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

一、读前指导:激发兴趣,指导方法

“ 读前指导”要遵循两个规律,即整本书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从阅读规律来看,必须克服整本书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困难。为此,要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克服各种困难,激发阅读兴趣,掌握读书方法。

二、读中指导:精细指导,活动引领

整本书阅读大部分是在课下进行的,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如果“读中指导”跟不上,阅读效果可想而知。“读中指导”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细指导,设计驱动型任务,以任务引领阅读活动,促使学生持续阅读。

三、读后指导:交流成果,转化能力

“读后指导”的立足点在于展示、交流、分享和能力的转化。要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整本书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效输出,对已读内容加深理解,并通过其他同学的发言,促进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发现、成果,以丰富、多样、生动的形式在课上展示出来,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实现阅读成果的转化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享阅读之乐 悟阅读之法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早在20世纪前期,就有学者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叶圣陶、朱自清曾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 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我连续参加了三年洛阳市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讨会,“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很多老师却感到无从教起。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最基础的环节是书目推荐。过去教师是提供模糊的阅读方向,让学生自己按方向找书读,后来变成清晰的开书单的开方读,现在进入导读时代,即在书单基础上加入文本内容、阅读方法介绍和阅读体验分享”(摘自李相银,陈淮高《“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漫谈》)。在部编版教材中,中低段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到二次“快乐读书吧”,高年级段也推荐了相应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都是可以放心推荐给学生的。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就推荐了《孤独的小螃蟹》《一只想飞的猫》等五本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书。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因此,教师在阅读书目的安排上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小说或诗歌。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二、  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叶圣陶曾这样写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对于具体的题材文本,我们可以有所偏重的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童话故事类 关于童话的整本书阅读中,导读、推进和分享三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读前指导:看题目猜故事,为书设计封面,朗读故事的引子部分……吊足学生胃口,激发阅读兴趣,生成探究的欲望。 2.读中推进:借助各式阅读单,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训练梳理内容的能力,与文本深度对话。 3.读后分享:围绕不同的交流话题,引导学生感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民间故事类 1.根据学生的年段目标,和中外民间故事的不同特点,确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在完成阅读目标的同时,落实语文要素,尝试将阅读的最终落点指向写作。 2.把课内外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设计阅读单。 3.把课内的阅读策略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让课内所学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巩固,再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为课内写作助力,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 (三)科普绘本类 科普绘本的整本书阅读,在导读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站在科学角度去解读科普绘本,关注其科学性和文学性;要做学生的阅读领路人,先阅读,先思考,先发现。同时,教师要了解绘本的构成,掌握科普绘本的阅读方法,从封面、封底到勒口、正文,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打开。 在教科学绘本时,要把教材中的阅读策略运用到科普绘本的阅读中,通过自读和讲读,带学生感受绘本;通过让儿童自己讲图,感受读图、解图的快乐;通过让孩子画一画,体会和作者共同创作绘本故事的成就感;通过链接生活,尝试完成科普书籍中的实验,让孩子体会阅读科普绘本到亲自动手的愉悦…… 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仿写创编自己的科普绘本,将科普绘本的科学价值最大化。 (四)神话故事类 1.教师引导:神话,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被收入统编教材,并以文学体裁单独组元,编者的目的旨在以一个单元为引,发散开去,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神话的兴趣。他认为,在单元教学中,可以适当对单元内容进行调序,将能够前后勾连、形成序列的神话故事补充进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带领孩子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力争实现一篇带多篇、一篇带起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2.一本好书: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适时为孩子们推荐好的神话故事集,触动学生,激励孩子去自读,去和老师一起共读。 3.交流伙伴:在整本书的共读展开之后,班内的全体师生针对共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走进文本,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交流中落实教材中神话单元的语文要素。 4.展示平台:要努力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多种多样的展示平台,并对学生的展示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表扬,以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孩子今后更多地阅读、思考、交流和展示,在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大量阅读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之后如何去考评学生的阅读情况?它不能像一般的试卷设置问题来检查,不过,整本书的阅读评价可以更灵活些。 (一)阅读小报、思维导图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办阅读小报、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梳理书中的每章节内容,理清书中人物关系等,这是学生阅读情况的最直接、最清晰的体现。如我们学校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了《小王子》《童年》等书后,就绘制了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这也是学生二次阅读的体现。(二)制作好书推介卡 制作好书推介卡,图画、背景设计要和这本书的内容、人物相符合,推介词的撰写是对整本书内容及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况。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中,我们学校六二班学生就制作了很多图文并茂的好书推介卡。他们自由设计,并且分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三)开展阅读交流会 活动演绎精彩。开展读书交流会,是师生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谈自己的阅读困惑,或者阅读收获,或者是针对文本语言特色的等等,这种阅读交流会的开展,是对阅读的重新建构,实施的前提是“真阅读”。(四)读写结合,输入输出 阅读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为了使阅读更加深刻,让学生度过有痕迹,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产生的情感及得到的新认识通过文章流露出来,这是对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感悟或者再创造。写作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读完书写写读后感,或者续写,也可以针对一两段话进行仿写。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实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补充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大大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视角,多选择一些他们有阅读兴趣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统编教材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有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阅读,寻找到同一个主题的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再带领着学生阅读,使学生“见多识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享阅读之乐,悟阅读之法。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我们一起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很丰满,现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如何进行好整本书阅读,我们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论文

