层薄壳,最薄处约1.6km,最厚处约70km,我们人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于在地壳范围之内。而我们所处在的地壳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导致地壳物质成分、地表形状、岩层结构、岩层构造发生变化的一切自然作用都称之为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有些进行得激烈而又迅速,人们较容易察觉;但更多的情况下,进行得非常缓慢,人们不容易直接感觉得到,但其作用的痕迹却随处可见。按地质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用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旋转能和地球中的放射性物质在其衰减过程中释放的热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成为内力地质作用。大多数的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都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由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包括其它星体的引力作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成为外力地质作用。常见的现象有气温变化、雨、雪、风、地面汇流、河流、湖泊、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地质年代在工程实际中常被用到,在了解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岩层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阅读地质资料或地质图时都必须具备地质年代的知识。特别是对褶皱、断层的判断,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发生原则性的错误。地球形成到现在大约有50亿年。在这悠长的岁月里,地球经过了一连串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地球发展阶段的的时间段落称之为地质年代。也叫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将整个地壳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大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下面分纪,纪下面设世。例如:中生代的侏罗纪距今大约137-195百万年,距离现代最近的是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4),也有10万年。在地壳的表面是高低起伏的。地壳表面的外部特征称之为地形。如:坡度大小、高低变化、空间分布等。按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分布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表形态称之为地貌。常见的地貌单元有:山地、平原、海岸海底、冲沟、坡积裙和洪积扇、河谷、黄土地貌。这些地貌均产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4)。工程设计人员对其发生和发展规律需要了解。护坡、挡土墙是与土体直接接触的工程结构,土体特性、分类、组成、结构是设计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土的概念。任何建筑物都支承于地层之上,地球表面的地层一般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松散的堆积物,工程中称之为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海洋湖泊和风作用的堆积物)。土在地球表面分布极广,它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在工程建设中,土被广泛用作各类建筑的地基或材料,或构成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护层。土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一般土又可分为无机土和有机土。原始沉积的无机土大致可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类土和黏性土四大类。当土中巨粒、粗粒粒组的含量超过全重的50%时属于碎石类土或砂类土;其它则属于粉类土和黏性土。碎石类土和砂类土总称为无黏性土,其一般特征是透水性大,无黏性;而黏性土的透水性小;而粉性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特殊土有:遇水沉陷的湿陷性土(常见的湿陷性黄土)、湿胀干缩性土(膨胀土)、冻胀性土(冻土)、红黏土、软土、填土、混合土、盐渍土、污染土、风化岩与残积土等。 土的形成。风化作用是一种使岩石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破坏作用。岩石风化后变成粒状的物质,导致强度降低,透水性增强。风化作用根据其性质和影响因素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由于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以及岩类的结晶引起岩石表面逐渐破碎崩解,这种过程称为物理风化。这一作用仅使岩石机械破碎,风化产物与母岩的矿物成分相同,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地表岩石在水溶液、大气以及有机体的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下引起的破坏过程称为化学风化。它不仅破坏岩石的结构,而且使其化学成分改变,形成新的矿物质。化学风化主要有氧化、水化、水解、溶解和碳酸化等作用。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生物风化。如:树根、细菌对岩石的作用。 土的组成。土是由岩石经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它的物质成分包括构成土的骨架的矿物颗粒以及充填在孔隙中的水和气体。一般来说,土就是由颗粒(固相)、水(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当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形成饱和土;当孔隙中只有空气时,为干土。土体中颗粒大小和矿物成分差别很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也不同,土粒与其周围的水又发生复杂的作用。因此,要了解土的性质,就必须了解土的结构构造。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粒或土粒集合体的大小、形状、相互排列与联结等综合特征,一般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类型。单粒结构是由土粒(>0.075mm)在水或空气中下沉而形成的,全部由砂粒或更粗土粒组成的土,其颗粒较大,在重力作用下落到较为稳定的状态,土粒间的分子引力相对很小,颗粒之间几乎没有联结。单粒结构可以是疏松的,也可以是紧密的。疏松单粒结构的土,土粒间的空隙较大,其骨架是不稳定的,受到振动及其它外力作用时,土粒容易发生相对移动,引起较大的变形。蜂窝结构主要是指较细的土粒(0.075-0.005mm)组成的结构形式。这些土粒在水中基本上是以单个土粒下沉,当碰到已经下沉的土粒时,由于土粒之间的分子引力大于土颗粒的重力,因而土粒就停留在最初的接触点上不再下沉,形成孔隙体积大的蜂窝状结构。絮状结构是由黏粒(<0.005mm)集合体组成的结构形式。黏粒能够在水中长期悬浮,不因重力作用而下沉。当悬浮液介质发生变化,黏粒便凝聚成絮状的粒集,并相继和已沉积的絮状粒集接触,从而形成孔隙体积很大的絮状结构。具有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的土,其土粒之间有大量的孔隙,结构不稳定,当其天然结构被破坏后,土的压缩性增大。土的构造。图的构造是指土层中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相近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土的构造最主要的特征是层状性,即层理构造。它是在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沉积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或颜色不同,而沿竖向呈现的成层特征。常见的有水平层理构造和带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交错层理构造。层理构造使土在垂直层理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性质不同,一般平行层理方向的压缩模量与渗透系数往往大于垂直方向的。土的构造的另一特征是土的裂隙性,即裂隙构造。土体被许多不连续的小裂隙所分割,在裂隙中常填充有各种盐类的沉淀物质,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降低了土体的稳定性,增大了其透水性,对工程不利。此外,土中的裹物(如:腐殖质、贝壳等)以及天然或人为的孔洞等构造特征也会造成土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地下水通常是指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是岩土三相物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渗流可以引起岩土体渗透变形,直接影响建筑物、地基、边坡的稳定与安全;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基坑边坡的移动和基坑周围地面的沉陷等。地下水埋藏、分布在一定的岩土层和地质构造中,并按照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岩土体,无论是在松散堆积物还是坚硬的基岩中,都具有多少不等、形状不一的空隙。不同土体中的空隙形状、多少、大小、连通程度以及分布状况等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岩石的这些特征统称为岩石的空隙性。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储存的场所和运动的通道,岩石的空隙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及运动。水在岩土体中的储存形式。天然状态的土一般都含水,而水常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土中,并与土粒相互作用,它是影响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岩土的空隙性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提供了条件,但水能否自由地进入这些空间,以及这些空间的地下水能否自由地运动和渗出,则与岩土的水理性质有直接的关系。