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参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参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论文

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是维护企业市场信誉的关键,是企业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食品加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加工论文 范文 一:食品工业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

泡沫分离又称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以气泡为介质,以各组分之间的表面活性差为依据,从而达到分离或浓缩目的的一种分离 方法 [1].20世纪初,泡沫分离技术最早应用于矿物浮选,后来应用于回收工业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将泡沫分离技术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的分离提取[2-3].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泡沫分离技术已经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糖及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由于大部分食品料液都有起泡性,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

泡沫分离技术是依据表面吸附原理,基于液相中溶质或颗粒之间的表面活性差异性.表面活性强的物质先吸附于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界面处,通过鼓泡形成泡沫层,使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表面活性物质集中在泡沫层内,从而达到浓缩溶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1.2泡沫分离技术的特点

1.2.1优点

(1)与传统分离稀浓度产品的方法相比,泡沫分离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更加适合于稀浓度产品的分离.(2)泡沫分离技术分辨率高,对于组分之间表面活性差异大的物质,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可以得到较高的富集比.(3)泡沫分离技术无需大量有机溶剂洗脱液和提取液,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利于工业化生产.

1.2.2缺点

表面活性物质大多数是高分子化合物,消化量比较大,同时比较难回收.此外,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浓度不易控制,泡沫塔内的返混现象会影响到分离效果[4].

2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蛋白质的分离

在分离蛋白质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差异小的蛋白质,吸附效果受到气-液界面吸附结构的影响,因此蛋白质表面活性的强度是考察泡沫分离效果的主要指标.谭相伟等[5]研究了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并发现酪蛋白对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有显著影响.此后,Hossain等[6]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β-乳球蛋白和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富集,结果得到96%β-乳球蛋白和83%牛血清蛋白.Brown等[7]采用连续式泡沫分离技术从混合液中分离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结果表明酪蛋白的回收率很高,而大部分的牛血清蛋白留在了溶液中.Saleh等[8]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法从乳铁传递蛋白、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3种蛋白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在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的混合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乳铁传递蛋白,并不断改变气速,优化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得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87%的乳铁传递蛋白留在溶液中,98%牛血清蛋白和91%α-乳白蛋白存在于泡沫夹带液中.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可以有效地从3种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Chen等[9]利用泡沫分离技术从牛奶中提取免疫球蛋白.考察了初始pH值、初始免疫球蛋白浓度、氮流量、柱的高度及发泡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泡沫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牛奶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Liu等[10]从工业大豆废水浓缩富集大豆蛋白,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50℃,pH值为5.0,空气流量为100mL?min-1,装载液体高度为400mm,得到大豆蛋白富集比为3.68.Li等[11]为了提高泡沫析水性,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利用铁丝网进行整装填料的泡沫分离塔,利用铁丝网整体填料塔泡沫分离法对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通过研究填料对气泡大小、持液量、富集比和在不同条件下以牛血清蛋白水溶液作为一个参考物的有效收集率的影响,评价填料的作用.结果表明,填料可以加速气泡破裂、减少持液量、提高泡沫析水性和牛血清蛋白的富集比.研究表明,在积液量为490mL,空气流速为300mL?min-1,牛血清蛋白初始浓度为0.10g?L-1,填料床高度为300mm和初始pH值为6.2的条件下,最佳的牛血清蛋白富集比为21.78,是控制塔条件下富集比的2.44倍.刘海彬等[12]以桑叶为原料,采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蛋白进行分离,并分析了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测得桑叶蛋白回收率为92.50%、富集比为7.63.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进行分离可得到含量较高的桑叶蛋白.与传统的叶蛋白分离方法如酸(碱)热法、有机溶剂法相比较[13-14],泡沫分离法分离效果好,避免了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以及减少有机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李轩领等[15]以亚麻蛋白浓度、NaCl浓度、原料液pH值以及装液量为主要考察因素,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泡沫分离亚麻蛋白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95.8%的亚麻蛋白质,而多糖的损失率仅为6.7%.可见,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有效分离出亚麻蛋白.

2.2酶的分离

蛋白质属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包含极性和非极性基团,在溶液中可选择性地吸附于气-液界面.因此,从低浓度溶液中可泡沫分离出酶和蛋白质等物质.Linke等[16]研究了从发酵液中泡沫分离胞外脂肪酶,考察了通气时间、pH值及气速等主要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研究得出通气时间为50min、pH值为7.0及气速为60mL/min时,酶蛋白回收率为95%.Mohan等[17]从啤酒中泡沫分离回收酵母和麦芽等,结果表明,分离酵母和麦芽所需的时间不同,而且低浓度时更加容易富集.Holmstr[18]从低浓度溶液中泡沫分离出淀粉酶,研究发现在等电点处鼓泡,泡沫夹带液中的淀粉酶活性是原溶液中的4倍.Lambert等[19]采用泡沫分离技术考察了β-葡糖苷酶的pH值与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纤维素二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起泡pH值分别为10.5和6~9.Brown等[7]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以及酪蛋白与溶菌酶的混合体系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不管与牛血清蛋白混合还是与酪蛋白混合,回收率都很低,但是由于溶菌酶可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回收率.Samita等[20]对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两种二元体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的蛋白质二元体系中酪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占了大部分的气-液界面,从而阻止了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而在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中,研究表明溶菌酶提高了牛血清蛋白的回收率,同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针对这种现象,Noble等[21]也采用泡沫分离法分离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研究发现泡沫夹带液中存在少量的溶菌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牛血清蛋白溶液在低浓度下本来不能产生稳定泡沫,溶菌酶的存在使得其也能产生稳定的泡沫.这些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分离具有表面活性的蛋白质,为泡沫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国内泡沫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酶类物质分离中,范明等[22]设计了泡沫分离装置,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脂肪酶模拟液和实际生产生物柴油的水相脂肪酶溶液,对水相脂肪酶进行回收并富集.考察了通气速度、进料酶浓度及水相脂肪酶溶液中pH值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当通气速度为10L/(LH)、进料酶浓度为0.2g/L、pH值为7.0时,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接近于100%,富集比为3.67.研究表明,初始脂肪酶浓度对泡沫分离的富集比和蛋白回收率有显著影响,pH值对富集比、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无显著影响,而气速是影响蛋白回收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水相脂肪酶的过程中酶活性无损失.可见,泡沫分离是一个回收液体脂肪酶的有效方法[22].

2.3糖的分离

糖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根据糖与蛋白质或者其他物质的表面活性差异性,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糖进行分离提取[23].Fu等[24]采用离心法从基隆产的甘薯块中分离提取可溶性糖和蛋白,得到的回收率分别为4.8%和33.8%;而采用泡沫分离法时,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98.8%和74.1%.Sarachat等[25]采用泡沫分离法富集假单胞菌生产的鼠李糖脂,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鼠李糖脂97%,富集比为4.__洲[26]利用间歇式泡沫分离法从美味牛肝菌水提物中分离牛肝菌多糖,考察了pH值、原料液浓度、空气流速、表面活性剂用量及浮选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回收率为指标评价分离的效果,并优化了分离牛肝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牛肝菌多糖回收率为83.1%.国内关于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一般利用水提醇析法,但是该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乙醇,操作周期长,能耗大[27-28],而泡沫分离法具有快速分离、设备简单、操作连续、不需高温高压及适合分离低浓度组分等优势,因此间歇式泡沫分离法是提取食用菌多糖的一种有效方法.

2.4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

皂苷包含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皂苷元,具有良好的起泡性,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成分,因此可采用泡沫分离法从天然植物中分离皂苷[29].泡沫分离法已广泛用于大豆异黄酮苷元、人参皂苷、无患子皂苷、竹节参皂苷、文冠果果皮皂苷等有效成分的分离.

2.4.1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Liu等[10]

采用泡沫分离与酸解方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分离大豆异黄酮苷元,指出从工业大豆乳清废水中提取的异黄酮苷元主要以β-苷元的形式存在,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大豆异黄酮和大豆蛋白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有效地富集大豆异黄酮,分离出大豆异黄酮苷元和β-苷元.

