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为什么没有意见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为什么没有意见

建议你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吧,更快的。投稿到见刊10个月之内,编辑态度好,很负责!岩土工程学报偏慢,比岩土力学还慢,我投过一次,外审2个多月额,意见不好,改了一次不满足就给拒稿,哎。

相对来说 ,两者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更好一些哦, 但这个领域更好的是综合性的《岩石学报》,属于SCI收录。 应该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EI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6~今为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现被EI和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1位 《岩土工程学报》也属于EI收录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在江苏南京登记,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岩土工程学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位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中国科协二等奖江苏省首届优秀期刊奖连续三次被评为核心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俄罗斯文摘杂志封面

岩土工程与环境岩土工程学报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为国内最顶级期刊,排在岩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岩土工程学报没有入选卓越期刊

全专业包括: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08版目录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 10.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 11.施工技术 12.建筑技术 13.世界建筑 14.建筑科学 15.世界地震工程 16.建筑学报 17.混凝土 18.工程勘察 19.城市规划 20.暖通空调 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3.建筑机械 24.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6.新型建筑材料 27.空间结构 28.城市规划汇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中国科协二等奖江苏省首届优秀期刊奖连续三次被评为核心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俄罗斯文摘杂志封面

岩土工程三大学报

土木工程顶级期刊排名:

1岩土工程学报,2建筑结构学报,3土木工程学报,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建筑结构,6工业建筑,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中国给水排水,9岩土力学。

《岩土工程学报》于1979年创刊,主要刊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我国理论和实践水平 的论文、报告、实录等。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等海外文摘收录。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

《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0年已出版了31卷。

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经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三大期刊,而且JRMGE于2019年2月已经被SCI收录。

相对来说 ,两者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更好一些哦, 但这个领域更好的是综合性的《岩石学报》,属于SCI收录。 应该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EI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6~今为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现被EI和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1位 《岩土工程学报》也属于EI收录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在江苏南京登记,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岩土工程学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位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本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90102002);本文原载于《岩土工程学报》,2003。

黄润秋戚国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滑坡基质吸力的现场观测,对于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研究降雨型滑坡判据至关重要。通过对某滑坡基质吸力观测研究,作者发现,滑坡基质吸力在深度上的变化受滑坡体物质组成分带性的影响,与Sweeney得到的边坡基质吸力剖面有差异。观察还发现,滑体非饱和带基质吸力随降雨因素的变化,在非饱和带的上部与降雨具有对应关系,而在非饱和带的中、下部则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作者对以上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滑坡非饱和带基质吸力观测井

1引言

降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1]。依据饱和土力学理论,降雨入渗使边坡体内潜水面或者饱和带地下水压力升高,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产生滑坡[2,3]。

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则认为,处于非饱和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固结以及非饱和土体中的应力分布、地下水渗流等都与基质吸力有关。降雨影响边坡稳定性、诱发滑坡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降雨入渗边坡使得边坡非饱和带土体的基质吸力降低,产生暂态饱和区。而基质吸力的降低,则使得边坡非饱和带土体的抗剪强度下降,进而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甚至滑坡[4,5]。

因此,正确量测和掌握边坡非饱和带中基质吸力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对于研究降雨型滑坡,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Sweeney在边坡上开挖了两个混凝土观察井[5],在井中不同深度上安置快拔型张力计,对边坡非饱和带的基质吸力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观测。1992年,中国—加拿大膨胀土合作研究项目在广西南宁市郊的一个缓坡上设立观察井,用热传导探头测读基质吸力随降雨等气象条件的变化。1994年,在新加坡南洋工业大学的校园里也进行了基质吸力的长期监测,使用的是带负压表的张力计,其探头直接插入土中0.5m、1.0m和1.5m深,除观测降雨影响外,还比较了有无植被的影响。1997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联合长江科学院土工所、清华大学等有关院校,在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对膨胀土边坡进行了基质吸力现场测量[6,7],观测深度为2.5~3.5m。历时1~3个月。为了研究三峡库区降雨型滑坡的预报判据,2002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在三峡库区某古滑坡上建立了深达20m的观测井,在井壁上布设了快拔型张力计和振弦式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对古滑坡体非饱和带的基质吸力、暂态水压力、暂态饱和区进行系统地观测研究。本文仅就现场古滑坡体非饱和带的基质吸力观测成果进行探讨。