水与岩土作用后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水理性质。包括:胀缩性、崩解性、毛细性、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和可塑性。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空隙的岩土层,也就几乎不存在不含水的岩土层。其容水性和给水性关键在于其水理性质。空隙小的岩土体,含的几乎全是结合水;空隙大的主要是含有重力水,它能给出和透过水。根据岩土体给出和透过重力水的能力,可把岩土层划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渗透性大、给水性强且饱含重力水的土层。当岩土体具有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空间、有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并有一定的补给水源时即可形成含水层。隔水层是指渗透性极小、给水性也极小的岩土体。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地下水埋藏的条件。在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形成,控制着地下水的聚集、分布和埋藏。根据埋藏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含水层从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其它水源获得补给后,在含水层中经过一段距离的径流然后排出地表或其它含水层中,重新变成地表水和大气水,这种补给、径流、排泄无限往复形成地下水的循环。对于遇水容易软化的岩层,地下水常常可以使岩石内部的联结变弱,强度降低。凡是节理发育、风化严重、层间夹有黏土矿物的岩体,除大气降水或由其它地表水渗入地面以下形成地下水外,在干旱少雨地区,也可由空气中的水气侵入岩石缝隙或土的孔隙,经凝结作用形成地下水。储存在岩质斜坡中的地下水,不仅可以降低岩石的强度,使软夹层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削弱,或使岩体发生膨胀、崩解,还可使层间的黏土矿物含水饱和而形成润滑作用。对局部岩体或岩块,地下水还可附加以浮力、动水压力,促使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碎落和滑移。由于地下水对岩土边坡经常起着破坏作用,因此地下水比地面流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危害更严重。护坡、挡土墙不可避免地长期与地下水接触,地下水含有多种化学成份,它们可以与结构的混凝土部分或水泥砂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这些物质的形成时体积膨胀产生开裂破坏,或溶解某些组成部分使其强度降低、结构破坏,严重影响护坡、挡土墙的安全。在设计中须高度重视。三.护坡、挡土墙设计(一)工程勘察以上是有关边坡、土、地下水的一些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仍需要作进一步的了解。按国家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边坡工程勘察必须查明以下内容:1.地貌的形态;当存在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时,须做到:1).查明各层滑坡面(带)的位置,2).各层地下水的位置、流向和性质,3).在滑坡体、滑坡面(带)和稳定地层中采取土试样进行试验;4).对滑坡作稳定性分析和评价;5).对滑坡的防治和监测提出建议。2.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3.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沿伸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态、充水状态、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4.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5.地区的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6.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面的抗剪强度。勘察工作不能局限于红线范围,必须扩大勘察面,一般在坡顶勘察范围,应达到坡高的1-2倍,才能获取较完整的地质资料。对于高大的边坡,应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论证后方可进行实施。(二)设计原则:1.应保护和整治边坡环境,边坡水系应因势利导,设置排水设施。对于稳定的边坡,应采取保护及营造植被的防护措施。注重环保。2.在山区建设,应防止大挖大填。场地平整时,应采取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的施工顺序和工作方法。由于平整场地而出现的新边坡,应及时进行支挡或构造防护。3.边坡支挡结构应进行排水设计。对于可以向坡外排水的支挡结构,应在支挡结构上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应沿着横竖两个方向设置,其间距宜取2-3m,排水孔外斜坡度宜为5%,最下一排的泄水孔应高出地面。孔眼尺寸不宜小于100mm。常用的孔眼尺寸有:50x100、100x100、150x200或100的圆孔。泄水孔附近应用粗颗粒材料覆盖,并做成反滤层以免淤塞。为了防止墙后积水渗入基础,应在最低泄水孔下部铺设粘土层并夯实。支挡结构后面应做好滤水层,必要时应作排水沟。支挡后面有山坡时,应在坡脚处设置截水沟。对于不能向坡外排水的边坡,应在支挡结构后面设置排水暗沟。4.支挡结构后面的填土,应选择透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粘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选择炉渣、碎石、粗砂等非冻胀性填料。在填土表面宜铺设防水层,一般可用黏土夯实,厚300mm。边坡支挡的排水设计,是支挡结构设计很重要的一环,许多支挡结构的失效,都与排水不善有关。倒塌的支挡约有80%是排水不善造成的。(三)边坡的设计在土体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土质边坡的坡度允许应根据当地经验,参照同类土层的稳定坡度确定。当土质良好且均匀、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不丰富时,可按下表进行坡度设计。 土质边坡的坡度允许值 岩土类别 密实度或状态 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坡高在5m以内坡高在5m-10m 碎石土 密实中密稍密1:0.35-1:0.501:0.50-1:0.751:0.75-1:1.001:0.50-1:0.751:0.75-1:1.001:1.00-1:1.25 粘性土 坚硬硬塑1:0.75-1:1.001:1.00-1:1.251:1.00-1:1.251:1.25-1:1.50注:1.表中碎石土的填充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粘性土; 2.对于砂土或填充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 岩石边坡的坡度允许值 岩土类别 风化程度 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坡高在8m以内坡高在8m-15m 硬质岩 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1:0.10-1:0.201:0.20-1:0.351:0.35-1:0.501:0.20-1:0.351:0.35-1:0.501:0.50-1:0.75 软质岩 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1:0.35-1:0.501:0.50-1:0.751:0.75-1:1.001:0.50-1:0.751:0.75-1:1.001:1.00-1:1.25土质边坡开挖时,应采取排水措施,边坡顶部应设置截水沟。在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在坡脚及坡面上存在积水。边坡开挖时,应由上往下开挖,一次进行。弃土应分散处理,不得将弃土堆置在坡顶及坡面上。当必须在坡顶或坡面上设置弃土转运站时,应进行坡体的稳定性验算,严格控制堆栈的土方量。边坡开挖后,应立即对边坡进行防护处理。防护措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植物容易生长的土质边坡上,可采取种草、铺草皮、植树等防护措施。边坡过陡或植物不易生长的边坡可采用挡墙、框格防护、封面、护面墙等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种草边坡坡度不宜陡于1:1。根据防护目的、气候、土质、施工季节,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的多年生草种。如系不利于种草的土壤,可在坡面铺撒一层100-150厚的种植土层,并挖成防止土层流失的小台阶。2.铺草皮适用于要迅速绿化的土质边坡。宜采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的耐旱草种。坡度宜为1:1.5.主要有平铺、叠铺等形式。可采用方块状或带状,方块尺寸可采用200mmX250mm、250mmX400mm和300mmX500mm,草皮厚度宜为60-100mm,以小木桩钉牢,并露出草皮面20mm。3.树种应选用能迅速生长且根深枝密的低矮灌木类,其布置形式可选用带状、条形和连续式。4.框格防护应以混凝土、浆砌片(块)石、卵(砾)石等做骨架,框格内宜采用植物防护或其它辅助防护措施。方形框格大小应视边坡坡度、土质而定,通常宜为1000mmX1000mm至3000mmX3000mm。石料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20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边坡坡顶及坡脚应采用与骨架部分相同的材料加固。5.封面可采用抹面、喷浆或喷射混凝土。抹面材料可用石灰炉渣灰浆、石灰炉渣三合土、水泥石灰砂浆,厚度宜为30-70mm;喷浆的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10,厚度宜为50-100mm;喷射混凝土应设置钢筋网、钢丝网或土工格栅,并应通过锚杆或土钉固定于边坡上。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厚度宜为100-150mm。封面防护应间隔2-3m交错设置直径100mm的泄水孔。6.对于严重风化破碎或容易产生碎落的岩石边坡,可采用护面墙,其坡度不宜陡于1:0.5。护面墙应采用浆砌片石、砌块石结构,也可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结构。石料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u30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土上,埋置深度为墙厚度的1.5倍,每隔10-20m设200mm宽的伸缩缝,间隔2-3m交错设置直径100mm的泄水孔。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探究论文