2.4.2无患子总皂苷的分离魏凤玉等[30]

分别采用间歇和连续泡沫分离法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原始料液浓度、气体流速、温度、pH值等因素对无患子皂苷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泡沫分离最佳工艺条件.林清霞等[31]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无患子皂苷含量,通过富集比、纯度及回收率判断分离纯化的效果.在进料浓度为2.0g/L、进料量为150mL、气速为32L/h、温度为30℃、pH值为4.3时,得到富集比为2.153,纯度与回收率分别为74.68%和79.19%.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皂苷的回收率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气速、进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富集比随着进料浓度、气速及进料量的增大而减小,pH值对富集比的影响较小;纯度随着进料浓度、气速的增大而降低,进料量、pH值对纯度的影响较小.

2.4.3竹节参总皂苷的分离

竹节参的主要成分皂苷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而竹节参中的竹节参多糖、无机盐及氨基酸等是非表面活性剂,因此可根据表面活性的差异,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皂苷进行分离纯化[32-34].张海滨等[35]考察了气泡大小、pH值、原料液温度及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等主要因素对泡沫分离竹节参总皂苷的影响,以富集比、纯度比及回收率等为指标分析分离纯化的效果,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气泡直径为0.4~0.5mm,pH值为5.5,温度为65℃,电解质NaCl浓度为0.015mol?L-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总皂苷富集比为2.1,纯度比为2.6,回收率为98.33%,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张长城等[36]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中皂苷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与条件,指出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竹节参皂苷具有产品回收率高、工艺简单、能耗低及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为竹节参皂苷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4.4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分离

文冠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含油率达35%~40%[37],同时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文冠果果皮含有皂苷1.5%~2.4%.研究表明,文冠果果皮皂苷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疲劳等功效[38].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开发利用带来的附加价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在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果皮,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简单可行、成本低、收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皂苷分离方法.吴伟杰等[39]使用自制起泡装置,研究了泡沫分离技术分离文冠果果皮总皂苷的可行性及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得出泡沫分离文冠果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气体流速为2.5L?min-1,初始浓度为2mg?mL-1,温度为20℃,pH值为5.与泡沫分离人参、三七等皂苷的气体流速相比较,文冠果果皮的气体流速较低,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同时,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降低了加热所需的能耗.此外,由于文冠果果皮皂苷的水溶液pH值在5左右,泡沫分离时无需调节pH值.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富集比为3.05,回收率为60.02%,纯度为63.35%.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以达到较高的富集比、回收率和纯度,对于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综合利用文冠果以及降低生物柴油的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3展望

泡沫分离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今后在天然产物及稀有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泡沫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促进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对泡沫分离复杂物料实际分离过程的泡沫形成情况建立理论模型,对标准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取建立标准数据库,对标准表面活性剂和非表面活性物质间的分离建立指纹图谱;(2)如何减少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时的表面活性剂消耗量;(3)如何解决泡沫分离高浓度产品时回收率低的问题;(4)目前泡沫分离设备存在局限性,应研究开发新型的适合食品工业分离的泡沫分离设备,提高泡沫分离的效果[40].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二: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节能研究

食品工业包括制糖、酿造、肉类、乳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原料的处理、洗涤、脱水、过滤、脱酸、脱臭和蒸煮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蛋白质、有机酸和碳水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耗氧性,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食品工业废水油脂含量高,多伴随大量悬浮物随废水排出,其中动物性食品加工排出的废水还可能含有病菌,此外,这些废水还含有铜、锰、铬等金属离子。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由此产生的废水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许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被直接排放,给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探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食品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生物处理工艺,其中主要包括有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以及由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方面,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目前实际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SBR法)和生物膜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曝气生物滤池法)。由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相较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无论在后期的运行管理费用还是前期的基建投资方面的费用都有较大优势,其中比较具有典型的处理工艺有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工艺、第三代厌氧处理工艺———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被广泛应用到了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此外,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食品工业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1]。

2各种工艺特点及应用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外,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以生物处理[2]为主。在实际中运用较广,技术较为成熟的主要有厌氧接触法、厌氧污泥床法、浅层曝气、延时曝气、曝气沉淀池法等等。

2.1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不断供氧的环境中,利用好氧微生物来氧化有机物。在好氧过程中,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一部分被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CO2、H2O和NH3,一部分则由微生物合成为新细胞,最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2.1.1SBR法,即间歇式活性污泥系统(又叫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法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生物反应池中集中了生物降解过程、沉淀过程以及污泥回流功能为一体,这种工艺比较简单,它是在以前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工艺,采用SBR法处理废水的运行过程一般包括了进水、充氧曝气、静止沉淀、排水和排泥五个步骤。与连续性活性污泥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的有点主要有: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不设二沉池,也没有污泥回流设备,系统结构简单,易于管理;耐冲击负荷,一般无需设置调节池;反应推动力大,较为简便的得到优质出水水质;污泥沉淀性能好,SVI值较低,便于自控运行,后期维护管理也较为简便。居华[3]通过SBR法在酱油、酱菜食品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后得出,原废水CODcr在2000mg/L~4000mg/L范围内,经SBR法处理后出水水质得到了二级标准,去除率达96%以上,没有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而且操作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运行的费用也低。

2.1.2BAF法,即曝气生物滤池法。这种工艺最早可以追溯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由欧美等国家应用和发展起来的,大连马栏河污水处理厂是我国最早采用BAF工艺。该工艺是在生物接触工艺基础上,在滤池中填装陶粒、石英砂等粒状填料,以填料及其附着生产生物膜为介质,发挥生物的代谢功能,通过物理过滤功能,发挥膜和填料的截留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处理。廖艳[4]等采用混凝—ABR与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对某市肉联厂高浓度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研究后发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从原水时的1500mg/L~4500mg/L、30mg/L~85mg/L,经处理后出水COD<100mg/L,氨氮<50mg/L,达到了国家一、二级排放标准,取得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2.1.3MBR法,即膜生物反应器法。是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技术,该工艺是将膜组件替代传统的二沉池,实现固相和液相分离。其实质是把细菌和微生物以生物膜的方式附着在固体表面上,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实现净化污水的效果。该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对水质和水量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污泥产量较低且沉降性能优,易于固液分离;对于低浓度污水也可以进行处理,在正常运行时可以把原水中的BOD5由20mg/L~30mg/L降至5mg/L~10mg/L;运行费用也不高,管理方便。张亮平,王峰[5]以MBR在湖北某食品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研究后发现,采用MBR-活性炭-杀菌联合工艺,出水COD和BOD的去除率达到了99%以上,系统工艺能耗低,运行稳定。

2.2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在食品废水处理过程中,厌氧处理法与好氧处理法相比由于产生的污泥少,动力流耗小,管理简便,既能节能又能降低成本,逐渐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行业———食品工业广泛推崇。

2.2.1UASB法,即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该种工艺是由高活性厌氧菌体构成的粒状污泥,在UASB装置内随上升的气流呈向上流动的状态。处理效率高、性能可靠、能耗低,也不需要填料和载体,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既可以处理高负荷废水,也不会产生堵塞等优点。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反应器之一。王炜,何好启[6]研究发现,食品废水经由UASB+接触氧化法工艺处置后,CODcr、BOD5、SS和植物油由原水浓度的1170mg/L、570mg/L、600mg/L、150mg/L,处置后的效果为60.2mg/L、15.5mg/L、40mg/L和3mg/L,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且工程的经济运行效益也良好,总运行费用约为0.54元/m3,工艺占地小,处理成本低,运行方式灵活,值得推广。

2.2.2EGSB反应器,即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该工艺是在UAS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厌氧工艺,与UASB工艺相比,EGSB增加了出水的回流,提升了反应器中水流的速度,其速度可以达到5m/h~10m/h,比UASB的0.6m/h~0.9m/h高出近10倍。李克勋[7]等以天津某淀粉厂采用EGSB处理淀粉废水为例,EGSB的厌氧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超过了85%,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大量有机物被去除,后续单元的处理压力被减轻,此外,厌氧反应器的介入使用,可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进行二次利用,降低运行费用(总运转费用为0.73元/m3?d),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2.3ASBR法,即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SBR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在SB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工艺的显著特点是以序批间歇运行,按次序分为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四个步骤,与连续流厌氧反应器相比,该工艺由于不需要大阻力的配水系统,因此极大地减少了系统的能耗,也不会产生断流和短流,运行灵活,抗击能力较强,实现厌氧功能,也同时兼有了SBR的优点。