部编本教材2019年9月已全面推广使用,谈及新教材的亮点,很多教师都会提到整本书的阅读。 整本书的阅读呈现出课程化的趋势,既是响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的有效举措,也是符合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具体途径,但囿于教师自身阅读量、重视程度、教学水平等限制,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在县乡级学校开展得并不顺利。现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几点策略。 一、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前教师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投入阅读的良好基础。 (一)阅读封皮、目录,引发预测。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开始对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读读童话故事”,并列出书单——《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提示学生“看到这些书名,你想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奇遇吗?先猜猜看,再打开童话故事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接着又通过泡泡语提示学生“每次拿到书,我都要看看书的封面,找找书名和作者。”“每次读完书,我都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这样的要求是符合初学读书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封皮、目录,引发预测是开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 以《一只想飞的猫》为例,导读课上我通过投影将封皮投射在大屏上,让学生去发现:“从封皮上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呢?”鲜明的图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马上开始了他们的发现之旅,有的找出书名,有的找出作者、出版社,有的发现这是一本“美绘注音版”的书,还有的发现封面上的图画是和故事内容相关联的,在学生找出关键信息的同时,我顺势介绍了作者陈伯吹,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仰慕之情,并借助图画引发预测:“我们来猜猜看,书中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书名和图画激发了学生预测的热情,同时也降低了预测的难度。预测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正是千奇百怪的猜想,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快快走进故事的期待。 每个人对某本书的阅读期待,触发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喜爱,有的是出于对书名的好奇,还有的是源于有趣的故事情节。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兴趣触发点,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在阅读前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成功开启一本书阅读的基础。 (二)精彩篇目先行阅读,激发期待。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件时间花在课外,功夫下在课内的事,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能给学生阅读带去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这本书讲了一只名叫列那的狐狸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构思奇妙、想象大胆,体现了列那的聪明。这本书的精彩不在封皮和书名,而在于故事。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狐狸分奶酪》《狐假虎威》两篇故事,学完之后,我问学生:“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说聪明,有的说狡猾,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我问:“你们想读到更多关于狐狸的故事吗?”学生们停留在对狐狸形象的思考中,自然兴趣浓厚,于是,我拿出《列那狐的故事》,给他们读了《列那偷鱼》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狐狸装死、被人装上车,美美地吃了一顿后,又把鱼穿成项链挂在脖子上逃走的故事深深吸引,并大发感慨:狐狸太聪明了!我继续调动兴趣:狐狸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时候再把整本书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浏览目录,通过鲜明的故事题目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事实证明,精彩故事先行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常用也好用的策略。 二、阅读中,同步指导。 部编教材尤其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比如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策略、抓关键句快速把握段落意思的策略、运用支架统整内容的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等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所学的这些阅读策略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惑、难点,及时指导,让阅读更流畅、更高效。 (一)找准困惑点,交流解惑。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惑,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 的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顺畅地进行阅读。还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这是一本法国M.H.吉罗夫人著写,中国作家改写的一部寓言故事,我通过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了解到低年级学生阅读外国故事最大的障碍便是绕嘴的人名,还有几个学生不理解“修道院”、“修士”,于是,我找出时间,选出书中有代表性的人名集中出示,告诉学生遇到外国人名不可怕,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多读几遍,接着带领学生读通了人名,又介绍了“修道院”、“修士”的意思,并在师生对话中随机解答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其他困惑。 这样的解惑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也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二)利用图表,呈现阅读动态。阅读过程中的同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阅读的实时动态,图表是一种阅读反馈的有效手段。 1.利用图表,掌握阅读进度。图表的样式和填写图表的周期不固定,可以每天填写,也可以每周填写两张,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生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如下图: 2,利用图表,了解阅读深度。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借助图表了解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阅读中同步监测反馈的一种方式。如下表: (三)留下痕迹,为后期的反馈奠定基础。阅读过程中的圈划批也是需要培养的阅读策略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圈划符号,好词好句用什么符号,疑问之处用什么符号,自己的感受心得怎么批注等等。通过优秀批注展示,让学生之间彼此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阅读留痕可以为后期的阅读反馈奠定坚实基础。 三、阅读后,交流反馈。 阅读后交流反馈的形式很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所读内容与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成就感,给予学生进一步持续阅读的动力。 (一)阅读反馈卡,让阅读异彩纷呈。制作阅读卡,改变了传统的摘抄形式,学生在剪一剪、画一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调动了学生整理资料、交流信息的积极性。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制作阅读卡,卡片上的内容可以是书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卡片的形式则给学生较大的创作自由。以下是一年级学生制作的读书卡,字体还很稚嫩,卡片充满童趣,但这毕竟记录着孩子们一段快乐的书之旅。 (二)阅读分享会,让阅读声情并现。在某本书阅读完毕之后,开展阅读分享会,学生可以把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最感动的、最喜爱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读是学生与文本再次碰撞的过程,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贯通的载体,读是教师走进学生阅读世界的一把钥匙。开好一场阅读分享会,可以给学生注入一股精神的清流,在学生心头激荡起巨大的快意,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持续阅读的动力。 (三)构建阅读支架,让阅读浓缩精华。在读写活动中用提纲法,是中国语文教育中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由于”提纲”的说法比较抽象,所以现在人们更多地称之为支架。构建支架是面对众多信息择要处理的重要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并将信息可视化呈现的能力。 以近期要求学生阅读的《小狗的小房子》一书为例,我由扶到放,逐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支架的形式之一)来整理故事内容。下图是我为学生做出的示范。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较强的,对于空洞的理论不易接受,但是有样学样的模仿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当然,构建支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形式反馈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要走的路还很长,以上只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与尝试,或许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但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做起来,哪怕做得浅显,哪怕做得很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发挥我们的智慧,把学生带入一个斑斓多姿的阅读世界。