1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特点

1)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进行施工场地勘察的时候,很难对岩土的全部情况进行勘探,再加上一些的岩土结构可能不太稳定,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影响施工的进度。

2) 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我国幅员面积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岩石的种类繁多,并且岩土的性质也是千差万别。所在在进行施工技术设计的时候所侧重的点是大不相同的。

3)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很多的岩土工程项目施工地点是处在地下的,比如地基的处理、桩基的灌注以及地下连续墙的修筑等,工程的施工过程以及完成后的运行都是处在隐蔽的状态下,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被发现。

4) 和周围岩土结构关联性很强。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具体施工环境的影响,比如岩土的结构、性质等,同时工程建筑的稳定性也和施工场地的岩土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2 应用现状

2.1 在地基处理上的应用

第一、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岩土工程施工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其中的很多施工方法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第二、我国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基于本国岩土结构特点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地基处理上的水平,提升了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近几年我国已经自主研发了介于桩基和复合地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地基形式———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这种地基的应用能够增大桩间岩土的承载作用,提升建筑的稳定性。第三、在建筑处理偏差问题上,我国已经采用反力释放法、水冲法以及抽芯抽降法等,很好的处理了倾斜建筑物的偏差问题。

2.2 在基础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第一、各种各样的成桩技术在我国各地的岩土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还研发出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将灌注桩同注浆技术进行分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桩基的承载力,减少了桩基的沉降量。第二、利用岩土施工技术来注重施工周围环境的效应,并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一些列措施,来拓宽了钢筋砼预制桩的使用范围。目前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因为其自身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 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第一、我国的岩土锚固技术在上世纪就已经得到了应用,现阶段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并且还采用二次灌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面提升了软土中锚杆的承受力。目前我国的岩土锚固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二、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土钉支护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利用其他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相结合形成复合方式的钉支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支护强度,拓宽了钉支护的应用范围。