2滑坡体概况及基质吸力现场观测

被观察的滑坡位于长江三峡库区湖北段的长江左岸岸坡上。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前后缘高程分别为60m、340m,滑体长约600m,宽约350m,地形坡度约30°。主滑方向为SW15°,直指长江,前缘滑舌没入江中约35m。长江洪水位高程可接近90m。水库第一期蓄水水位将至135m高程。

滑坡体物质多由碎石土、块石土组成。滑坡形成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两次滑动,滑坡形成后,在其上又覆盖了一层崩坡积物、残积物,使得滑体在物质及其颗粒组成、渗透特性等方面,沿深度方向上具有分带差异性。依据勘察资料,滑体沿深度方向,从上到下大致可分为5个带:

①带:为崩坡积块石夹粉质粘土及坡残积碎块石土,块石为紫红色砂岩,块径0.5~20cm,土石比4∶6~3∶7,孔隙发育,渗透系数1.0×10-2~3.33×10-3cm/s,属强—中等透水层。

②带:由碎石土、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等组成,碎块石主要为灰绿色灰岩,块径10~20cm,土石比6∶4~7∶3,结构松散—稍密,渗透系数1.36×10-4~8.62×10-5cm/s,属弱透水层。

③带:为次滑带,粘土夹碎石,碎石粒径0.5~3cm。致密,有地下水渗出。

④带:为粉砂质粘土夹碎块石,块石为灰绿色砂岩,块径50~120cm,土石比7∶3~8∶2,稍密,渗透系数为2.7×10-6~6.2×10-8cm/s,透水性微弱。

⑤带:为主滑带,碎石土,致密,有地下水渗出。

滑坡体物质为孔隙含水介质,除局部存在上层滞水(如③带、⑤带)外,在整个滑坡体内无统一的地下水位,为非饱和带。

观测竖井位于滑坡体中部偏右侧,如图1。井口高程171.5m,井径Φ2.5m,井深20m。

图1滑坡地质剖面图

观测竖井贯穿整个非饱和带,依次穿过了滑体的5个分带。其中:井深0.0~9.2m,为①带;井深9.2~15.7m,为②带;井深15.7~15.75m,为次滑带(③带);井深15.75~19.6m,为④带;井深19.6~20.0m,为主滑带(⑤带),如图2所示。在井壁上沿铅直方向布设了30只快拔型张力计和20只VWPD型振弦式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快拔型张力计之间间隔为0.5m~2.0m,用于观测滑坡体非饱和带的基质吸力。孔隙水压力传感器之间间隔为1.0m,用于观测滑坡体非饱和带在雨季出现的暂态水压力及暂态饱和区。2002年10月开始观测,每日观测一次。

3基质吸力观测结果及其分析

由竖井观测得到的滑坡基质吸力随井深的变化如图3所示。旱季滑体非饱和带最大基质吸力为12.0kPa,且①、②带的基质吸力值比④带基质吸力值大。沿深度方向上,基质吸力的分布规律为:在①、②、④带均是上、下部基质吸力小,而中部基质吸力大。这与Sweeney(1982年)得到的边坡基质吸力剖面有差异[5]。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滑坡体非饱和带基质吸力的大小不仅受滑体含水量的影响,而且还受滑体的结构、颗粒组成(颗粒级配)及土体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2基质吸力井结构

图3滑坡不同深度处的基质吸力

非饱和土体中的基质吸力大小与水的表面张力和孔隙半径有如下关系[5]: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式中:(ua-uw)为基质吸力;Ts为水的表面张力;Rs为弯液面的曲率半径,相当于土中孔隙半径。

由公式(1)可知,土中的孔隙半径越小,则基质吸力的值就越大。而土体的孔隙半径是由土体的颗粒成分决定的[3]。土体颗粒越小,粘粒含量越多,级配越好,则孔隙半径就越小。因而,基质吸力就越高。