小学阶段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了要读整本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常常是为了获取某个具体信息,泛读成为广泛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正在慢慢地成为一种奢侈品。洛浦东乡小学语文科组长梁乐君认为,“阅读整本书不仅仅是中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小学生也需借助整本书的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培养。”

选定适合该年段学生

阅读的书目

梁乐君老师推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开展的。低年段主要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因此以阅读绘本、短篇文章为主。到了中高年段,学生就可以尝试阅读整本书了。

“这里所说的.阅读整本书的概念,是需要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以后,不仅仅局限在能够复述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体会用词,以及精美篇章的精彩之处。”梁老师向记者阐述了整本阅读的理念。

梁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是要求一个月内师生共读一本书。在这一个月内上四节课外阅读课,用以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这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分成四个阶段四节阅读课。从导读、推进到赏析、转化,梁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确定整本书阅读的课型

梁老师指出,不论是哪种课型,想要更接近预期效果,就需要教师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不断地循环、重复,并在不停地循环重复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优势和劣势,以及可以提炼为核心内容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步骤。而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来说,这种重复的过程就更加清晰。

梁老师设计的四个阶段对应四个阅读课型,都有不同倾向的重点。她通过读物推荐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初步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并通过阅读封面、前言、目录、精彩片段等方式,了解整本书的大意,提出阅读的要求。

方法指导课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从寻找整本书籍的关键词入手,并通过关键词体会文中主角的情感,然后再提炼整个故事的寓意。通过从文字开始,到挖掘文字的情感意义,再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了解故事的情感脉络的过程,根据不同的书籍特点,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三阶段的读书交流课除了让学生在了解和把握了整本书的精神、情感精髓之后,再从情感和精神角度进行口头表述,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感情内容的能力;同时在这类课型中,梁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转述书中的情感内容,还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生活进行引申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表述某种情感的词汇和方法。

如果说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更注重文字之外的精神内容,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文字本身了。读写结合课在提炼出整本书的优美词句,了解了作者的描写方法以后,通过恰当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词句和方法,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四节课的教学目标。

研究性读书小论文选题指导策略

关于对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采用的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并已将这一学习活动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 作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第二期工程中构建的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崭新课程。其内涵与教育部采用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完全一致。本文是在狭义上使用"研究性学习"概念的。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固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也需要生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不断提高生存的质量。《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你不可能从仅仅改变外部的生活条件中找到幸福,正是人们学会控制内心的经历,他们将能够决定他们生存的质量。正因为如此,至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越来越引导人们从关注人在外在的物质生活走向关注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像其它课程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背诵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不是"教书",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二、关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现实的教育常常以书本为中心,是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改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二是设立一个独特的领域"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它特别能够体现教育培育完整的人的价值,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困难的今天,即使在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已经达到理想状态的未来,它将依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开放性是实现这一特性的保障。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实现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 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干货来了!学术论文的选题技巧!快点进来看看吧!(侵、私、删)

下面是关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及常见问题,希望你们喜欢。

爱因所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i,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选题就是作者在论文写作之前选择自己研究、论证、写作的方向及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大方向。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步,它决定了作者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等。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可研究性。直接影响接下来论文写作各步骤开展能否顺利地进行。包括文题的最后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材料的选取和使用、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等。以及论文能否最终出色地完成。

(一)选题的原则

选题没有固定套路与模式,每个学科领域对论文选题要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论文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学术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揭示探讨前人所没有研究或者还未完全解决的课题,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脑力劳动。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端,选题的创新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创新,选题的创新是衡量学术论文内在价值的关键。选题的创新,就是对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较之前人有所突破与不同,具有新颖性与先进性。选题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研究领域的创新,就是在学术研究的空白之处去寻求研究课题,寻找前人没有发现和涉及的空白研究领域,这种创新往往会开启一片新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之上,找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去补充和加深这方面的研究,或为某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就是在所研究的领域采用前人末使用过或者鲜有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通常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方法嫁接到本领域课题研究上来,以求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2.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是指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选题要么着眼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创设新理论、提出新思想、总结新经验;要么着眼于实际社会需求,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题切忌闭门造车,不联系实际,凭空想象,脱离学术发展现状和社会实际需求。