2.4 在非开挖技术中的应用

这种施工技术不用对施工场地的地表进行开挖,能够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性,并且利用这种技术还能够在不进行地表开挖的情况下进行地下管线的检测、更换、维修、施工等操作。这些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3 岩土工程具体应用

下文就以汉宜高铁某一路段铁路的具体施工为例,来具体研究和分析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3.1 工程概况

第一、土质情况。岩土工程的施工区域多以人工填土层和湖的'积层组成。人工填土层主要包括杂填土、淤泥和耕植土,土质特征是灰褐色、松散、混凝土以及生活垃圾。淤泥以有机质和塘淤泥为主;耕植土主要以粘性土壤为主。第二、含水情况。这一片区域主要的含水层是第四系全新统粉土,在工程路段地下具有很浅层的地下水,水量不是很大,水质也不是很好。除了这一类水层还有一个就是微承压水,这种水属于封存的淡水,可供饮水使用。

3.2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具体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的钻孔灌注桩的口径是1.5米的,并且需要将桩体的上顶端穿过淤泥层10m,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桩的稳固性。由于桩的长度非常的长是48m所以一定要预先确定好一根桩所需承受的压力是多大,设计师的估计值是4500KN左右,由于当地的地质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需要选用适合当地的注浆技术再加以对桩的承受能力保护的一道屏障。

第一、确定好注浆压力的大小。通过分析现场的注浆参数得出的结论是注浆的压力不能够超过2.5MPa,所以在具体施工的时候最好控制在1~2MPa范围。在注浆的时候要确定好注浆管的安装顺序,一般是先接上单向阀门再接高压注浆软管道的,注浆完成后阀门的关闭顺序也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先关单向阀门。

第二、注浆量。这次的工程经过多次的计算,设计人员得出的施工注浆控制标准是:水泥需要的量是3.5t,注浆的调配浓度水和灰的比例最好是0.5到0.6之间,注浆的速度要适中。在灌注桩后注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返浆现象时,应该立即停止注浆机器,等大约半小时之后再进行注浆。

第三、注浆时间的控制。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知道混凝土的初凝期大约是在10天之后才正式开始,所以要想注浆能够保持最好的效果,那么需要在10天之后再进行施工。如果注浆时间过早的话,这时候混凝土还没有完全凝固,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过低,出现破坏桩本身的影响;注浆时间过晚的话,又很难在凝固好的混凝土中间形成一条畅通的混凝土通道的。所以实际工程时一定要把注浆的时间控制好,争取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添砖加瓦。

3.3 岩土工程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提高工程效果的检测实验

此次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通过注浆加固之后对灌注桩承受强度的增强效果,试验所选用的实验桩的半径为 1.0m,桩的长度为50m。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第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步:选取浇注完成的试验桩,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使得桩的顶面保持干净、水平,并且设置4层的钢筋网,每层网片直接的间距为15cm。第二步:确保柱内的主钢筋都处在同一水平高度,按照上面标准再次设置网片。第三步:设置参照柱,保持柱顶面的平整,设置网片同上。第四步:在距离桩顶一个桩长度的距离范围之内设置钢板进行围裹,实验的场地应该平整,并且大型的车辆可以正常通行第五步:提前进行基坑的开挖工作,做好排水工作。第二、现场设备的安装。根据试验中荷载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千斤顶规格,保证每次实验千斤顶出力不应该大于顶称的80%,基准桩用来支撑基准架,基准桩与试桩直接的距离要合乎规范要求。采用百分表的方式对沉降测量进行分析计量。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想要更好的应用施工技术,施工人员一定要首先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工程勘察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测绘工程作为建筑工程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 方法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测绘工程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使不断发展测绘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建筑实际施工的时候需要十分庞大的数据。所以,对于建筑整体质量来说,数据库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测绘工程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便于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和发展数据库技术提供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随着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作为勘测单位,每年都需要承接很多工程,怎样有效管理测绘工程项目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是在纸质文档基础上建立的管理方式,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并且分析应用项目的空间位置、产值、合同、时限、属性等相关信息,并且空间化、具体化传统测绘工程项目,以便于达到分析、分类统计、查询测绘工程项的目的,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一、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核心的信息系统技术,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来辅助管理数据的方式。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作用实际上是存储数据、组织数据,并且还能够处理和获取数据信息。数据库技术能够合理应用数据库设计、结构、相关应用、存储管理等方法以及基本理论,并且分析处理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信息。数据库技术在应用的时候主要研究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数据库研究实际内容。所以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就是利用数据来建立管理数据的相关数据库,依据应用系统能够处理分析数据信息,依据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够分析处理、修改、删除、添加相关数据信息[1]。

二、测绘工程的基本概念

测量工程实际上就是依据测量空间中的相关信息来合理绘制地形图。具备十分广泛的研究目标以及测量范围,其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水文信息、地下构造、地貌地形等。大型工程在正式建设之前一般都是需要测量绘制地形图,并且依据收集的实际信息和资料合理分析和理解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对其进行设计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就是测绘工程,所以,测绘工程在实际管理工程项目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测绘能够完成很多项目,例如,风景旅游图、生活地图等。