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优势分析

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很多优势:工艺运行时污泥的剩余量非常少,由于不需要附加氧源而降低运行管理费用;食品工业废水有机物浓度高,而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拥有良好的抗高浓度有机物的冲击负荷力优势,能够做到间接性排放;另外,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能够产生沼气,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真正实现了 变废为宝 ,降低能耗,因此,厌氧处理工艺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是一种节能型废水处理工艺。作为低能耗而且能够产生二次能源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必将成为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主流方向[8]。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是近代化工分离中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是采用CO2作溶剂,超临界状态下的CO2流体密度和介电常数较大,对物质溶解度很大,并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因此,不仅对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有选择性,且溶剂和萃取物非常容易分离。超临界CO2萃取特别适用于脂溶性,高沸点,热敏性物质的提取,同时也适用于不同组分的精细分离,即超临界精镏。用超临界CO2作溶剂对生物、食品、药物等许多产物的提取和纯化。

三七总皂苷提取工艺研究论文

三七总皂苷的质量对于崩解性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增加溶液的稳定性,减少悬浮体的形成,改善液体稳定性,提高药效,减少滞后期和过量渗透。因此,三七总皂苷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崩解性,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sān qī zǒng zào gān

Panax Notoginsenosidum

三七总皂苷

Sanqi Zongzaogan

NOTOGINSENG TOTAL SAPONINS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 Chen.的主根或根茎经加工制成的总皂苷。

取三七粉碎成粗粉,用70%的乙醇提取,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滤过,过苯乙烯型非极性或弱极性共聚体大孔吸附树脂柱,用水洗涤,水洗液弃去,以8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减压浓缩,脱色,精制,减压浓缩至浸膏,干燥,即得。

本品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的无定形粉末;味苦、微甘。

取本品,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图中应呈现与三七总皂苷对照提取物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

取本品,在80℃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G)。

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J)。

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含三七总皂苷25mg的溶液,与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ⅪA)比较,不得更深。有关物质(注射剂用)

取本品50mg,加水1ml溶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S),应符合规定。

取本品50mg,加水1ml溶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S),应符合规定。

取本品250mg,加水5ml溶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S),应符合规定。

取本品200mg,加水4ml溶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S),应符合规定。

取本品0.1g,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再在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S),应符合规定。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B)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照残留溶剂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P第二法)测定。

以键合/交联聚乙二醇为固定相的石英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25mm,膜厚度为0.25μm);柱温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60℃,保持16分钟,再以每分钟20℃升温至200℃,保持2分钟;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4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每分钟1.0ml。顶空进样,顶空瓶平衡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30分钟。理论板数以邻二甲苯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0,各待测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

精密称取正己烷、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1,2二乙基苯和二乙烯苯对照品适量,加N,N二甲基乙酰胺制成每1ml中分别含20μg、4μg、20μg、20μg、20μg、20μg、20μg、2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贮备液。精密吸取上述贮备液2ml,置50ml量瓶中,加25% 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0ml顶空瓶中,密封,即得。

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置20ml顶空瓶中,精密加入25% 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5ml,密封,摇匀,即得。

分别精密量取顶空气体1m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苯不得过0.0002%,含正己烷、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1,2二乙基苯和二乙烯苯均不得过0.002%(供注射用)。

取本品,加氯化钠注射液制成每1ml含三七总皂苷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体重为17~20g小鼠5只,在4~5秒内每只小鼠注射供试品溶液0.5ml于尾静脉中,全部小鼠在给药后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如有死亡,另取体重为18~19g的小鼠10只复试,全部小鼠在48小时内不得有死亡(供注射用)。

取本品,加氯化钠注射液制成每1ml含50mg的溶液,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III A),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0.5ml,应符合规定(供注射用)。

取本品,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记录色谱图。

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供试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经相似度计算,5分钟后的色谱峰,其相似度不得低予0.95。

对照指纹图谱

峰1:三七皂苷R1 峰2:人参皂苷Rg1 峰3:人参皂苷Re峰4:人参皂苷Rb1 峰5:人参皂苷Rd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每分钟为1.5ml;检测波长为203nm;柱温25℃。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的分离度应大于1.5。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20

20

80

20—45

20→46

80→54

45~55

46→55

54→45

55~60

55

45

取三七总皂苷对照提取物适量,精密称定,加70%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即得。

取本品25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70%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提取物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三七皂苷R1( C47H80O18)不得少于5.0%、人参皂苷Rg1(C42H72O14)不得少于25.0%、人参皂苷Re(C48H82O18)不得少于2.5%、人参皂苷Rb1(C54H92O23)不得少于30.0%、人参皂苷Rd(C48H82O18)不得少于5.0%,且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总量不得低于75%(供口服用)或85%(供注射用)。

密封,置干燥处。

口服制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三七总皂苷

Panax Notoginsenosidum

血栓通;田七人参总皂苷;田七人参总皂甙;血塞通;Panax Pseudoginseng

神经系统药物 > 脑血管扩张药物 > 其他

针剂:100mg(2ml),250mg(5ml)

系由三七(Panaxnotoginreng)的叶中分离提取的三七总苷制成的注射剂,具有活血化淤、通脉活络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抑制率达92.13%,且能显著降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质含量,并能使全血凝固时间、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凝血酶时时间显著延长。

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6020±1508mg/kg,皮下给药为594.52±15.54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家兔一天静脉注射三七总皂苷110mg/kg,24天后对血象、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其心、肝、肾、肠、肾上腺等实质性器官亦未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后遗症瘫痪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前房出血、青光眼等,也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

(尚不明确)

不可用作滴眼。

偶见咽喉干燥、头昏、心慌等现象,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1.静注:每次200~400mg,每天1次,以25%~50%葡萄糖注射剂40~60ml稀释后静脉缓推。

2.静脉滴注:每次200~400mg,每天1次,以10%葡萄糖注射剂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0~15天为1个疗程。

3.肌注:每次100~200mg,每日1~2次。

(尚不明确)

三七总皂苷药物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三七总皂甙(三七总皂苷),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用于脑血管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前房出血等。三七总皂苷月经期间最好是不要服用,以免影响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药品名称三七总皂苷外文名Notoginseng triterpenes别名三七总苷主要适用症脑血管后遗症性状淡黄色无定形粉末,味苦,微甘快速导航药理作用 主要作用 药物应用 相关问题基本信息【药品名称】【品 名】三七总皂苷中文别名 三七总苷;三七皂苷N-FE;三七皂苷FE;三七总皂苷【汉语拼音】Sanqi zongzaoganPANAX NOTOGINSENOSIDES英文名称 Notoginseng triterpenes英文别名 NOTOGINSENOSIDE-FE;Notoginsenoside-Fe ,98%分子式 C47H80O17【来 源】三七提取的活性有效成份。【制 剂】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甙片、三七总甙胶囊。【主要成份】三七总皂苷(其主要成份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性 状】本品为淡黄色无定形粉末,味苦,微甘。三七总皂苷是根据提取、分离技术从优质三七中提取有效的药用成分包括20多种皂苷活性物质、17种微量元素、蛋白、丰富的维生素、多糖等【副 作用】偶见过敏性皮疹,胃肠不适或少量出血如齿龈出血、痰中带血,妇女月经量增多,实际应用中偶见血压上升多见于老人【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贮 藏】密封,置干燥处。【制 剂】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片;三七总皂苷胶囊。【有 效 期】四年【包 装】内包装:30kg/袋,20kg/袋,10kg/袋,药用塑料袋。【外 包 装】纸桶或者根据需要包装。药理作用降低机体的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由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主要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以下药理、功效作用:对高脂血症的作用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降脂抗栓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降纤作用,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高粘血症的作用将高粘血症患者分成三七总皂苷组和肠溶阿斯匹林组,经过4周1个疗程治疗,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且优于阿斯匹林。对高血压的作用用三七总皂苷治疗高血压,治疗20天后,能明显降低增高的血压还能明显减慢心率,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

黄芩苷提取工艺研究论文

黄芩苷的生产适合于在原料产地用鲜料生产,可最大限度保存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不被降解。新鲜黄芩根切碎,以10倍量水加热沸腾提取,合并提取液,放置提取液至常温,加酸调节PH值,黄芩苷即沉降至底部,去掉上清液,沉淀加水搅拌,继续调酸,得沉淀为黄芩苷粗品,再以适当溶剂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既得纯品黄芩苷.