3.科学性原则。

选题应该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和鲜明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选题必须符合科学理论和发展现律。选题要以科学理论为根据和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按客观规律来设计研究课题。当然,前人所研究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研究者要以批判的眼光加以检验吸收。在选题中,研究者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这是做学术研究应有的辩证科学态度。

4.可行性原则。

在选题中,要充分考虑完成本课题现有的研究条件是否能够帮助其实现研究目的,充分考虑课题方向的可行性,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难以达到研究预期效果甚至无法开展实际研究。因此,选题要根据白己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外部条件、自身研究素质支撑情况和过往研究成果、当前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等,做一个全面的权衡考量,选择自己擅长且可研究实现的课题方向进行研究。选题的可行性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来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研究者不能一味求大,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二)选题的方法

1.同步选题法。

同步选题法就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把握所研究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将当前学科发展趋势作为出发点,寻找并确定研究课题方向。跟踪学科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是获取课题来源的有效途径。学科热点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采用同步选题法选题时,需要很高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收集量,能及早注意和预见到即将形成的学术热点。争取较早地参与到热点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同步选题的关键,如果其他科研丁作者已经着手研究该课题并已经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研究沸点将过,那么再去跟风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沦为学术垃圾。

2.阶段分析法。

阶段分析法是根据文献统计,确定某一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依据学科的成熟情况来选题。如果说同步选题法主要用来确定一个国家或研究部门的科研主攻方向,阶段分析法则更多地适用于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经验表明,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是呈“s”型,即经过一个时期酝酿之后,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然后按负数下降。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学科诞生阶段、学科发展阶段、学科成熟阶段和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所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是不同的,有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选题应该首先了解该学术领域发展历史,明确该研究领域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学科诞生阶段,选题的主要思路是抓苗头,即抓新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学科发展阶段,选题的丁作特点是以实验研究为主,选题的重点应放在选择实验性课题上,同时为实验设计、加工各种新仪器、新设备,建立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学科成熟阶段,选题重点放在进一步丰富理论,并为验证理论进行必要的实验或实证研究;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以探索发展规律为目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选题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3.交叉选择法。

当前各学科领域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科之间的空隙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恰恰在这种差异和空隙之中堆积的许多边缘性问题可供选题。人类社会许多重大课题也面临着用单一学科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才能加以应对。所以,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新时代,提倡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在多学科边缘交界地带寻找研究方向,是学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多学科交叉选题,可以将一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带到另一个学科领域当中去,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4.机遇线索法。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往往出现在研究者长期苦思买想、弹精竭虑地钻研某一问题时,突然灵光一现,在偶然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研究往往在必然性中存在着许多偶然性。所以,当研究课题遇到阻塞、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回头仔细审视遇到的问题与细节,或许在问题细节处就会发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当灵感来袭时,研究者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闪念的灵感,对灵感进行及时捕捉记录,加以思考整理,使之更加丰满,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是极有可能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俗语说“机会通常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有准备”,不仅是机遇和灵感出现之前的艰苦探索,更是灵感孕育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还应该包括在灵感闪现时能够及时抓住它,有效利用它,发展充实它。

(三)选题的常见问题

在学术论文的选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使课题难以开展或者最终的论文质量不高。

1.没有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盲目选题。

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掌握是科学选题的前提,更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文献资料,或者文献资料收集不全面,就不能全面了解课题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也就难以发现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没有现实意义地盲目选题,是无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当然,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只是选题的开端,在掌握充足资料后,研究者还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去开展研究。

2.选题陈旧,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选题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该选题是否能推陈出新,选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能寻求新思路、新技术、新结论。具体来说,选题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选题应是某一研究领域内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在该领域内应有所创新,使之富有新意和时代感;第二,用新的材料或案例,论证前人已经研究方法,论证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第四,对某一课题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展开验证性研究,提小新的观点。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受知识的局限性、信息的滞后性与设备的落后性等因素影响,研究者选题常常不够创新,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3.忽视现实条件,选题过大、过难。