三、地理信息的数据库技术

地理信息实际上就是能够对事物分布特征、地表环境质量和数量进行标示,并且能够依据规范数字、图像、文字图形等来记录和分析空间地理分布信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一般情况都是利用项目信息点来合理表示空间信息,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数据、图像等相关数据信息。在1992年的时候微软公司提出了一种关联式数据管理库系统,也就是Access数据库系统,这种系统实际上是能够收集地理信息的一种常用数据库系统。标准JET是Access数据库系统引擎,具备十分强大的功能,并且还存在操作方便、接口灵活、界面优化、易用易学的特点,已经大量应用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并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地理信息处理过程中实际作用和意义[2]。

四、测绘工程项目的管理

(一)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实际上是计划、监督、控制唐飞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技术院230022项目极度的一种实现最优化的工程。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项目工程从准备测绘阶段到实际测绘效果以及交付使用分为以下几方面几个大部分,准备现场数据、设计技术、现场操作、检查质量以及数量、交付结果、结算造价工程等,在所有项目管理工程阶段都需要项目经理不断配合和完善,并且及时控制工程项目成本、工程进步、产品质量。因此,相关操作人员在实际管理项目工程的时候保证施工整体质量尽可能完善和降低付款问题,促使工程进步。实际测绘项目工程的时候需要及时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工作时间、项目时间以及合同管理等[3]。

(二)分析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类型。

实际管理测绘工程项目的时候,数据具备相应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依据数据用途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依据分类数据和查询数据进行分类,如,工程项目名称、工程类别、工程合同、工程管理人员、工程相关委托单位等;依据计算功能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例如,工程造价、工程量、工作时间等;依据补充说明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例如,延后项目或者取消项目等。第二,依据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相关数据库。建筑工程项目数据库实际上就说合理利用一定方式来计算分析、分类、收集。制图等来综合形成整体数据信息。大部分情况下,处理数据以及管理数据信息的时候,加工管理过程中是使用Access数据库的。第三,依据数据信息表达形式上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利用图形来合理阐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如,测绘效果图、测绘结果等;利用文字形式、书面数字来合理阐述数据信息,如,相关设计技术、单位单据、工程合同、项目预算工程等;利用一定形式来阐述集中数据从而建立相关数据库[4]。

五、建立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

(一)建立属性数据库。

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动态项目管理数据库结构,需要完整、准确、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工程项目测绘管理数据库必须清晰、直接。可以依据建设项目仓库的方式进行建设,分别解决投标预算、施工控制以及施工准备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此外也可以对数据代表信息进行分类,为以后进一步使用和管理提供方便[5]。

(二)建立空间数据库。

一般情况来说,建立空间数据库都是需要采集项目空间数据信息,并且还需要及时关联其他属性信息。

六、数据库技术相关管理功能

数据库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导入、查询、管理、统计项目相关信息,并且还应该自动人工分配、自动计算工日、自动进行项目预算。依据工作量、工作日、团队或者部门产出情况来合理收集查询相关信息,并且其中还需要包括人工项目和数据。项目工程实际操作的时候不但具备相应规律性,还包括很大信息量,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比较困难的。

(一)导入以及修改项目工程数据信息。

数据库中导入所有信息的时候需要通过友好界面来输入数据信息,实际数据数据信息的时候需要确保数据信息可靠性以及准确习惯,从而保证数据信息具备一定应用效果,此外,依据数据实际变化情况来修改以及模仿相关数据信息。

(二)查询数据信息的功能。

数据库技术最主要的就是项目关键点查询项目功能、在数据库中能够收集所有满足实际条件的相关数据项目,并且能够给用户提供一定查询结果就是查询项目的基本过程。项目查询应用的时候其中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当做查询信息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内不断发展城市化,促使逐渐出现很多高层建筑,导致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建筑工程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工程项目中合理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保证项目工程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事业的进步以及发展。

(三)统计数据信息。

通常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函数能够统计工程项目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统计的信息主要有合同控制、生产价值、项目类别、项目编号。此外,其中也应该包括个人工作日、各个部门参与项目的工作量、项目时间等。工程项目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统计工程项目主要依据就是用户为系统提供界面,然后为用户提供查询 报告 ,并且还能够为决策工程项目以及管理工程项目提供依据。

(四)录入和替换测绘工程相关数据信息。

测绘工程在实际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输入多个数据信息,或者使用手动路径,或者使用新的输入路径。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的时候,如果应用手动输入路径,经常会出现一定问题和不足,一般情况下,输入信息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具备可靠的数据信息,不可以输入错误的数据信息值,也不可以出现数据误差,不然会影响工程的实施。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管理时如果出现上述数据库文图,需要依据一定方式来取代数据信息。一般来说,都是需要应用特定的纸质文件来对数据库进行相关检测,这是一种先进的常用方式。纸质文件因为包括多种错误,因此必要的时候需要重新整理数据信息,基于此会浪费大量时间,但是能获得良好的工程操作效果。更新和检测工程项目数据库的时候,如果能够控制项目,此时能够准确进行替换,从而完全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结束语

综上,测绘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会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主要有策划、控制、决策等方面,属于全面的一种系统工程。所以实际操作数据库技术时候,应该分析技术管理建筑工程数据,不但能够提高质量,还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此,数据库技术应用在测绘工程项目中更够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和缺陷,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技术保障,从而还能够全面促进国内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需要自动化、信息化的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技术。