1、实验;2、试验;3、理论解析、计算;4、工业性实验及制造实践等等。拟采取的研究方式: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用性,本课题搜集了长期的论著资料,本文通过HPLC法检测抗癌口服液中野黄芩苷的浓度,阐述了黄芩苷的概念、分类、作用、危害以及测试方式,其提取方法主要有温浸法、煎煮法、微波法、超滤法等,但能否提升黄芩苷收率和纯度-直是实际制造中存在的弊端。缺乏对整个工艺条件进行全面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妨碍黄芩苷提取工艺以及制约因素作-全面分析。

人参皂苷的作用和功效研究论文

1、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的凋亡就好像是花开花落的瞬间相同,是一种自动的生理进程。正常情况下,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一直保持着有增有减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又可保持细胞正常安稳的增殖。当某种要素致使细胞增殖失控和细胞凋亡受阻时,便可致使细胞反常增殖而发生癌症。2、增强机体免疫力: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低下,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癌症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或放射治疗,可进一步摧毁人体免疫功能,人参皂甙单独使用能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在手术后或放、化疗期间配合使用,可有效的保护免疫器官,增强免疫功能。3、提高免疫力:免疫力是自身天然的防御屏障,免疫失调,则免疫监视作用失去作用,不能清除突变的细胞,也是引发肿瘤的原因之一。人参皂苷rh2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4、缓解毒素作用: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发现癌症化疗的失败,常与化疗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有关。一般的化疗药物不易进入癌细胞,癌细胞中的p-糖蛋白可以将化疗药物排出,造成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差,人参皂苷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两种特性,可以轻易的进入癌细胞核内杀死癌细胞。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滋补强壮,安神益智,生津,复脉固脱等功效。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有广泛的作用。

从而可提高人体力、智力的活动能力,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双向作用,因此人参是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的典型代表药。

扩展资料

人参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和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类营养成分,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合物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参中含有腺苷转化酶、天冬氨酸酶、淀粉酶、麦芽醇、人参黄酮甙、钙、钾、铁、锌、锶和锗元素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锗元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助于人体抗衰老。人参中含有多种甾醇和皂甙如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甙、菜油甾醇和人参皂甙等,能促进身体发育和调节身体代谢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型)人参皂苷Rg3

人民网-人参有什么营养价值? 人参有哪些养生功效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R g3是一种人参二醇类四环三萜皂苷,具有较好的抗癌、抗癌转移作用药理研究表明,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阻止脱落癌细胞在血管壁的着床;抑制肿瘤细胞对血管壁基底膜的浸润,有显著抗浸润、抗转移作用。临床实验证实人参R g3能有效抑制肺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生长,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和治疗癌症、改善心脏血管功能、抗血小板凝集、保护脑神经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发现20(R)-ginse- noside R g3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主要作用于G2期,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前期蛋白质和ATP的合成,使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

人参皂苷的作用:

1、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2、辅助癌症治疗:

3、其他功效:

人参皂苷对癌症患者的作用:

选择人参皂苷产品,有以下三个原则

1、选择抗癌活性高的人参皂苷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抗癌作用的强弱,我们以国内常见的5种癌症为例,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实验中测定的指标是半数抑制浓度(IC50),即抑制50%的肿瘤细胞增殖所需要的人参皂苷浓度,浓度越小,表明抗癌活性越强。

2、选择多组分人参皂苷

癌症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单独一种人参皂苷抗癌作用比较薄弱,而研究发现,多种人参皂苷联合使用,抗癌作用显著增强。