整本书阅读案例研究论文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为了强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我们对整本书共读进行一些思考,让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新教育一直主张把最美好的童书献给最美丽的童年。那怎么进行整本书共读?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力?现在和大家分享整本书共读策略。下面以《城南旧事》为例进行探讨,让阅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本次的整本书阅读,我们规划采取三个层级的阅读策略。第一层导读推荐,激发兴趣 1.讲讲作者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中国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作家,《纯文学》出版社创始人。1994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 2.相关书评。城南旧事是著名的女作家林海英以其6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同志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3.通过观看电影。根据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第二层级:对整本书设议题,在共读中交流讨论。 一、城南是怎样的?城南不仅是指一个地理位置还是指当时的一种文化。那里有八大胡同和主教九流。是繁荣的地带,是文艺青年人聚集地。城南居住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因此英子有机会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二、为何写旧事?小说的第一篇文章“东阳童年骆驼队”就交代很清楚。书中是这样写的。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三、是什么样的事?小说通过五个故事讲述英子6岁到13岁经历的事。 第一个故事英子在惠安馆遇见疯子,秀珍也结识了妞儿,并帮助秀珍找回小顾子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在大家的眼光中,秀珍是疯子,可是英子的眼光中称他为思康三婶,小桂子他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英子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人。因为我无意中给那便衣点引了路,害他被逮住了,让我很难过,后悔。成年人的眼中,厚嘴唇的人是小偷,在英子的眼中是老实人。第三个故事写了蓝姨娘和德仙叔在英子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英子的撮合下得仙叔和兰姨娘彼此喜欢了,后来他们一起远走。我们看到了英子的精明懂事。可是她的心里觉得有些对不起爸爸,更是同情。 第四个故事——驴打滚。这篇写的是宋妈为了挣钱来到我家当奶妈,扔下了两个孩子,后来。他得知小栓子死了,丫头子被送人了,心里很痛苦。最后宋妈和黄宝儿呀,一起离开回乡下了。宋妈两个孩子没了,虽然痛苦,但是结局却是写得很明亮很美好很轻松,那是充满希望的结局。离开前宋妈说:“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说完,他就盘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第五个故事,回忆了六年前爸爸逼“我”去上学,要送花夹袄和同伴给“我”的情景,然而六年后的今天,“我”做到了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字词的场面爸爸病倒情况很严重了,全文读来令人心酸,也写出了我长大了,懂事了。在英子的眼中,爸爸爱生活,爱孩子,爱朋友。他的存在是我幸福的依靠,他的离开同时促进了自己的成长。第三层级:话题探讨。 这篇小说关注的话题很丰富。 从秀珍的故事关注到了爱情亲情。 从邂逅厚嘴唇的人他的结局是被捕了,关注到的话题是亲情法律。 蓝姨娘是作品中一个重要角色,他敢于抗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是一位敢作敢为,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关注的话题是自由。 宋妈和黄板牙回了乡下,关注到他的命运以及生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关注的生命是无常的,成长在每一刻都会发生。冰心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英子的童年世界就像一面镜子,观照着她美好的生活。

享阅读之乐 悟阅读之法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早在20世纪前期,就有学者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叶圣陶、朱自清曾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 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我连续参加了三年洛阳市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讨会,“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很多老师却感到无从教起。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最基础的环节是书目推荐。过去教师是提供模糊的阅读方向,让学生自己按方向找书读,后来变成清晰的开书单的开方读,现在进入导读时代,即在书单基础上加入文本内容、阅读方法介绍和阅读体验分享”(摘自李相银,陈淮高《“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漫谈》)。在部编版教材中,中低段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到二次“快乐读书吧”,高年级段也推荐了相应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都是可以放心推荐给学生的。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就推荐了《孤独的小螃蟹》《一只想飞的猫》等五本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书。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因此,教师在阅读书目的安排上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小说或诗歌。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二、  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叶圣陶曾这样写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对于具体的题材文本,我们可以有所偏重的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童话故事类 关于童话的整本书阅读中,导读、推进和分享三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读前指导:看题目猜故事,为书设计封面,朗读故事的引子部分……吊足学生胃口,激发阅读兴趣,生成探究的欲望。 2.读中推进:借助各式阅读单,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训练梳理内容的能力,与文本深度对话。 3.读后分享:围绕不同的交流话题,引导学生感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民间故事类 1.根据学生的年段目标,和中外民间故事的不同特点,确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在完成阅读目标的同时,落实语文要素,尝试将阅读的最终落点指向写作。 2.把课内外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设计阅读单。 3.把课内的阅读策略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让课内所学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巩固,再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为课内写作助力,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 (三)科普绘本类 科普绘本的整本书阅读,在导读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站在科学角度去解读科普绘本,关注其科学性和文学性;要做学生的阅读领路人,先阅读,先思考,先发现。同时,教师要了解绘本的构成,掌握科普绘本的阅读方法,从封面、封底到勒口、正文,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打开。 在教科学绘本时,要把教材中的阅读策略运用到科普绘本的阅读中,通过自读和讲读,带学生感受绘本;通过让儿童自己讲图,感受读图、解图的快乐;通过让孩子画一画,体会和作者共同创作绘本故事的成就感;通过链接生活,尝试完成科普书籍中的实验,让孩子体会阅读科普绘本到亲自动手的愉悦…… 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仿写创编自己的科普绘本,将科普绘本的科学价值最大化。 (四)神话故事类 1.教师引导:神话,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被收入统编教材,并以文学体裁单独组元,编者的目的旨在以一个单元为引,发散开去,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神话的兴趣。他认为,在单元教学中,可以适当对单元内容进行调序,将能够前后勾连、形成序列的神话故事补充进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带领孩子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力争实现一篇带多篇、一篇带起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2.一本好书: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适时为孩子们推荐好的神话故事集,触动学生,激励孩子去自读,去和老师一起共读。 3.交流伙伴:在整本书的共读展开之后,班内的全体师生针对共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走进文本,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交流中落实教材中神话单元的语文要素。 4.展示平台:要努力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多种多样的展示平台,并对学生的展示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表扬,以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孩子今后更多地阅读、思考、交流和展示,在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大量阅读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之后如何去考评学生的阅读情况?它不能像一般的试卷设置问题来检查,不过,整本书的阅读评价可以更灵活些。 (一)阅读小报、思维导图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办阅读小报、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梳理书中的每章节内容,理清书中人物关系等,这是学生阅读情况的最直接、最清晰的体现。如我们学校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了《小王子》《童年》等书后,就绘制了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这也是学生二次阅读的体现。(二)制作好书推介卡 制作好书推介卡,图画、背景设计要和这本书的内容、人物相符合,推介词的撰写是对整本书内容及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况。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中,我们学校六二班学生就制作了很多图文并茂的好书推介卡。他们自由设计,并且分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三)开展阅读交流会 活动演绎精彩。开展读书交流会,是师生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谈自己的阅读困惑,或者阅读收获,或者是针对文本语言特色的等等,这种阅读交流会的开展,是对阅读的重新建构,实施的前提是“真阅读”。(四)读写结合,输入输出 阅读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为了使阅读更加深刻,让学生度过有痕迹,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产生的情感及得到的新认识通过文章流露出来,这是对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感悟或者再创造。写作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读完书写写读后感,或者续写,也可以针对一两段话进行仿写。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实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补充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大大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视角,多选择一些他们有阅读兴趣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统编教材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有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阅读,寻找到同一个主题的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再带领着学生阅读,使学生“见多识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享阅读之乐,悟阅读之法。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我们一起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很丰满,现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如何进行好整本书阅读,我们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初中生读写指导策略研究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精讲、多练、细查、常补”的教学程序包含了师生的共同活动,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一方面要看到教与学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相互制约,教学相长,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学好是教好的标志,教和学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教和学又有区别,只能相互影响不能互相代替。在实施程序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而辩证地发挥这一作用。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中学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从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外语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造成两极分化,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乃至最后放弃。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灵活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强。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过漫长的实践获得的,外语也不例外,它往往需经过反复的循环和大量的实践才能习得。中国学生学外语不具备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通过多次强化和反馈来获得并巩固知识,加之外语的遗忘率很高,若不及时复习,学生就有掉队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加以巩固和补充,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每位教师应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策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摸索到了一些既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又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新策略——“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教学程序。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学,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精讲