1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意义探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建筑的勘查、设计以及具体施工和相关管理等工作进行的测量工作就是建筑测绘,它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任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将实际的建筑物的形状以及大小在使用建筑工程的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相关测量之后,按比例绘制成建筑图纸,为实际的建筑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将设计图纸上的拟建建筑物的大小、形状以及具体位置在地面上进行施工实测,确保施工的实际可行。工程测绘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依据,对建筑的施工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要求施工单位从建筑设计整体结构安全出发,确保工程测绘工作落实到位。采用先进和专业的测绘技术和仪器,提高工程测绘的精确度。工程测绘一般在项目开发前,通过测绘工程师对现场进行测绘,获取相关的准确资料,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详细的资料,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规划和设计等工作的开展都以测绘资料为依据,以测绘为基础前提。在工程建设中,测绘是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只有通过精确的测绘,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图,才能保证工程选址、选线和设计等都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工程测绘能帮助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例如线路选线的出入,工程投资以及竣工后,长期使用的经济效益等,都与工程测绘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施工中,通过需要测量施工放线,把设计方案中确定的工程高程,通过放线标记出来,在具体的实地上,以保证施工的质量。测绘在工程竣工后,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工程交付使用,需要对工程后期质量进行连续性监控,例如是否发生明显沉降、位移等,这些也都仰仗于工程测绘,需要监理方提供事实依据,同时能预防和保证人身安全,积极采取相应的 措施 ,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大坝坝址选择中,如果高度出现1m的误差,那么整个水库的汛期面积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给附近村镇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同时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在实施勘察时,工程人员一般对精度的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工程测绘,才能有效控制误差问题。在工程项目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并且要确保工程测绘的精确度。为了使建筑物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就应该将工程测绘精确度落实到工作中,按时对其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变形或位移,应该马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合理处理突发情况,在有效和可控的时间内,使建筑物质量得到保证,避免造成严重的建筑事故问题,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进度和正常使用,也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工程测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

(1)施工控制点的布置和测量.为在使用正倒镜分中法进行轴线投测或者后视时,控制点都处于观测范围内。施工控制点的布置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地形、建筑走向以及周围环境等条件进行考虑,将个控制点进行均衡布置,并让让其能够达到通视的效果。

(2)轴线和控制线的放样.施工场地饿控制测量需要遵循先整体再局部,先控制在碎部的原则,并在此过程中,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以及施工需要,以一个指定控制点为核心,沿着施工场地周围设置一台闭合的导线,以此作为主要导线控制网。完成控制网的建设后,需要对导线的相对误差和方位角闭合差等方面进行检查,避免其中出现差错,将各项施工指标控制在设计范围中。

(3)竖向标高控制.按照建筑物的等级和相关设计要求,现则合适的等级水准测量控制方法,对于基坑较深,误差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工程,需要选择水准仪高程测量方式获取基地的高程,在基底高程以进行对此检查,并调整了闭合差后,将其保护起来,作为标高基准桩,盖桩数量需要在三个以上。对于误差在万分之一以上的建筑,需要对其标高控制点进行测量,以免出现标高超限的情况出现,标高控制点需要设置在恰当的位置。并将其精确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

3现阶段促进工程测绘更好应用的建议与策略

(1)对工程测绘技术引起重视.影响工程测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施工方对于工程测绘技术的认可与重视。部分施工方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科学认知,在施工过程中一味凭借 经验 进行相关施工操作,对于工程测绘的相关技术抱有怀疑或轻视等态度,不仅增大了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工程测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推广应用。例如在进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时,利用工程测绘技术能够顺利计算出桩基深度以及混凝土构筑的相关参数,施工人员在此类数据的指导下进行施工,能够很好地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与无用功,确保施工操作的顺利实施,在保证工期的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2)不断提升工程测绘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工程测绘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是决定工程测绘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只有工程测绘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求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有充分了解,才能够充分保障工程测绘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应从招收接受过专业工程测绘 教育 的高素质人才、对工程测绘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等方式方法,使工程测绘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最新的测绘方法与施工需求,以便工程测绘结果更好服务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中。

(3)加强双方交流.工程测绘方与施工方、设计方加强交流,是确保工程测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重要因素。工程测绘人员在对某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行测绘时,应结合施工现场情况,与施工方加强交流,充分了解到施工方与设计方的施工意图,并为其提供所需数据,为后期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各过程都离不开工程测绘技术,有关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工程测绘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测绘过程中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测绘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为工程测绘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更充分保障。此外,测绘工作者还需与施工方加强交流,在充分了解施工目的与工程建筑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测绘,为施工方各项施工操作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应不断加深对工程测绘的研究,使其更好服务于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

摘要: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涉及诸多方面,不同的工程类型管理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项目管理者须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原则、灵活运用,确保项目管理质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本文就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的分析了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为同行共勉。

关键词:测绘项目;项目管理;方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完善,测绘工程项目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测绘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全程控制的基础工作。如何做好测绘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提高外业测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一、测绘项目管理的方法