3、选择人参皂苷浓度高的

人参皂苷的抗癌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抗癌作用越强。

香蕉低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论文

异麦芽低聚糖:是难消化低聚糖,不被唾液、胰液所分解,但在小肠可部分被分解和吸收。热值约为蔗糖和麦芽糖的70 %~80 %。对肠道直接刺激性较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 为44g/ kg 以上,安全性不逊于蔗糖和麦芽糖。人体最大无作用量1. 5 g/ kg (摄取后24 小时不发生腹泻之上限量) ,而其它难消化低聚糖或糖醇的最大无作用量只有0. 1~0. 4 g/ kg。摄取异麦芽糖16g ,一周后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明显增加,而拟杆菌、梭状杆菌等有害菌受到抑制,便秘改善,粪便pH 下降,有机酸增加,腐败物减少。小鼠试验表明,摄取异麦芽糖后免疫力增强,血脂改善。异麦芽糖在高温、微酸性和酸性环境下稳定,可以添加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 异麦芽低聚糖是淀粉经α- 淀粉酶液化,β- 淀粉酶糖化和α- 葡萄糖苷酶转苷反应而生成的包括含α- 1 ,6 键的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等分枝低聚糖的糖浆。市场上的异麦芽糖分含量50 %与90 %两种,后者是将含量50 %的异麦芽糖用离子交换法或酵母发酵法去除葡萄糖而成。粉状糖是糖浆经喷雾干燥而成。 生产异麦芽糖的α- 葡萄糖苷酶是黑曲霉生产糖化酶之副产品,将糖化酶发酵液经离子交换吸附去除所含α- 葡萄糖苷酶经洗脱浓缩而成。虽然发表过不少培养黑曲霉生产α- 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的报道,但未见用于商品生产。用α- 葡萄糖苷酶转化麦芽糖生产异麦芽低聚糖,其生成量一般仅50 %左右,另外还含有20 %~40 %的麦芽糖与葡萄糖。为了提高异麦芽低聚糖产量,曾有不少研究报导,例如使用臭曲霉α- 葡萄糖苷酶,产品中潘糖产量可达30 %葡萄糖量可降至20 %。高崎发现脂肪嗜热芽孢杆菌所产普鲁兰酶在高浓度麦芽三糖存在下有转苷作用。将其结构基因导入枯草杆菌NA - 1 ,生产的新普鲁兰酶,与枯草杆菌糖化型α- 淀粉酶(可产生麦芽三糖) 一起作用于淀粉,异麦芽低聚糖的产率可达60 % ,而葡萄糖含量由40 %降至20 %。为了提高黑曲霉α- 葡萄糖苷酶的活力,东京大学生物工程系将α- 葡萄糖苷酶基因AGLA 导入黑曲霉GN - 3 ,得到转化子GIZ 155 - A3 - 4 ,产酶能力提高了11 倍。 目前我国生产异麦芽糖的企业多达50~60 家,生产能力约5 万吨以上,α- 葡萄糖苷酶的用量以0. 1 %计,需50 吨,消耗外汇甚巨(以每吨75 万元计,就需3750 万元人民币) 。有必要立足自给。 (2) 海藻糖:是二分子葡萄糖以α,α- 1. 1 键连结而成的非还原性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如菌覃、海藻、虾、啤酒酵母、面包酵母) 中,是昆虫主要血糖,作为飞翔时之能源来利用。海藻糖能保护某些动植物适应干燥和冰冻的环境。海藻糖是一种很好的糖源,因非还原性,故耐酸耐热性好,不易同蛋白质、氨基酸发生反应。对淀粉老化,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有较强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消除某些食物之苦涩味、肉类之腥臭。海藻糖不被龋齿突变链球菌利用,食之不会引起蛀牙。活性干酵母的活存率全赖酵母细胞中海藻糖含量所决定。过去海藻糖系从酵母中提取(最大含量也只有20 %) ,成本甚高,每公斤高达2~3 万日元。现在可以用酶或发酵法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久保田等从节杆菌、小球菌、黄杆菌、硫化叶菌等土壤细菌中发现一组海藻糖生成酶(海藻糖合成酶MTSASE 与麦芽低聚糖海藻糖水解酶MTHASE) ,当将其同异淀粉酶、环糊精生成酶、α- 淀粉酶、糖化酶一起作用于液化淀粉时,可得到85 %收率的海藻糖。 (3) 帕拉金糖( Palatinose) 学名为异麦芽酮糖( Isomaltotulose) :以蔗糖为原料,经产朊杆菌或普利茅斯沙雷氏菌的α- 葡萄糖基转移酶(又称蔗糖变换酶Sucrose multase) 的作用,蔗糖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由α- 1 ,2 键结合转变为α- 1 ,6 键结合而成。由于结构的改变,其甜度减少到蔗糖之42 % ,吸湿性较低,对酸的稳定性增加,耐热性略为降低,生物学、生理学特性发生改变,不能为多数细菌、真菌所利用。食后不被口腔、胃中的酶所分解,直到小肠才可被酶水解成为葡萄糖和果糖而进入代谢。帕拉金糖不为口腔龋齿突变链球菌所利用,食之不易发生蛀牙,食后血糖也不会迅速升高,故可为糖尿病人使用。 帕拉金糖在低水份和低pH 下便会失水而缩合成为2~4 个分子的低聚帕拉金糖,甜度为蔗糖之30 % ,不为肠道消化酶所消化,食后可直达大肠而为双歧杆菌选择性利用,起到双歧因子的保健作用。将帕拉金糖在高温高压下,用雷尼尔镍为催化剂氧化便生成帕拉金糖醇。这种糖醇甜度为蔗糖的45~60 % ,热值为蔗糖的二分之一。食后不易消化吸收,不会引起血糖和胰岛素升高,不会引起蛀牙,适合糖尿病人、老人、肥胖者作甜味剂。因其物理性质酷似蔗糖,可用其制作低热值糖果,是国际上流行的新一代甜味剂。上述三种糖在欧美、日本等已经大量生产,并被广泛利用;而在国内虽已研究成功,但在生产和应用上尚存在不少阻力。 (4) 低聚果糖:是以蔗糖为原料经黑曲霉β2果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将蔗糖分子的D2果糖以β22 ,1 链连接123 个果糖分子而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以及蔗果五糖与蔗糖、葡萄糖以及果糖的混合物,甜度为蔗糖的60 %。用离子交换树脂将其中葡萄糖与果糖除去后,可得到含低聚果糖95 %以上的产品,甜度为蔗糖的30 %。低聚果糖的主要成份蔗果三糖与蔗果四糖在人体中完全不被唾液、消化道、肝脏、肾脏中的α2葡萄糖苷酶水解,本身是一种膳食纤维,食后可直达大肠,为大肠中的有益细菌优先利用。食低聚果糖不会引起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热值为1. 5kCal/ g ,通过双歧杆菌的增殖,肠道得以净化,肌体免疫力增强,营养改善,血脂降低。以年龄50~90 岁老人进行试验,日食低聚果糖8g ,8 天后肠道双歧杆菌可由5 %增加到25 %。便秘者食用低聚果糖每天5~6g ,4 天后80 %便秘者症状改善,粪便变为柔软,色泽转黄,臭味减少,肠道腐败得到控制。 低聚果糖也存在于菊芋、菊苣、芦笋等植物,西欧都用菊粉做原料,用菊粉酶局部水解而成。日本政府将低聚果糖批准为特定保健食品;西欧、芬兰、新加坡、台湾等地将低聚果糖作为功能性食品配料,广泛使用在各种食品。我国大陆低聚果糖的年生产能力为15000 吨,广东江门量子高科10000 吨,云南天元3000 吨,张家港梁丰1000 吨,广西大学奥立高500 吨。此外五粮液酿酒公司、上海中科生物医学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在销售。 (5) 低聚木糖的特点是对酸、热稳定性强,故可用于果汁等酸性饮料,因其不被多数肠道细菌利用,只有双歧杆菌等少数细菌能利用,因此是一种强力双歧因子,每天摄取0. 7g 即可见效。这种糖是以玉米芯为原料,提取其木聚糖后,用曲霉木聚糖酶水解而得。由日本三得利公司首先生产,我国山东龙力公司在中国农大的支持下开发成功。山东食品发酵研究院亦已宣告研制成功。此外,其它功能性低聚糖如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等我国也已开发成功。 2. 2 酶用于功能性多肽的生产 近年发现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生成的肽类,其吸收性比蛋白质或由蛋白质的组成的氨基酸为好,因此可作为输液、运动员食品、保健食品等。在蛋白质水解物中,有些肽具有生理活性功能,如酪蛋白经胰酶或碱性蛋白酶水解可生成酪蛋白磷酸肽(CPP) ,具有促进Ca 、Fe 吸收的功能。由鱼肉、大豆、酪蛋白经酶水解得到的水解物中含有一种氨基酸,序列是Ala - Val - Pro - Tyr - Pro - Gln - Arg 的七肽,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 An2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它可同血管紧张素相结合影响其活性的表达,从而防止血压升高,是较理想的降压保健食品。由不同蛋白质原料,不同的蛋白酶水解得到不同结构的肽类中,有些肽还具有降血脂,促进酒精代谢、抗疲劳、抗过敏的生理功能。常食豆酱、豆豉、纳豆、乳腐等酿造食品有益健康,原因也在此。胨是细菌培养基原料,因发现其有生理功能,竟 然也有人将它装入胶囊,当保健品销售,获利甚丰。 2. 3 酶用于油脂工业 酶在油脂工业上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用于榨油工业:油料用溶剂抽提油后,残渣中残留溶剂很难完全去除,影响饲料应用,为此日本开发了采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植物组织,来提取油脂。方法是将油橄榄、菜籽等先经破碎或热处理,然后加半纤维素酶反应数小时,离心分离油脂和渣粕。这种工艺已用在橄榄油、桔油提取上,菜籽油已进入中试阶段。在动物油脂生产上,利用蛋白酶处理,使蛋白质同油脂分离,因可避免高温处理,油脂的质量也就更好。为了去除油脂残余卵磷脂,使用磷酸酯酶去除油中水溶性卵磷脂。 (2) 制造脂肪酸 脂肪酶对底物有位置专一性和非专一性之分,此外对底物脂肪酸链长、不饱和度也有选择性,用对位置无专一性脂肪酶水解猪油生产脂肪酸,作为制造肥皂的原料。用对不饱和脂肪酸酯无作用的脂肪酶,水解鱼油时,因对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 的甘油三酯难水解而保留下来,用此法来制造DHA 等ω3 脂肪酸。 (3) 酯交换 利用脂肪酶之酯交换作用,改变油脂脂肪酸组成可改变油脂性质,例如用棕榈油改性成为可可脂。 2. 4 转谷酰胺酶( TGASE) 用于肉类加工转谷酰胺酶可催化蛋白质分子中谷氨酸残基上γ2酰胺基和各种伯胺间的转酰基反应,当蛋白质中赖氨酸残基的ε2氨基作为酰基受体时,可在分子间形成ε2(γ2Gln) Lys 共价键而交联,从而可增加蛋白质之凝胶强度,改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性质,利用此作用,可将低值碎肉重组,改善鱼、肉制品外观和口感,减少损耗, 从而提高经济价值。还可将Met .Lys. 等必须氨基酸导入缺乏此氨基酸的蛋白质而改善营养价值。此酶也可用于毛织物加工,用于酶的固定化或将不同分子进行联结,将抗体与药剂进行联结等。生产菌种为茂原链轮丝菌( S t reptoverticill ummobaracens) ,日本已商业化生产,我国无锡轻工业大学也已研究成功,转入试生产阶段。 2. 5 酶在果蔬加工上的新用途 (1) 原果胶酶用于果胶提取: 果实中的果胶在未成熟前是以不溶性的原果胶形式存在的,在水果成熟过程中逐渐转变成可溶性之果胶。原果胶也可在酸、热作用下转变为可溶性。由枯草杆菌、黑曲霉、酵母、担子菌所生产的原果胶酶已被开发用于桔皮、苹果、葡萄皮、胡萝卜中果胶的提取。用酶法提取果胶与酸热法相比工艺简单,无污染,成本低,产品质量除含糖量稍高外,无甚区别。 (2) 粥化酶(Macerating enzymes) 之用于提高果 汁得率: 粥化酶是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包括木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甘露聚糖酶) 、纤维素酶之混合物,作用于溃碎果实,对促进过滤,提高果汁收率的效果比单一果胶酶为好。已是果汁加工主要的酶。 (3) 真空或加压渗酶法处理完整果蔬: 利用加压或真空浸渍果蔬,使果胶酶渗入细胞间隙或细胞壁中而起作用。此法已用于完整桔子的软化,桔皮容易剥除。还用于桃肉硬化处理,将果胶甲基酯酶与Ca2 + 渗入桃肉,可使罐头糖水桃子硬度提高4 倍(因脱甲酯之果胶可同Ca2 + 结合而增强硬度) 。腌制蔬菜用此法处理可防止软化而保持脆性。此法也用于桔皮之柚苷酶脱苦处理, 脱苦率达81 %。 (4) 柒酶用于去除酚类化物 澄清果汁经超滤过滤,浓缩后仍发生白色混浊,此乃由于果汁中酚类化合物所引起,为此在过滤前可用柒酶处理,使之氧化聚合成不溶性高分子而过滤去除之。 (5) 果胶酶用于洗清滤膜果胶污染物。 (6) β2葡聚糖酶用于去除葡萄汁中由感染Cot rytis cinerea 而产生的β- 葡聚糖,Vinozyme促使不溶物沉降。 2. 6 酶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 棉布用淀粉酶退浆已有100 多年历史了,随着酶制剂工业的发展,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柒酶、蛋白酶等酶类先后被纺织工业所采用。 (1) 棉布整理用酶 随着牛仔服的流行,纤维素酶整理棉布,改善织物观感和手感,已受到纺织业的广泛重视。纤维素酶作用于天然纤维非结晶区,使纤维发生部分降解和改性,可使织物柔软、光洁、手感和外观舒适。通常用酶处理以后,棉布重量减轻3~5 % ,但牢度要损失20 %左右。在发达国家为追求时尚,不在乎布的牢度。 过氧化氢酶常用于经H2O2 漂白后除去残留的H2O2 , 最近发现A rthromyces ramosus , 鬼伞菌Coprinus cinereus可大量生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也用于洗涤剂。果胶酶用于棉布整理,主要是分解棉、麻织物纤维表面的果胶,以利漂白与染色。柒酶是种酚氧化酶,以O 为H 受体,主要用在牛仔布靛蓝染色时脱色处理,NOVO 公司采用基因技术改良黑曲霉生产。柒酶也可作用于木质素,有分解木质素的作用。木聚糖酶用于布坯漂白处理,可去除木质素及粘附纤维上之棉子壳。 (2) 毛织物蛋白酶防毡缩整理 毛织品若不经整理水洗后便发生收缩毡化不能再穿(如劣质羊毛衫洗涤后缩得很小) ,必须防缩防毡化处理,洗后才能保持原状。防毡化防腐处理已有100 多年历史,过去用氯、H2O2 、过硫酸盐处理,污染严重,90 年代才开发了无氯防缩剂。利用蛋白酶改变羊毛结构可用于防毡防缩处理,40 年代就有人研究,60 年代日本报道,用木瓜酶处理可防毡缩,并可进行低温染色,提高染色率,减少污水,改善毛织物手感和观感。70 年代我们也曾试用酸性蛋白酶处理,进行低温染色,取得良好结果,染色率提高3. 6 % ,污水减少62 %。每千锭断纱率降到145 根,抗伸力、抗拉力、手感都有明显提高。80 年代以来,酶法防毡缩在国内外重新引起重视,日、英、美等国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过的蛋白酶有胰酶、木瓜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等,相信不久这些工艺会成熟而得到推广。 2. 7 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造纸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增强,造纸工业使用生物技术受到了重视。酶法生产纸浆引起了各国浓厚兴趣,关键是降解木质素。最近国内有人利用多种微生物作用制造纸浆,已经取得可喜进展,目前正在筹备扩大试验。酶在造纸工业的应用现在主要是脂肪酶用于原木脱树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用于废报纸回收后脱油墨;以及木聚糖酶用于纸浆漂白。 (1) 原木脱树脂: 造纸用的原木因含树脂,打浆抄纸时,树脂污染设备,影响生产,降低纸品质量。为此需要在室外堆放很长时间(3 个月以上) ,使树脂分解。这样影响生产周期,还占用大片场地。日本造纸研究机构对原木成份进行研究,发现树脂的成份中96 %是油酸和亚油酸,使用脂肪酶处理就可除去。自从90 年代在生产上采用后,纸品的质量提高,原木堆积成本下降,树脂吸附剂用量减少,经济效益提高。当时所用脂肪酶由NOVO 公司供应,在pH6~10 ,40~60 ℃作用良好,近来又发现使用耐热性70 ℃的脂肪酶效果更佳。 (2) 纸浆漂白: 纸浆为了除去色素来源木质素,要用氯、次氯酸、二氧化氯等氯化物处理,污染严重,因此60 年代就有人考虑用木质素酶将其分解。木质素是以苯基丙烷为骨干的高分子聚合物,只有将其分解木质素才会崩解。已发现对木质素有分解力的酶有木质素过氧化酶(L IP) 、锰依赖性过氧化酶(MNP) 、柒酶(LAC) ,但至今未找到适用的木质素酶。近年芬兰提出了一种化学和酶法相结合的处理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用木聚糖酶切断木质素同纤维素之间的联系物(木聚糖和半纤维素) ,使木质素游离,再用碱蒸煮后,由纸浆游离出的木聚糖可再次吸附在纤维的表面,用木聚糖酶将其分解,可增加孔隙,于是氯素的浸透性提高,并使木质素容易从纸浆内部出来,此工艺活性氯用量可减少30 %。 (3) 废报纸回收利用中的脱墨 废纸回收后打纸浆时,需用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硅酸钠及H2O2 进行脱墨处理。日本在脱墨时添加碱性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0. 1 %反应2 小时,抄纸白度可提高4~5 % ,强度并未降低。由于防止油墨印刷品弄脏手,油墨中加有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的高级三甘油酯,故脱墨时再添加脂肪酶效果更好,白度可提高2. 5 %。废报纸脱墨,我国山东大学也进行过不少研究。 2. 8 其它 植酸酶除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以提高饲料中有机磷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磷对环境的污染,节省饲料另加磷酸盐用量。近年植酸酶还用于酿造,以改善原料中磷的利用,以及用于去钾大豆蛋白食物的生产,成为肾脏病人蛋白质的来源。α- 葡萄糖基转移酶还用于甜叶菊加工,用以脱苦涩味。淀粉的液化和糖化几乎占了工业上酶反应的绝大部分,由于目前的酶液化、糖化要在不同pH 和温度下进行,为简化工艺、节省水和能源,有必要开发耐酸性高温α2淀粉酶和耐热性糖化酶,如果α2淀粉酶可在pH4. 5 时进行液化,而糖化酶能在60 ℃以上温度下进行,试想将这些带来多大的效益? 不仅如此在pH4. 5 液化,还可避免麦芽酮糖生成。耐酸性α2淀粉酶和耐热性糖化酶在国外已经进行多年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例如日本报道已选育出一株耐酸性α2淀粉酶( KOD - 1) ,在30 %淀粉浆中,pH4. 5 ,105 ℃下反应10 分钟,残留酶活75 %。将该酶在pH4. 5 ,60 ℃时液化30 %粉浆60 分钟,得到DE14 液化液,加糖化酶0. 1 %糖化48 小时,葡萄糖含量达95. 5 % ,与对照枯草杆菌α2淀粉酶的结果于pH5. 8 液化者相同(葡萄糖含量95. 7 %) 。此外,利用蛋白质工程将地衣芽孢杆菌α2淀粉酶分子中7个蛋氨酸用其它氨基酸置换后,耐酸性增强。这类酶的产业化一旦成功,将大大改变糖化有关工业的面貌。 3 结束语 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减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水资源和粮食日见短缺。由于人类对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得工业界用酶来改革传统工艺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提高酶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酶的新品种、新用途更是当务之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为酶制剂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发耐热、耐酸碱,对底物有特殊作用的酶,以及将动植物生产的酶改由微生物发酵方法来生产,或者将还不能使用的微生物所产的酶改由安全菌种来生产,都将成为现实。