讲,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百思不解之时,在疑难问题的关键之处,教师应给予“少、精、活、透”的讲解。教师要注重讲的艺术,如有声有色的语音语调、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取得较好的听课效果。讲课是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

(一)讲解法

将单词、词组、句型同课文融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单词中学语音,在课文中理解句子。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采取设疑与答疑的方法:教师边讲边问,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已懂的知识可不讲、少讲,学生未知的知识要重点讲,讲明讲透。对课文的词组、句型、语言点要作扼要的重点讲解。

(二)设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设疑。疑要设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设在学生不易理解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然后以课文情节发展为主线,围绕疑问作重点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答疑、辩论、练习、启发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三)答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后,教师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难点,教师根据他们的难点启发式地进行少而精的讲解与归纳。经过学生的思考提出的难点,有时就是教师要讲的重点,这样老师在讲难点时,他们就感到如饥似渴,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通过讲解法、设疑法、答疑法,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越学越会学,越学进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透、活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

二、多练

练,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巩固知识、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外语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学生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层次化。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同时还要注重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练密度、宽度和深度。所谓密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所谓宽度,就是学生练的面要大,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要“动起来”,每节课学生的活动面一般要在80%以上。所谓深度,是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彻可接受性与高难度相结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在运用英语中获得兴趣,提高能力。上课时学生积极“动”,老师善于“诱”,“诱”、“动”配合,就会形成教学高潮。

练是多层面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力训练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得懂才能学得会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教材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很好材料。要使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有趣,教师每堂课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设计,教学要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训练听力不是仅仅靠开设语音课或补充听力材料来进行我们也可从教材中发掘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解释新词或新词组与短语,用学过的句型来套用新出现的句型并加以引申、归纳。这样,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可较好地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口头训练

“说”是在听的基础上把所学得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用英语来讲,而且用英语来想。为了说清楚,学生必须把所要说的内容在脑海里经过一番整理。因此,这是一个有难度的综合练习。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语言环境设计形象、生动、活泼,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值日生报告、学生问答、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做游戏、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很好训练,这项能力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老师可以采用问话方式,提示并鼓励他们说下去,逐渐过渡到不加提示独立复述的程度。如果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能长期坚持听说训练,就会使学生越说越流畅、越读越准确,大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学生接触的文章越多,语言点重现率越高,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做到快速浏览、整体把握、重点精读、理解分析、猜测词义教师应结合所学课文,补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周可以采取限时阅读、难易结合、长短结合的方法,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笔头训练

写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写,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程度。大量的练习,是通过写来完成的。对于练习,提倡少而精,不提倡多而杂的“题海战术”,笔头训练题目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多变性。同时,可采取听写、默写、缩写、写日记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练的目的。英文的写作是英语课教学的难点,必须是细水长流、积土成山。每节课,适当做些听写等笔头练习,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每周布置一、两篇小作文,常练多写,迈小步、不停步,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训练,最终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练是英语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练为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细查