1、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现工作目标的主要工具,能否使得设备发挥应有的效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更新,新型设备的购置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任何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坏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而良好的保养和使用习惯,又会为企业节省大笔的设备更新费用,但想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赖某一部门又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 企业管理 层面还是在项目运作层面都需要提起高度重视。相信每一个测绘企业都有自己的设备仓库和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但设备管理工作除了要做好设备的出入库以及在库阶段的存放、保养之外,设备管理人员更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测绘项目现场,为基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因为设备的最终使用者往往不具有专业的保养知识,这就需要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通过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来解决这一矛盾。做为项目团队的领导者,测量队长应使自己的组员深刻认识到保护好测绘仪器并使之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 规章制度 制定适宜的仪器管理责任制,使得每一名技术人员都能对自己的“工作伙伴”以必要的尊重和爱护。

2、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原则是测绘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测绘单位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测绘单位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在进行测绘成本管理过程中,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战略。

(1)在设计计算机程序之前,企业要先进行设计 说明书 的编制,实施单位要先明确系统模型、各模块的功能及管理流程等等。测绘成本管理系统的意图及管理的思路都应该体现在设计说明书中。

(2)编制完成后,可以通过专业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单位来完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测绘设计人员会通过与施工单位的交流和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来使系统变的完善。当然,其设计还要经过初步设计阶段、模块程序设计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系统完成这四个阶段。

(3)当系统的设计完成后,实施单位还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运作。做好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管理制度建立、梳理管理流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其次要做项目试运行,施工方可以新建一个项目来完成项目的试运行工作,因为试运行要伴随着整个项目的实施,也就是说:系统的实施必须在项目一开始就开始进行;再次要完成运行的评估、系统的优化;最后,系统就可以全面运行了。

3、质量管理

测绘项目的实施,应坚持先设计后生产的原则,禁止没有设计进行生产。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用规范、设计约定、客户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对各道工序的作业方法、精度限制进行详细论述。对于测绘行业而言,绝大部分企业都经过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质量管理工作也应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对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按照“二级检验,一级验收”机制,对测绘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除了严格产品的逐级审核制度外,还应加强对产品过程检验的管理、指导工作。

测量项目组织也应充分重视质量控制意识,把完成质量目标变成团队的自觉行动。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不能将质量仅仅依赖于项目领导或个别技术能手。

4、资料管理

在测绘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的测绘单位不会编制测绘项目的竣工资料或者是编制的资料不全面,不规范,比如测绘资料记录格式不符合相应的标准,对一些测绘项目的记载中缺乏关键的信息,比如没有记录人,没有检查人,没有规范的进行时间日期的记载等,对整个测绘项目的管理都有着很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测绘资料管理中一定要遵守《测绘技术设计规定》和《测绘技术 总结 编写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测绘资料的管理。

(1)要指定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负责测绘项目资料的管理和对工程检测资料及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现场的施工竣工人员还要将当天施工项目及各单项的工作内容完成后的测绘资料及时做出来,不能堆积到一起,如果等工程验收时或有专项检查时再做,这样就会容易造成资料遗漏或者错误。

(2)针对测绘项目测绘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记录,建立专项档案,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施工内容同步。不会出现项目测绘资料短缺、漏作的情况。项目部有条件的话,要指定专人每个月将各方的资料统一收集,即使有露项缺项的情况,也能及时加以补充,也能及时发现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得以纠正。

(3)最好能实现计算机软件管理,在电脑上能及时查找到每一个测绘工程项目的时间,每一份资料的存放位置,要用的时候能立即调出来。要建立相应的全宗卷、卷内目录和备考表,不仅档案盒内有手工版的,在计算机中还有备份的电子版方便查阅。

(4)资料的保管也很重要,现在很多测绘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档案室,有专职档案员,我们要有健全的测绘资料保管制度和借阅制度,档案柜内要存放防虫、防霉等物品,要有放尘、防潮、防高温的措施。特别是在温州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较多,工地现场很容易积水,因此测绘资料档案室的位置不可在低洼处,测绘资料要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二、结束语

总之,测绘项目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在项目的所有环节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岗位技能,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务实,坚决保证测绘成果的精度和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尽到一个测绘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范明华,5W方法在海事测绘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会 议论文 ]2010-全国第二十二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

[2]丁浩然,测绘企业项目管理初探[会议论文]2009-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

[3]陆向明,数据库技术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23次学术信息交流会

[4]倪国琪,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测绘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会议论文]2008-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2008年学术研讨会