方柏山,由分批培养数据估算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和能学参数,生物工程学报,2⑷: 54-60,1986.俞俊棠,张嗣良,方柏山,Retrospect of Practic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industry,Horizon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P306- 316,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87.方柏山,林金清,A New method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Fermentation Kinetics,Presented at 2nd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 Asian Pacific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May 6-9,1990,Seoul,Korea (Eng).方柏山,应用单纯形法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及能学参数的估算,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July 8-10,1989,Beijing China. 生物工程学报,7⑶: 257-262,1991;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7⑶: 223-228,Allerton Press,Inc,New York (1991).方柏山,林金清,分批发酵动力学参数估算,生物工程学报,8⑶: 283- 287,1992 ;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8⑶: 203- 210,Allerton Press,Inc. New York (1991).Fang Baishan,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the Process Predication of Penicillin Fermentation in Fed-Batch. 205 th ACS National Meeting,March 28- April 2,1993,Denver,Colorado,U.S.A.方柏山,林金清,谷氨酸发酵最佳操作曲线的确定,华侨大学学报,15⑶:331 -334,1994.方柏山,补料分批培养过程摸拟,生物工程学报,10⑶,1994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⑶,Allerton Press,Inc. New York (1994).Fang Baishan,Application uniform design in training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roceedings of SCI'94,Systems,Control,Information Methodologies & Applications,Vol. Ⅱ,932-935,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Wuhan,Hubei,China (1994).Fang Baisha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estimation of volumetric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The 1st Global Conference of Young Chinese Biochemical Engineers,July 7-10,Dalian China (1996).方柏山,胡宗定,青霉素补料分批培养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生物工程学报,12(增刊):215-218,1996.Fang Baishan and Chen Hongwen,Parameter estimation of dynamic model in batch ferment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Frontiers in Bioprocess Engineering,159-160,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China (1997).Fang Baisha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of volumical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Biochemical Engineering: Marching Toward the Century of Biotechnology,Vol. 2,1205-1208,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方柏山,S. Sirisansaneeyakul,木糖醇发酵过程状态估算、预测与优化,生物工程学报,1998 , 14⑴: 81-86方柏山,谢晓兰, S. Sirisansaneeyakul ,胡宗定,木糖醇发酵过程检测的 “ 软传感器 ” 开发,天津大学学报,⑸: 2000.Fang Baishan,et al,Process optimization of Xylitol fermentation in Candida mogii,5 th Asia- Pacific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Dec. 13–15 ,1999,Thanland.方柏山,陈宏文,胡宗定,基于遗传算法的木糖醇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第五届全国生化过程模型化与控制会议,杭州, 1999 年12 月。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⑵: 2000.方柏山,陈宏文,谢晓兰,万宁,胡宗定等,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木糖醇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0,16⑸:648-650Fang Baishan,H. Chen,X. Xie,N. Wan,Y. Mei,Study on xylitol produc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coupling neural networks:Ⅰ. Medium optimization,Process Biochemistry,38⑺:979-985,2003方柏山,郑媛媛 . 酶体外定向进化:1. 突变基因文库构建技术及其新进展,华侨大学学报, 2004,25⑷:337-342方柏山,洪燕,夏启容. 酶体外定向进化:2. 文库筛选的方法及其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⑵:113-116Fang Baishan,Chen Hongwen,Xie Xiaolan,Zhang Weiwei,Wan Ning,Hu Zongding. Model and optimization for xylitol ferment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The World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3-8,Sept. Berlin,2000.Chen Hongwen,Fang Baishan,Hu Zongding.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for k ey enzymes accumulation of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5,25:47-53陈宏文,方柏山等. 木糖醇发酵动力学研究,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2.21⑹: 579-582陈宏文,金福江,方柏山. 发酵过程中细胞浓度在线检测系统,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⑶:39-43陈宏文,王蔚,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生产1,3- 丙二醇关键酶发酵条件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4,18⑸:621-627陈宏文,许传鹏,张媛,方柏山,胡宗定 . 莫格假丝酵母微胶囊化生产木糖醇的研究,食品科学, 2004,25⑼:92-95陈宏文,王蔚,方柏山,胡宗定. 克雷伯杆菌生产 1,3- 丙二醇关键酶酶活分析方法研究,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 , 20⑶:5-9陈宏文,洪其文,徐晶,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利用甘油有氧发酵生产 3- 羟基丙醛的研究,现代化工, 2004,24⑾:36-39陈宏文,陈瑜丽,兰凤英,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 微胶囊化生产 1,3- 丙二醇 的研究,现代化工, 2004,24(增刊):138-140陈宏文,吴雅红,吴振华,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甘油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5,⑵谢晓兰,方柏山,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于木糖醇发酵液脱色过程研究,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 ⑹: 2000.万宁,方柏山,李维成,苏志国. 细胞粗提液中木糖还原酶的催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华侨大学学报,2001 ,22⑵: 194-198梅余霞,谢晓兰,万宁,方柏山. 木糖醇发酵液脱色的优化工艺,华侨大学学报, 2000 , 21⑷: 394-398Zheng Yuanyuan,Cao Yang and Fang Baishan*.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dhaT gene of the 1,3-propanediol regulon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251-255(2004)Cao Yang,Zheng Yuanyuan,Fang Baishan. Optimiz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ed conditions using the uniform design method .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4,79:910-913Cao Y,Xia QR& Fang BS. Optimization of expression conditions of dha T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Escherichia coli using the methods of uniform desig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2006,81,109-112曹阳. (2005) 多序列比对程序及使用技巧 . 生物学通报 40 ⑴: 11-12.曹阳,郑媛媛,方柏山. (2004)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风信子 HPI1 基因及其产物蛋白. 生物信息学 2 ⑷: 25-29.Zhang GY,Fang BS,Discrimination of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41:552-556.Zhang GY,Fang BS,A uniform design bas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for predicting optimum temperature in G/11 xylanase,Process biochemistry,Accepted,in revision.Zhang GY,Fang BS,Application of amino aci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equence for discriminating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proteins. 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1792-1798.Zhang GY,Fang BS,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discrimination of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 based on amino acid composition,Protein & Peptide Letters,2006,13⑽,965-970.Zhang GY,Fang BS,LogitBoost classifier for discriminating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Accepted,available online.Zhang GY,Fang BS,A uniform design based BP-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optimum pH in G/11 xylanase,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81 ⑺: 1185-1189.Zhang GY,Fang BS,The influence of dipeptide composition on optimum temperature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6,39:811-816.张光亚,方柏山,嗜热和常温蛋白模式识别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5,21⑹:960-964.张光亚,方柏山,基于二肽组成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⑵: 293-298.张光亚,方柏山,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其最适pH的神经网络模型,生物工程学报,2005,21⑷: 658-661.张光亚,方柏山,基于Boosting机制的决策树集成分类器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⑹:1026-1031.张光亚,方柏山,主成分分析的神经网络及其在G/11家族木聚糖酶最适pH建模中的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22⑼:749-752.张光亚,刘桂兰,方柏山,基于支持向量机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的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23⑻:707-710.张光亚,李猛,方柏山,乙醇脱氢酶氨基酸组成和最适温度均匀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23⑽:张光亚,方柏山,宏基因组——生物催化剂的新来源,生命的化学,2005,25⑷: 278-281.张光亚,方柏山,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及改造,生命的化学,2006,26⑶: 258-261.张光亚,郑兰香,方柏山,BYSJ软件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信息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6,27⑴:105-107.张光亚,方柏山,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最适温度的模型,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⑵: 191-194.张光亚,方柏山,两种超嗜热菌基因组中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6,27⑵:193-196.张光亚,方柏山,闵航,好氧同时硝化-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⑵:226-228.彭益强,方柏山. 酶膜反应器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化工时刊,2004,18⑴:13-17彭益强,方柏山等.植酸酶的激光诱变改性与分离纯化. 精细化工,2005,22⑻:586-588彭益强,方柏山. 甲克素脱乙酰酶作用机理及基因克隆表达研究进展. 中国医工业杂志2005,36⑾:716-719彭益强,方柏山.中性植酸酶放菌的激光复合诱变筛选,激光生物学报,2006,15⑵:195-197彭益强,方柏山等.膜反应器中辅酶再生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2006,⑶:264-270彭益强,方柏山. 激光诱变在热稳定植酸酶筛选中的应用,激光生物学报,2006,15⑷:405-409彭益强,方柏山等.可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食品科学,2007(已录)李夏兰,魏国栋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芥菜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⑻:104-106.魏国栋,李夏兰,王昭晶,方柏山. 均匀设计法优化芥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⑵:53-56.李夏兰,魏国栋等. 包心芥菜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及其醇沉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6,27⑸:123-125李夏兰,魏国栋等. 芥菜茎中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22⑵:72-75.罗巅辉,方柏山. 酶定向进化的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2006,4⑴:,9-15夏启容,方柏山,洪燕. 酶体外定向进化:3. 展示技术及其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⑷:333-337洪燕,李雯君,张燎原,夏启容,方柏山.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β亚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技术,2006,16⑷:1-4.洪燕,张燎原,李雯君,夏启容,方柏山.甘油脱水酶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信息学,(已录用)张燎原,曹阳,夏启容,洪燕,方柏山. 来源于克雷伯氏菌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同源建模.生物信息学2006,4⑶:102-104刘飞,方柏山. 微生物产氢机理的研究进展. 工业微生物,2007,2.刘飞,方柏山. 克雷伯杆菌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生产氢气和1,3-丙二醇的菌种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11: 1-4Fei Liu,Baishan Fang.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ne encoding NiFe-hydrogenase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Fei Liu,Baishan Fang. Optimization of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biodiesel wastes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Biotech Journal,(in press).兰琳,林锡煌,彭益强,方柏山.耐高浓度甘油的1,3-丙二醇生产菌的诱变选育.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林锦霞,张光亚,方柏山.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⑶:101-103.林锦霞,张燎原,张光亚,方柏山.计算机模拟短小芽孢杆菌木聚糖酶与底物木聚糖的对接.[J]生物工程学报,已录用Li Wenjun,Fang Bashan,Hong Yan,Wang Xiaoxia,Lin Jinxia,Liu Guilan.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Glycerol Dehydratase Reactivase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已录用)李雯君,方柏山,洪燕,王晓霞,林锦霞,刘桂兰.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⑹:950-955刘英丽,李夏兰,余晓芬,方柏山.微波辅助酸水解麦糟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J].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余晓芬,刘英丽,李夏兰,方柏山.麦糟水解液中单糖及脂肪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王晓霞,郑晨娜,王飞飞,方柏山. 共表达木聚糖酶和木糖还原酶生产木糖醇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已录用)王晓霞,方柏山,李雯君. 乳糖诱导木糖还原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活性表达.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王晓霞,方柏山,罗菊香,李雯君,张燎原. Candida shehatae木糖还原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12