非饱和土基质吸力还与土体含水量有关[5],基质吸力与土体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公式为: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式中:(ua-uw)r为残余含水量θr所对应的基质吸力;(ua-uw)b为土的进气值;(ua-uw)为非饱和土基质吸力;θ为体积含水量;θs为饱和体积含水量。

公式(2)显示:当非饱和土体含水量由残余含水量θr增加到饱和含水量θs时,基质吸力(ua-uw)便由(ua-uw),降低到(ua-uw)b。也就是说,非饱和土体中含水量增加,基质吸力将降低。

在观测竖井中,从上到下的①、②、④带,土体颗粒由粗变细,粉砂质粘土含量增高;而天然含水率ω则由小变大。

在①带上部,由于农作物的根系作用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使得基质吸力较①带中部小。②带土体颗粒较①带细,在①、②带接触面附近造成含水量相对较高,①带下部、②带上部基质吸力数值变小。

主滑带、次滑带形成相对隔水层,在其上部存在上层滞水,造成附近土体饱和,基质吸力为零。于是出现了②带下部及④带上、下端基质吸力较低的情况(见图3)。

4基质吸力随大气降雨的变化

滑坡区属亚热带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最大日降雨量85.5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降雨连续集中,强度大。

依据2002年10月~2003年2月的观测资料,在滑体降雨入渗的过程中,滑体非饱和带物质的基质吸力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

图4滑坡不同深度处基质吸力随降雨的变化

滑体①带上半部,地表以下0~4.0m范围内,滑体非饱和带基质吸力的降低与降雨具有对应关系,且基质吸力降低的滞后时间不超过1天。表明在这一范围内,雨水沿铅直方向向下入渗,水分的非饱和渗流具有一维特征。

在滑体①带下半部,即地表以下4.0~9.2m范围内,降雨后,基质吸力出现两次不同幅度的降低。第一次基质吸力降低与降雨具有对应关系,其滞后降雨的时间为7~8天。基质吸力降低的机理与滑体①带上半部的基质吸力降低的机理相同;第二次基质吸力降低是在第一次基质吸力降低的3天以后,第二次基质吸力降低是由于滑体中水分运移造成的,水分的非饱和渗流具有三维特征。

滑体②带、④带中基质吸力的降低,与降雨的对应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在滑体②带、④带中,基质吸力不仅受降雨的影响,而且还受非饱和带中水气运移的影响。

5结论

(1)滑坡体非饱和带中基质吸力沿深度方向上的变化不仅与土体含水量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滑体的结构和细颗粒土含量、颗粒组成以及有机质含量有关。因此,实际的滑坡基质吸力剖面也应具有分带特征,这与Sweeney(1982年)得到的边坡基质吸力剖面不同。

(2)在旱季,降雨对滑坡体非饱和带基质吸力的影响,并非如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所显示的那样,基质吸力的变化一定与降雨具有对应关系,且存在滞后时间。而实际情况是:在滑坡体的上部(本文滑坡在0~9.2m深度范围内),降雨与基质吸力的降低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滑坡体中、下部(本文滑坡在9.2~20.0m深度范围内),降雨与基质吸力降低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基质吸力的变化是观测井附近降雨下渗与非饱和带中水气运移综合作用的结果。

(3)快拔型张力计读数直观,性能较稳定,操作比较简单,能用于吸力较低的现场测量。但在长期观测中,需要经常对张力计储气瓶进行排气,这给测量带来不便。可以通过研制循环排气装置或以其他液体替代水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广忠.中国典型滑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E Hock,J W Bray著.卢世宗等译.岩石边坡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4]张有天,刘中.降雨过程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非恒定渗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04~111

[5]弗雷德隆德 D G,拉哈尔佐 H.陈仲颐等译.非饱和土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王钊,龚壁卫,包承纲.鄂北膨胀土坡基质吸力的量测[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1):64~67

[7]龚壁卫,包承纲,刘艳华,王钊.膨胀土边坡的现场吸力量测[J].土木工程学报,1999,32(1):9~13

[8]张蔚榛.地下水与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