查,就是对所讲的知识验收,是教育对象接受力的反馈。在整个教学完成后,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比如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和提高,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一步要查得细而实,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作业、单元过关、阶段测试、个别谈话来检查,也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听写等查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更正、及时辅导。

四、常补

补是程序教学法中落实教学效果的最后阶段,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缺漏之处给予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有效措施,常查常补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补有多种形式,课上补和课后补、集中补和单个补、口头补和书面补。对于后进生,可列出常错题,限时当面做,及时面批、讲透;对于优等生为了使他们吃得饱,教师可以编一些灵活性、综合性强的试题,以弥补能力的不足。可以把作业、考试、练习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的错句编成“学生错句集”发给学生改错。口头练习出差错,如回答问题、值日报告等,可当面给予纠正和补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要尽量做到堂堂清、段段明、时时补。

“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所有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将其中几种重新组合,如可用讲、练结合形式,练、查结合形式,查、补结合形式,也可以采用讲、练、查、补同时综合进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中有补、补中有练,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3):7-8.

[3]葛文山,朱俊爽.英语听力理解及其策略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5-28.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一个举足重轻的阶段,初中的阅读课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广大英语教师探讨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学组成部分。但是总的来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状况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一块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与学习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种“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少的学生在英语考试当中阅读题得分普遍偏低。应该如何改变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现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对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当前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对策。

一、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词汇量不足够、阅读速度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够忽视词汇的学习。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阅读系列等级读物,必须达到95%的理解。也就是说,在阅读时,学生必须认识现有等级读物中95%的词,才能够做到快速顺利阅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词汇量小,阅读的时间不够多,阅读的速度又由于词汇障碍而很慢,从而导致他们接触英语词汇的机会很少,词汇量小又引起他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容易引起挫败感,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或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一种不良的循环。

2、课外阅读量少,不能为理解提供充分的输入。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于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当中去。我们在阅读一篇文字时,要达到对文字的理解,有时候不仅仅需要对词汇的熟悉认识,更需要对该段文字的背景知识的了解。而目前来说,初中生的英语阅读量偏少,不能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输入,并且,过小的阅读量不利于词汇的积累与语言综合水平的发展。

3、教学模式单一,对阅读教材只限于对课文表层的理解。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材单一拘泥于学生对所读教材的表层理解,学生不能够对所读文章的重点进行有效推断,难以正确把握文章脉络,从而影响对文章理解的准确性。许多教师甚至还使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确定好的,学生只处于一个被动应付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有些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当中,把阅读当作精读,阅读教学就是讲解生词,罗列搭配,补充词组,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而有的教师则把阅读当作课外阅读,划出词组,提供个标准答案,学生自读完以后只了解了个故事情节。由于教法单一、陈旧,学生接触到的教材基本是课本和试题,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没能够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适应新课改大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从以前的“双基”为主转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并且增加了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下面笔者尝试着谈一谈优化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骤,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开展应该具有步骤性,包括“读前”、“阅读”、“读后”三个步骤。阅读前,应该激活文化背景知识,减少阅读理解障碍。在日常阅读教学当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学生自己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具备在阅读过程中激活已有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开展各种各样的读前活动,开展读前活动时可以参照学生用书中的插图,图片。或者利用挂图,甚至录像VCD等。使得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阅读中,则应立足课堂,活用教材。阅读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视教材为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读懂并抓住大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学八(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时,课前让学生预先收集与UFO相关的信息,可以查看有关的书籍、电视电影,并与同学交流讨论。阅读前,展示关于UFO的电影片断,展现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用下列词汇来描述UFO来临时的情景:land,getout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away,happen。阅读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说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并进行语句语篇的讲解分析,以使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阅读后则主要是及时对学生读语篇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查,可以利用课文后附的练习,也可以自行设计,或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事实、情节等表层的理解,或检查学生对课文尝的理解。使学生挖掘文中内涵,开展创造性思维。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近年来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英语考试都更加注重阅读,阅读的比重在各种英语试题当中越来越大。新课标也对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反映了阅读的量应该相应的增加,但是阅读的量不应该盲目的增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并且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补充各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内进行精读,并加以细致的指导;课外进行泛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词汇。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订阅英语报、英语杂志。课堂上精讲课文内容,讲解词组、语法、分析句子结构与段落等等,然后给学生选定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让他们在课外自行阅读并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报刊杂志上的其他文章则只要求他们进行泛读,并在课内抽取一定的时间来谈他们课外阅读的体会。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课文的教学一般都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分别是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在教授学生课文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要求他们认识词汇,理解字面意思与了解文章故事内容而已,更希望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又会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去,对比文化现象的异同,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进一步提高他们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作品鉴赏能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许通过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来实现,要做到轻负担、高效益,只有落实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主要指标。落实有效教学需要继承、借鉴、创新。纵观当前有效教学实施的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理念不新、备课不实、内容不齐、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评价不新、发展不全。对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制定制度、创新手段、优化行为,加强有效教学的指导,将有效教学的理论主张及操作要求内化为教师教学的需要。