[5]-王彦明,孟令臣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2012年1期

1.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 测绘工程本科论文

3. 工程测量工程论文范文精选

4. 测绘论文范文

5. 有关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探讨 摘要]鉴于GPS相对于全站仪等传统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优势,本文通过对几个工程测量实例的实 施、对比及分析,就工程测量中如何对GPS技术进行优化与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GPS静态定位动态定位工程测量 1.GPS定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 导航定位系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 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宽,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 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过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 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 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 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 科。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全面建成和发展,必将给导航和测绘行业 带来深刻影响。 2.GPS定位技术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对比分析 自2003年单位引进4套美国TRIMBLE(天宝)5700 GPS双频接收 机(静态定位精度5mm+0.5ppm×D)以来,笔者一直从事GPS的定位和 测量工作。分别完成了朝阳区温榆河河道改造工程控制测量、海淀区莲 西商务楼竣工控制测量、顺义残疾人培训中心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燕 山石化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大安山矿区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天津塘 沽滨海旅游度假村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天津地铁勘察定位、京沪高速 铁路勘察定位、沈大客运专线勘察定位、外交部职工住宅楼勘察定位等 大小数十项工程的控制和测量工作。在近几年来的工程测量中,通常都 是天宝3602DR全站仪(测量精度±2'',±(2mm+2ppm×D))和天宝 5700GPS联合进行,两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更 有效发挥各种仪器的使用价值。全站仪测量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 势,但是受通视条件影响较大,遇有障碍物时需多次转点,使其优势得 不到充分发挥;而GPS测量对通视条件则没有要求,但由于测量数据都 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得来,只有保证仪器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才能保证测量成果,因此,它对仪器周边的建筑、构筑物要求较高。全站 仪测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各个方面已经是十分成熟,而GPS测量 在国内刚开始不久,好多技术都在试验阶段,各方面都有待完善。虽然 这两种测量技术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两者在实际工程测量中应 用时,在满足国家规范的同时两者之间相对测量精度能达到多少,特别 是GPS测量相对业已成熟的主流的全站仪测量之间的测量误差,笔者 多方查询,各方面文献均未作出相关报道。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 和手段,对两种测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测量工 作起到一个指导和借鉴作用。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试验,笔者选取了 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对GPS测量和全站仪测量在测量成果 精度上作了一些对比、总结和探讨。 2.1 GPS静态定位(四等)和全站仪定位工程对比 静态定位基本上都是用在测量控制上,故本研究分别是朝阳区温 榆河河道改造工程控制测量和海淀区莲西商务楼竣工控制测量的控制 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两种定位方面的坐标成果数据,具体测量 数据如表1、表2所示。通过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现在的GPS静态 定位(四等)和全站仪定位精度已经很接近,平面和高程误差都能控制 在10mm之内,测距相对误差在7万分之一以上,都能够满足3等以下 导线测量和3等以下水准测量的测量规范和生产要求,但是GPS静态 定位比全站仪定位更高速、高效,应用范围更广阔,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GPS测量已经成为工程测量的首选手段。 2.2 GPS动态测量(RTK)和全站仪测量 动态测量一般用在精度要求较低的测量工程。如地形测量、勘察定 位等方面,本研究选用天津塘沽滨海旅游度假村控制,沈大客运专线勘 察定位和数字地形测量和外交部职工住宅楼勘察定位成果进行比较, 相关测量数据及比较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通过以上工程实例, 可以看出GPS动态测量(RTK)与全站仪的平面误差基本上在250mm之 内,高程误差在50mm之内。能够满足工程勘察初勘平面误差0.5 m,高 程误差5cm,详勘平面误差0.25m,高程误差5cm的规范要求,同时还 能满足常规地形测量1∶500比例尺以上地形测量的工程测量规范要求。 GPS动态测量可以很好避免全站仪测量时繁琐复杂的分级控制过程, 能够很好克服测量点之间的通视问题,能减少一半的测量人员,从而节 约大量工作时间、大幅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2.3GPS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经验与思路 通过对以上的测量数据对比和经验总结,我们对GPS测量定位技 术的性能、精度和使用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们后续的许多 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工程技术要求,制定 不同的施测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 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后来进行的大兴黄 村动车段勘察定位工程中,施工场地建筑密集,通 视条件极差,我们根据设计规定平面误差不超过1米、高程误差不超过 10cm的技术要求,利用RTK动态定位技术,有效克服了测量点之间通 视不畅的问题,测量人员也从两个测量组减少到一个组,五百多个钻孔 定位在三天时间就全部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如果要使用常规全站仪定 位,在如此困难的施测条件下,两个测量组估计七天才能完成。 团河行宫数字地形测量工程也是利用前面的理论成果,我们因地 制宜的制定出相应的施测方案。根据场地位于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郊 区且场地附近没有控制点的情况,利用GPS静态定位从6公里外把城 区的控制点引测过来,然后再用RTK动态技术进行数字地形测量,一 个测量组两天时间就完成了1平方多公里的地形测量。如果用全站仪 测量,仅控制测量一项就需一个测量组工作四~五天,加上地形测量至 少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利用以上的测量结论,沈大客运专线勘察定位、 外交部职工住宅楼勘察定位等工程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完成, 充分验证了上述经验总结的正确性。 3.结论 通过多年来对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测量成果相对精度高,质量可靠。点位范围可以方便地控制在 0.5米之内,并且点与点之间误差均为随机误差,不会产生累积误差。 (2)定位系统可以全天候作业,不受视线通视影响。 (3)可实时提供定位点的坐标及其点位精度,方便快捷,定位情况 一目了然。 (4)野外作业简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减小了劳动强度, 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5)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a.测量定位前应该做好作业地区的星历预报分析,明确测量的最 佳时段,通常卫星数量少于6颗时,不宜进行作业。因为卫星数量过少, 会对观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测量成果精度不高不说,还会给内业解算 带来许多麻烦。 b.静态观测时,对于空旷、无干扰的地区,至少要连续观测30分钟 以上;对于城市建筑密集、干扰众多地区,最少要观测1个小时以上,才 能确保外业观测质量。 c.GPS动态测量(RTK)时一定要在初始化完成后,在卫星fixed(固 定)情况下测量,如果在float(浮动)情况下测量,结果差别很大,少则几十 公分,多的有近十米。 (6)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GPS实时静态定位在变形测量(位移、沉降)中的应用,它和全站仪 定位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解算软件对GPS定位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编《.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主编《.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 程》(CJJ73-9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李天文.GPS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胡伍生,高成发.GPS测量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20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