生物制药论文开题报告

下面是我整理的生物制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初才在我国大量栽培。洋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和食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心血管老化、抗炎、杀菌及降血压等作用。有报道说,洋葱中主要的类黄酮是黄酮醇懈皮素及其衍生物,其含量达总黄酮含量的80%以上,由于含有酚烃基结构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许多药理学研究表明,懈皮素具有比其它类类黄酮更强的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活性、抑制脂肪氧合酶和环氧化物酶,防止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由于洋葱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特性,其精深加工产品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因此,对洋葱的深入研究将会为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抗菌抗癌等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线索。

目前对洋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硫化合物上,而对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应用开发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目前,国内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洋葱深加工产品,其加工水平和产品处于脱水等较低水平。

例如:洋葱干和洋葱粉,以及洋葱沙拉酱等。而在发达国家开发出洋葱黄酮胶囊、洋葱方便食品等多种既具较强保健功能又方便、营养可口的深加工产品。

因此通过高新技术应用和提取工艺的优化从洋葱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加入WTO后,因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低廉,所以洋葱等原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外贸比较优势。多年来中国洋葱产业主要以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洋葱及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第一,原料形式出口和销售受市场因素制约较大,且价格较低,附加值低;第二,应用领域不宽,出口价格波动较大,导致产品积压,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种植和加工;第三,加工品种类型单一,销售一市场单一。

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价格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洋葱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洋葱产业普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生产上艺水平低、呈现主要药理功能作用的风味物质提取率及在产品中的含量低的缺点,难以创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严重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洋葱高品质、高价值的贸易品越来越受到食品工业的推崇,在国外发展迅速,己逐渐成为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这些在我国则刚刚起步。

我国面临全面与国际接轨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迫切需要洋葱产业要有较大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不断增加知识产品的生产,依靠洋葱原料外贸比较优势构建我们的产品竞争力。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一、可以为充分有效开发和利用洋葱功能性成分奠定基础、提供必要的依据。洋葱的深加工和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要建立在其功能性成分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

而国内外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内容。通过本实验研究期望能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二、提高洋葱的附加值,为广大种植户带去更多的实惠。

开发洋葱深加工产品,为培植洋葱育种→种植→贮藏→运输→深加工→包装→营销的产业链,带动和发展一方产业。在提高洋葱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为广大农民种植户提供发家致富的机会。是解决三农问题,寻求长期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丰富的原料资源,发挥中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开发出适合国际市场所需的深加工产品,完全有可能成为出口创汇的渠道。从而改变我国农产品依赖于原料出口的现状。

二、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洋葱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易于生产管理,作为天然的保健营养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洋葱由外国引入我国,因此我国对洋葱栽培的时间相对来说并不算长,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洋葱适应性强,又耐贮藏和运输,而我国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洋葱的生长,所以,在我国种植历史虽然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现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栽培面积大、栽培范围广、产量最高的蔬菜之一。

洋葱同生姜、大蒜一样,都是亚洲国家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在保健和预防、治疗慢性病等方面具有多种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日益强调食品原料及添加剂的天然性、功能性,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洋葱的药食兼用特性,期望提取、富集其生理活性成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洋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作用较为广泛,具有抗癌、镇痛、提高免疫能力等药用保健功能。

在临床上,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循环不顺畅等疾病。由于注意到洋葱中类黄酮的含量较高,而且类黄酮种类为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榭皮素及其糖甙,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对洋葱中类黄酮的研究非常重视。而国内对洋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硫化合物上,黄酮类化合物、前列腺素类和氨基酸类等的药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从银杏叶、大豆、山植叶、荷叶、芹菜叶、水芹、花生壳等材料中利用有机溶剂、超声波、酶解等方法提取类黄酮化合物,为了进一步提高类黄酮的质量,将类黄酮产品推向广阔的市场,有必要寻求更多的原料及合适的提取方法以及研究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回流法提取洋葱皮总黄酮的工艺流程如下:

洋葱皮洗净→烘干粉碎(过60目筛) →回流提取→提取液→抽滤→离心→总黄酮粗提液→真空干燥→黄酮粗品

1.洋葱中总黄酮提取液的定性检测:通过盐酸一镁粉还原反应、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提取液与浓硫酸的反应以及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等颜色反应确定洋葱提取物中确实含有黄酮,

2.洋葱中总黄酮提取液的定量检测:通过芦丁-分光光度法测定洋葱中总黄酮含量。产品中黄酮得率可由下式计算,黄酮得率E(%)为:

式中: c一洋葱皮总黄酮提取液的浓度(mg/ml)

V一洋葱皮总黄酮提取液的体积(ml)

N一稀释倍数

M一原料质量(g)

3.粉碎粒度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粒度为20目、40目、60目、80目的洋葱粉末各1g,分别加入80%的乙醇溶液20ml,在70℃温度下一次回流提取2h,二次回流提取lh,合并提取液并抽滤,滤得清液在500Or/min条件下离心8min,然后定容于5Oml容量瓶中。分别准确吸取lml样液,按建立标准曲线的方法进行吸光度A的测定,从而得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