一要加强学习,落实培训

教师教学理念认识不到位,其原因不仅仅在教师一方,学校也有责任。课程改革多年,而新课程学习培训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开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训面相对狭窄,每年真正参加上级培训的名额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优秀的教师教干参加。让每位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加大培训力度,统筹安排,积极引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进行自学与研讨。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搞好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听课评课等要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要对课标理念和教材易忽视的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体的带有案例性质的解读材料。

二要明确要求,规范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一旦形成,要彻底改变并非易事,所以,仅靠目标管理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远远不够,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规范,因此需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制订一系列标准。例如备课方面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备辅导(阅读),课堂教学务实不务虚,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坚持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力戒拖沓无神的“催眠课”与急风骤雨式的“填鸭课”。作业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审核,以精当、适量、有层次为标准,克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做到布置之后批阅要及时、认真、准确、全面等。

三要以学定教,顾及全面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本质上说教学的教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要立足学生,研究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具体需求与特点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提高学习参与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四要开发资源,拓宽渠道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来说确实有难度,但开发校本课程怎么搞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可简可繁。有能力形成课程体系的,可从教材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系统整理,没有能力的,可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补充学习内容,从而开辟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五要“授之以渔”,养成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个人教育来说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要求教师加强自学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动脑,少替代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质疑的习惯。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指导预习,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在反复强化中逐渐养成预习、质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个性、意志品德、作业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情况,通过针对性地训练和家校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向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

六要注重评价,倡导反思

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两方面。在“教”的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可借助写教学反思的形式来进行,要让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连续性与实效上。教学反思一方面是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是阶段性教学行为反思,因为只有把短期反思与阶段反思结合起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并有较大的改进,才能达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评价还要结合有效教学,建立对教学每个环节的评价细则,形成领导点评、教师互评、日常评价和阶段性总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改进教学。“学”的评价要强调评价手段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用成绩报告书作为终极评价手段,平时对学生要采用动作、神情、体态、语言等表扬方式,经常性的随机激励评价,丰富评价的手段。教学中可构建“比、学、赶、超”的评比制度,开展教师评、学生评、师生互评、当堂现场评、课后个别点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并在评价中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从方法上创优、内容上突破、细节上关注,才能取得实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采取的每一项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管理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学一定会显现。

摘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评价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热情参与教学过程的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小学英语课堂评价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有效的激励性评价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课堂评价;问题;策略;英语教学论文

1引言

面对新要求,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课堂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2课堂评价的概念界定

关于课堂评价的定义各式各样,但核心基本相同,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学习信息采集、分析与利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堂评价具有多种类型。例如,从评价内容看,有学习行为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发展趋势评价等。对评价类型的分析与把握,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建立并合理地使用教师课堂评价标准。本文所述教师课堂评价,仅指即时性评价。

3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理念的提出,课堂即时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施,但没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目前课堂评价存在的不足有: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评价主体单一;鼓励与夸奖的滥用;纠错方式不恰当;缺少体态评价。没有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区别对待。

3.2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教师受传统评价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权威的,教师单向评价学生。在新课改下,传统评价思想依然存在,学生评价老师和学生互评在课堂上也不多见,老师掌握着课堂评价的主动权,必然造成评价主体单一。3.2.2教师对评价功能意识淡薄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上大量运用“万能”的“Good,OK”来表扬学生。老师不指出读得好,好在哪里;对又对在哪里。学生听了表扬当然高兴,可这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吗?教师淡忘了评价的功能。3.2.3教师对激励性评价片面理解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评价时不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策略,有的是浮夸的,甚至学生出现严重错误时都一味地鼓励学生。3.2.4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认识不清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学生被称为学龄中期阶段或少年期,是各方面蓬勃的、不均衡的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开始增强,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当面批评指责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学习效果。

4激励性评价策略

4.1概念阐述

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这一特定语境的制约下,当学生的某一行为完成后,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4.2策略

4.2.1转变教师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要想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解放教师的思想是前提。有的教师说:“只要学生学到东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展示。”可见其根本就不重视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师都不重视那又怎会激励学生去参与呢?而观念的转变要落实在实际的课堂中。英语课堂中如何创设语境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小学生更喜欢在游戏中学习。4.2.2课堂评价应充满人文关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4.2.3要真诚地爱学生,做到客观公正一堂小学英语课上,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就表扬加分,每说一段话,教师就奖励一张贴纸。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一味进行雷同的表扬。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需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口头评价,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评价就是针对我的。”4.2.4鼓励学生自评、互评积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面对全体学生的多主题评价。教师在评价某一位学生时可以推而广之,对集体进行激励;也可以开展学生互评。当然,这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将更重,要机智地引导学生进行正面、友善的互评,否则会导致同学间关系的紧张、矛盾的产生,从而破坏集体的团结。

参考文献:

[1]陈婉琳.熊德信.课堂即场评价型教学评析与启示——以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教学艺术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黄秦安.对数学提问环节实施科学的即时性评价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10,(7):13-16.

[3]蔡伟.教师课堂评价质量标准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5):43-47.

[4]嵇建中.从实例透析小学生心理[J].广东教育综合,2009,(3):22-2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